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陆龟面临灭绝危机

亚洲陆龟面临灭绝危机

一、Asia's Tortoises Facing Extinction Crisis(论文文献综述)

曲亮[1](2021)在《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犯罪对象及认识错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刑法对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行为予以严厉的刑罚规制,从行为人这一源头打击了非法捕杀、交易、运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从而保护了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和大自然生态安全,保障了地球生物多样性。但在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刑法规制方面,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保护的对象、行为人主观认识等方面仍存在疑问,具体表现在司法实务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争议性问题。因此,应结合我国刑事立法背景和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运用多种方法对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行为寻求刑法上的完善规制路径。本文除绪论和结论部分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犯罪对象及认识错误概述。以多个典型案例为初始研究对象,将司法实务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及不同意见逐渐展开后,点明本文研究的两个主要问题,即人工繁育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是否属于犯罪对象和认识错误情况下如何定性和处理。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犯罪对象问题。本罪的犯罪对象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而此概念的具体含义可能存在广义与狭义的不同理解,当前最主要、最明显、争议最热烈的分歧是“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是否属于“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是否属于“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单凭刑法条文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一词并不能确定本罪的对象范围,必须结合多种解释方法对其予以界定。第三部分对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认识错误问题进行具体展开分析。从刑法认识错误的一般理论入手,对法律认识错误与事实认识错误理论进行简要概述,重点分析“规范性构成要件的认识及其错误”这一问题,并认为理解行为的社会意义是判断的标准,最后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认识错误分类讨论。

孔成思[2](2020)在《物种辅助迁移问题的生态伦理考量》文中认为近些年,关于物种辅助迁移策略的研究一度成为生物学和生态学相关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并随着它在生物、物种保护实践层面上的应用与推广,引发了学界对它的诸多争议,尤其是关于生态风险与保护效用方面的问题争论最为突出。为解决对这些焦点问题的争论,从道德动机与保护主旨、道德关怀与迁移效用以及道德语境与适用对象三个维度对辅助迁移策略进行生态伦理的考量,确立了生态系统完整性视域下以物种所占生态位是否得到实质保护作为物种辅助迁移的评价原则。基于该原则,指出物种辅助迁移的真实生态效用十分有限,应予以慎用。

刘子正[3](2019)在《翻译补偿视角下《地球上的神奇动物》的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报告是以翻译补偿理论的视角对《地球上的神奇动物》年刊的翻译研究。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但由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翻译损失从翻译活动存在时起就一直与翻译相伴,即不可避免性。翻译损失是指翻译过程中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及其功能的丧失。对上述各种不可避免的损失进行必要的补偿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笔者在翻译《地球上的神奇动物》过程中采取翻译补偿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地球上的神奇动物》年刊收录了 2017年月刊中的精彩部分,书中故事引人入胜,用以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该书语言同时具备了表达性、信息性、号召性和准确性。因此,要通过补偿策略再现原文内容十分具有挑战性。笔者基于前人对翻译补偿的研究成果,着重探讨了如何运用补偿策略使中国的目标读者有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本文主要在语义层面、句法层面以及文化层面提出了 8种不同的策略,以补偿在翻译过程中的损失。在语义层面上,笔者采用了引申、增益、词性转换这三种补偿策略,使翻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对译本产生积极作用;在句法层面上,笔者采用了融合、拆分和语态转换这三种补偿策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避免翻译腔的出现。在文化层面上,笔者采用了注释和文内释义两种翻译策略,以清除文化上的障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总之,在采取补偿策略时,译者首先应该分析损失所在的层面,然后再确定相应的范围和策略来进行补偿。笔者希望本报告能对相似文本的翻译实践和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马学敏[4](2018)在《广西亚洲巨龟(Heosemys grandis)养殖技术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亚洲巨龟(Heosemys grandis)是广西龟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其养殖规模在广西龟类养殖市场占有一定地位。为了解不同养殖模式下广西亚洲巨龟养殖水体环境质量以及亚洲巨龟生长状况,本研究2017年8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学基地龟类繁育中心选取循环水和非循环水两种亚洲巨龟养殖模式,分别对养殖池、污水处理池水质以及亚洲巨龟生长状况监测,其中循环水养殖模式使用了养殖尾水循环使用处理池系统,循环处理系统将污水收集后进行多级处理,最后通过水生植物净化池再循环利用;非循环水养殖模式则通过定期排放更换水体。每半个月在龟类繁育中心采样,检测水温、pH、溶氧、氨氮、亚硝酸氮、总氮、总磷、活性磷、化学需氧量、铜和锌等共11项水质指标,并运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水体富营养化足迹法对养殖水体进行评价;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测定亚洲巨龟的生长指标;获得其主要污染因子、水质变化规律以及循环系统的处理效果等不同养殖模式亚洲巨龟养殖水体水质动态变化和生长效益。同时,为收集和了解亚洲巨龟的广西养殖模式,本研究还对北海市宏昭农业有限公司以及防城港市富城休闲渔业基地的亚洲巨龟养殖模式和养殖水质进行实地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循环水模式下,实验期间pH、溶解氧、铜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COD、总氮总体呈下降趋势,氨氮规律性的上下波动,活性磷总体较稳定,亚硝酸盐、总磷、锌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非循环水模式下,pH总体呈上升趋势,COD、总氮、总磷总体呈下降趋势,溶解氧、氨氮、铜含量则有规律的波动,活性磷较稳定,亚硝酸、锌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统计检验分析表明,两种模式水体中COD、溶氧差异显着(P=0.035、P=0.049),循环水溶解氧含量低、COD含量高。其他因子差异不显着(P>0.05)。2、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水质评价可知:循环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3.662mg/L、0.916mg/L,非循环水中分别为3.236mg/L、0.595mg/L,分别是地表水Ⅲ类水水质标准2.66倍、3.58倍、2.39倍、1.58倍;循环水总氮、总磷含量分别是非循环水的1.08倍、1.74倍。循环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大于非循环水;循环水和非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养殖水质氮磷比平均值分别63.26、72.34,均大于7,养殖水为磷营养盐限制。总氮、总磷以外的其余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渔业用水标准(Ⅲ类)。说明循环水和非循环水亚洲巨龟养殖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总氮、总磷,磷失衡特征明显且非循环水模式的水质氮磷失衡更为严重。3、根据氨氮、总氮、总磷3个指标进行的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分析,得出循环水和非循环水亚洲巨龟养殖水体中,循环水氨氮、总氮、总磷3个指标总的富营养化足迹为97.62×10-8kg NO3-eq,非循环水氨氮、总氮、总磷3个指标总的富营养化足迹为55.04×10-8kgNO3-eq,循环水是非循环水的1.77倍。水体受氮、磷污染严重且总磷对富营养化贡献最大。根据pH、溶氧、氨氮、亚硝酸氮、总氮、总磷、活性磷、COD、铜和锌10项指标进行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循环水系统的养殖水和净化水均为Ⅲ类水,非循环水系统的养殖水为Ⅱ类水,均符合水产养殖等渔业用水标准。4、研究期间,净化处理后循环系统中水体COD含量从16.OOmg/L下降到13.99mg/L,总氮含量从3.662mg/L下降到3.020mg/L,循环系统对水中COD、总氮有去除作用,去除率分别为12.5%、17.5%;但是氨氮、总磷含量却分别从0.445mg/L上升到0.464mg/L,0.916mg/L上升到1.702mg/L,分别增加了 4.3%、85.8%。循环系统对养殖尾水中的COD、总氮有一定去除作用但水质处理效果不理想,水处理效率有待提高。5、研究期间亚洲巨龟生长和经济效益分析:在循环水和非循环水模式下,亚洲巨龟平均增重分别为210g、183g,亚洲巨龟生产利润分别为2.4万元、0.9万元,亚洲巨龟循环水模式的生长和利润分别是非循环模式的1.15倍、2.67倍;循环水和非循环水模式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83、1:1.28;循环水模式经济效益比非循环水的好。6、对北海和防城两公司亚洲巨龟养殖模式和养殖水质实地调查发现:两公司存在三种亚洲巨龟养殖模式,分别为温室养殖、温室—外塘二段式养殖以及原生态养殖。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温室养殖水体受到氮磷污染,水体为Ⅳ类水;二段式养殖水体较好,判定为Ⅱ类水;原生态养殖模式下水质最佳,为Ⅰ类水。综合循环水和非循环水亚洲巨龟养殖水体质量评价和生长、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循环用水养殖模式养殖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且亚洲巨龟生长更好,经济效益更高,虽然养殖水质没有非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好但不会向外排放养殖尾水造成环境污染。本实验条件下,推荐循环水养殖模式和原生态模式。

周婷,李丕鹏,董超,李仕宁,陈伟岗[5](2018)在《我国陆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文中总结了我国陆龟驯养繁育发展概况和贸易数据,重点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陆龟驯养繁育现状,预测了陆龟产业发展趋势,并为促进我国陆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建议。

王春晶[6](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王强[7](2016)在《CITES大会强化濒危动植物保护》文中指出2016年9月24日10月5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17次缔约方大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这是近十多年来首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缔约方会议,也是CITES缔约43年来,参加人数和议案规模最多的一次大会。有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府及非政府间组织的约2500人参加会议,

张维[8](2016)在《新疆天山峡谷渐危植物野核桃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天山峡谷的野核桃为胡桃科胡桃属乔木,是中亚第三纪“残遗”树种,国家Ⅱ级保护渐危植物,主要分布区远在前苏联西天山和帕米尔-阿赖山地,亚洲仅在中国新疆巩留县有成片分布,其对于研究栽培核桃起源、演化、古植物区系变迁和古地理及第三纪、第四纪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由于新疆野核桃狭小的分布和地处不利的广大荒漠环抱之中,加之气候变迁、人为干扰、生境破碎化,以及其它诸多因素,使得新疆野核桃面临灭绝的危险,急需对其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本文采用植物区系学、群落学和植物种群学研究与分析方法,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的区系组成、植物生态类型结构、植物的气候和土壤水分特征、野核桃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组成的波动周期及演化趋势、种群的生长特征、种子和复叶的表型可塑性及生物量分配等,综合分析了新疆野核桃的濒危机制,并提出科学保护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56科182属329种,平均27.88种/km2。优势科14科,表征科8科;优势属17属,表征属4属;无单种科,有6个单种属;中国特有属1属,中国特有种14种,其中新疆特有种9种。(2)保护区的维管植物的地理成分中温带分布型有14科140属299种,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科、属、种总数的60.87%、94.59%、96.78%;该区的维管植物与中亚、地中海交流较多,与热带和东亚交流较少,具有强烈的温带性质。(3)保护区的被子植物有6个植株生长型,4个根系生长型,6个Raunkiaer生活型,5个水分生态类型和6个饲用价值类型。其中,植株生长型种数以直立型最多,丛生型次之;根系生长型为直根型最多,根茎型次之;生活型为地面芽植物最多,一年生植物次之;水分生态类型为中生型最多,中湿型生次之;多数种类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保护区的被子植物组成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植物群落的植株、根系生长特点,生活型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地面芽植物的气候特征,被子植物土壤水分条件以中生性为主。(4)野核桃种群胸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3个样地其最大胸径分别为91.7 cm,82.8cm和58.9 cm;有3个死亡高峰,最高死亡率在低海拔样地(H1)和高海拔样地(H3)均为第9龄,中间样地(H2)为第12龄。幼龄植株到成年植株发育不连续。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呈增长型年龄结构。(5)野核桃16龄幼苗的期望寿命为阳坡大于阴坡。其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以13龄数量占绝对优势,为增长型年龄结构。幼苗的死亡率为阳坡小于阴坡,死亡高峰在第3龄,平均死亡率达80.4%;1龄幼苗仅有1.9%可以存活到第7龄,幼苗在其生活史中采用的是r-对策。(6)野核桃成株的树高与年龄、胸径与年龄、树高与胸径的生长关系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型;其幼苗的株高与年龄、基径与年龄,株高与基径的生长关系均为指数函数异速生长型,表现出幼苗株高和基径均有一个从缓慢到加速的生长过程。(7)野核桃14个坚果变型及其各指标的数量性状差异显着(P<0.05),并且在迁地移栽后有更大的坚果。坚果的各数量性状之间主要是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8)野核桃为大头奇数羽状复叶,常由59片小叶组成。复叶长、复叶宽、复叶生物量、叶轴生物量随小叶数增加而增大,叶轴长随小叶数增加而减小;复叶内随叶序增加,小叶生物量增大,对生小叶生物量具有对称性。复叶各构件之间主要为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异速生长。(9)经综合分析,尽管新疆野核桃结实量少、幼苗生长缓慢、幼苗和幼树存活率低,但幼苗种群和整个种群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目前内因尚不能致濒。而地质及其气候变迁、人为采摘坚果和群落环境的影响等外因均可致濒。建议在保护管理上实施迁地保护,加强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和科学管理。诸如定期对混生阔叶树进行适当疏伐,降低郁闭度等管理技术,以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和成年树的结实率,扩大种群数量,保障其实生繁殖的种源及其栖息生境,促进种群自然更新。

葛研[9](2016)在《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和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龟类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自古以来为人类所利用。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人类对龟类资源的过度利用已经对世界龟类造成严重威胁。亚洲是龟类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地区,80%以上的亚洲龟类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超过50%的种类已经被评估为濒危或极危物种。中国是亚洲地区龟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目前70%以上的种类已为濒危或极危种。近二十年来,亚洲龟类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失控的龟类贸易被认为是亚洲龟类的最大威胁。中国龟类贸易发达的根源是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而这种需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对龟类的保护、消费及利用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对龟类的保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公众的态度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政策的推行起着主要作用。在龟类的保护和管理中应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因素,无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导致保护和管理政策无法有效贯彻执行,治标不治本。目前,中国制定了许多涉及龟类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龟类非法贸易、猎捕、消费却长期普遍存在,有关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执行。那么,有关龟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有哪些,如何影响人们对龟类保护、消费与利用的态度?有关龟类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与管理政策的执行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和管理的影响研究。作者对有关龟类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龟类濒危状况与保护研究资料等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针对性访谈法,在中国龟类贸易和消费最为盛行的广州市对公众的龟类消费态度和保护意识、龟类放生的态度和龟类保护知识等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与龟类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重要思想、基本特征、历史演变、现实影响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和管理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龟类文化进行了归纳,即:传统龟类医药文化、传统龟类食用文化、传统龟类崇拜文化、传统龟类艺术文化、传统龟类宗教文化。在归纳总结中国传统龟文化的基础上,本文紧紧围绕主题,从保护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辅以大量的文献、例证,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论证和批判了传统文化中不科学的思想和内容,包括龟类的营养滋补作用被过分夸大,龟类及其产品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缺少科学依据,放生文化和加速龟类外来物种入侵等,从而倡导有利于龟类保护的科学观念、行为和方法。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四点建议:(1)针对龟类药用文化的影响,需要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构建龟类保护文化;(2)针对龟类饮食文化的影响,需要禁止食用野生龟鳖资源;(3)针对放生文化的消极影响,需要禁止盲目放生;(4)针对艺术文化的影响,需要发扬其积极的爱龟思想宣传。制定对龟类的保护和管理政策,需要重点强调和增加可以改造和摒弃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影响下人们所形成的一些错误认识、迷信思想和消极行为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构建现代龟类科学保护文化体系,努力实现保护和管理政策与保护文化的有机契合,倡导科学的观念、行为和方法。本研究对于全面深入系统认识有关龟类的中国传统文化,制定合理的龟类保护与管理政策,切实促进龟类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子良[10](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认为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二、Asia's Tortoises Facing Extinction Cri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ia's Tortoises Facing Extinction Crisis(论文提纲范文)

(1)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犯罪对象及认识错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总结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犯罪对象及认识错误概述
    第一节 相关典型案例
        一、刘世坤、林建平买卖鹦鹉案
        (一)基本案情
        (二)各方观点
        二、赵龙淘宝网购马来闭壳龟案
        (一)基本案情
        (二)各方观点
        三、刘玉甫非法猎捕、杀害鸮形目鸟案
        (一)基本案情
        (二)各方观点
        四、曹林花鸟市场收购鹦鹉案
        (一)基本案情
        (二)各方观点
        五、董红岩、赵志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猕猴案
        (一)基本案情
        (二)各方观点
    第二节 相关典型案例引发的争议
        一、人工繁育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是否属于犯罪对象
        二、认识错误情况下如何定性和处理
    第三节 处理争议案件的基本思路
        一、重视刑法的安定性
        二、重视刑法的严格性
        三、重视刑法的谦抑性
        四、要考虑民众的认知和感受
        五、综合运用各种解释方法
第二章 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属于野生动物
    第一节 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符合野生动物的文理
        一、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带有野生基因
        (一)词性词义来看
        (二)本质属性来看
        二、 “珍贵”可以直接修饰“动物”
    第二节 从保护目的看应该包括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
        一、环境生态法益
        二、公共秩序、安全法益
    第三节 法律体系上来看本罪对象包括人工繁育类
        一、法律相关规定
        二、行政法规相关规定
        三、司法解释及复函批复
        四、部门规章相关规定
    第四节 从立法过程看本罪对象包括人工繁育类
    第五节 从比较解释看不同的法律规定应作不同的解释
        一、巴西关于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规定
        二、美国关于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规定
        三、国际公约关于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规定
        四、我国台湾地区关于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规定
第三章 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认识错误问题
    第一节 基于刑法一般认识错误理论得出的分析路径
        一、法律认识错误
        二、事实认识错误
        (一)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二)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错误
        三、刑法认识错误中的难点问题
        四、处理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认识错误的路径
    第二节 没有理解社会意义的情形
        一、在正规的市场购买
        二、祖居深山荒僻处的人实施的行为
        三、被人请求完成的行为(不知情的帮助行为)
        四、出于救助性质的购买行为
    第三节 理解了社会意义的情形
        一、野外捕猎类案件
        二、不正规路径的购买案件
        三、高价网购型案件
        四、人工繁育类案件
    第四节 合理处理认识错误类案件的意见
        一、利用但书规定排除犯罪
        二、刑罚轻缓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物种辅助迁移问题的生态伦理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种辅助迁移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二、物种辅助迁移中争论的问题
    1.物种辅助迁移与生态风险的争论
    2.物种辅助迁移与保护效用的争论
三、物种辅助迁移争论问题的生态伦理考量
    1.物种保护的道德动机与保护主旨
    2.物种保护的道德关怀与辅助迁移效用的局限性
    3.辅助迁移应有的道德语境与适用对象
四、结语

(3)翻译补偿视角下《地球上的神奇动物》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Theoretical Basis
    2.1 An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2.2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Chapter 3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3.1 Difficulties
    3.2 Solutions
Chapter 4 Case Study
    4.1 Semantic compensation
        4.1.1 Extension
        4.1.2 Amplification
        4.1.3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4.2 Syntactic compensation
        4.2.1 Blending
        4.2.2 Division
        4.2.3 Conversion of voice
    4.3 Cultural compensation
        4.3.1 Annotation
        4.3.2 Explanation within text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4)广西亚洲巨龟(Heosemys grandis)养殖技术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我国龟类养殖概况
    1.2 我国龟类养殖模式发展
    1.3 龟类生长和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龟类的生长
        1.3.2 龟类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亚洲巨龟循环水和非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水质和生长的比较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实验龟及其管理
        2.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监测指标
        2.2.3 监测频率
        2.2.4 水样采集和保存
        2.2.5 水质指标和生长指标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水质评价标准
        2.3.2 水质评价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亚洲巨龟两种养殖模式养殖水质主要污染因子分析结果
        2.4.2 两种养殖模式水质单因子变化规律
        2.4.3 循环系统养殖尾水的COD、氨氮、总氮、总磷去除效果
        2.4.4 两种亚洲巨龟养殖水质分析评价
        2.4.5 亚洲巨龟的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海和防城港亚洲巨龟养殖模式和水质实地调查与评价
    3.1 亚洲巨龟养殖模式调查
    3.2 不同养殖模式下养殖水体水质评价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陆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陆龟人工繁育发展概况
2 我国陆龟贸易状况
    2.1 进口贸易
    2.2 出口贸易
    2.3 国内贸易
3 我国陆龟驯养繁育现状
    3.1 陆龟的驯养种类
    3.2 陆龟驯养繁育分布区域和规模
    3.3 我国陆龟驯养繁育现状
4 我国陆龟产业的发展趋势
    4.1 陆龟产业的人工繁育种类趋于多样化
    4.2 陆龟产业链不断延伸, 附加值不断增加
    4.3 陆龟产业贸易走向国际市场
5 存在问题
    5.1 合法养殖者的合法性未得到体现
    5.2 合法销售、运输未得到保障
    5.3 合法性的识别与认定方法未得到解决
6 建议
    6.1 建立陆龟标识管理系统
    6.2 适度放开陆龟宠物市场
    6.3 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6)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CITES大会强化濒危动植物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CITES
成果
遗憾
中国的立场

(8)新疆天山峡谷渐危植物野核桃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概况
        1.2.1 定义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现状
    1.3 植物群落特征的相关研究现状
        1.3.1 植物区系与地理研究
        1.3.2 群落中植物组分的生态类型结构研究概况
    1.4 植物种群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1.4.1 种群年龄结构研究
        1.4.2 植物幼苗种群动态及其构件生长特性研究
        1.4.3 乔木生长发育研究概况
        1.4.4 植物种子研究
    1.5 新疆野核桃研究现状
        1.5.1 地质历史起源及分布
        1.5.2 生物生态特性
        1.5.3 资源现状
    1.6 研究目的意义
    1.7 研究目标
第二章 野核桃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植物区系和地理研究方法
        2.2.2 植物生态类型的判定
        2.2.3 种群动态研究方法
        2.2.4 野核桃坚果采集及测量
        2.2.5 野核桃复叶采集及测量
        2.2.6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研究
    3.1 维管植物的区系成分
        3.1.1 野核桃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科、属组成
        3.1.2 优势科与表征科
        3.1.3 优势属与表征属
        3.1.4 科的大小分析
        3.1.5 属的大小分析
    3.2 维管植物地理成分
        3.2.1 保护区维管植物科的地理分布
        3.2.2 属的地理分布型
        3.2.3 种的地理分布型
    3.3 讨论与结论
        3.3.1 保护区物种丰富度分析
        3.3.2 保护区维管植物组分的区系特征分析
        3.3.3 保护区维管植物地理成分特征分析
        3.3.4 新疆野核桃与地理“残遗”种分析
第四章 野核桃自然保护区被子植物组成及生态类型结构研究
    4.1 植物区系组成及丰富度
    4.2 植物的生态类型结构
        4.2.1 被子植物的植株生长型结构
        4.2.2 被子植物的根系生长型结构
        4.2.3 被子植物的生活型结构
        4.2.4 被子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结构
        4.2.5 被子植物的饲用价值结构
    4.3 讨论与结论
        4.3.1 保护区不同层片被子植物的组成分析
        4.3.2 被子植物的植株生长型和生活型特征分析
        4.3.3 保护区被子植物的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4.3.4 保护区被子植物的饲用价值分析
第五章 新疆野核桃种群年龄结构及动态研究
    5.1 不同生境种群的胸径级结构及静态生命表分析
        5.1.1 野核桃种群的胸径级结构
        5.1.2 野核桃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5.1.3 野核桃种群的期望寿命
        5.1.4 野核桃种群的存活曲线
        5.1.5 野核桃种群的死亡率曲线
        5.1.6 野核桃种群数量的波动周期
    5.2 不同生境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及静态生命表分析
        5.2.1 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
        5.2.2 幼苗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5.2.3 幼苗种群的期望寿命
        5.2.4 幼苗种群的存活曲线
        5.2.5 幼苗种群的死亡率曲线
    5.3 讨论与结论
        5.3.1 野核桃种群动态分析
        5.3.2 幼苗年龄判定的应用分析
        5.3.3 种群的更新策略分析
        5.3.4 野核桃的保护和管理分析
第六章 新疆野核桃植株的生长特征研究
    6.1 种群组分生长结构及可塑性分析
        6.1.1 高度级
        6.1.2 胸径级
    6.2 幼苗种群组分生长的可塑性分析
        6.2.1 株高的数量特征
        6.2.2 株高与年龄的关系
        6.2.3 基径的数量特征
        6.2.4 基径与年龄的关系
        6.2.5 株高与基径的关系
    6.3 讨论与结论
        6.3.1 种群年龄组成判定方法分析
        6.3.2 不同生境对野核桃植株生长的影响分析
        6.3.3 野核桃种群各性状的生长规律分析
第七章 新疆野核桃坚果的数量性状及生长模型研究
    7.1 不同年份间坚果变型各性状差异的比较
    7.2 不同坚果变型间各性状大小的可塑性
    7.3 不同坚果变型间各性状生物量的可塑性
    7.4 不同坚果变型的生长分析
        7.4.1 重量与纵径的关系
        7.4.2 重量与横径的关系
        7.4.3 重量与壳重的关系
        7.4.4 重量与仁重的关系
    7.5 讨论与结论
        7.5.1 不同坚果变型各性状的极值分析
        7.5.2 不同坚果变型各性状的可塑性分析
        7.5.3 不同坚果变型各性状的生长特征分析
        7.5.4 新疆野核桃资源的应用分析
第八章 野核桃复叶的表型可塑性及生物量分配
    8.1 不同复叶构件大小的可塑性
    8.2 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的可塑性
    8.3 不同复叶构件生物量的分配谱
    8.4 不同复叶构件的生长分析
        8.4.1 不同复叶生物量与复叶长的关系
        8.4.2 不同复叶生物量与复叶宽的关系
        8.4.3 不同复叶生物量与叶轴生物量的关系
        8.4.4 不同复叶长与复叶宽的关系
        8.4.5 不同复叶顶小叶长与顶小叶宽的关系
    8.5 讨论与结论
        8.5.1 不同复叶构件的可塑性分析
        8.5.2 不同复叶在各构件的物质分配策略分析
        8.5.3 不同复叶构件的生长规律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项目情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附录1 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被子植物的种类及其生态类型
附录2 野外工作略影
致谢

(9)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和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龟类濒危现状概述
        1.1.2 中国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
        1.1.3 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和管理影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问题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方法总述
        1.4.1 数据资料获取方法
        1.4.2 分析与论证方法
第二章 与龟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2.1 有关概念界定与文化分类
    2.2 传统龟类医药文化
    2.3 传统龟类食用文化
    2.4 传统龟类崇拜文化
    2.5 传统龟类艺术文化
    2.6 传统龟类宗教文化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和管理的消极影响
    3.1 传统龟类医药文化的消极影响
    3.2 传统龟类食用文化的消极影响
    3.3 传统龟类崇拜文化的消极影响
    3.4 传统龟类艺术文化的消极影响
    3.5 传统龟类宗教文化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和管理的积极影响
    4.1 传统龟类崇拜文化的积极影响
    4.2 传统龟类艺术文化的积极影响
    4.3 传统龟类宗教文化的积极影响
第五章 对传统龟文化中不科学思想内容的批判
    5.1 龟类的营养滋补作用被过分夸大
    5.2 龟类及其产品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缺少科学依据
    5.3 放生文化的负面作用对我国龟类保护产生消极影响
第六章 从传统文化角度探求解决我国龟类保护和管理问题的建议
    6.1 针对龟类药用文化的影响,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构建龟类保护文化
    6.2 针对龟类饮食文化的影响,要禁止食用野生龟资源
    6.3 针对放生文化的消极影响,要禁止盲目放生
    6.4 针对艺术文化的影响,要发扬其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10)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Asia's Tortoises Facing Extinction Crisis(论文参考文献)

  • [1]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犯罪对象及认识错误研究[D]. 曲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物种辅助迁移问题的生态伦理考量[J]. 孔成思. 中州学刊, 2020(07)
  • [3]翻译补偿视角下《地球上的神奇动物》的翻译报告[D]. 刘子正. 苏州大学, 2019(04)
  • [4]广西亚洲巨龟(Heosemys grandis)养殖技术调查与研究[D]. 马学敏. 广西大学, 2018(12)
  • [5]我国陆龟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周婷,李丕鹏,董超,李仕宁,陈伟岗. 经济动物学报, 2018(01)
  • [6]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CITES大会强化濒危动植物保护[J]. 王强. 生态经济, 2016(12)
  • [8]新疆天山峡谷渐危植物野核桃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D]. 张维.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9]中国传统文化对龟类保护和管理的影响研究[D]. 葛研. 海南师范大学, 2016(03)
  • [10]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亚洲陆龟面临灭绝危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