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指纹印中有追踪叛徒能力码的新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王修成[1](2021)在《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遥感影像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影像在国防建设、军事建设、现代化建设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其社会及经济价值日益凸显。然而伴随遥感影像的广泛应用,影像的版权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作为地理信息领域空间地物信息的重要载体,解决遥感影像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已引起诸多学者及内容供应商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数字指纹可以为影像的版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传统的数字水印相比,数字指纹具有“追踪非法传播者”的作用。本研究将专注于数字指纹技术在遥感影像上的针对性应用,力求为遥感影像的版权保护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案。数字指纹实现的基本思路是,在数字文件(或称:拷贝)分发的过程中,向数据中嵌入一段唯一的指纹序列(数组、编码、字符串等),该指纹不仅具有版权标识的能力,也具有盗版者追踪的能力。若影像的内容提供商发现互联网环境中存在未经授权的数字影像文件时,便可以通过指纹提取、指纹判别这两个步骤实现对盗版者的有效追踪。为了保障影像版权认证过程的有效性与不可抵赖性,并防止诬陷行为的发生,设计适用于遥感影像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非对称数字指纹算法在多媒体领域(如数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于遥感影像的数字指纹版权保护算法被提出。针对前述非对称数字指纹在内容版权保护上的充足优势,以及相关针对性应用算法的欠缺,本文提出了2种针对于遥感影像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非对称数字指纹在遥感影像上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现有主流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并结合遥感影像的特点综合分析,得到适用于遥感影像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并以此为依据,为下文中具体的2种用于版权保护和合谋者追踪的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奠定基础。(2)针对非对称数字指纹计算复杂度较高、网络带宽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的适用于遥感影像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在该方案中,内容提供商通过DCT扩频置乱方法加密遥感影像,运用Bresson同态公钥加密来实现解密密钥的非对称分发。在客户端,对含数字指纹的遥感影像进行解密。在解密阶段,使用不同的解密秘钥,则可以生成不同的含指纹遥感影像拷贝。方案中公钥加密算法并未直接加密遥感影像,由此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并提高了加密效率;同时因为内容提供商只需为多个消费者生成相同的指纹拷贝,通过多播传输将其分发给不同的消费者,所以降低了带宽需求。实验表明,在用户数量较大的情况下,该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带宽效率及加密效率,能够显着降低数据服务器的计算负载,减少用户等待时间。(3)为了高效追踪遥感影像分发中的合谋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最优聚焦指纹(Optimal IFocused IFingerprints Ifrom IOrthogonality,IOFFO)和平衡不完全块设计(Balanced IIncomplete IBlock IDesign,IBIBD)的遥感图像抗合谋非对称指纹方案。该方案以OFFO指纹为基向量原型,将其量化为二值指纹,然后利用BIBD编码出新的多层指纹方案。同时,采用Bresson同态公钥加密算法实现了方案的非对称分发。客户端对带有指纹的遥感图像副本进行解密,不同的指纹副本来自不同的解密密钥。实验表明,在相同的用户容量下,该方案具有较好的抗合谋攻击能力,同时具备较低的带宽需求与较高的加密效率。
许菁[2](2010)在《数字产品中防盗版码的构造研究》文中指出数字指纹技术可用于实现电子数据的版权保护。数字指纹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不同拷贝,数据所有者通过盗版产品中的残留指纹信息可以追踪到参与制作盗版的用户,因此数字指纹技术能够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在数字产品的版权保护中,数字指纹在嵌入前要进行指纹编码,只有根据具体数字产品进行相应的数字指纹编码,采用合适的算法,该数字指纹才具有较高抵抗合谋攻击的能力以及较大的嵌入量等特征。数字指纹技术的关键是防止盗版者的合谋攻击,主要的解决方法是利用具有追踪性质的码来对抗这种合谋攻击。本文立足于研究数字指纹编码的核心问题,研究了可追踪码(Traceability code,TA码),可认定父元码(Identifiable parents property, IPP码),防合谋码(Anti-collusion code, ACC码),防诬陷码(Frameproof,FP码)和部分可追踪码(Partial traceability code,PTA码)的构造方法。首先,本文给出一种新的防合谋码的构造方法,即利用子域上的有理正规曲线的强部分平衡区组设计(SPBD)构造出了一类新的防合谋码,并且通过与其它组合设计构造出来的防合谋码相比较,发现新码的效率明显高于已知码。其次,本文还给出三种新的防诬陷码的构造方法:利用packing设计的一些性质,在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BIBD)的基础上构造出一类码字个数满足的FP码,并且得出这个结果;利用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RBIBD)得出一个FP码;基于子域上的有理正规曲线的强部分平衡区组设计(SPBD)和packing设计构造了一个新的FP码。最后,给出了部分可追踪码的定义,该码类似于可追踪码,也具有追踪盗版用户的能力,只不过是追踪到用户所在的工作组或公司。然后分别利用了可追踪码、线性不等纠错能力码和码的级联方法构造了三类部分可追踪码。该码可以建立在{0,1}上,而可追踪码只能建立在三个字母以上,这说明部分可追踪码更适合应用到数字产品的保护中。
徐春[3](2009)在《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电脑及其他阅读设备来阅读电子图书。与印刷型图书一样,电子图书也面临着版权问题,加上电子图书的易复制性、易传输性等特性,仅靠法律来保护电子图书版权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于是,伴随着电子图书发展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DRM)应运而生,DRM技术包括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指纹技术及移动Agent技术等,这些技术构成了DRM技术体系,并在电子图书版权保护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主要采用博弈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网络搜索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其中,应用博弈分析法,通过在出版商和读者之间的无数次博弈,最终达到一个纳什均衡点(5,5),即出版商采取合理的版权保护技术而读者采取不盗版办法获取电子图书;应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及SpringerLink等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国内外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的差别及国内电子图书版权保护上的问题;应用网络搜索调查分析法,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出电子图书在版权保护技术上的薄弱点和优势,并对这些薄弱点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为后面的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新框架的重构提供一些依据。本文重点是针对现有版权保护技术框架的薄弱点和优势,重构新的版权保护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主要解决旧框架的薄弱点和一些优势带来的使用不便,希望新技术框架能够做到既合理保护版权又使得用户使用电子图书很方便。同时,也对新旧框架进行一定的评价比较,能够给出版商制定适合自己的版权保护技术措施提供相关参考价值。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博弈分析法说明出版商采取合理版权保护技术的必要性,再通过比较分析法和网络搜索分析法指出现在版权保护技术的薄弱点和优势,并针对这些薄弱点和优势重构了一个新的技术框架。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电子图书版权保护采取的技术核心缺乏了解,加上电子图书系统比较庞大,很难进行实证研究。
蔡庆军,裴定一[4](2004)在《数字指纹印中有追踪叛徒能力码的新构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得到可以追踪盗版者的码是指纹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Lov偄sz引理给出了可认定父元码存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一个新的证明。然后首次利用码的级联方法构造了一个新的可追踪码。最后给出了几个可追踪码存在的充分条件,经典的码存在的充分条件可以由前面给出的一个条件推出,而且当某个码满足某种性质时,还得到了一个新的码存在的充分条件,并且通过给出一个例子,表明了这样的码是存在的。
二、数字指纹印中有追踪叛徒能力码的新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指纹印中有追踪叛徒能力码的新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1)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 |
2.1 数字指纹概述 |
2.1.1 数字指纹简介 |
2.1.2 数字指纹的基本性质 |
2.2 数字指纹的分类 |
2.2.1 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2.2 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3 合谋攻击 |
2.3.1 非线性合谋攻击 |
2.3.2 线性合谋攻击 |
2.4 现有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4.1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4.2 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算法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的遥感影像数字指纹方案 |
3.1 同态公钥加密 |
3.2 研究思路 |
3.3 指纹方案 |
3.3.1 加密遥感影像 |
3.3.2 解密密钥的生成与分发 |
3.3.3 解密遥感影像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安全性分析 |
3.4.2 带宽效率 |
3.4.3 加密效率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OFFO与 BIBD的抗合谋遥感影像数字指纹方案 |
4.1 OFFO指纹与BIBD编码介绍 |
4.1.1 OFFO指纹 |
4.1.2 BIBD编码 |
4.2 指纹方案 |
4.2.1 结合OFFO和 BIBD的多层指纹编码方案 |
4.2.2 基于Bresson的抗合谋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4.3 实验与分析 |
4.3.1 安全性分析 |
4.3.2 效率分析 |
4.3.3 抗合谋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数字产品中防盗版码的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数字指纹系统 |
2.1.1 数字指纹系统简介 |
2.1.2 数字指纹系统示意图 |
2.1.3 数字指纹系统的基本要求 |
2.2 嵌入假设 |
2.3 六类防盗版码的定义 |
第三章 常用防盗版码的构造 |
3.1 安全码的构造 |
3.2 利用等重码构造TA 码 |
3.3 利用迹函数构造TA 码 |
3.4 利用级联技术构造TA 码和IPP 码 |
3.4.1 级联法构造TA 码 |
3.4.2 IPP 码的构造方法 |
第四章 防合谋码的新构造 |
4.1 子域上的有理正规曲线 |
4.2 基于子域上的有理正规曲线的SPBD 的防合谋码 |
第五章 FP 码的新构造 |
5.1 基于BIBD 设计的FP 码 |
5.2 基于RBIBD 设计的FP 码 |
5.3 基于子域上的有理正规曲线的 SPBD 和 packing 设计的一个 FP码 |
第六章 部分可追踪码的研究与构造 |
6.1 部分可追踪码的构造 |
6.1.1 基本概念和记号 |
6.1.2 基本构造方法 |
6.2 基于线性不等纠错能力码的构造 |
6.3 基于级联技术的构造方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2章 电子图书及其使用 |
2.1 电子图书及现状 |
2.2 常见电子图书使用 |
2.3 电子图书面临的版权问题 |
第3章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 |
3.1 DRM概述 |
3.2 数字水印技术 |
3.3 数字指纹技术 |
3.4 移动Agent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 |
4.1 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框架 |
4.2 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博弈分析 |
4.3 典型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比较 |
4.4 电子图书版权盗版状况调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框架重构研究 |
5.1 现有版权保护技术框架不足引起的问题 |
5.2 电子图书系统破解实例 |
5.3 现有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框架优势 |
5.4 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新框架 |
5.5 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新框架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方法评价 |
6.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6.3 建议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数字指纹印中有追踪叛徒能力码的新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 [1]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D]. 王修成.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数字产品中防盗版码的构造研究[D]. 许菁. 广州大学, 2010(05)
- [3]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技术研究[D]. 徐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4]数字指纹印中有追踪叛徒能力码的新构造[J]. 蔡庆军,裴定一.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