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脑透光乳腺诊断系统在女性乳腺健康普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宇[1](2020)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免疫荧光分析系统的研究及其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监测对人类的健康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危重疾病的有效治疗取决于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如组织活检仍存在着如取样困难、无法实现早期检测、病人痛苦、取样频率低等局限性。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tics,IVD)技术伴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以及分子诊断和精准医疗的崛起,已在分子诊断和即时检测(Pointof-care-Testing,POCT)等应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目前的体外即时诊断产品仍存在着如测试的准确性低,检测的项目单一,性能不稳定等局限性,限制了国内体外诊断即时检测行业的发展。微流控芯片系统以其微型化、集成化等特征推动了便携式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可实现测试耗用样本微量化以及多参数同步检测等临床需求;深化了其在生物化学和转化医学方面的应用,如微型化生化分析、高通量筛选、即时检测和新颖生物材料制备等,相较于传统的免疫分析,具有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减少昂贵试剂与样本的消耗,易于集成等优势。传统微流控免疫检测芯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通道表面固定的探针(抗体、适体等)对靶标目的蛋白的亲和捕获。在这种界面过程中,目标物向表面的传质效率以及结合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是控制传感性能的基本因素。然而,由于微通道中流体极低的雷诺数,其流动一般都为层流,传质效率低,导致壁面上的抗体很难与流体中的目的蛋白结合,造成微纳流体系统中生物传感的效率低下。本论文将微流控芯片技术与免疫荧光分析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连续、快速、高效的微流控免疫检测芯片,通过在微流控芯片内填充抗体微珠,扰乱液体样本的层流状态,提高传质效率,同时增大免疫亲和反应的接触面积,大幅增强抗体与目的蛋白的结合,放大荧光信号,显着增强检测的灵敏度和效率。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检测参数,实现了血液样本中疾病目的蛋白水平的快速定量检测。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作。采用软光刻技术(Soft lithography)和压敏(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PSA)键合法设计和制作了微流控芯片。芯片主要包括流体传送、反应腔、微型截留柱三个部分。二、抗体微珠的制备和表征。对玻璃微珠表面进行硅烷化处理,并与单克隆抗体进行共价连接,完成微珠表面的抗体修饰。对抗体微珠的形貌、表面元素、生物学性能和免疫检测效果进行表征和分析。三、反应条件和荧光信号采集参数的研究和优化,以及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的各项性能评价。通过优化感光度ISO、曝光时间、微珠粒径、免疫结合反应时间、进样速度来提高微流控芯片免疫荧光分析的效率和可靠性。并对该方法和装置的重现性、稳定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四、微流控芯片免疫荧光分析系统在血浆中蛋白质检测的应用和评价。以人乳腺癌抗原CA15-3(Cancer antigen 15-3)蛋白为检测对象,采用标准曲线法成功对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CA15-3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与商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的检测结果高度吻合,说明该方法能够对血液样本中疾病目的蛋白水平的快速定量检测。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一种基于微流控体外检测技术的连续、快速、高效的疾病目的蛋白的检测方法和装置,成功实现了对乳腺癌患者血浆中CA15-3蛋白的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准确的检测血液样本中的疾病目的蛋白,并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和实现集成化的疾病POCT即时诊断技术和装置奠定了基础。
赵芮[2](2020)在《用于乳腺癌检测的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是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成为我国女性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由于乳腺癌细胞组织对电磁能量的吸收比乳腺正常组织高2-5倍,这种特性差异使得微波热声成像(MITAT)在乳腺癌临床检测中具有巨大优势。MITAT是一种是基于热声效应的新型低成本的非侵入式成像技术,它同时具有微波成像的高对比度和超声成像的高空间分辨率,且具有深层病灶成像的潜力。而超声成像技术对淋巴结敏感性较高,并且不受乳房腺体致密程度的影响,与微波热声成像结合后的双模态成像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结构和功能信息。为了提高乳腺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文通过将这两种成像技术相结合,搭建一套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系统,在超声的精确结构成像上加载高对比度热声成像信息,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成像融合。主要包含内容如下:1.对图像重建部分进行了优化,通过将采集程序和成像程序集成到Labview面板,以减少信号采集到图像重建所需时间,提高成像速度,图像重建时间由原成像程序所需的3.6s缩减至0.8s,实现采集成像一体化。2.模拟乳腺癌临床检测的要求,进行了仿体实验来优化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成像系统。首先对比了基于传统喇叭天线和基于手持式偶极子天线的微波热声成像模式的成像性能,通过与喇叭天线的对比,手持式偶极子天线的成像质量得到验证,且它轻巧便携,更适用于临床检测,所以将偶极子天线作为搭建双模态系统中使用的天线。3.我们在变压器油耦合的情况下,依次进行了三组实验来测试双模态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实验结果显示该双模态系统的空间分辨率约为0.973mm,该分辨率远小于早期乳腺癌肿瘤的尺寸,验证了系统早期乳腺癌检测的潜力。4.设计了乳腺癌肿瘤实验,通过乳房仿体,乳腺癌肿瘤仿体和有机玻璃棒的超声图像和热声图像结果,验证系统能够提供精确结构和高对比度的图像。随后我们展示了两组实验的图像融合结果,配准融合后的图像结合了超声成像和微波热声成像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这说明我们的系统是具备双模态成像能力的。5.对偶极子天线相对于乳房仿体的不同极化方向和不同入射角对于成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和实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极化方向角度为90度时获得了最佳的图像质量,当入射角度为90度时,成像平面电场分布均匀。这些研究结果也可以为乳腺癌临床检测时的操作提供指导。这些实验及结果数据分析,验证了本论文所搭建的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系统不仅具备双模态成像能力,能够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成像融合,而且在临床早期乳腺癌检查中拥有巨大潜力。
余丽娜,肖坚[3](2019)在《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联合乳腺三算子与血氧功能检测在乳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联合乳腺三算子与血氧功能检测在乳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32例女性受检人员,研究时间为2017年02月至2018年11月,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观察组给予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联合乳腺三算子与血氧功能成像系统检测,且对检测后诊断确诊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乳腺增生症所占比例、乳腺癌所占比例、乳腺囊肿所占比例、乳腺纤维腺瘤所占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应用于乳腺疾病普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良恶性疾病的区分提供有效依据,若与乳腺三算子与血氧功能成像系统联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诊断确诊率,值得应用及推广。
佟阳[4](2019)在《基于授权理论的康复锻炼教育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授权理论的教育模式应用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康复锻炼教育中,了解及探讨该种方式对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疾病的自我管理效能感、手臂围周径、淋巴水肿症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方法1.文献回顾法及专家函询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健康需求,制定符合患者康复锻炼的健康教育草案。将草案经过专家函询,修改整理专家意见,形成最终版的教育方案。2.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基于授权理论的康复锻炼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锻炼教育,探讨两者产生影响的差别。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来表示,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来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当不符合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62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1例。两组研究对象均为女性,试验组年龄为(57.74±10.74)岁,对照组年龄为(54.84±9.95)岁,P>0.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其他资料在干预前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4周后,在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方面试验组为(50.68±3.52)分,对照组为(47.29±2.81)分,P<0.01;在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感方面,试验组为(93.35±6.13)分,对照组为(88.61±4.65)分,P<0.01;在手臂围测量方面,试验组为(1.72±0.56)cm,对照组(1.62±0.48)cm,P=0.441;在淋巴水肿症状指数方面,症状个数试验组为4.00(3.00,4.00),对照组为4.00(3.00,4.00),P=0.287;症状严重程度试验组为9.00(8.00,10.00),对照组为9.00(8.00,10.00),P=0.804;症状困扰试验组为19.00(17.00,21.00)分,对照组为24.00(23.00,26.00)分,P<0.01;在生活质量方面,试验组为(98.90±4.54)分,对照组为(92.77±4.81)分,P<0.01。3.干预12周后,在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方面试验组为(51.33±2.89)分,对照组为(46.42±2.99)分,P<0.01;在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感方面,试验组为(94.13±5.74)分,对照组为(87.61±4.52)分,P<0.01;在手臂围测量方面,试验组为(1.71±0.54)cm,对照组(1.98±0.46)cm,P=0.042;在淋巴水肿症状指数方面,症状个数试验组为3.00(2.00,4.00),对照组为5.00(4.00,6.00),P<0.01;症状严重程度试验组为8.00(7.00,9.00),对照组为11.00(10.00,11.00),P<0.01;症状困扰试验组为17.00(15.00,20.00)分,对照组为28.00(25.00,30.00)分,P<0.01;在生活质量方面,试验组为(103.31±4.04)分,对照组为(93.77±3.74)分,P<0.01。结论基于授权理论的康复锻炼教育应用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中,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其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效能感,从而协助维持手臂围周径、减轻患者淋巴水肿症状,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焦琳[5](2019)在《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红外热断层与温度阈值测定技术,探索红外热断层与温度阈值法联合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为针灸临床建立一项优效的腧穴热敏态检测新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纳入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按照热敏化腧穴灸感法判定标准,对所有患者热敏化高发区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共计300穴次进行探查,根据探查过程中穴位是否发生热敏现象,将所有的穴位分为热敏化腧穴组及非热敏化腧穴组,艾灸探查结束后(间隔24小时)应用红外断层扫描技术采集每个腧穴的红外图像,分别对比分析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之间红外温度差异。通过三组穴位的红外温度值来确定红外法判定热敏腧穴的标准。2.将以上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诊断标准的患者100例,在灸感法、红外法检测完毕后(间隔24小时),运用感觉定量分析仪对所有患者热敏化高发区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热觉、热痛觉、热耐痛觉阈值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腧穴之间的热觉、热痛觉、热耐痛觉阈值的差异。通过三组穴位的温度阈值来确定温度阈值法判定热敏腧穴的标准。3.用本研究界定的红外法及温度阈值法判断热敏化腧穴的标准值,将该研究检测到的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红外温度值及温度阈值分为热敏组与非热敏组,以灸感法为金标准,来比较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应用MEDCALC法分析比较红外热断层法与温度阈值法两种检测方法判断腧穴热敏态的效能。4.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红外热断层和温度阈值的联合变量,将联合变量与灸感法比较,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比较联合变量与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判断热敏态腧穴的价值。结果:1.血海、内膝眼、阴陵泉三组穴位的热敏与非热敏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2.经红外法检测,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的温度相比较,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提示热敏态与非热敏态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红外温度特征有差异,穴位为热敏态时多呈现高温特性。3.经温度阈值法检测热敏组与非热敏组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热觉阈值、热痛阈值、热耐痛阈值相比较,p值均﹤0.05,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提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肿胀型)热敏态与非热敏态血海穴、内膝眼穴、阴陵泉穴温度阈值特征有差异,穴位为热敏态时多呈现阈值增高趋势。4.热敏态内膝眼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5.6%、53.8%、70.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7.5%、69.2%、68.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4.8%、84.6%、70.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2%、53.8%、86.0%。热敏态内膝眼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内膝眼穴的效能无差异。热敏态血海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0.0%、83.3%、58.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42.1%、83.3%、52.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0.5%、83.3%,66.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7.8%、83.3%、64.0%。热敏态血海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红外法与温度阈值热觉阈比较p﹤0.05,与热痛及热耐痛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血海穴的效能无差异。热敏态阴陵泉穴红外法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1%、45.4%、78.0%;热觉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43.5%、81.8%、52.0%;热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1%、72.7%、80.0%;热耐痛阈值检测与灸感法对比,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8.9%、81.8%、64.0%;热敏态阴陵泉穴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红外检测法与温度阈值检测法检测热敏态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阴陵泉穴的效能无差异。联合检测法与灸感法相比,敏感性为85.3%,特异性为92.1%,准确性为82.0%。联合检测、红外、热觉、热耐痛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794、0.7630、0.6943、0.7498。经卡方检验,联合检测方法与红外法、热觉、热耐痛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判断腧穴热敏态的价值更高。结论:1.红外热断层法及温度阈值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检测腧穴热敏态。2.红外热断层法与温度阈值法联合应用,能够显着提高检测腧穴热敏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为建立临床热敏态腧穴客观检测新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邵頔[6](2018)在《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认知固着的关系及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研究》文中认为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认知固着的关系研究目的:1.描述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负性情绪、睡眠问题、记忆问题)及认知固着(反刍、担忧)现状;2.探讨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资料、应激、认知固着与心理应激反应(负性情绪、睡眠问题、记忆问题)的关系;3.探究认知固着(反刍、担忧)在乳腺癌患者应激与心理应激反应(负性情绪、睡眠问题、记忆问题)关系中发挥的可能中介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病房选取乳腺癌患者。采用感知应激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10 item version,PSS-10)评估患者的总体应激水平。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模块(9-item Patients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 Anxiety Disorder-7,GAD-7)、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前瞻回溯记忆问卷(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Memory Questionnaire,PRMQ)评估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和记忆问题。采用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宾州担忧问卷(Penn State Worry Questionnaire,PSWQ)评估乳腺癌患者的反刍和担忧水平。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中介效应检验采用PROCESS 2.16插件进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当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时说明中介效应显着。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1份,有效回收率为92.8%。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4.5±9.2岁,年龄范围在18~69岁。2.研究对象的抑郁症状平均得分为7.90±4.81分,焦虑症状平均得分为6.10±4.43分。以10分为划界分,抑郁的阳性率为29.2%,焦虑的阳性率为16.7%。患者睡眠问题的平均分为7.10±4.01,以6分为划界分,失眠的发生率为61.9%。患者记忆问题总分为42.85±12.82,其中前瞻记忆得分为21.79±6.57,回溯记忆得分为21.06±6.67。研究对象的应激平均得分为16.93±5.45分,反刍平均得分为44.63±13.88分,担忧平均得分为45.66±10.92分。3.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资料与心理应激反应关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患者间焦虑症状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患者焦虑水平高于大专及以上的患者(t=3.066,P=0.002)。不同居住地的患者焦虑症状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患者相对于非城市患者,焦虑症状水平较低(t=-2.066,P=0.039)。不同工作状况的患者睡眠问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工作的患者睡眠问题得分较高(t=-2.015,P=0.045)。不同工作状况的患者记忆问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工作的患者相对于有工作的患者,记忆问题得分较高(t=-2.454,P=0.015)。4.乳腺癌患者应激、认知固着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应激、反刍、担忧与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呈正相关,应激、反刍、担忧水平越高,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程度越严重(均P<0.001)。应激得分与记忆问题得分呈正相关,应激水平越高,记忆问题越严重(P=0.020)。5.认知固着在应激与心理应激反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反刍是应激与抑郁症状关系的中介因素(B=0.109,95%置信区间为[0.058,0.173]),中介效应大小为0.251(95%置信区间为[0.121,0.461])。反刍和担忧是应激与焦虑症状关系的中介因素,反刍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152(95%置信区间为[0.072,0.247]),担忧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140(95%置信区间为[0.051,0.236])。反刍是应激与睡眠问题关系的中介因素(B=0.063,95%置信区间为[0.024,0.106]),中介效应大小为0.210(95%置信区间为[0.075,0.375])。应激对记忆问题的总效应显着,95%置信区间为[0.045,0.523],但反刍和担忧在应激与记忆问题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51,0.161]和[-0.184,0.243]。结论及意义:1.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记忆问题)和认知固着水平较高,值得关注。2.乳腺癌患者的应激不仅对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有直接作用,也会通过增加患者的认知固着,间接导致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睡眠问题的加重。本研究的结果与认知固着理论一致,即认知固着在应激与心理生理反应的关系中发挥关键中介作用。3.本研究为更好地理解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相关因素,发展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和认知固着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效果及认知固着机制研究目的:1.将正念干预理论和自助干预相结合,探索适合在我国癌症患者中推广应用的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检验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和认知固着的干预效果;2.探究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干预效果的认知固着机制:即认知固着在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效果中是否发挥中介作用。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科病房选取144名乳腺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配到干预组(n=72)和等待对照组(n=72)。干预组患者接受为期6周的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和医院常规护理,等待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医院常规护理。在基线(T1)和干预结束(T2)时间点,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模块(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前瞻回溯记忆问卷(PRMQ)、反刍思维量表(RRS)和宾州担忧问卷(PSWQ)评估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记忆问题及反刍和担忧水平。在干预结束后1个月(T3)、干预结束后3个月(T4),对患者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记忆问题进行随访。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ed Equation,GEE)分析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在T2~T4时间点,对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记忆问题的干预效果。采用GEE分析在干预结束(T2)时间点,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反刍和担忧的干预效果。中介效应检验依据Baron和Kenny的依次检验分析思路,选取基线(T1)和干预结束(T2)两个时间点的心理应激反应(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睡眠问题、记忆问题)数据,探究干预前后反刍和担忧水平的变化是否在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效果中发挥中介作用。所有分析均采用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ITT),检验水准取α=0.05。研究结果:1.基线(T1)完成评估并进行随机分组的144人中,完成T2时间点评估的有115人,其中干预组流失15人(8人失去联系,7人中断研究),对照组流失14人(9人失去联系,5人中断研究),流失率为20.14%。流失样本与完成研究样本在一般资料、疾病资料和心理应激反应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T3时间点的随访中,干预组54人和对照组53人完成了评估。在T4时间点的随访中,干预组52人和对照组52人完成了评估。2.研究对象的年龄为21~61岁,平均年龄为42.4±7.9岁;有伴侣者占97.2%;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者占75.7%。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工作状况、家庭月收入、有无医保、宗教信仰、疾病分期、手术方式、是否接受化疗和放疗等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年龄上存在差异,其中,干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对照组患者(t=3.192,P=0.002)。3.干预组患者进行家庭练习的天数范围在13~31天,平均练习天数为23.48±4.18天。将完成2/3的家庭练习天数,即练习天数大于20天定义为依从(adherence),干预组患者对干预方案的依从率为75.4%。4.采用GEE分析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分均随时间发生变化。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显着(P=0.025),表明在四个时间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T2、T3、T4时间点的组别×时间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估计边际均值的成对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低于T1(Cohen’s d=0.39);在T3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低于T1(Cohen’s d=0.64),也低于T2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Cohen’s d=0.22);在T4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低于T1(Cohen’s d=0.42),但比T3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高(Cohen’s d=0.26)。对照组在T3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低于T2(Cohen’s d=0.19),在T4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高于T3(Cohen’s d=0.12)。估计边际均值成对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较T1下降,T3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较T2下降,干预组在T2、T3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呈持续下降趋势;在T4时间点的抑郁症状得分较T3时间点稍有上升,但仍低于T1。对照组在T3时间点的抑郁症状较T2稍有下降,在T4时间点稍有上升,效应量均较小。5.采用GEE分析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组别的主效应,以及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采用GEE分析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睡眠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3),表明两组患者的睡眠问题得分均随时间发生变化。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显着(P=0.012),表明在四个时间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睡眠问题得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T2、T3、T4时间点的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显着(P<0.05)。估计边际均值的成对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睡眠问题得分低于T1(Cohen’s d=0.52);在T3时间点的睡眠问题得分低于T1(Cohen’s d=0.56);在T4时间点的睡眠问题得分也低于T1(Cohen’s d=0.60)。对照组在T4时间点的睡眠问题得分低于T3(Cohen’s d=0.20)。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T3和T4时间点的睡眠问题得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睡眠问题得分(Cohen’s d=0.50,Cohen’s d=0.34)。估计边际均值成对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在T2、T3、T4三个时间点的睡眠问题得分均低于T1,但T2、T3、T4三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睡眠问题得分较T1下降,并且与T1时间点的差异能够维持到T3和T4时间点,但没有持续下降趋势。对照组在T4时间点的睡眠问题得分较T3稍有下降,效应量较小。7.采用GEE分析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记忆问题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组别的主效应显着(P=0.026),表明两组患者的记忆问题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显着(P=0.032),表明在四个时间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记忆问题得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参数估计结果显示,T3和T4时间点的组别×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估计边际均值的成对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低于T1(Cohen’s d=0.37),在T3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低于T1(Cohen’s d=0.45),在T4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低于T1(Cohen’s d=0.51)。对照组在T3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高于T2(Cohen’s d=0.11),在T4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低于T3(Cohen’s d=0.1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T3和T4时间点,干预组的记忆问题得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记忆问题得分(Cohen’s d=0.57,Cohen’s d=0.55)。估计边际均值成对比较结果表明,干预组在T2、T3、T4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均低于T1,但T2、T3、T4三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干预组在T2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较T1下降,并且与T1时间点的差异能够维持到T3和T4时间点,但没有持续下降趋势。对照组在T3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较T2稍有上升,在T4时间点的记忆问题得分较T3稍有下降,效应量均较小。8.使用GEE分析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认知固着(反刍、担忧)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组别×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显着(P<0.05)。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能够显着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反刍水平(B=-5.121,95%置信区间=[-9.995,-0.248])和担忧水平(B=-5.808,95%置信区间=[-10.954,-0.663])。9.中介效应检验依据Baron和Kenny的依次检验分析思路,首先检验干预对结局变量的效果是否显着,然后检验干预对中介变量的效果是否显着,最后同时在模型中考虑干预和中介变量对结局变量的作用,检验中介变量对结局变量的作用是否显着。上述结果4、6、7表明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能够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症状、睡眠问题和记忆问题。结果8表明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能够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反刍和担忧。因此本研究在模型中同时加入时间、组别、时间×组别,以及中介变量(反刍、担忧),检验中介变量对结局变量(抑郁症状、睡眠问题、记忆问题)的作用。如果中介变量对结局变量的作用显着,则表明中介效应显着。结果显示,同时考虑时间、组别、时间X组别和反刍、担忧对抑郁症状的作用后,反刍、担忧对抑郁症状的作用显着(均P<0.001),表明反刍和担忧在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中起中介作用。同时考虑时间、组别、时间×组别和反刍、担忧对睡眠问题的作用后,反刍、担忧对睡眠问题的作用显着(P=0.001,P<0.001),表明反刍和担忧在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睡眠问题的干预效果中起中介作用。同时考虑时间、组别、时间X组别和反刍、担忧对记忆问题的作用后,反刍对记忆问题的作用显着(P=0.009),担忧对记忆问题的作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36),表明反刍在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记忆问题的干预效果中起中介作用。结论及意义:1.本研究的流失率为20.01%。干预组患者对干预方案的依从率为75.4%。流失率和依从率与以往研究一致。2.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在基线、干预结束、干预结束后1个月、干预结束后3个月四个时间点考察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效果。研究发现,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睡眠问题和记忆问题。3.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在基线和干预结束两个时间点考察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乳腺癌患者认知固着(反刍、担忧)的干预效果。研究发现,基于正念引导自助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的反刍和担忧水平。4.反刍、担忧在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的改善效果中,发挥显着的中介作用,即干预通过降低患者反刍和担忧,引起抑郁症状和睡眠问题的减轻。在干预对记忆问题的改善效果中,反刍的中介作用显着,即干预通过降低反刍,进而引起记忆问题的减轻。5.本研究将正念干预理论和自助干预相结合,探索适合在我国癌症患者中推广应用的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检验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效果,进一步探明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的认知固着机制,为更好地将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推广应用到乳腺癌群体、其他癌症群体,甚至更多的疾病和亚健康群体奠定了基础。
万炎[7](2017)在《可穿戴式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病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是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乳腺癌,已位居女性癌症发病之首,全世界每年因此死亡的女性达到50多万,新发病例更是达到百万级别。据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也在持续上升,2011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达到24.9万,到2015年发病人数达到约32万。乳房对于女性来讲,不仅仅是身体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美的体现,更是孕育下一代的重要器官。保护乳房安全已成为当前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乳腺癌病因至今不清楚,所以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进行乳房筛查,然而现在仍有非常多的女性因保守、对乳房疾病的认识不足等主观原因,或工作繁忙、居住环境离医院较远检查不方便等客观因素,没能够按时做乳房自检及筛查、及时的预防和治疗,从而导致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研究设计了一套可穿戴式多点温度监测系统,以MSP430F5529单片机为核心处理器、多路热敏电阻为感知元件、蓝牙为无线传输模块、手机或电脑PC端为显示装置,用于对乳房表面温度实时监控,帮助女性用户进行乳腺癌的自筛查并提供数据参考,使其更加清楚自己的乳房健康状态,方便的进行乳腺疾病的预诊,同时还可以为乳腺癌临床研究提供大量可靠数据。本系统主要由温度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以及数据接收模块等组成。温度采集处理模块采用8路热敏电阻及0.1%高精度电阻构成的电桥电路进行温度到电压信号的转换;处理模块采用A/D转换器对模拟信号进行数字转换,通过中位值及算术平均滤波算法提取温度数据;无线通信模块采用蓝牙技术作为无线发送装置;数据接收模块使用VC++进行GUI界面设计。同时,对热敏电阻的非特性进行了研究,标定了热敏电阻温度与阻值对应点,使用MATLAB对热敏电阻的阻温曲线进行了最小二乘法拟合。此外,系统进行了 PCB绘图,做出了实际产品,进行了应用测试。
刘永明[8](2017)在《乳腺上皮粘蛋白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2002年1月-2016年12月有关乳腺上皮粘蛋白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文献进行系统合并以及综合评价,即进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探索乳腺上皮粘蛋白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中医证型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检索2002-2016年于Pub Med、CNKI、VIP、Wan Fang Data,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获取文献摘要及全文,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包括乳腺癌、乳腺上皮粘蛋白,英文检索词包括breast cancer、breast carcinoma、small breast epithelial mucin、SBEM。再严格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信息采集,采用QUADAS量表进行纳入文献评价,然后对所提取数据使用Meta-Disc 1.4软件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诊断实验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诊断比值比(DO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R)、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R)、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下面积(AUC)和诊断Q指数。2.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肿瘤科在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6例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同时影像学检查排除第二原发肿瘤,且均未行辅助治疗。通过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SBEM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构成比、中医证型构成比、SBEM阳性表达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Meta分析结果检测SBEM共纳入15个研究(n=2106),Meta-Disc 1.4软件输出的ROC平面散点图呈不典型“肩臂状”,灵敏度对数和特异度对数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79,P=0.779,P>0.05,提示尚不能认为存在阈值效应。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Spe合并=0.99[95%CI(0.99,1)]Sen合并=0.38[95%CI(0.36,0.41)]+LR合并=26.73[95%CI(14.73,48.53)]-LR合并=0.62[95%CI(0.60,0.65)]DOR合并=42.52[95%CI(23.03,78.5)]SROC AUC=0.93162、SBEN与中医证型关系纳入本研究的乳腺癌患者共106例,发病年龄区段为41-50岁占所有乳腺癌的41.51%,与其余四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例乳腺癌患者辨证分型中肝郁气滞证41例,占总数的38.68%;热毒蕴结证17例,占总数的16.04%;冲任失调证19例,占总数的17.92%;气血两虚证9例,占总数的8.49%;脾胃虚弱证12例,占总数的11.32%;肝肾阴虚证8例,占总数的7.55%。乳腺癌各证型中,肝郁气滞证、热毒蕴结证及冲任失调证明显高于其余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BEM阳性表达数54例,占所有患者的50.94%;各证型之间比较显示,肝郁气滞证(68.29%)及热毒蕴结证(64.71%)患者SBEM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组组间两两比较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上皮粘蛋白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特异性高,敏感度相对较低,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将其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综合分析判断,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2、对于41-50岁或者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热毒蕴结证、冲任失调证的女性应该定时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对于肝郁气滞证、热毒蕴结证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阳性表达率高,复发转移风险较高,应及时复查,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刘磊[9](2016)在《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肿瘤是当今社会中女性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乳腺肿瘤疾病的防治原则。超声影像技术凭借其适应面广、价格低廉、无辐射、快捷及无创等特点,逐渐成为乳腺肿瘤早期筛查的重要工具。本文针对乳腺肿瘤超声图像,提出了一种准确、快速的自动分割算法,并从分割后的图像中提取可疑病变区的形态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而为后期乳腺肿瘤的良恶性判别奠定基础,为乳腺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意见,提高诊断效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部分:超声图像预处理、乳腺超声图像肿瘤边界的分割以及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的特征提取。在超声图像预处理部分,实验对比、分析了一些常用滤波模型在超声图像处理方面的降噪效果,并选择了在滤除噪声的同时,能保持图像边缘细节信息的各向异性扩散模型用于滤除乳腺超声图像中的斑点噪声。在乳腺超声图像肿瘤边界分割部分,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割理论和基于距离正则化的水平集(Distance Regularized Level Set Evolution,DRLSE)模型相结合的半自动分割算法,解决了DRLSE模型迭代次数较多、演化速度较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和图割模型不能分割凹形区域的缺陷。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Otsu阈值和改进CV模型的乳腺超声肿瘤自动分割算法,利用Otsu阈值分割算法对图像进行粗分割,结合形态学滤波、孔洞填充等后续处理自动获取肿瘤边界的大致轮廓;将粗分割的结果作为初始轮廓,并采用改进的CV模型对其进行演化,得到最终的分割结果。在乳腺肿瘤特征提取部分,结合临床诊断中常用的参数以及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描述肿块的7个方面,提取了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和基于Tamura纹理的11个纹理特征和圆形度、纵横比、紧密度、平均方向数等7维形态特征。为了更好地找出类间区分能力较强的特征,本文引入了类间距的概念,并根据良恶性肿瘤特征间的类间距,挑选出具有最优分类能力的特征组合,为后续的肿瘤分类做准备。
李惠梅,马跃荣,贾金兰,李娜,王妍,贾莉,杨美玲,苏洁[10](2014)在《1015例乳腺可视化触诊成像系统检查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可视化触诊成像系统在乳腺疾病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日至2013年11月30日期间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接受SureTouch检查者共计1015人,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接受SureTouch的1015人中,未见异常的340人,异常的675人,异常率:66.5%,其中乳腺增生425人(41.8%)、结节224人(22.1%)、纤维瘤14人(1.4%)、囊肿10人(0.98%)、疑似癌2人(0.19%)。不同年龄段均以乳腺增生为多发病,其中35岁以下年龄段为高发。结节、纤维瘤、囊肿以35-55岁年龄段多发,2例疑似癌病人均已住院,病检结果:一例为腺病并导管扩张,大汗腺化生。另一例右乳腺符合浸润性癌。结论:SureTouch检查敏感性高,将其用于女性健康体检或妇女乳腺疾病普查中,对乳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作用。
二、电脑透光乳腺诊断系统在女性乳腺健康普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透光乳腺诊断系统在女性乳腺健康普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免疫荧光分析系统的研究及其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体外诊断 |
1.1.1 体外诊断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
1.1.2 我国体外诊断面临的挑战 |
1.2 微流控芯片技术 |
1.2.1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与特点 |
1.2.2 微流控芯片的材料选择和制作方法 |
1.3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1.3.1 蛋白质免疫分析概述 |
1.3.2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
1.3.3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
1.4 本文的立题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微流控芯片免疫分析系统的原理 |
2.2.2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作 |
2.2.3 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的实验装置 |
2.2.4 微流控芯片系统检测目的蛋白方法的建立 |
2.2.5 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 |
2.2.6 微流控芯片对血液样本中乳腺癌相关标记物免疫检测的研究 |
2.2.7 图像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
3.2 抗体微珠的物理表征 |
3.2.1 扫描电镜的微珠成像 |
3.2.2 扫描电镜下微珠元素分析 |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3 微流控芯片系统目的蛋白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1 抗体微珠的生物学表征 |
3.3.2 微流控芯片的免疫检测效果的表征和分析 |
3.4 微流控芯片系统检测条件的研究和优化 |
3.4.1 光学参数对检测结果影响的研究和优化 |
3.4.2 免疫结合反应各项条件对检测结果影响的研究和优化 |
3.5 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 |
3.5.1 微流控芯片免疫荧光检测的重现性研究 |
3.5.2 微流控芯片免疫荧光检测的稳定性研究 |
3.5.3 微流控芯片免疫荧光检测的特异性研究 |
3.6 微流控芯片对血液样本中乳腺癌相关标记物免疫检测的研究 |
3.6.1 微流控芯片免疫荧光检测标准曲线的确定 |
3.6.2 微流控芯片系统对乳腺癌患者血液样本中癌抗原CA15-3 的检测 |
3.6.3 ELISA kit对乳腺癌患者血浆中CA15-3 的检测 |
3.6.4 MCIAS与 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免疫荧光分析系统的构建 |
4.2 微流控芯片免疫荧光分析系统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用于乳腺癌检测的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腺癌现状及检查技术 |
1.1.1 钼靶X线照相术 |
1.1.2 超声成像技术 |
1.1.3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
1.2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MITAT) |
1.2.1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MITAT)简介 |
1.2.2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MITAT)发展历程及现状概述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架构 |
第二章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 |
2.1 微波热声成像技术原理 |
2.2 热声信号产生机理 |
2.3 图像重建算法 |
2.4 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 |
2.4.1 微波频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
2.4.2 脉冲宽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
2.4.3 耦合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
2.5 对比度来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系统介绍 |
3.1 微波源 |
3.2 耦合 |
3.3 数据采集 |
3.3.1 超声探测器 |
3.3.2 多路复用模块 |
3.3.3 数据采集卡 |
3.4 采集成像一体化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模态系统性能验证 |
4.1 两种天线对比 |
4.2 早期乳腺癌成像潜力 |
4.3 精确结构和高对比度 |
4.4 图像融合 |
4.5 其他探究性实验 |
4.5.1 不同极化方向 |
4.5.2 不同入射角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联合乳腺三算子与血氧功能检测在乳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4)基于授权理论的康复锻炼教育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流行病学 |
2 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 |
2.1 手术方式 |
2.2 淋巴结清扫个数 |
2.3 放疗 |
2.4 体重因素 |
3 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测量方法 |
3.1 水置换法 |
3.2 臂围测量法 |
3.3 生物电阻法 |
4 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 |
4.1 人工淋巴引流 |
4.2 低张力压力绷带 |
4.3 皮肤护理 |
4.4 康复锻炼 |
4.5 气压治疗 |
4.6 药物治疗 |
4.7 手术治疗 |
5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生活现状 |
5.1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
5.2 自我管理效能感 |
5.3 生理状态 |
5.4 心理状态 |
6 授权理论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
6.1 授权理论的健康教育核心观念 |
6.2 授权理论健康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基于授权理论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康复锻炼教育方案的构建 |
1 文献回顾 |
2 专家咨询 |
2.1 专家的一般情况 |
2.2 专家的积极系数 |
2.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2.4 专家意见及建议 |
3 基于授权理论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康复锻炼教育方案的确定 |
第三部分 基于授权理论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康复锻炼教育干预效果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研究对象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剔除标准 |
1.2.4 脱落标准 |
1.2.5 样本量的计算 |
1.3 研究工具 |
1.3.1一般信息调查表 |
1.3.2 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 |
1.3.3 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中文版(SUPPH,C-SUPPH) |
1.3.4 上臂周径测量 |
1.3.5 乳腺癌淋巴水肿症状指数量表(BCLE-SEI) |
1.3.6 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 中文版 |
1.4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康复锻炼教育的实施 |
1.4.1 对照组 |
1.4.2 试验组 |
1.5 评价指标 |
1.6 资料收集 |
1.7 数据分析 |
1.8 人权保护 |
1.9 质量控制 |
2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失访 |
2.2 基线资料比较 |
2.3 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
2.4 两组自我管理效能感比较 |
2.5 两组手臂围测量比较 |
2.6 两组淋巴水肿症状指数比较 |
2.7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
2.8 安全性评估 |
3 讨论 |
3.1 授权教育在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方面的影响 |
3.2 授权教育在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方面的影响 |
3.3 授权教育在患者手臂围方面的影响 |
3.4 授权教育在患者淋巴水肿症状指数方面的影响 |
3.5 授权教育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 |
3 研究的局限性 |
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乳腺癌相关上肢淋巴水肿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
在校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5)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腧穴敏化理论与腧穴热敏态 |
1 灸疗新理论—腧穴敏化理论 |
二、热敏灸与腧穴热敏态 |
1 确定并规范热敏态腧穴的刺激手段 |
2 确定热敏态腧穴的探查方法及判定标准 |
3 确定艾灸热敏态腧穴的灸量 |
三、腧穴热敏态的客观检测 |
1 腧穴热敏态的红外热断层检测 |
2 腧穴热敏态的温度阈值法检测 |
四、腧穴热敏态与腧穴内涵的延伸 |
1 以痛为腧 |
2 以络为腧 |
3 有“应”为腧 |
五、腧穴热敏态对针灸临床的启示 |
1 腧穴存在不同状态 |
2 敏化态腧穴是针灸治疗的最佳刺激部位 |
3 穴位探查是选用敏化态腧穴的必需手段 |
4 刺激手段与敏化态腧穴的精准对位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前提 |
5 小结 |
六、感觉定量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
1 感觉定量分析的原理 |
2 感觉定量分析的检测注意事项 |
3 感觉定量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 |
七、TTM及其临床应用 |
1 TTM的原理 |
2 TTM的优势 |
3 TTM在临床中的应用 |
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基线比较 |
2.2 研究结果 |
3.分析与讨论 |
3.1 选题的依据 |
3.2 应用TTM检测热敏化腧穴的依据 |
3.3 应用感觉定量分析仪检测热敏化腧穴的依据 |
3.4 选取温度阈值检测方法的讨论 |
3.5 病种及穴位选择依据 |
3.6 结果分析 |
3.7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3.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认知固着的关系及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亟待关注 |
1.2 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认知固着的关系 |
1.3 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2.1 乳腺癌流行病学现状 |
2.2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 |
2.3 认知固着概述 |
2.4 正念干预研究现状 |
2.5 引导自助干预的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 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认知固着的关系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效果及认知固着机制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目的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部分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和局限性 |
5.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参加的学术会议 |
Paper Ⅰ |
Paper 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可穿戴式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乳腺癌预防或预测手段研究现状 |
1.2.2 可穿戴式设备研究现状 |
1.2.3 人体温度检测技术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器件选型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2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 |
2.2.1 温度采集模块的设计 |
2.2.2 通信模块的设计 |
2.3 系统器件选型及论证 |
2.3.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
2.3.2 主芯片的选择 |
2.3.3 无线通信芯片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温度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3.1.1 测温原理分析 |
3.1.2 温度信号的放大 |
3.1.3 MSP430单片机相关电路设计 |
3.2 无线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3 串口调试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4.1.1 软件的时序性 |
4.1.2 软件的可靠性 |
4.1.3 软件的可维护性 |
4.1.4 系统软件设计框图 |
4.2 开发环境搭建 |
4.3 测温模块的软件设计 |
4.4 热敏电阻的线性补偿 |
4.4.1 热敏电阻特性分析 |
4.4.2 热敏电阻的标定实验 |
4.4.3 热敏电阻的非线性拟合 |
4.4.4 数据处理 |
4.5 误差分析 |
4.5.1 A/D转换器参考源误差分析 |
4.5.2 503ET-3H型热敏电阻误差分析 |
4.5.3 参考电阻误差分析 |
4.5.4 ADC转换误差分析 |
4.6 蓝牙模块的软件设计 |
4.7 上位机模块软件设计 |
4.7.1 VC++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 |
5.1 系统仿真实验 |
5.2 系统调试 |
5.3 上位机界面 |
5.4 材料清单及功耗计算 |
5.4.1 材料清单 |
5.5 功耗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乳腺上皮粘蛋白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乳腺上皮粘蛋白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meta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乳腺上皮粘蛋白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乳腺超声图像分割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超声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1.4 本文结构 |
2 乳腺肿瘤超声图像预处理 |
2.1 图像ROI区域的选择 |
2.2 图像去噪 |
2.2.1 均值滤波 |
2.2.2 中值滤波 |
2.2.3 高斯滤波 |
2.2.4 各向异性扩散滤波 |
2.2.5 实验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图割和DRLSE模型的乳腺超声图像分割算法 |
3.1 图割理论 |
3.2 基于距离正则化的水平集模型(DRLSE模型) |
3.3 基于图割和DRLSE模型的乳腺超声图像分割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Otsu阈值和改进CV模型的乳腺超声图像自动分割算法 |
4.1 基于Otsu阈值分割的初始轮廓自动提取 |
4.2 基于区域的水平集活动轮廓模型(CV模型) |
4.3 改进的CV模型 |
4.3.1 构造边界指示函数g(|(?)I|) |
4.3.2 用|(?)Φ(x, y)|取代Dirac函数 |
4.3.3 引入局部能量项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4.5 分割算法评价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5 乳腺超声图像的特征提取 |
5.1 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纹理特征的提取 |
5.1.1 基于GLCM的纹理特征提取 |
5.1.2 基于Tamura纹理的特征提取 |
5.2 乳腺超声形状特征的提取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10)1015例乳腺可视化触诊成像系统检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检查设备 |
1.3 检查方法 |
2 Sure Touch检查结果 |
2.3 PI临床触诊、X线摄影、超声对良恶性病灶的鉴别 |
3 讨论 |
3.1 Sure Touch的原理及优点 |
3.2 乳腺疾病与乳腺癌的关系 |
3.3 Sure Touch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
四、电脑透光乳腺诊断系统在女性乳腺健康普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免疫荧光分析系统的研究及其在疾病检测中的应用[D]. 姜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2]用于乳腺癌检测的微波热声/超声双模态成像技术研究[D]. 赵芮.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电脑红外线乳腺扫描联合乳腺三算子与血氧功能检测在乳腺疾病普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余丽娜,肖坚.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0)
- [4]基于授权理论的康复锻炼教育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影响[D]. 佟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红外热断层联合温度阈值法检测腧穴热敏态的可信性研究[D]. 焦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乳腺癌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与认知固着的关系及基于正念的引导自助干预研究[D]. 邵頔. 山东大学, 2018(01)
- [7]可穿戴式多点温度监测系统研究[D]. 万炎.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8]乳腺上皮粘蛋白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D]. 刘永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9]乳腺肿瘤超声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的研究[D]. 刘磊. 重庆理工大学, 2016(05)
- [10]1015例乳腺可视化触诊成像系统检查的分析[J]. 李惠梅,马跃荣,贾金兰,李娜,王妍,贾莉,杨美玲,苏洁. 新疆医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