一、肝素治疗脑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刘新峰,吕斌,张荣举,杜志华,曹向宇,李宝民,王君[1](2022)在《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患者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及静脉窦狭窄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明确诊断的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且接受脑静脉系统血管腔内操作的患者456例,腰椎穿刺示脑脊液压力≥250 mmH2O,全脑DSA检查证实存在静脉窦狭窄(狭窄两端压力差≥10 mmHg)或静脉窦血栓形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主要临床症状、头部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治疗过程。腔内操作方法包括脑静脉窦内溶栓、脑静脉窦测压、脑静脉窦支架置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包括导丝导管穿刺损伤血管壁、支架状态异常所致的静脉回流障碍及其他,即血管穿孔性并发症(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腹膜后出血、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回流障碍性并发症(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皮质静脉回流障碍)及静脉窦分隔,其中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为急性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置入静脉窦分隔及支架术后皮质静脉回流障碍。于术后3~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主要是头痛及视力变化情况。建议患者出院后6~12个月住院复查腰椎穿刺术、视力、视野及DSA检查,观察颅内静脉系统的变化。结果共纳入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患者456例,其中男112例(24.6%),女344例(75.4%);平均年龄(39±9)岁;共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术644例次,其中脑静脉窦内溶栓89例次,脑静脉窦测压274例次,脑静脉窦支架置入281例次。22例患者发生了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出现了2个并发症(支架置入静脉窦分隔结构,并伴硬膜外出血),故全部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6%(23/644),其中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0.3%)、硬膜下出血2例(0.3%)、支架置入静脉窦分隔2例(0.3%)、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0.2%)、皮质静脉回流障碍12例(1.9%)。结论脑静脉系统结构与动脉结构迥异,手术操作具有特殊性,熟悉这些可能的并发症并恰当及时地应对,有助于患者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
钱尧轩,王德发,王零零,周雷,徐建国,王中,虞正权,李吻[2](2020)在《血管内联合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内联合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急性或亚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脑实质出血或伴有脑梗死。8例患者术中均联合应用机械碎栓、支架取栓、导管抽吸、球囊扩张、接触性溶栓等方案。1例患者因病情进展迅速,血管内治疗后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及随访时观察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8例患者均经CT静脉成像或磁共振静脉成像提示静脉窦部分再通后拔除微导管。术后患者均于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系统,留置时间为4~10 d,其中7例行3~8 d的接触性溶栓治疗,并规律应用抗凝药物治疗≥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均未见出血进展,闭塞的静脉窦均大部分再通;1个月内颅内出血吸收、水肿消退。8例患者予以对症治疗后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为6~15个月,未见静脉窦血栓复发及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mRS ,其中0分3例,1分3例,2分1例,3分1例。结论在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多种血管内治疗方案,可在短时间内减轻静脉窦内的血栓负荷,是治疗出血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叶远良[3](2020)在《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对颅内动脉的解剖学进行大量的研究,使得经动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由于对颅内静脉窦解剖及组织学认识不足,经静脉途径治疗脑血管疾病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相比,两者有共同点,但治疗原则完全不同,早期极容易误诊。研究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窦壁及纤维索的组织学特点,探讨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比较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及原发性脑出血发病早期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尸头内颅内静脉窦纤维索、蛛网膜颗粒及窦壁的解剖与组织学特点;建议尸头静脉窦血栓模型,模拟经静脉窦途径介入取栓术,应用神经内镜及组织学方法探讨介入材料对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分析CVST合并出血及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发病早期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研究结果:1.大脑大静脉-直窦连接处变异较大,解剖结构有静脉瓣样结构、窦壁连接处突起及球样小结结构,球样小结弹性纤维成分高于蛛网膜颗粒,表面有平滑肌细胞;大脑静脉分支及大脑大静脉与窦壁连接处均有平滑肌。2.岩下窦开口变异较大,位于颈静脉球部前内侧壁,在鞍背-斜坡延长线与上颚-枕骨大孔连线稍上方。3.桥静脉汇入静脉窦过程中,蛛网膜下段及静脉窦壁段长度分别为15.23±5.40mm和5.28±2.36mm。中央前沟静脉及中央沟静脉与冠状缝距离分别为 2.18±1.90cm 及 5.48±2.19cm。4.横窦窦壁连接处可见大量血管组织;直窦底壁呈分层排列,直窦底壁及板层纤维厚度最大,乙状窦壁厚度最小。5.支架对直窦内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53.4%、1级占43.20%及2级占5.40%,球囊对直窦内不同程度纤维索损伤比例分别为0级占73.9%、1级占17.4%及2级占9.52%,支架及球囊在直窦内反复牵拉对纤维索的损害没有显着增加;支架材料在直窦对纤维索的损伤高于上矢状窦。6.三次支架取栓过程中产生的血栓颗粒数分别为11.17±2.17、9.00±6.07及5.00±2.96;,第一次取栓产生的大颗粒数较第二、三次明显增加;第一次取栓术后残留血栓面积较第二次、第三次大。7.年龄、癫痫症状、水肿/血肿体积对早期诊断CVST合并脑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术后预后优于重症幕上原发性脑出血组。研究结论:1.颅内静脉窦窦内纤维索分布不同,静脉窦窦壁呈分层改变,熟悉窦内相关解剖,有利于降低静脉窦手术的难度,改善手术质量,提高临床疗效;2.介入材料可导致窦内纤维索轻度损伤,取栓过中容易导致血栓松动,临床上需要重视术后抗凝的重要性;3.CVST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在发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CVST合并脑出血预后优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呈“治愈or死亡”现象,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早期避免误诊,尽早规范化治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4](2020)在《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文中指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在2015年编写的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进展,反复讨论,修订了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本版指南推荐意见的背景资料更新至2019年12月,并将主要推荐意见进行了增补和细化。增补和修订主要内容涉及病因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是我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新的指导意见。
张龙[5](2020)在《新型抗凝药治疗颅内静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非感染因素或感染因素导致的以颅内静脉血管堵塞、往往伴随着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上相对少见的一类特殊的脑血管病。自从20世纪40年代人们开始应用抗凝药物治疗CVST成功以来,抗凝治疗已经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科技的进步,科研人员研发出以不良反应少、疗效及安全性高的新型抗凝药,已经在血栓性疾病、房颤的预防中广泛应用,但其治疗CVST方面的研究较少,临床效果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达比加群酯是近年来首个研制成功的新型抗凝药物,其抗凝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大样本的研究中已经得到了验证,目前已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血栓性疾病的患者的预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达比加群酯在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较少,疗效和安全性有待验证。本文通过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明确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CVST患者详细资料,内容包括:基线资料、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其他辅助检查、预后情况、不良反应率等。符合纳入/排除要求的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标准治疗,必要时对症治疗。首先给予低分子肝素,根据患者体重调整应用剂量,皮下注射,2次/日;病情稳定后开始口服华法林或达比加群酯,达比加群酯组: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110mg,2次/日;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钠片3mg,1次/日。服药期间两组患者均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根据检查结果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所有患者在治疗6个月(6m±10d)时门诊进行复诊,记录临床表现、出血等不良事件,服药情况及mRS评分,化验肝肾功能,凝血4项,心电图,MRI/MRV。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率。主要转归指标为治疗后6个月时的功能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 n量表评分0-2分。次要转归指标包括受累静脉窦再通率以及出血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52例CVST患者,其中达比加群酯组34例,华法林组118例。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功能转归良好率(94.1%对93.2%;X=0.043,P=0.836)以及受累静脉窦再通率(94.1%对93.2%;X=0.043,P=0.836)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比加群酯组出血发生率显着低于华法林组(8.8%对27.1%;x=4.985,P=0.026),两组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对16.1%;x=0.618,P=0.432),但达比加群酯组严重出血发生率有显着低于华法林组的趋势(0%对11.0%;Fisher精确检验P=0.074)。达比加群酯组无死亡病例,华法林组死亡2例,其中1例妊娠期女性患者在治疗4个月时死于CVST复发,1例男性患者在治疗2个月时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1.7%;Fisher精确检验P=1.000)。结论达比加群酯疗效在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不劣于华法林,且出血并发症风险更低,安全性可能更高。
周鸿雁,张德元,孙逊沙,申存周,王海燕,冯黎,陈玲[6](2019)在《机械血栓去除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机械血栓去除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CBM、CNKI和VIP数据库,搜集机械血栓去除术治疗CVST的相关临床病例报告,检索时限均为建库截至2018年4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3个病例报告,包括552例患者。157例(30%)患者存在肢体局灶症状,145例(28%)患者术前存在颅内梗死或出血,152例(29%)患者有意识障碍。最常见的取栓装置是导丝。483例(88%)患者临床结局较好,35例(6%)患者死亡。333例(65%)患者血管几乎完全再通,148例(29%)患者部分再通,14例(2.5%)患者术后新发出血或原有出血增大。结论当前有限证据提示机械血栓去除术对于多数CVST患者安全有效。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研究予以验证。
郭冬冬[7](2019)在《缺铁性贫血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小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证实贫血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发病具有相关性,但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相关性CVST,国内外仅限散在的个案病例报道及小样本病例研究,缺少大样本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我科收治的19例IDA相关性CVS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IDA相关性CVST病例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IDA相关性CVST疾病的认识,为此类CVST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IDA相关性CVST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结果:(1)共收集CVST病例174例,54例(31.3%)合并贫血。35例因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排除,其中合并妊娠或产褥期32例,合并恶性肿瘤者1例,合并炎症性肠病1例,合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DA相关性CVST病例19例(10.9%)。(2)19例IDA相关性CVST病例,其中女性18例(94.7%),男性1例(5.3%),男女比例为1:18,平均年龄(44.6±12.0)岁(2671岁)。急性起病14例(73.7%),亚急性起病5例(26.3%)。(3)19例患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81.9±15.6)g/L,范围为(53112g/L),轻度贫血5例(26.3%),中度贫血12例(63.2%),重度贫血2例(10.5%);其中13例(68.4%)合并血小板增多,平均血小板计数(372.1±196.8)×109/L,范围为(64825×109/L)。(4)19例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中5例为孤立性头痛。14例患者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2例(63.2%),其中失语8例,偏瘫6例,偏身感觉障碍1例;意识障碍5例(26.3%);癫痫2例(10.5%)。(5)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为:发生静脉性梗死15例(78.9%),11例(57.9%)合并出血转化,单侧梗死9例,双侧梗死6例,常见的梗死部位为:颞叶梗死8例、额叶梗死6例、顶叶梗死5例、丘脑梗死4例;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表现:2个或2个以上部位静脉窦受累17例(89.5%),单个静脉窦受累2例(10.5%),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横窦17例(89.5%)、乙状窦14例(73.7%)及上矢状窦9例(47.3%)。(6)19例患者均予桥接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治疗3-6月)、降颅压、补铁等综合治疗;1例予局部静脉窦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1例脑叶出血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2例行骨瓣切除减压术。急性期院内死亡1例,随访3-6月预后良好18例。结论:CVST病例常伴有贫血,IDA相关性CVST多见于中重度贫血的中青年女性,头痛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易出现多个静脉窦受累伴静脉性梗死及出血转化,抗凝治疗预后良好。
李慧芬[8](2019)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获得影响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因素,为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血液检查、腰穿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合并症检查)与随访结果。回顾性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病因、起病形式、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栓发生部位、DSA下静脉充盈时间(依据影像学资料确定)、治疗方法和出院时情况等资料。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获得46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7.78±10.89)岁。完全恢复患者12例,不完全恢复34例。介入治疗后共获得预后良好患者26例,预后不良患者2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多个合并症、病因不明、DSA下静脉充盈时间≥10s等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女)(OR=6.043,95%CI=5.283-7.069,P=0.018)、脑出血(OR=5.128,95%CI=4.337-5.876,P=0.001)、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OR=5.563,95%CI=4.254-6.863,P=0.001)、病因不明(OR=0.179,95%CI=0.165-0.211,P=0.013)、DSA下静脉充盈时间≥10s(OR=3.541,95%CI=2.925-3.784,P=0.020)是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多个合并症状(OR=2.296,95%CI=0.828-6.312,P=0.058)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患者可获得较良好预后。性别(女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有多个合并症、病因不明、DSA下静脉充盈时间≥10s是重症CVST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而性别(女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病因不明、DSA下静脉充盈时间≥10s为独立危险因素。
杜坚,张红梅,刘爱东[9](2019)在《静脉窦血栓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病,是由多种可能致病因素引起的颅内静脉窦或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颅内高压、神经功能缺损、癫痫、意识障碍等症状,甚至引起脑疝而致死。因此,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将对患者的预后有关键的影响。本文将对静脉窦血栓的各种治疗措施进行叙述。
臧哈尔·哈布德勒[10](2019)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且表现多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颅内静脉窦及大脑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脑出血、脑水肿、静脉性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检查结果及预后,降低致死致残率。方法:选择在我院医院住院治疗的37例患者,对其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结果: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15-62岁,平均年龄34.49±12.05岁。病因中感染相关为11例,妊娠相关为12例,病因未明者11例,33例患者存在颅内高压症状,9例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6例患者存在癫痫,2例首发意识障碍。37例患者中上矢状窦受累17例,横窦31例,乙状窦18例,直窦8例,窦汇5例,其中27例患者累计两个及两个以上静脉窦。37例患者中2例失访,在35例随访患者中,31例预后良好,3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具有复杂临床表现的疾病,在许多患者中是非典型的,在临床环境中,大多数患者存在相关危险因素。如果将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都考虑在内,大多数病例都是可追踪的,早期给予抗凝治疗的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二、肝素治疗脑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素治疗脑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患者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腔内操作方法 |
1.4 术后随访 |
2 结果 |
2.1 总体情况 |
2.2 随访 |
3 讨论 |
(3)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颅内静脉窦窦内结构内镜解剖学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颅内静脉窦窦壁结构组织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介入材料对颅内静脉窦内纤维索及血栓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与幕上原发性脑出血救治对比研究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内静脉窦解剖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救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新型抗凝药治疗颅内静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缺铁性贫血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实验室检查 |
3 临床特征 |
4 MRI影像学特征 |
5 治疗及转归 |
5.1 治疗 |
5.2 预后 |
6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8)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静脉窦血栓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凝治疗 |
2 药物溶栓 |
3 机械取栓 |
3.1 Angiojet装置 |
3.2 Merci 取栓装置 |
3.3 Penumbra抽吸系统 |
3.4 Solitaire支架取栓 |
3.5 Trevo支架取栓 |
4 开颅减压术 |
5 对因治疗 |
6 对症治疗 |
6.1 癫痫 |
6.2 颅内高压 |
(10)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四、肝素治疗脑静脉窦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脑静脉窦血栓或静脉窦狭窄患者血管腔内操作相关并发症分析[J]. 刘新峰,吕斌,张荣举,杜志华,曹向宇,李宝民,王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2(01)
- [2]血管内联合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J]. 钱尧轩,王德发,王零零,周雷,徐建国,王中,虞正权,李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11)
- [3]颅内静脉窦内镜解剖、组织学及相关疾病救治对比研究[D]. 叶远良.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4]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09)
- [5]新型抗凝药治疗颅内静系统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D]. 张龙.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机械血栓去除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文献分析[J]. 周鸿雁,张德元,孙逊沙,申存周,王海燕,冯黎,陈玲.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07)
- [7]缺铁性贫血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D]. 郭冬冬. 青岛大学, 2019(02)
- [8]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D]. 李慧芬. 南华大学, 2019(01)
- [9]静脉窦血栓的治疗进展[J]. 杜坚,张红梅,刘爱东.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9(01)
- [10]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臧哈尔·哈布德勒.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