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竞争国际化 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家电市场发展趋势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郑红玲[1](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对外贸易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进程中,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不断增大,贸易摩擦频率增多影响变大,诸多问题使中国必须思考产业转型发展升级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对外贸易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促进竞争、示范学习、扩大市场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利用国内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对外贸易无疑对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思考经济转型发展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于中国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论文先从概念界定、理论梳理及现状分析切入,接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及生产分工四种视角逐一揭示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其间涵盖大量数据及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如面板数据回归、面板Probit回归、面板门槛分析、产品空间邻近矩阵、马尔可夫链等,力求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测度,之后分析了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不同视角下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论文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文献梳理及框架搭建工作。涵盖前三章的内容,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列出创新点及不足。主要概念与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有关产业升级的概念,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生产分工等角度对产业升级的概念进行归类界定,然后依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同视角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理论梳理部分从对外贸易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和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思想进行归纳,之后从市场供求机制、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国际分工效应等方面探讨开放经济下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第二部分为实证检验部分。涵盖了五章的内容,由现状分析入手,从产业间、产业内、产品间、产品内进行观察与解读,确定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四重奏:结构演进视角、经济效率视角、产品空间视角、生产分工视角。在对现状分析时,不仅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现状,还分析了产业升级滞后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结构演进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协调度、产业结构轻软度、产业综合效率和产业结构转换度等方面的影响。经济效率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产品空间视角下检验了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方面的影响。生产分工视角下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基础,分析中间品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增值能力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因素分析及归纳总结阶段。涵盖了后两章的内容。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结合对外贸易发展固化性特征突出、国内要素红利已经逆转、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国际市场不完全竞争格局以及服务业基础薄弱等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之后在四个不同视角下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并提出发挥贸易结构先导效应以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贸易溢出效应以促进经济效率提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提升产业攀升能力、不断完善国内价值链以增强产业升级稳定性等建议。论文研究结论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发展有显着变化。结构演进视角下,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协调是有益的、对产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但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着影响;除服务贸易外,其他贸易形式对产业结构轻软度的影响均是负向的,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有助于产业结构轻软度的改善,对产业结构协调和产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也是有益的。经济效率视角下,出口贸易发展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率的提升,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反;工业制品出口及服务贸易都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但初级产品出口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为负。产品空间视角下,贸易产品蕴含的既有能力禀赋在推进产业升级时,发展中国家的效果好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密度、进口产品密度、经济增长对产业升级均有正向推动作用。生产分工视角下,中国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早期阶段,随着国际分工参与度的提高,增值率不断上升,有助于产业升级;而后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成熟,某些领域的低端嵌入压力较大,增值率呈现倒U型轨迹;若考虑到产业关联,则增大全球产业链的融入深度有助于产业升级。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搭建出结构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在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和生产分工四个不同视角下,研究外贸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证,这一研究框架的确立,延伸了同类研究的范围和逻辑,也构建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二是研究内容上,对产业层面的研究,既涉及产业间结构的演进,也涉及产业内效率的提升;对产品层面的研究,既涉及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也涉及生产分工的增值情况,四重奏模式使得研究内容更加完整。三是研究细节及数据使用方面。如变量选择,利用RCA进行升级判断时,不仅考虑逻辑判断,还对原始值进行追溯;对WIOT进行数据分析时,既考虑到中间产品也考虑到最终产品。此外,在数据使用上,从时序数据到面板数据,从产品空间数据到投入产出数据等,为增加论文的说服力,所用数据类型较同类研究更加丰富。
芦加人[2](2017)在《竞争法视野下的平行进口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行进口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直接描述,本身并不具有法律概念应当具有的抽象、规范等性质,只能评价为法律事实,或者作为逻辑学中的普遍概念或集合概念看待。平行进口的基本意涵为,当权利人在商品生产地以及最终销售地两国都享有知识产权时,商品未经权利人许可,由有关行为人将商品自原产销地国输入到商品最终销售地国,并投入市场进行流通。平行进口虽然与灰色市场、平行输入具有相近的意义,但平行进口一词更加符合所描述的社会现象。此外,平行进口还有政策意涵以及竞争维度的意涵。平行进口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尚不能完全进行列举,因而判断行为是否属于平行进口行为时,应重点把握核心意涵。平行进口有三大法律特征,从对象上看,平行进口必须是合法的,即平行进口对象应是真品,不仅包括商品,还涉及服务,且应由权利人合法投入市场。从目的上看,平行进口具有政策性,国家允许或禁止平行进口,往往根据一国社会、经济需求,由国家政策决定。从历史发展上看,开放平行进口是主旋律。平行进口商品可视为优质供给,能够促进市场竞争。当前我国的政策,倾向于开放平行进口,尤其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汽车平行进口正在推进。从行为上看,平行进口是多种商业行为的集合,平行进口必须发生在国际贸易环境之下。作为一种合法的贸易行为,平行进口与走私具有本质区别,但因为水货、代购等行为具有多种意思,因而这些行为与平行进口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平行进口产生分为内因以及外因,内因是消费文化变迁之后,消费者内心产生的物质、文化需求,并在国内形成了需求市场。外因是经济上的刺激,因为国际市场销售区域的分割,不同商品在不同区域的定价不同,当价格差异在除掉运费、关税等必要费用后,仍存在较大的盈利空间,相关行为人就会利用平行进口赚取利润。平行进口产生之后,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首先对平行进口进行解释的知识产权理论之间产生了激烈冲突。平行进口商品涉及知识产权,在对含有知识产权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运用知识产权权利用尽理论进行解释,并引出知识产权的国际用尽。基于知识产权的国际用尽,商品在投入市场后,知识产权权利人就不能再对商品的转售进行干预。知识产权权利人希望能够继续维护自己的垄断利益,反对平行进口继续进行,并运用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作为理论武器。依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各国的知识产权仅在各自的法域空间有效,不能因在一国市场上投入商品,就将在其他国家获得的知识产权用尽。这种争议直到今日,仍一直在持续。平行进口因为其目的的政策性,因而具有政策上的问题。国家开放平行进口,鼓励商品的自由流通,具有促进竞争的目的。但平行进口作为一种贸易行为,国家在政策抉择时,会面临贸易政策的选择问题,即在保护贸易政策与自由贸易政策之间进行取舍。平行进口行为的商业性,决定了平行进口还涉及竞争问题。平行进口作为商业行为,平行进口商品的流通过程,都会产生竞争问题。知识产权权利人对于平行进口多持反对态度,因为平行进口侵占了原本属于他们的利益,因而知识产权权利人一方会运用一切手段,阻碍平行进口进行,将平行进口商品排挤出市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反垄断问题。如果平行进口商品进入国内市场进行销售,同样会与授权经营者或者知识产权权利人发生利益冲突,尤其会产生不正当竞争问题。平行进口的理论争议、平行进口政策问题以及平行进口的竞争问题,都可以纳入竞争法的视野下进行观察。在运用竞争法进行考察时,应特别注意对竞争秩序的维护以及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平行进口涉及到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及知识产权产品。知识产权权利人享有的知识产权本身,并不会受到竞争法的评价。但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行为,会纳入竞争法的评价范围,即知识产权的权利存在与权利行使的区分原则。根据知识产权产品的同源原则,具有相同渊源知识产权的权利人间,不能运用知识产权阻碍,商品在彼此权利地域范围内的流通。知识产权的理论争议是对平行进口进行的解释,理论本身都不存在问题,况且理论很难决定国家到底会采取什么态度看待平行进口。因而理论的选择应考虑更为客观的标准,不能因为反对而反对。具体的理论选择,应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的需求,即采取知识产权的权利用尽支持平行进口,在当下更为适宜。平行进口的去留,是由国家制定的政策决定,但国家出台政策的行为本身,就是可以进行竞争法分析的政府行为。国家出台的开放、促进平行进口的政策属于竞争政策,因而与竞争法具有密切关系。但是平行进口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太大,而且涉及与部门规章的关系。因而,平行进口政策在制定之初,就应当从目的上进行控制,宜将平行进口政策的内容通过法律固定下来,并且在政策制定时,就需要开始对政策目的进行评估,不断对政策进行修订,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政策制定之后,出台之前,还需要利用我国刚刚构建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政策进行审查。公平竞争审查的功能,是对享有行政立法权主体实施的行政立法活动,进行的合理限制,其目的在于规范政策制定程序,防止行政性垄断出现。平行进口涉及的垄断问题体现为两个方面,平行进口垄断协议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知识产权权利人与其他经营者订立的垄断协议,多为纵向垄断协议,其目的主要在于限制销售区域,以维持垄断利益。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商品的自由流通,以及维护消费者利益,对垄断协议的认定,宜采取宽松的标准。分析平行进口垄断协议,多采用合理原则进行分析,对于垄断协议的豁免,可以借鉴欧盟的豁免标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分析,可以借鉴经济垄断中的分析方法。不能因为权利人拥有知识产权,就推定其处于市场支配地位。认定市场支配地位时,以市场结构作为主要标准,经营者之间的依赖程度是辅助因素中的重点考虑对象。平行进口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主要表现为价格歧视、垄断高价以及拒绝交易。竞争法规制时,应特别注意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与竞争保护之间的关系,知识产权权利人与消费者利益的保护问题。平行进口涉及的不争当竞争主要表现为商品来源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属于误导行为,依据我国现行法进行规制,可以将其界定为虚假宣传行为,甚至通过一般性条款进行规制。给经营者设置商品渠道来源真实标注义务,也可以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齐玮[3](2014)在《中国制造业海外进入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最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迅速,他们在海外投资和国际并购市场上的表现令其他国家刮目相看。企业要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在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走出去”。提高海外经营的成功率,这要求企业必须首先制定务实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而战略实施的核心是为特定的市场选择适当的进入模式。研究不同战略目标下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机制问题,有助于中国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以实现更高的国际化绩效水平和战略匹配性。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问题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焦点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进入模式选择模型,以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有所启发和借鉴。本文的总体构想是在确认研究对象与问题并充分掌握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模式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并对这一框架中的所有要素进行展开分析。期间将充分吸收既有的研究成果,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条件修正构建进入模式选择流程和决策方法,并最终形成趋势判断和研究建议。立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实情况,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演化路径及其特点是什么?这是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其次,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是怎样的?最后,在综合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企业如何进行进入模式选择?通过分析,本文站在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建立一个针对中国制造业的海外进入模式的选择模型,并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海外进入模式的相关创新点。综合各种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第一,从不同规模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来看,出口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进入模式,中小制造业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普遍较小,开展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很少。大企业则可以灵活运用出口、技术许可和直接投资的各种形式。现阶段,出口仍然是大企业的基本进入模式;由于受到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欠缺,中国企业对技术许可等契约方式的运用还比较少,“交钥匙”合同更成为大型设备制造商的专利。海外收购是近年来中国的大型制造业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第二,海外市场进动因是企业选取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本文将中国制业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动因总结为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创造性资产寻求型和全球战略升级型四种,并从根本上将这四种动因归结为两种:市场寻求型与资源寻求型,前者的逻辑基础是相对优势扩展与效率提升;后者则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为目标。第三,作为企业权变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国内因素、东道国因素、产业因素和企业因素对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潜在影响,形成了多因素综合分析框架。首先,企业的能动发展可以影响和促进政府的政策选择,在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商会或行业协会争取更有利的制度供给;对文化因素的关注,可以促使企业在国际化征程中充分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正确认识不利于国际化的消极文化因素,保证企业在“纠偏”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国际化;锁定中国的外交路线,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外交资源,更准确地定位投资区域,降低海外经营中的风险。其次,东道国因素对企业进入模式有两种影响结果—机会与威胁,不同的因素对企业不同层次的进入模式的作用不同。再次,企业的内部资源与知识特性、战略动因决定了不同的投资进入模式之间的偏向。第四,在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分层次树形选择模型,并且结合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推动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的要求,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海外进入模式的相关创新点。
彭一钦[4](2012)在《韩国家电企业在华竞争战略及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外资企业最早进入的行业,中国家电行业经过自上世界70年代末至今三十四年发展,已逐渐形成世界性的家电生产基地。中国家电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带来的激烈的价格战使得家电行业利润一再压缩,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如何从整体上布局谋划,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竞争战略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家电企业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对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分析后,制定出不同的竞争战略应对变化的竞争环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的提高。本文试图在对韩国家电企业在华的竞争的实践基础上,分析其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可取之处,以期对中国的本土家电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阐述了本文进行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的理论背景,本文对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以及竞争战略理论进行概述,其中对基本竞争战略进行了重点阐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回顾韩国家电企业在华发展历程,并对韩国家电企业在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合中国家电行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得出韩国家电企业在华竞争的“亲民”差异化以及品牌差异化两种差异化战略,并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阐述了两种战略的制定动机、实施以及成果;第五章通过上述研究总结韩国家电竞争战略带给中国家电企业的启示。
李湘军[5](2009)在《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家电业是我国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家电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出口规模持续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产业同世界产业的竞争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中国家电企业同许多跨国家电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如何评价中国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政府制定相关的产业经济政策和家电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在阐述国际竞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我国家电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家电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家电行业在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提高我国家电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是对企业国际竞争战略理论在我国家电行业进行实证研究领域的理论扩展,另一方面,为我国家电行业通过提高国际竞争力来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发展层面,还是在具体的执行操作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王星[6](2007)在《科龙公司白色家电营销渠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家电业经过开放后二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已经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也是家电业竞争最充分、最激烈的时期,行业竞争的格局已达到了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阶段。目前,营销渠道的构建是家电行业在这一发展阶段关注的重点。建立强势的营销渠道,高效的渠道管理,动态的渠道调整是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利润空间、方便客户和提升企业产品品牌的有利武器,我国家电市场的竞争也由此转化为渠道竞争。因此,渠道效率、渠道可控制性和企业产品与商业业态适应性,是家电生产企业选择销售渠道的三大要素。掌握渠道,决战终端已成为家电企业的共识与营销实践。本研究以环境理论、循环理论、冲突理论、消费革命理论、渠道的构建为理论依据,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白色家电营销渠道为例,对中国白色家电行业竞争品牌的营销渠道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进而对科龙公司的营销渠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渠道的构建和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科龙公司构建一种适合本身发展的渠道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同时,笔者力图通过本研究对白色家电行业的营销渠道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我国白色家电行业能够更好地解决营销渠道的效率、管理、便捷、稳固等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例证,为我国家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际化给予一定的理论支持。
张勇军[7](2006)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研究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及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重点分析研究了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在世界汽车跨国公司“6+3”全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汽车企业集团、轿车(合资)企业和民营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格局。并建立了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提出了提高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就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了说明,同时就国内外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相关的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归纳了研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它包括: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等。第三章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同时与美、日、韩等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章就中国汽车企业分为企业集团(国有)、轿车企业(合资)、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分别进行了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第五章针对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现状,建立了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评析。第六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汽车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本论文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在研究的基本视觉上,从企业层面出发,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透视;(2)在研究内容上,从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出发,分别对汽车企业集团、轿车(合资)、民营汽车企业进行了竞争格局分析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建立了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3)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竞争力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4)在研究结论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汽车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黄桂丛[8](2005)在《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家电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大量产品积压,多数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来自世界跨国家电公司的威胁不断增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准确地界定我国家电企业竞争力现状,探讨提升我国家电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我国家电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讨论了研究我国家电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对企业竞争力的涵义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次结合家电行业特点,构建了包括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资本运营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品牌影响力、环境协调能力共九个方面27个指标的家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该指标体系,以2004家电上市公司年报材料和《2004中国行业发展报告——家用电器业》中有关数据作为依据,对海尔、美的等十二家上市家电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家电企业竞争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提升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赵明[9](2005)在《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品牌竞争是国际家电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在跨国家电企业纷纷调整品牌战略,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和强大的品牌实力加大对我国市场的扩张的同时,我国一批知名家电品牌也纷纷走出国门,在海外市场开始与国际家电巨头展开全方位的较量,并已初见成效,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国际竞争优势。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内容并在借助PEST宏观环境分析工具、行业结构分析框架和SWOT模型研究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成长的国际竞争环境的同时运用专家打分、均值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在搜集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从品牌增值能力、品牌市场表现、品牌消费者竞争力和品牌贸易竞争力等四个层面对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评价与比较。 针对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家电市场竞争环境中,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在品牌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论文提出了提升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和具体措施,并以长虹品牌为例,对长虹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价并试图以此指导我国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廉敬阳[10](2005)在《科龙集团冰箱业务的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分析2001年格林科尔并购科龙公司以后,科龙集团的战略制定过程,通过环境分析、战略目标、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和改进等五个方面的详细论述和分析,总结了科龙制定和实施其发展战略的步骤和方法,为我国家电行业的企业提供一种科学的、值得借鉴的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方法本论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家电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科龙发展战略制定的背景;同时概述了战略管理的概念和过程。第二章对科龙的外部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科龙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确定。第四章详细论述了科龙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和效果;第五章则对科龙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和得出本文结论。
二、国内竞争国际化 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家电市场发展趋势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竞争国际化 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家电市场发展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对外贸易 |
2.1.2 产业升级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章 相关理论与影响机理分析 |
3.1 相关理论 |
3.1.1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
3.1.2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 |
3.1.3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理论思想 |
3.2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
3.2.1 市场机制的普适性机理 |
3.2.2 交易主体全球化的竞争效应影响机理 |
3.2.3 全球贸易往来的产业关联效应影响机理 |
3.2.4 贸易市场扩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影响机理 |
3.2.5 对外贸易发展的溢出效应影响机理 |
3.2.6 贸易产品的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机理 |
3.2.7 全球生产网络的分工深化效应影响机理 |
3.2.8 引致需求诱发的要素流动效应影响机理 |
第4章 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升级的现状分析 |
4.1 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
4.1.1 货物贸易现状 |
4.1.2 服务贸易现状 |
4.2 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
4.2.1 结构演进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
4.2.2 经济效率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
4.2.3 产品空间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
4.2.4 生产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
4.3 产业升级滞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
4.3.1 外贸规模膨胀降低了产业升级的内在激励 |
4.3.2 产业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占位较低 |
4.3.3 外贸的粗放发展加重了产业升级的负担 |
4.3.4 服务贸易水平低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不足 |
4.3.5 要素引进推动产业升级的道路曲折 |
第5章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5.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
5.4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
5.4.1 商品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
5.4.2 服务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
5.4.3 一般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
5.4.4 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
5.4.5 稳健性检验 |
5.5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
第6章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
6.2 基础模型设定与相关指标解释 |
6.2.1 基础模型设定 |
6.2.2 相关指标解释 |
6.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
6.3.1 全国层面的检验 |
6.3.2 省际层面的检验 |
6.4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
6.4.1 全国层面的检验 |
6.4.2 省际层面的检验 |
6.5 基于微观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
6.5.1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6.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6.5.3 稳健性检验 |
6.6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
第7章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7.1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
7.2 产品空间及相关指标解释 |
7.2.1 产品空间 |
7.2.2 相关指标解释 |
7.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7.3.1 基础模型设定 |
7.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7.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
7.4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
7.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
7.4.2 检验结果分析 |
7.4.3 稳健性检验 |
7.5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
第8章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8.1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
8.2 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指标解释 |
8.2.1 投入产出表 |
8.2.2 相关指标解释 |
8.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
8.3.1 基础模型设定 |
8.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8.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
8.4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
8.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
8.4.2 检验结果分析 |
8.4.3 稳健性检验 |
8.5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
第9章 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9.1 贸易惯性削弱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向上流动性 |
9.2 要素红利逆转约束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动力 |
9.3 国际市场竞争格局限制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利得积累 |
9.4 服务业基础薄弱降低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效率 |
9.5 频繁的贸易摩擦增大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阻力 |
第10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竞争法视野下的平行进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
第一章 平行进口问题的引出 |
第一节 平行进口的内涵与外延 |
一、平行进口概念考量 |
二、平行进口意涵分析 |
三、平行进口表现形式 |
第二节 平行进口的法律特征 |
一、平行进口对象的合法性 |
二、平行进口目的的政策性 |
三、平行进口行为的商业性 |
第三节 平行进口的主要问题 |
一、平行进口知识产权理论争议 |
二、平行进口政策制定的规范问题 |
三、平行进口行为的竞争问题 |
第二章 平行进口政策制定的竞争倾向 |
第一节 平行进口政策的价值抉择 |
一、平行进口政策含义 |
二、平行进口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 |
三、平行进口政策抉择中的竞争考量 |
第二节 平行进口政策制定的目的规范 |
一、平行进口政策目的 |
二、平行进口政策的规范方式 |
三、平行进口政策目的评估 |
四、平行进口政策目的实现的法律路径 |
第三节 平行进口政策制定的内容规范 |
一、政策制定前的自我审查 |
二、自我审查制度构成元素 |
三、自我审查的限权功能 |
四、政策制定后的外部监督 |
五、自我审查的程序意义 |
第三章 平行进口竞争问题的法律分析路径 |
第一节 平行进口行为的竞争法检视 |
一、竞争法规制平行进口的两个方面 |
二、竞争法规制平行进口的消费者利益导向 |
三、竞争法规制平行进口行为的理论前提 |
第二节 平行进口中垄断行为的规制分析 |
一、平行进口垄断的定义 |
二、平行进口垄断的特点 |
三、平行进口垄断的分析工具 |
第三节 平行进口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分析 |
一、平行进口中的不正当竞争现象 |
二、平行进口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 |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分析框架 |
第四章 限制平行进口的垄断协议 |
第一节 平行进口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 |
一、平行进口垄断协议的主体要件 |
二、平行进口垄断协议的主观要件 |
三、平行进口垄断协议的客体要件 |
四、平行进口垄断协议的客观要件 |
第二节 平行进口垄断协议分析框架 |
一、平行进口垄断协议的特征 |
二、平行进口垄断协议分析要点 |
三、平行进口垄断协议的豁免 |
第五章 平行进口中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
第一节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的分析框架 |
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构成要件 |
二、平行进口中的市场支配地位 |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原理 |
第二节 平行进口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典型行为 |
一、平行进口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竞争法规制 |
二、平行进口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价格行为 |
三、平行进口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拒绝交易行为 |
第六章 平行进口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
第一节 平行进口商品销售的不正当竞争问题 |
一、平行进口商品销售的不正当竞争现象 |
二、平行进口商品销售中的重新包装行为 |
三、平行进口商品销售中的商业误导行为 |
第二节 平行进口商品虚假宣传的实证分析 |
一、基本案情与争议焦点 |
二、事实分析与理论思考 |
第三节 平行进口中虚假宣传的类型分析 |
一、平行进口商品上的虚假宣传 |
二、通过虚假广告宣传平行进口商品 |
三、规范平行进口商品经营的建议 |
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3)中国制造业海外进入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制造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研究 |
0.2.2 国外学者关于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研究 |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0.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0.3.1 研究思路及重点 |
0.3.2 研究内容 |
0.4 创新点与不足 1 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现状 |
1.1 中小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
1.2 大型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2 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动因分析 |
2.1 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动因 |
2.2 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许可动因 |
2.3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 3 各种因素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3.1 中国国内因素对制造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3.1.1 中国的制度环境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1.2 中国贸易管理体制及贸易政策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1.4 中国文化与政治因素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2 中国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生产因素的影响分析 |
3.2.1 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2.2 市场因素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2.3 生产条件因素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3 东道国因素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3.3.1 东道国制度环境对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3.3.2 东道国生产因素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3.3 东道国市场状况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4 产业与企业因素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3.4.1 产业最小有效规模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4.2 产业集中度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4.3 产业要素/投入密集特性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4.4 产业生命周期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4.5 企业规模与相对投资规模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4.6 产品特性对企业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
3.4.7 企业无形资产对进入模式的影响分析 4 我国制造业海外进入模式的选择与创新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4)韩国家电企业在华竞争战略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 |
1.5 论文创新性 |
2.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及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进 |
2.1.1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
2.1.2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
2.1.3 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1.4 企业能力理论 |
2.1.5 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 |
2.2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2.2.1 国内外竞争战略的研究 |
2.2.2 基本竞争战略概述 |
2.3 竞争战略研究工具研究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五力模型分析法 |
3. 韩国家电企业在华现状分析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2 韩国家电企业在华发展历程 |
3.3 韩国家电企业在华发展现状 |
4. 韩国家电企业在华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4.1 韩国家电企业在华宏观环境分析 |
4.2 韩国家电企业在华行业环境分析 |
4.3 韩国家电企业在华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3.1 日本家电企业 |
4.3.2 欧洲家电企业 |
4.3.3 本土家电企业 |
4.4 韩国家电企业“亲民”差异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4.4.1 “亲民”差异化战略的动机 |
4.4.2 “亲民”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4.4.3 “亲民”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成果 |
4.5 韩国家电企业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
4.5.1 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动机 |
4.5.2 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4.5.3 品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成果 |
5. 韩国家电企业在华竞争战略对我国家电企业的启示 |
5.1 我国家电企业面临现状概述 |
5.2 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困境 |
5.3 韩国家电企业竞争战略对我国家电企业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框架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演进 |
2.3 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
第3章 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 我国家电行业的区域分布及产业集聚度演变 |
3.3 我国家电行业发展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我国家电行业的国际竞争环境分析 |
4.1 国际家电行业的行业结构分析 |
4.2 国际家电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4.3 从环境分析看我国家电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与挑战 |
第5章 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 |
5.1 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 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单项评价 |
5.4 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
第6章 提升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对家电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支持建议 |
6.2 对家电企业自身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6)科龙公司白色家电营销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当前营销渠道模式实践变化的特征与趋势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白色家电行业的营销渠道理论与模式分析 |
2.1 营销渠道的基本理论 |
2.1.1 营销渠道的含义 |
2.1.2 营销渠道的设计理论 |
2.1.3 影响营销渠道选择的因素 |
2.1.4 营销渠道管理 |
2.2 家电行业营销渠道模式与管理 |
2.3 营销渠道冲突与管理 |
2.4 中国白色家电行业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
2.4.1 格力营销渠道模式:股份制区域性销售公司营销模式 |
2.4.2 志高营销渠道模式:区域总代理制 |
2.4.3 海尔营销渠道模式:工贸公司 |
2.4.4 美的营销渠道模式:事业部制 |
2.5 不同营销渠道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三章 科龙公司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1 科龙公司营销渠道发展历程 |
3.2 科龙电器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白色家电行业中科龙电器产品竞争状况分析 |
3.2.3 中国白色家电行业分析 |
3.2.4 科龙公司白色家电产品的机会与威胁综合评价 |
3.3 科龙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
3.4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分析 |
3.4.1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的现状 |
3.4.2 科龙电器营销渠道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科龙公司在白色家电行业的营销渠道模式选择 |
4.1 白色家电行业市场总体分析 |
4.1.1 国内空调行业市场总体分析 |
4.1.2 国内冰箱行业市场总体分析 |
4.2 竞争品牌的营销渠道分析 |
4.2.1 空调行业的营销渠道分析 |
4.2.2 冰箱行业的营销渠道分析 |
4.3 科龙公司营销渠道的建设 |
4.3.1 科龙公司营销渠道的设计 |
4.3.2 营销网络的布局 |
4.3.3 经销商的选择 |
4.4 营销渠道的管理与维护 |
4.5 营销渠道绩效评估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
(7)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
2.1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问题 |
2.3 竞争力经济学理论 |
2.4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5 波特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
2.6 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
第3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国际比较 |
3.1 汽车产业的产业属性及其特征 |
3.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3.3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4章 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 |
4.1 中国汽车企业(集团)竞争格局 |
4.2 中国轿车(合资)企业竞争格局 |
4.3 中国汽车(民营)企业竞争格局 |
4.4 中国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第5章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
5.1 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5.2 中外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5.3 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5.4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原因分析 |
第6章 提高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研究 |
6.1 中国汽车工业急需重新认识的若干问题 |
6.2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体系 |
6.3 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
(8)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家电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本文研究对象 |
1.3.2 本文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
2.1 企业竞争力概念界定 |
2.1.1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 |
2.1.2 本文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 |
2.2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
2.2.1 波特观点综述和评价 |
2.2.2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家电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证分析 |
3.1 家电行业的特征 |
3.1.1 家电行业是资本、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
3.1.2 规模经济优势明显 |
3.1.3 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企业平均赢利能力低 |
3.1.4 核心技术缺失困扰行业发展 |
3.1.5 出口成为家电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
3.2 家电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设计 |
3.2.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
3.2.2 家电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 |
3.3 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
3.3.1 数据的获得与处理 |
3.3.2 权重的设置 |
3.3.3 企业竞争力的计算与分析 |
第4章 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3 中国家电企业面临的机会、威胁识别 |
4.4 中国家电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4.4.1 实施供应链整合,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 |
4.4.2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4.4.3 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
4.4.4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竞争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 理论沿革 |
1.2.1 品牌理论 |
1.2.2 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
1.2.3 国际竞争理论在品牌国际竞争力中的运用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产生及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
1.4 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1.5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法 |
1.5.1 论文的结构 |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环境分析 |
2.1 国际家电市场竞争分析 |
2.1.1 国际家电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
2.1.2 与家电业相关的国际贸易壁垒分析 |
2.1.3 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的博弈分析 |
2.2 国际家电行业结构分析 |
2.2.1 行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
2.2.2 纵向结构分析 |
2.2.3 横向结构分析 |
2.3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的SWOT分析 |
2.3.1 国际竞争环境中的机遇与威胁 |
2.3.2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 |
2.3.3 SWOT分析在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中的应用 |
第三章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
3.1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基本情况 |
3.1.1 产品组合分析 |
3.1.2 产品均价分析 |
3.2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增值能力分析 |
3.3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市场表现分析 |
3.4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消费者竞争力分析 |
3.5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贸易竞争力分析 |
3.6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评价 |
3.7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在品牌国际竞争力上的差距 |
第四章 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
4.1 影响我国知名家电品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性要素 |
4.2 提升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
4.2.1 企业层面 |
4.2.2 政府层面 |
4.3 案例:长虹家电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之路 |
4.3.1 长虹家电品牌的发展历程 |
4.3.2 长虹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
4.3.3 长虹提升品牌国际竞争力策略的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深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10)科龙集团冰箱业务的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科龙集团发展战略制定的背景 |
第一节 战略背景 |
第二节 战略管理概述 |
第二章 科龙集团冰箱业务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趋势分析 |
第二节 制冷家电行业的竞争分析 |
第三章 科龙集团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 |
第一节 战略目标 |
第二节 科龙冰箱业务的战略分析与选择 |
第四章 科龙冰箱业务战略的实施措施 |
第一节 竞争战略的实施原理 |
第二节 科龙冰箱业务的市场战略 |
第三节 科龙冰箱业务的品牌战略 |
第四节 科龙冰箱业务的营销战略 |
第五节 技术创新战略 |
第六节 科龙冰箱业务的成本控制战略 |
第五章 对科龙冰箱业务战略的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国内竞争国际化 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家电市场发展趋势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D]. 郑红玲. 辽宁大学, 2019(07)
- [2]竞争法视野下的平行进口问题研究[D]. 芦加人. 武汉大学, 2017(07)
- [3]中国制造业海外进入模式分析[D]. 齐玮.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4]韩国家电企业在华竞争战略及启示研究[D]. 彭一钦. 四川师范大学, 2012(03)
- [5]我国家电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D]. 李湘军. 吉林大学, 2009(09)
- [6]科龙公司白色家电营销渠道研究[D]. 王星. 中南大学, 2007(01)
- [7]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张勇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2)
- [8]中国家电企业竞争力探讨[D]. 黄桂丛. 山东大学, 2005(07)
- [9]我国知名家电企业品牌国际竞争力研究[D]. 赵明. 中南大学, 2005(06)
- [10]科龙集团冰箱业务的战略研究[D]. 廉敬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