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压阀CAT测试系统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乔志伟[1](2021)在《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开发及可靠性评估》文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而液压传动系统因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蓄能器作为液压传动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辅助元件,其可靠性是整个液压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在蓄能器的可靠性研究中,性能优良的蓄能器测试台和准确可靠的可靠性评估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题拟设计一种高效、节能、自动化程度高的蓄能器试验台,并对蓄能器进行可靠性试验和可靠性评估。针对传统蓄能器试验台耗能严重、单泵驱动负载高、试验稳定性差等问题,设计了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的液压系统。采用双蓄能器交替充放液来实现能量回收功能,采取低压大流量泵和高压小流量泵共同驱动的方法,减轻了单泵负载,提高了试验稳定性,并根据主要技术参数完成液压元件的选型。针对传统蓄能器试验台自动化程度低、测试精度低、人机交互不友好等问题,开发了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测控系统。首先根据试验台功能需求制定了测控系统总体方案,之后基于模块化的思想对测控系统进行了开发,其中上位机软件选取LabVIEW为软件开发环境平台,为各功能块设计了用户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下位机采用PLC作为控制器,根据所需功能编写了具体程序,最后通过OPC协议与上位机实现通讯。整个测控系统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实时曲线绘制、保存等功能。采用改进的配分布曲线法对威布尔分布的无失效数据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对比配分布曲线法中失效概率估计的几种方法,选择多层贝叶斯方法进行改进,基于贝叶斯理论修正失效概率的先验分布,根据失效概率的保序性修正失效概率的取值范围得到改进后的配分布曲线法,利用仿真无失效数据及经典无失效轴承实例对其进行验证,并证实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设计了蓄能器试验方案,得到蓄能器无失效数据。采用改进配分布曲线法对其进行分析,得到了符合威布尔寿命分布的蓄能器分布的形状参数和尺度参数,并对蓄能器进行可靠性评估,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治[2](2020)在《液压支架纯水介质安全阀及其实验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液压支架中纯水介质安全阀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参数设计、有限元仿真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设计了纯水安全阀的结构参数,并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研究阀口结构对发生气蚀几率的影响,对多种阀口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阀口结构优化,设计了抗气蚀能力强的液压支架纯水介质安全阀;根据液压支架安全阀性能检测要求,构建了安全阀实验台的整体方案,并设计了液压系统、测试系统的检测电路和人机交互界面。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在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纯水介质控制阀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液压支架安全阀实际工况,提出了设计纯水液压安全阀的技术要求与性能指标,研究确定了纯水液压安全阀的设计方案和结构参数。对设计参数进行了校核,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2)针对于纯水液压安全阀中发生的气蚀问题,采用多级原则和分离原则,研究设计了 9种阀口结构;并对现有液压支架安全阀的阀口结构及新设计的9种阀口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板带倾角梯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气蚀特性。(3)根据液压支架安全阀性能检测要求,确定了安全阀实验台的整体方案,并设计了液压系统,重点对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包括传感器选型、数据采集、I-V转换、MCU外围电路、通信接口、存储接口、电源等模块进行设计。(4)检测系统软件设计。下位机软件程序基于keil Vision5的ARM软件调试平台,采用STM32F103实现多路模拟量的A/D转换、SD卡存储、USART传输、SPI总线传输等。上位机采用手持式嵌入式设备作为终端显示设备,在LINUX系统中使用QT编译软件编写人机交互界面后,采用交叉编译工具,生成ARM平台下的Uboot、Kernel、System.img镜像文件,然后使用CMD控制台将镜像文件烧写到嵌入式设备中,实现程序跨平台移植。(5)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调试。采用信号发生器模拟传感器输出信号对整个测试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
林成钦[3](2020)在《节能型液压伺服阀和摆动缸综合试验台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伺服阀是现代液控伺服控制系统的心脏,摆动缸是一种能实现摆动的特殊液压缸,两者在工业自动化领域频繁被使用。不仅伺服阀和摆动缸的研制需要液压试验台进行性能测试,伺服阀和摆动缸的生产同样需要液压试验台进行出厂检测,其故障诊断、售后维护等工作皆需液压试验台的辅助。目前国内低端液压试验台测试精度低、能量效率低、功能不齐全且可靠性差,国内高校自研或进口高端液压试验台有着价格昂贵、通用性差等缺点。因此,本文针对上述液压试验台存在的缺点,开展关于节能型伺服阀和摆动缸综合试验台的研究,研制一台节能效果明显、通用性好、同时具备测试伺服阀和摆动缸能力的液压试验台,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本文根据伺服阀和液压缸的国家行业标准,结合客户的相关测试要求,完成了对节能型液压伺服阀和摆动缸综合试验台的设计。在试验台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了AMESim液压系统仿真分析、Solid Works三维建模仿真、PLC逻辑控制、Lab VIEW数据采集等技术,弥补了国内大多数液压试验台功能单一、能量效率低等不足之处,本论文工作主要如下:1.通过对被测伺服阀和摆动缸、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液压试验台相关节能案例的研究与分析,设计了节能型液压伺服阀和摆动缸综合试验台的总体方案,包括液压系统、电控系统和节能回路。2.基于试验台液压系统的总体方案,结合试验台性能要求,完成了液压系统各模块的设计,并依此进行了相关液压件选型,伺服阀测试的节能机理分析等。3.基于对现场测试流程的考虑,提出综合试验台机械结构人性化、通用化、集成化、封闭化的设计理念,运用Solid Works完成机械结构的设计,包括测试台架建模、机械件选型、疲劳强度校核、受力仿真分析等内容。4.基于试验台电控系统的总体方案,采用PLC做为下位机进行逻辑控制,采用Lab VIEW编写人机交互界面和数据采集处理程序,进行了试验台电控系统的设计,包括电气件选型、控制流程图绘制、控制程序举例说明等内容。5.基于对试验台设计可信度的考虑,首先运用AMESim软件对试验台节能原理进行建模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进一步对节能方案进行评价;其次以现有的液压实验台为基础,进行伺服阀测控程序开发。本文关于节能型液压伺服阀和摆动缸综合试验台的设计,包括液压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电控系统设计等内容,综合运用了液压、机械、自动化等多领域知识,设计的试验台具有节能高效、通用性好、综合性强等优点。本文关于伺服阀和摆动缸综合试验台的设计成果,以及关于摆动缸节能测试的研究成果,对同类型乃至其他类型试验台的研发,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浩然[4](2020)在《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控制与ABS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电动汽车近年来发展迅速,轮毂电机电动车辆不仅具有电动车的优点,同时可以发挥轮毂电机的优势,因此轮毂电机车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制动能量回收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轮毂电机能够较方便地实现制动能量回收。因此本文将以四轴轮毂电机重型电动车辆作为研究主体,对其制动系统的控制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四轴重型车辆的特点对其制动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设计了新型的液压制动控制单元,并对多轴车的制动力分配进行了研究。之后完成了车辆的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和防抱死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平台的建立和控制策略的仿真实验。最后对新型液压控制单元的可行性进行了硬件在环实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由以下四项组成:1、首先对影响车辆制动系统的性能和制动能量回收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四轴重型车辆和其结构特点对液压制动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确定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的整体结构。随后完成了四轴车制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设计了四轴车各车轴制动力分配方案。基于所设计的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对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和电机制动力-液压制动力的分配策略进行了设计。最后设计了基于纯电机控制的制动防抱死控制策略;2、对所设计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平台的搭建。运用TruckSim搭建四轴车整车模型,运用AMESim搭建了液压制动控制单元、电机制动单元和储能装置模型,在Simulink中对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和防抱死控制策略进行了搭建。之后于AMESim中先对所搭建的液压制动控制单元和电机制动单元进行了准确性和可行性仿真验证,在TruckSim中运用其自带工况对四轴车各车轴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为之后三平台联合仿真建立基础;3、之后对再生制动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确定,并确定了再生制动仿真实验的工况选择。进行了三平台联合仿真实验,在常规制动工况下对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和能量回收能力进行仿真验证,其主要包括在各定附着路面上以不同初速度和制动强度下的直线再生制动工况。在各湿滑、低附着路面仿真工况对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的防抱死性能进行仿真验证,其主要包括雪地、湿沥青路面的定、变附着系数路面,和其两者的对接路面的制动工况。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四轴车再生制动系统在此控制策略下具有较好的制动效能和能量回收能力,同时能够在防抱死控制下可以使车轮滑移率在理想滑移率附近,拥有较好的防抱死能力。4、最后对新型液压制动单元进行硬件在环台架试验,以ESC液压控制单元为控制原型,控制增压阀,对新型液压制动单元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并确定了增压阀的最佳占空比。为后续的再生制动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
张昌[5](2020)在《液压阀性能试验台设计及测试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阀的性能参数指标对液压系统运行有很大的影响,而单向阀、切断阀、限速阀在叉车液压系统中作为关键控制元件,对叉车的安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检测三种阀的性能参数指标对于叉车制造企业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叉车用单向阀、切断阀及限速阀展开研究,设计开发了液压阀性能测试综合试验台及测试系统。首先,优化设计了一套三者共用的液压测试系统,通过更换测试阀块的形式实现试验对象的变更。采用比例变量泵与比例溢流阀来调节控制,避免了搭建重物台架对切断阀进行性能测试;针对特定的试验要求增添了相关液压元件确保一套液压系统实现试验的多样性,以免为特定实验单独设计回路。其次,结合切断阀与限速阀产品,建立数学模型,并基于AMESim建立仿真模型分析,验证了利用变量泵对切断阀进行切断试验的可行性,得到了关键参数对切断阀及限速阀性能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LabVIEW编写液压阀性能测试软件,以采集卡为信号连接中端,进行信号输出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引入模块化、层次化的设计方式搭建软件的功能模块,降低功能模块之间的干扰,缩短了开发周期,实现了液压阀性能测试试验台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的要求。
刘启才[6](2020)在《液压故障模拟实验台的开发及阀控马达闭环系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基于数据的液压系统故障诊断面临两大难题:典型故障样本不足和故障知识发现困难。本课题针对液压系统典型故障样本不足的问题设定了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搭建一台功能更全面的液压系统故障模拟综合实验台并为其开发测控系统,用以采集液压系统典型故障数据。其二,利用搭建好的实验台模拟液压马达进油口管路泄漏故障,采集故障数据,研究液压马达进油口管路泄漏对伺服阀控制液压马达速度闭环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LabVIEW编程软件为实验台开发具有数据采集、分类显示、选择保存和闭环控制功能的测控系统。在减速机给液压马达减速增扭之后用磁粉制动器对液压马达加载。逐刻度调节节流阀使得模拟的管路泄漏量不断增加,采集伺服阀控制液压马达速度闭环实验中,因进油口管路泄漏量的增加,系统从稳定状态到失稳过程中的实验数据。研究不同进油口泄漏量和液压马达负载对伺服阀控制液压马达速度闭环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压故障模拟综合实验台设计合理、功能齐全,测控系统运行可靠,能实现多路信号高速数据采集、分类显示、选择保存和伺服阀控制液压缸位置闭环、力闭环以及伺服阀控制液压马达速度闭环等功能。实验表明,随着液压马达进油口泄漏量的增加,系统的调整时间变长,系统压力建立需要的时间更长,快速性降低,速度在稳定前的振荡次数减少,超调量减小。当系统泄漏量较大时,系统将会失稳。
郑帅可[7](2020)在《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分析及测试系统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油液污染问题是限制液压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油液中的污染物以固体颗粒为主,它对液压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可以引起各类液压元件性能的衰减。液压元件在固体颗粒的影响下其性能变化的程度被称为液压元件的污染敏感度。鉴于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进行分析并建立其测试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分析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基础上,明确测试系统的设计目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用于测试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液压系统,在液压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试验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测控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课题的研究意义。(2)指出了容积效率是液压泵污染敏感度的评价指标,分析固体颗粒对滑阀、溢流阀性能造成的影响,指出滑阀式换向阀污染敏感度的评价指标为其污染卡紧力,比例阀的污染敏感度评价指标为其静动态特性,溢流阀污染敏感度的评价指标为启闭特性以及动态特性,为设计测试系统以及确定相关元件污染敏感度试验流程提供理论依据。(3)在明确设计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液压系统并对系统关键元件进行自主设计或选型。针对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即系统的试验项目较多导致管路布局难度大、系统颗粒物沉降以及系统散热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方案。(4)在液压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试验流程,为了保障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提出分散性试验以及过滤能力试验是进行所有试验的前提。针对液压泵、液压阀类元件的不同测试项目设计不同的试验流程以及测试方法。(5)确定了测控系统的整体结构,即上位机操作软件+下位机PLC控制器,确定相关电控元件的选取,针对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测试的实现设计了电气系统、PLC控制程序以及操作软件。
樊祥文[8](2020)在《新型十速自动变速箱先导电磁阀建模和测控策略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然成为汽车制造和消费大国。国家发改委在2017年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突破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建立安全可控的产业体系的要求。先导电磁阀作为自动变速箱内油路控制的核心元件,是汽车变速箱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其动态响应速度、压力控制准确性和重复性精度是决定汽车换挡、制动、润滑等性能的关键因素。高性能和高效率的电磁阀性能测控系统又是电磁阀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关键装备。本文针对新型十速自动变速箱先导电磁阀,展开了包括电磁阀建模在内的一系列测控研究工作,并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性能全自动电磁阀测控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基于先导电磁阀的性能参数及其在自动变速箱内的工作原理,明确了测控系统需求,结合机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等先进技术,详细地论述了系统设计方案,最终开发了先导电磁阀性能测控系统。以电磁阀的驱动电流和控制压力为例,利用基于数理统计和图表的MSA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对测控系统进行了测量能力分析,分析结果中测控系统的重复精度能力系数和准确精度能力系数、数据分级指标、测量数据均值及标准偏差均在允许范围内,证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精度。二、针对先导电磁阀内部机械、液压和电磁特性相互耦合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先导电磁阀建模分析方法。依据先导电磁阀内部工作原理,利用该方法绘制出相应的功率键合图,并进一步推导出先导电磁阀的状态方程。在不考虑电磁阀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油液发热和能量耗散等伪功率流现象的情况下,利用20-sim软件对不同输入条件下的电磁阀压力控制特性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中电磁阀压力与电流及油液温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和测控系统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先导电磁阀建模方法的简便性和有效性。三、为了完善先导电磁阀模型,进一步对先导电磁阀的伪功率流部分进行建模,实现对基于功率键合图建立的电磁阀模型的有效补充。由于电磁阀伪功率流模型比较复杂,难以用传统方法对其精确建模,本文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层神经网络来实现伪功率流的快速精确辨识。AMESim和MATLAB的联合仿真结果及测控系统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辨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在2756)(6、12006)(6和21006)(6三种不同输入压力实验下均能够实现先导电磁阀伪功率流的快速辨识,且辨识误差均稳定在56)(6之内,证明了该辨识方法具有较快的辨识速度和较高的辨识精度。四、由于先导电磁阀模型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同时测控系统供油回路中存在内部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给电磁阀供油压力的精确和稳定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基于等效控制和切换控制原理设计了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同时为了削弱滑模变结构带来的控制信号颤动,设计了模糊逻辑控制实时调整其切换控制系数,最终构建了模糊型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建模仿真,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控制器具有较强的鲁棒自适应性,能够在削弱控制信号颤动的同时,实现先导电磁阀供油压力的快速、精确和稳定控制。本文的相关研究不仅为电磁阀建模和测控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而且对电磁阀的设计、开发和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其他自动化测控领域、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相关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徐佳兵[9](2019)在《液压孔口高低温流体力学实验台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液压装备越来越多地要求在极端环境下服役,迫切需要研究在高、低温条件下的液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由于现有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常温下进行并验证的,针对在高、低温条件下的流体力学研究很少,相关实验装置更没有。本文针对常见液压孔口和缝隙,在高、低温条件下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研制展开研究,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液压孔口和缝隙在高低温条件下进行实验的难点和要求,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实验方法和装置。即通过不同结构尺寸的“被试阀”来模拟液压孔口和缝隙的流体流动,并将“被试阀”、油液、供油机构以及部分传感器等集成在一个“一体化实验模块”中,再将“一体化实验模块”安装在高低温箱内进行实验,可以有效解决“被试阀”及油液温度控制的问题;同时“被试阀”采用机械式供油方式,在高低温条件下可以简单、可靠的实现供油,且供油量可以被控制。(2)对实验台的机械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一体化实验模块”、机械台架、驱动装置的结构设计,以及高低温箱和电机选型;分别设计了模拟“液压孔口流动”、“平行圆盘间隙流动”、“同心环形缝隙流动”和“偏心环形缝隙流动”的“被试阀”,同时设计了各个“被试阀”的主要尺寸规格。(3)对实验台的电气和测控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硬件选型、电路设计与布置、电机变频调速控制方法以及数据采集设计。数据采集卡采集的模拟量信号包括位移、载荷、温度和压力,均采用差分输入的连接方式,可有效减少共模干扰;为了消除实验环境中强电设备的干扰,对传感器的信号线采用双层绝缘屏蔽措施,并对信号进行软件滤波和硬件滤波处理;采用LabVIEW进行测控软件开发,通过测控软件可以实现实验过程的自动控制与数据采集,并可将实验数据进行图形显示、分析处理以及保存输出操作。(4)进行了硬件加工、集成和调试:基于机电系统设计,进行了实验台零部件的加工与集成,对实验台进行了调试,校准各个传感器。并在-30℃、-20℃、30℃、70℃的条件下进行了一次薄壁小孔的实验测试,得到了其流量-压力特性曲线及相关实验数据。论文提出的原创实验方法以及开发的实验台,对后续研究常见液压孔口和缝隙在高低温条件下的流体力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翔[10](2019)在《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作为检测马达综合性能的实验设备,对马达出厂检验和定期性能测试,保证液压马达出厂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存在物理系统重叠、占地面积大、测试现场噪音大等现状。本文通过研究液压马达性能参数,参照液压马达国家和行业测试标准,拟定测试系统的性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环境约束,设计了一套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解决上述测试试验台现存问题。提出了采用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的方案。通过查阅参考文献,主要从性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环境约束分析测试试验台发展现状,明确现有技术发展程度,关键技术如何解决。分析了采用统一测试平台的可能性,提出了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的方案。设计了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的整体方案。该方案将试验台按功能分为六大系统:液压源系统、负载系统、水冷系统、安全系统、工装系统和测控系统;根据测试要求和测试试验台的功能要求,分别拟定各系统的性能指标和技术指标,并依据相关标准进行了各系统研究和设计:设计完成了测试试验台液压系统液压回路原理图;完成了液压源系统和负载系统主要元器件相关指标的计算和选型;根据系统发热功率和散热量设计了冷却系统;并设计完成了安全系统定期维护与元器件检测的内容、测控系统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和系统安全保护措施。开发了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设计完成了一套适用于多种型号马达安装的工装系统结构、转速扭矩仪升降台结构,并利用ANSYS软件对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对工装支架进行模态分析,验证结构安全性。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测试,设计了软件模块,开发了上位机操作界面;设计了硬件系统架构,完成了硬件系统主要元器件的选型。通过对20套合格的液压马达开展性能测试试验。该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测试性能正常、精确,各系统可正常工作,工装系统结构设计合理,测控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本测试系统拥有对多种型号液压马达进行性能测试的能力。
二、液压阀CAT测试系统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阀CAT测试系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开发及可靠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压试验台测试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无失效数据研究方法国内外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蓄能器试验台功能需求分析 |
2.2.1 试验台功能需求 |
2.2.2 主要技术参数 |
2.3 试验台液压系统原理设计 |
2.4 主要液压元件计算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测控系统开发 |
3.1 引言 |
3.2 测控系统方案拟定 |
3.3 PLC控制系统设计 |
3.4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开发 |
3.4.1 上位机软件结构设计 |
3.4.2 试验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5 PLC与 LabVIEW通讯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威布尔分布的无失效数据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威布尔分布的无失效数据建模及方法研究 |
4.2.1 威布尔分布理论 |
4.2.2 威布尔分布的无失效数据建模 |
4.3 基于改进配分布曲线法的可靠度点估计 |
4.3.1 失效概率估计 |
4.3.2 可靠度点估计 |
4.4 改进方法数值验证 |
4.4.1 仿真数据生成 |
4.4.2 改进方法精度分析 |
4.4.3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蓄能器可靠性评估 |
5.1 引言 |
5.2 蓄能器可靠性试验方案设计及数据采集 |
5.2.1 试验方案选择 |
5.2.2 试验数据采集 |
5.3 可靠性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液压支架纯水介质安全阀及其实验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2 纯水液压安全阀的结构设计 |
2.1 安全阀设计要求 |
2.2 安全阀材料选择 |
2.3 安全阀的主要尺寸及校核 |
2.4 安全阀稳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纯水液压安全阀阀口特性研究 |
3.1 安全阀气蚀现象分析 |
3.1.1 气蚀发生的机理 |
3.1.2 安全阀阀口结构分析 |
3.2 抗气蚀阀口结构设计 |
3.2.1 设计原则 |
3.2.2 二级节流气穴特性分析 |
3.2.3 阀口结构 |
3.3 仿真分析及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安全阀实验台设计 |
4.1 实验台与试验方案 |
4.1.1 实验台方案 |
4.1.2 安全阀试验方案 |
4.2 实验台液压系统 |
4.3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4.3.1 器件选型 |
4.3.2 数据采集模块 |
4.3.3 MCU模块 |
4.3.4 通信接口模块 |
4.3.5 存储模块 |
4.3.6 电源模块 |
4.3.7 PCB板绘制 |
4.4 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4.1 检测系统下位机软件 |
4.4.2 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台检测系统实验验证 |
5.1 验证方案 |
5.2 A/D转换精度测试实验 |
5.3 SD卡存储测试实验 |
5.4 系统功能测试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节能型液压伺服阀和摆动缸综合试验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液压试验台测试功能现状分析 |
1.2.2 液压试验台节能研究现状分析 |
1.2.3 液压试验台自动测试现状分析 |
1.2.4 液压试验台机械结构现状分析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来源 |
1.3.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本课题的研究来源 |
第二章 节能型综合试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
2.1 被测液压产品的综合分析 |
2.1.1 被测伺服阀的综合分析 |
2.1.2 被测摆动缸的综合分析 |
2.2 综合试验台设计原理分析 |
2.2.1 综合试验台的测试精度要求 |
2.2.2 电液伺服阀的测试项目分析 |
2.2.3 液压摆动缸的测试项目分析 |
2.3 综合试验台节能方案选择论证 |
2.3.1 电力功率回收方案设计及计算分析 |
2.3.2 机械补偿回收方案设计及计算分析 |
2.3.3 液压反馈回收方案设计及计算分析 |
2.4 综合试验台设计概念论述分析 |
2.4.1 液压系统设计概念论述分析 |
2.4.2 电控系统设计概念论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节能型综合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3.1 液压件试验回路设计及选型 |
3.1.1 摆动缸试验回路设计分析 |
3.1.2 伺服阀试验回路设计分析 |
3.1.3 液压件试验回路元件选型 |
3.2 泵站与辅助回路设计及选型 |
3.2.1 液压泵站回路设计分析 |
3.2.2 液压辅助回路设计分析 |
3.2.3 泵站动力元件选型 |
3.2.4 泵站辅助元件选型 |
3.3 伺服阀测试节能机理研究 |
3.4 综合试验台工作原理分析 |
3.4.1 液压试验台性能参数 |
3.4.2 伺服阀试验原理介绍 |
3.4.3 摆动缸试验原理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节能型综合试验台机械结构设计 |
4.1 SOLIDWORKS软件介绍 |
4.2 试验台机械结构设计概念论述 |
4.3 试验台液压站台架结构设计 |
4.3.1 液压站台架结构设计方案 |
4.3.2 液压站台架工作原理介绍 |
4.3.3 液压站相关元器件的选型 |
4.4 试验台摆动缸台架结构设计 |
4.4.1 摆动缸台架结构设计方案 |
4.4.2 摆动缸台架工作原理介绍 |
4.4.3 摆动缸测试元器件的选型 |
4.5 试验台部分结构的仿真分析 |
4.5.1 摆动缸测试T形台强度校核 |
4.5.2 摆动缸测试T形台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节能型综合试验台电控系统设计 |
5.1 电控系统设计方案论述 |
5.1.1 系统控制方式论述选择 |
5.1.2 电气元件通讯方式分析 |
5.1.3 电控系统专业名词解释 |
5.2 电控系统相关软件介绍 |
5.2.1 下位机PLC控制软件介绍 |
5.2.2 上位机Lab VIEW软件介绍 |
5.3 电控系统相关元件选型 |
5.3.1 下位机硬件选型 |
5.3.2 上位机硬件选型 |
5.3.3 相关传感器选型 |
5.4 PLC控制程序设计编写 |
5.4.1 I/O点数分配与主程序设计 |
5.4.2 PLC控制漏油自动回收程序 |
5.4.3 PLC脉冲输出控制伺服电机 |
5.5 LABVIEW界面设计编写 |
5.5.1 人机交互界面编写 |
5.5.2 数据采集输出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节能原理仿真及测控程序开发 |
6.1 仿真验证途径及程序开发硬件 |
6.1.1 节能原理可行性验证途径 |
6.1.2 伺服阀测控程序开发硬件 |
6.2 综合试验台节能方案验证及分析 |
6.2.1 节能方案AMESim仿真方案设计 |
6.2.2 节能方案AMESim仿真建模过程 |
6.2.3 节能方案AMESim仿真结果评析 |
6.3 电液伺服阀测控程序开发 |
6.3.1 伺服阀测控程序开发方案 |
6.3.2 测控程序开发过程及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论文总结 |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控制与ABS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轮毂电机驱动汽车概述 |
1.3 电液复合制动系统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液复合制动系统概述 |
1.3.2 国外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电液复合制动系统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设计 |
2.1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
2.1.1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制动性能分析 |
2.1.2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再生制动性能分析 |
2.2 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设计 |
2.2.1 四轴轮毂电机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结构系统方案 |
2.2.2 新型液压控制单元设计 |
2.2.3 四轴轮毂电机车辆驱动与制动集成装置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再生复合制动控制策略设计 |
3.1 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策略 |
3.1.1 多轴车制动力模型和制动力分配 |
3.1.2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制动模式控制策略 |
3.1.3 纯电机再生制动模式制动力分配策略 |
3.1.4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模式制动力分配策略 |
3.2 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ABS控制策略 |
3.2.1 传统制动系统ABS控制方法分析 |
3.2.2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典型ABS控制方法分析 |
3.2.3 基于纯电机力矩调节的ABS控制策略 |
3.3 基于电机制动力矩和液压制动力矩协调控制的ABS研究 |
3.3.1 基于电机制动力矩和液压制动力矩协调控制的ABS控制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
4.1 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仿真平台总体构架 |
4.2 整车模型搭建 |
4.3 液压控制系统模型搭建 |
4.3.1 制动主缸等效模型 |
4.3.2 电磁阀等效模型 |
4.3.3 液压控制系统模型仿真验证 |
4.4 再生制动系统模型搭建与仿真验证 |
4.4.1 电机等效模型 |
4.4.2 电池等效模型 |
4.4.3 再生制动系统模型仿真验证 |
4.5 四轴车辆制动轴荷转移动力学模型验证 |
4.6 控制策略模型搭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仿真 |
5.1 联合仿真工况选取及评价指标选取 |
5.1.1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工况选取 |
5.1.2 电液复合再生制动评价指标选取 |
5.2 单一路面常规直线制动工况仿真 |
5.2.1 制动强度z=0.2仿真 |
5.2.2 制动强度z=0.4仿真 |
5.2.3 制动强度z=0.7仿真 |
5.3 ABS制动典型工况仿真 |
5.3.1 雪地路面仿真 |
5.3.2 雨天沥青路面仿真 |
5.3.3 雪地路面驶向湿沥青路面仿真 |
5.3.4 湿沥青路面驶向雪地路面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液压控制单元测试试验 |
6.1 液压单元测试 |
6.1.1 测试准备 |
6.1.2 高频PWM控制下的高速电磁阀作为增压阀的试验 |
6.2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液压阀性能试验台设计及测试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压综合试验台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二章 液压阀性能测试综合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2.0 液压阀测试说明及试验内容 |
2.1 试验台的功能要求 |
2.2 试验台主要技术参数 |
2.3 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2.3.1 液压系统输出 |
2.3.2 测试装置 |
2.4 液压阀性能测试综合试验台液压原理图 |
2.4.1 单向阀性能测试实验原理 |
2.4.2 切断阀性能测试实验原理 |
2.4.3 限速阀性能测试实验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压阀性能测试综合试验台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1 PLC概述 |
3.1.1 PLC控制系统简介 |
3.1.2 PLC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 试验台PLC控制系统设计 |
3.2.1 液压性能测试试验台控制要求 |
3.2.2 PLC与各控制单元间的连接 |
3.2.3 PLC控制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压阀建模与性能仿真分析 |
4.1 切断阀分析 |
4.1.1 切断阀结构原理 |
4.1.2 切断阀数学模型 |
4.1.3 切断阀仿真模型 |
4.2 限速阀分析 |
4.2.1 限速阀结构原理 |
4.2.2 限速阀数学模型 |
4.2.3 限速阀仿真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压阀性能测试软件开发 |
5.1 总体设计 |
5.2 功能模块设计 |
5.2.1 参数设置 |
5.2.2 信号给入 |
5.2.3 数据采集与处理 |
5.2.4 数据存储 |
5.2.5 生产打印报告 |
5.2.6 调试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测试分析 |
6.1 单向阀性能测试 |
6.2 切断阀性能测试 |
6.3 限速阀性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液压故障模拟实验台的开发及阀控马达闭环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液压系统故障模拟实验台的研究现状 |
1.2.2 液压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LabVIEW简介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难点 |
第2章 液压系统故障模拟综合实验台 |
2.1 引言 |
2.2 液压系统原理图 |
2.2.1 液压泵站 |
2.2.2 故障模拟回路 |
2.2.3 负载模拟回路 |
2.2.4 液压系统性能参数 |
2.3 实验台电气设计要求 |
2.3.1 实验台电气元件 |
2.3.2 供电要求 |
2.3.3 电气布置要求 |
2.3.4 开关控制要求 |
2.3.5 变频器控制要求 |
2.3.6 液压阀控制要求 |
2.3.7 磁粉制动器安装控制要求 |
2.3.8 扭矩转速仪安装使用要求 |
2.3.9 传感器安装使用要求 |
2.4 实验台电路设计 |
2.4.1 实验台位置布置 |
2.4.2 控制柜 |
2.4.3 操作台 |
2.4.4 接线盒 |
2.5 液压系统的冲洗 |
2.5.1 液压系统冲洗方案 |
2.5.2 转换阀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测控系统硬件 |
3.1 测控系统框架 |
3.2 数据采集卡 |
3.2.1 数据采集卡选型分析 |
3.2.2 PCI-1747U模拟量采集卡 |
3.2.3 PCI-1724U模拟量输出卡 |
3.3 工控机 |
3.4 传感器 |
3.4.1 压力传感器 |
3.4.2 流量计 |
3.4.3 扭矩转速仪 |
3.4.4 位移传感器 |
3.4.5 力传感器 |
3.5 变频器噪声的干扰与治理 |
3.5.1 传感器信号噪声 |
3.5.2 噪声来源分析 |
3.5.3 变频器噪声产生原理 |
3.5.4 变频器噪声抑制措施 |
3.6 信号转换装置 |
3.7 信号线连接方式 |
3.8 比例阀控制 |
3.9 伺服阀控制 |
3.9.1 伺服阀及伺服放大器 |
3.9.2 PID控制 |
3.9.3 PID参数调节 |
3.10 伺服阀控非对称缸位置闭环仿真 |
3.10.1 物理模型 |
3.10.2 数学模型 |
3.10.3 Simulink仿真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控系统的开发 |
4.1 引言 |
4.2 测控系统框架 |
4.3 测控系统界面 |
4.4 数据采集 |
4.4.1 采样频率 |
4.4.2 模拟信号采集模式 |
4.4.3 采集通道的配置 |
4.5 数据保存 |
4.6 数据显示 |
4.7 模拟信号输出 |
4.7.1 模拟信号输出程序 |
4.7.2 输出通道的配置 |
4.8 信号处理 |
4.8.1 信号标定 |
4.8.2 信号滤波 |
4.9 伺服阀控制非对称缸位置闭环实验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液压管路泄漏对阀控液压马达速度闭环系统性能影响试验 |
5.2.1 试验装置 |
5.2.2 研究目标 |
5.2.3 试验信号的选择 |
5.2.4 系统性能指标 |
5.2.5 试验步骤 |
5.3 试验结果 |
5.3.1 Savitzky-Golay滤波器 |
5.3.2 阀控马达速度闭环系统阶跃响应 |
5.4 试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分析及测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内容 |
1.4 本章小节 |
第2章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理论分析 |
2.1 固体颗粒对液压元件的基本危害形式 |
2.2 液压泵污染敏感度理论分析 |
2.2.1 液压泵污染敏感度评价指标 |
2.2.2 污染条件下液压泵输出流量分析 |
2.3 液压阀污染敏感度理论分析 |
2.3.1 固体颗粒对滑阀性能影响分析 |
2.3.2 固体颗粒对溢流阀性能影响分析 |
2.4 液压元件极限尺寸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测试台液压系统设计 |
3.1 设计指标以及功能需求 |
3.2 液压系统总体设计 |
3.3 液压元件选型 |
3.3.1 液压系统管网计算 |
3.3.2 试验油箱计算 |
3.3.3 试验泵的选型 |
3.3.4 电机及变频器的选型 |
3.3.5 冷却器及工业冷水机的选取 |
3.4 液压系统的布置安装设计 |
3.5 设计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
4.1 液压泵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
4.2 滑阀式换向阀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
4.3 比例阀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
4.4 溢流阀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测控系统设计 |
5.1 测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
5.2 污染敏感度测控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
5.2.1 传感器选型 |
5.2.2 上下位机选型 |
5.2.3 测控系统电气系统设计 |
5.3 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
5.4 上位机操作软件设计 |
5.4.1 操作软件总体设计 |
5.4.2 操作软件界面设计 |
5.4.3 污染敏感度试验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8)新型十速自动变速箱先导电磁阀建模和测控策略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电磁阀建模和控制方法研究 |
1.4.1 建模方法研究 |
1.4.2 控制方法研究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先导电磁阀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1 引言 |
2.2 先导电磁阀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
2.2.1 先导电磁阀的工作原理 |
2.2.2 先导电磁阀的性能参数 |
2.3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总体结构设计及功能分析 |
2.3.2 液压方案设计及功能分析 |
2.3.3 电气方案设计及功能分析 |
2.4 测控系统的实现及测量能力分析 |
2.4.1 MSA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
2.4.2 系统实现及测量能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先导电磁阀建模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功率键合图的建模方法概述 |
3.3 先导电磁阀的建模 |
3.3.1 功率键合图绘制一般方法 |
3.3.2 先导电磁阀的功率键合图 |
3.3.3 先导电磁阀状态方程的建立 |
3.4 仿真与实验分析 |
3.4.1 仿真与分析 |
3.4.2 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伪功率流辨识的先导电磁阀模型补充 |
4.1 引言 |
4.2 先导电磁阀伪功率流模型的辨识方法选择 |
4.2.1 系统辨识方法概述 |
4.2.2 基于改进多层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方法 |
4.3 基于遗传算法改进多层神经网络的辨识器设计 |
4.3.1 多层神经网络设计 |
4.3.2 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方法 |
4.3.3 辨识器的构建 |
4.4 仿真和实验分析 |
4.4.1 仿真与分析 |
4.4.2 实验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模糊滑模的先导电磁阀供油压力鲁棒自适应控制 |
5.1 引言 |
5.2 模糊滑模控制器概述 |
5.3 模糊型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
5.3.1 问题描述 |
5.3.2 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
5.3.3 模糊逻辑控制设计 |
5.4 仿真与实验分析 |
5.4.1 仿真与分析 |
5.4.2 实验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文的贡献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9)液压孔口高低温流体力学实验台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常温下的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
1.2.1 孔口出流 |
1.2.2 缝隙流动 |
1.3 液压流体力学及实验装置研究进展 |
1.3.1 液压流体力学及其实验研究综述 |
1.3.2 液压CAT技术及实验台发展综述 |
1.3.2.1 液压CAT技术简介 |
1.3.2.2 液压实验台发展综述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总体设计 |
2.1 液压孔口高低温流体力学实验技术难点分析 |
2.2 一种新型液压孔口高低温流体力学实验方法及系统 |
2.2.1 实验思路 |
2.2.2 实验系统组成 |
2.2.3 一体化实验模块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3.1 一体化实验模块的组成结构 |
2.2.3.2 一体化实验模块的工作原理 |
2.2.4 实验原理 |
2.3 实验台总体设计 |
2.3.1 机械系统设计方案 |
2.3.1.1 机械系统的结构 |
2.3.1.2 横梁组件的位置高度调整方法 |
2.3.1.3 一体化实验模块的安装原理及过程 |
2.3.1.4 高低温箱选型 |
2.3.2 测控系统设计方案 |
2.3.3 实验台主要技术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械系统设计开发 |
3.1 一体化实验模块的设计和研制 |
3.1.1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
3.1.2 被试阀设计 |
3.1.3 油液选型 |
3.1.4 装配集成 |
3.2 驱动装置的设计 |
3.3 机械台架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
3.4 机械系统集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气和测控系统设计开发 |
4.1 硬件选型 |
4.2 电气系统设计 |
4.2.1 电路设计与布置 |
4.2.2 电机变频调速设计 |
4.3 测控系统设计开发 |
4.3.1 数据采集设计 |
4.3.2 信号抗干扰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集成与实验测试 |
5.1 测控软件开发 |
5.2 实验台集成与调试 |
5.3 实验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3 液压马达测试系统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液压马达测试理论研究与系统整体方案 |
2.1 液压马达常见类型及性能参数 |
2.1.1 液压马达常见类型 |
2.1.2 液压马达参数性能及测试试验台测试指标 |
2.2 液压马达试验研究 |
2.2.1 试验分类和试验依据 |
2.2.2 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
2.2.3 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的环境约束 |
2.3 通用型液压测试系统整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用型测试试验台液压系统设计 |
3.1 马达液压系统设计 |
3.2 液压源系统设计 |
3.3 负载系统设计 |
3.3.1 负载系统主要元器件的设计 |
3.3.2 负载系统的结构设计 |
3.4 水冷系统设计 |
3.5 安全系统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试验台工装系统结构设计与仿真 |
4.1 工装系统结构设计 |
4.1.1 马达工装系统的结构设计 |
4.1.2 转速扭矩仪工装系统的结构设计 |
4.2 工装系统结构分析 |
4.2.1 转速扭矩仪升降台力学计算 |
4.2.2 马达支架力学分析 |
4.2.3 马达工装系统的静力学分析 |
4.3 工装系统模态分析 |
4.3.1 模态分析理论 |
4.3.2 有限元模态分析步骤 |
4.3.3 工装系统重要零件的模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与操作界面开发 |
5.1 测控系统概述 |
5.1.1 测控系统与虚拟仪器技术 |
5.1.2 测试试验台常用控制方法 |
5.2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5.2.1 硬件结构功能设计 |
5.2.2 传感器选型 |
5.2.3 转速扭矩仪选型 |
5.2.4 数据采集卡选型 |
5.2.5 PLC的选择 |
5.2.6 电气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5.3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5.3.1 编程软件LABVIEW简介 |
5.3.2 软件功能划分和功能模块 |
5.3.3 软件界面设计 |
5.4 通用型测试试验台综合试验性能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液压阀CAT测试系统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蓄能器可靠性试验台开发及可靠性评估[D]. 乔志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2]液压支架纯水介质安全阀及其实验台研究[D]. 李治.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节能型液压伺服阀和摆动缸综合试验台设计[D]. 林成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4]四轴轮毂电机车辆电液复合再生制动控制与ABS控制研究[D]. 胡浩然. 吉林大学, 2020(08)
- [5]液压阀性能试验台设计及测试系统开发[D]. 张昌.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6]液压故障模拟实验台的开发及阀控马达闭环系统性能研究[D]. 刘启才. 燕山大学, 2020
- [7]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分析及测试系统研制[D]. 郑帅可. 浙江大学, 2020(06)
- [8]新型十速自动变速箱先导电磁阀建模和测控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 樊祥文. 上海大学, 2020(02)
- [9]液压孔口高低温流体力学实验台的研制[D]. 徐佳兵. 湖南大学, 2019(07)
- [10]通用型液压马达测试试验台的研究与设计[D]. 张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伺服阀论文; 制动力分配论文;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论文; 试验台论文; 再生制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