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

一、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姜倩倩,杨洪强[1](2021)在《多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损伤和 NO生成的影响》文中认为以一年生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通过根施硫酸镉、精胺、亚精胺,研究48 h后平邑甜茶根系内源游离态多胺含量、多胺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含量、细胞损伤和线粒体特性的变化,并结合多胺合成抑制剂,测定一氧化氮生成量、一氧化氮合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以期揭示外源精胺和亚精胺缓解平邑甜茶根系镉损伤的生理机制,探讨多胺对一氧化氮生成的调控。结果表明:镉胁迫导致过氧化氢含量增加,线粒体膜透性增大、膜电位降低、细胞色素c/a降低,一氧化氮生成量增加,根系细胞损伤严重。镉胁迫下多胺代谢异常,精胺和亚精胺含量明显降低,腐胺含量显着增加,(亚精胺+精胺)/腐胺显着降低,多胺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外源添加精胺和亚精胺可降低镉胁迫下多胺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一氧化氮生成量,稳定线粒体膜透性、提高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a,恢复(亚精胺+精胺)/腐胺比值。而外施多胺合成抑制剂明显提高了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一氧化氮生成量。综上所述,外源添加精胺或亚精胺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生成,维护根系线粒体功能稳定,明显减弱了镉胁迫下根系细胞损伤程度,提高了植株的耐镉性。

田宜鑫[2](2021)在《血流限制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和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究血流限制结合有氧训练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和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并与传统低强度、高强度有氧训练对比。旨在评估该运动方式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性,为糖尿病患者寻找一种治疗糖尿病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安全有效运动方式。研究方法:以在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龄50-65周岁、病程为2-10年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对象,共46人,将其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分为三组:低强度有氧组(LI组,40%HRR,n=16)、低强度有氧训练结合血流受限组(LI-BFR组,40%HRR+50%AOP,n=13)、高强度有氧组(HI组,70%HRR,n=17),进行运动周期为12周,3次/周,每次六组,每组5min的有氧踏车训练,组间休息1min。其中,LI-BFR组提前在受试者双腿大腿根部位置进行加压带捆绑,并与踏车运动开始前5秒钟给加压带充气,保证踏车运动与血流限制同时进行,组间休息时,加压带加压放气,重复六组。在运动全程,通过调节功率车上阻尼使受试者处于目标运动强度,采用Polar心率测量仪进行检测心率,每次运动前后的15min测量血压血糖,保证受试者安全。在12周训练前后均进行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HOMA-IR))、脂代谢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游离脂肪酸(FFA))、血管内皮因子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的检测。研究结果:(1)与训练前相比,三个组的FPG、Hb Alc、TG、FFA、e NOS、VEGF和LI-BFR组的TC、NO、HOMA-IR及HI组HOMA-IR、FINS的变化非常明显(P<0.01);LI组的TC、NO和LI-BFR组HDL-C值及HI组TC、HDL-C显着变化(P<0.05);三个组的LDL-C、ET-1和LI组、LIBFR组的FINS浓度、HDL-C、LDL-C及LI组的HOMA-IR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2)组间对比发现,HI组与LI组对比,在FPG、NO上有明显差异(P<0.05);LI-BFR组与LI组对比,FPG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LI-BFR组的TC、FFA、e NOS、NO、VEGF浓度相比于LI组有显着差异(P<0.05),LI-BFR组与HI组相比,在糖脂代谢指标和血管内皮因子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高强度的有氧踏车训练比低强度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血糖、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血管内皮舒张因子的调节作用更显着。(2)低强度有氧踏车训练与血流限制结合后,较单纯的低强度有氧训练对降糖、降脂、调节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产生的效果更佳,甚至可以达到高强度有氧训练所带来的效果。

高宏杰[3](2021)在《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 研究目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常发生在心脏手术、冠脉搭桥、心肌梗塞后再通、心脏移植以及休克等情况下,已成为血运重建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课题组的自拟方痰瘀同治方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抗MI/RI疗效显着。故本研究拟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药效物质基础、潜在作用靶点及分子网络机制,对课题组前期开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系列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补充和完善,为今后深入开展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药理药效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指出方向。同时,为更好的预测和分析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和验证,为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 研究方法2.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OMIM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获得MI/RI的靶点。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得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和MI/RI的靶点做映射,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潜在作用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筛选出核心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的网络图,计算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网络效力值,得出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应用Cluego插件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了快速有效的发现其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本研究对随机游走算法进行了优化,形成了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将优化后的算法应用于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关系网络中,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核心靶点,应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可能潜在的分子网络机制。2.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应用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化学专业数据库获取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中药成分,应用SwissADME数据库筛选出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将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化瘀中药组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与MI/RI的靶点做映射,分别获得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潜在的可能的靶点。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的核心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探讨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可能的潜在分子网络机制。3 结果3.1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MI/RI靶点共1283个;(2)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683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1452个;(3)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靶点共398个,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共337个;(4)应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关系网络,共有885个节点和12462条边,根据计算出的网络效力值获得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5)对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337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986个,KEGG信号通路共79条;(6)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共有节点269个,中药活性成分节点32个,疾病靶点节点237个。采用分子对接等方法对优化算法进行验证。(7)对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的237个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生物反应过程共739个,KEGG信号通路共131条。3.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1)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73个,中药活性成分87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56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中药成分共143个,中药活性成分194个,预测中药活性成分靶点共430个。(2)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78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40个;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靶点共155个,应用String数据库获得核心靶点113个。(3)对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140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69个,KEGG信号通路共114条;对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113个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生物反应过程共495个,KEGG信号通路共108条。4 结论4.1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可以准确快速的提取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核心网络,为该算法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4.2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共32个,核心中药为人参、川芎、薤白等6味中药。4.3痰瘀同治方呈现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抗MI/RI的作用特点。本研究得出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炎症反应”机制、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凋亡过程负调控”作用机制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相吻合。此外,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TNF信号通路”“ERK1和ERK2级联的正调控”“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MAPK级联”作用机制有关。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还可能与“cAMP信号通路”有关,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信号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有关。

万函[4](2021)在《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称为Buerger病(Buerger’s disease),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并呈现出节段性、闭塞性、血栓性、炎症性的非动脉粥样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化脓、雷诺氏症和坏疽等,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人就有截肢和死亡的危险。TAO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还没有哪一种观点可以解释TAO的所有临床表现。中、西医均认为该病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的损伤有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对策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着成绩,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本病治愈率、并降低复发率。过氧化是引起VEC凋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损伤后的VEC形态及功能均发生改变,是促进TAO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常被作为一种刺激物来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从根本上治愈该病,针对TAO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多采取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病痛。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是由红参、附子经现代工艺研制而成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成份包括人参皂苷和乌头类生物碱。中医认为SFI具有回阳救逆、益气摄血的功效,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FI可能通过其加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提高血管的抗血栓功能,减少TAO模型大鼠血栓形成,以及改善其病变体征。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旁分泌因子,可影响血管张力和血小板功能,防止白细胞粘附并减少内膜增生。本课题拟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基于NOS/NO信号通路,采用LPS诱导原代培养HUVECs的离体TAO模型,进一步探索SFI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原代HUVEC的获取、培养、传代、冻存及鉴定。2.MTT法检测筛选不同浓度LPS对HUVEC损伤程度,确定LPS诱导HUVEC损伤的合适浓度。3.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FI对LPS损伤HUVEC生长的影响,确定实验分组。4.Griess法检测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检测,Q-PCR检测SFI对LPS诱导的HUVEC中e NOS、i NOS的m RNA表达的影响。5.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SFI对LPS诱导的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6.在荧光显微镜下,RH-123染色法测定HUVEC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DHE染色评价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结果:1.从脐带分离出来的HUVEC最初为圆形或椭圆形,1d后可融合成疏松的单层细胞,贴壁生长,常为多角形及短梭形;6d后可完全融合成连续的细胞单层,为扁平、多角形或梭形,胞核明显,细胞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边界清楚,无重叠生长现象。2.不同浓度(0—100g/ml)的LPS孵育HUVEC 24小时,结果显示LPS可引起VEC死亡,10?g/ml LPS可使细胞存活率降至56.13%,其后随浓度增加,细胞生存率降低不明显,因此我们选定10?g/ml的LPS诱导VEC损伤模型。3.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偏低(P<0.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随着SFI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中NO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各剂量SFI组,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显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e NOS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SFI低、中、高剂量组e NOS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或P<0.01),而且随着SFI剂量增多,e NOS的m RNA表达上调的也越明显。6.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i NOS的m 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SFI低、中、高剂量组i NOS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且随着SFI剂量增多,i NOS表达下调的也越明显。7.散点图结果显示,对照组见少量损伤或早期凋亡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见大量早期凋亡细胞(Q4)及少量晚期凋亡细胞(Q2)(P<0.01);被低、中、高剂量的SFI预处理后的凋亡率明显降低,较LPS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或P<0.05),其中,中剂量组SFI预处理后凋亡率最低。表明SFI明显抑制了LPS对HUVEC的损伤作用,降低了HUVEC细胞凋亡率。8.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黄绿色荧光增强,提示大量细胞发生凋亡。与LPS模型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SFI预处理后黄绿色荧光减弱,提示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其中,中剂量SFI预处理后,黄绿色荧光最弱,提示细胞凋亡的数量最少。9.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的红色荧光较强,提示细胞活性氧水平明显偏高。与LPS模型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SFI预处理后红色荧光变弱,显示SFI降低了细胞活性氧的水平。而且,随着SFI剂量的增多,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反而降低。结论:1.SFI预处理明显抑制LPS诱导的HUVEC的损伤、提高其存活率,表明参附注射液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有保护作用。2.SFI减少LPS诱导的HUVEC上清液中NO的含量、降低其活性氧水平,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显示参附注射液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NO含量、减少氧化应激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3.SFI上调e NOS的m RNA表达、下调i NOS的m RNA表达,提示SFI可能经NOS/NO信号通路使NO含量保持合适的浓度从而产生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的保护作用。

李佳静[5](2021)在《尿素通道蛋白B通过激活p53下调黑色素瘤B16细胞多胺水平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黑色素瘤是来源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易转移的特点。癌细胞通常增加代谢过程以满足其高生物学需求,尿素循环可用于消除由人体中蛋白质分解或含氮化合物合成伴随产生的过量氮和氨。尿素通道蛋白B(urea transporter B,UT-B)是参与尿素跨膜转运的膜通道蛋白,大多数肿瘤中,尤其是黑色素瘤中UT-B的表达相比正常组织明显下降,UT-B可能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前期研究中发现黑色素瘤B16细胞中UT-B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过表达UT-B后会抑制B16细胞的增殖能力,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尿素生成过程的另一个产物鸟氨酸是多胺从头合成的底物。人体细胞中最常见的多胺是腐胺、亚精胺和精胺。多胺代谢的失调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病理状况相关,它们在调节肿瘤细胞增殖、转化以及稳定细胞膜和染色质结构等重要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UT-B改变后对黑色素瘤细胞中多胺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目前还没有报道。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揭示UT-B在黑色瘤中的作用提供新线索。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过表达UT-B后,黑色素瘤B16细胞中多胺代谢、尿素循环等的改变,探讨过表达UT-B抑制B16细胞生长及多胺代谢过程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和p53激活的作用机制。方法:1.使用MTT实验检测B16细胞的细胞活力,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16细胞的凋亡情况、ROS水平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2.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液相色谱法检测过表达UT-B的B16细胞内多胺含量,使用生化试剂盒检测细胞内尿素和一氧化氮含量。3.使用q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过表达UT-B的B16细胞中多胺代谢和尿素生成关键酶ODC、SSAT、ARG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4.在过表达UT-B的B16细胞中补充外源性多胺、加入p53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ROS清除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以及抗氧化剂辅酶Q10(Co Q10),观察这些药物对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影响。结果:1.过表达UT-B可抑制B16细胞的细胞活力,促进凋亡,细胞内ROS水平明显上升,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2.过表达UT-B后B16细胞中精胺含量降低,多胺合成限速酶鸟氨酸脱羧酶(ODC)表达下调,亚精胺/精胺-N-乙酰基转移酶(SSAT)表达上调。同时,调控ODC的转录因子c-Myc表达被抑制,调控SSAT的转录因子p53被激活。3.过表达UT-B后B16细胞中尿素含量降低,精氨酸酶Ⅰ(ARG1)表达被抑制;一氧化氮(NO)含量升高,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表达增加。4.在过表达UT-B后B16细胞中补充外源性腐胺可使细胞活力增加、增殖能力增强、凋亡减少、ROS水平降低,但补充外源性精胺没有明显作用。5.在过表达UT-B的B16细胞中加入p53抑制剂PFT-α可使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内尿素和多胺生成增加、一氧化氮生成减少,线粒体膜电位仅轻微回升。6.在过表达UT-B的B16细胞中加入ROS清除剂NAC和抗氧化剂Co Q10可使细胞活力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升高、多胺生成增加。NAC可抑制p53表达。结论:1.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生长能力下降,凋亡增加,细胞内与尿素循环相关的代谢通路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尿素和多胺生成减少,一氧化氮生成增加。2.维持B16细胞内适当的多胺水平有助于细胞存活与增殖,减少凋亡。3.过表达UT-B引起B16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氧化应激增加,进而激活p53表达,这可能是导致细胞内多胺含量减少的主要机制之一。

马国源[6](2021)在《低剂量亚硝酸钠抑制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亚硝酸盐是肉制品中常用的添加剂,目前国内外对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最高限量多为150 mg/kg。虽然公认亚硝酸盐过量使用存在致癌风险,但安全剂量下其在肉制品中的作用很难替代。目前对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色、防腐等方面,鲜见在抗氧化方面的研究报道,特别是低剂量下抑制肌红蛋白(myoglobin,Mb)氧化作用未见报道。同时,由于牦牛肉(红肉)和鸡肉(白肉)肌红蛋白含量、氨基酸组成和结构的不同,会导致肌红蛋白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并且牦牛肉与鸡肉在亚硝酸盐的应用和表现方面也存在不同。因此,本研究以肌红蛋白含量较高的牦牛肉为研究对象,以肌红蛋白含量较低的鸡肉为对照,同时设置亚硝酸钠组和无亚硝酸钠组,研究腌制过程中低剂量亚硝酸钠(<60 mg/kg)抑制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的作用机制。通过肌肉内源抗氧化能力、肌红蛋白结构、分子间作用力与线粒体电子呼吸链途径,探究肌红蛋白稳定机制,分析低剂量亚硝酸钠在原位模型和体外模型中对肌红蛋白和线粒体稳定的关键作用,阐明低剂量亚硝酸钠抑制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的作用机制,明确低剂量亚硝酸钠在肉制品中的积极影响,为肉类加工正确应用和控制亚硝酸盐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剂量亚硝酸钠可显着抑制牦牛肉肌红蛋白的氧化,可促进鸡肉肌红蛋白氧化。与无亚硝酸钠组相比,亚硝酸钠提高牦牛肉和鸡肉的红度值和亚硝基肌红蛋白(Nitrosomyoglobin,NOMb)的含量(P<0.01),降低氧合肌红蛋白(Oxymyoglobin,OMb)含量(P<0.05),高铁肌红蛋白(Metmyoglobin,MMb)含量先升高(P<0.05)后趋于稳定;牦牛肉肌红蛋白浊度、二聚酪氨酸和表面疏水性降低(P<0.05),表明牦牛肉肌红蛋白的聚集被抑制,鸡肉与牦牛肉相反;牦牛肉肌红蛋白羰基含量降低,鸡肉升高(P<0.05),表明亚硝酸钠可抑制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促进鸡肉肌红蛋白氧化。与鸡肉相比,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与聚集程度低(P<0.05),表明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的抑制作用比鸡肉显着。这与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含量及亚硝酸钠作用的位点不同有关。2.低剂量亚硝酸钠提高了牦牛肉内源抗氧化能力,降低活性氧的产生,鸡肉与牦牛肉趋势相似。与无亚硝酸钠组相比,低剂量亚硝酸钠使牦牛肉和鸡肉亚硝酸钠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降低(P<0.01),c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逐渐产生;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提高,肉中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的含量降低(P<0.01);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活性提高和NO含量增加(P<0.01)。与鸡肉相比,牦牛肉SOD、CAT、GSH-Px活性和肌肉羟自由基抑制能力高,表明低剂量亚硝酸钠提高牦牛肉内源抗氧化能力比鸡肉显着,有助于抑制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3.低剂量亚硝酸钠促进了肌红蛋白亚硝基化,维持了牦牛肉肌红蛋白结构稳定,但不利于维持鸡肉肌红蛋白稳定。牦牛肉亚硝酸钠组α-螺旋、无规则卷曲含量逐渐减少,β-折叠、β-转角含量逐渐增加,但与无亚硝酸钠组差异不显着;鸡肉亚硝酸钠组α-螺旋、β-折叠、无规则卷曲含量先增加后减少,β-转角含量先减少后增加,与无亚硝酸钠组差异显着(P<0.05);表明亚硝酸钠可维持牦牛肉肌红蛋白二结构的稳定,但促进鸡肉二结构的转化。低剂量亚硝酸钠可以减小牦牛肉肌红蛋白血红素中心尺寸,使其结构更紧凑,有助于结构稳定;但增大了鸡肉血红素中心尺寸。牦牛肉共检测出34个亚硝基化肽段,不稳定肽段19个;鸡肉共检测出39个亚硝基化肽段,不稳定肽段33个,表明外源亚硝酸钠导致了不稳定的亚硝基化肽段的相互转化。这与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和亚硝酸钠作用位点差异有关。4.低剂量亚硝酸钠提高了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电子传递效率,维持了肌红蛋白稳定。与无亚硝酸钠组相比,亚硝酸钠降低牦牛肉线粒体膨胀度和膜通透性(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亚硝酸钠组线粒体完整性较好,表明亚硝酸钠减缓牦牛肉线粒体的降解,维持其完整性,鸡肉与牦牛肉相反;亚硝酸钠提高了牦牛肉线粒体复合物I、Ⅱ、Ⅲ、Ⅳ的活性(P<0.05),有利于线粒体进行电子传递;降低了鸡肉复合物Ⅱ的活性(P<0.05),不利于线粒体从FADH2获得电子。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复合物V活性上升,Na+/K+-ATP酶活性下降,有利于线粒体合成ATP;牦牛肉线粒体NADH依赖型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力高于鸡肉(P<0.01),表明牦牛肉中电子向高铁肌红蛋白转移效率更高,进而维持肌红蛋白稳定。与鸡肉相比,牦牛肉线粒体完整性更好,功能更强(P<0.05)。5.低剂量亚硝酸钠抑制了羟自由基对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及线粒体的氧化损伤。羟自由基体系中,加入亚硝酸钠降低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羰基含量和浊度(P<0.05);对牦牛肉肌红蛋白二级结构含量影响不显着,而促进鸡肉二级结构的转化;牦牛肉和鸡肉亚硝酸钠组肌红蛋白血红素中心与卟啉环N原子收缩最强,表明亚硝酸钠抑制了肌红蛋白的氧化,减缓氧化导致的肌红蛋白血红素卟啉环的扩张,维持其结构稳定。亚硝酸钠降低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膨胀度和膜通透性(P<0.05),提高Na+/K+-ATP酶活力(P<0.05);提高牦牛肉线粒体NADH依赖型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力,降低了鸡肉该酶的活力(P<0.05),表明亚硝酸钠有利于维持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完整性,促进牦牛肉线粒体发挥功能,而对鸡肉线粒体功能的发挥有双重作用。综上所述,低剂量亚硝酸钠腌制牦牛肉过程中,首先,在肌红蛋白和线粒体还原及NOS催化作用下,亚硝酸钠转化为NO,同时产生MMb;其次,NO作用于线粒体发生和损伤修复,维持线粒体结构完整性,提高电子呼吸链复合物活力,促进MMb还原;同时提高内源抗氧化酶活力,降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进而阻碍了ROS对Mb的氧化;再次,亚硝酸钠也可直接作用于Mb形成NOMb,使牦牛肉形成稳定的樱桃红色,从而达到维持肉色稳定和延长保鲜期作用。在维持肉色稳定方面,低剂量亚硝酸在鸡肉与牦牛肉中的作用相似,但会增加鸡肉肌红蛋白的氧化,这可能与鸡肉和牦牛肉肌红蛋白含量、肌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和亚硝酸钠作用位点不同有关。

杨君君[7](2021)在《天然食材来源的抗氧化剂参与调控骨性关节炎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与基因、代谢紊乱、饮食作息、肥胖、长期体力劳动及既往关节损伤等多因素相关,发病机理不明从而使其治疗受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可选用关节腔输注手段,进入OA关节腔内,发挥其多向分化优势及旁分泌功能,但易受到局部组织微环境的干扰导致其治疗作用下降。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参与了OA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长期摄入抗氧化剂丰富的食材(大蒜、西兰花及番茄等)有利于延缓OA的进程;MSCs关节腔注射治疗OA效果不佳可能与关节腔内过多的活性氧导致MSCs存活受限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来源于这些天然食材的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并选用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作为经典对照,来探索这一系列抗氧化剂对OA的调控治疗效果、对MSCs关节腔注射治疗OA的影响及其可能相关的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大鼠脂肪干细胞系、提取人或大鼠OA软骨细胞及建立大鼠OA模型,探讨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或大鼠OA软骨细胞表型影响、大鼠OA的治疗效果、大鼠脂肪干细胞表型变化及MSCs关节腔注射疗法治疗大鼠OA的疗效的作用与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OA骨软骨组织及软骨细胞表型影响1.人OA软骨细胞的分离提取与培养提取、培养并扩增人OA软骨细胞,选用P1代人OA软骨细胞作为实验细胞,显微镜下进行拍照观察,HE、阿尔新蓝、Safranine O及COL 2荧光染色鉴定;2.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OA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梯度浓度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对人OA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初步确定后续实验所用的药物浓度。根据CCK-8法初步筛选浓度后,于光学显微镜下检测细胞状态有无改变,并再次用Calcein-AM/PI双染检测药物处理人OA软骨细胞后细胞的存活状态;3.采用H2O2诱导体外实验中的氧化应激状态选取200μM H2O2(用培养基进行梯度稀释)对骨软骨组织和软骨细胞进行诱导,诱导8 h,即完成体外氧化应激状态的诱导;4.人骨软骨组织的获取及其处理用电钻将人骨软骨组织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关节样本中分离并加入含有H2O2的培养基中完成氧化应激诱导,吸除原培养基后再加入含抗氧化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固定脱钙包埋,石蜡切片,采用HE、番红O及甲苯胺蓝染色检测骨软骨组织的形态及其细胞外基质的表达;5.人OA软骨细胞的处理在人OA软骨细胞中加入含有H2O2的培养基完成氧化应激的诱导,吸除诱导培养基后再加入含抗氧化剂的培养基中处理。完成处理后,准备进行以下检测:CCK-8、光学显微镜、HE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形态及凋亡比例;阿尔新蓝及Safranine O染色:检测ACAN表达;免疫荧光、Western-Blot及qPCR:COL X、iNOS、COL 2、ACAN、SOX-9、COL1、i NOS、IL-6、TNF-α、MMP-13及Nrf2的表达;ELISA检测上清IL-6、TNF-α及MMP-13含量;qPCR检测细胞中GPX1、NOX-4、GPX3、GPX4、IL-1β、SOD1、CAT、GST、ADAMTS-5及COX-2的表达;6.抗氧化剂调控人OA软骨细胞的通路研究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抑制细胞中Nrf2的表达,在抗氧化剂添加或不添加Nrf2抑制剂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方法同样处理人OA软骨细胞。Western-Blot检测细胞Keap1、p-Nrf2、Nrf2、COL 2、SOX-9、i NOS及IL-6的含量;第二部分:膝关节腔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OA的治疗效果1.大鼠软骨细胞的分离提取与培养提取分离大鼠软骨细胞并选用P1代大鼠软骨细胞作为本部分实验所需细胞,显微镜下进行拍照观察;2.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软骨细胞的活性影响CCK-8法检测在第一部分使用的抗氧化剂的浓度对大鼠软骨细胞有无生物学毒性及副作用,估算后续关节腔注射实验所用的药物浓度;3.大鼠膝OA造模及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的膝关节腔注射采用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CLT)对大鼠膝关节进行OA造模(手术4周后完成造模)。造模完成后,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抗氧化剂(1次/周;5周);4.大鼠膝关节组织学切片染色完成注射后,获取大鼠膝关节样本,固定脱钙包埋,石蜡切片。HE染色检测软骨形态及其周围基质情况;Safranine O-Fast green与COL 2染色检测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及COL 2;第三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表型的影响1.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培养购买大鼠脂肪干细胞系,体外培养并扩增,选用P7代脂肪干细胞作为实验细胞;2.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梯度浓度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初步估计后续实验所用的药物浓度;3.采用H2O2诱导体外实验中的氧化应激状态选取200μM H2O2进行诱导8 h,即完成氧化应激状态的诱导;4.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处理在大鼠脂肪干细胞中加入含有H2O2的培养基完成氧化应激的诱导,吸除诱导培养基后再加入含抗氧化剂的培养基处理。完成处理后,检测细胞中i NOS、p53、C-caspase3、SOX-9、COL 2、ACAN、RUNX2、IL-6、TNF-α及MMP-13蛋白的表达;上清中IL-6、TNF-α及MMP-13的含量;大鼠脂肪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能力的变化;大鼠脂肪干细胞活性氧的含量变化;第四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关节腔内生存情况及其对大鼠OA的治疗效果的研究1.大鼠ADSCs的标记采用近红外光染料Di R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进行标记;2.大鼠OA造模及抗氧化剂与抗氧化剂+ADSCs膝关节腔注射采用ACLT对大鼠膝关节进行OA造模(手术4周后完成造模)。造模完成后,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抗氧化剂+Di R标记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对于ADSCs存活实验,完成第一次注射后,注射后第3天用活体成像仪器检测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关节腔内存活情况;对于治疗效果实验,1次/周,持续5周,完成注射治疗后进行取材;3.大鼠膝关节组织学切片染色完成注射后,获取大鼠膝关节样本,固定脱钙包埋,石蜡切片。HE染色检测软骨形态及其周围基质情况;Safranine O-Fast green与COL 2染色检测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及COL 2;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OA骨软骨组织及软骨细胞表型影响1.提取人OA软骨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典型的铺路石样。阿尔新蓝、番红O染色及COL 2免疫荧光染色提示提取的细胞表达较多的蛋白多糖与COL 2;2.CCK-8结果提示:大蒜素在31μM、萝卜硫素在7μM、番茄红素在1.2μM及N-乙酰-L-半胱氨酸在31μM对人OA软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及Calcein-AM/PI染色进一步证实,抗氧化剂对人OA软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3.HE、番红O及阿尔新蓝染色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骨软骨组织的表面不规则,蛋白多糖降解较多;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骨软骨组织的形态相对完整,蛋白多糖表达稍多;4.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核浓缩,细胞间连接与细胞外基质含量明显减少;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核形态稍恢复,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相对增多。流式细胞检测计数提示:相比正常组(0.76±0.09%),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12.48±0.55%);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凋亡比例降低(大蒜素:0.94±0.22%)(萝卜硫素:1.46±0.15%)(番茄红素:1.21±0.16%)(N-乙酰-L-半胱氨酸:1.04±0.14%)。CCK-8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活性稍增加。5.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Blot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的i NOS表达含量明显升高;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i NOS表达含量减少;6.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的抗氧化酶(GPX1、GPX3、GPX4、SOD1、CAT及GST)与Nrf2的表达含量明显下降,NOX-4的表达明显上升;相比H2O2组,人OA软骨细胞的绝大多数抗氧化酶与Nrf2的表达含量明显上升,NOX-4的表达明显下降;(相比H2O2组,GPX1在大蒜素组、GPX1与GST在萝卜硫素组、GPX3在番茄红素组及GPX1与SOD1在N-乙酰-L-半胱氨酸无明显变化)7.阿尔新蓝、番红O与软骨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及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的COL 2、SOX-9及ACAN表达含量明显下降;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COL 2、SOX-9及ACAN表达含量明显上升;8.免疫荧光染色、ELISA、Western-Blot及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IL-6、TNF-α及MMP-13表达含量明显上升;相比H2O2组,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IL-6、TNF-α及MMP-13表达含量明显下降;9.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IL-1β、ADAMTS-5与COX-2表达含量明显上升;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IL-1β、ADAMTS-5与COX-2表达含量明显下降;10.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及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COL X表达含量明显上升,COL 1表达无明显变化;相比H2O2组,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COL X表达含量明显下降,COL 1表达无明显变化;11.荧光染色及Western-Blot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的Keap1、Nrf2及p-Nrf2的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Keap1表达含量明显下降,Nrf2及p-Nrf2表达含量明显上升;12.通路实验中,Western-Blot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Keap1与Nrf2表达无明显变化,SOX-9与COL2表达下降,IL-6与i NOS表达上升;相比H2O2组,加入抗氧化剂及Nrf2抑制剂后,人OA软骨细胞Keap1表达稍下降,Nrf2及p-Nrf2表达含量下降,SOX-9、COL2、IL-6与i NOS表达无明显变化;第二部分:膝关节腔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OA的缓解效果1.提取的大鼠软骨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典型的多边型铺样,形态均一;2.CCK-8结果提示:大蒜素在31μM、萝卜硫素在7μM、番茄红素在1.2μM及N-乙酰-L-半胱氨酸在31μM对大鼠OA软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3.HE、Safranine O-Fast green及COL 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相比正常大鼠,ACLT造模的OA大鼠软骨表面不光滑,蛋白多糖与COL 2表达较少;相比OA大鼠,关节腔内抗氧化剂注射后的软骨表面稍平整,蛋白多糖与COL 2相对增多;第三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表型的影响1.购买的大鼠脂肪干细胞系生长状态良好,呈典型的漩涡样生长,呈长梭状;2.CCK-8结果提示:大蒜素在31μM、萝卜硫素在7μM、番茄红素在1.2μM及N-乙酰-L-半胱氨酸在31μM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3.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Blot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i NOS、p53、C-caspase3、IL-6、TNF-α、MMP-13、RUNX2表达含量上升,ACAN、SOX-9与COL 2表达下降;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i NOS、p53、C-caspase3、IL-6、TNF-α、MMP-13、RUNX2表达含量下降,ACAN、SOX-9与COL 2表达上升;4.ELISA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IL-6、TNF-α及MMP-13表达含量明显上升;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IL-6、TNF-α及MMP-13表达含量明显下降;5.H2O2组大鼠脂肪干细胞的成骨与成软骨分化能力减弱,成脂分化能力增强,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组中的“矿化的钙结节”与蛋白多糖增多,而脂肪空泡减少;H2O2组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减弱,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组中迁移与增殖的细胞数量较多;第四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关节腔内生存及其作为干细胞的混悬液对大鼠OA的治疗效果的研究1.Di R标记后的大鼠脂肪干细胞生长状态活跃,显微镜下细胞膜标记良好;2.活体成像结果提示:相比未协同注射抗氧化剂OA大鼠,在协同注射抗氧化剂后,Di R标记后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在OA大鼠关节腔内存活数量明显增多;3.大鼠膝关节石蜡切片HE、番红-固绿及COL 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相比正常大鼠,OA大鼠与未协同注射抗氧化剂OA大鼠软骨表面不光滑,蛋白多糖与COL 2表达较少;相比未协同注射抗氧化剂OA大鼠,在协同注射抗氧化剂后,大鼠软骨表面稍平整,蛋白多糖与COL 2表达相对增多;研究结论1.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通过激活Keap1/Nrf2通路降低H2O2诱导后的人OA软骨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提高抗氧化酶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软骨相关表型及缓解软骨细胞肥大化的影响;2.关节腔内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可有效缓解大鼠OA的进展;3.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降低H2O2诱导后的大鼠脂肪干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成软骨分化及缓解干细胞凋亡衰老与肥大化的影响;4.关节腔内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可保护大鼠脂肪干细胞在OA大鼠关节腔内的存活,并可能有助于干细胞的注射治疗OA的效果;

肖宝平[8](2021)在《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机体代谢过程中主要由线粒体呼吸链产生的一系列含氧的单电子还原产物。ROS过度积累会引起氧化应激,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并抑制线粒体生物合成,最终可能引发多种疾病。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是人体必需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功能,但其抗氧化及抗炎等活性仍存在争议、机理也不明确。本文以培养细胞为模型测定EPA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进一步分析EPA对线粒体的调节作用及线粒体微小RNA(micro RNA,miRNA)对氧化应激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EPA提高Hep G2细胞抗氧化能力:EPA处理Hep G2细胞48 h后,细胞内ROS水平显着降低了约60%;细胞总抗氧化能力提高了约70%;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等主要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上升。(2)EPA提高Hep G2细胞线粒体功能并促进线粒体的生物合成:Hep G2细胞用EPA处理48 h后,线粒体内ROS水平显着降低了约70%;ADP/ATP比值提高了约30%;线粒体膜电位显着提高了约3.5倍,线粒体拷贝数、线粒体编码基因、转录因子、裂变融合因子的表达量均显着提高。(3)Hep G2细胞用EPA处理48 h后,mi R-708-5p的表达显着上升、let-7c-3p的表达显着下降。过表达mi R-708-5p或抑制let-7c-3p表达均可降低细胞ROS水平、提高细胞主要抗氧化酶活性,减轻细胞的氧化应激。(4)EPA具有抗炎活性,可降低脂多糖诱导的炎症RAW264.7细胞中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释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促炎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释放及基因表达量并提高抗炎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释放及基因表达水平。因此,EPA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增强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并调控miRNA的表达来响应氧化应激和调节炎症。本研究可为EPA等ω-3不饱和脂肪酸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及其在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刘宥苡[9](2021)在《GCH-1调控胃腺癌BH4水平抑制肿瘤生长的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胃癌是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生物学行为涉及到肿瘤细胞增殖浸润、血性转移、淋巴转移等。从细胞层面看,肿瘤细胞有别于正常细胞的异常生物合成和物质代谢水平与肿瘤增殖能力和侵袭力相关,肿瘤微环境中各类细胞的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对于调节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活性至关重要。细胞内的物质代谢水平的波动可能会对肿瘤的进展造成促进或是抑制作用。肿瘤发展常常伴有慢性炎症的发生,而慢性炎症会刺激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增加,催化产生NO、H2O2、O2-等产物导致氧化应激状态,在这一反应中四氢生物喋呤(BH4)是辅助iNOS发挥活性的重要因子,其浓度直接影响iNOS还原酶亚基与氧化酶亚基之间的耦合或去耦合,从而影响代谢产物,改变氧化应激平衡。此外,BH4作为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体,对于细胞的能量代谢、自噬、凋亡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体内BH4从头合成途径的相关酶包括GTP环氧水合酶-1(GCH-1)、丙酮酰四氢喋呤合成酶(PTS)以及墨喋呤还原酶(SPR),其中限速酶是GTP环氧水合酶-1(GCH-1),通过调控GCH-1导致体内BH4水平变化,能够导致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并影响肿瘤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慢病毒转染使胃癌细胞株过表达GCH-1进行体外实验,以转染细胞及非转染细胞分别建立BALB/c-nu小鼠荷瘤模型,并通过予以GCH-1特异性抑制剂DAHP进行体内实验,通过PCR、Western blot、ELISA、Griess试剂法等检测技术进行以下研究:①通过转染GCH-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使胃癌细胞株过表达GCH-1,增加细胞内源性BH4水平,促进NO的合成;②探究BALB/c-nu小鼠荷瘤模型肿瘤组织内BH4及其合成通路相关蛋白以及NO水平与肿瘤进展的关系,并探索其可能的机制,有望为胃癌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方 法]1、无菌细胞培养技术培养MKN-45、SGC7901、MGC803等三株胃癌细胞,通过PCR筛选其GCH-1表达水平较低的胃癌细胞株,通过慢病毒载体转染使其稳定过表达GCH-1基因。2、通过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评估转染细胞株及同系非转染细胞株GCH-1表达情况,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BH4水平、Griess试剂法测定NO水平。3、培养足够数量的慢病毒转染胃癌细胞及同系非转染细胞,将30只2-5周龄BALB/c-nu小鼠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转染组(n=20)和非转染组(n=10),分别皮下注射转染及非转染肿瘤细胞建立BALB/c-nu小鼠的人胃癌细胞株荷瘤模型,再经随机数表法将转染组20只小鼠分为两个亚组,即转染Saline组(n=10)、转染DAHP组(n=10),转染DAHP组给予DAHP(80mg/kg/天)腹腔注射处理,转染Saline组和非转染(即非转染Saline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处理三周后脱颈椎处死小鼠,剥取肿瘤组织,测量并记录肿瘤长径(A)以及短径(B),通过公式V=0.5×A×B2计算小鼠肿瘤体积,比较转染Saline组和非转染Saline组以及转染Saline组和转染DAHP组之间的差异。4、用ELISA法测定各组肿瘤组织中BH4的浓度,分别对转染Saline组和非转染Saline组以及转染Saline组和转染DAHP组肿瘤组织中BH4浓度进行差异比较。5、用Griess试剂法测定各组肿瘤组织中NO的浓度,分别对转染Saline组和非转染Saline组以及转染Saline组和转染DAHP组肿瘤组织中NO浓度进行差异比较。6、用PCR技术定量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GCH-1、PTS、SPR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对转染Saline组和非转染Saline组以及转染Saline组和转染DAHP组中上述基因表达量进行比较。7、用Western lot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GCH-1、PTS、SPR蛋白表达情况,通过ImageJ分析蛋白灰度值,以内参蛋白(GAPDH)作为参照,计算出各组目的蛋白与内参蛋白灰度值的比值,即为目标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对转染Saline组和非转染Saline组以及转染Saline组和转染DAHP组中上述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比较。[结 果]1、通过PCR筛选胃癌细胞株,MGC803细胞系GCH-1表达呈低表达,选择MGC803作为实验细胞株进行转染。2、以非转染MGC803细胞株作为对照(即1),PCR结果显示转染后MGC803细胞株GCH-1、PTS、SPR表达均增高。3、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转染后MGC803细胞株GCH-1、PTS、SPR蛋白表达均较非转染MGC803细胞株增高。4、ELISA法测定各组BH4浓度,结果显示MGC803转染组BH4水平高于非转染 MGC803 组(234.60±23.74ng/LVs 172.21±18.59ng/L,t=-4.627,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Griess试剂法测定细胞NO浓度,结果显示MGC803转染组NO水平高于非转染 MGC803 组(9.17±1.71 μ mol/gprot Vs 7.82±1.78 μ mol/gprot,t’=-2.313,p=0.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BALB/c-nu小鼠移植瘤取材后分析,非转染Saline组肿瘤较转染Saline组增大(309.19±105.14mm3 Vs 179.40±81.79mm3,t=3.081,p=0.006),转染DAHP组肿瘤较转染 Saline 组增大(301.59±105.06mm3 Vs 179.40±81.79mm3,t=2.902,p=0.009),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ELISA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BH4水平,转染Saline组中BH4含量高于非转染 Saline 组(287.36±14.54ng/LVs 231.53±19.51ng/L,t=-7.255,p<0.001);转染 Saline 组中 BH4 含量高于转染 DAHP 组(287.36±14.54ng/L Vs 223.92±16.74ng/L,t=9.049,p<0.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Griess试剂法测定小鼠肿瘤组织NO浓度,转染Saline组中NO浓度高于非转染 Saline 组(9.02±3.85 μ mol/gprot Vs 3.11±1.34 μ mol/gprot,t=4.591,p<0.001);转染Saline组中NO高于转染DAHP组(9.02±3.85 μ mol/gprot Vs 6.01±2.22 μmol/gprot,t=2.144,p=0.046),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采用PCR法测定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GCH-1、PTS、SPR通路基因mRNA转录情况,结果表明,以非转染Saline组作为对照(即1),转染Saline组小鼠肿瘤组织中GCH-1、PTS、SPR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转染Saline组(GCH-1:1.87±0.25 Vs 1.00±0.08,t=10.450,p<0.001;PTS:1.63±0.15 Vs 1.00±0.07,t’=11.843,p<0.001;SPR:1.79±0.16Vs 1.00±0.06,t’=14.722,p<0.001);以转染S aline组作为对照(即1),转染Saline组小鼠肿瘤组织中GCH-1、PTS、SPR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转染DAHP组(GCH-1:1.01±0.14 Vs 0.55±0.11,t=8.382,p<0.001;PTS:1.00±0.09 Vs 0.59±0.05,t=12.511,<0.001;SPR:1.00±0.09Vs 0.55±0.05,t=14.092,p<0.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BALB/c-nu小鼠肿瘤组织内GCH-1、PTS及SP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转染Saline组小鼠肿瘤组织中GCH-1、PTS、SPR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转染Saline组(GCH-1:0.87±0.12 Vs 0.63±0.15,t=3.999,P=0.001;PTS:0.66±0.14Vs 0.47±0.09,t’=3.531,p=0.002;SPR:0.99±0.11 Vs 0.78±0.09,t=4.518,p<0.001);转染Saline组小鼠肿瘤组织中GCH-1、PTS、SPR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转染DAHP组(GCH-1:0.87±0.12Vs 0.48±0.17,t=5.905,p<0.001;PTS:0.66±0.14Vs 0.32±0.11,t=5.919,p<0.001;SPR:0.99±0.11 Vs 0.67±0.18,t=4.820,p<0.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 论]GCH-1过表达可抑制胃腺癌MGC803 BALB/c-nu荷瘤小鼠肿瘤增长,其机制与GCH-1过表达引起其下游PTS、SPR表达增加,促进BH4合成,BH4促进iNOS亚基间耦合而促进肿瘤组织NO的合成有关。

肖滢[10](2021)在《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Vericiguat靶向调控AMPK/mTOR及自噬通路抑制病理性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肌肥厚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衰及心肌肥厚过程中NO-sGC-cGMP信号通路功能明显受损,使得机体cGMP含量显着降低。干预NO-sGC-cGMP通路有望成为未来治疗心肌肥厚的潜在治疗靶点。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口服长效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刺激剂Vericiguat已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崭露头角。本研究旨在明确新型sGC激动剂Vericiguat在心肌肥厚中的保护作用,为心力衰竭、肥厚型心肌病及病理性心肌重塑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分为体外部分和体内部分,(一)体外部分:通过AngⅡ刺激建立H9c2心肌细胞肥厚模型,通过CCK-8法确定Vericiguat合适的作用浓度;然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RT-PCR、western blot检测Vericiguat干预对心肌细胞肥厚、凋亡、活性氧产生以及自噬等信号通路蛋白的作用,进一步通过计算机模拟反向分子对接筛选并验证Vericiguat的潜在靶标。(二)体内部分:使用1.44mg/kg/d剂量浓度的AngⅡ微量缓释泵皮下给药28天,建立小鼠心肌肥厚模型。选取8-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缓释泵灌注组(Saline组),Vericiguat 灌胃组(Ver 组,30mg/kg/d),AngⅡ缓释泵灌注组(AngⅡ组,1.44mg/kg/d),AngⅡ缓释泵灌注和Vericiguat灌胃组(AngⅡ+Ver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组织病理学染色、心脏超声、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血流动力学、心肌肥厚及间质纤维化水平,氧化应激程度和自噬等信号通路蛋白的改变水平,从而系统评估心肌肥厚时心脏病理性重塑情况。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小鼠心室组织RNA-Seq数据,评估Vericiguat干预心脏肥厚时相关通路调控状态的改变。结果:(一)Vericiguat(10μM)干预处理可显着抑制AngⅡ刺激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降低细胞ROS产生,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并通过增加细胞内抗氧化物酶HO-1和SOD蛋白的表达,促进心肌细胞自噬过程,保护心肌细胞。基于放射免疫分析的临近闪烁分析法结果显示,Vericiguat对PDE4D(IC50,6.184μM)和PDE5A(IC50,2.584 μM)均有抑制作用。(二)在Ang Ⅱ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损伤模型中,Vericiguat可以显着降低小鼠收缩压、舒张压,改善心肌肥厚与心脏纤维化;抑制VASP、AMPK和mTOR的磷酸化,促进自噬相关蛋白Atg3,Atg5,Beclin-1,LC3Ⅱ/Ⅰ的表达和抗氧化应激系统HO-1/SOD蛋白的表达。使用Vericiguat干预后,可以有效减轻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减少心肌间质纤维化和血管周围纤维化。此外,Vericiguat可分别通过AMPK/mTOR依赖的信号通路及自噬通路保护心脏功能。使用心肌转录组测序技术联合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Vericiguat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细胞外基质降解重排、氧化磷酸化、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AMPK/mTOR等关键信号通路,抑制小鼠心肌病理性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结论:利用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发现Vericiguat可以靶向调控AMPK/mTOR和细胞自噬通路,改善心肌肥厚及心脏病理性重塑过程,为研究NO-cGMP-sGC信号通路在心肌重构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Vericiguat在改善心室重构的同时,还可减少氧化应激和活性氧的产生,为心肌重构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二、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多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损伤和 NO生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外源精胺和亚精胺试验:
        2)外源多胺合成抑制剂试验:
    1.3 项目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精胺和亚精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内源多胺含量的影响
    2.2 外源精胺和亚精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亚精胺+精胺)/腐胺的变化
    2.3 外源精胺和亚精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多胺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外源精胺和亚精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2.5 外源精胺和亚精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细胞损伤的影响
    2.6 外源精胺和亚精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线粒体特性的影响
    2.7 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2)血流限制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和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糖尿病
        1.1.1 Ⅱ型糖尿病流行病学
        1.1.2 糖尿病引起糖脂代谢紊乱
        1.1.3 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
    1.2 .血流限制训练
        1.2.1 血流限制训练内容
        1.2.2 血流限制训练在糖代谢方面的研究
        1.2.3 血流限制训练在脂代谢方面的研究
        1.2.4 血流限制训练在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研究
        1.2.5 血流限制训练对于糖尿病研究现状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内容和目的
    2.2 运动方案选取依据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统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
    4.1 各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的变化
    4.2 各组血脂指标的变化
    4.3 各组血管内皮因子的变化
5 讨论与分析
    5.1 运动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的影响
        5.1.1 12周训练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的影响
        5.1.2 不同训练方案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的影响
    5.2 运动对血脂的影响
        5.2.1 12周训练对血脂的影响
        5.2.2 不同训练方案对血脂的影响
    5.3 不同运动方案对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
        5.3.1 12周训练对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
        5.3.2 不同训练方案对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10 致谢

(3)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网络药理学算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1.1 MI/RI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1.2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的收集与整理
        1.3 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抗MI/RI的核心靶点的筛选
        1.4 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分子网络并计算中药活性成分的网络效力值
        1.5 痰瘀同治方抗MI/RI核心靶点的富集分析
        1.6 小结
    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2.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基本原理与优势
        2.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公式
        2.3 小结
    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1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
        3.2 基于优化算法构建痰瘀同治方“中药活性成分-靶点-MI/RI”的核心网络靶点的富集分析
        3.3 小结
    4 对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验证
        4.1 痰瘀同治方核心中药活性成分与MI/RI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4.2 应用优化算法前后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数量及富集分析路径的对比
        4.3 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MI/RI靶点富集分析结果与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的对比
        4.4 小结
    5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5.1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5.2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讨论
    1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
        1.1 有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中对偏向概率参数的筛选
        1.2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其它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1.3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与随机游走算法的对比与分析
        1.4 基于平均最短路径偏向的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适用性及其不足
    2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核心中药活性成分及其核心中药
    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与分析
        3.1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祛痰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2 痰瘀同治方与本方化瘀中药组共同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3.3 痰瘀同治方、本方祛痰中药组和本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的对比研究
    4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1 痰瘀同治方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2 痰瘀同治方祛痰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4.3 痰瘀同治方化瘀中药组抗MI/RI的分子网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4)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的实验试剂
        2.1.2 主要的实验设备
        2.1.3 主要的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原代HUVEC的培养及鉴定
        2.2.2 MTT法检测筛选LPS诱导HUVEC细胞损伤的合适剂量
        2.2.3 不同浓度SFI对 LPS损伤HUVEC生长的影响
        2.2.4 Griess法检测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检测
        2.2.5 Q-PCR检测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中 e NOS、iNOS的 mRNA表达的影响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凋亡
        2.2.7 罗丹明123(RH-123)染色法测定HUVEC的线粒体膜电位
        2.2.8 二氢乙锭(DHE)染色检测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
        2.2.9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原代培养HUVEC细胞形态学情况
    3.2 LP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3.3 SFI对 LPS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3.4 SFI对 LPS诱导的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的影响
    3.5 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s中 eNOS的 m RNA表达的影响
    3.6 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s中 iNOS的 m RNA表达的影响
    3.7 流式细胞仪检测SFI对 LPS诱导的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
    3.8 RH-123 染色法检测SFI对 LPS诱导损伤的HUVEC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9 DHE染色评价SFI对 LPS诱导损伤的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中药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关因子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5)尿素通道蛋白B通过激活p53下调黑色素瘤B16细胞多胺水平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1章 综述
    1.1 黑色素瘤
        1.1.1 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概况
        1.1.2 黑色素瘤的机制
        1.1.3 黑色素瘤与氧化应激损伤
    1.2 尿素转运蛋白B功能的新进展
        1.2.1 UT-B简介
        1.2.2 UT-B在机体各器官系统中的作用
    1.3 癌症中与多胺相关的癌基因及其涉及的信号通路
        1.3.1 多胺简介
        1.3.2 多胺的合成代谢与转运
        1.3.3 与多胺有关的癌基因及其涉及的信号通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细胞株
        2.1.4 载体、质粒及菌株
        2.1.5 药品保存与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2.2.3 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
        2.2.4 克隆形成实验
        2.2.5 PI/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
        2.2.6 线粒体膜电位(△Ψm)检测
        2.2.7 ROS检测
        2.2.8 多胺含量检测
        2.2.9 Western blot实验
        2.2.10 q-PCR检测RNA含量
        2.2.11 尿素氮(脲酶法)检测
        2.2.12 一氧化氮(酶法)检测
        2.2.13 Mito-tracker green染色
        2.2.1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2.3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过表达UT-B对B16细胞的影响
    3.2 过表达UT-B抑制B16细胞的多胺生成
    3.3 过表达UT-B抑制B16细胞的尿素生成
    3.4 过表达UT-B促进B16细胞中NO生成
    3.5 补充外源性多胺对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影响
        3.5.1 补充外源性腐胺可恢复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细胞活力
        3.5.2 补充外源性腐胺促进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增殖
        3.5.3 补充外源性腐胺对过表达UT-B的B16细胞凋亡的影响
        3.5.4 补充外源性腐胺对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6 抑制p53对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影响
        3.6.1 抑制p53可减少过表达UT-B的B16细胞凋亡
        3.6.2 抑制p53对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3.6.3 抑制p53可恢复过表达UT-B的B16细胞内尿素和多胺生成
        3.6.4 抑制p53可减少过表达UT-B的B16细胞内的NO生成
    3.7 过表达UT-B的B16细胞恢复线粒体功能后的改变
        3.7.1 降低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ROS水平可恢复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
        3.7.2 降低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ROS水平后多胺生成增加
        3.7.3 辅酶Q10对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过表达UT-B导致B16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凋亡增加
    4.2 过表达UT-B抑制B16细胞的多胺生成
    4.3 过表达UT-B抑制B16细胞的尿素生成
    4.4 抑制p53促进过表达UT-B的B16细胞的多胺和尿素生成
    4.5 恢复线粒体功能可促进过表达UT-B的B16细胞多胺生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低剂量亚硝酸钠抑制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2.2 肉制品加工中亚硝酸盐的添加量
        1.2.3 亚硝酸盐与蛋白氧化的关系
        1.2.4 亚硝酸盐与肌红蛋白的关系
        1.2.5 肌红蛋白与肉色的关系
        1.2.6 影响肌红蛋白稳定的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2 pH测定
        2.2.3 色度的测定
        2.2.4 肌红蛋白的提取
        2.2.5 亚硝基肌红蛋白含量测定
        2.2.6 肌红蛋白可见光谱扫描
        2.2.7 肌红蛋白羰基含量测定
        2.2.8 肌红蛋白氧合状态测定
        2.2.9 肌红蛋白浊度的测定
        2.2.10 肌红蛋白二聚酪氨酸含量测定
        2.2.11 肌红蛋白表面疏水性测定
        2.2.1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牦牛肉和鸡肉p H的变化
        2.3.2 牦牛肉和鸡肉色度的差异
        2.3.3 牦牛肉和鸡肉亚硝基肌红蛋白含量的区别
        2.3.4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可见光谱的差别
        2.3.5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羰基含量的差异
        2.3.6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氧合状态的区别
        2.3.7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浊度的差别
        2.3.8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二聚酪氨酸含量的差异
        2.3.9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区别
    2.4 讨论
        2.4.1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状态转化的影响
        2.4.2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聚集的影响
        2.4.3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氧化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内源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
        3.2.3 超氧阴离子含量测定
        3.2.4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3.2.5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3.2.6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3.2.7 羟基自由基抑制能力测定
        3.2.8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测定
        3.2.9 一氧化氮含量测定
        3.2.10 抗氧化酶数学拟合分析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牦牛肉和鸡肉SOD活性的差别
        3.3.2 牦牛肉和鸡肉O_2~-的差异
        3.3.3 牦牛肉和鸡肉CAT活性的区别
        3.3.4 牦牛肉和鸡肉H_2O_2含量的差异
        3.3.5 牦牛肉和鸡肉GSH-Px活性的差别
        3.3.6 牦牛肉和鸡肉羟自由基抑制能力的区别
        3.3.7 牦牛肉和鸡肉NOS活性的差异
        3.3.8 牦牛肉和鸡肉NO含量的区别
        3.3.9 牦牛肉和鸡肉内源抗氧化酶数学拟合的差别
        3.3.10 牦牛肉和鸡肉内源抗氧化能力与肌红蛋白及肉色的关系
    3.4 讨论
        3.4.1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自由基的影响
        3.4.2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内源抗氧化酶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肌红蛋白结构稳定及亚硝基化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2 肌红蛋白的提取
        4.2.3 肌红蛋白二级结构变化测定
        4.2.4 肌红蛋白显微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测定
        4.2.5 肌红蛋白亚硝基化分析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二级结构含量的差异
        4.3.2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拉曼光谱的差别
        4.3.3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亚硝基化的区别
        4.3.4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结构与肌红蛋白肌肉色稳定性的关系
    4.4 讨论
        4.4.1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结构的影响
        4.4.2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亚硝基化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剂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5.2.2 线粒体提取
        5.2.3 线粒体膨胀度测定
        5.2.4 线粒体膜通透性测定
        5.2.5 线粒体透射电镜分析
        5.2.6 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测定
        5.2.7 线粒体复合物Ⅱ活性测定
        5.2.8 线粒体复合物Ⅲ活性测定
        5.2.9 线粒体复合物Ⅳ活性测定
        5.2.10 线粒体复合物Ⅴ活性测定
        5.2.11 线粒体Na~+/K~+-ATP酶活性测定
        5.2.12 线粒体NADH依赖型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力测定
        5.2.1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膨胀度的区别
        5.3.2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膜通透性的差异
        5.3.3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区别
        5.3.4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的差异
        5.3.5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复合物Ⅱ活性的差别
        5.3.6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复合物Ⅲ活性的区别
        5.3.7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复合物Ⅳ活性的差异
        5.3.8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复合物Ⅴ活性的差别
        5.3.9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Na~+/K~+-ATP酶活性的区别
        5.3.10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NADH依赖型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力的差异
        5.3.11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变化与肌红蛋白及肉色稳定性的关系
    5.4 讨论
        5.4.1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5.4.2 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体外试验中低剂量亚硝酸钠对牦牛肉肌红蛋白与线粒体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与试剂设备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剂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6.2.2 肌红蛋白的提取
        6.2.3 线粒体的提取
        6.2.4 羟基自由基氧化系统的配制
        6.2.5 肌红蛋白与线粒体体外试验设计
        6.2.6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体外试验方法
        6.2.7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体外试验方法
        6.2.8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体外试验结果分析
        6.3.2 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体外试验结果分析
    6.4 讨论
        6.4.1 亚硝酸钠抑制羟自由基氧化体系对牦牛肉和鸡肉肌红蛋白的氧化
        6.4.2 亚硝酸钠抑制羟自由基氧化体系对牦牛肉和鸡肉线粒体的氧化损伤
    6.5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天然食材来源的抗氧化剂参与调控骨性关节炎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OA骨软骨组织及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操作步骤
    2.4 实验结果
    2.5 实验讨论
第三章 膝关节腔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操作步骤
    3.4 实验结果
    3.5 实验讨论
第四章 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表型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操作步骤
    4.4 实验结果
    4.5 实验讨论
第五章 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关节腔内生存及其作为干细胞的混悬液对大鼠OA的治疗效果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实验操作步骤
    5.4 实验结果
    5.5 实验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氧化应激参与调控骨性关节炎的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EPA与氧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与炎症的协同反应及EPA的调节作用
    1.3 EPA与线粒体的调控
    1.4 EPA对 micro RNA的调控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EPA提高Hep G2 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2.1 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蛋白样品制备
        2.2.3 细胞增殖率检测:MTT法
        2.2.4 细胞ROS水平检测
        2.2.5 总抗氧化能力检测
        2.2.6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2.2.7 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检测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EPA对 Hep G2 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2.3.2 EPA降低细胞内ROS水平
        2.3.3 EPA提高细胞总抗氧化能力
        2.3.4 EPA提高细胞抗氧化酶活性
        2.3.5 EPA提高抗氧化酶基因表达
    2.4 讨论
第3章 EPA对线粒体功能和生物合成的调节
    3.1 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线粒体ROS水平测定
        3.2.3 细胞氧化磷酸化水平测定
        3.2.4 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JC-1 法)
        3.2.5 线粒体生物合成的测定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EPA降低线粒体ROS水平
        3.3.2 EPA促进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
        3.3.3 EPA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
        3.3.4 EPA调节线粒体的生物合成
    3.4 讨论
第4章 受EPA调节的micro RNA的抗氧化作用
    4.1 材料
        4.1.1 细胞株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方法
        4.2.1 miRNA表达量测定
        4.2.2 miRNA瞬时转染
        4.2.3 受EPA调节的miRNA对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2.4 miRNA靶基因预测
        4.2.5 miRNA靶基因表达量测定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受EPA调节的miRNA的表达验证
        4.3.2 受EPA调节的miRNA对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3 miR-708-5p和 let-7c-3p的靶基因预测及表达验证
    4.4 讨论
第5章 EPA提高RAW264.7 细胞的抗炎能力
    5.1 材料
        5.1.1 细胞株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方法
        5.2.1 细胞培养与处理
        5.2.2 细胞增殖率检测:MTT法
        5.2.3 NO释放量测定
        5.2.4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活性检测
        5.2.5 炎症因子含量检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
        5.2.6 基因表达量检测
        5.2.7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EPA对 RAW264.7 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5.3.2 EPA降低细胞NO的释放
        5.3.3 EPA降低细胞iNOS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
        5.3.4 EPA对细胞炎症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5.3.5 炎症调节过程中EPA对线粒体转录因子表达量的影响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9)GCH-1调控胃腺癌BH4水平抑制肿瘤生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四氢生物喋呤代谢紊乱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Vericiguat靶向调控AMPK/mTOR及自噬通路抑制病理性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总体思路
第一部分 Vericiguat对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1.1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试剂配置
    二、实验方法
        2.1 细胞株及细胞培养
        2.2 细胞总RNA的提取
        2.3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4 免疫组织化学(imniunohistoclieinistry,IHC)
        2.5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
        2.6 流式细财检测细胞调亡及活性氧产生(Flow Cytometry, FCM〉
        2.7 反向分子对接筛选Vericiguat抗心肌重构的潜在耙标(reverse docking)
        2.8 Vericiguat对磷酸二酯酶PDE4D/PDE5A抑制活性检测CSPA)
        2.8.1 Vericiguat对PDE4D的活性测试
        2.8.2 Vericiguat对PDE5A的活性测试
    三、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4.1 不同浓度Vericiguat对H9c2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4.2 Vericiguat可有效缓解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
        4.2.1 Vericiguat显着抑制AngⅡ刺激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
        4.2.2 Vericiguat有效降低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基因的表达
        4.3 Vericiguat明显减轻AngⅡ刺激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
        4.4 Vericiguat明显减少肥大心肌中活性氧(ROS)的产生
        4.5 Vericiguat对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中TGF-β1/Smad2信号通路的影响
        4.6 Vericiguat对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自噬调节的分子机制
        4.7 Vericiguat对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中HO-1/SOD3蛋白的影响
        4.8 Vericiguat靶向心肌肥厚的机制预测
        4.9 Vericiguat对PDE4D/PDE5A抑制活性检测
    五、讨论与总结
第二部分 Vericiguat对AngⅡ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2.1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
        2.1.1 Alzet微量缓释泵预处理
        2.1.2 微量缓释泵手术植入
        2.2 小鼠心脏超声检测
        2.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变化(Western blot)
        2.4 HE染色
        2.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小鼠血清BNP含量(ELISA)
        2.6 CODATM无创小鼠血压测量
        2.7 小鼠左室心肌组织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RNA-seq)
        2.7.1 转录组样本的制备和后续检测
        2.7.2 转录组数据分析
        2.8 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Picric acid-Sirius red,PSR)
        2.9 马松三色染色(Masson's trichrome staining)
        2.10 苏木素-伊红染色(H&E staining)
    三、统计学分析
    四、实验结果
        4.1 AngⅡ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模型的建立及动物实验技术路线
        4.2 心脏超声评估Vericiguat对小鼠心功能的影响
        4.3 Vericiguat可减轻心肌肥厚小鼠心重/体重比
        4.4 Vericiguat可以显着抑制AngⅡ刺激诱导的小鼠血压升高
        4.5 Vericiguat可改善AngⅡ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
        4.6 Vericiguat逆转AngⅡ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及病理性心脏重塑
        4.6.1 Vericiguat有效改善小鼠心肌间质纤维化及心脏血管周围纤维化
        4.6.2 Vericiguat显着降低小鼠心脏纤维化相关基因(Col1a1,Col3a1,α-SMA)的mRNA表达水平
        4.6.3 Vericiguat明显降低小鼠心脏结构重构相关蛋白(MMP9,CaMKⅡ,α-SMA)的表达水平
        4.7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RNA-seq)
        4.7.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4.7.2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4.7.3 差异表达基因Reactome富集分析
        4.7.4 差异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4.7.5 肥厚小鼠心肌组织差异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4.7.6 Vericiguat治疗后小鼠心肌组织差异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4.8 Vericiguat对AngⅡ诱导的小鼠心肌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4.9 Vericiguat对AngⅡ诱导的小鼠肥厚心肌中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10 Vericiguat显着降低AngⅡ诱导的小鼠肥厚心肌中VASP蛋白磷酸化
        4.11 Vericiguat明显增强AngⅡ诱导的小鼠肥厚心肌中抗氧化蛋白酶的表达(HO-1,SOD2,SOD3)
        4.12 Vericiguat可以在动物水平下调ACE1的蛋白表达
        4.13 Vericiguat可显着降低AngⅡ诱导的小鼠血清BNP水平
    五、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NO-sGC-cGMP信号通路在心衰及心肌肥厚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四、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胺对镉胁迫下平邑甜茶根系损伤和 NO生成的影响[J]. 姜倩倩,杨洪强. 北方园艺, 2021
  • [2]血流限制训练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和血管内皮因子的影响[D]. 田宜鑫.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基于优化算法的痰瘀同治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子网络机制研究[D]. 高宏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D]. 万函. 南昌大学, 2021(01)
  • [5]尿素通道蛋白B通过激活p53下调黑色素瘤B16细胞多胺水平的机制研究[D]. 李佳静. 吉林大学, 2021(01)
  • [6]低剂量亚硝酸钠抑制牦牛肉肌红蛋白氧化的作用机制[D]. 马国源.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7]天然食材来源的抗氧化剂参与调控骨性关节炎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D]. 杨君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抗氧化及抗炎作用研究[D]. 肖宝平. 集美大学, 2021(01)
  • [9]GCH-1调控胃腺癌BH4水平抑制肿瘤生长的研究[D]. 刘宥苡.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10]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Vericiguat靶向调控AMPK/mTOR及自噬通路抑制病理性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D]. 肖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