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鬼:《聊斋志异》的审美选择

祭鬼:《聊斋志异》的审美选择

一、誉鬼:《聊斋志异》的审美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雯妍[1](2021)在《《聊斋志异》人物心理幻异描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聊斋志异》中人物心理的幻异描写,并将其视为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对《聊斋志异》具体篇章的深入解读,探寻蒲松龄表现人物心理的幻异描写艺术,并进行细致的归纳和分析,探讨其艺术价值。论文共四章,即从四个角度围绕人物心理的幻异描写进行研究。第一章略论《聊斋志异》中人物心理的普通描写方式,以作为研究的相关补充内容。人物心理的普通描写方式是相对于幻异描写方式而言的,通常展现人物极易察觉的日常心理,蒲松龄继承了我国古代小说心理刻画的常用手段,运用也更显自如。第二章立足于人物心理的幻异描写技法,并将其分为离魂、梦境、幻觉和变形四种形式进行阐述。相对于人物普通的日常心理,另外一种人物典型的心理活动即人物隐秘的特殊心理则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将人物这种难以捉摸、稍纵即逝而又隐秘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作者自觉地运用了一系列幻异描写的技法,从而折射出更为深邃和广大的心灵世界,引导我们去探寻人物内心深处的生命模式;第三章主要围绕对人物心理的幻异表现内涵进行研究,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评点法和弗洛伊德、荣格、拉康的相关思想理论解析人物的心理流变,从对其个体性意义的阐发过渡到其社会性意义的诠释;第四章探讨人物心理幻异描写的艺术价值,这种奇幻的写法虽不是蒲松龄始创,但却是蒲松龄在展现人物心理之时对传统志怪、传奇题材写法的自觉运用,并且趋于成熟,蕴含了作者的继承与创造。

刘春豆[2](2019)在《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恐怖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克服恐怖的过程。恐怖深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中,文学作品中的恐怖内容让人们内心的恐惧得以宣泄,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恐怖叙事是清初笔记小说中重要的叙事方式之一,目前学界对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研究呈现出零散的特点,尚有挖掘的空间。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内容纷繁复杂,从主题上来划分,可以分成鬼怪害人主题、天灾害人主题、战争创伤主题、宣教主题、探险主题这五种主题。在这五种主题当中,以鬼怪害人主题居多,其篇目占据总篇目的一半以上。探险主题所占的篇目最少,只有两篇。从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时间叙事来看,在故事时间的设置上具有泛化的特点,时间夜化的比例最大;对时间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在紧张的叙事节奏中凸显叙事的节奏感。从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空间叙事来看,清初笔记小说的静态空间表现形态非常丰富,而且倾向于选择人们所熟知的场所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动态空间上,空间的转换方式主要有直接转换和间接转换两种方式。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多维度的知觉叙事使得叙事变得更加精彩;视觉叙事通过时空的建构、恐怖画面的铺排,为恐怖氛围奠定了基础;听觉叙事通过模拟恐怖声源、角色之间的对话、灵异的音乐、人物的聆察这几个方面的论述让恐怖叙事变得更有质感;触觉叙事从人与鬼怪的主、被动关系去论述使得恐怖叙事变得更有真实感。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知觉叙事较之明代有些许不同之处:在听觉叙事上,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听觉叙事在人物心理刻画上更为细腻;在视觉叙事上,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对鬼怪形象的刻画上更精细;在触觉叙事上,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在触觉的描写以及触觉引发的感觉上更为多样化。清初处于新旧交替的特殊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独特的社会环境让清初笔记小说的恐怖叙事承载着多种功能,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一共有三大功能:宣教功能、宣泄功能、警示功能。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承载的多种功能跟当时统治者的政策、社会文化背景、人民生活的状态等等都有极大的关系。

马瑜理[3](2019)在《明末清初山左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明清时期,山左地区世家大族云集,尤其以孝妇河流域的家族最为集中。这些家族多秉承忠孝传统,诗书礼仪传家,形成了婚娅、师生、宦友、交游四位一体的多元关系。本文选取孝妇河流域文学业绩最为显着的五个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家族之间的文学互动、文学传承、文学影响之关系。这五个文学家族分别是:益都(颜神)赵氏、益都(颜神)孙氏、新城王氏、淄川高氏、淄川张氏。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考察孝妇河流域的地理、历史概况以及文化特性。孝妇河上游为益都县,古称颜神镇,雍正十二年后改称博山县。此地环山带水,地寡土瘠,但矿藏丰富,尤其适宜陶瓷业、琉璃业以及炉料业的发展。益都(颜神)孙氏家族的繁荣便得益于琉璃业的兴盛。孝妇河流域商业及手工业的繁荣带来了此地教育业的发达和书院的建立,为世家大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孝妇河流域文化的形成是与颜文姜的传说紧密联系起来的,考察颜文姜传说的发展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孝妇河文化的形成脉络。由于受到孝妇河文化的浸染,家族多仗义疏财、好善乐施、赈灾救民。孝妇河畔家族园林的建造,乃为文学家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交游场所。孝妇河流域处在东部半岛地区和西部运河区域的过渡地段,同时受到以“海洋文化”为代表的齐文化和西部“运河文化”的影响。因此,孝妇河流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混合性的特征。这一流域的文学则雅俗交融,各种文学体裁兼备,呈现出一种集大成的发展态势。第二章考察明万历至清雍正时期,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的崛起、繁盛、衰落、中兴的发展过程。这些文学家族的崛起大都集中于明万历朝前后,其中新城王氏以军籍起家,益都(颜神)孙氏以商业起家,其他家族均以农耕起家。明清鼎革之际,孝妇河家族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或保节殉国,或退隐山林,或出仕新朝。由于孝妇河“忠孝”文化的濡染,以及儒家君臣纲常的影响,孝妇河流域的家族成员除殉国外,大都选择归隐林下。部分出仕的也选择了屡仕屡归式的方式,以高珩最为代表性;其他如孙廷铨、高玮等最终也解职归里。孝妇河家族大多由科举起家,入仕为宦,并逐渐走上文学之路。这些家族多注重庭训,形成良好的家风;注重教育,延请名师教育子孙;,同时重视才艺,文化氛围浓厚。通过科举入仕后,着奇绩,有惠政,从此世代簪缨,书香传家。孝妇河文学家族着述颇丰,诗文成就颇高,家族成员至少连续五代均有着述、作品可考。第三章通过对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的考察,将家族的多元关系划分为以下四种:联姻关系、师生关系、宦友关系、文学交游关系。第一节考察联姻关系。孝妇河流域的文学家族,因地缘较近,加之门当户对,故姻亲关系盘根错节,联姻现象非常之多。联姻关系,有助于扩大家族的势力,同时促进了家族之间的交往。第二节考察师生关系。由姻亲关系而形成的师生关系,是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师生之间,有着文学上的传承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家族成员文学道路的选择,乃至诗文风格的取向。第三节考察宦友关系。同科中第、同朝为官、官署做官,均可称为宦友关系。这些政治上的联系对文学创作的风格亦有影响。第四节考察文学交游关系。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孝妇河家族的交游关系,并旁及蒲松龄、唐梦赉以及毕氏家族。文学家族之间的交游,促进了孝妇河流域文学的繁荣,又加强了家族之间创作的融合。第四章考察孝妇河文学家族诗歌创作之间的影响。孝妇河文学家族成员因社会关系及文学关系的多元化,故在文学创作上存在着多样性的影响。第一节探讨赵氏家族与王氏家族在文学创作上的交叉影响。其中王象春、王象艮、王象明与赵进美诗歌取径相近,诗风亦相似。赵进美的诗风与诗论影响了王士禛诗风的形成。而王士禛从诗歌理论到诗歌创作分别从正向和反向影响着赵执端与赵执信。第二节探讨高氏家族、王氏家族以及张氏家族的文学创作的特点,不同家族之间存在传承关系。高氏家族的高珩清远超逸、禅理妙悟之作,启发了王士禛对兴象超逸、妙悟自得的追求。张氏家族的张笃庆学诗于王士禛,其诗中雄浑的风骨与缥缈的风韵正是王士禛所标举的。张元则瓣香王士禛,承继神韵诗风。第三节论述赵进美、孙廷铎与王士禛三人在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的一致性。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孝妇河家族在多种文体创作上的相互影响。第一节论述赵进美与王士禛词作中的诗化倾向。第二节论述赵进美与高珩通过戏曲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佛教思想,由此推知赵进美对高珩的影响。第三节考察了孝妇河家族的散文创作,从赵进美、王士禛、孙廷铨等人的纪游文中可窥见诗歌与散文文体间的渗透与交融。赵执信与王士禛多有书信往来,在二人交往过程中,赵执信对王士禛散文的学习与吸收是显而易见的,并形成了相近的散文观及散文创作特点。第六章主要探考孝妇河文学家族与淄川蒲松龄、唐梦赉在诗、文、小说的创作上的文学关系,并通过考察这些家族对蒲松龄创作的态度来展示家族成员的雅俗创作倾向及雅俗文学观。在第一节中,考察了王氏家族的王士禛与蒲松龄在文学创作上的相互影响。王士禛的淡远诗风影响了蒲松龄闲适自然的诗歌创作,王士禛对《聊斋志异》的评点又从一定程度上鼓励着蒲松龄小说的创作。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王士祺创作《池北偶谈》也产生了影响。第二节,探讨淄川高氏、毕氏、张氏三家族的文学创作与蒲松龄之间的关系。因蒲松龄与淄川高氏、毕氏家族之密切关系,其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素材来源于高氏家族与毕氏家族,毕氏家族又参与、续补了《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蒲松龄坐馆毕氏家族长达三十年之久,毕氏家族写作散曲的传统对蒲松龄俚曲的创作亦有影响。通过孝妇河家族对蒲松龄作品的序跋,考察这些家族的雅俗文学观。高珩曾题序并摘抄《聊斋志异》,为蒲松龄俚曲作跋文,重视俗文学的社会功用。张笃庆的家学传统崇尚雅正,其以《聊斋志异》“谈空”而规劝蒲松龄数次;而张永跻、张元父子却能认识蒲松龄俚曲及《聊斋志异》的旨趣所归。第三节考察了淄川高氏家族与唐梦赉的文学创作关系。高氏家族与唐梦赉交往最为密切,高珩、高之騱父子与唐梦赉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观点上,产生了交叉影响,高珩影响着唐梦赉的诗歌、古文创作,而唐梦赉对高之騱诗风的转变亦有影响。

唐露云[4](2019)在《《聊斋志异》的电影改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聊斋志异》作为传统志怪小说中的代表之作,从1922年的电影《清虚梦》开始,一直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聊斋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四大名着相比,《聊斋志异》的故事短而精炼,其形象、情节建构完整,十分适合改编成电影,以致形成一种独特的电影改编现象。本文以这一电影改编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首先是对《聊斋志异》电影改编情况的概述。第一节首先对《聊斋志异》电影改编的情况,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了介绍和梳理;第二节是从原着的文本层面、大众心理、制作成本、社会变革四方面分析了《聊斋志异》被广泛改编成电影的原因。其次对《聊斋志异》电影改编中丰富多样的主题内涵进行深入阐释。主题思想是电影的灵魂,电影的主题体现了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他对生活的感悟。一部电影作品能否成功,完整表达故事背后的主题与否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聊斋志异》改编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以爱情为首,除此之外,还有对封建统治、腐败科举制度、残暴吏治的社会批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其三是《聊斋志异》电影改编的艺术特色。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从叙事风格的变迁、叙事空间的营造、民族化元素的使用三点分析聊斋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第二节,以音乐、画面、音响、对白为切入口,解读聊斋题材电影的视听语言;第三节着重研究聊斋题材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并对其中男女形象中的典型代表进行比较研究;第四节旨在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在聊斋题材电影中的表现形式,从意境的营造、诗意盎然的台词、含蓄的留白三方面进行分析。

江卉[5](2018)在《谈《聂小倩》的影视改编(1957-2017)》文中认为小说《聂小倩》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已有三十二部,传播相当广泛,成为《聊斋志异》中影视改编最多的单篇。《聂小倩》完整的叙事结构、丰满的人物塑造和多层次的主题表达使其具有巨大的改编潜力,并且从它的影视改编起伏中折射出两岸三地的影视产业发展方向。影视作品的改编运用了再现、阐释和重塑三种方式,《倩女幽魂I:妖魔道》是其中改编最成功的电影。影视改编扩大了文学的传播范围,成为当下运用最广的传播方式,要警惕偏离文学内核作品的误导,从优秀范本中吸取经验,使古典文学与影视改编契合完美,传播包含当代意识的中国文化精髓。

邹鹃薇[6](2013)在《从《聂小倩》到《倩女幽魂》——论香港导演的古典情结》文中研究指明从邵氏到国泰,从李翰祥、胡金铨到徐克都偏好从古典志怪小说中寻找素材,例如国泰之《扇中人》、《聊斋志异》系列、邵氏的《倩女幽魂》、胡金铨的《侠女》、《空山灵雨》、《画皮之阴阳法王》以及徐克、程小东的《倩女幽魂》系列皆从《聊斋志异》中继承发展而来,无论是忠实于原着的国泰版本,还是以今人之眼观古人之史的徐克版本,皆在人物形象、意象选择、场景重现、色彩构图、对白行动以及道德主题上化用了诸多的古典元素。

张玄[7](2013)在《《聊斋志异》艺术美研究》文中提出《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继承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美世界。全面总结该书在艺术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进行追本溯源式的深入发掘,则是此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缺。在广泛总结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和作品的实际出发,把《聊斋志异》的艺术美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美表现、艺术美探源、艺术美阐微。首先,从语言、意境、悲剧、人物、形式五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进行探析,总结该书艺术美的表现方式的同时,力图对其艺术成就重新分析、思考。其次,对艺术美表现的五个方面,进行“溯源”式的探索,从中国文言小说史的具体作品中考索其艺术成就的来源,分析它在文言小说史中“集大成”的原因。最后,将在前两章“源”“流”考论的基础上,在《聊斋志异》艺术美的价值方面,从文化、哲学、美学、文学史等角度,进行全方面的思考和深入挖掘,力图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此外,这一部分将充分展现《聊斋志异》艺术美价值的卓越性和丰富性,以期更清楚的认识其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和创造性发展。

耿斌[8](2012)在《《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研究》文中提出《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本文以《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为研究对象,对蒲松龄塑造的众多女鬼形象进行解析,并对女鬼故事的创作原因予以探讨。《聊斋志异》塑造的众多女鬼形象,大多具有真善美的品质,她们凄美可爱、温柔善良、重情重义,作者通过女鬼世界的描写寄托美好理想。作者建构女鬼形象的意图是彰显真性情,强调真情至性的重要。人与女鬼的爱情描写是全书的成功之处之一,蒲松龄把女鬼故事推向了极致。本文分为三章,力求对《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第一章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对《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进行解析。首先,对《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进行分类,分为害人女鬼、复仇女鬼和与人产生婚恋的女鬼,并对每一类女鬼形象进行细致解读;其次,着重分析女鬼与书生交往缘由、过程、结局及交往故事的意旨。第二章从叙事学角度入手,探讨《聊斋志异》中女鬼故事的叙事特色。包括叙事中诗词的加入,“绣鞋”意象的运用,精彩纷呈的叙事语言和叙事中的感伤风格等方面。第三章对《聊斋志异》中女鬼形象创作原因予以探讨。第一,蒲松龄个人因素,表现为蒲松龄的独特爱好与情欲幻想,刘氏与顾青霞对其创作的影响和建构女鬼形象的意图;第二,当时社会思潮对其创作的影响。

金明[9](2012)在《《聊斋志异》与《金鳌新话》中女鬼形象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家蒲松龄和韩国作家金实习凭借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在中韩两国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仔细分析二者的作品《聊斋志异》和《金鳌新话》,不难发现,作品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对女鬼的描写以及对美的追求。这说明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两位作者的作品具有极大的可比性。本文以《聊斋志异》和《金鳌新话》中的女鬼为研究对象,对两位作家所描写的女鬼进行深入分析。绪论中,在总结关于两位作家的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在本论部分首先对中韩两国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而后对《聊斋志异》和《金鳌新话》两部作品中出现的女鬼进行比较。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本文做出总体的归纳总结。

刘桃[10](2012)在《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的电视剧改编研究》文中认为古典文学名着历来是影视创作者钟爱的拍摄题材。上个世纪80年代初,8集电视连续剧《武松》登上荧幕,中国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的序幕就此拉开。以四大名着的一轮上映为标志,古典文学名着的电视剧改编经历了两次热潮。第一次热潮从20世纪80年代初持续到90年代末。80年代,在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许多古典文学名着被改编为电视剧登上电视荧幕,这些秉承“忠于原着”的改编理念的电视剧,发挥着普及和传播文化的作用;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化的确立,大众文化异军突起,电视剧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成为电视剧创作者改编时追求的目标,电视剧文化功能弱化。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视剧市场化产业化的深入发展,电视剧的商业娱乐功能得到更大的开发,翻拍重拍名着蔚然成风,形成了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的第二次热潮。两次热潮的改编特点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得到的社会反响也不同,本文将通过史论结合的方法,针对以上几点对中国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的两次热潮做历史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古典文学名着电视剧改编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二、誉鬼:《聊斋志异》的审美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誉鬼:《聊斋志异》的审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聊斋志异》人物心理幻异描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人物心理的普通描写方式
    (一)外在言行烘托人物心理
    (二)直面人物的内心活动
二、人物心理的幻异描写技法
    (一)离魂
    (二)梦境
    (三)幻觉
    (四)变形
三、人物心理的幻异表现内涵
    (一)本我在下意识中的转化
    (二)人物无意识的心灵投射
    (三)个人情感的自我建构与异化
四、人物心理幻异描写的艺术价值
    (一)极具中国风格的书写——对传统题材的继承与发展
    (二)人物心灵的真实再现——现代性的流露
    (三)幻异之外显寄托——作者心迹的表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研究现状
        1.2.1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研究现状
        1.2.2 其他时期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主题
    2.1 鬼怪害人主题
        2.1.1 鬼怪吓人主题
        2.1.2 鬼怪杀人主题
    2.2 天灾害人主题
        2.2.1 地震害人主题
        2.2.2 海啸害人主题
    2.3 战争创伤主题
        2.3.1 战中创伤主题
        2.3.2 战后创伤主题
    2.4 宣教主题
        2.4.1 地狱类宣教主题
        2.4.2 惩戒类宣教主题
    2.5 探险主题
        2.5.1 主动探险主题
        2.5.2 被动探险主题
第三章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中的时空叙事
    3.1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时间叙事
        3.1.1 故事时间设置的类型
        3.1.2 文本时间节奏的特征
    3.2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空间叙事
        3.2.1 空间表现形态的类型
        3.2.2 空间转换方式的特征
第四章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中的知觉叙事
    4.1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中知觉叙事的种类
        4.1.1 听觉叙事
        4.1.2 视觉叙事
        4.1.3 触觉叙事
    4.2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特征
        4.2.1 心理描写特征
        4.2.2 形象刻画特征
        4.2.3 触觉描写特征
第五章 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的功能
    5.1 宣教功能
        5.1.1 因果报应
        5.1.2 佛法威力
    5.2 宣泄功能
        5.2.1 宣泄抱负
        5.2.2 宣泄自由
    5.3 警示功能
        5.3.1 节制欲望
        5.3.2 为官公正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明末清初山左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研究成果述评
        一、孝妇河文化研究成果
        二、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研究成果
        三、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孝妇河流域的文化与文学
    第一节 孝妇河流域的地理、历史概况
        一、孝妇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二、孝妇河流域与齐鲁文化之关系
    第二节 颜神故事的流变与孝妇文化
        一、北宋之前的颜文姜故事
        二、宋元时期孝妇被敕封
        三、明清时期颜神的撰铭与祭拜
        四、孝妇河文化对文学家族的影响
    第三节 孝妇河流域文化的独特性
        一、孝妇河畔的家族园林
        二、雅俗交融的文学
        三、历代士人对孝妇河的吟咏
第二章 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的仕宦与文学
    第一节 明万历至明末文学家族的起兴
        一、明万历前后家族的崛起
        二、明末家族的发展
    第二节 明末清初文学家族的沉浮
        一、明清易代与家族的选择
        二、明清鼎革对孝妇河家族的影响
        三、清初文学家族的仕宦与中兴
    第三节 仕宦家族的文学之路
        一、藏书丰富与家风优良
        二、家学渊源与学业修养
    第四节 文学家族着述略考
        一、益都(颜神)赵氏着述考
        二、淄川高氏着述考
        三、淄川张氏着述考
        四、益都(颜神)孙氏着述考
        五、新城王氏家族着述考
第三章 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多元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文学家族联姻关系研究
    第二节 孝妇河文学家族师生关系
        一、生员与座师
        二、受业弟子
        三、私淑弟子
        四、后世门生
    第三节 孝妇河文学家族宦友关系
    第四节 孝妇河文学家族文学交游关系
第四章 孝妇河文学家族诗歌创作之间的多样影响
    第一节 赵氏家族与王氏家族世系间的交叉影响
        一、王象春、王象艮、王象明与赵进美
        二、赵进美对王士禄、王士禛的影响
        三、王士禛与赵执信的和而不同与“谈龙”公案
        四、王士禛对赵执端的正向影响
    第二节 高氏、王氏、张氏家族的传承关系
        一、高玮、高珩对王士禛的启发
        二、王士禛对张笃庆的直接影响
        三、张元受王士禛的间接影响
    第三节 孙廷铎与赵进美、王士禛诗学趣味的一致性
第五章 孝妇河家族在其他文体创作上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赵氏家族与王氏家族的词作
        一、王士禛评点赵进美的小令
        二、王氏家族的词学渊源
        三、王士禄与赵执信词作中的身世之感
    第二节 赵进美与高珩的戏曲创作
        一、赵进美散曲、杂剧的诗化与雅化
        二、赵进美与高珩戏曲中的佛教思想
    第三节 孝妇河家族在散文创作上的相互影响
        一、赵进美与王士禛的纪游散文
        二、孙廷铨与赵执信的纪游、考证散文
        三、赵执信对王士禛散文的吸收
第六章 孝妇河家族与蒲松龄、唐梦赉的文学关系
    第一节 王士禛与蒲松龄在文学上的双向互动
        一、王氏家族及王士禛对蒲松龄的影响
        二、蒲松龄对王士禛“谈异”笔记的影响
    第二节 淄川文学家族与蒲松龄创作之关系
        一、《聊斋志异》取材于高氏、毕氏家族
        二、毕木的词曲对蒲松龄俚曲的启发
        三、高珩与蒲松龄相互之间的序跋题词
    第三节 高氏家族与唐梦赉在诗文上的交叉影响
        一、唐梦赉受高珩诗风的浸染
        二、唐梦赉对高之騱诗风转变的影响
        三、高珩与唐梦赉的济世之文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孝妇河流域图
    附录二: 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三: 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联姻表
    附录四: 赵进美年谱简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聊斋志异》的电影改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聊斋志异》电影概述
    第一节 《聊斋志异》电影改编的历程
        一、萌芽期
        二、发展期
        三、繁荣期
    第二节 《聊斋志异》电影改编的成因
        一、小说文本的基础
        二、大众心理的认同
        三、创作成本的影响
        四、社会变革的促发
第二章 《聊斋志异》电影改编的主题
    第一节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一、至死不渝的爱情
        二、无私奉献的爱情
        三、因恩生情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女性自由婚恋观的觉醒
    第三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一、自然意象的展现
        二、根深蒂固的平等观念
    第四节 对社会黑暗的批判
第三章 《聊斋志异》电影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叙事策略的择取
        一、从“怪力乱神”到情爱叙事
        二、电影化叙事空间的营造
        三、借鉴与重构——民族元素的运用
    第二节 视听语言的特征
        一、音画配合
        二、音响和对白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典型
        一、女鬼
        二、书生
    第四节 古典美学的电影化表达
        一、意境的营造
        二、诗意盎然的台词
        三、含蓄的留白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5)谈《聂小倩》的影视改编(1957-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一、《聂小倩》的改编潜质和发展情况
二、《聂小倩》影视改编的方式和作品对照
余论

(6)从《聂小倩》到《倩女幽魂》——论香港导演的古典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7)《聊斋志异》艺术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引言
一、 《聊斋志异》艺术美表现
    (一) 雅洁隽永的语言之美
        1.生动传神,优美雅洁
        2.幽默隽永,妙趣横生
        3. 文白兼蓄,雅俗共赏
    (二) 诗情浓郁的意境美
        1.含蓄蕴藉,虚幻朦胧
        2.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三) 真、善合一的人性之美
        1.善良、仁德,人性大美
        2.痴且不讳,一往深情
        3.勇敢斗争,美丑对照
    (四) 感伤命运的悲剧美
        1.孤愤之书,生命悲歌
        2.世事纷乱,时代感伤
    (五) 博取众长的形式美
        1.志怪传奇,熔铸创新
        2.文言白话,融会贯通
        3.述论结合,传承开拓
二、 《聊斋志异》艺术美探源
    (一)《聊斋志异》语言美探源
    (二)《聊斋志异》诗化意境探源
    (三)《聊斋志异》人性美探源
    (四)《聊斋志异》悲剧美探源
    (五)《聊斋志异》形式美探源
三、 《聊斋志异》艺术美阐微
    (一) 小说生命精神的阐释
    (二) 时代审美风尚下的雅俗转变
    (三) 审美的哲理化意蕴
    (四) 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和突破
    (五) 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1章 《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解析
    1.1 《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分类研究
        1.1.1 害人女鬼
        1.1.2 复仇女鬼
        1.1.3 人鬼婚恋中的女鬼
    1.2 《聊斋志异》中女鬼与书生交往探究
        1.2.1 女鬼与书生交往缘由
        1.2.2 女鬼与书生交往过程
        1.2.3 女鬼与书生交往结局
        1.2.4 女鬼与书生交往之书生形象
        1.2.5 女鬼与书生交往故事之意旨
第2章 《聊斋志异》中女鬼故事叙事研究
    2.1 女鬼故事叙事与诗词的羼入
        2.1.1 诗词的运用情形
        2.1.2 诗词的叙事功能
    2.2 “绣鞋”意象的运用
    2.3 精彩纷呈的叙事语言
    2.4 女鬼叙事中的感伤风格
第3章 《聊斋志异》中女鬼形象创作探因
    3.1 蒲松龄个人因素对女鬼形象创作的影响
        3.1.1 蒲松龄的独特爱好
        3.1.2 蒲松龄的情欲幻想
        3.1.3 女鬼形象的创作来源
        3.1.4 蒲松龄建构女鬼形象的意图
    3.2 社会思潮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聊斋志异》与《金鳌新话》中女鬼形象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韩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韩文详细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的电视剧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古典文学名着影视改编概述
    第一节 改编的缘起
    第二节 国外古典文学名着的影视改编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的电影改编
    第四节 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的电视剧改编
第三章 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的第一次热潮(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
        一 文化启蒙的80年代
        二 电视连续剧的兴起
        三 20世纪80年代的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的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
        一 转型期的90年代
        二 20世纪90年代的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
    第三节 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的社会反映和评价
第四章 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的第二次热潮(21世纪以来)
    第一节 多元文化语境下电视剧产业的大发展
        一 多元化的表达
        二 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
        一 颠覆性改编剧的兴起
        二 爱情元素的突显
        三 “四大名着”翻拍成风
    第三节 古典文学名着改编电视剧的社会反映和评价
第五章 古典文学名着电视剧改编流变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忠于原着”原则的重新审视
    第二节 文化需求与利益需求的博弈
    第三节 题材领域的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誉鬼:《聊斋志异》的审美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聊斋志异》人物心理幻异描写研究[D]. 李雯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清初笔记小说恐怖叙事研究[D]. 刘春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明末清初山左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研究[D]. 马瑜理. 山东大学, 2019(09)
  • [4]《聊斋志异》的电影改编[D]. 唐露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谈《聂小倩》的影视改编(1957-2017)[J]. 江卉. 蒲松龄研究, 2018(03)
  • [6]从《聂小倩》到《倩女幽魂》——论香港导演的古典情结[J]. 邹鹃薇. 电影评介, 2013(14)
  • [7]《聊斋志异》艺术美研究[D]. 张玄. 渤海大学, 2013(09)
  • [8]《聊斋志异》中女鬼群像研究[D]. 耿斌. 首都师范大学, 2012(12)
  • [9]《聊斋志异》与《金鳌新话》中女鬼形象之比较[D]. 金明. 吉林大学, 2012(12)
  • [10]中国古典文学名着的电视剧改编研究[D]. 刘桃.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标签:;  ;  ;  ;  ;  

祭鬼:《聊斋志异》的审美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