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行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李涌波[1](2020)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的核心战略之一。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呈现出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指数效应,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日益展现出其超乎寻常的驱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山东要继续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必由之路。而这条路要走得快、走得稳,则必需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质效。县域“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最终落实者,县域人才工作优劣,将成为决定山东作为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A市人才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文献法、访谈法取得一手资料,全面梳理县域人才工作现状,系统分析县域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才集聚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加强县域人才工作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人才工作提供可复制、能借鉴的路径。通过研究发现,A市人才工作具有相对完备的组织架构,注重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引进、人才政策支持、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且缺乏高端引领;二是人才吸引力不足,且人才外流加速;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欠缺;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小,作用发挥有限;五是平台承载力不足,创新基础薄弱;六是服务意识不到位,人才生态欠佳。研究发现,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经济发展状况、人才工作理念、人才价值追求、执行方式效果等是造成A市人才工作问题现状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发现,结合相关理论,有针对性的提出以下人才工作的探索方向:一是坚持思想先导,树牢人才首先发展理念;二是坚持党管人才,构建协同共治体制机制;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四是坚持筑巢引凤,建设多元融合平台载体;五是坚持引育并重,推动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六是坚持全面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体系;七是坚持目标导向,建立精准监督考核体系。
张丽杰[2](2020)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无论是从学校机构数还是在校生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必须认真梳理、分析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历程,凝练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特点,这对引导、促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价值和基础作用。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和CSSCI数据库中收录的19982018年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38166篇期刊论文和11455篇被引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总体样本办法,根据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相关重要政策文件,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历程,探索划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查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阶段状况,总结凝练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发展特点,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展望。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19982005年是研究初步兴起时期;20062011年是研究迅猛发展时期;20122018年是研究质量提升时期。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并总结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的五大总体特征:一是从载文量看进展,经历“增-减-稳”三阶段。二是从核心期刊的形成看进展,经历了从少到多的历程,期刊来源趋于稳定,主要集中于四种高职教育的核心期刊,但是其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从研究主体看进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核心发文作者群还未形成,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核心发文机构群已经形成。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不大,主体之间联系较少,大多是独立研究,但主体合作有明显逐渐加强的趋势。四是从研究主题看进展,研究主题具有较强的连续性,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一直是研究的主题,彰显出人才培养一直是时代命题,校企合作研究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显着增强。五是从知识基础看进展,知识基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参考,知识基础研究内容逐渐趋于具体化。通过系统梳理21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本文探索尝试将研究进程划分为初步兴起、迅猛发展和质量提升三个时期。同时,将知识图谱运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丰富和创新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本文受时间、篇幅等限制,只收集CNKI和CSSCI数据库数据,未来还需拓展到多种数据库,进一步丰富研究数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全面覆盖,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扈艳飞[4](2020)在《基于智慧银行背景下银行网点的存续与转型研究 ——以南乐农商银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互通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金融的触角已经伸到了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并已经引发了金融业的激烈竞争。网络金融借助科技的力量,轻型、便捷、低廉的特点,使得传统银行网点的经营模式遭受重创。在面对房租、人工、行政运转等成本上涨的现实压力的同时,各商业银行意识到网点转型的重要性并纷纷开启了转型之路。本文以智慧银行发展的背景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银行网点转型的类型和内涵,深入研究银行网点的存续问题,得出了网点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接着,以南乐农商银行网点的转型升级为案例,对其网点转型升级的实践和探索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商业银行网点发展现状及问题,文章从重塑网点定位布局、优化网点功能配置、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强化网点营销能力、提高网点创新能力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国内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建议。通过对商业银行网点的存续与转型问题研究,本文重点是想探索银行网点未来的转型方向和路径,也希望对南乐农商银行在未来转型发展道路上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智慧银行在向前发展,金融科技也还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商业银行网点未来的转型方向也必然是智能化的智慧型银行、轻型科技网点、线上线下多渠道整合的金融业态。
杨建朋[5](2019)在《大庆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石油行业上游的采油厂,其生产具有很多危险性。采油厂的产品为石油和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产品,并且采油厂生产活动会产生污油污水等污染物,环保压力巨大。这些因素会导致采油厂很容易引发生产事故,造成严重的企业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安全生产是石油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HSE管理模式是石油行业公认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作为HSE管理的重要部分,HSE监督管理承担着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检查工作,依靠监督检查来发现生产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为HSE管理的顺利运行和油田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的保障。大庆Y厂于2011年开始实行HSE监督,随着企业的发展,其HSE监督管理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需研究改进方案,以便该体系能更好的服务于安全生产。本文以大庆Y厂的HSE监督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目前大庆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即监督检查导向性不足、监督检查标准不统一和监督对象查改主动性差。从体制、人力资源和现行管理办法中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研究监督导向分析方法、制定标准文件和创新管理手段为切入点,结合大庆Y厂2018年监督检查数据,使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和归纳设计法,深入研究了改进方案,提出了大庆Y厂HSE监督导向分析方法,制定了HSE监督检查标准文件体系,研究出大庆Y厂的分级监督管理手段,具体到制定出详细的方案内容和研究成果。同时还从人力资源、设备设施、待遇政策和沟通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有力保障了改进方案的实行。通过以上一系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改进了大庆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使得HSE监督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以便能够及时的通过监督检查来发现安全管理的风险隐患、薄弱环节和落后单位,促进HSE监督工作的公正、科学和规范,让监督单位能够实现自我主动查改,从而全面提高全厂的HSE管理水平,为大庆Y厂的安全生产发挥更为有效的监督作用。
陈沛酉[6](2019)在《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严峻。这一情形使得“转型”成为各类组织解决危机、谋求生存的不二法则。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亦是如此。但转型不是对未来的空想式建构,须是站在已有积淀上的优化与完善。因此,亟待从组织的视角和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改革开放40年来高职院校转型的过程、要素及逻辑。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考察法、历史研究法以及延伸个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和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组织场域”、“制度逻辑”以及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组织转型理论搭建的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围绕着高职院校组织的诞生与转型所形成的场域关系、转型要素及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本研究基于国家(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等多方行动体的核心利益考量,本研究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发生、变化及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核心议题”,从而确立了高职院校组织从升本导向到就业导向再到生涯导向的转型历程:(1)升本导向阶段(1980年~2003年)。1980年,“收费、走读、短学期、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蹒跚起步。而后经由1996年“三改一补”、1997年规范命名、1998年“三教统筹”、1999年高校扩招以及2000年管理权下放等等正式制度供给,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科为组织形式的高职院校组织种群获得了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2)就业导向阶段(2003年~2010年)。2003年,在扩招后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之际,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爆发。基于此,中央政府部门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转型目标,并综合运用择优项目引领示范与人才培养评估等举措,引导建立“地方政府主责、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实施”的组织转型场域关系。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对“高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高职应该如何办”达成多项规范性共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顶岗实习等等办学观念深入人心。(3)生涯导向阶段(2010年至今)。就业导向组织转型带来了就业率显着提升,但以数字为单一表征方式的一次就业率并不能完全、真正地反映各高校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指标上的表现却不尽如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新危机引起高职院校组织场域中的行动体围绕着“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转型策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顶层设计推动下,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组织间的互动关系得以制度化,高职院校组织亦与四年制大学重新建立起合作交流。同时,高职院校组织自身开始强调职业素养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在升本导向阶段,受国家政策分层歧视与升格诱导、市场生源选择偏好以及大学理性神话的规范性和模仿性力量等多重逻辑制约下的高职院校选择了模仿本科院校学科教育,即把升为本科院校当做规划目标,把大学课程进行“压缩饼干式”删减、把毕业生“专升本”率高低当做招生噱头的“漂移性”组织生存策略。在就业导向阶段,支配组织场域行动体实现就业导向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有:“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国家逻辑,“项目驱动”的科层制逻辑,“生源充盈”、“满足企业需求”的市场逻辑以及“职业主义”的教育逻辑。在生涯导向阶段,高职院校组织场域行动体受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国家逻辑、“国家推动、地方创新”的科层制逻辑以及“生源危机”、“产业转型升级下的企业新需求”的市场逻辑和教育“成人”逻辑的共同支配。
程竞[7](2019)在《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个体工商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工商户经营分散、流动性强,经营范围广等特点决定了其税源管理和税收征管的困难,因此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征管工作不容忽视。目前我国个体工商户实行的定期定额征收制度和查账征收的制度实施以来,在征管措施上流于表面,缺乏理论和实践指导,税务部门对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出现偷漏税、定额不准确、监管力度不到位、税款征收困难等现象,因此积极探索和寻求科学的加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工作,对于提高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纳税遵从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作为基础,并结合笔者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以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为例,分析了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的组织、特征和征管现状。本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构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剖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优化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经研究发现,邗江区税务部门在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定额征收与查账征收界限不清、纳税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征管评价监督机制、协税护税人员素质不高、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从税收征管制度、技术手段、管理理念、税法宣传、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对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的对策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转变税收征管理念,促进纳税遵从;第二,建立健全制度,推进征管效率;第三,优化人才建设,完善税收征管;第四,加强税收税法宣传,提升纳税意识;第五,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等角度得出加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建设,优化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
马迪[8](2019)在《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指出“近现代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一消息的发布,不仅让世人看到了“近现代苏州丝绸档案”这一瑰宝,更让人们关注到了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在档案开发利用中走出的那条辉煌的创新发展之路,尤其是在实践工作中形成的、中心特有的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最大化的挖掘并发挥丝绸档案的价值,更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值得各个档案机构学习并借鉴,特别是中心开发利用工作中蕴含的长远战略眼光和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但是中心有关苏州丝绸档案的开发利用目前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虽然中心对馆藏丝绸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不少突出成就,但相关工作的开展还存在可以改进和完善之处。鉴于此,本文结合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在丝绸档案开发利用方面的实践工作,拟对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章从苏州丝绸档案的构成、特点、价值等方面入手,对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进行概述;第二章从工作历程、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方法着手,对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工作状况进行梳理;第三章具体阐述目前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在丝绸档案开发利用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四章从全面改进和完善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着手,尝试从提高基础保障、规范工作流程、加大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希望不仅能对丝绸档案的开发利用有所裨益,也能对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和地方特色档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启示。
欧丽慧[9](2018)在《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商管理作为最为典型的专业学位类别,在人才培养上特别注重面向职业领域培养适应岗位的综合素质及其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管理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案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真实复杂的企业管理情境中增强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它独特的性质、运行机理和综合优势在推进工商管理教育发展及其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颇受关注与期待,而且,案例教学法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人才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基本教学法之一,已经得到了国际的公认和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如何实施案例教学直接影响着工商管理教学的整体质量。但案例教学作为工商管理教学的一大特色在国内的实施存在着诸多的困境和质疑,有土壤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师观念、学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当然关键还在于国内商学院对于案例教学这种工商管理教学“新常态”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在案例教学的作法和实践上并不成熟和理想,没有真正凸显出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持久生命力。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现状调查来梳理国内案例教学中的实施困境,并将问题进行聚焦和归纳,分析得出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症结所在。并通过长期的工作观察、实践并结合案例研究及教学一线的代表专家访谈综合得出案例教学发展的方向和措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利用真实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且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案例教学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但建构主义理论多种分支和教学模式很难直接应用到MBA案例教学中,本文拟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和观察,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迁移观等相关理论对案例教学的学习者经验背景评估、教学情境的创设、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机制、学习者的主动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迁移结果的客观评价等方面探索案例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实施之道,细化建构主义的一般教学过程,构建从案例开发开始,到案例课堂教学,再到案例行动及案例评价四个环节的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并在构建过程中分析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相互之间激发循环内生的内在机理,形成了单环节内部整合、各环节相互影响及大体系整合互动的大小整合的完整的案例教学模式。最后,本研究选取H大学工商管理教育案例教学模式的典型个案作效果实施的应用研究,思考其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成功构建的经验和思路,并提出改进之道。据此,来探索适合中国情境的MBA案例教学模式,丰富案例教学理论,为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甚至管理学科其他领域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研究遵循了“需求探析——理论构想——实证检验——效果验证——总结提升”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理论研究法、访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第一章说明选题的缘由、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对案例教学的起源发展、管理案例及案例教学法核心概念的界定、案例教学法的功能意义及对管理学科尤其是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适用度,并通过文献梳理和工作实践观察总结出国内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的困境现状及研究走向;第三章是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的核心要素和内涵,并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几大经典教学模式进行剖析,并形成对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通过理论研究构建整合式MBA案例教学的模型,并对案例教学源头案例开发进行分析,选取了大连理工案例库的历年入库百优案例进行分析来发现国内本土案例的现状和问题;同时采取专家访谈的方法来分析案例应用实施,综合得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发展到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挥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措施建议;第五章是通过访谈得出的结论假设形成学生问卷的四个维度,通过对各个年级MBA学生问卷实证调研的方法来对假设进行检验,进一步证实该模型的科学性和不足;第六章是选取H大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来作为典型案例来研究,以期通过对H大学的教学实践的剖析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也通过诊断提出实施改进的建议;第七章是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及案例观察的所得提出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
王亮[10](2018)在《A公司作业长制实施方案设计》文中提出现今处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市场对企业优胜劣汰、客观选择的不断加剧,愈来愈多的钢铁企业开始运用战略的眼光、科学的管理、高效的生产组织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下,A公司作为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要想保持市场竞争力,必须改变自身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基层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发现,A公司作为一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虽然创造过诸多辉煌业绩,但老旧的基层管理制度在现代管理中显得愈加乏力:生产中标准化作业不规范、执行“工序服从”不到位、事故考核办法不科学、员工晋升途径单一、员工工作状态不佳等问题日渐凸显。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设计了作业长制的实施方案,通过推行作业长制及其五制配套的扁平化管理制度,以求简化管理流程,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作业长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基层的综合管理者——“厂长在一线的代理人”。
二、实施行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行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县域人才工作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新旧动能转换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访谈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人才 |
2.1.2 人才资本 |
2.1.3 新旧动能转换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人才集聚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A市(县域)人才工作现状分析 |
3.1 A市人才工作基本情况 |
3.1.1 人才工作架构由分散向集中转变 |
3.1.2 人才引进培育由基础向高端转变 |
3.1.3 人才政策支持由简单向全面转变 |
3.1.4 引才渠道载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
3.1.5 人才监督考核由次要向重要转变 |
3.1.6 人才公共服务由一般向优化转变 |
3.2 存在的问题 |
3.2.1 人才总量不足,缺乏高端引领 |
3.2.2 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加速外流 |
3.2.3 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作用欠缺 |
3.2.4 政策支持力度小,作用发挥有限 |
3.2.5 平台承载力不足,创新基础薄弱 |
3.2.6 服务意识不到位,人才生态欠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影响 |
3.3.2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 |
3.3.3 人才工作理念影响 |
3.3.4 人才价值追求影响 |
3.3.5 执行方式效果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探索 |
4.1 坚持思想先导,树牢人才首先发展理念 |
4.1.1 明确人才战略定位 |
4.1.2 突出人才工作重点 |
4.1.3 把握人才流动规律 |
4.1.4 做好人才发展规划 |
4.2 坚持党管人才,构建协同共治体制机制 |
4.2.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
4.2.2 完善协调推进机制 |
4.2.3 构建协同共治体系 |
4.3 坚持需求导向,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 |
4.3.1 基于人才需求的2.0版 |
4.3.2 基于市场导向的3.0版 |
4.3.3 确保政策落实达效 |
4.4 坚持筑巢引凤,建设多元融合平台载体 |
4.4.1 优化创新人才承载平台 |
4.4.2 完善创业人才培育平台 |
4.4.3 探索协同创新转化平台 |
4.5 坚持引育并重,推动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
4.5.1 完善人才培育体系 |
4.5.2 拓展引才聚才渠道 |
4.5.3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
4.6 坚持全面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体系 |
4.6.1 探索多渠道融资保障 |
4.6.2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 |
4.6.3 满足人才尊重需求 |
4.7 坚持目标导向,建立精准监督考核体系 |
4.7.1 完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 |
4.7.2 建立执行跟踪评估机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
1.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需要科学的回顾与反思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工具 |
1.4.3 数据处理 |
1.4.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等职业教育 |
2.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
2.1.3 知识图谱 |
2.1.4 研究主体 |
2.1.5 研究主题 |
2.1.6 知识基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元教育学 |
2.2.2 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
2.2.3 文献计量学 |
2.2.4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2.2.5 信息可视化 |
第3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发展概况:1998~2018 |
3.1 文献时间分布特征 |
3.2 来源期刊分布 |
3.3 研究主体分析 |
3.3.1 研究作者分析 |
3.3.2 研究机构分析 |
3.4 研究主题分析 |
3.4.1 突出人才培养 |
3.4.2 关注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
3.4.3 强调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
3.4.4 重视思政工作和文化建设 |
3.4.5 以学生为中心 |
3.5 知识基础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初步兴起:1998~2005 |
4.1 《教育与职业》载文量一枝独秀 |
4.2 研究主体数量较少,缺乏主体合作 |
4.2.1 研究作者分析 |
4.2.2 研究机构分析 |
4.3 研究主题分析 |
4.3.1 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热点 |
4.3.2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4.3.3 开始探索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 |
4.3.4 重视毕业生就业 |
4.4 知识基础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迅猛发展:2006~2011 |
5.1 五大期刊载文量过千 |
5.2 研究主体数量增长明显,合作网络有所增大 |
5.2.1 研究作者分析 |
5.2.2 研究机构分析 |
5.3 研究主题分析 |
5.3.1 课程和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 |
5.3.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样化的育人途径 |
5.3.3 重视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 |
5.4 知识基础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质量提升:2012~2018 |
6.1 四大高等职教核心期刊形成 |
6.2 研究主体较为稳定,日益重视合作 |
6.2.1 研究作者分析 |
6.2.2 研究机构分析 |
6.3 研究主题分析 |
6.3.1 人才培养研究备受关注 |
6.3.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
6.3.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
6.3.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受到更多重视 |
6.4 知识基础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三阶段划分 |
7.1.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阶段性特征 |
7.1.3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部分高职教育政策 |
附录2:科研成果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基于智慧银行背景下银行网点的存续与转型研究 ——以南乐农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智慧银行 |
2.1.1 智慧银行的概念 |
2.1.2 智慧银行的内涵 |
2.1.3 智慧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 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内涵 |
2.3 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方向 |
2.3.1 网点“硬件”转型 |
2.3.2 网点“软件”转型 |
第三章 智慧银行背景下网点的存续价值与困境分析 |
3.1 银行网点的现状 |
3.2 银行网点的存续价值 |
3.2.1 网点能够提供面对面的人性化服务 |
3.2.2 网点能够提供复杂性金融产品 |
3.2.3 网点能够提高客户忠诚度 |
3.2.4 网点客户资源丰富、经营稳健安全 |
3.3 银行网点面临的困境分析 |
3.3.1 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
3.3.2 营销意识薄弱,服务层次低 |
3.3.3 操作流程复杂,等候时间长 |
3.3.4 基于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创新滞后 |
3.3.5 网点密度太低,金融服务覆盖面狭窄 |
第四章 智慧银行建设下的网点转型措施 |
4.1 重塑网点的定位与布局 |
4.1.1 网点的定位现状 |
4.1.2 网点的布局现状 |
4.1.3 网点的定位与布局优化 |
4.2 优化网点功能配置 |
4.2.1 功能转型的分类 |
4.2.2 功能转型的途径 |
4.3 定制个性化金融服务 |
4.4 提升网点营销能力 |
4.4.1 网点营销存在的问题 |
4.4.2 营销能力提升的途径 |
4.5 提升银行网点创新能力 |
4.5.1 以服务创新赢得竞争 |
4.5.2 以产品创新占领市场 |
4.5.3 以经营模式创新持续经营 |
4.6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4.6.1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4.6.2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优化 |
第五章 南乐农商银行网点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
5.1 南乐农商银行的概况 |
5.2 南乐农商银行SWOT分析 |
5.2.1 优势分析 |
5.2.2 劣势分析 |
5.2.3 机会分析 |
5.2.4 威胁分析 |
5.3 网点转型目的与思路 |
5.4 网点转型的措施 |
5.4.1 明确网点定位,整合业务内容 |
5.4.2 推进智能建设,实现流程再造 |
5.4.3 优化区域功能,提升客户体验 |
5.4.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
5.5 网点转型效果与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庆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Y厂概况与HSE管理情况 |
2.1.1 Y厂基本情况 |
2.1.2 Y厂HSE管理基本情况 |
2.2 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现状 |
2.2.1 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
2.2.2 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
2.3 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2.3.1 监督检查导向性不足 |
2.3.2 监督检查标准不统一 |
2.3.3 监督对象查改主动性差 |
2.4 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成因 |
2.4.1 缺乏监督导向分析方法 |
2.4.2 缺乏监督检查标准性文件 |
2.4.3 缺乏监督对象激励性管理手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改进方案设计及应用效果 |
3.1 建立监督导向分析方法 |
3.1.1 站库系统监督导向分析方法 |
3.1.2 采油系统监督导向分析方法 |
3.1.3 承包商系统监督导向分析方法 |
3.1.4 监督导向分析方法应用效果 |
3.2 制定标准监督检查表 |
3.2.1 站库系统建立一站一表 |
3.2.2 采油系统建立一井一表 |
3.2.3 承包商系统建立一场一表 |
3.2.4 标准监督检查表应用效果 |
3.3 建立监督对象分级监督管理手段 |
3.3.1 建立站库系统ABC分级监督 |
3.3.2 建立采油系统一二三分类监督 |
3.3.3 建立承包商系统排名监督 |
3.3.4 分级监督管理手段的应用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改进方案保障措施 |
4.1 监督导向数据保障 |
4.1.1 建立监督数据分析系统 |
4.1.2 推广使用信息化监督设备 |
4.2 监督检查标准化保障 |
4.2.1 持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
4.2.2 建立循环改进监督检查文件的流程 |
4.3 分级监督执行保障 |
4.3.1 制定合理的监督奖惩制度 |
4.3.2 建立公正透明的监督信息公示方式 |
4.3.3 强化监督管理的思想文化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6)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二、国外“高校组织转型”相关研究 |
三、“高职转型”相关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等职业院校 |
二、组织转型 |
三、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取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延伸个案法 |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场域互动与要素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制度逻辑 |
第四节 篇章结构的安排 |
一、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关键节点”:就业问题的变化 |
二、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阶段划分:从升本到就业再到生涯 |
第三章 升本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漂移性”诞生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高校与环境矛盾 |
一、数量供给不足造成的人才浪费 |
二、结构供给矛盾造成的人才缺失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混乱“前世” |
一、高职院校的雏形:职业大学的兴起、扩散与分流 |
二、“三教统筹”: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形成与缓慢发展 |
三、1999 年扩招后高职院校组织种群的激增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升本导向”组织要素的建构 |
一、“专升本”目标的形成 |
二、领导管理理念与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运行 |
三、学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组织文化整合 |
第四节 “漂移性诞生”的制度逻辑 |
一、高职院校组织诞生与扩散的逻辑 |
二、高职院校组织漂移的逻辑 |
第四章 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规范化”转型 |
第一节 “就业难”与“技工荒”的吊诡 |
一、“难中之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
二、悖论:“中国制造”下的“技工荒” |
第二节 国家引导下的高职院校转型历程分析 |
一、转型目标的生成:“以就业为导向” |
二、转型项目的启动:“示范校”建设 |
三、转型成果的扩散 |
第三节 案例院校“就业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安心做职教 |
二、领导“职教”办学理念形成与组织结构调整 |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四、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与企业文化融入 |
第四节 “规范化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五章 生涯导向下高职院校组织“内涵式”转型 |
第一节 “好就业”与“就好业”的新矛盾 |
一、目标替代:就业导向异化为就业率导向 |
二、就业率导向形成的根源 |
第二节 质量观变化与高职院校转型分析 |
一、“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质量提升运动 |
二、“服务学生需求”的精英高职院校实践探索 |
三、后示范期组织场域行动体满足双需求的举措 |
第三节 案例院校“生涯导向”组织要素的转型 |
一、目标使命调整:从“示范”到“优质” |
二、领导办学理念更新与组织结构优化 |
三、“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四、组织文化:自主发展的开放型文化模式 |
第四节 “内涵式转型”的制度逻辑 |
一、国家的逻辑 |
二、科层制的逻辑 |
三、市场的逻辑 |
四、教育的逻辑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场域互动关系: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脉络” |
二、自主发展探索: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特色” |
三、多重制度逻辑:高职院校组织转型的“指南”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个体工商户 |
2.1.2 税收征管 |
2.1.3 查账征收与定期定额征收 |
2.1.4 纳税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纳税遵从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3 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现状分析 |
3.1 邗江区个体工商户基本情况 |
3.1.1 个体工商户发展现状 |
3.1.2 个体工商户税收现状 |
3.1.3 个体工商户现行税收政策 |
3.2 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方式 |
3.2.1 税收征管组织机构 |
3.2.2 税收征管基本方式 |
3.2.3 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
3.3 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取得的成效 |
3.3.1 提高税收征管效益 |
3.3.2 转变税收征管理念 |
3.3.3 加强征管队伍建设 |
3.3.4 落实税务检查 |
4 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4.1 定额征收与查账征收界限含糊 |
4.1.1 定额核定存在偏差 |
4.1.2 征收方式判定错误 |
4.2 缺乏征管评价监督机制 |
4.2.1 征管监督方式单一 |
4.2.2 评价监督机制不被重视 |
4.3 纳税服务水平较低 |
4.3.1 纳税服务意识薄弱 |
4.3.2 纳税服务工作表面化 |
4.4 协税护税人员素质不高 |
4.4.1 协税护税人员缺乏业务素质 |
4.4.2 协税护税人员疏于管理 |
4.5 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低 |
4.5.1 委托代征系统不稳定 |
4.5.2 信息化共享程度低 |
5 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5.1 税收征管理念方面 |
5.1.1 纳税服务理念不足 |
5.1.2 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
5.1.3 税收管理观念落后 |
5.2 税收征管制度方面 |
5.2.1 定额征收范围笼统 |
5.2.2 法律责任不清 |
5.2.3 税源分类管理不完善 |
5.3 征管技术手段方面 |
5.3.1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
5.3.2 缺乏沟通合作机制 |
5.3.3 征管手段相对落后 |
5.4 税法税收宣传方面 |
5.4.1 宣传力度不强 |
5.4.2 宣传内容肤浅 |
5.4.3 宣传模式单一 |
5.5 信息技术应用方面 |
5.5.1 金税系统技术性能不完善 |
5.5.2 现代税务信息技术落后 |
6 优化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
6.1 转变税收征管理念,促进纳税遵从 |
6.1.1 强化纳税服务思想 |
6.1.2 加强税收风险监控力度 |
6.1.3 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意识 |
6.2 建立健全制度,推进征管效率 |
6.2.1 规范定期定额征收制度 |
6.2.2 实行税源分级分类管理 |
6.2.3 建设完善的法制体系 |
6.2.4 构建法制互动平台 |
6.3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税收管理 |
6.3.1 优化税收征管人员配置 |
6.3.2 建立服务平台联合协作 |
6.3.3 形成协税护税激励机制 |
6.4 加强税收税法宣传,提升纳税意识 |
6.4.1 重视税法宣传 |
6.4.2 创新税法宣传形式 |
6.5 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 |
6.5.1 规范提升信息化标准 |
6.5.2 以信息技术优化税收征管流程 |
6.5.3 完善金税三期工程建设 |
6.5.4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强化数据分析,提高管理水平 |
结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概述 |
第一节 苏州丝绸档案 |
一、苏州丝绸档案的概念与构成 |
二、苏州丝绸档案的特点及价值 |
第二节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 |
一、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概念及内涵 |
二、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
第二章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工作概况 |
第一节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历程 |
第二节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重点 |
一、全程收集记录,实现活态保护 |
二、拓展档案开发利用的新途径 |
三、探索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
第三节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方法 |
一、打造丝绸档案征集工作大格局 |
二、建立兼具专业性和影响力的保存及开发平台 |
三、持续扩充馆藏资源和专家人脉 |
四、推动档案馆跨界合作 |
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
第三章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成就与不足 |
第一节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成就 |
一、研发了大量丝绸档案的文化产品及衍生品 |
二、筹建了“中国丝绸档案馆” |
三、建立了18个档企合作基地 |
四、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
第二节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 |
一、丝绸档案开发利用实践与理论总结有待完善 |
二、苏州丝绸档案多元信息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 |
三、对“档企合作”模式的推广与应用需要加强 |
第四章 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完善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的基础保障 |
一、资源保障 |
二、制度保障 |
三、人才保障 |
第二节 强化苏州丝绸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 |
一、坚持互惠互利共赢原则 |
二、规范开发利用流程 |
三、建立全面高效反馈机制 |
第三节 加大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宣传推广的力度 |
一、注重品牌打造 |
二、加强宣传工作 |
三、鼓励各方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缘由和研究的背景 |
一、问题的缘由 |
二、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特色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案例教学核心概念界定 |
一、案例教学的源起与发展 |
二、案例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及特征 |
第二节 关于案例教学的功能研究 |
一、管理学科的特性和案例教学适用度 |
二、MBA教育培养目标及案例教学的独特优势 |
第三节 关于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
一、国外经典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
二、国内MBA案例教学模式的困境分析 |
三、MBA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走向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
一、学习迁移的主体性原则 |
二、学习迁移的适应性原则 |
三、学习迁移的过程性原则 |
四、学习迁移的情境性原则 |
第三节 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教学模式分析 |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
二、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 |
第四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构建 |
第一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构建的目标 |
二、构建的原则 |
三、构建的策略 |
四、构建的过程 |
五、构建的模式 |
第二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开发研究 |
一、作为情境构建的案例开发研究 |
二、案例库调研方案设计 |
三、案例库统计结果与分析 |
四、案例题录信息文本挖掘 |
五、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第三节 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应用研究 |
一、访谈研究的目的和设计 |
二、访谈的信息整理和分析 |
三、访谈结论和研究假设 |
第五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证检验 |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一、问卷信度检验 |
二、问卷效度检验 |
第三节 数据结果分析 |
一、样本基本信息描述性统计 |
二、案例训练模块与能力提升关系的统计分析 |
三、影响因素和学生满意度关系的统计分析 |
四、各类影响因素对学生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第六章 整合式MBA案例教学模式实施及效果分析 |
第一节 H大学案例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 |
一、制度化和多渠道的案例采编 |
二、多元化和创新式课堂情境创建 |
三、品牌化和制度化的案例赛事 |
四、整合式案例实训及落地运营 |
第二节 模式的成效和初步效果 |
一、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效果评价良好 |
二、实训项目取得实效,企业反馈正向积极 |
三、业界学界高度认可,示范引领和经验辐射 |
四、社会口碑良好,媒体高度关注 |
第七章 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思考 |
一、转变模式,以整合式案例教学模式实现学习迁移 |
二、机制创新,形成案例教学生态圈良性运作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研究建议与展望 |
一、多点融合,不断推动中国管理案例的开发和优化 |
二、多元尝试,不断创新中国情境下MBA案例教学模式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综合案例分析课堂调查问卷 |
附录二:案例教学MBA教师深度访谈提纲 |
附表三:案例教学MBA教师访谈对象说明 |
附表四:案例教学MBA学生问卷 |
附表五:“上海MBA课程案例库”评审标准说明(2017 版) |
附表六:“全国百优案例评审标准(2017 版)” |
科研成果 |
(10)A公司作业长制实施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职能工长制 |
2.1.1 职能工长制的概念 |
2.1.2 职能工长制的做法 |
2.1.3 职能工长制的弊端 |
2.2 作业长制与“五制配套” |
2.2.1 作业长、作业区及作业长制的定义 |
2.2.2 五制配套的定义 |
2.2.3 作业长制与“五制配套”中其它管理业务的关系 |
2.3 作业长与车间主任的区别 |
第三章 A公司实施作业长制的背景分析 |
3.1 A公司基层管理现状 |
3.1.1 A公司简介 |
3.1.2 A公司的组织结构 |
3.1.3 A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
3.2 A公司在基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标准化作业不规范 |
3.2.2 执行“工序服从”不到位 |
3.2.3 事故考核办法不科学 |
3.2.4 员工晋升途径单一 |
3.2.5 员工心理状态不佳 |
3.3 面对相近问题同行业企业的做法 |
3.3.1 通过作业长制规范标准化作业 |
3.3.2 通过作业长制严格执行工序服从顺序 |
3.3.3 通过作业长制规定科学的事故考核办法 |
3.3.4 通过作业长制拓宽员工晋升途径 |
3.3.5 通过作业长制改善员工心理状态 |
3.4 同行业企业在推行作业长制得到的的经验和教训 |
3.4.1 同行业企业在推行作业长制中得到的经验 |
3.4.2 同行业企业在推行作业长制中得到的教训 |
3.4.3 A公司推行作业长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A公司作业长制的实施方案设计 |
4.1 A公司作业长制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4.1.1 A公司实施作业长制的指导思想 |
4.1.2 A公司实施作业长制的原则 |
4.2 A公司作业长制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
4.2.1 作业长制实施方案的整体规划 |
4.2.2 作业长制推进组织体系 |
4.2.3 作业长制中作业区的管理 |
4.2.4 作业长制中作业长队伍的管理 |
4.2.5 作业长制中作业区的内部管理 |
4.3 A公司作业长制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
4.3.1 建立作业长制推进组织 |
4.3.2 制定作业长晋升制度 |
4.3.3 评选示范作业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实施行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县域人才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A市为例[D]. 李涌波. 济南大学, 2020(05)
-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进展:1998-2018 ——基于CNKI和CSSCI数据库的知识图谱分析[D]. 张丽杰.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智慧银行背景下银行网点的存续与转型研究 ——以南乐农商银行为例[D]. 扈艳飞. 长安大学, 2020(06)
- [5]大庆Y厂HSE监督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杨建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 陈沛酉. 天津大学, 2019(01)
- [7]邗江区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 程竞. 扬州大学, 2019(02)
- [8]苏州丝绸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 马迪. 云南大学, 2019(03)
- [9]整合式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欧丽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10]A公司作业长制实施方案设计[D]. 王亮.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