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一、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柳晓珊[2](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帮助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它通过降低交易门槛,提高居民金融知识储备影响家庭参与金融风险市场的决策。本文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现状和家庭金融资产变化的分析,从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投入比例和投资组合三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假设并设计模型进行验证。本文主要采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进行研究,通过手动筛选最终留下有效家庭样本2060个,其中城镇家庭721个,农村家庭1339个。通过对家庭金融的资产分析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当前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组合风险呈两极化分布,虽然房价和物价仍是居民家庭资产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金融投资和家庭负债水平呈上升趋势。而后通过二元选择模型和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对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的概率、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及投资组合多样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了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的概率,并且存在地区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西部地区影响更大。同时进行家庭总资产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低资产和高资产家庭的金融风险市场参与都有显着提升,并且对于农村家庭的提升大于城镇家庭。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家庭对金融风险市场的关注程度促进了家庭在理财产品上的投资。而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增加了居民的基本金融知识储备,也促进家庭将更大比例的资金投入于金融资产中。但在家庭金融投资组合的多样性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其有负面影响。在全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的影响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对家庭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提出建议,也为数字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家庭投资者需要增加自身金融知识储备,提高风险判别能力;金融机构要合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便利性,深化网络宣传和投资渠道开拓;政府部门要在金融欠发达地区引导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适当进行金融风险知识普及。

邱之明[3](2021)在《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人财富的日益增长,人们的理财意识逐渐加强,导致股票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在机制建设等方面发展地还不够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仍然是以中小投资者即散户为主。而大部分散户不仅缺乏专业的金融基础知识,而且由于工作和学习的原因使得其在投资方面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相对有限,从而导致其在买卖股票的交易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各种“消息”的影响。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诸如抖音和快手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渗透,使得“消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而公司新闻作为与股票标的最直接相关的“消息”,一旦经过媒体发酵,热度提升,将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信息冲击,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造成股票价格的波动。因此,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市场为切入点,利用python软件爬取样本公司的百度媒体指数作为公司新闻热度的代理变量,运用改进的动态跳跃JUMP-GARCH模型,研究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当期新闻热度的变化会显着影响当期股票价格波动的跳跃强度,但对下一期股票价格波动的跳跃强度基本不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市场情绪与投机氛围的不同,相较于牛市而言,这种现象在熊市当中表现得更加明显。(2)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一定的“Surprise”效应,即越是平常新闻热度低、投资者关注少的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其股票价格波动中跳跃强度的影响越强。(3)在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下,发现相比于中西部内陆非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而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其股票价格波动的跳跃强度影响较小。(4)相对于大盘股而言,小盘股对应的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波动中跳跃强度受公司新闻热度变化的影响较强。最后,根据本文发现的问题和分析结果,分别对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监管机构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为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王振[4](2021)在《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文中指出借贷是家庭经济、金融活动的重要组成,不仅关系到家庭消费与投资,而且关系到家庭财务风险。金融素养对包括借贷在内的家庭金融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得到普遍证实,并推动了旨在提高民众金融素养水平的一系列活动。但是,既往研究忽视了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离不开特定的金融环境,金融环境差异可能导致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导致城乡家庭金融环境不同,进而使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揭示这种差异及其原因,不仅有利于发现金融素养作用机制的实现条件,进而深化对金融素养重要性及其现实机制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差异化家庭金融政策,促进包括借贷在内的家庭金融行为优化,创新普惠金融发展理念与实现路径。论文在既有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可得性、借贷渠道影响的研究结论基础上,选择与金融环境高度相关的借贷渠道决策、金融产品使用决策作为观察对象,发现金融素养对提升城市家庭正规渠道借贷、降低民间借贷、使用信用卡的影响都要强于农村家庭,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揭示和发现了城乡金融环境差异是导致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差异的原因,金融素养是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内因,而金融环境则是不可或缺的外因。理论分析部分,透过借贷行为的交易本质分析了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内因和外因,指出金融素养是影响家庭借贷行为的独特内因;将借贷交易过程分为交易前选择集构建、交易决策和交易执行三个阶段,指出借贷决策遵循交易成本收益原则,借鉴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了借贷交易的隐性成本,金融素养影响家庭借贷决策过程,阐明了金融素养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纳入交易环境因素,分别说明金融供给环境和金融支持环境对借贷选项范围和借贷选项评估的影响,基于城乡金融环境差异、城市金融环境优于农村的环境假设,阐明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差异的机制,提出论文的研究假说。实证分析部分,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城乡家庭特征和借贷行为的差异;以调查问卷相关问题构建金融素养指标,描述分析城乡家庭金融素养分布、金融素养与借贷行为的关系,为计量分析建立了基础。计量分析部分,分别进行全样本和城乡分样本回归、加入金融素养与农村的交互项、似无相关模型检验、费舍尔组合检验等方法证实了研究假说;此外,沿用既往研究中通过利率计算、通货膨胀、风险认知三个问题测量金融素养的方法,重新构造金融素养指标带入回归模型,检验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也便于与既往研究相对照。为探究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差异的原因,首先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说明了城乡在金融供给环境和金融支持环境两方面的现实差异;其次,延续金融环境制约金融素养作用效果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提出金融素养对家庭投资行为存在城乡差异、对借贷行为存在区域差异的推论,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这两个推论,从而说明金融环境是导致金融素养作用效果差异的原因。论文发现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的影响受到金融环境的制约,完善的金融环境为金融行为提供了活动空间,是金融素养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为达到改善家庭金融行为的目的,应该兼顾提高民众金融素养和完善金融环境,对处于城乡、区域等不同金融环境下的家庭制定针对性的差异化金融政策。

杨柳[5](2021)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升,经济水平和幸福指数联系也愈发紧密,而且近年来“幸福”也上升到理想信念的高度,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人们对于幸福这个话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幸福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然而与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幸福指数水平较为落后。虽然我国的金融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但是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经济金融与幸福指数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本文把家庭金融资产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机联系起来,探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如何有效促进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资产调查(CHFS)2017年的数据,并使用probit模型研究了中国家庭金融资产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首先从是否配置金融资产这个角度研究发现配置金融资产(参与金融市场)对于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参与配置金融资产更可能享受到经济金融发展的红利,也有可能是配置金融资产有助于促进社交网络的拓展;然后从金融资产的风险异质性的角度研究发现高风险金融资产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负面影响,而低风险金融资产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正面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居民都是风险厌恶者,对于失去比得到更加敏感,高风险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性可能会使得居民心里压力增大从而降低了幸福感。从具体的家庭金融资产的角度研究发现家庭投资的股票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家庭在银行的存款资产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家庭购买的黄金对于幸福感也有着显着的负面影响,基金对于幸福感是负面的,但是显着性并不强。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了工具变量法、对照其他年份数据的实证结果、更换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和倾向匹配得分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所有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均支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异质性研究发现,从是否配置金融资产角度来看,配置金融资产对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促进作用在1%水平下显着,而对于城镇居民则并不显着,此外配置金融资产对于学历高的居民及高收入的居民的幸福感促进作用也更强;从金融资产风险异质性角度来看,高风险金融资产对于城镇居民、学历低的居民和低收入居民的幸福感抑制性更强。从控制变量来看,年龄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即年龄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此外,党员、女性、已婚、健康、收入、资产、房和车都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受教育年限、男性、家庭规模和负债均对幸福感有负面影响。

雷文杰[6](2021)在《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创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引擎,农民创业活动是整个社会创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的情形下,农民创业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重要力量和潜力所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我国体制机制的制约,金融市场发展起步晚,金融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导致正规金融在农村供给严重不足。而基于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内生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非正规金融体现出自身特有的优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大背景下,探究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非正规金融、农民创业、空间差异的概念进行界定,借鉴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金融抑制理论相关论点,并分析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机理,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现状和农民创业相关情况及各地区间的差异展开分析,认为农民创业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农民创业积极性不高;二是创业农民金融意识不强,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三是地区间农民创业差异大,东部地区领跑全国;四是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盈利能力有限。再者,在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影响效果显着。从全国范围来看,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决策、经营规模、盈利状况三个方面均有显着影响,且系数为正,即表现为促进作用;第二,在东、西部地区,非正规金融在1%的显着性水平对创业决策、经营规模、盈利状况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影响系数大于正规金融。在中部地区,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影响并不显着,创业融资主要依靠正规金融;第三,从各区域情况来看,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将三个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非正规金融在各地区发挥作用大小顺序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第四,社会资本、家庭规模、家庭金融产品、外出打工经历等因素都对农民创业有着正向或负向显着影响,且在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综合来看,在创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和创业成效。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从确定监管主体、制定监督机制等方面引导非正规金融健康规范发展,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特有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地区间金融平衡发展;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创业。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论证了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并从空间差异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东、中、西部地区具体情况。在金融体系农村供给缺位的现实情况下,为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更好发挥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提高金融支持农民创业效率建言献策,对促进农民创业,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滕飞[7](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舒丽[8](2020)在《基于百度指数的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新业态,指消费者在空闲时间内暂时性离开自身居住地,自主去往体育旅游目的地,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内容,以参与体育项目、现场观赛、场馆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身休闲娱乐为主,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旅游产品及相关配套服务,涉及内容广泛的跨界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目互联网强大功能及广泛应用性已成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及各行各业产业互融合作等不容忽视的技术力量。随着“互联网+”战略提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密切融合促进资源优势互补与科学配置,拓展了体育旅游发展新空间。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体育产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创新与完善体育旅游产业营销发展策略,满足大众对体育消费需求的一个迫切要求。互联网与体育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网络关注度发掘消费者消费倾向与消费市场新走向,为体育旅游提档升级提供数据支撑,为研究体育旅游提供科学依据与方向指导,体现出互联网在消费者信息搜索与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基于体育旅游营销策略、体育旅游市场布局还是满足消费者体育消费需求考究,对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都迫切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扩充与发展。本文以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统计局与各省份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为主要数据源,采用了文献资料、知识图谱、数理统计、逻辑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体育产业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借助百度指数多年连续用户关注度对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互联网、大数据等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体育旅游市场营销与科学规划布局提供数据支撑,为促进体育旅游创新发展及体育消费做出贡献。研究发现:(1)我国体育旅游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体育休闲产业愈来愈受到重视,大众消费观念转变,体育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所关注和追捧的时尚体育休闲消费方式。(2)时间上,从2011-2018年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依旧呈现出季节性的波浪式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其年际差异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但年际差异变化呈现缩小的趋势,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月份差异处于波浪式扩大的趋势,季节性差异非常明显并不断扩大,黄金节假日期间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前兆效应明显。(3)空间上,经济发达、互联网普及率高、城市知名度高的地区,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较高;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及省际间的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差异较明显,但整体差异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体现出消费结构在不断趋于优化。(4)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快速发展和稳步提高,用户消费观念发生较大转变,促使体育旅游地域差异性、景点区别度、目的地位置、消费者兴趣对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产生叠加式影响力加大;距离不再是阻碍人们进行远距离体育旅游的硬件条件,消费者的兴趣需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5)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性与依赖性越来越高,消费者越来越偏向于通过及时、快捷、实用的手机移动端获取体育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更加快捷地进行体育消费,及时、有效地追踪适时信息,避免盲目消费。建议:(1)高度重视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折射出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境况,及时追踪、解读与体育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注重国家政策引导与地方政府的配合对体育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为体育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大环境;(2)高度注重及准确掌握体育旅游淡旺季,进行差异性营销;(3)重视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掌握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大趋势,创新体育旅游营销模式和推进策略,提前有效地规划和拓展体育旅游消费市场;(4)重视完善城市体育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体育旅游与服务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地域经济条件优势;(5)高度重视节假日期间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打造独特的体育旅游产业品牌与体育旅游文化特色,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

陈泳欢[9](2020)在《房价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CFPS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近些年,我国出现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带动房价上涨,而居民消费却呈现逐步下滑的局面,房价和消费的研究逐渐成为了近期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房地产作为微观家庭的重要家庭金融资产之一,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明确房价波动对我国微观家庭的居民消费的异质性影响,有助于更细致地理解其作用方向和作用机制,对指引制定适当的政策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CFPS数据库中2010-2018年的微观家庭样本,构建了一个五期的非平衡面板,基于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房价对消费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总体回归,发现房价对有房家庭消费呈正向影响。(2)房价对基础消费的弹性系数比高层次消费的弹性系数更大,说明房价对基础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房价上升时会催生家庭消费升级。(3)通过差异性分析,发现房价主要影响了户主为年轻或中年、收入水平高家庭的消费,同时房价对一套房和多套房家庭都有显着性的正向影响,但是对于多套房家庭消费的作用更强,此外,房价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家庭的消费具有显着性的正向影响,但是房价上升对西部地区家庭消费没有显着性的影响。(4)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房价对消费的影响渠道是部分通过财产性收入传导,房价的财富效应明显。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最后提出如下建议:(1)由于目前我国居民主要是通过房屋租赁买卖、银行利息和证券投资等方式获得财产性收入,因此要发展住房市场和金融市场体系,发挥这些渠道的作用。(2)由于财富效应的影响具有收入、年龄、住房数量和地区差异,所以要实施差异化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3)引导居民消费理念转变,发挥财富效应。

杨昌安[10](2020)在《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机制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和金融业的不断壮大形成鲜明对比,实体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黄群慧,2017)。非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是宏观经济“脱实向虚”在微观企业层面的体现,会导致资金脱离生产和流通环节,转向金融和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领域(Epstein and Jayadev,2005)。张成思(2019)发现,当前中国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总额、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重、金融渠道收益占利润比重均不断增加,企业可能出现过度投资金融资产的倾向。而金融资产投资是企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影响复杂,既可能通过挤占实物资产投资损害企业成长性,也可能会通过提高资金使用率改善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这说明,资源是影响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关键因素。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去杠杠、企业融资非中性竞争等因素下,融资约束、资源短缺成为了制约企业投资的关键因素。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价格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构成了微观企业经营的宏观经济背景。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美国股市历史性的10天内4次熔断,其中3次暴跌熔断1,美国和中国等多个国家实施宽松性货币政策,通过定向降准、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市场流动性,以提升投资者信心,促进经济发展。这说明,货币政策可以改变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投融资决策。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企业实物资产的投资方式和效率、股价波动、会计信息质量等都有重要影响,也可能会影响金融资产投资。一方面,动态调整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大,且宽松性货币政策可能会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加大投资风险,降低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动机;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会改变经济环境,宽松性货币政策能增强企业外部融资能力,创造更多投资机会,提高权益证券价格,促进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刺激企业对高风险投资项目的偏好,促进金融资产投资。此外,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非经济因素,可能会加大经济波动性,增加企业经营和投资风险。而且,当前的经济发展着力点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这可能会加大企业外部融资约束。这表明,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方式和路径较为复杂,对企业投资风险和融资环境均有重要影响,金融资产投资能否符合政策预期仍值得深入研究。当前仅有少量文献关注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且相关研究结论不统一,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对金融资产投资的研究也不充分。基于此,本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对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影响差异和经济后果进行研究,旨在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揭示外部融资环境变动对金融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和从金融资产投资动机的角度证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本文共分为七章,每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选题的制度背景和相关话题的研究现状,然后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再界定并解析关键概念,并梳理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创新与贡献。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首先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进行简要回顾,然后系统梳理货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企业金融资产的概念内涵研究、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的经济后果研究四方面的文献,并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简要述评。第三章是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结合经济新常态和货币政策动态调整的经济背景,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梳理,并采用四个货币政策指标对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进行统计分析,还简要回顾了与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相关的监管政策。然后,从金融资产的投资数量、投资特征、投资分布,和金融和实物资产的投资差异四方面,对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以发现当前中国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的基本特征。第四章是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制度背景,结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分析货币政策宽松性对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影响效果和差异。首先研究货币政策宽松性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效果,和货币政策类型导致的影响差异性。然后,从信贷获取、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作用机制。再次,结合经济新常态,分析货币政策实施下的企业金融资产的投资动机。最后,结合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计量模式、投资目的,深入分析货币政策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差异性。第五章是异质性视角下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差异研究。从地区、行业和企业异质性三个维度,采用地区金融发展、地区市场化程度、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竞争程度、国有产权性质和高管金融关联六个指标,对异质性下的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差异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第六章是货币政策下的金融资产投资的经济后果研究。从经营风险、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三方面,对货币政策下的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的经济后果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然后,结合杠杆率,对金融资产投资对风险的作用机制展开进一步分析。最后,结合金融和实物资产的投资差异、金融资产的投资速度和效率,深入分析金融资产投资对业绩表现的作用机制,以明确货币政策下的金融资产投资在微观企业层面的经济效益和作用路径。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启示。主要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从企业、货币政策和政府部门三方面提出研究启示,然后从企业发展、政府监管和市场运行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最后阐述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本文通过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效果、影响差异和经济后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货币政策越宽松,金融资产投资越多,说明增加市场流动性可以提高企业金融资产的投资动机;货币政策越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促进越弱,说明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可以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从货币政策实施看,提高信贷获取、金融资产投资收益、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是宽松性货币政策促进金融资产投资的作用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宽松性,会增大金融和实体投资的收益率差距,且货币政策对创新能力较低或多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影响更强。此外,从金融资产的投资类型看,相对流动性、非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货币政策对非流动性、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影响更强,但金融资产的性质不会改变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程度。第二,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市场化程度、行业竞争程度、高管金融关联越高,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显着越强,而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中,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显着越弱,说明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受地区、行业和企业异质性的影响。第三,货币政策越宽松,金融资产投资对经营风险的促进越大,说明提高货币政策宽松性,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货币政策越宽松,金融资产投资对短期业绩的促进越大,表明短期内,金融资产投资可以有效改善企业业绩水平;货币政策越宽松,金融资产投资对长期业绩的抑制越小,说明提高货币政策宽松性,可以降低金融资产投资对长期业绩的损害,说明提高货币政策宽松性可以降低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提高货币政策宽松性,投资金融资产会显着增加企业的杠杆率;结合货币政策对金融和实体资产投资差异、金融资产投资速度和投资效率的影响发现,货币政策下的金融资产投资对业绩的作用机制,在于改善企业的资源状况,促进资产投资扩张,提高金融资产的投资速度,和改变金融资产的投资效率。本研究对揭开实体经济低迷背景下的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行为黑箱,和剖析经济政策引导下的金融资产投资动机和经济效益,认识和监管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从外部融资机制的视角,明确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外部融资机制影响金融资产投资,且宽松性货币政策会提高企业风险承担,增强企业逐利性动机,而不是因为风险规避减少投资。此外,异质性会影响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地区和行业差异,因为地区和行业差异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对企业发展也至关重要。第二,结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作用路径。已有研究仅从金融资产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角度展开分析,忽视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方式和效率,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存在性和有效性是其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此外,结合货币政策类型,研究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导致的影响差异性,拓展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货币政策类型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和信贷结构,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经济调控效果。第三,结合经济新常态背景,对金融资产投资动机精准细分,可以明晰特定背景和政策下的金融资产投机性动机本质,是提高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而非纯粹的追逐金融投资高收益。同时,结合业绩期限,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资产投资在企业层面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当实体投资收益下降时,改善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和资源获取能力后,投资高收益的金融资产可能可以提高企业业绩,这可以揭示金融资产投资对业绩的影响方式和作用路径。第四,结合资源依赖理论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已有文献主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展开,企业资源一定的前提下,金融和实物资产投资相互替代,此消彼长。而本文结合资源依赖理论,将金融资产配置当作投资类型之一,扩大了企业资源范畴,这可以丰富两者关系,说明满足一定外部条件时,两类投资也可以共同增长,拓展了相关研究视角。

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
        1.1.2 家庭金融投资缺乏引导
        1.1.3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家庭金融投资
    1.2 研究问题
        1.2.1 数字普惠金融对风险市场参与概率影响
        1.2.2 数字普惠金融对金融资产投资比例和投资种类的影响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图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创新点
        1.5.1 数据来源创新
        1.5.2 切入角度创新
        1.5.3 方法使用创新
2 概念界定和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家庭、家庭财产与家庭资产
        2.1.2 家庭金融风险主要来源
    2.2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
        2.2.1 促进经济发展
        2.2.2 降低金融交易门槛
        2.2.3 影响金融投资习惯
    2.3 影响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因素
        2.3.1 家庭成员个人特征
        2.3.2 家庭本身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
        2.3.3 家庭金融素养
    2.4 文献评述
        2.4.1 数字普惠金融积极影响
        2.4.2 家庭金融风险改变因素
        2.4.3 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金融风险内在联系
        2.4.4 本文创新点
3 理论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
    3.1 相关基础理论
        3.1.1 金融中介理论
        3.1.2 流动性约束理论
        3.1.3 投资组合理论
        3.1.4 行为金融理论
        3.1.5 永久收入理论
    3.2 数字普惠金融对市场供给影响机制分析
        3.2.1 降低金融交易门槛
        3.2.2 降低市场摩擦
        3.2.3 促进区域金融均衡发展
        3.2.4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 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需求影响机制分析
        3.3.1 缓解家庭流动性约束
        3.3.2 促进家庭收入增长
        3.3.3 提高居民金融风险市场关注程度
        3.3.4 研究假设的提出
    3.4 城乡差异分析假设
4 数据变量和模型
    4.1 数据来源
        4.1.1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4.1.2 中国家庭大数据库
    4.2 变量选择
        4.2.1 被解释变量:是否参与风险资产投资
        4.2.2 被解释变量:金融资产占家庭资产比重
        4.2.3 被解释变量:投资组合多样化
        4.2.4 解释变量
    4.3 描述性统计
        4.3.1 核心变量描述性统计
        4.3.2 家庭总资产快速增长且存在区域差异
        4.3.3 家庭资产配置以房产为主,金融资产中理财产品异军突起
    4.4 模型的建立
        4.4.1 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模型设计
        4.4.2 家庭金融风险市场需求侧探究模型
5 实证分析
    5.1 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研究
    5.2 稳健性检验:工具变量法
    5.3 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研究——基于地区差异的分析
        5.3.1 家庭地区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差异
        5.3.2 不同资产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差异
    5.4 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研究——基于城乡差异的分析
        5.4.1 城乡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差异
        5.4.2 不同地区城乡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概率差异
    5.5 家庭金融资产占比研究
        5.5.1 家庭各金融资产占比变化趋势
        5.5.2 家庭金融资产占比影响因素
        5.5.3 城乡金融资产占比影响因素差异研究
    5.6 家庭投资组合多样性影响因素研究
        5.6.1 金融资产配置多样性影响因素
        5.6.2 家庭金融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6 结论建议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家庭参与金融风险市场,且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影响更深
        6.1.2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尤其是理财产品投资比例
        6.1.3 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家庭投资组合的多样化程度
        6.1.4 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家庭金融风险市场的参与影响存在城乡差异
    6.2 建议
        6.2.1 对家庭投资者:自主学习金融相关知识,提高风险判别能力
        6.2.2 对金融机构:利用数字金融便利性,深化网络投资渠道
        6.2.3 对政府部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适当普及金融风险知识
    6.3 改进方向及不足
        6.3.1 数字普惠金融的数据指标存在争议
        6.3.2 变量选择不足
        6.3.3 对家庭金融风险考虑不全面
参考文献

(3)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新闻报道对资本市场影响的文献梳理
        1.2.2 JUMP-GARCH模型的文献梳理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 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信号理论
        2.1.3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2.1.4 行为金融学理论
    2.2 模型研究
        2.2.1 GARCH模型
        2.2.2 JUMP-GARCH模型
        2.2.3 ARJI-JUMP-GARCH模型
        2.2.4 加入News指标的JUMP-GARCH模型
第3 章 数据选取与模型估计
    3.1 数据说明
        3.1.1 样本选择
        3.1.2 数据来源
    3.2 模型估计
        3.2.1 数据的基本情况
        3.2.2 平稳性检验
        3.2.3 ARCH效应检验
        3.2.4 GARCH模型的估计
        3.2.5 JUMP-GARCH模型的估计
第4 章 汇总统计与差异分析
    4.1 估计结果汇总统计分析
    4.2 市场牛熊行情差异分析
    4.3 投资者关注度差异分析
    4.4 公司地区差异分析
    4.5 流通市值差异分析
第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启示建议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家庭借贷行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家庭借贷行为内涵的研究
        二、家庭借贷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二节 金融素养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金融素养内涵的研究
        二、金融素养的测量方法
        三、金融素养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三节 金融素养对金融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行为影响的研究
        二、金融素养对家庭储蓄和保险行为影响的研究
        三、金融素养对家庭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第四节 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差异的研究
    第五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假设
    第二节 金融素养与借贷行为:交易视角的分析框架
        一、借贷行为的交易本质分析
        二、借贷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金融素养对借贷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金融环境与金融素养、借贷行为:研究假说
        一、借贷交易可选择域与交易外部环境分析
        二、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差异的环境假设
        三、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差异的研究假说
第四章 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分析
        二、金融素养的测度与描述分析
        三、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描述分析
    第二节 计量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实证结果
第五章 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影响差异的原因
    第一节 城乡金融环境差异分析
    第二节 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投资行为影响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行为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运用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5)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2.2 宏观因素与主观幸福感
        1.2.3 负债与主观幸福感
        1.2.4 消费与主观幸福感
        1.2.5 资产与主观幸福感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解决的问题
    1.5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主观幸福感
        2.1.2 家庭金融资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哲学与幸福
        2.2.2 经济学与幸福
        2.2.3 家庭金融资产的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变量及描述性统计
    3.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3.2 变量选取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解释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3 描述性统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幸福感的影响实证分析
    4.1 实证策略
    4.2 是否配置金融资产对于幸福感的影响
    4.3 家庭金融资产风险异质性对幸福感的影响
    4.4 具体金融资产对幸福感的影响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4.5.2 以2015 年CHFS数据为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4.5.3 更换主观幸福感定义后的稳健性检验
        4.5.4 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稳健性检验
    4.6 小结
第5章 家庭金融资产对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1 是否配置金融资产对于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2 金融资产风险性对于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非正规金融
        2.1.2 农民创业
        2.1.3 空间差异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金融抑制理论
    2.3 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
        2.3.1 提供农民创业资本
        2.3.2 为创业农民补充流动资金
        2.3.3 提高农民创业成效
3 非正规金融与农民创业现状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3.1 非正规金融现状分析
        3.1.1 非正规金融的表现形式
        3.1.2 非正规金融的特征
        3.1.3 非正规金融的规模
        3.1.4 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
    3.2 农民创业现状及其空间差异分析
        3.2.1 农民创业决策分析
        3.2.2 农民创业融资分析
        3.2.3 农民创业经营规模分析
        3.2.4 农民创业盈利状况分析
4 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影响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计量模型
        4.2.1 二元Logit模型
        4.2.2 有序多分类Logit模型
        4.2.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3 变量选取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总体影响分析
        4.4.2 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影响的空间差异分析
    4.5 实证分析小结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确定监管主体,建立监管机制
        5.2.2 引导非正规金融规范健康发展
        5.2.3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5.2.4 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5.2.5 大力宣传金融支农政策,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5.2.6 因地制宜,促进地区间金融平衡发展
        5.2.7 加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合作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4.2.1. 加强资本积累
        4.2.2. 推动技术进步
        4.2.3. 升级供给端
        4.2.4. 优化需求端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4.3.1. 增强金融功能
        4.3.2. 推动金融发展
        4.3.3. 优化金融结构
        4.3.4. 影响货币深化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4.4.1 假设
        4.4.2 最优路径推导
        4.4.3 平衡增长路径
        4.4.4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检验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5.4. 实证结果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基于百度指数的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概况
        1.1.2 数据的强大功能性凸显
        1.1.3 我国体育旅游政策引导
        1.1.4 我国体育消费政策推动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百度指数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关注度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网络关注度的相关研究
    1.3 概念的界定
        1.3.1 体育旅游
        1.3.2 百度指数
        1.3.3 关注度
        1.3.4 网络关注度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分析法
        2.2.3 文献计量学分析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GIS空间分析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技术路线与理论模型
    3.1 研究技术路线
        3.1.1 研究基本思路
        3.1.2 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3.2 理论模型及分析方法
        3.2.1 年际变动指数
        3.2.2 变异系数
        3.2.3 地理集中指数
        3.2.4 基尼系数
        3.2.5 相关系数
        3.2.6 季节强度指数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有基础
        4.1.1 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及精品路线与赛事分布
        4.1.2 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
        4.1.3 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的季节差异
        4.1.4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4.2 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间差异分析
        4.2.1 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整体时间分布变化
        4.2.2 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PC端与移动趋势的时间分布
        4.2.3 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年际差异分析
        4.2.4 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月份差异分析
    4.3 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4.3.1 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七大区域分布
        4.3.2 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省市差异
        4.3.3 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地域演化
        4.3.4 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验证分析
    4.4 我国体育旅游关注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普及率对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影响
        4.4.2 体育旅游质量、城市知名度对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影响
        4.4.3 气候舒适度对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影响
        4.4.4 城市地理位置、消费者兴趣等对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强化产业政策引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2.2 重视淡旺季差别营销,及时追踪市场宣传时机
        5.2.3 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积极创新营销手段
        5.2.4 完善体育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5.2.5 开发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创建特色体育旅游品牌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在校间的科研成果
9 致谢

(9)房价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CFPS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3.研究方案设计
    3.1 理论分析与前提假设
    3.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实证分析
    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回归结果
    4.3 中介效应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0)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机制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2.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1.2 资源依赖理论
        2.1.3 融资约束理论
    2.2 文献回顾
        2.2.1 货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2.2.2 企业金融资产的概念内涵研究
        2.2.3 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的经济后果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3.制度背景与现状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回顾
        3.1.2 中国货币政策的变动趋势
        3.1.3 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监管政策
    3.2 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现状分析
        3.2.1 数据来源和变量设定
        3.2.2 金融资产的投资数量分析
        3.2.3 金融资产的投资特征分析
        3.2.4 金融资产的投资分布分析
        3.2.5 金融和实物资产的投资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4.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
        4.2.2 货币政策类型对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差异研究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设定
        4.3.3 模型设定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假设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关键变量替换检验
        4.5.2 模型设定替换检验
        4.5.3 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检验
        4.5.4 考虑外部融资因素的检验
        4.5.5 动态效应模型检验
        4.5.6 内生性问题检验
        4.5.7 替代性解释检验
        4.5.8 民营企业样本检验
    4.6 进一步分析
        4.6.1 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投资的作用机制分析
        4.6.2 货币政策下金融资产的投资动机分析
        4.6.3 货币政策下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投资差异分析
    4.7 本章小结
5.异质性视角下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差异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货币政策、地区异质性和金融资产投资
        5.2.2 货币政策、行业异质性和金融资产投资
        5.2.3 货币政策、企业异质性和金融资产投资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模型设定
        5.3.3 变量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假设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金融资产变量替换检验
        5.5.2 货币政策变量替换检验
        5.5.3 模型设定替换检验
        5.5.4 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检验
        5.5.5 考虑外部融资因素的检验
        5.5.6 内生性问题检验
    5.6 本章小结
6.货币政策下的金融资产投资的经济后果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投资和经营风险
        6.2.2 货币政策、金融资产投资和企业业绩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模型设定
        6.3.3 变量设定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4.3 假设检验与实证结果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5.1 关键变量替换检验
        6.5.2 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检验
        6.5.3 考虑外部融资因素的检验
        6.5.4 内生性问题检验
        6.5.5 非线性关系检验
    6.6 进一步分析
        6.6.1 金融资产投资对经营风险的作用机制分析
        6.6.2 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业绩的作用机制分析
    6.7 本章小结
7.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与建议
        7.2.1 研究启示
        7.2.2 研究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金融风险市场参与的影响[D]. 柳晓珊. 浙江大学, 2021(09)
  • [3]上市公司新闻热度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D]. 邱之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金融素养对城乡家庭借贷行为的影响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D]. 王振.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CHFS数据的实证研究[D]. 杨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创业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分析[D]. 雷文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 [8]基于百度指数的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研究[D]. 舒丽. 苏州大学, 2020(03)
  • [9]房价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CFPS的实证分析[D]. 陈泳欢. 暨南大学, 2020(04)
  • [10]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机制及经济后果研究[D]. 杨昌安.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