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校的生活指导教育

日本中小学校的生活指导教育

一、日本中小学的生活指导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霞[1](2022)在《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变迁与“爱国心”的强化》文中认为日本战败后,承担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功能的科目修身科被废止,而仅依靠社会科来推进道德教育收效甚微,日本社会中要求重建道德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自195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和文教当局积极推进道德教育改革,从以"全体主义"的形式来开展道德教育,到特设"道德时间",再到现在设置"特别的教育课程:道德",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改革经历了道德这门课程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爱国心"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道德教育作为凝聚日本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支柱,为形塑"理想的日本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潜滋暗长的偏狭的民族主义仍然是日本未来社会发展的一大隐忧。

郭晓萍,刘少轩,吕文清[2](2022)在《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的配置及启示》文中提出中小学教学仪器的配置是日本教育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通过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配置的历史沿革、现行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配置标准、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的配置经费来源三个方面介绍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的配置历史、政策依据、配置方式、配置特点等内容,为我国中小学教育装备工作提供参考。

赵澜波,赵刚[3](2021)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与体制研究——基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协同教育组织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协同教育机制的创新必须伴随协同教育体制的改革。协同教育组织作为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机构,在倡导"儿童立场"、促使三方在儿童教育目标上达成共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美日家长教师协会和新加坡的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这些协同教育组织的组织愿景、运行机制以及发挥的作用发现:美国协同教育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促成了协同教育体制的形成,而日本和新加坡都是先有协同教育体制的整体设计,后有协同教育组织运行机制的完善。我国协同教育组织的发展也应该有教育体制的顶层设计。

吴园[4](2021)在《日本劳动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梳理日本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总结日本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和不足,可从中得到对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启示。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可以借鉴日本劳动教育的优秀经验,把课堂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积极支持劳动教育。同时,我国应从日本劳动教育缺少科学劳动观指引和人性关怀的不足中吸取教训,在科学劳动观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此外,还应充分考虑中日两国在国情与教育理念上存在的差异,充分发挥党在劳动教育中的领导作用,推动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发展。

樊梅,张晓林[5](2021)在《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特征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为厘清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征为中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改革找到启示,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日本最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科《学习指导要领》中保健领域部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改革的建议:(1)细化健康课程目标,提高不同学段的学习针对性;(2)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构建本土特色的健康教育体系;(3)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机制。

欧阳蓉,符太胜[6](2021)在《日本中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输送,学生往往通过间接经验获取知识,与外界生活相对疏离。为了解决这种教育的弊端,应搭建起学生与外界生活衔接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寻生活中的经验。日本个性化、多元化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给中国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启示:应切实提高对体验性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拓展个性化体验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体验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加强完善体验性学习活动的保障机制,科学制定体验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

王建虎,崔肖肖,王芸,张丹玲,童名文[7](2021)在《贯通小学与大学:智能时代信息化教育的体系变革与创新——日本《信息教育课程设计指南》解析》文中提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日本将其社会发展阶段定义为Society 5.0。与此同时,在教育领域开启的课程改革,将信息教育提到了"元科学"教育的高度。2020年9月,日本出台的《信息教育课程设计指南》,对校内外信息教育进行了课程的系统性规划,首次实现了信息教育课程体系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体化贯通设计。该指南系统借鉴了原有信息教育相关的系列学习指导要领、信息教育课程体系及大学人才培养标准,将信息教育的知识体系划分为6大领域11个知识类别,重点解决了与这11个知识类别对应的课程内容,以及小学至大学全学段的匹配问题,并对每个学习阶段信息教育内容的定位及各科目如何融入信息教育,提出了课程设计建议。日本信息化教育的系列改革举措,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智能时代发达国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信息课程改革的新动态。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如何开展信息化教育,如何审视信息学的学科地位,如何系统设计信息教育课程以满足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如何从课程内容角度实现信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深度融合,如何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设计差异化的信息教育内容,甚至是如何发挥社会力量开展智能教育等,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海荣[8](2021)在《全球化挑战下的国家应对:日本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价值择取》文中研究表明在学校中开展道德教育是日本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日本当局力图通过德育改革来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日本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价值择取呈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传统道德与现代价值相融合,道德知识与道德体验相结合,生存能力和丰富人性一体的特征。价值择取由理想主义回归生活本位,由培养民主精神走向培养国民精神,由德目主义走向能力中心的多元整合,在张力中由保守走向开放。

臧佩红[9](2021)在《2020年日本教育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是日本政府继续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一年。从2020年4月开始,小学全面实施新《学习指导要领》,大学招生以"大学入学共通考试"取代"中心考试",对私立高中实行免费制(1),对大学实行新的学费减免及奖学金制度。2020年度,日本政府有关教育领域的财政预算为4兆303亿日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30亿日元。(2)与此同时,

丁邦平[10](2021)在《学校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与发展的政策支持: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教育是普通中小学课程中相对比较"新"的一门学科,它由传统的手工教育演变而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学校技术教育开始了"学科转型":由传统的、基于技能的手工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公民为目标的技术教育。基于这一概念分析,文章探讨了美国、英国、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学校技术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国家教育政策制定对技术教育学科转型的促进作用及其经验,分析了我国政府教育决策在学校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和遇到的困难,并呼吁教育决策部门与技术教育研究界加强合作,让研究为决策服务,以决策促进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从而加快我国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与现代化。

二、日本中小学的生活指导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中小学的生活指导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变迁与“爱国心”的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
    (一)修身科的废止和社会科的新设
    (二)从“全面主义”道德教育到“道德时间”课程的特设
    (三)道德教育的强化与“道德课程化”的实现
二、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变化
三、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爱国心”教育的特征
四、结语

(2)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的配置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配置的历史沿革
二、现行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配置标准
    (一)学科分类
    (二)功能分类
    (三)示例品种
    (四)配置方式
    (五)新旧条目对比
    (六)特殊教育教具
三、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的经费来源
    (一)地方转移支付
    (二)理科设施设备的国库补助金
四、启发与建议
    (一)系统的顶层设计
    (二)装备标准化与个性化并举
    (三)支持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
        (1)加强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
        (2)加强教育装备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
        (3)开展教育装备创新与实验试点
        (4)加强教育装备绩效评价

(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与体制研究——基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协同教育组织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协同教育组织的愿景与组织运行
    (一)协同教育组织的成立背景与愿景
        1. 成立背景
        2. 组织愿景
    (二)协同教育组织运行机制
        1. 协同教育组织的结构
        2. 协同教育组织的职责
        3. 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方式
    (三)协同教育组织的成就
    (四)分析小结
        1. 协同教育组织的特点
        2. 协同教育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促成了教育体制的变革
二、日本协同教育组织的愿景与组织运行
    (一)协同教育组织成立的背景与愿景
        1. 成立背景
        2. 组织愿景
    (二)协同教育组织的运行机制
        1. 协同教育组织的结构
        2. 协同教育组织的职责
        3. 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方式
    (三)协同教育组织作用的发挥
    (四)分析小结
        1. 协同教育组织的特点
        2. 先有政府对教育体制的整体安排,后有协同教育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
三、新加坡协同教育的愿景与组织运行
    (一)协同教育组织成立的背景和愿景
        1. 成立背景
        2. 组织愿景
    (二)协同教育组织的运行机制
        1. 协同教育组织的结构
        2. 协同教育组织的职责
        3. 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方式
    (三)分析小结
        1. 协同教育组织的特点
        2. 先有政府对教育体制的整体安排,后有协同教育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稳定运行
四、综合比较与启示
    (一)美国、日本、新加坡协同教育组织发展经验比较
    (二)对我国协同教育组织发展的启示
        1. 回归儿童立场,引导儿童成长利益相关者承担教育责任
        2. 主动进行制度安排,构建教育利益相关者协同教育的工作体系,优化协同教育组织结构
        3. 建立共生共享的教育格局,资源整合,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4)日本劳动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
    (一)日本劳动教育的发端及发展
    (二)日本劳动教育的衰微
    (三)日本劳动教育的复兴
二、日本劳动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与时俱进的目标定位
    (二)分级推进的精准施策
    (三)法政并举的双重保障
    (四)直接体验的内化于心
    (五)多元协同的主体参与
三、日本劳动教育的不足
    (一)缺少科学劳动观的指引
    (二)人性关怀的缺失
四、日本劳动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课堂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二)动员多方力量支持劳动教育
    (三)始终坚持以科学劳动观为指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劳动教育
    (五)发挥党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领导作用

(5)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特征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中小学保健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
    1.1 学校教育目标特征
    1.2 保健课程目标特征
2 日本中小学保健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
3 日本中小学保健课程要求的主要特征
    3.1 课时要求特征
    3.2 指导要求特征
4 日本中小学保健课程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4.1 细化健康课程目标,提高不同学段的学习针对性
    4.2 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构建本土特色的健康教育体系
    4.3 拓展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机制

(6)日本中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中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
    (一)以生为本的活动实施目标
    (二)丰富多元的活动实施形式
    (三)多方协作的活动实施保障
    (四)学科融合的活动发展趋势
    (五)注重质量的课程实施评价
二、日本体验性学习活动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对体验性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
    (二)拓展体验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内容
    (三)完善体验性学习活动的保障机制
    (四)科学制定体验性学习活动的评价标准

(7)贯通小学与大学:智能时代信息化教育的体系变革与创新——日本《信息教育课程设计指南》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指南》出台的原因及过程
三、《指南》的总体框架及实施特点
    (一)《指南》编制的系统性参照
    (二)信息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化设计
    (三)信息教育课程与学段的匹配策略
    (四)信息教育课程的分段实施建议
        1. 小学阶段注重体验感和真实感,以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和建模意识,以培养学生客观的评价能力
        3. 高中阶段强调衔接性和灵活性,聚焦学生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大学阶段兼顾通识性和针对性,提升信息技术的适配能力与可拓展性
四、日本信息化教育的体系变革与创新,对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启示
    (一)切实提升全民信息素养,拓展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深度与广度
    (二)提升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增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深度互嵌与融合
    (三)统筹信息技术课程规划,重视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
    (四)改革信息教育课程供给,优化高校信息教育课程的定制与输出
    (五)推动社会智能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拓展校外副渠道的育人场景与价值
五、结语

(8)全球化挑战下的国家应对:日本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价值择取(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中小学校德育改革的价值择取维度
    (一)价值择取的主体之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
    (二)价值择取的时代之维: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相融合
    (三)价值择取的认知之维:道德知识与道德体验相结合
    (四)价值择取的目标之维:生存能力和丰富人性一体
二、日本中小学校德育改革价值择取的走向
    (一)由理想主义回归生活本位
    (二)由培养民主精神走向培养国民精神
    (三)由德目主义走向能力中心的多元整合
    (四)在张力中由保守走向开放
三、结语

(10)学校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与发展的政策支持: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技术教育学科转型、改革与发展
二、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与发展的政策支持:国际经验
    (一)美国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与发展
    (二)英国和新西兰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与发展
    (三)日本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与发展
三、我国技术教育学科转型的艰难探索
四、结论与启示

四、日本中小学的生活指导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变迁与“爱国心”的强化[J]. 周晓霞. 东北亚学刊, 2022(01)
  • [2]日本中小学教学仪器的配置及启示[J]. 郭晓萍,刘少轩,吕文清.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2(01)
  • [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与体制研究——基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协同教育组织的比较[J]. 赵澜波,赵刚. 外国教育研究, 2021(12)
  • [4]日本劳动教育及其对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启示[J]. 吴园. 创新人才教育, 2021(04)
  • [5]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特征及启示[J]. 樊梅,张晓林. 体育师友, 2021(05)
  • [6]日本中小学体验性学习活动实施情况及其启示[J]. 欧阳蓉,符太胜. 江苏教育研究, 2021(28)
  • [7]贯通小学与大学:智能时代信息化教育的体系变革与创新——日本《信息教育课程设计指南》解析[J]. 王建虎,崔肖肖,王芸,张丹玲,童名文. 远程教育杂志, 2021(05)
  • [8]全球化挑战下的国家应对:日本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价值择取[J]. 吴海荣. 青少年学刊, 2021(04)
  • [9]2020年日本教育研究综述[J]. 臧佩红. 日本学刊, 2021(S1)
  • [10]学校技术教育学科转型与发展的政策支持: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J]. 丁邦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标签:;  ;  ;  ;  ;  

日本中小学校的生活指导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