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相萃取GC/MS方法分析水中神经性毒剂水解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魏佳楠[1](2021)在《填充吸附剂微萃取-质谱法检测水中毒剂及水解产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毒剂的生产、存储和使用给国家和公共安全带来了重大问题,快速、准确提取化学毒剂是防化侦察的基本要求,因此开展以化学毒剂及其水解产物为目标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也是防化和反恐领域的重点方向。近年来,样品前处理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研究朝着小型化、便捷化、自动化和绿色环保的方向不断深入。填充吸附剂微萃取技术(Microextraction by Packed Sorbent,MEPS)是基于固相萃取的原理,在固相萃取基础上改进的更加便捷的萃取方式,具有快速、高效、绿色等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分析、食品安全及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但针对化学毒剂所开发的MEPS方法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将MEPS与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相结合,成功建立了MEPS-GC-MS方法,实现了水体中有机磷酸酯、沙林、梭曼及沙林水解产物甲基膦酸和沙林酸的快速检测。同时在无需衍生化的条件下,将MEPS与纳升电喷雾电离质谱(Nano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Nano-ESI-MS)相结合,建立了MEPS-Nano-ESI-MS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甲基膦酸和沙林酸的检测。将目标物拓展于芥子气水解产物,建立了MEPS-Nano-ESI-MS方法成功实现了芥子气水解产物硫二甘醇的快速灵敏检测。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建立MEPS-GC-MS方法用于有机磷酸酯、沙林及梭曼的检测(1)以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丙酯和甲基磷酸二乙酯为目标化合物,建立了MEPS-GC-MS方法并详细优化了影响提取效率的八个因素。当采用提取-丢弃模式的上样方式、C18为吸附剂、1000μL的样品体积(每个循环上样体积为100μL,连续上样10次)、5μL/s的样品循环速度、30μL氯仿为洗脱溶剂、5μL/s的洗脱速度(循环4次)时可获得最佳萃取效果。整个萃取过程仅需8 min即可完成。方法经验证得到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丙酯、甲基磷酸二乙酯的检测限分别为10 ng/m L、5 ng/m L、1 ng/m L和5 ng/m L,对自来水和地下水两种实际水样中存在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基质因子范围为0.80~1.30,表明基质效应可以忽略,相对标准偏差(RSD)≤4.50%,洗脱步骤所用有机溶剂仅为30μL,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2)以沙林、梭曼为目标化合物,建立了MEPS-GC-MS方法,并针对萃取过程中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C18为吸附剂,将1000μL的样品以5μL/s的流速流经吸附剂部分,淋洗溶剂为50μL超纯水,洗脱步骤选择40μL氯仿循环5次时可获得最佳萃取效果。方法经验证得到沙林及梭曼的检测限为1~2ng/m L,对自来水和雨水两种实际水样中存在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基质因子范围为0.80~1.10,表明基质效应可以忽略,RSD≤8.00%。同时探索了已建立的前处理方法用于野外现场的可行性。模拟野外试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用已建立的MEPS方法可快速提取水中有机磷毒剂原体并在吸附剂中有效保存3天以上,有效解决了沙林短时间内因水解过快而无法随时测定原体的问题。2.建立MEPS-MS方法检测沙林水解产物(1)合成了新型耐水衍生化试剂1-(重氮甲基)-3,5-双(三氟甲基)苯,并从试剂的现场方便储备性及是否适用于GC-MS仪器原位检测的角度,在步骤方法上将其与双(三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BSTFA)和三甲基苯基氢氧化(PTMAH)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进样口热解甲基化反应所需时间短、试剂易于储备,更具现场操作性。建立了MEPS(PTMAH)-GC-MS方法用于检测水体中存在的沙林酸,经验证该方法可在短时间有效提取水体中的沙林酸。(2)以沙林水解产物甲基膦酸和沙林酸为目标分析物,建立了MEPS-Nano-ESI-MS方法,针对萃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优化了吸附剂种类和洗脱溶剂种类两个因素,结果表明以石墨化碳黑为吸附剂,以甲醇/水(v/v,1:1)为洗脱溶剂可获得最佳萃取效果。两种目标物方法检测灵敏度均为1 ng/m L,对自来水和雨水两种实际水样中存在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基质因子范围为1.10~9.70,两种基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效果,RSD≤7.40%。该方法不需经过色谱分离和衍生化即可快速提取分析染毒水样,从而实现现场化学毒剂污染的快速证实。3.建立MEPS-Nano-ESI-MS方法检测芥子气水解产物建立了MEPS-Nano-ESI-MS方法用于芥子气水解产物硫二甘醇的提取与检测。同时合成了石墨烯量子点功能化纳米材料,并作为吸附剂填充于自制的MEPS设备中,对所合成材料与多种商业吸附材料如C18等在吸附效果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石墨烯量子点功能化材料表现出针对硫二甘醇更佳的吸附性能。采用单因素轮换试验和中心复合设计方法优化评估影响因素。在最佳测定条件下,所建立方法具有较低的检测限(1 ng/m L),对自来水和雨水两种实际水样中存在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估,基质因子均为1.00,表明基质效应可以忽略,RSD≤5.40%。方法仅需少量有机溶剂和样品量,提取与检测仅在5 min之内即可完成,证实了MEPS-Nano-ESI-MS是测定水体环境中芥子气水解产物的有效方法。
李宝强[2](2021)在《化生毒剂常压电离-质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化生毒剂的快速和准确检测对于毒剂快速报警、人员及时防护至关重要。区别于实验室质谱仪,车载或便携质谱仪等现场质谱仪具有现场、在线、快速检测的优势。然而,目前的现场质谱仪主要采用真空电子轰击电离源,仅能快速检测挥发性的化学毒剂,检测水和土壤中、固体粉末化学毒剂时存在衍生化、萃取等前处理过程繁琐耗时,且不能检测多肽、蛋白等大分子生物毒剂,难以满足化生突发事件现场对化生毒剂广谱、快速和准确检测的需求。常压电离是在大气压环境下直接对样品进行电离,无需或仅需简单的样品前处理,具有结构简单、解吸电离快、可多离子源集成等特点,同时由于离子源置于常压下,可减小真空系统的体积和重量,便于实现质谱仪小型化和现场应用,是近年来现场质谱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紧贴化生毒剂质谱快速检测的军事需求,针对化生侦察领域缺乏不同相态、不同类别化生毒剂的常压电离快速检测方法、离子化机制不完全清楚、常压电离参数优化缺乏量化依据以及定量检测重复性较差等问题,设计构建了化生毒剂常压电离实验装置,研究了化生毒剂常压电离机制,建立了不同相态、不同类别典型化生毒剂的常压电离-质谱快速检测方法,实现了从真空电离到常压电离、从气态化学毒剂到固液态化生毒剂的快速检测,涵盖了小分子化学毒剂和大分子生物毒素,为化生毒剂质谱快速检测提供了新途径。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构建了热解吸-低温等离子体电离(TD-LTP)、填充吸附剂微萃取-纳升喷雾电离(MEPS-Nano ESI)和激光解吸电离等化生毒剂常压电离-质谱实验装置,研究采用多因素等重复实验方差分析(MR-ANOVA)方法定量分析了相关参数影响常压电离效率的显着程度,优化了低温等离子体电离装置的放电气体流速、电离源出口与样品的距离,纳升喷雾电离装置的金属针尖与质谱进样口水平距离、喷雾电压,激光解吸电离装置的激光照射位置与质谱进样口水平距离、激光重复频率等重要参数,为开展化生毒剂常压电离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了硬件支持。2.研究了化学毒剂及其模拟剂和生物毒素的常压离子化机制,证明了:(1)沙林、维埃克斯及其模拟剂低温等离子体电离是与水簇离子发生质子转移反应电离,H+来源于空气中的水分子和溶剂分子,且H+与磷氧双键(P=O)结合,准分子离子碰撞诱导裂解过程中存在质子转移和电荷转移机制;芥子气及其模拟剂的低温等离子体电离主要为潘宁直接电离;(2)DMMP、TBP等模拟剂纳升喷雾电离过程中,H+来源于外界环境,且气相离子在传输过程中与外界气氛存在氢质子交换;(3)乌头碱、芋螺毒素纳升喷雾电离和激光解吸电离过程中H+来源于溶剂,芋螺毒素气相离子在传输过程中与外界气氛存在氢质子交换,为开展化生毒剂常压电离检测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3.研究建立了土壤中化学毒剂模拟剂、水中化学毒剂水解产物以及挥发性和固体粉末毒剂的常压电离快速检测新方法。(1)提出了水中沙林和芥子气水解产物填充吸附剂微萃取-纳升喷雾电离-质谱(MEPS-Nano ESI-MS)检测新方法,沙林水解产物甲基膦酸异丙酯、甲基膦酸的检测限为1.0ng/m L,在1.0ng/m L~100.0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10),精密度(RSD)≤12.4%,浓度为5ng/m L时的回收率分别为87.8%和101.5%;芥子气水解产物硫二甘醇的检测限为1.0ng/m L,在5.0ng/m L~100.0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10),精密度(RSD)≤10.7%,浓度为40ng/m L时的回收率为107.8%;该方法的检测时间≤10分钟(含萃取洗脱时间)且无需衍生化处理,实现了化学毒剂水解产物的快速检测;(2)提出了土壤中化学毒剂模拟剂热解吸-低温等离子体电离-质谱(TD-LTP-MS)检测新方法,神经性毒剂模拟剂DMMP、TBP的检测限为pg级,在5.0pg~500.0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0),精密度(RSD)≤19.5%,DMMP的响应时间为5.8s;糜烂性毒剂模拟剂CEES的检测限为ng级,在5.0ng~500.0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精密度(RSD)≤8.60%,响应时间为5.4s,实现了土壤中化学毒剂模拟剂的快速检测;(3)建立了沙林热解吸-低温等离子体电离-质谱(TD-LTP-MS)检测方法,检测限为1.0μg/m L,在1.0μg/m L~5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23),精密度(RSD)≤6.00%,响应时间为9.7s,实现了挥发性毒剂的快速检测;(4)建立了毕兹纳升喷雾电离-质谱(Nano ESI-MS)检测方法,检测限为100.0ng/m L,在1.0μg/m L~2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1),精密度(RSD)≤17.1%,响应时间为3.1s,实现了固体粉末毒剂的快速检测。4.研究建立了激光解吸电离和电喷雾电离-质谱(LDI/ESI-MS)快速检测生物毒素的方法,实现了从几百分子量至几万分子量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1)建立了乌头碱和芋螺毒素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检测方法,乌头碱和芋螺毒素的检测限为1.0ng/m L,在1.0ng/m L~20.0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2=0.9689和R2=0.9836),精密度(RSD)≤28.2%,响应时间为2.6s;(2)建立了河豚毒素和芋螺毒素纳升喷雾电离-质谱检测方法,河豚毒素的检测限为1.0ng/m L,在1.0ng/m L~20.0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19),精密度(RSD)≤14.1%,响应时间为3.8s;芋螺毒素的检测限为2.0ng/m L,在2.0ng/m L~20.0n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6),精密度(RSD)≤7.20%,响应时间为5.4s;(3)建立了肌红蛋白微升喷雾电离-质谱检测方法,检测限为1.0μg/m L,在5.0μg/m L~10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8),精密度(RSD)≤21.4%,响应时间为2.7s。论文通过开展化生毒剂常压电离技术和检测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常压电离-质谱的化生毒剂快速检测新方法,并验证了化学毒剂模拟剂低温等离子体电离和电喷雾电离方法在草木烟条件下的检测效果和装备表面沾染生物毒素纳升喷雾电离方法的检测效果,为化生毒剂现场快速侦察提供了新途径。未来常压电离与小型质谱仪进行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设计,可用于野外环境下快速检测化生毒剂和有毒有害化生物质。
魏佳楠,杨俊超,秦墨林,李宝强,杨柳[3](2021)在《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检测化学毒剂相关化合物的试剂和方法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化学毒剂是高毒性的危险化学物质,时至今日仍然对人类和社会具有潜在威胁。化学毒剂及其降解产物的分析是验证化学毒剂存在的重要方法。气相色谱法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是用于检测相关化合物的主要技术。由于许多化学毒剂的水解、降解产物具有极性大、难挥发的特点,因此需要通过衍生化试剂进行反应,成为挥发性高,低极性、低反应性的便于色谱分析的物质。综述近15年来气相色谱衍生化法检测化学毒剂水解、降解产物等相关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列表对比了包括新的衍生化试剂的方法和衍生条件,分析了新的衍生化试剂开发的趋势。对于开展相关化合物的衍生化气相色谱分析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
张美娟[4](2020)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化学战剂及其相关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及技术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化学战剂(Chemical warfare agents,CWAs)是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因而具有作战使用价值的化学品,在历史上曾被制造成化学武器,在军事战争和非军事恐怖活动中被多次使用,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在当今社会,化武相关的恐怖袭击及暗杀活动猖獗,如具有剧毒速杀特点的神经性毒剂在近几年被用于“金正男暗杀事件”,“俄罗斯双面间谍遇害案”等案件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恐慌,影响国际政治舆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确定因素之一。化学战剂及相关物的快速准确筛查对实现化学武器的有效防控尤为重要。化学战剂及其相关降解产物、前体、不纯物等化学品成为化武核查的重要环境标志物,被列管在《化学武器公约》化学品附表中,共计43大类上千万种化合物。由于化学战剂相关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溯源要求高;未知盲样中基质复杂,并且毒剂含量较低;未知新结构毒剂出现的风险性高等因素,给筛查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挑战。目前,常用的基于GC-MS的方法对难挥发的降解产物无法实现直接分析,通常需要衍生化处理,不但步骤繁琐而且容易在前处理过程中丢失化合物。基于LC-MS的方法大多是常规的靶向性筛查方法,仅能鉴定几种或一类毒剂相关物,无法实现海量未知化合物的同时高灵敏非靶向筛查与鉴定。本论文采用LC-HRMS和LC-MS/MS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化学战剂相关物,分别设计了综合式非靶向筛查策略。基于不同母核结构相关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开发了新的筛查技术和方法,针对神经性毒剂相关物的“警示离子”检索新方法,针对2B.04类化合物和芬太尼类物质建立了诊断离子与中性丢失过滤方法、保留时间预测方法等未知物筛查鉴定方法。解决了海量未知物难以实现高灵敏筛查的难题,为环境样品中化学战剂相关物的痕量法医学核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前言,简要介绍了化学战剂相关研究的进展,包括化学战剂的危害,化学战剂目前被管控和核查的情况及《化学武器公约》化学品附表化合物的类型。阐述了近年来化学战剂及相关物检测与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对比了 GC-MS与LC-MS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 LC-MS用于其它类型化合物的筛查策略及新型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二章针对CWC化学品附表中的1.A.01-1.A.03类物质,总结了 13大类神经性毒剂(NAs)及其降解产物(DPs),超过41万种结构可能性。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开发了一种“三步走”的综合筛查策略。首先建立可扩展数据库与谱图库以快速判定经典毒剂;其次在研究质谱裂解规律的基础上归纳出40个不同母核结构特征的警示离子,可涵盖10种类型的特征性结构片段,开发了 IS-CID MS模式下“警示离子”检索技术,可快速、灵敏地筛查样品中是否存在神经性毒剂相关化合物以及结构类型。第三步,建立了包含202种分子式组成的精确质量理论质谱数据库,可以涵盖所有的NAs及其DPs。最后通过全面分析准分子离子,碎片离子,二级质谱图和同位素比例,元素组成等信息,推断化合物的结构。该策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灵敏度,已被成功应用于真实样品中的未知化学物质的鉴定。第三章围绕附表2B.04中两大类物质氧烷基膦酸类和硫代烷基膦酸类物质,共计20大类结构母核,通过设计合成41种化合物对质谱裂解行为进行解析,总结质谱碎片与母核结构间的规律,选择16种特征诊断离子用于两大类化合物的判别分析。建立了非靶向的筛查策略,通过诊断离子过滤方法找出结构相关物,结合MS和MS/MS推断结构,结合保留时间预测辅助判定同分异构体,并与参考品进行比较以确认结构。该方法被用于OPCW PTs样品的筛查。第四章建立了除神经性毒剂外的其他CWAs相关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第一步是使用MRM方法对经典化合物高灵敏度快速筛查。第二步通过建立可扩展的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包含57种有参考品的常见经典毒剂和56种无参考品的相关物。最后利用碎片离子分析对未包含在数据库中的CWAs相关物质进行鉴定和结构解析。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具有筛查鉴定环境样品未知CWAs相关物质的应用前景。第五章通过研究不同取代基的芬太尼类化合物的共有质谱裂解途径,构建了芬太尼类似物的结构修饰-质谱裂解模型,用于推断新结构芬太尼类似物的碎片离子。建立了综合的筛查策略,首先,通过理论质量数据库检索快速筛查常见的100多个芬太尼类似物。其次,通过诊断离子过滤和中性丢失过滤对样品中未知的新型芬太尼结构类似物进行提取和分类。这种综合式的筛查策略得到了有效验证,并将此方法运用到一例全血样本中未知毒物的筛查工作中。第六章通过在商业化毒物筛查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了 200余种毒物药物的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建立了常见毒物药物的非靶向筛查方法,首先基于数据库检索得到疑似目标,并结合毒物体内代谢途径提取相关水解或代谢产物,再经综合分析、参考品质谱比对进行确证。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食品中毒患者呕吐物和粪便中未知毒物的筛查与鉴定,为样品中未知毒物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指导。
陈博[5](2019)在《痕量芥子气染毒血样中蛋白加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芥子气(HD)是一种活性很强的糜烂性化学战剂,可以通过眼睛、皮肤以及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皮肤、粘膜组织的损伤。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大量使用化学战剂,在战败后,日军在中国遗弃了大量的化学武器,其中大部分为芥子气,这些遗留化学武器至今仍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与安全,因此,建立系统、可靠、准确的分析检测方法十分必要。本论文针对化武履约以及临床救治等领域对痕量芥子气染毒分析方法研究的迫切需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联用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建立了一次采血同时检测两种生物标志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具体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痕量芥子气染毒血浆中羟乙基硫乙基-半胱氨酸-脯氨酸(HETE-CP)加合物的UPLC-MS/MS(MRM)分析方法。首先采用丙酮沉淀染毒血浆中的白蛋白,在pH值为8.8、3.00 mg/mL链霉蛋白酶作用下,50oC静置反应2.0 h,酶解液经溶剂沉淀后离心浓缩,加入4.00 mg/mL氯甲酸苄酯(Cbz-Cl)作为衍生化试剂,4oC振荡反应30 min,最后采用UPLC-MS/MS(MRM)进行检测。芥子气染毒血浆在4oC、室温以及37oC储存一周,或反复冻融十次,稳定性良好;定量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0200 ng/mL(HD染毒血浆浓度),线性方程为y=0.07579x-0.00146,相关系数R2>0.998,检出限为0.500 ng/mL(HD染毒血浆浓度,S/N≥5);天内(n=3)准确度为93.4%104%,精密度RSD≤6.1%;天间(n=9,2周)准确度为97.1%111%,精密度RSD≤9.0%。通过Cbz-Cl衍生,极大地降低了目标峰附近的背景干扰,增加了方法的灵敏度。通过方法学考察,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且天内、天间的准确度、精密度良好;该方法未使用任何纯化方法,极大地简化了操作步骤。研究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检出限可达0.500 ng/mL,相较于之前使用相似低分辨质谱仪器进行检测的方法降低了15倍,同时略低于使用高分辨质谱进行检测的方法检出限,为人体中毒的定性、定量分析及相应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2、建立了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HD-Hb)羟乙基硫乙基-缬氨酸(HETE-Val)加合物的UPLC-MS/MS(MRM)分析方法。采用Edman降解法将HD-Hb加合物转化成为HETE-Val加合物,建立的HETE-Val加合物的UPLC-MS/MS(MRM)检测方法对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溶液的检出限为100 ng/mL。使用UPLC-MS/MS进行检测,无须进行溶剂置换以及干燥等操作,且省略了后续的衍生操作,极大地简化了样品制备过程。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HETE-Val加合物的检测手段,丰富了芥子气染毒样品的分析方法。3、使用酸水解、胃蛋白酶酶解、链霉蛋白酶酶解三种方法对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溶液进行处理,筛选出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八种生物标志物,分别为HETE-VL、HETE-DE、HETE-PK、HETE-MFL、HETE-EVG(或HETE-DGL或HETE-VAD)、HETE-DAL、HETE-HAH(或HETE-AHH)、HETE-His多肽或氨基酸加合物,其中HETE-VL、HETE-DE、HETE-His具有较好的质谱响应,六种生物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为芥子气染毒样品的检测提供了多种新的生物标志物。4、建立了痕量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羟乙基硫乙基-组氨酸(HETE-His)加合物的UPLC-MS/MS(MRM)分析方法。从人全血中提取珠蛋白后,在pH为8.8、3.00mg/mL链酶蛋白酶作用下,55oC振荡酶解10.0 h。采用PPL柱进行纯化,洗脱液经浓缩后加入25.0 mg/mL Cbz-Cl,4oC振荡衍生30 min,最后采用UPLC-MS/MS(MRM)进行检测。HD染毒全血经样品制备后的待测液在4oC、室温以及37oC储存一周,或反复冻融十次,稳定性良好。定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01000 ng/mL(HD染毒全血浓度),线性方程为y=0.51x-1.36,相关性系数R2>0.995,检出限为10.0 ng/mL(S/N≥5,HD染毒全血浓度)。天内(n=3)准确度为90.2107%,精密度RSD≤10.3%;天间(n=9,2周)准确度为89.8115%,精密度RSD≤11.5%。经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操作简单、实验时间短、灵敏度高、实验条件温和。该研究比文献报道的灵敏度提高了150倍以上,可用于痕量芥子气暴露染毒的溯源性检测与分析。
李晓森,杨旸,吴姬娜,梁龙辉,邢中方,李欣海,刘石磊[6](2017)在《氟化衍生-固相萃取对水中痕量膦酸的GC-MS检测》文中认为针对水中痕量(<1 mg/L)甲基膦酸类化合物进行了GC-MS定性分析检测研究。建立了固相萃取结合氟化物衍生的方法进行样品制备。采用600MHz核磁对氟化物衍生效率进行分析,衍生效率大于99%。采用气相色谱-电子轰击电离质谱(GC-EI/MS)、气相色谱-化学源负电离质谱(GC-NCI/MS)以及气相色谱-选择离子扫描质谱(GC-SIM-MS)分析方法对5种标准物质沙林、梭曼原体以及甲基膦酸异丙酯、甲基膦酸乙酯、甲基膦酸的衍生化产物进行了分析,检出限分别为10,50,0.2,0.1,0.05μg/L,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
闫珑[7](2016)在《乙酰胆碱酯酶加合物质谱定量方法及在重活化剂抗毒效能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s,NAs)主要包括塔崩(GA)、沙林(GB)、梭曼(GD)、VX和俄罗斯VX(RVX),是一类对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具有强抑制作用的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神经性毒剂可被用于制造恐怖事件的可能性凸显了对其毒理机制及医疗救治研究的重要性。根据其中毒机制,神经性毒剂暴露后最有效的急救手段是及时给予乙酰胆碱酯酶重活化剂。然而,梭曼中毒酶易老化、难重活化且尚无有效重活化剂是世界防化医学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目前对于神经性毒剂中毒特性及重活化剂效价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经典的Ellman酶活力测定法。然而,该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易受基质、药物等干扰,导致表征结果不准确;更为重要的是该方法不能展示乙酰胆碱酯酶中毒后及重活化过程中的演变规律。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灵敏的NA水解产物、大分子加合物等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已能够满足NA中毒确证和溯源的要求。本课题借鉴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策略,首次提出了针对NAs毒性靶点AChE加合物即NAs效应标志物的分析技术方法,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应用于NA毒性分析。具体而言,本课题基于酶解-质谱法的分析策略,将中毒效应酶AChE经胃蛋白酶酶解后产生三种含有活性加合肽段的相应效应标志物,即活性肽、中毒肽和老化肽,并建立其高效液相色谱-串级质谱联用(LC-MS/MS)定量测定技术。为了能“捕捉”效应酶在中毒及重活化过程中的实时演变或存在状态,经一系列试验考察,发现向体系中加入适量甲酸可使效应酶瞬间“冻结”。相比传统酶活力测定法,本方法不仅能给出效应酶中毒程度的数据,更能定量地获取效应酶中毒后所处的不同状态,特别是对于低剂量神经性毒剂暴露(效应酶抑制率小于20%)时,Ellman法无法准确判断酶活性抑制率,而本方法则可准确分析抑制率小于1%的情况。基于所建立的酶解-质谱分析方法,我们首先表征了四种经典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梭曼、VX)的中毒特性,计算了各NAs的中毒速率常数、老化速率常数及老化半衰期。随后,应用上述分析技术,评价了经典重活化剂(HI-6、双复磷、氯磷定、TMB-4和MMB-4等)、我所研发的新型重活化剂和复方药物对这四种神经性毒剂分别暴露后的中毒乙酰胆碱酯酶的重活化效价,并评价了预防药物的预防给药效果,探讨了药物的重活化作用机制。本课题建立的分析方法同样可用于其他类化合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吡啶斯的明、有机磷农药毒死蜱)与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结合后的效应标志物的鉴定分析,为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特征性鉴定及其毒理药理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技术手段。本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前言,对神经性毒剂及其中毒机制、神经性毒剂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神经性毒剂抗毒药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重活化剂评价方法以及我所新型重活化剂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创新点。第二章神经性毒剂与胆碱酯酶加合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建立了四种典型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梭曼、vx)与电鳐ache、人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e)加合物酶解后产生的三种含有活性加合位点的肽段(即活性肽、中毒肽和老化肽)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运用高分辨质谱(lc-qtof-ms)技术确证了各特征性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和碎片特征,分析讨论了其碎裂规律。经方法学验证,本方法对未加合肽段的检测限为0.2nm,定量限为0.5nm,选择性、线性良好,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方法学要求,基质效应小,稳定性满足实际实验操作的需要。与传统ellman酶活测定法比较,新建酶解-质谱法不仅能准确地表征nas中毒胆碱酯酶的抑制率(与ellman法测得的抑制率相同),而且可以在nas极低浓度暴露时测定nas特异性肽段(中毒肽、老化肽)。由于其可以精准的测定胆碱酯酶所处的状态,所以比传统酶活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第三章神经性毒剂中毒特征表征,应用所建立的酶解-lc-ms/ms方法,系统分析了ache、bche暴露于四种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梭曼、vx)后,三种特征性肽段(活性肽、中毒肽、老化肽)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详细描述了各nas的中毒、老化特征。结果显示,生理条件下,梭曼暴露的ache,3分钟即可完成中毒并全部老化;vx中毒后,老化肽在1小时后可被检出;沙林中毒酶随时间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塔崩中毒酶则存在两条老化途径。在0℃低温条件下,梭曼的中毒和老化过程明显减缓,中毒肽可以持续地被检出,且随着ph值的升高,梭曼暴露的ache中毒及老化均减缓。四种神经性毒剂暴露的bche,中毒速度相差不大。与暴露的ache相比,梭曼暴露的bche,中毒肽可以被持续地检出;沙林暴露的bche,老化肽在1小时内持续缓慢上升;vx暴露的bche20分钟后可以检测到老化肽。首次提出根据对na中毒胆碱酯酶特征性肽段质谱定量数据计算na中毒速率常数、老化速率常数及老化半衰期的计算方法。第四章抗毒药对神经性毒剂中毒胆碱酯酶的防治效果评价,基于所建立的酶解-质谱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NAs重活化药物的评价方法。本方法从分子水平观测到活性肽、中毒肽、老化肽的变化关系并对其相对定量,通过纯酶组、中毒组、给药组活性肽的比较计算重活化率和相对胆碱酯酶活力,并根据中毒肽、老化肽的变化对重活化过程加以佐证。首次提出基于质谱法的药物重活化率、重活化剂EC50值计算公式,对经典重活化剂评价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本方法避免了传统Ellman法易受干扰、灵敏度低、特异性差的缺点,给出药物重活化作用最直接的证据。因此,本方法可以用作Ellman法的替代方法用于NAs重活化剂等抗毒药物评价。对经典肟类重活化剂及我所研发的新型重活化剂和复方药物的评价结果表明,对于GB和VX中毒,各种药物均显示出较好的重活化作用。针对GA中毒,TMB-4、LuH、“85”急救方具有良好的重活化作用,L-1655、L-1978、MMB-4有一定的重活化效果;而对于梭曼中毒,因其中毒酶极易老化,目前可获得的重活化剂对梭曼中毒救治均无效,但是L-1655、L-1978及“85”预防片表现出良好的预防效果。值得关注的是,LuH、TMB-4等重活化剂表现出加重GD中毒的现象。本章基于分析毒理学的思路,根据效应标志物的变化,分析讨论了不同药物的重活化作用机制。第五章其他化合物与胆碱酯酶加合物特异性肽段分析,将酶解-质谱法应用于其他类化合物与胆碱酯酶结合后效应标志物的鉴定分析,建立了检测胆碱酯酶抑制剂吡啶斯的明、有机磷农药毒死蜱(chlorpyrifos,CP)与AChE、BChE加合物的酶解-LC-MS/MS定量分析方法。证实了NAs预防药吡啶斯的明通过与ChE活性丝氨酸位点发生共价结合而发挥预防NAs中毒的作用。研究还发现,CP与ChE于体外孵育后,发生加合作用的实际上是其氧化产物氧化毒死蜱(chlorpyrifos oxon,CPO)。本方法建立的CPO-AChE加合物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CP毒理机制研究,CPO-BChE加合物定量分析方法为临床中毒确证、救治提供新的鉴定手段。这些实例表明,本课题所建立酶解-质谱分析方法可广泛应用于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特征性鉴定以及毒理药理研究。
闫珑,谢剑炜[8](2012)在《梭曼抗毒剂及其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神经性毒剂是一类具有速效致死性的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也称为有机磷毒剂(OP)。美军按化学结构和战术使用特点将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G类毒剂,以呼吸道吸入为主要中毒途径,如塔崩(GA)、沙林(GB)、梭曼(GD)和环基沙林(GF)等;另一类为V类毒剂,以皮肤染毒吸收为主要中毒途径,如维埃克斯(VX)和俄罗斯维埃克斯(RVX)等。梭曼因其具有难防难治的特点,一直是国内外防化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
李红,田福林,刘成雁,王志嘉,赵海波,王晓东,尤海丹,王歆睿[9](2012)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水和土壤中化学毒剂模拟剂》文中认为为了快速处理化学毒剂的突发性事故,建立了水和土壤中4种化学毒剂模拟剂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快速分析检测方法。水样用二氯甲烷和乙腈分两步进行萃取,土壤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萃取液经HP-5MS色谱柱(30m×0.25mm×0.25μm)分离,利用GC/MS的选择离子(SIM)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对水和土壤样品中的化学毒剂模拟剂进行分析,在0.1~10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 4~0.999 9。4种化合物在水中的检出限为0.3~2.1μg/L,定量限为1.1~7.1μg/L;在土壤中的检出限为1.0~2.7μg/kg,定量限为3.4~8.8μg/kg;4种化学毒剂模拟剂在水和土壤中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11.5%、11.8%;水和土壤中高、中、低3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分别为70.5%~101.9%、70.8%~112.9%。该方法快速准确、背景干扰少、分析灵敏度较高,适用于水和土壤样品中化学毒剂的快速分析。
暴铱[10](2011)在《神经性毒剂染毒体内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及其代谢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s, NAs)是一种危害极大的高效速杀型化学战剂,主要通过抑制生物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发挥其毒理作用。神经性毒剂进入生物体后迅速分布于各组织中,其主要存在形式有毒剂原型、水解产物和大分子加合物。这些化合物在体内的存在能够确证神经性毒剂的中毒、判断毒剂的中毒程度以及评估解毒剂的治疗效果,被称作神经性毒剂的体内生物标志物。神经性毒剂与生物大分子的加合物作为其生物标志物的主要优点在于其良好的溯源性及较高的特异性,配合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能够对低剂量的神经性毒剂中毒实现高灵敏检测。神经性毒剂在生物体内主要与两类生物大分子发生加合反应:胆碱酯酶和白蛋白。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具有高灵敏度,不易发生老化和不受重活化药物治疗影响等突出优点,已逐渐成为近期神经性毒剂生物标志物的研究重点。建立神经性毒剂与生物大分子加合物的分析方法是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溯源性检测的重要研究基础,对于阐释神经性毒剂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及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的近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通过以不同蛋白酶酶解NAs-白蛋白加合物得到各类检测靶分子,各种新型蛋白质纯化手段也不断得到应用;然而对于该加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至今仍是该领域的空白,现有技术手段无法对生物样品中的NAs-白蛋白加合物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同时由于定量分析方法的薄弱,对于NAs-白蛋白加合物在体内与染毒剂量的量效关系及随染毒时间变化的时效关系尚未有文献报道,NAs-白蛋白加合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规律亟待研究。本研究课题中首先合成了四种代表性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的检测靶分子膦酰化酪氨酸的参考品,首次合成了其中三种膦酰化酪氨酸的氘代内标物。其次针对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体系,我们巧妙地应用亲和色谱柱的工作原理,对染毒人血清中的膦酰化白蛋白进行提取和富集,并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建立了针对神经性毒剂-白蛋白加合物的样品处理方法,在大幅提高方法灵敏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生物样品中复杂成分引入的基质干扰。本研究首次应用氘代内标物建立了针对NAs-白蛋白加合物检测靶分子膦酰化酪氨酸的同位素稀释定量分析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不同剂量神经性毒剂动物体内染毒实验样品中,得到了染毒剂量与加合物浓度之间的量效关系。本研究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前言,简要介绍了神经性毒剂及其毒理作用,列举了毒剂在生物体内能够产生的生物标志物,比较了各种生物标志物的特点。详细介绍了神经性毒剂体内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对多种分析方法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指出了神经性毒剂与大分子加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二章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参考品及其同位素内标物的合成,参考现有合成方法,对其进行改良和优化,合成了四种代表性神经性毒剂(沙林、梭曼、塔崩和VX)与白蛋白加合物检测靶分子膦酰化酪氨酸的参考品;同时应用相应的氘代醇首次合成了其中三种毒剂(沙林、塔崩和VX)膦酰化酪氨酸的氘代内标物。合成的七种化合物纯度均达到95%以上,符合定量分析方法中对参考品和内标物的要求,为膦酰化酪氨酸同位素稀释定量分析方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第三章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应用合成的膦酰化酪氨酸参考品及其氘代内标物,优化了其在LC-Q-TOF MS/MS中的分析方法,同时巧妙地应用蛋白质组学中去除高丰度蛋白的亲和色谱柱HiTrapTM Blue HP的工作原理,对人血清中高丰度的白蛋白进行提取和富集,并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建立了针对神经性毒剂-白蛋白加合物的样品处理方法,在大幅提高方法灵敏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生物样品中复杂成分引入的基质干扰。应用该样品处理方法,以LC-Q-TOF MS/MS对不同剂量染毒的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体系中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该方法能够检测到NAs-白蛋白加合物的最低染毒剂量为:沙林:20 ng/mL人血清,梭曼:5 ng/mL人血清,塔崩:2 ng/mL人血清,与国外文献报道灵敏度相当。发现了梭曼-白蛋白加合物的新检测靶分子梭曼-二肽加合物,弥补了梭曼-酪氨酸加合物的不足,为梭曼-白蛋白加合物的分析检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第四章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同位素稀释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应用合成的膦酰化酪氨酸参考品及其氘代内标物,优化了其在LC-Triple quadrupole MS/MS中的分析参数。在经HiTrapTM Blue亲和色谱柱和SPE处理的大鼠血清基质中,应用合成的参考品及其氘代内标物建立了大鼠血清基质中膦酰化酪氨酸的同位素稀释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范围均符合定量分析的要求,其灵敏度达到:沙林、梭曼与酪氨酸加合物:10 pg/mL,VX与酪氨酸加合物:50 pg/mL。第五章神经性毒剂动物染毒实验样品中白蛋白加合物的定量检测,应用沙林和梭曼两种代表性G类神经性毒剂,以低、中、高三种不同剂量对雄性大鼠进行染毒,同时应用VX以0.7倍的半数致死剂量对大鼠进行高浓度染毒,应用建立的膦酰化酪氨酸同位素稀释定量分析方法,对动物体内染毒实验样品中的膦酰化酪氨酸进行准确的定量检测,同时测定不同毒剂不同剂量染毒样品中的BuChE活性抑制率,得出了神经性毒剂中毒剂量与白蛋白加合物浓度之间的量效关系。第六章神经性毒剂与丁酰胆碱酯酶加合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制备了丁酰胆碱酯酶的亲和凝胶procainamide-sepharose 4B gel,为染毒血清中神经性毒剂-丁酰胆碱酯酶加合物的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应用梭曼对人血清进行体外染毒,以procainamide-sepharose 4B gel纯化,以胃蛋白酶酶解,得到膦酸化的九肽加合物,以LC-Q-TOF MS/MS进行检测,能够测得该加合物的最低染毒剂量为20μg/mL人血清。针对procainamide-sepharose 4B gel和HiTrapTM Blue亲和柱的提取纯化原理,我们设计了在一份染毒血清样品中同时提取白蛋白和BuChE加合物的样品处理流程,提高了血清样品的利用效率。
二、固相萃取GC/MS方法分析水中神经性毒剂水解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相萃取GC/MS方法分析水中神经性毒剂水解产物(论文提纲范文)
(1)填充吸附剂微萃取-质谱法检测水中毒剂及水解产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化学侦察装备现场采样方法 |
1.2.2 填充吸附剂微萃取技术进展 |
1.2.3 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检测化学毒剂进展 |
1.3 论文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MEPS-GC-MS方法检测水相中有机磷酸酯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自制MEPS萃取设备 |
2.3.2 标准溶液配制 |
2.3.3 GC-MS分离参数 |
2.3.4 填充吸附剂微萃取过程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色谱条件确定 |
2.4.2 单因素优化 |
2.4.3 方法分析性能 |
2.4.4 基质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EPS-GC-MS方法检测水相中的沙林与梭曼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自制MEPS提取设备 |
3.3.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3.3.3 GC-MS分离参数 |
3.3.4 填充吸附剂微萃取过程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色谱条件确定 |
3.4.2 单因素优化 |
3.4.3 方法的分析性能 |
3.4.4 基质效应 |
3.4.5 微萃取存储检测效果 |
3.4.6 方法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EPS-MS方法检测沙林水解产物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新型衍生化试剂的制备 |
4.3.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4.3.3 MEPS-GC-MS结合衍生化检测MPA/IMPA |
4.3.4 MEPS-Nano-ESI-MS方法检测MPA/IMPA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衍生化试剂合成中间产物结构鉴定 |
4.4.2 MEPS-GC-MS结合衍生化检测MPA/IMPA |
4.4.3 MEPS-Nano-ESI-MS方法检测MPA/IMPA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吸附剂材料制备及MEPS-Nano-ESI-MS方法检测硫二甘醇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石墨烯量子点键合二氧化硅(GQDs/Si O2)复合材料制备 |
5.3.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5.3.3 纳升喷雾电离条件 |
5.3.4 填充吸附剂微萃取过程 |
5.3.5 Design-Expert实验设计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石墨烯量子点键合二氧化硅(GQDs/Si O2)复合材料表征 |
5.4.2 电喷雾质谱检测 |
5.4.3 吸附剂种类优化 |
5.4.4 洗脱溶剂优化 |
5.4.5 统计分析方法的设计 |
5.4.6 方差分析(ANOVA) |
5.4.7 拟合统计 |
5.4.8 因素相互作用 |
5.4.9 最佳参数 |
5.4.10 方法的分析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附图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2)化生毒剂常压电离-质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常压离子源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等离子体电离源 |
1.2.2 激光解吸电离源 |
1.2.3 电喷雾电离源 |
1.3 常压电离技术在化生毒剂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
1.3.1 化学毒剂及其模拟剂检测研究进展 |
1.3.2 生物毒剂及其模拟剂检测研究进展 |
1.4 化生毒剂常压电离方法研究面临的问题 |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二章 常压电离装置构建及实验因素量化分析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参数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低温等离子电离实验因素量化分析及优化 |
2.3.2 纳升喷雾电离实验因素量化分析及优化 |
2.3.3 激光解吸电离实验因素量化分析及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化生毒剂常压离子化机制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与参数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化学毒剂及其模拟剂低温等离子体电离机制 |
3.3.1.1 低温等离子体电离过程中H~+的来源 |
3.3.1.2 低温等离子体电离过程中H~+的结合位置 |
3.3.1.3 碰撞诱导裂解过程中的质子转移和电荷转移 |
3.3.1.4 低温等离子体电离过程中的潘宁直接电离 |
3.3.1.5 典型化学毒剂低温等离子体电离机制 |
3.3.2 化生毒剂及其模拟剂纳升喷雾电离机制 |
3.3.2.1 化学毒剂模拟剂纳升喷雾电离机制 |
3.3.2.2 生物毒素纳升喷雾电离机制 |
3.3.3 生物毒素激光解吸电离机制 |
3.3.3.1 生物碱类毒素激光解吸电离机制 |
3.3.3.2 多肽和蛋白质类毒素激光解吸电离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学毒剂常压电离-质谱检测方法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与参数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土壤中化学毒剂模拟剂快速检测 |
4.3.1.1 实验条件优化 |
4.3.1.2 土壤中化学毒剂模拟剂低温等离子体电离检测 |
4.3.2 水中化学毒剂水解产物快速检测 |
4.3.2.1 填充吸附剂微萃取因素优化 |
4.3.2.2 水中沙林毒剂水解产物的快速检测 |
4.3.2.3 水中芥子气毒剂水解产物的快速检测 |
4.3.3 挥发性和固体粉末化学毒剂快速检测 |
4.3.3.1 挥发性化学毒剂的低温等离子体电离检测 |
4.3.3.2 固体粉末化学毒剂的纳升喷雾电离检测 |
4.3.4 草木烟干扰条件下化学毒剂模拟剂快速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毒素常压电离-质谱检测方法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与参数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生物毒素激光解吸电离检测 |
5.3.2 生物毒素及模拟剂电喷雾电离检测 |
5.3.2.1 小分子量生物毒素纳升喷雾电离检测 |
5.3.2.2 大分子量生物毒素及模拟剂微升喷雾电离检测 |
5.3.3 侦察装备表面沾染生物毒素快速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3)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检测化学毒剂相关化合物的试剂和方法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性毒剂相关化合物衍生方法 |
1.1 硅烷化衍生化 |
1.2 酰基化衍生化 |
1.3 苯甲基化衍生化 |
1.4 甲基化衍生化 |
2 糜烂类毒剂相关化合物衍生方法 |
3 其他毒剂相关物衍生方法 |
4 结论 |
(4)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化学战剂及其相关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及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化学战剂的简介 |
1.1.1 化学战剂的概念及危害 |
1.1.2 常见化学战剂的种类 |
1.1.3 化学战剂的管控 |
1.2 化学战剂及其相关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2.3 其它方法 |
1.3 基于LC-MS的筛查策略研究进展 |
1.3.1 (前)靶向筛查 |
1.3.2 后靶向性筛查 |
1.3.3 非靶向性筛查 |
1.4 展望 |
第二章 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及技术方法研究 |
2.1 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2.1.1 试剂与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安全注意事项 |
2.1.4 参考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2.1.5 HPLC-HRMS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2.2 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2.2.1 1A.01类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2.2.2 1A.02类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2.2.3 1A.03类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2.3 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高分辨质谱数据库的构建 |
2.3.1 可扩展的自建数据库的构建 |
2.3.2 警示离子数据库的构建 |
2.3.3 理论精确质量数据库的构建 |
2.4 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非靶向筛查策略的构建 |
2.4.1 数据库检索方法的建立 |
2.4.2 综合式非靶向筛查策略的构建 |
2.5 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非靶向筛查策略的验证 |
2.5.1 筛查策略适用性验证 |
2.5.2 灵敏度和重复性验证 |
2.5.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验证 |
2.6 神经性毒剂及其降解产物非靶向筛查策略的应用 |
2.6.1 筛查策略在OPCW PT环境样品中的应用 |
2.6.2 筛查策略在长期储存RVX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
小结 |
第三章 神经性毒剂前体2B.04类化合物非靶向筛查策略及技术方法研究 |
3.1 神经性毒剂前体2B.04类化合物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3.1.1 试剂与材料 |
3.1.2 仪器设备 |
3.1.3 安全注意事项 |
3.1.4 参考品储备溶液的配制溶液配制 |
3.1.5 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3.2 神经性毒剂前体2B.04类化合物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 |
3.2.1 氧烷基膦酸酯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 |
3.2.2 硫代烷基膦酸酯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 |
3.3 2B.04类相关物诊断离子过滤方法的建立 |
3.4 2B.04类相关物保留时间预测方法的建立 |
3.5 2B.04类相关物非靶向筛查策略的构建 |
3.6 2B.04类相关物非靶向筛查策略的应用 |
小结 |
第四章 芥子气等其它类型CWAs相关物非靶向筛查策略及技术方法研究 |
4.1 芥子气等其它类型CWAs相关物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4.1.1 试剂 |
4.1.2 仪器设备 |
4.1.3 安全注意事项 |
4.1.4 参考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4.1.5 LC-MS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4.2 芥子气等其它类型CWAs相关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4.2.1 硫芥类相关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4.2.2 附表2B.10、2B.11类相关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4.2.3 氮芥类相关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4.2.4 其它类型CWAs相关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4.3 芥子气及其它类型CWAs相关物质谱数据库的构建 |
4.3.1 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及谱图库的建立 |
4.3.2 理论精确质量数据库的建立 |
4.4 芥子气及其它类型CWAs相关物串联质谱MRM方法的建立 |
4.5 芥子气及其它类型CWAs相关物非靶向筛查策略的构建 |
4.6 芥子气及其它类型CWAs相关物非靶向筛查策略验证 |
4.7 筛查方法的应用 |
小结 |
OPCW PT化合物的统计与分析 |
LC-MS用于化武公约附表化学品的可行性分析 |
1. 可直接检测类型 |
2. 需衍生化后检测类型 |
3. 特殊检测类型 |
4. 不适于检测类型 |
第五章 新精神活性物质芬太尼类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及技术方法研究 |
5.1 芬太尼类物质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5.1.1 试剂 |
5.1.2 仪器设备 |
5.1.3 参考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5.1.4 UPLC-HRMS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5.2 芬太尼类物质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 |
5.2.1 芬太尼的质谱裂解途径 |
5.2.2 芬太尼类似物的结构修饰-质谱裂解规律推测模型的建立 |
5.3 芬太尼类物质高分辨数据库的构建 |
5.4 芬太尼类物质非靶向筛查策略的构建 |
5.4.1 数据库检索方法的建立 |
5.4.2 诊断离子及中性丢失过滤方法的建立 |
5.4.3 综合式非靶向筛查策略的构建 |
5.5 芬太尼类物质非靶向筛查策略的验证 |
5.5.1 数据库检索方法的验证 |
5.5.2 方法灵敏度的验证 |
5.6 筛查策略的应用 |
5.6.1 未知粉末中芬太尼类似物的筛查 |
5.6.2 中毒人员血液样本中芬太尼类似物的筛查 |
小结 |
第六章 常见毒物及药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构建及应用 |
6.1 常见毒物与药物数据采集方法的建立 |
6.1.1 试剂 |
6.1.2 仪器设备 |
6.1.3 参考品储备溶液的配制 |
6.1.4 LC-MS检测方法的建立 |
6.2 常见毒物药物高分辨质谱数据库平台的建立 |
6.3 常见毒物药物非靶向筛查策略的构建 |
6.3.1 数据处理方法的建立 |
6.3.2 常见毒物药物筛查策略的构建 |
6.4 常见毒物药物非靶向筛查策略的应用 |
6.4.1 样品信息 |
6.4.2 样品前处理方法 |
6.4.3 高分辨质谱数据采集 |
6.4.4 高分辨质谱数据库检索 |
6.4.5 筛查结果的推断与判定 |
6.4.6 筛查结果的验证与半定量分析 |
6.4.7 结论 |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化学武器公约》附表化学品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件 |
(5)痕量芥子气染毒血样中蛋白加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芥子气及其相关性质 |
1.2.2 芥子气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
1.3 芥子气暴露染毒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 |
1.3.1 芥子气原体的分析 |
1.3.2 芥子气水解产物的分析 |
1.3.3 芥子气氧化产物的分析 |
1.3.4 芥子气-谷胱甘肽加合物及其β-裂解产物的分析 |
1.3.5 芥子气-大分子加合物的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案 |
1.4.1 痕量芥子气染毒血浆中HETE-CP加合物分析方法研究 |
1.4.2 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HETE-Val加合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
1.4.3 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1.4.4 痕量芥子气染毒HD-Hb加合物经酶解后产生的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研究 |
第二章 痕量芥子气染毒血浆HETE-CP加合物的UPLC-MS/MS分析方法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与器材 |
2.1.2 试剂 |
2.2 实验部分 |
2.2.1 注意事项 |
2.2.2 溶液配制 |
2.2.3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2.4 标准曲线溶液与质量控制样品的配制 |
2.2.5 样品制备 |
2.2.6 仪器条件 |
2.2.7 方法学考察 |
2.2.8 分子模拟计算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丙酮沉淀血浆白蛋白 |
2.3.2 链霉蛋白酶酶解 |
2.3.3 固相萃取柱分离纯化HETE-CP加合物 |
2.3.4 Cbz-Cl衍生 |
2.3.5 使用2-CEES染毒血浆作为内标 |
2.3.6 UPLC-MS/MS方法优化 |
2.3.7 UPLC-MS/MS碎裂途径研究 |
2.3.8 方法学考察结果 |
2.3.9 白蛋白作用位点分子模拟研究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HETE-Val加合物的UPLC-MS/MS分析方法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与器材 |
3.1.2 试剂 |
3.2 实验部分 |
3.2.1 注意事项 |
3.2.2 溶液配制 |
3.2.3 不同浓度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 |
3.2.4 样品制备 |
3.2.5 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质谱条件优化 |
3.3.2 检测结果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新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4.1 实验材料 |
4.1.1 仪器与器材 |
4.1.2 试剂 |
4.2 实验部分 |
4.2.1 注意事项 |
4.2.2 溶液配制 |
4.2.3 芥子气染毒血红蛋白溶液的制备 |
4.2.4 仪器条件 |
4.2.5 样品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酸水解后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4.3.2 胃蛋白酶酶解后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4.3.3 链霉蛋白酶酶解后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
4.3.4 不同处理方法筛选得到的生物标志物的比较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痕量芥子气染毒全血中组氨酸加合物的UPLC-MS/MS分析方法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仪器与器材 |
5.1.2 试剂 |
5.2 实验部分 |
5.2.1 注意事项 |
5.2.2 溶液配制 |
5.2.3 内标的制备 |
5.2.4 标准曲线样品与质量控制样品的配制 |
5.2.5 样品制备 |
5.2.6 仪器条件 |
5.2.7 方法学考察 |
5.2.8 分子模拟计算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珠蛋白的提取 |
5.3.2 链酶蛋白酶酶解 |
5.3.3 固相萃取(SPE)纯化 |
5.3.4 Cbz-Cl衍生 |
5.3.5 使用2-CEES染毒血红蛋白溶液作为内标 |
5.3.6 UPLC-MS/MS方法优化 |
5.3.7 组氨酸加合物加合位点研究 |
5.3.8 UPLC-MS/MS碎裂途径研究 |
5.3.9 方法学考察结果 |
5.3.10 血红蛋白作用位点分子模拟研究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6)氟化衍生-固相萃取对水中痕量膦酸的GC-MS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仪器条件 |
1.3 质量控制 |
1.4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GC-EI/MS直接分析标准样品GB,GD |
2.2 标准样品IMPA,EMPA,MPA的分析过程 |
2.2.1 标准样品IMPA,EMPA,MPA衍生化处理过程 |
2.2.2 标准样品MPA衍生化效率分析结果 |
2.2.4 标准样品IMPA、EMPA、MPA的GC-NCI/MS分析结果 |
2.2.5 5种标准样品的GC-NCI/MS分析结果 |
2.3 真实样品的分析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7)乙酰胆碱酯酶加合物质谱定量方法及在重活化剂抗毒效能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神经性毒剂概述 |
1.1. 乙酰胆碱酯酶的晶体结构 |
1.2. 神经性毒剂中毒机理 |
2. 神经性毒剂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进展 |
2.1. 毒剂原型 |
2.2. 水解产物 |
2.3. 大分子加合物 |
2.3.1. 白蛋白加合物 |
2.3.2. 胆碱酯酶加合物 |
3. 神经性毒剂抗毒药研究进展 |
3.1. 预防药物 |
3.2. 治疗药物 |
3.2.1. 对症治疗药物 |
3.2.2. 重活化剂 |
4. 重活化剂的效能评价方法 |
5. 我所新型重活化剂研究现状 |
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6.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6.2. 研究内容 |
6.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神经性毒剂与胆碱酯酶加合物的体外分析方法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神经性毒剂与胆碱酯酶肽段加合物的制备 |
3.3. LC-QTOF参数 |
3.4. LC-MS/MS参数 |
3.5. 实验用胆碱酯酶性质考察 |
3.5.1. 胆碱酯酶酶活测定 |
3.5.2. 胆碱酯酶有效含量测定 |
3.6. 中毒程度评价 |
3.7. 方法学考察 |
3.7.1. 选择性 |
3.7.2. 线性范围 |
3.7.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7.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7.5. 基质效应 |
3.7.6. 稳定性 |
4. 结果与讨论 |
4.1. LC-QTOF检测NAs肽段加合物 |
4.1.1. 参数优化 |
4.1.2. NAs胆碱酯酶加合肽结构确证 |
4.2. LC-MS/MS参数优化 |
4.3. 实验用胆碱酯酶性质考察 |
4.3.1. 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
4.3.2. 胆碱酯酶有效含量测定 |
4.4. 质谱法与酶活法对比评价几种NAs中毒程度 |
4.4.1. 梭曼中毒胆碱酯酶中毒程度评价 |
4.4.2. 沙林、VX中毒乙酰胆碱酯酶中毒程度评价 |
4.5. 方法学考察 |
4.5.1. 选择性 |
4.5.2.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定量限 |
4.5.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4.5.4. 基质效应 |
4.5.5. 稳定性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神经性毒剂中毒特性表征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中毒速率常数与老化速率常数的计算 |
3.3. 神经性毒剂中毒乙酰胆碱酯酶评价 |
3.3.1. 沙林、VX中毒乙酰胆碱酯酶评价 |
3.3.2. 梭曼中毒乙酰胆碱酯酶评价 |
3.3.3. 塔崩中毒乙酰胆碱酯酶评价 |
3.4. 神经性毒剂中毒丁酰胆碱酯酶评价 |
3.4.1. 沙林、VX中毒丁酰胆碱酯酶评价 |
3.4.2. 梭曼中毒丁酰胆碱酯酶评价 |
3.4.3. 塔崩中毒丁酰胆碱酯酶评价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实验中使酶“冻结”在不同状态的关键技术 |
4.2. 神经性毒剂对乙酰胆碱酯酶体外染毒的中毒特性 |
4.2.1. 沙林和VX |
4.2.2. 梭曼 |
4.2.3. 塔崩 |
4.3. 神经性毒剂对丁酰胆碱酯酶体外染毒的中毒特性 |
4.3.1. 沙林 |
4.3.2. VX |
4.3.3. 梭曼 |
4.3.4. 塔崩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毒药对神经性毒剂中毒胆碱酯酶的防治效果评价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溶液配制 |
3.2. 重活化率计算公式 |
3.3. 考察重活化时间对重活化率的影响 |
3.4. 考察重活化剂剂量对重活化率的影响 |
3.5. 经典肟类及叔胺类重活化剂药效评价 |
3.5.1. 重活化作用常规评价试验 |
3.5.2. 针对梭曼中毒酶的低温评价试验 |
3.5.3. 预防给药评价试验 |
3.6. 复方药物药效评价 |
3.6.1. 预防片 |
3.6.2. 急救液 |
4. 结果与讨论 |
4.1. 重活化时间对重活化率的影响 |
4.2. 不同剂量 |
4.3. 经典重活化剂重活化作用评价 |
4.3.1. 沙林 |
4.3.2. VX |
4.3.3. 塔崩 |
4.3.4. 梭曼 |
4.4. 抗毒药预防作用评价 |
4.4.1. 吡啶斯的明预防作用评价 |
4.4.2. 肟类重活化剂预防作用评价 |
4.5. 我所新型重活化剂评价 |
4.6. 复方药物药效评价 |
4.6.1. 预防片 |
4.6.2. 急救液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其他化合物与胆碱酯酶加合物特异性肽段分析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 |
3.1. 吡啶斯的明胆碱酯酶加合物特征性肽段鉴定 |
3.1.1. 吡啶斯的明胆碱酯酶肽段加合物的制备 |
3.1.2. 质谱鉴定特征性肽段 |
3.2. 毒死蜱胆碱酯酶加合物特征性肽段鉴定 |
3.2.1. 毒死蜱胆碱酯酶肽段加合物的制备 |
3.2.2. LC-QTOF-MS质谱法鉴定特征性肽段 |
3.2.3. LC-(MRM)-MS/MS方法建立 |
4. 结果与讨论 |
4.1. 吡啶斯的明胆碱酯酶加合物特征性肽段鉴定 |
4.2. 毒死蜱胆碱酯酶加合物特征性肽段鉴定 |
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神经性毒剂染毒体内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及其代谢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 神经性毒剂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的意义 |
2. 神经性毒剂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技术方法 |
2.1 神经性毒剂原型的检测方法 |
2.2 神经性毒剂水解产物的检测方法 |
2.3 神经性毒剂加合物的检测方法 |
2.3.1 神经性毒剂与ChE 加合物的检测方法 |
2.3.2 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的检测方法 |
3. 神经性毒剂生物标志物检测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
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4.1 课题研究目的 |
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参考品及其氘代内标物的合成 |
1. 引言 |
1.1 O-烷基甲基膦酰氯的合成 |
1.2 酪氨酸N 端,C 端羟基的保护 |
1.3 O-烷基甲基膦酰化酪氨酸的合成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O-烷基甲基膦酰氯的合成 |
2.3.1.1 O-烷基甲基膦酰氯的合成 |
2.3.1.2 O-乙基-N,N-二甲基膦酰氯的合成 |
2.3.1.3 GC-MS 检测O-烷基甲基膦酰氯的合成产物 |
2.3.2 酪氨酸N 端、C 端的保护 |
2.3.3 膦酰化酪氨酸的合成 |
2.3.4 O-烷基甲基膦酰化酪氨酸纯化 |
2.3.5 O-烷基甲基膦酰化酪氨酸催化氢化脱保护 |
3. 结果与讨论 |
3.1 O-烷基甲基膦酰氯的合成 |
3.2 酪氨酸N 端、C 端的保护 |
3.3 膦酰化酪氨酸的合成 |
3.3.1 膦酰化N,C-保护酪氨酸的合成 |
3.3.2 膦酸化N,C-保护酪氨酸的纯化 |
3.3.3 膦酸化N,C-保护酪氨酸的脱保护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应用O-烷基甲基膦酰化酪氨酸参考品对分析方法进行优化 |
2.3.1.1 LC-Q-TOF MS/MS 参数的优化 |
2.3.1.2 固相萃取方法的优化 |
2.3.2 神经性毒剂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加合物的测定 |
2.3.2.1 神经性毒剂贮备溶液的配制 |
2.3.2.2 神经性毒剂对人血清的体外染毒 |
2.3.2.3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BuChE 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
2.3.2.4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的提取 |
2.3.2.5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加合物的酶解 |
2.3.2.6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酶解体系的SPE 方法 |
2.3.2.7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加合物的LC-Q-TOF MS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应用膦酰化酪氨酸参考品及其氘代内标物对分析方法进行优化 |
3.1.1 LC-Q-TOF MS/MS 条件的优化 |
3.1.1.1 质谱参数的优化 |
3.1.1.2 LC 方法的优化 |
3.1.2 固相萃取方法的优化 |
3.2 神经性毒剂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加合物的测定 |
3.2.1 神经性毒剂与人血清白蛋白的加合 |
3.2.2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BuChE 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
3.2.3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的提取 |
3.2.4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的酶解 |
3.2.5 神经性毒剂-人血清体外染毒样品中白蛋白加合物的LC-Q-TOF MS/MS 检测 |
3.3 梭曼-白蛋白加合物的新检测靶分子—梭曼-二肽加合物 |
3.3.1 新检测靶分子的发现及结构确证 |
3.3.2 新检测靶分子梭曼-二肽加合物的固相萃取方法优化 |
3.3.3 新检测靶分子梭曼-二肽加合物的酶解条件 |
3.3.4 以梭曼-二肽加合物作为检测靶分子的灵敏度及线性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神经性毒剂与白蛋白加合物同位素稀释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基质溶液的制备 |
2.3.2 LC-Triple quadrupole MS/MS 参数的优化 |
2.3.2.1 质谱参数的优化 |
2.3.2.2 LC 参数的优化 |
2.3.3 精密度的测定 |
2.3.4 回收率的测定 |
2.3.5 灵敏度的测定 |
2.3.6 工作曲线的绘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LC-Triple quadrupole MS/MS 参数的优化 |
3.1.1 质谱参数的优化 |
3.1.2 液相参数的优化 |
3.2 精密度的测定 |
3.3 工作曲线的绘制 |
3.4 回收率的测定 |
3.5 灵敏度的测定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神经性毒剂染毒动物实验样品中白蛋白加合物的定量检测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方法 |
2.4.1 神经性毒剂贮备溶液的配制 |
2.4.2 实验动物 |
2.4.3 动物染毒实验 |
2.4.4 动物染毒样品中BuChE 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
2.4.5 动物染毒样品中白蛋白的提取 |
2.4.6 动物染毒样品中白蛋白的酶解 |
2.4.7 动物染毒样品中白蛋白酶解体系的SPE 方法 |
2.4.8 动物染毒样品中神经性毒剂-酪氨酸加合物的LC-MS/MS 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动物染毒实验 |
3.2 动物染毒样品中BuChE 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
3.3 动物染毒样品中神经性毒剂-酪氨酸加合物的LC-MS/MS 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神经性毒剂与丁酰胆碱酯酶加合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procainamide-sepharose 4B 亲和凝胶的制备 |
2.3.1.1 溴化氰对sepharose 4B 凝胶的活化 |
2.3.1.2 CH-sepharose 4B gel 的制备 |
2.3.1.3 procainamide 的连接 |
2.3.1.4 procainamide 与sepharose 4B gel 结合率的测定 |
2.3.1.5 procainamide-sepharose 4B gel 对人血清中BuChE 提取回收率的测定 |
2.3.2 梭曼与人血清体外染毒体系的制备 |
2.3.2.1 梭曼贮备溶液的配制 |
2.3.2.2 梭曼对人血清的染毒 |
2.3.3 梭曼-人血清体外染毒体系中膦酰化BuChE 的分离纯化 |
2.3.4 梭曼-人BuChE 加合物的酶解和富集 |
2.3.5 LC-Q-TOF MS 分析 |
2.3.6 梭曼-人血清染毒体系中BuChE 和白蛋白加合物的同时测定 |
2.3.6.1 梭曼-人血清染毒体系中先提取白蛋白加合物再提取BuChE 加合物 |
2.3.6.2 梭曼-人血清染毒体系中先提取BuChE 加合物再提取白蛋白加合物 |
3. 结果与讨论 |
3.1 procainamide-sepharose 4B 亲和凝胶的制备 |
3.2 procainamide-sepharose 4B gel 对人血清中BuChE 提取回收率的测定 |
3.3 梭曼-人血清体外染毒体系中梭曼-BuChE 加合物的测定 |
3.4 梭曼-人血清染毒体系中BuChE 和白蛋白加合物的同时测定 |
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神经性毒剂体内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附录二 个人简历 |
附录三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四、固相萃取GC/MS方法分析水中神经性毒剂水解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填充吸附剂微萃取-质谱法检测水中毒剂及水解产物方法研究[D]. 魏佳楠. 军事科学院, 2021
- [2]化生毒剂常压电离-质谱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李宝强. 军事科学院, 2021
- [3]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检测化学毒剂相关化合物的试剂和方法进展[J]. 魏佳楠,杨俊超,秦墨林,李宝强,杨柳. 化学试剂, 2021(03)
- [4]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化学战剂及其相关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及技术方法研究[D]. 张美娟.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5]痕量芥子气染毒血样中蛋白加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研究[D]. 陈博.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6]氟化衍生-固相萃取对水中痕量膦酸的GC-MS检测[J]. 李晓森,杨旸,吴姬娜,梁龙辉,邢中方,李欣海,刘石磊. 分析试验室, 2017(03)
- [7]乙酰胆碱酯酶加合物质谱定量方法及在重活化剂抗毒效能评价中的应用[D]. 闫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8]梭曼抗毒剂及其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闫珑,谢剑炜.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2(04)
- [9]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水和土壤中化学毒剂模拟剂[J]. 李红,田福林,刘成雁,王志嘉,赵海波,王晓东,尤海丹,王歆睿. 质谱学报, 2012(04)
- [10]神经性毒剂染毒体内生物标志物的分析方法及其代谢行为研究[D]. 暴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