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造企业文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麟[1](2021)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利用城市内的存量用地受到了愈加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工业用地作为城市工业化进程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存量规划过程中重要的更新目标。由于城市发展规划及用地结构的调整,大部分工业用地原有的用地功能已不再适应当今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多逐渐走向衰落、搬迁或转型升级的道路。其中,老厂区作为城市工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在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角色。如何在存量更新的过程中,将老厂区转变为能够契合城市发展规划的新目标与新定位的城市空间,成为了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空间生产理论则从政治、社会、物质及经济空间多角度为探究老厂区的更新与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空间方法论,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及相关实践案例,对“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中的三元空间及其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不同权力主体在老厂区更新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诉求及其对此过程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选取了30个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引入AHP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用以对“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做出评价。并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来确定核心利益相关群体及评价指标在老厂区更新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找到老厂区更新发展过程中平衡多方权力主体利益诉求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以厂区更新来延续厂区文脉并激活区域转型,为推动老厂区空间的转型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具有针对性的实施建议。
王世雪[2](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解决好东北发展问题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党中央历来重视东北发展问题。迄今为止,东北振兴已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东北振兴战略成为党中央关注东北地区的专有代名词。因此,在新时代的今天,探索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历程,对于明确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的着力点,促进政策落地生花意义重大。本文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以纵向梳理和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历程,旨在深刻剖析每一阶段的政策内容和实施效能,从而揭示中国共产党东北振兴战略的演进轨迹。文章由以下六方面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致力于为文章整体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区域分工协作思想和生产力平衡布局原则,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实现国家协调发展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第二部分主要致力于为文章整体研究奠定现实基础,东北地区在国家发展中历来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共和国长子”到改革开放后的“东北现象”,“东北振兴”为何而来?第三部分主要致力于政策演变历程研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企业技术改进为重点的老工业城市改造,十六大以来以东北地区为重点的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十八大以来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厘清每一阶段党中央为实现不同程度的东北振兴所出台的政策,深入挖掘不同时期东北振兴的侧重点。第四部分主要致力于政策演变特点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每一阶段的政策内容及其着力点,得出政策演变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和意识,政策发展具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特点,政策调整坚持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五部分主要致力于政策实施效能研究,综合来看,每一阶段的东北振兴政策都产生了积极效应,但也都存在短板。十八大以前的东北振兴政策重在解决短期的经济发展问题,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十八大以后的新一轮东北振兴更加注重全方位振兴。第六部分主要致力于总结政策演变的现实启示,以总结性的视角宏观把控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的经验启示,旨在为中国共产党东北振兴战略的丰富和完善提供基本遵循。
高俊娟[3](2020)在《“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历史考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五”时期,东北地区作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重工业体系,曾为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政权的巩固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工业的体制机制矛盾,导致发展跟不上国家形势,在全国经济发展的能见度每况愈下。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吹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时代号角。为了更好地贯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必要对“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历史进行考察研究,因为只有了解清楚了一个事物的过去,才有可能更好的认识其现在和畅想其未来。基于此,本文的写作以“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进程为线索,呈现该时期东北工业建设实践情况,归纳其建设的历史成就,并总结其发展经验。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具体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陈述论文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介绍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本选题密切相关的议题的研究现状;其次梳理“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时代背景,展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必然性;再次梳理“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三大进程——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基本建成阶段;最后从重工业基地、城市化进程、巩固人民政权、支援全国建设四个方面归纳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成就,以及从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区位优势、借鉴先进经验三个方面总结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一五”时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的开端,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历史进行考察研究,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时代的振兴发展和转型发展。因此,对“一五”时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历史考察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金同杰[4](2020)在《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能的主体性研究》文中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中的关键在于“人”。基于此,本研究的思路是,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放在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转换上,进而又将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放在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能的主体性上。本研究不仅具有拓展主体性哲学领域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培育新动能、制定科技政策方面具有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历程,在总结前一轮振兴发展成就的同时,重点从哲学角度总结挖掘制约东北振兴的主体性问题。通过对山东省、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成功开展新旧动能转换进行主体性实践分析,以及对美国、日本、德国特定领域主体性特点进行剖析,进而总结东北振兴发展中政府、企业所缺乏的改革、创新、市场等主体性精神。在综合主体性哲学、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揭示东北老工业基地培育新动能的主体性特质即面向自身的革新性、面向环境的适应性、面向未来的超越性。革新性是指要善于认清自我,主动改革创新,善于突破旧体制、旧思想;适应性是指要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在思想理念、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能够迅速适应新趋势、新环境;超越性是指具有战略眼光、长远眼光,对未来发展规划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新时期,面对国家新一轮政策支持、东北亚开放新局势、区域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等振兴发展优势要素,东北地区政府应进一步主动发挥体制改革意识、产业规划意识、营商服务意识和国际开放意识的主体性,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意识、科技创新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和人才管理意识的主体性。在政府、企业双重主体性发挥下,推动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实现新飞跃。
李莉[5](2020)在《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新一轮东北振兴为背景,研究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转型的新思路,重点探讨“国企主导型”这一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制造业集群的增长与转型问题。研究从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特殊环境入手,着重分析―国企主导‖这一地方特色,即集群围绕着核心国企产生与发展,主导国企发展决定着集群的形态与发展路径。根据产业集群本质是一种产业组织的特性,引入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中关于组织变迁与信息结构的相关理论,将国企主导特征进行制度经济学上的提炼,进而构建了一个包含国企主体的增长模型,提出国企主导这一特征可能对制造业集群增长与转型产生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发挥作用可能的现实机制。在理论模型分析假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结合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与代表性,研究选取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和吉林六个主要工业城市1998-2017二十年之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国企主导特征对东北制造业集群集聚水平呈现出显着的促进效应。研究首先假定由于国企在制造业集群发展初期能够获得政策支持大量吸收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所以会对产业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随着集群的发展和成熟,可能国企的规模不经济会导致集聚程度的下降。但是东北国企对制造业集群集聚水平呈现出显着的正向影响,系数为负的二次项不显着,结合东北实情我们给出了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方面,大多数东北制造业主导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并且拥有着许多的子公司和上下游相关企业,随着国企主导程度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在集群中的核心作用愈发明显,会吸引大量的相关产业以及利益相关企业不断集聚,从而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另一方面,东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强政府、弱市场‖现象,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很大程度上通过国有企业来完成,而大部分的政府投资项目也由国有企业来实施,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在地方市场上有着很强的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因此就会有许多企业以主导国企所在位置集聚,使得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不断增大。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使得国企规模不经济区间的影响没能得到显现。第二,国企主导特征对东北制造业集群的产值规模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作用。研究理论分析假设国企在集群发展期有着较强的大型项目投资能力,并且在与政府协商集群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国企的发展会带来集群以产值衡量规模的扩大;随后当国企进入规模不经济阶段时,会通过挤占民营企业生存空间、投资效率低下和政企合谋滋生无效率的非市场行为等机制,抑制集群产值的提升。相关的实证方程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较好地说明了东北地区国企对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规律,且目前就制造业总体情况而言,已经处于抑制阶段。第三,国企主导特征对东北制造业集群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型升级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理论模型推导分析,认为国企主导这一特征是否会推进制造业集群转型,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是否能实现单位产出资源消耗的降低,即国有企业是否能引导制造业集群向着资源节约,环境有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东北地区单位工业产出污染与国企工业企业数量相关系数分布地图的定性分析,我们发现国企数量与污染呈现出正向相关,但是正相关程度在减弱。因此我们猜测当前东北国企可能正在发挥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正向作用,但是总效应的正负仍然不能确定。通过更为严密的污染指数核算与实证分析,发现这种影响也是非线性的:当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的国企主导程度在一定范围的时候,确实能够改善制造业集群的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水平,提升绿色生产能力,但当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中的国有企业主导程度不断增加,并超过一定值以后,这种国企主导特征反而会对制造业集群的进一步转型升级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第四,国企主导特征对东北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通过知识溢出与人力资本培育两个机制产生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企主导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说明东北地区国企相较于其他企业拥有着雄厚的实力,更愿意投入风险较大的、收入周期长的创新项目,发挥促进区域创新的积极作用。在定性分析中发现,围绕着创新密集的制造业中心城市,创新与国企数量的相关系数有提升的趋势,因此猜测东北地区可能存在着国企通过知识溢出促进制造业集群创新的发展;相似的人力资本的定性分析也发现类似现象,但是不如知识溢出明显。实证研究通过中介模型对这两种机制进行了检验,发现两种机制的中介效应变量都是显着的,说明这两种机制确实存在,并且知识溢出机制发挥的作用要大于人力资本积累,这与第四章定性分析的发现相一致,实证检验支持了研究的相关猜想。于此同时,研究也提出了东北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存在的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和要素错配等负面效应。从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国企主导”这一区域特征。进一步地,基于研究结论与研究中发现的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加强对国企产能可持续性的监督管理、保持国有企业对核心技术控制力、优化国企管理体制增强人才吸引力和注重不同类别的制造业集群发展目标差异的政策启示。研究兼具理论边际创新与现实意义。理论边际创新方面,通过关于―国企主导‖这一特征对东北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丰富了关于所有制结构与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国企市场地位与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实意义方面,国企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以主导国企为突破口的集群改革,调整产业之间的资源分配,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的变化,通过国企改革带动区域产业、企业和科技创新,对新一轮东北振兴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国企主导对于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东北地区国有主导型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姜帅[6](2019)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开启了第一轮东北振兴。在10年时间里,东北振兴通过作规划、上项目,改善发展环境等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增长效果。在第一轮东北振兴期间,东北三省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成为自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增长相对最好的时期。然而,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适应新常态的能力明显不足,从而出现经济增长整体性的下滑,并跌落到全国的后几名。这促使中央又启动了新一轮的东北振兴。如此,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摆在东北三省的面前,就是东北发展滞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找到实现东北振兴的关键点?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省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好环境。”这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也可以说是东北振兴的关键点。本文就是在这一精神的引领下进行的一项研究。研究以法治环境建设对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影响为主线,进行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机理分析和典型考察相印证的梳理和解读。作为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述评,找到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进一步整理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区域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经济的关系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和法学中关于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和现实困境、法治环境现状及问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借鉴,提出了健全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的构想及对策。通过这样一个研究过程,最终得出了几个结论:第一,法治环境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前提;第二,法治环境是优化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柱;第三,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制度建设、观念转变、严格执法等环节的努力。
武海娟[7](2019)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记忆延续研究 ——以哈尔滨市一五六项工程为例》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快速城镇化的大潮,城市“失忆”现象普遍存在,文化同质日益严重,引起了国家高度关注。大量城市工业遗存在城镇化浪潮中不被重视,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导致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工业对象急剧消失,破坏了城市记忆的延续性。随着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及“156项工程”工业遗产保护的提出,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建设与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极具特色的历史见证,156项工程又是我国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建设的重点项目,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因此如何在“退二进三”的发展进程中妥善处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156项工业遗存,从而延续城市记忆,增强文化自信,值得深思。本文以城市记忆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语义分析等方法,梳理哈尔滨156项工程的城市记忆现状,总结其城市记忆现存的问题,并进而以城市记忆系统的运行为线索探讨延续其城市记忆的策略。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城市记忆视角下哈尔滨156项工程的城市记忆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城市记忆延续思路及策略。首先,文章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的城市记忆理论、工业遗存理论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综述,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思路框架,为后文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其次,论文梳理了城市记忆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研究内容,并在二者之间进行关系构建,总结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记忆特征及城市记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新的作用及启发。再次,在调研部分梳理了哈尔滨市156项工程的建设背景和城市记忆资源现状,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分析了城市记忆现状,梳理了影响城市记忆程度的因素,并从中总结城市记忆现存的问题,对哈尔滨156项工程的现有保护进行反思。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以延续城市记忆为目的的哈尔滨156项工程更新与保护的目标及原则,解析城市记忆系统,并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方面分别就城市记忆储存、城市记忆组织、城市记忆再现提出相应的更新与保护策略。
徐姝睿[8](2017)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建国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创立并实施的,以工业产业为经济主导的一种相对完善的经济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奠定了我国工业完整体系的基础,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伴随着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旨在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振兴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内涵及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及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基本依据,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过程;第三个部分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对阻碍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第四部分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原则,从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四个角度提出全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对策。
许坤[9](2014)在《借力文化振兴,道光廿五顺势谋复兴》文中提出在国人的眼中,东北是充满着历史沧桑的老工业基地,又是一片以“黑土地”着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沃土。在当前能源价格下行、重化工业受到较大冲击的背景下,如何振兴东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题中之义。 在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4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
范冬梅[10](2013)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能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污染严重等问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必须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的举措,树立绿色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理论同现实实践相结合,保证科学发展观建设目标的实现。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执行者,解决环境问题,企业责无旁贷,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理念针对于企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现象提出全新的思路,传统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成为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势必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企业文化成为工业企业的客观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协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依据绿色企业文化理论,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考察相关变量以及影响因素,系统的探讨策略优化,充分体现出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探索我国工业企业如何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如何建设绿色企业文化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体系。本文主题的选择依托于已有绿色企业文化研究内容,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展开,依据马克思主义指导以及绿色企业文化理论支撑,探讨策略优化,系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二、再造企业文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造企业文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已达成国际共识 |
1.1.3 城市空间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
1.1.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哈尔滨更新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空间生产 |
1.3.2 城市更新 |
1.3.3 老厂区 |
1.3.4 工业遗产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1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 |
2.1.1 空间生产理论的发展 |
2.1.2 中国语境下的空间生产 |
2.1.3 空间生产与城市更新 |
2.1.4 研究评述 |
2.2 老厂区更新研究 |
2.2.1 国外老厂区更新相关研究 |
2.2.2 国内老厂区更新相关研究 |
2.2.3 研究评述 |
2.3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
2.3.1 工业遗产保护管理 |
2.3.2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
2.3.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2.3.4 研究评述 |
2.4 老厂区三元空间更新实践案例分析 |
2.4.1 商业中心改造实例:深圳上步工业区三元空间更新再造 |
2.4.2 文创园区改造实例:北京798艺术区三元空间更新再造 |
2.4.3 工业遗产改造实例:意大利普拉托市工业遗产改造实践 |
2.5 本章小结 |
3 “哈量”老厂区现状研判 |
3.1 “哈量”老厂区发展背景 |
3.1.1 哈尔滨市工业发展概况 |
3.1.2 哈尔滨“156 项工程”老厂区发展概况 |
3.1.3 “哈量”老厂区发展历程 |
3.1.4 案例选择依据 |
3.2 “哈量”老厂区现状概况 |
3.2.1 平面布局 |
3.2.2 建筑概况 |
3.2.3 特色提取 |
3.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
3.3 研究范围现状概况 |
3.3.1 研究范围划定 |
3.3.2 区位概况 |
3.3.3 物质空间形态及特征 |
3.3.4 社群构成及其空间特征 |
3.4 空间生产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的问题 |
3.4.1 空间生产利益化 |
3.4.2 空间形式同质化 |
3.4.3 空间营造商业化 |
3.4.4 发展机制片面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的空间生产过程 |
4.1 空间的实践——“哈量”老厂区更新的物质空间建构 |
4.1.1 厂区功能的延展与置换 |
4.1.2 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
4.2 空间的表征——“哈量”老厂区更新的空间生产构想 |
4.2.1 政府规划:空间实践的主导力量 |
4.2.2 资本注入:空间实践的必要前提 |
4.3 表征的空间——“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现状调查 |
4.3.1 居民对空间表征的内化 |
4.3.2 居民对空间表征的抵抗 |
4.4 各权力主体在“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中的博弈 |
4.5 本章小结 |
5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评价 |
5.1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评价主客体 |
5.1.3 评价内容 |
5.1.4 评价指标选取 |
5.1.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分析评价 |
5.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5.2.2 评价结果的因子识别 |
5.2.3 各指标因子熵权及熵值的计量分析 |
5.2.4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空间-权力博弈分析 |
5.3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各权力主体自身利益维度分析 |
5.3.2 各权力主体共同利益维度分析 |
5.3.3 各权力主体利益博弈维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 |
6.1 在“哈量”老厂区更新中实现空间正义的思路 |
6.1.1 地方政府:发挥主导力量,组织并协调参与主体关系 |
6.1.2 市场资本:合理运用市场力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6.1.3 居民:强调空间使用的公共性及空间权力的正义性 |
6.1.4 促进“哈量”老厂区更新中各权力主体的有效合作 |
6.2 基于权力博弈分析的“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策略 |
6.2.1 制度运营策略 |
6.2.2 经济再造策略 |
6.2.3 物质整合策略 |
6.2.4 社会协调策略 |
6.3 “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方案 |
6.3.1 区域功能定位 |
6.3.2 厂区空间布局 |
6.3.3 厂区流线组织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及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1:“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哈量”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调查问卷(核心利益相关者调查) |
附录3:“哈量”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调查(专家咨询) |
致谢 |
(2)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东北振兴战略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思想 |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东北振兴战略的社会历史背景 |
(一)东北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东北地区的蓬勃发展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发展逐渐走向“沉寂” |
三、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历程 |
(一)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 |
(二)党的十六大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启动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 |
四、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特点 |
(一)政策演变具有明显的问题意识和导向 |
(二)政策演变具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发展特点 |
(三)政策演变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五、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效能评估 |
(一)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政策实施的效能分析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启后政策实施的效能分析 |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政策实施的效能分析及其未来展望 |
六、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的现实启示 |
(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二)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与协调性 |
(三)必须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
(四)必须坚持精准思维和高质量发展 |
(五)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与治理能力建设 |
(六)必须建立健全政策实施的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历史考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文章结构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历史背景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东北地区 |
1.1.2 东北老工业基地 |
1.2 “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背景 |
1.2.1 国内背景 |
1.2.2 国际背景 |
1.3 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提出 |
1.3.1 国家首选东北作为工业建设基地原因 |
1.3.2 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提出 |
第二章 “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历程 |
2.1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起步阶段 |
2.1.1 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总体安排 |
2.1.2 苏联援建东北项目的确立及分配 |
2.1.3 工业部门中的优先重点建设 |
2.2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发展阶段 |
2.2.1 地区分配与原料相结合的发展特点 |
2.2.2 工业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的正规化 |
2.3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阶段 |
2.3.1 地区工业建设整体概况 |
2.3.2 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 |
2.3.3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
第三章 “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就及历史经验 |
3.1 “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就 |
3.1.1 基本建成了特色鲜明的重工业基地 |
3.1.2 以工业为中心的城市化水平提高 |
3.1.3 大力支援了全国建设 |
3.1.4 有效巩固和维护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
3.2 “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历史经验 |
3.2.1 党的领导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根本保证 |
3.2.2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有力支撑 |
3.2.3 有效利用先进经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4)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能的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东北老工业基地 |
1.2.2 新动能 |
1.2.3 主体性 |
1.2.4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回顾 |
2.1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简述 |
2.1.1 新中国成立前 |
2.1.2 改革开放前 |
2.1.3 振兴战略提出 |
2.1.4 振兴发展历程 |
2.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成效 |
2.2.1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
2.2.2 体制机制改革初见成效 |
2.2.3 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重塑 |
2.2.4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
2.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难的主体性问题 |
2.3.1 文化惰性长期存在 |
2.3.2 “官本位”思想浓重 |
2.3.3 市场商品意识薄弱 |
2.3.4 法治规则意识欠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培育新动能的主体性案例考察 |
3.1 新动能的含义和意义 |
3.1.1 新动能的概念含义 |
3.1.2 新动能的现实意义 |
3.1.3 新动能的培育原则 |
3.1.4 新动能的主攻方向 |
3.2 山东省培育新动能的主体性实践考察 |
3.2.1 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3.2.2 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 |
3.2.3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
3.2.4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
3.3 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培育新动能的主体性实践考察 |
3.3.1 面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
3.3.2 自主创新完备技术产业链 |
3.3.3 特色人才引进培养模式 |
3.4 发达国家工业领域软环境主体性考察 |
3.4.1 美国科技政策 |
3.4.2 日本工匠精神 |
3.4.3 德国企业文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能的主体性认识 |
4.1 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的客观优势要素 |
4.1.1 新一轮振兴发展政策 |
4.1.2 东北亚区域新形势 |
4.1.3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4.1.4 自贸区建设 |
4.2 政府培育新动能的主体性内涵 |
4.2.1 体制改革意识 |
4.2.2 产业规划意识 |
4.2.3 营商服务意识 |
4.2.4 对外开放意识 |
4.3 企业培育新动能的主体性内涵 |
4.3.1 市场导向意识 |
4.3.2 科技创新意识 |
4.3.3 产品质量意识 |
4.3.4 人才管理意识 |
4.4 培育新动能的主体性内涵 |
4.4.1 面向自身的革新性 |
4.4.2 面向环境的能动性 |
4.4.3 面向未来的超越性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研究涉及的重要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集群 |
2.1.2 制造业集群 |
2.2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
2.2.1 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2 东北地区制造业影响因素研究 |
2.2.3 新一轮东北制造业集群振兴研究的前沿问题 |
2.3 国企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
2.4 比较制度分析理论 |
2.4.1 比较制度分析理论基础 |
2.4.2 使用比较制度分析的优势 |
2.5 研究评述 |
2.5.1 研究评述 |
2.5.2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
第3章 国企主导与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发展理论分析 |
3.1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特征与分类 |
3.1.1 国企主导制造业集群的含义 |
3.1.2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的特征 |
3.1.3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分类 |
3.2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增长的数理模型 |
3.3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转型的数理模型 |
3.3.1 微观机制:转型中的国企行为 |
3.3.2 转型增长路径 |
3.4 转型路径选择 |
3.4.1 上游国企主导型集群 |
3.4.2 中游、下游国企主导型集群 |
第4章 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
4.1 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基础条件评价 |
4.2 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增长现状分析 |
4.3 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增长转型分析 |
4.3.1 制造业集群绿色发展 |
4.3.2 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 |
4.4 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负面效应分析 |
4.4.1 企业内部管理落后 |
4.4.2 要素使用效率低下 |
4.4.3 抑制其他主体发展 |
4.4.4 负面效应之间的关系 |
第5章 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增长与集聚效应研究 |
5.1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集聚程度增长计量分析 |
5.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1.2 实证结果分析 |
5.1.3 稳健性检验 |
5.1.4 解决内生性 |
5.2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产值规模增长计量分析 |
5.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5.2.3 稳健性检验 |
5.2.4 解决内生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绿色与创新转型效应实证研究 |
6.1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绿色发展计量分析 |
6.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1.2 实证结果分析 |
6.1.3 稳健性检验 |
6.2 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效率提升计量分析 |
6.2.1 中介效应分析 |
6.2.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政策启示 |
7.2.1 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 |
7.2.2 加强对国企产能可持续性的监督管理 |
7.2.3 保持国企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力 |
7.2.4 优化国企管理体制增强人才吸引力 |
7.2.5 注重不同类别的制造业集群发展目标差异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 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老工业基地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 |
三、法治环境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区域经济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 |
三、西方经济学和法学关于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与现实问题 |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史 |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
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时期的发展 |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问题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问题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观念问题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体制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律体系现状 |
一、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现有的法律体系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待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问题 |
一、法治文化薄弱 |
二、法治意识淡薄 |
三、法律执行困难 |
第三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
三、历史方面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体制建设的影响 |
一、法治环境对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主体法治观念的影响 |
二、法治环境对规范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秩序的影响 |
三、法治环境对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效率市场的影响 |
第二节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影响 |
一、法治环境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
二、法治环境对劳动力集聚的影响 |
三、法治环境对资本集聚的影响 |
四、法治环境对技术集聚的影响 |
第三节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法行政的影响 |
一、法治环境对政府管理规范化的影响 |
二、法治环境对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影响 |
三、法治环境对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化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法治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措施与经验 |
一、出台的法律 |
二、改造的结果 |
三、借鉴的经验 |
第二节 德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措施与经验 |
一、出台的法律 |
二、改造的结果 |
三、借鉴的经验 |
第三节 英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措施与经验 |
一、出台的法律 |
二、改造的结果 |
三、借鉴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的构想及对策 |
第一节 健全经济法律制度形成有效法治环境 |
一、配套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
二、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营商环境 |
三、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加强人们的法治观念 |
一、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 |
二、普及法治文化宣传教育 |
三、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建立完备依法行政及监督体系 |
一、完善执法体系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
二、完善司法体系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
三、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
第四节 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建设的对策 |
一、强化法律服务 |
二、加强相关法治环境建设 |
三、强化法治研究 |
四、加强法治建设的多重保障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记忆延续研究 ——以哈尔滨市一五六项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新型城镇化呼唤乡愁和城市记忆 |
1.2.2 文化自信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
1.2.3 156 项工程工业遗产保护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概念界定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城市记忆的相关研究 |
1.4.2 工业遗存的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城市记忆的相关研究 |
2.1.1 相关理论基础 |
2.1.2 城市记忆的认知主体与客体 |
2.1.3 城市记忆的特征 |
2.1.4 城市记忆系统构建 |
2.1.5 城市记忆的相关实践 |
2.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研究 |
2.2.1 东北老工业基地变迁与156 项工程 |
2.2.2 工业价值梳理 |
2.2.3 现存的问题 |
2.3 城市记忆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新的关系 |
2.3.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记忆特征 |
2.3.2 城市记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新的作用 |
2.3.3 城市记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新的启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156 项工程城市记忆分析 |
3.1 城市记忆资源现状 |
3.1.1 建设背景与区位解读 |
3.1.2 物质型记忆资源 |
3.1.3 非物质型记忆资源 |
3.2 自上而下的城市记忆分析 |
3.2.1 历史图片中的记忆分析 |
3.2.2 政府语境中的记忆分析 |
3.2.3 自上而下的记忆小结 |
3.3 自下而上的城市记忆分析 |
3.3.1 问卷调查中的记忆分析 |
3.3.2 媒体语境中的记忆分析 |
3.3.3 自下而上的记忆小结 |
3.4 城市记忆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影响因素梳理与测评方法 |
3.4.2 记忆度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
3.4.3 记忆度与六要素的关系 |
3.5 城市记忆现存的问题 |
3.5.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记忆断层 |
3.5.2 记忆储存方法的匮乏:不能记忆 |
3.5.3 记忆组织方法的缺失:不愿记忆 |
3.5.4 记忆再现方法的割裂:不让记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156 项工程城市记忆的延续策略 |
4.1 城市记忆延续的目标和原则 |
4.1.1 延续的目标 |
4.1.2 延续的原则 |
4.2 城市记忆系统解析 |
4.2.1 记忆系统要素梳理 |
4.2.2 记忆系统意象构建 |
4.2.3 记忆系统延续的流程 |
4.3 自上而下的城市记忆延续策略 |
4.3.1 城市记忆储存:遗产评价系统构建 |
4.3.2 城市记忆组织:工业记忆体系规划 |
4.3.3 城市记忆再现:场所精神表达重构 |
4.4 自下而上的城市记忆延续策略 |
4.4.1 城市记忆储存:城市记忆共享众筹 |
4.4.2 城市记忆组织:多元媒体文化宣传 |
4.4.3 城市记忆再现:社会关系网络延续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 |
一、文化内涵 |
(一)文化的定义 |
(二)文化特性 |
二、企业文化内涵与功能 |
(一)企业文化内涵解析 |
(二)企业文化功能 |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相关概念 |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特征 |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二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依据及过程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依据 |
(一)马克思恩格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
(二)列宁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
(三)毛泽东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实依据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国有企业先行 |
(二)文化建设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关系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历史 |
(一)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模式 |
(二)改革开放初期—注重市场体制改革 |
(三)新型国企文化—分化重组创新 |
第三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情况 |
(二)东北老工业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阻碍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 |
(一)缺乏完善的文化体制机制建设 |
(二)缺乏物质条件保障 |
(三)缺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 |
(四)缺乏建设企业文化自觉意识 |
(五)缺乏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动力 |
第四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相关对策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思想及建设原则 |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 |
(二)国家对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
(一)提升领导文化建设意识与能力 |
(二)培养齐心协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
(三)建构企业一致的核心价值观 |
(四)提升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
(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文化体制改革 |
(二)规范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流程 |
(三)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机制 |
(四)加大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力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文化与绿色企业文化 |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内涵 |
一、 企业文化的概念 |
二、 企业文化的功能 |
第二节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
一、 绿色企业文化的概念 |
二、 绿色企业文化的特征 |
第三节 绿色企业文化理论基础 |
一、 生态伦理学理论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 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四节 企业文化与绿色企业文化的关系 |
第三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概况及文化支撑 |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概况 |
一、 初期发展阶段 |
二、 战略重组阶段 |
三、 全面振兴阶段 |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支撑 |
一、 应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绿色企业文化理论支撑 |
二、 发挥依靠国家政策与制度规范的支持作用 |
第四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
一、 完善绿色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
二、 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
三、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
一、 有利于整体利益最大化 |
二、 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
三、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五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一、 我国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
二、 我国绿色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
一、 政治因素 |
二、 经济因素 |
三、 环境因素 |
四、 个人因素 |
第六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
一、 整体性原则 |
二、 发展性原则 |
三、 循环性原则 |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中外新兴工业区绿色经验的汲取 |
一、 对中外新兴工业区绿色经验的汲取 |
二、 中外新兴工业区特点与比较 |
第三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
一、 进行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精神层建设 |
二、 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制度层建设 |
三、 强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科技层建设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再造企业文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杨雅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演变研究[D]. 王世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一五”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历史考察研究[D]. 高俊娟.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4]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能的主体性研究[D]. 金同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东北地区国企主导型制造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D]. 李莉. 辽宁大学, 2020(01)
-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研究[D]. 姜帅.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7]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记忆延续研究 ——以哈尔滨市一五六项工程为例[D]. 武海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徐姝睿.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3)
- [9]借力文化振兴,道光廿五顺势谋复兴[N]. 许坤. 华夏酒报, 2014
- [10]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范冬梅. 齐齐哈尔大学, 2013(01)
标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