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叶绿体的好材料——天门冬(论文文献综述)
韩艳[1](2021)在《天山鸢尾(Iris loczyi Kanitz)的亲缘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山鸢尾(Iris loczyi Kanitz),隶属于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 L.),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亚等地区的草甸、草原、沙漠砾石地。天山鸢尾对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冰川运动影响的恶劣气候环境下得以幸存,是研究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模式的好材料。进一步探究第四纪气候波动对青藏高原现今植物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历史的影响,为青藏高原的鸢尾属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揭示天山鸢尾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本文对天山鸢尾15个居群共149个个体的cpDNA片段及SSR引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基于5个cpDNA片段(trn S-trn G,trn S-trnf M,rpl20-5’-rps12,psa I-acc D,trn H-pbs A)共获得108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检测出10个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d=0.820)和核苷酸多样性(π=0.00981)水平较高。1.在物种水平上,天山鸢尾的遗传分化指数Fst>0.25(0.951),表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为显着。2.基于单倍型网络图分析结果可知,祁连山区居群分布有7个特有单倍型,藏南谷地有3个特有单倍型,祁连山区为天山鸢尾的遗传多样性中心。3.基于cpDNA片段构建的NJ树和贝叶斯树分析结果可知,天山鸢尾聚为3个分支,其中祁连山区的居群XS单独聚为一支,祁连山区的其他居群聚为一支;藏南谷地4个居群聚为一支。4.基于Samova分析结果可知,天山鸢尾全部居群聚为4个组,与系统树结果比较可知,藏南谷地居群JC单独聚为一组。5.基于AMOVA分析结果可知,天山鸢尾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组间(91.14%)和居群间(92.11%)。6.基于中性检验和失配分布分析结果可知,天山鸢尾在历史上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扩张事件。基于7个SSR标记共检测出163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包含等位基因23.29个,居群平均期望杂合度(He=0.699),平均观测杂合度(Ho=0.689),平均自交系数Fis>0(0.014),表明天山鸢尾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居群间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0.250,表明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为中等。2.基于Structure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天山鸢尾聚为3个聚类,其中祁连山区的居群XS单独聚为一类,祁连山区其他居群聚为一类,藏南谷地的居群聚为一类。3.基于AMOVA分析结果可知,天山鸢尾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居群内(80.82%和74.96%)。4.UPGMA树分析结果与基于cpDNA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一致。综合所有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天山鸢尾在末次盛冰期时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祁连山区东部的日月山、青海南山与鄂拉山环绕的茶卡盆地可能是天山鸢尾的一个冰期避难所;此外,藏南谷地东部可能是天山鸢尾的另一个冰期避难所,符合北方避难所模型。本文研究了天山鸢尾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确定冰期避难所的位置。并且,本研究为探究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物种的亲缘地理学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探究鸢尾属的进化历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卓思欣[2](2019)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文中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与前提,在大力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已成为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思维方式,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很有必要。生物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不仅是整个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有效手段。因此,若要将批判性思维带入到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成为不二的选择。本研究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结合教师访谈对广州市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生物实验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包括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两种。学生问卷主要从批判性思维的七个维度展开研究;教师问卷主要从批判性思维培养意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情况及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教师访谈目的在于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在生物学实验课堂中培育批判性思维的阻碍以及有效的培养途径。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结果分析表明,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七个维度中寻求真理这一维度能力最低;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实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有效性及可行性,但是大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积极性不高,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比较枯燥。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借鉴前人对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总结,本研究建立了生物实验课堂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并将此教学模式应用到实践教学当中。本研究通过设计“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经过在广州市铁一中学(越秀)的3个月的教学实践研究,利用《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变化、生物成绩变化及学校生物教师的听课评课结果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生物实验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与生物成绩的关系有待继续探究;生物实验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综上,本研究力求在将生物实验课堂的特点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勤于动手解决问题、谨慎分析复杂问题等批判性思维品质。展望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生物实验课堂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完善适合于我国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陈凯利[3](2017)在《葡萄风信子MYB和bHLH转录因子对花青苷合成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葡萄风信子(Muscari spp.)是一种多年生单子叶植物球根花卉,因其花色主要为不同色系的蓝色而着名,是研究单子叶植物花色形成的好材料。花色是观赏植物的最重要性状之一,花青苷是植物花色呈现的主要物质之一,目前对葡萄风信子的花色在转录调控方面的研究还尚不清楚。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葡萄风信子(Muscari armeniacum)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筛选出与花色形成相关的两个R2R3-MYB和一个bHLH转录因子基因,首先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基本特性分析;其次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试验验证了R2R3-MYB与bHLH转录因子互作;再通过双荧光素酶试验分析了MYB-bHLH复合物对花青苷合成途径结构基因的调控作用;最后在烟草(N.tabacum‘NC89’)中研究了R2R3-MYB基因在调控花青苷合成中的功能,为揭示葡萄风信子花色形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依据,为葡萄风信子花色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有价值的基因。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筛选克隆了两个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MaMybA和MaAN2,对其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从葡萄风信子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了两个与花青苷相关的R2R3-MYB unigenes,采用RACE方法获得了cDNA全长,并分别命名为MaMybA和MaAN2。MaMybA cDNA全长778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37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MF663728。MaAN2 cDNA全长802 bp,ORF编码240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KY781168。通过序列比对分析表明,MaMybA与MaAN2均在序列的N端高度保守,均含有双子叶植物调控花青苷合成的R2R3-MYBs典型的保守氨基酸(R、V和A)和与R-like bHLH蛋白互作的保守基序([D/E]LX2[R/K]X3LX6LX3R);在其C端,含有与花青苷合成相关的特征基序([K/R]P[Q/R]P[Q/R])。若考虑氨基酸全长时,MaMybA和MaAN2的一致性仅为43.5%。聚类分析表明它们均属于调控花青苷合成的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的AN2亚组,但分支不同。它们均定位于细胞核中,在酵母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MaMybA和MaAN2的转录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花中优势表达,且与花发育进程花青苷积累的变化趋势相关,但MaMybA的表达稍比MaAN2提前。(2)筛选克隆了一个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bHLH转录因子基因MabHLH1,并通过BiFC试验验证了转录因子bHLHs与R2R3-MYBs互作。利用已知调控花青苷合成的bHLH蛋白通过本地BLASTP从葡萄风信子转录组数据库中深度挖掘出一个与花青苷相关的bHLH unigene,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了MabHLH1的cDNA。MabHLH1 ORF全长2001 bp,编码666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MF663728。Mab HLH1在氨基酸序列的N端含有高度保守的MYB互作区域和在C端含有bHLH结构域。聚类分析表明MabHLH1聚类到bHLH转录因子家族Ⅲf亚组LC/JAF13/DEL簇。该转录因子定位于细胞核中,在酵母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MabHLH1在葡萄风信子不同组织器官中组成型表达。Bi FC试验验证了MabHLH1和拟南芥调控花青苷合成的bHLH转录因子AtTT8均能分别与MaMybA和MaAN2在体内互作。(3)MaMybA或MaAN2与bHLH蛋白共表达,调控花青苷合成途径晚期结构基因的表达。双荧光素酶试验结果表明,单独表达35S:MaMybA不能激活花青苷合成途径早期结构基因的启动子,但能激活晚期结构基因MaDFR和MaANS启动子;相较于单独表达,35S:MaMybA与35S:MabHLH1或35S:AtTT8共表达,可轻微提高MaDFR和MaANS启动子活性。单独表达35S:MaAN2或35S:MabHLH1不能激活早期和晚期结构基因的启动子;35S:MaAN2与35S:MabHLH1或35S:AtTT8共表达时,能明显调控MaDFR和MaANS的表达。(4)MaMybA和MaAN2均能在烟草中调控花青苷合成,但花青苷积累强度和成分不同。通过农杆菌介导叶盘法在烟草‘NC89’中过量表达MaMybA(OE-MaMybA)和MaAN2(OE-MaAN2),可使烟草不同器官积累不同强度的花青苷。OE-MaMyb A烟草叶片、花冠和花冠筒、花药、花丝、花萼呈深紫红色,子房壁和种皮有少量花青苷积累;OE-MaAN2烟草叶片呈深红色,花冠呈深粉红色,花药、花萼、子房壁和种皮呈深红色。通过显微观察发现,不同基因型烟草花青苷的细胞组织定位和表皮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通过UPLC-Triple-TOF/MS方法鉴定,OE-MaMybA和OE-MaAN2烟草叶片和花冠中的花青苷成分不同。OE-MaMybA烟草叶片和花冠的花青苷组分主要有Cy3R和Dp3R,OE-MaAN2烟草叶片和花冠以及对照烟草花冠中花青苷组分主要为Cy3R,对照叶片中未检测到花青苷。通过HPLC标准品定量的方法测定花青苷含量,结果表明,叶片和花冠的花青苷含量均在OE-MaMybA烟草中最高,在OE-MaAN2烟草中次之,在对照烟草中最低。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OE-MaMybA和OE-MaAN2烟草叶片和花冠中几乎所有花青苷代谢途径结构基因以及内源bHLH基因都上调表达。值得注意的是,NtF3’5’H在OE-MaMybA烟草叶片和花冠中的转录本与对照和OE-MaAN2的相比明显增加。因此,OE-MaMybA烟草之所以呈现出比OE-MaAN2烟草更深的颜色,主要是由于前者产生了以Dp3R为主的新花青苷和高浓度的花青苷含量。
魏思佳[4](2016)在《盐诱导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胶群体形成生理学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胁迫严重影响植物的代谢活动,妨碍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杜氏盐藻作为具有高度耐盐特性的单细胞绿藻,已经成为研究植物耐盐机制的模式生物。杜氏盐藻具有独特的耐盐机制,在高盐环境中,杜氏盐藻通过选择形成胶群体使其在不良生境中得以生存。我们结合形态学、生理学与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探索了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机制。我们发现,高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细胞活力受到抑制,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内甘油积累和甘油合成相关酶活性升高有利于维持胞内外渗透压平衡,同时分泌胞外多糖有利于保护细胞免受离子伤害。叶绿素含量下降,抑制了光反应活性和CO2同化过程。同时,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提高了杜氏盐藻的抗氧化胁迫防御能力。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结果揭示了 35种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丰度变化磷酸化蛋白质,它们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碳与能量代谢、基础代谢、基因表达与蛋白质命运、信号转导和维持细胞骨架稳态等过程。通过整合分析这些结果,我们推测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提高糖运输能力分泌大量胞外多糖,减少细胞表面的离子渗透;(2)通过上调LHCb磷酸化水平促进光反应环状电子传递链,产生细胞所需ATP,而下调丙酮酸磷酸激酶(PPDK)磷酸化水平为细胞提供一种CO2浓缩机制以减少光呼吸的能量损耗;(3)通过抑制基础代谢活性为细胞节约代谢成本;(4)蛋白质磷酸化调控基因表达与蛋白质命运,合成新的蛋白质,同时降解受损蛋白或胁迫应答过程中的异常蛋白;(5)通过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清除活性氧类物质(ROS),维持氧化还原平衡;(6)通过抑制信号转导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细胞代谢活性,为细胞节约能量;(7)通过调节鞭毛相关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变化适应细胞形态的改变,同时下调α微管蛋白磷酸化水平防止微管解聚,从而维持细胞骨架的稳定。总之,我们通过综合运用形态学、生理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了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机制,为研究杜氏盐藻的耐盐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深入研究植物耐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何广深[5](2014)在《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中钙离子的分布变化及逆境应答机制初探》文中提出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 ssp. orientalis)为百子莲科百子莲属多年生常绿或半常绿草本花卉,起源于非洲南部。由于热带植物细胞含水量高,抗寒能力差,因此,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过程中对于逆境胁迫响应更为敏感。目前,植物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但关于植物超低温保存过程中逆境生理应答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处理中预培养、脱水、恢复培养等关键步骤的细胞超微结构、细胞脂肪酸组成变化、Ca2+分布变化以及比较转录组学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其在超低温保存处理过程中对逆境响应的细胞学、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机制,为进步优化百子莲超低温保存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他植物的超低温保存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在超低温保存处理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低温-高渗预培养后细胞质壁分离,但膜质结构完整;脱水处理后原生质体收缩,细胞质壁分离严重,细胞器具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胞内出现较多囊泡;经过液氮冻存、恢复培养后部分细胞质壁分离复原,胞内线粒体形态完整,细胞状态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内含物降解,说明可逆的结构变化是细胞对逆境胁迫自我保护的种适应性响应,而不可逆的损伤造成细胞的死亡。2、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中脂肪酸种类和含量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2种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是油酸(Oleicacid, C18:1),亚油酸(Linoleic acid, C18:2);5种饱和脂肪酸,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 C16:0),硬脂酸(Stearic acid, C18:0),花生酸(Eicosanoic acid, C20:0),山嵛酸(Behenic acid, C22:0)与木蜡酸(Lignoceric acid, C24:0)。其中棕榈酸是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对照处理中棕榈酸含量为31.41%,预培养后含量持续增高至36.11%,脱水处理后降低为35.31%,恢复培养处理后含量增高至最大值44.27%。推测棕榈酸含量增高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死亡。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显着,对照处理中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3.40%,预培养处理后降低至30.23%,经脱水处理后增高至35.91%,恢复培养后降低至最小值22.65%。不饱和脂肪酸双键指数(DBI)变化趋势与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其中亚油酸含量变化最显着,说明百子莲EC主要通过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抵抗低温的胁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有利于维持细胞膜流动性和稳定性,减少逆境胁迫下细胞膜的损伤。3、利用电镜细胞化学焦锑酸钾沉淀法及Ca2+荧光探针Fluo-3AM染色法,研究了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过程中预培养、装载、脱水和洗涤4个关键步骤对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内Ca2+分布情况及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预培养后细胞液泡内Ca2+数量多于细胞质基质,Ca2+主要贴膜分布,且细胞内的Ca2+荧光强度降至最低值19.36%。经装载处理后,细胞内出现较多囊泡和淀粉粒,在线粒体和囊泡中观察到Ca2+数量增多,淀粉粒周围有较多的Ca2+分布,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增加至24.56%。经脱水处理后,细胞内的Ca2+荧光强度升高到最大值36.74%并呈梯度分布,含有Ca2+的囊泡增多,细胞内淀粉粒周围的Ca2+数量较多。经洗涤处理后,细胞内玻璃化溶液的减少,细胞内Ca2+数量减少并且荧光强度降低,细胞质中Ca2+荧光强度回落到与对照相近的正常水平32.95%,淀粉粒数量增加但周围Ca2+分布较少。表明Ca2+作为信号分子决定了细胞对各类逆境复合胁迫的不同适应能力。4、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对照、脱水和恢复培养处理的材料进行了RNA-seq(quantitation)表达谱分析。对照处理脱水处理间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3207,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数量为1671,下调表达为1536,分别占差异表达基因的52.10%和47.90%。而脱水处理与恢复培养间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5737,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数量为2315,下调表达数量为3422,分别占差异表达基因的40.35%和59.65%。GO显着性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517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到外源刺激响应、302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到胁迫响应、207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内吞作用、糖代谢、次生代谢、质膜结构及转录因子。表明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在超低温处理过程中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提高了细胞对逆境的适应性。在脱水处理中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对逆境的响应表现在细胞膜质结构、还原性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变化、在恢复培养中对超低温保存处理逆境响应表现在细胞结构修复及发育相关物质合成代谢。在优化百子莲超低温保存体系中适当添加植物激素和还原性物质,可能对提高百子莲超低温保存的恢复生长率有积极作用。
赵海燕[6](2013)在《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而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不仅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而且是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遗传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同核异质保持系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化、差异转录组学以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研究,首次采用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相结合的方法,从“组学”角度解析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花器形态观察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花器形态差异比较明显,不育系亚棉A的花药瘦小,深褐色,花药皱缩不开裂,无花粉散出,但雌蕊发育正常;保持系亚棉B的花药肥大饱满,乳黄色,开裂后花粉散出布满整个花药。亚棉A与亚棉B的花器官中,花瓣宽度和子房直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而花朵鲜重、花瓣长度、花瓣长×宽、柱头长度、花丝长度、花药长度、花药宽度、花药长×宽指标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2.对亚棉A、哈克尼西棉和晋A三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线粒体RAPD分析,结果发现引物E89397在3个不育系中分别扩出了3种不同的条带图谱,表明这3个不育系的线粒体DNA之间有差异,分别为不同的胞质不育类型。3.细胞学研究表明:不育材料亚棉A的败育时期主要在造孢细胞期至减数分裂细线期前;在显微结构上,败育迹象起始于造孢细胞期,造孢细胞粘连,无核仁,部分已解体,未解体造孢细胞发育成的小孢子母细胞中核仁消失,在减数分裂细线期前完全解体,而绒毡层细胞延迟发育,且与中层细胞在整个花药发育过程中不降解,这些异常现象导致最终形成无花粉粒的花粉囊;在亚显微结构上,造孢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中出现线粒体内嵴消失、内质网断裂等降解迹象的同时,相应绒毡层细胞中也出现了线粒体退化的异常现象。绒毡层细胞延迟发育可能是引起亚棉A小孢子败育的主要原因。4.生理生化研究表明:生化指标和光合指标的变化与育性相关。在酶活性方面,不育系败育后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保持系,而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却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育系的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均低于保持系。在光合特性方面,从蕾期到吐絮期的生育期内,不育系亚棉A叶片中净光合速率均低于相应保持系亚棉B;不育系叶片的蒸腾速率和胞间C02浓度除在蕾期高于保持系外,其余时期均低于保持系;不育系叶片上的气孔导度在蕾期和吐絮期均明显高于保持系,在花期和铃期却低于保持系;不育系亚棉A叶片中的水分利用率除在花期明显高于保持系外,其余生育时期均低于保持系。5.以亚棉A的花蕾和叶片为材料,对比分析了CTAB法、热硼酸法及5个不同生物公司的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RNA的完整性和纯度,结果发现北京艾德莱生物公司的RN09和RN37试剂盒提取的棉花花蕾总RNA完整性较好,纯度、得率较高,比其它方法和试剂盒更适宜提取棉花花蕾的总RNA。6.采用cDNA-AFLP技术,对不育系亚棉A及其保持系亚棉B败育前、中、后期的花蕾进行了转录组研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检测到550条差异条带,其中亚棉A败育中期特有差异条带有226条,占总差异条带的41.09%;这些差异表达条带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不同发育时期花蕾中表达,既存在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区别,从中选取132个TDFs经回收、二次扩增、克隆测序后获得99个TDFs的核苷酸序列,其中98个TDFs能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到同源序列;the 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这些差异片段主要参与分解代谢、生物合成、内质网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位于线粒体、质外体、叶绿体等细胞组分中,涉及分子结构活性、转录调控、抗氧化活性等分子功能;参与了β-丙氨酸代谢、RNA降解、蛋白质运输和碳代谢等途径。推测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亚棉A的育性相关。7.随机选取cDNA-AFLP中的7个差异表达片段,应用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进行表达模式验证,结果显示所选取差异片段的RT-PCR结果与qRT-PCR结果一致,且与cDNA-AFLP的分析结果相同。这些实验结果证明cDNA-AFLP技术的可靠性和进行该项研究的可行性。8.采用cDNA-AFLP、TAIL-PCR和3’-RACE3种技术从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中克隆了1个Class Ⅲ过氧化物酶基因的cDNA全长,将其命名为GhPrx65。该基因序列全长为1275bp,编码一个拥有334个氨基酸的蛋白。序列分析发现,GhPrx65同可可的Class Ⅲ过氧化物酶的一致性最高,具有一个近端的亚铁血红素配基保守域、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存在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3个磷酸化位点。半定量和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该基因也只在不育系造孢细胞期的花药中表达。推测Class Ⅲ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可能在不育系花药发育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与不育系的败育相关。9.对蛋白提取和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一种适合棉花花蕾蛋白质提取和双向电泳的技术体系:即用改良的苯酚提取法提取棉花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蕾总蛋白质,双向电泳用24cm、pH3-10NL的IPG预制胶条,蛋白上样量为800ug,最后获得高清晰度和分辨率的pH3-10NL范围的蛋白质表达图谱。10.采用优化的双向电泳、质谱鉴定以及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亚棉A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经PDQuest8.0.1分析,不育系与保持系两个败育关键时期花蕾即A2、B2、A3、B3的双向电泳图分别检测到1013、1110、1112、1127个蛋白斑点。通过差异比较和统计学分析,A2与B2间有5个差异表达蛋白,A3与B3间有9个差异表达蛋白。选取其中11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斑点进行质谱分析,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内质网应激反应和过氧化氢的应答等生物过程,位于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组分中,主要在与金属离子结合上起着重要作用,涉及光合生物固碳和二羧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等代谢途径。推测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与亚棉A的育性相关。mRNA水平研究显示差异蛋白基因在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发育的7个时期都有表达,表达高峰期主要位于3时期之前;这些基因表达量与其蛋白表达量不完全一致可能是由基因转录后加工及翻译后蛋白修饰等造成的。11.利用回交转育法,以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为不育源,转育出4个遗传稳定的BC6胞质不育系YMA1-YMA-1、YMA2、YMA7和其保持系YMB1、YMB-1. YMB2、YMB7。采用测交筛选法选育出亚棉A的恢复材料10N93R、10N91R,进行NCⅡ交配,配制出5个杂种组合,初步实现了三系配套。10N93R、10N91R对胞质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模式研究发现,(A×R)F2世代的育性分离比为13:3和3:1,(A×R)F1×B或Ax(A×R)F1测交群体的育性分离比为2:2,推测亚棉A的育性恢复可能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部分显性基因作用的发挥与不育系的核背景相关。
欧立军,孙海军,危革,王梓辛[7](2013)在《天门冬属部分物种trnH-psbA序列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叶绿体trnH-psbA序列对天门冬属9个物种进行种间关系分析。结果发现,9个物种的trnH-psbA序列的长度和GC含量变异较小,序列全长在625638 bp之间;GC含量约为36%;基于trnH-psb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天门冬和石刁柏优先聚类,非洲天门冬和狐尾天门冬优先聚类后再与武竹聚类,新疆天门冬和文竹优先聚类,短梗天门冬在系统树的最外层。结果认为,trnH-psbA序列可以有效地鉴别天门属冬物种,但某些物种的划分地位值得商榷,认为trnH-psbA序列分析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荻[8](2011)在《百子莲花芽分化及开花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热带常绿花卉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 ssp.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通过花芽分化解剖观察、胚胎学、开花生理学、内源激素分析、转录组学与蛋白组学系统的研究了百子莲花芽分化规律和开花内源调控因子的作用机制。1.花芽分化解剖观察:百子莲花器官发育可分为6个明显的阶段:未分化期、花序芽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花被片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和雌蕊原基分化期。整个花芽分化过程约持续40天的时间,前3个阶段分化速度较慢,后3个阶段分化速度明显加快。百子莲开花模式符合单子叶植物改进型的ABC模型,即B基因参与了第一轮花器官的形成。2.胚胎学特征:百子莲花药壁从外到内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构成,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双子叶类型;花药成熟时纤维化加厚发生在药室内壁导致花药开裂;分泌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产生十字交叉形四分体;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花粉,椭球形,具单萌发沟,表面纹饰为凹陷网纹状。子房上位,3室,中轴胎座;倒生型胚珠,双珠被,薄珠心;T型大孢子四分体,通常合点端大孢子发育成功能大孢子,经过3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发育成蓼型胚囊。授粉后50h发生双受精现象,在授粉后第7天精核与卵核发生融合并开始分裂。百子莲的胚发育属于柳叶菜型,胚乳为核型胚乳。整个胚胎发育需要50d左右的时间。各花器官与胚乳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与蛋白类物质,绒毡层与花粉壁中富含多糖、蛋白与脂类物质。在胚发育过程中,胚柄早期退化,胚的发育主要依靠吸收胚乳细胞提供物质能量供应。比较胚胎学表明百子莲科、石蒜科和葱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3个科的系统演化顺序为:百子莲科→石蒜科→葱科。3.开花生理特征: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整个发育过程中茎尖和叶片中的核酸、可溶性蛋白、淀粉、可溶性糖及淀粉酶各项生理指标在开花诱导期和盛花期均有显着的提高。花芽分化过程中茎尖中伴随着旺盛的糖类代谢活动,茎尖中淀粉含量持续下降,淀粉酶活性一直维持较高的活性。各时期之间RNA含量差异显着,从营养生长期到花芽发育期茎尖内RNA含量持续升高,在花芽发育期含量达到最高水平1129.55μg·g-1FW-1,比营养生长期和开花诱导期分别增加了213%和108%。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诱导期花芽中显着增加,比营养生长期高出138%。4.内源激素分析:12种赤霉素在百子莲各器官中检测到11种,对花芽分化起到调控作用的是GA4。茎尖(花芽)中GA4含量在形态转变期与花芽发育期含量升高,这两个时期茎尖GA4含量分别为营养生长期的2.76和2.63倍。GA主要分布在小花原基与胚珠中,对花芽分化与胚珠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茎尖中IAA含量变化最为显着,茎尖中IAA含量在形态转变期比营养生长期提高了581%。IAA在小花原基、花器官原基、花药绒毡层与花丝、胚珠中都有很强的免疫荧光信号。IAA对百子莲花芽分化、花器官分化与发育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15种细胞分裂素在植株内检测到8种,其中Z、ZROG与IPR含量较高。具有生物活性的玉米素(Z)促进百子莲的花芽分化,茎尖中Z含量在形态转变期与花芽分化期都显着性上升。细胞分裂素主要分布在百子莲的小花原基与胚珠中。低含量的脱落酸促进花芽分化,高含量促进花器官分化。综合分析表明:GA、IAA与CTK促进花芽分化,ABA对花芽分化及发育速度具有负调控作用。高的IAA/ABA比值有利于百子莲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GA3+4/IAA比值低有利于促进花器官分化,比值高则促进花葶的伸长。高的(IAA+GA3+GA4+Z+iP) /cis-ABA比值可能对百子莲开花决定具有重要作用,其中IAA对于百子莲花芽分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转录组学:72个已知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功能分为12类,其中代谢相关基因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2%。对33个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基因进了定量表达分析,其中在诱导期与花序芽时期持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3个,占到总数的69.7%;在诱导期花芽中显着性上调表达的基因有8个,占总数的24.2%;有2个差异表达基因持续下调表达。花芽分化过程中,生长素主要受体蛋白TIR1与赤霉素信号的负调控转录因子GAI的表达水平表明生长素促进百子莲的花芽分化,低水平的赤霉素对开花决定具有调控作用,较高水平的赤霉素对花芽分化和花器官发育具有促进作用。6.蛋白组学:利用双向电泳分离得到72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在诱导期与花芽分化期上调表达的蛋白有26个,占总数的38.2%;诱导期花芽中特异性上调表达的蛋白有21个,占总数的30.9%;持续下调表达的蛋白有15个。这些蛋白按功能划分为11类,代谢相关的蛋白占有比例最大,达到35%。分析表明,糖类合成代谢途径、H202与乙烯调控途径可能是调控百子莲花芽分化的重要内源调控因子。7.生物信息学分析: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与蛋白参与调控植物的光合固碳生物途径与糖酵解/糖异生途径。经过综合分析,对百子莲花芽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内源因子主要有:生长素信号途径、赤霉素信号途径、乙烯信号调控途径、H202调控途径、糖类物质合成代谢途径。
刘原平,王亚[9](2010)在《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方案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
李莉[10](2010)在《小麦生理型、遗传型雄性不育系及其对应可育系小花叶绿体蛋白差异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小麦有着明显的杂种优势,如何有效的利用其杂种优势,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小麦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小麦生产上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主要有:(1)化学杀雄进行杂交制种;(2)采用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制种。但其雄性不育机理研究已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一个科学难关仍在探索之中,近年将其焦点多集中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一些与育性相关因子的解析与研究。而本试验则以杀雄剂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ms(A)-西农1376、遗传型雄性不育系ms(S)-西农1376及其对应可育系MS(A)-西农1376单核早期的小花为试材,经差速离心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先提纯小花完整叶绿体;然后,通过TCA-丙酮法沉淀蛋白,利用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差异蛋白比较;最后胶内酶切进行挖点、生物质谱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检索技术,对小麦小花在花粉小孢子萌发的单核早期叶绿体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果:1、利用不同方法提取了供试材料单核早期小麦小花叶绿体,经淀粉碘化钾染色压片并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完整叶绿体呈棒状或橄榄状并被染成蓝色;而破碎的叶绿体不被染色,杂质含量也很大。2、经TCA-丙酮沉淀蛋白,7cm,pH3~10的线性预制干胶条进行IEF/SDS-PAGE检测,发现三层蔗糖密度梯度结合差速离心技术所得叶绿体完整性和纯度都高于差速离心技术,以及两层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所得的叶绿体;核污染以及线粒体污染大大降低,弥补了单纯差速离心杂质多,以及两层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技术高丰度蛋白过多而低丰度蛋白损失严重的缺点。3、用17cm,pH4~7的线性胶条对小麦ms(A)-西农1376、(A)-西农1376以及ms (S)-西农1376单核早期(花粉小孢子萌发形成单核)小花叶绿体蛋白质组进行比较分析,利用PDQuest软件对图像进行背景消减,斑点检测、匹配,获取斑点位置坐标,并分析计数蛋白点,每个图谱在pH4~7,分子量14.4~94.0KD的范围内,均可以得到130~200个蛋白点,而且大多数蛋白在等电点4.5~7(胶条的碱性端),分子量10~60KD居多。发现杀雄剂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和对应可育系间叶绿体蛋白差异点不明显,仅有少数差异只是表达量上的差异,其中在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中上调表达的蛋白点有5个,下调表达的蛋白点有7个;还有一些不是很明显的微小的质的差异点,在生理性雄性不育系中表达而可育系中没有表达的有8个,丢失的蛋白有2个,但都是不很明显的点。遗传型雄性不育系ms (S)-1376叶绿体蛋白保持系相匹配的蛋白点有150多个,表达上调的蛋白点有4个,下调的蛋白点有18个,在对应可育系中几乎没有表达,而在遗传型雄性不育系中明显特异表达的有15个点,在对应可育系中表达而遗传型不育系中未表达的有14个。两不育系中都表达而在对应可育系中缺失的蛋白有6个,正常可育系和生理型雄性不育系材料中表达而遗传型不育系中未表达的6个点;可育系中下调表达但在两不育系中上调表达的4个点。两种不育系下调表达,可育系中上调表达的点有2个。4、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测序,获得质量较好的肽指纹图谱(PMF),用Profound和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鉴定结果,Spot1为酰基辅酶A脱氢酶结构域蛋白,Spot3钙调结蛋白磷酸酶,Spot4被鉴定为多催化功能肽酶,Spot5为热休克蛋白60,其中蛋白点41是在拟南芥叶绿体中新发现的未知功能基因表达的蛋白。5、对已知蛋白的功能进行分析,推测小麦雄性不育可能主要与能量代谢紊乱导致代谢供能不足,信号转导受阻导致细胞抗性减弱,活性氧积累导致细胞中毒,细胞凋亡导致花药发育异常及花粉败育,以及调节花器官发育基因作用失控导致的花丝不伸长或不产生有功能的花粉等有关。这些差异蛋白很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供试材料育性正常发育与败育的某些关键途径,而供试遗传型雄性不育系和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和对应可育系互为等基因或者等生理差异系,其叶绿体蛋白图谱中表现出的差异蛋白很有可能与雄性不育或者SQ-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有关。
二、观察叶绿体的好材料——天门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观察叶绿体的好材料——天门冬(论文提纲范文)
(1)天山鸢尾(Iris loczyi Kanitz)的亲缘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冰期避难所 |
1.1.1 冰期与间冰期 |
1.1.2 冰期避难所 |
1.2 亲缘地理学 |
1.2.1 亲缘地理学概述 |
1.2.2 亲缘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
1.2.3 亲缘地理学中的遗传标记 |
1.2.4 亲缘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
1.3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QTP)及毗邻地区概述 |
1.3.1 青藏高原简介 |
1.3.2 青藏高原亲缘地理学研究 |
1.4 鸢尾属及天山鸢尾(Iris loczyi)概述 |
1.4.1 鸢尾属研究进展 |
1.4.2 天山鸢尾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DNA质量的检测 |
2.2.3 引物筛选过程及结果 |
2.3 数据分析 |
2.3.1 cpDNA片段的数据分析 |
2.3.2 SSR标记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天山鸢尾的遗传结构分析 |
3.1.1 cpDNA片段的天山鸢尾遗传结构分析 |
3.1.2 SSR标记的天山鸢尾遗传结构分析 |
3.2 天山鸢尾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1 cpDNA片段的天山鸢尾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2 SSR标记的天山鸢尾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 天山鸢尾的系统发育分析 |
3.3.1 cpDNA片段的天山鸢尾系统发育分析 |
3.3.2 SSR标记的天山鸢尾系统发育分析 |
3.4 群体动态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天山鸢尾的遗传多样性 |
4.2 遗传结构 |
4.3 冰期避难所 |
4.4 天山鸢尾的保护策略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时代发展的需求 |
1.1.2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1.4 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考试大纲的要求 |
1.2 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批判性思维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实验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物学实验教学 |
2.1.2 思维 |
2.1.3 批判性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2.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
2.3 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 |
2.3.1 保尔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
2.3.2 “七步课堂教学法” |
2.3.3 朱加贤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 |
2.3.4 张苑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 |
第三章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
3.1 问卷调查概况 |
3.1.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1.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 教师访谈 |
3.2.1 访谈计划 |
3.2.2 访谈记录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3.3.1 存在的问题 |
3.3.2 应对的策略 |
第四章 批判性思维在实验课堂应用的实践研究 |
4.1 实验对象 |
4.1.1 研究工具 |
4.1.2 干扰变量控制 |
4.1.3 实施流程 |
4.2 教材分析 |
4.3 教学案例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与分析 |
4.4.2 生物知识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3 实验课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2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3 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教师卷)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教学设计 |
附录6 《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教学设计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会议 |
(3)葡萄风信子MYB和bHLH转录因子对花青苷合成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植物花色与花青苷 |
1.3 花青苷合成的转录调控 |
1.3.1 MYB转录因子概述 |
1.3.2 bHLH转录因子概述 |
1.3.3 WD40或WDR蛋白概述 |
1.3.4 MYB-bHLH-WD40复合物对花色调控研究进展 |
1.4 葡萄风信子花色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MaMybA和MaAN2克隆及基本特性分析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载体 |
2.1.3 主要试剂和菌株 |
2.2 方法 |
2.2.1 引物设计和基因测序 |
2.2.2 植物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2.2.3 基因克隆 |
2.2.4 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 |
2.2.5 载体构建 |
2.2.6 亚细胞定位 |
2.2.7 转录激活活性试验 |
2.2.8 qRT-PCR试验 |
2.2.9 葡萄风信子不同组织器官总花青苷相对含量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MaMybA的克隆 |
2.3.2 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基因MaAN2的克隆 |
2.3.3 MaMybA和MaAN2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 |
2.3.4 MaMybA和MaAN2亚细胞定位分析 |
2.3.5 MaMybA和MaAN2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2.3.6 葡萄风信子总花青苷相对含量测定和MaMybA、MaAN2转录表达分析 |
2.3.7 花青苷途径结构基因在葡萄风信子5个花发育时期的转录表达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与bHLH蛋白的互作研究 |
3.1 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载体 |
3.1.3 主要试剂和菌株 |
3.2 方法 |
3.2.1 引物设计和基因测序 |
3.2.2 植物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3.2.3 基因克隆 |
3.2.4 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 |
3.2.5 亚细胞定位 |
3.2.6 转录激活活性试验 |
3.2.7 qRT-PCR试验 |
3.2.8 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bHLH转录因子基因MabHLH1的克隆 |
3.3.2 MabHLH1序列分析和聚类分析 |
3.3.3 MabHLH1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3.3.4 MabHLH1转录表达分析 |
3.3.5 MabHLH1与MaMybA的互作验证 |
3.3.6 MabHLH1与MaAN2的互作验证 |
3.3.7 AtTT8与MaMybA的互作验证 |
3.3.8 AtTT8与MaAN2的互作验证 |
3.4 讨论 |
第四章 葡萄风信子花色相关转录因子MYB-bHLH复合物对花青苷途径结构基因的调控研究 |
4.1 材料 |
4.1.1 植物材料 |
4.1.2 载体 |
4.1.3 主要试剂和菌株 |
4.2 方法 |
4.2.1 启动子序列分析 |
4.2.2 AtPAP1基因克隆 |
4.2.3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
4.2.4 AtDFR启动子克隆 |
4.2.5 双荧光素酶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4.2.6 瞬时转化烟草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葡萄风信子花青苷途径结构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4.3.2 AtTT8与R2R3-MYBs对花青苷途径结构基因的调控分析 |
4.3.3 MabHLH1与R2R3-MYBs对花青苷途径结构基因的调控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葡萄风信子MaMybA和MaAN2功能分析 |
5.1 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载体 |
5.1.3 主要试剂和菌株 |
5.2 方法 |
5.2.1 转化烟草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5.2.2 烟草遗传转化 |
5.2.3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和培养 |
5.2.4 烟草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
5.2.5 烟草叶片和花冠表皮细胞形态观察 |
5.2.6 烟草花青苷定性分析 |
5.2.7 烟草花青苷含量测定 |
5.2.8 烟草花青苷结构鉴定 |
5.2.9 qRT-PCR试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过量表达MaMybA和MaAN2烟草表型分析 |
5.3.2 过量表达MaMybA和MaAN2烟草叶片组织解剖结构分析 |
5.3.3 过量表达MaMybA和MaAN2烟草叶片和花冠表皮细胞形态观察 |
5.3.4 过量表达MaMybA和MaAN2烟草叶片和花冠花青苷成分鉴定 |
5.3.5 过量表达MaMybA和MaAN2烟草叶片和花冠花青苷含量测定 |
5.3.6 过量表达MaMybA烟草花青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5.3.7 过量表达MaAN2烟草花青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盐诱导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胶群体形成生理学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藻类植物胶群体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1.1.1 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1.1.2 其它藻类植物胶群体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
1.2 藻类植物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3 植物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3.1 蛋白质磷酸化对植物的重要性 |
1.3.2 植物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
1.3.3 基于凝胶的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3.4 基于质谱的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3.5 植物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发展前景 |
1.4 基于质谱的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策略 |
1.4.1 稳定同位素二甲基标记定量技术 |
1.4.2 磷酸肽富集技术 |
1.5 杜氏盐藻耐盐机制研究进展 |
1.5.1 杜氏盐藻耐盐机制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
1.5.2 杜氏盐藻耐盐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5.3 杜氏盐藻耐盐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形态学及生理学分析 |
2.2.1 生长曲线测定 |
2.2.2 杜氏盐藻的形态学观察 |
2.2.3 杜氏盐藻细胞活力测定 |
2.2.4 渗透调节相关指标的测定 |
2.2.5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2.6 光合作用相关指标测定 |
2.2.7 超氧阴离子(O_2~-)生成速率与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2.2.8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2.9 抗氧化剂含量测定 |
2.2.10 甘油三磷酸脱氢酶(GPDH)活性的测定 |
2.2.11 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活性的测定 |
2.2.12 质膜H~+-ATPase活性的测定 |
2.2.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2.3 杜氏盐藻的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
2.3.1 杜氏盐藻的蛋白质样品提取 |
2.3.2 蛋白质复溶 |
2.3.3 蛋白质酶解 |
2.3.4 肽段的二甲基同位素标记 |
2.3.5 固相萃取技术除盐 |
2.3.6 磷酸肽富集 |
2.3.7 质谱鉴定 |
2.3.8 数据库搜索 |
2.3.9 磷酸化蛋白质的功能分类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 |
3.1 高盐处理下杜氏盐藻的生长、细胞活力和形态学的变化 |
3.1.1 高盐处理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 |
3.1.2 高盐处理对杜氏盐藻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3 高盐处理对杜氏盐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生理学变化 |
3.2.1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渗透调节变化 |
3.2.2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光合作用变化 |
3.2.3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变化 |
3.2.4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抗氧化系统变化 |
3.3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
3.3.1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磷酸化蛋白质的鉴定、定量和功能分析 |
3.3.2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期形成丰度变化磷酸化蛋白质的鉴定和功能分类 |
3.3.3 盐诱导杜氏盐藻胶群体形成丰度变化磷酸化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 讨论 |
4.1 盐诱导杜氏盐藻形成胶群体并分泌胞外多糖 |
4.2 杜氏盐藻在胶群体期形成阶段光合作用受到影响 |
4.3 杜氏盐藻在胶群体形成阶段基础代谢受到抑制 |
4.4 杜氏盐藻在胶群体期形成阶段基因表达与蛋白质命运受到影响 |
4.5 杜氏盐藻在胶群体期形成阶段的抗氧化机制 |
4.6 杜氏盐藻在胶群体期形成阶段信号转导途径受到抑制 |
4.7 杜氏盐藻在胶群体期形成阶段细胞结构和细胞骨架受到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中钙离子的分布变化及逆境应答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百子莲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1.1 百子莲属植物概述 |
1.1.2 百子莲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2 植物超低温保存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植物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的建立 |
1.2.2 植物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逆境生理生化 |
1.2.3 植物超低温保存中细胞结构的变化 |
1.3 钙信号与植物逆境的应答机制 |
1.3.1 Ca~(2+)在植物逆境应答中的作用 |
1.3.2 植物逆境胁迫中钙信号的研究概况 |
1.3.3 植物细胞中钙离子分布的研究方法 |
1.4 植物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1.3 试验药品与试剂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百子莲 EC 正常继代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 |
2.2.2 百子莲 EC 低温-高渗预处理后的超微结构 |
2.2.3 百子莲 EC 脱水处理后的超微结构 |
2.2.4 百子莲 EC 恢复培养后的超微结构 |
2.2.5 百子莲 EC 的细胞器结构变化 |
2.3 讨论 |
第三章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百子莲 EC 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药品与试剂 |
3.1.4 试验方法 |
3.1.5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百子莲 EC 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 |
3.2.2 百子莲 EC 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变化 |
3.3 讨论 |
第四章 百子莲 EC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钙离子的分布变化 |
4.1 |
4.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药品与试剂 |
4.1.4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百子莲 EC 继代培养(对照)细胞 Ca~(2+)亚细胞定位观察 |
4.2.2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细胞 Ca~(2+)亚细胞定位观察 |
4.2.3 焦锑酸钙沉淀颗粒组分的能谱分析 |
4.2.4 百子莲 EC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 Ca~(2+)荧光变化测定 |
4.2.5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百子莲 EC 细胞内 Ca~(2+)荧光强度变化 |
4.3 讨论 |
第五章 百子莲 EC 超低温保存过程中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5.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药品与试剂 |
5.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百子莲不同处理 EC 样品总 mRNA 提取 |
5.2.2 百子莲不同处理 EC RNA-seq 数据评估与基因覆盖度 |
5.2.3 百子莲不同处理 EC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5.2.4 百子莲不同处理 EC 差异表达基因 GO 功能注释及显着性富集分析 |
5.2.5 百子莲不同处理 EC 差异表达基因 KEGG Pathway 显着性富集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1.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研究 |
1.2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1.3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1.4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5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胞质效应研究 |
2 转录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研究进展 |
2.1 cDNA-AFLP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1 RNA提取优化 |
2.1.2 内切酶组合选择 |
2.1.3 反应体系优化 |
2.1.4 检测体系优化 |
2.2 cDNA-AFLP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
2.2.1 基因功能标记分析 |
2.2.2 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
2.2.3 特异表达基因的分离研究 |
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雄性不育中研究进展 |
3.1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
3.1.1 蛋白样品提取 |
3.1.2 双向电泳 |
3.1.3 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技术 |
3.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
3.2.1 光温敏雄性不育蛋白质组研究 |
3.2.2 核雄性不育蛋白质组研究 |
3.2.3 细胞质雄性不育蛋白质组研究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的形态学、胞质鉴定及细胞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供试主要试剂和所用仪器 |
1.2.1 供试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3.1 花器形态观察 |
1.3.2 线粒体DNA(mtDNA)的提取和RAPD分析 |
1.3.3 细胞学观察 |
2 结果 |
2.1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花器官的形态特征 |
2.2 不育系mtDNA的RAPD分析 |
2.3 棉花花粉发育时期的划分 |
2.4 棉花亚棉A与亚棉B小孢子发育的显微结构观察 |
2.5 棉花亚棉A与亚棉B小孢子发育的亚显微结构观察 |
3 讨论 |
3.1 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时期及特点 |
3.2 绒毡层延迟发育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4 小结 |
第三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的生理生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供试主要试剂和所用仪器 |
1.2.1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试剂 |
1.2.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试剂 |
1.2.3 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测定试剂 |
1.2.4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测定试剂 |
1.2.5 供试主要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1.3.1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1.3.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
1.3.3 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测定 |
1.3.4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
1.3.5 光合速率及其它光合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花亚棉A与亚棉B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 |
2.2 棉花亚棉A与亚棉B不同生育时期光合指标的变化 |
3 讨论 |
3.1 棉花雄性不育材料花蕾中生化指标变化与不育的关系 |
3.2 棉花雄性不育材料光合参数变化与育性的关系 |
4 小结 |
第四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不育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花蕾的采集 |
1.3 供试试剂及仪器 |
1.3.1 供试试剂 |
1.3.2 供试仪器 |
1.4 供试方法 |
1.4.1 总RNA的提取与纯化方法 |
1.4.2 RNA的纯化、浓缩与检测 |
1.4.3 mRNA的分离纯化 |
1.4.4 cDNA的合成 |
1.4.5 cDNA-AFLP分析 |
1.4.6 cDNA-AFLP的测序胶电泳分析 |
1.4.7 差异片段的回收与重扩增 |
1.4.8 差异片段的分子克隆、鉴定与测序 |
1.4.9 差异表达片段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4.10 差异表达片段的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花总RNA提取 |
2.1.1 小量提取棉花总RNA的方法对比 |
2.1.2 大量提取棉花总RNA的方法对比 |
2.2 棉花总RNA提取 |
2.3 mRNA分离及cDNA合成 |
2.4 双链cDNA的内参检测 |
2.5 酶切连接和预扩增结果检测 |
2.6 选择性扩增结果检测 |
2.7 差异片段的回收、二次扩增 |
2.8 差异片段的克隆 |
2.9 差异表达片段的同源性分析 |
2.10 差异表达片段的GO分析 |
2.11 差异表达片段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
2.12 差异表达片段的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
3 讨论 |
3.1 cDNA-AFLP技术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 |
3.1.1 实验材料选择与样品采集 |
3.1.2 RNA的提取 |
3.1.3 差异条带回收 |
3.2 cDNA-AFLP技术在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
3.3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机制的探讨 |
3.3.1 差异条带来源 |
3.3.2 差异条带表达模式 |
3.3.3 差异条带同源基因 |
4 小结 |
第五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不育相关基因全长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供试试剂及仪器 |
1.3 方法 |
1.3.1 DNA的提取 |
1.3.2 cDNA-AFLP差异条带T74有无内含子验证 |
1.3.3 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克隆 |
1.3.4 RNA的提取 |
1.3.5 cDNA第一链合成 |
1.3.6 cDNA的内参检测 |
1.3.7 3’RACE |
1.3.8 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 cDNA序列获得 |
1.3.9 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10 过氧化物酶基因GhPrx65的表达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T74条带基因组分析 |
2.2 GhPrx65全长cDNA和基因组序列的获得与功能分析 |
2.3 GhPrx65编码蛋白一级结构和理化性质预测 |
2.4 GhPrx65编码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2.5 GhPrx65编码蛋白亚细胞定位和信号肽预测 |
2.6 GhPrx65编码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 |
2.7 GhPrx65编码蛋白保守结构域和跨膜结构域分析 |
2.8 GhPrx65编码蛋白疏水性/亲水性分析 |
2.9 GhPrx65编码蛋白与棉种的28个Class Ⅲ过氧化酶的多重比较 |
2.10 GhPrx65编码蛋白进化树分析 |
2.11 GhPrx65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GhPrx65编码蛋白结构与过氧化物酶之间的关系 |
3.2 ClassⅢ过氧化物酶与育性关系 |
4 小结 |
第六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亚棉A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供试试剂 |
1.3 供试溶液 |
1.4 供试仪器 |
1.5 供试方法 |
1.5.1 总蛋白质的提取 |
1.5.2 总蛋白浓度的测定 |
1.5.3 第一向等电聚胶电泳 |
1.5.4 第二向SDS-PAGE凝胶电泳 |
1.5.5 蛋白胶的制备 |
1.5.6 图像采集和差异分析 |
1.5.7 差异蛋白斑点的胶内酶切 |
1.5.8 差异蛋白质的质谱分析和鉴定 |
1.5.9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1.5.10 差异蛋白质功能富集分析 |
1.5.11 差异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 |
1.5.12 差异蛋白质荧光定量PCR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育系和保持系败育关键期的花蕾蛋白质组差异图谱分析 |
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及数据分析 |
2.3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
2.4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富集分析 |
2.5 差异表达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分析 |
2.6 差异表达蛋白质在mRNA水平的验证 |
3 讨论 |
3.1 ATP合酶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
3.2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
3.3 low molecular weight heat shock protein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 |
4 小结 |
第七章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及恢复系的选育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供试试剂及仪器 |
1.3 供试方法 |
1.3.1 亚棉A不育系的转育与同型保持系的选育 |
1.3.2 亚棉A不育系的恢复系选育 |
1.3.3 恢复系的遗传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亚棉A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 |
2.2 不育系亚棉A的恢复系选育及杂种性状表现 |
2.3 (A×R)F_2世代的育性分离 |
2.4 (A×R)F_1×B或A×(A×R)F_1测交群体的育性分离 |
3 讨论 |
3.1 棉花雄性不育材料农艺性状 |
3.2 关于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的遗传模式 |
4 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百子莲花芽分化及开花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百子莲属(Agapanthus)研究进展 |
1.1.1 百子莲属植物概述 |
1.1.2 百子莲国内外研究近况 |
1.2 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1.2.1 花芽形成的营养生理基础 |
1.2.2 内源激素与植物花芽分化 |
1.2.3 植物花芽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
1.3 cDNA-AFLP技术 |
1.3.1 cDNA-AFLP技术的原理 |
1.3.2 cDNA-AFLP技术的特点 |
1.3.3 cDNA-AFLP的技术流程 |
1.4 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与技术路线 |
1.4.1 蛋白双向电泳技术 |
1.5 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 |
1.5.1 qRT-PCR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
1.6 论文研究背景 |
1.7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8 论文技术路线 |
2 百子莲花芽分化解剖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及种植地环境条件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器官形态 |
2.2.2 花芽分化 |
2.2.3 花器官分化进程与花蕾长度的关系 |
2.2.4 花器官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 |
2.2.5 花药与小孢子发育进程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百子莲胚胎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方法 |
3.2.1 胚胎发育石蜡切片观察 |
3.2.2 组织化学分析 |
3.2.3 花粉萌发荧光染色观察 |
3.2.4 扫描电镜观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花药壁发育 |
3.3.2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发育 |
3.3.3 胚珠发育 |
3.3.4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发育 |
3.3.5 雌雄配子间发育关系 |
3.3.6 柱头与花粉形态及花粉萌发 |
3.3.7 受精作用 |
3.3.8 胚的发育 |
3.3.9 胚乳的发育 |
3.3.10 胚和胚乳发育关系 |
3.3.11 组织化学分析 |
3.4 讨论 |
3.4.1 百子莲科、石蒜科与葱科胚胎学特征比较 |
3.4.2 百子莲科与外分类群胚胎特征对比 |
3.4.3 百子莲胚胎发育系统学意义 |
3.4.4 百子莲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
3.5 本章小结 |
4 百子莲开花生理特征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百子莲在不同发育时期核酸含量的变化 |
4.2.2 百子莲在不同发育时期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4.2.3 百子莲在不同发育时期淀粉含量的变化 |
4.2.4 百子莲在不同发育时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2.5 百子莲在不同发育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2.6 百子莲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组织化学分析 |
4.3 讨论 |
4.3.1 核酸、蛋白质与百子莲花发育的关系 |
4.3.2 糖和淀粉代谢与百子莲花发育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百子莲花芽分化内源激素含量动态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激素标样、抗体与试剂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百子莲花芽分化过程中各组织器官中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
5.2.2 百子莲花芽分化内源激素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分析 |
5.2.3 百子莲花芽分化内源激素免疫酶法组织化学分析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百子莲花芽分化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植物材料 |
6.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6.1.4 PCR引物及接头的设计与合成 |
6.1.5 试验设计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RNA提取与检测 |
6.2.2 cDNA双链合成、酶切连接及预扩增 |
6.2.3 cDNA-AFLP转录图谱 |
6.2.4 差异片段回收及克隆 |
6.2.5 差异表达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
6.2.6 差异基因半定量RT-PCR验证 |
6.2.7 差异基因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定量分析 |
6.3 讨论 |
6.3.1 百子莲开花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效果 |
6.3.2 百子莲开花相关基因的功能分类 |
6.3.3 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7 百子莲花芽分化蛋白差异表达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植物材料 |
7.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7.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7.1.4 实验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百子莲茎尖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7.2.2 百子莲花芽分化茎尖蛋白双向电泳及差异蛋白质谱鉴定 |
7.2.3 百子莲花芽分化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7.2.4 差异蛋白表达模式分析 |
7.2.5 差异蛋白调控功能分析 |
7.3 讨论 |
7.3.1 代谢相关蛋白 |
7.3.2 蛋白修饰与加工相关蛋白 |
7.3.3 抗性保护相关蛋白 |
7.3.4 细胞结构相关蛋白 |
7.3.5 其它功能蛋白 |
7.3.6 蛋白组结合转录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7.3.7 百子莲与其它植物开花相关蛋白比较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小麦生理型、遗传型雄性不育系及其对应可育系小花叶绿体蛋白差异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雄性不育及其分类 |
1.1.1 遗传型雄性不育 |
1.1.2 生理型雄性不育 |
1.2 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水平研究 |
1.2.2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 |
1.2.3 分子生物学水平 |
1.3 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 |
1.3.1 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概况 |
1.3.2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试验方案与技术路线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3 小麦小花叶绿体的提纯、含量测定及完整性检验 |
2.2.4 小麦叶绿体蛋白质的制备、纯化及含量测定 |
2.2.5 小麦叶绿体蛋白质的SDS-PAGE 检测 |
2.2.6 蛋白质双向电泳、凝胶成像及胶内酶切 |
2.2.7 差异点质谱测序(MALDI-TOF-MS)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搜索技术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完整叶绿体的提纯、显微镜检测叶绿体完整性以及含量测定 |
3.2 叶绿体蛋白质的提取及定量检测 |
3.3 叶绿体蛋白质的单向SDS-PAGE 检测及分析 |
3.4 单核期叶绿体蛋白质的双向IEF/SDS-PAGE 检测及分析 |
3.4.1 杀雄剂 SQ-1 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单核期小麦小花叶绿体蛋白的差异分析 |
3.4.2 遗传型雄性不育系与对应可育系间单核期小麦小花叶绿体蛋白差异分析 |
3.4.3 生理型、遗传型雄性不育系及其对应可育系间单核期小麦小花叶绿体蛋白的差异分析 |
3.4.4 胶内酶切及其质谱测序 |
3.4.5 数据库检索及蛋白功能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完整叶绿体的提纯及样品制备 |
4.2 叶绿体蛋白定量技术 |
4.3 叶绿体蛋白双向电泳技术 |
4.4 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观察叶绿体的好材料——天门冬(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山鸢尾(Iris loczyi Kanitz)的亲缘地理学研究[D]. 韩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探究[D]. 卓思欣. 广州大学, 2019(01)
- [3]葡萄风信子MYB和bHLH转录因子对花青苷合成的调控研究[D]. 陈凯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4]盐诱导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胶群体形成生理学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D]. 魏思佳.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5)
- [5]百子莲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中钙离子的分布变化及逆境应答机制初探[D]. 何广深.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6]棉花亚棉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机理研究[D]. 赵海燕.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2)
- [7]天门冬属部分物种trnH-psbA序列比较研究[J]. 欧立军,孙海军,危革,王梓辛. 时珍国医国药, 2013(11)
- [8]百子莲花芽分化及开花机理研究[D]. 张荻.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 [9]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方案的改进[J]. 刘原平,王亚. 生物学教学, 2010(12)
- [10]小麦生理型、遗传型雄性不育系及其对应可育系小花叶绿体蛋白差异的比较研究[D]. 李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