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判断普通天平分度值误差的简便方法

一种判断普通天平分度值误差的简便方法

一、判断普通标尺天平分度值误差的简便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荣[1](2021)在《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是指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堂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物理实验的教学形式。当前的学生实验课有不少“教师提前讲,学生照着做”的情况,为了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改善“虚假”探究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通关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尽可能真正落实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论文共五章,除了第一章介绍的研究背景、现状、方法、意义等内容以及最后一章介绍的研究总结与展望之外,中间三章分别介绍了本研究的三项主要工作:第一,分析“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与“通关模式”的特点,寻找二者的联系,挖掘出学生实验课中蕴含的通关模式,进而为本研究的模式构建做好准备。第二,结合相关理论基础与前期准备工作,为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构建理论形态上的“通关式”教学模式,然后基于该模式,对初中物理三种类型的实验进行教学设计,并分析该模式对于学生和教师的价值。第三,委托中学一线教师将本模式用于实际教学,笔者则参与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后及时改进,经过五轮实践后得到本模式较为完善的形态,并结合师生访谈、学生实验任务完成质量分析、前后测结果分析等方式全面分析了本模式产生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完善后的“通关式”实验教学模式能优化常规的学生实验课,效果较好,操作性较强。从目前实践来看,该模式能有效落实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实验教学观念的转变。

李越颖[2](2020)在《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指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重要课题,而在这个课题中,实验教学的衔接是该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18年发行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学生的实验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并通过分析给出一定的教学建议,以供广大教师参考。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背景,对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概述,进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二部分对初、高中教材中实验内容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高一新生的物理学习现状,并对初、高中物理实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对如何促进物理实验教和学的有效衔接给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改进物理学习和教学提供参考。第五部分是教学案例设计,通过教学案例设计体现出教学上的衔接。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对本文结论进行小结。根据调查研究情况,本文从三个方面给出建议,学生方面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教师方面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兴趣,完善实验评价方式,研究课标与教材、找准衔接点;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方面注意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实验提供便利。

刘锦韬[3](2018)在《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天然气检测试验中通常会用到天然气标准物质,它保证了检测结果的质量,使试验结果可以溯源,让时间间隔很久的两组试验数据可以进行比对。因此,天然气标准物质对天然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本论文主要研究天然气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并对实验产品进行性能评价。本论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标准气体配制方法的文献调研,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结合称量法和压力法的优点,采用了称量法联合分压法开展实验。同时为提高精确度,降低误差,采用中间气替代单一原料气,并实际配制的氮中硫化氢、甲烷多组分标准气,与称量法、压力法进行了精确度、均匀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了对比。另外,论文还详细分析了标准气配制过程中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总结了减少实验误差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对实验配制标准气的均匀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实验数据分析,称量和分压联合法的实验产品不确定度均在3%~5%左右,效果优于分压法(不确定度≥20%),次于称量法(不确定度约等于0)。但与称量法相比,配制速度有了极大提高,称量和分压联合法的配制速度(以分钟计)优于称量法(以天计算)。另外,安全性能也有提高,使用稀释后的中间气(浓度通常在0.05%~1%)配气,不需要直接接触高浓度原料气,提高了配气过程的安全性。因此,实验数据结果说明采用称量联合分压法配制的标准气产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能够满足检测用标准气体物质的要求。产品经过称量法配制的一级标气定值后,由于使用了相同型号的钢瓶,使用不确定度也接近一级标气。经过现场试验,说明标定后的标准气体,使用不确定度接近一级标气。本方法的产品经过定值后,使用效果接近一级标气。本方法的配制过程更节约成本。

凌菁[4](2018)在《烘干失重法快速预估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分含量是决定物质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具有精度高,应用范围广的优势,是众多行业固体试样水分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和仲裁依据。传统烘干失重法依据试样干燥前后的质量差计算物质水分含量,耗时费电,一次测量需要12小时。长期以来,测量准确性和快速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仪的应用局限。为了突破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仪耗电费时的技术瓶颈,国内外学者通过两个方面对烘干失重法进行了改进:(1)利用红外、微波加热的方法提高干燥箱的热效率;(2)将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传统烘干失重法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在试样未完全烘干状态下准确“计算”物质的水分含量。众多研究成果表明,被测试样的干燥特性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单纯改进热源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传统烘干失重法的检测效率;另一方面,烘干失重法水分含量预估融合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试验对象广泛性,建模机理分析及预估算法准确性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未有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问世。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估节能型粮食水分快速测定仪”(61663039)的资助下,针对传统烘干失重法耗时费电的应用局限,提出一种基于烘干失重法的自适应水分含量预估融合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不同品类被测试样烘干失重过程可预估性特征提取;2)分型式(类胶体多孔介质型和类毛细管多孔介质型)预估模型建立;3)基于阻尼因子自适应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的水分含量预估融合方法设计;4)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的设计实践。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作为一种“无筛选”水分测定方法,其被测对象的广泛性是该方法的最大优势,也是建立预估融合方法的最大难点。本文以干燥动力学、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含水试样干燥特性曲线的阶段性特征,借鉴干燥动力学理论对物质干燥特性的分类方法,筛选典型试样进行全面的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试验研究,将烘干失水曲线、失水速度曲线作为考察指标,分析试样品类、烘干温度、试样粒径、初始水分含量及初始质量对试样干燥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的典型试样进一步细化为类胶体多孔介质型和类毛细管多孔介质型,同时确定降速干燥阶段的稳定性和升速干燥阶段的差异性是试样烘干失重过程可预估性的主要特征,以此为后续烘干失重法预估模型的建立及预估融合算法的设计奠定了扎实的理论支持与试验参考。针对类胶体多孔介质型被测试样升速干燥阶段极短难以“捕捉”,降速干燥阶段耗时长、耗能大,水分逸失重心位于降速干燥阶段的特点。通过深入研究红外干燥过程含水试样水分扩散的不可逆输运机制及主要驱动力,将Luikov理论和Fick扩散定律应用于烘干失重法预估模型建立,分析理论的应用范围、边界条件,建立基于Luikov理论的降速干燥阶段预估模型,选取典型试样验证并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并建立预估模型参数与干燥条件(烘干温度、初始水分含量、初始质量和试样粒径)之间的回归方程;针对类毛细管多孔介质型试样烘干失水时间较短、水分逸失重心位于升速干燥阶段的特点,以干燥全过程失水量变化曲线的数值解析特征为切入点,从失水速度和加速度的角度,构建基于改进幂指数形式的干燥全过程预估模型,打破降速干燥阶段建模的限制,进一步提高预估过程中实测数据利用率,同时分析模型的参数对烘干失水曲线及失水速度曲线的影响,通过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随后,在验证分型预估融合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LM算法的烘干失重法水分含量预估融合方法。针对传统LM算法阻尼因子定值更新导致的初值依赖性强、收敛性弱的问题,将信赖域法搜索技巧应用于阻尼因子的自适应更新,同时建立预估起止时刻的自适应判别机制,完成基于阻尼因子自适应LM算法的串行迭代结构预估算法设计,在试样未达到完全烘干的状态下估算试样的水分含量。应用最优化理论证明了水分含量预估融合算法的全局收敛性,通过试验和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执行效率以及准确性,通过与参考方法的对比验证了自适应LM算法的计算精度,同时对算法抗噪性进行考察与分析。最后,将预估融合算法设计与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的设计相结合,以DSP+MCU的结构方式在嵌入式系统平台实现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的设计。参照国家标准《JJG 658-2010烘干法水分测定仪》对正常工作状态下仪器的示值误差、重复性及水分测定结果误差等计量性能指标进行检验,分析并计算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的测量不确定度。检验结果表明,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其中全量程内示值误差优于0.005g,重复性误差优于0.008g(极差法),常规模式下水分含量测定误差优于0.5%,预估模式下水分含量测定误差优于0.5%,均满足国家标准《JJG 658-2010烘干法水分测定仪》规定的高准确度等级水分测定仪。

黄强[5](2017)在《基于DLS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分析天平是一种融合机械、材料、电子电路、信息处理、精密制造等多个学科技术于一体的尖端精密计量仪器,是广泛应用于量值传递、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化学分析、宇航器械、贵重物品质量控制等商贸、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标准质量计量器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对物品的质量计量要求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对电子分析天平的需求量显着增加。由于国内材料制造、机械加工、零部件装配以及工艺处理水平低,且缺乏对电子分析天平核心部件——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机械弹性体受力模型、位移检测装置、磁钢磁路结构模型以及相关外部控制电路等的理论研究,在非线性校正、温度漂移补偿、时间漂移补偿、重力加速度漂移补偿以及称量数字信号滤波算法等方面依然落后,使得国内电子分析天平的质量计量性能远远落后于国外产品,产品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致使进口电子天平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国内电子天平行业的发展。伴随着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国内天平企业迫切需要自主研制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针对国内与国际先进电子称量技术水平的差距,本论文以基于超级单体双杠杆传感器(Double Lever Sensor,DLS)的电子分析天平为研究对象,主要展开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1)针对国内研制的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称量精度和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 DLS的优化设计方法。阐述了 DLS的工作原理,分析了 DLS机械弹性体内罗伯威尔机构的偏载误差产生机理;建立了机械弹性体的关键部件簧片、耦合单元和横梁的受力模型,在选定合金材料后有效兼顾DLS灵敏度和重复性设计指标,确定各类簧片的尺寸参数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精密的位移检测装置,保证分辨力称量下的最小位移量检测;提出了一种双磁钢磁路结构,用以消除DLS的非线性误差,并对磁钢磁路结构各部件的尺寸参数进行了优化;构建了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机械弹性体受力模型和磁钢磁路结构模型,对各关键部件尺寸参数设计的合理性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2)为使得DLS闭环系统具有优良的过渡过程品质和控制精度,保证电子分析天平的质量计量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闭环系统动态校正环节的设计和整定方法。详细推导了 DLS机械弹性体的动力学方程和位置检测装置的传递函数,以光电转换电路输出误差电压的信号放大电路形成的P型调节器为基础,结合脉冲宽度调制器(Pulse Width Modulator,PWM)的工作时序波形推导外部控制电路各环节的传递函数,构建了动态校正前的DLS闭环系统结构;深入分析了动态校正前闭环系统的过渡过程,归纳了闭环系统前向通道与反馈通道传递系数对闭环系统的影响,导出了闭环系统对动态校正调节器类型要求;选择PID调节器作为DLS闭环系统的动态校正环节,在保证闭环系统具有满意过渡过程的前提下,完成了 PID调节器电路设计和相关参数的整定;初步分析了闭环系统的误差来源,简要给出了电子分析天平中漂移和噪声误差的处理方法。(3)针对温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的复杂影响,分别梳理和提出了各类漂移产生机理和相关工艺处理方法。深入研究了 DLS机械弹性体的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机理,对机械弹性体进行材料选型,总结了机械弹性体材料的工艺处理方法;详细分析了 DLS磁路结构的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机理,对磁路结构关键部件进行材料选型,提出了磁路结构材料的工艺处理方法:详细阐述了外部控制电路中用于驱动动圈并使其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电磁力矩的恒流源(即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工作原理,细致探究了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机理,对关键电子元器件进行选型,归纳了电路电子元器件的工艺处理方法;论述了重力加速度的产生机理,概括了重力加速度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电子分析称量的影响,为提升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和校准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支持与技术参考。(4)针对漂移对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准确度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的漂移补偿和校准方法。导出了漂移影响下的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PWM镜像脉冲的驱动电路,消除了载流动圈动态热效应的影响,根据DLS的机械弹性体、磁钢、动圈以及关键电子元器件的相关稳定性参数进行了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模型的简化,减小了漂移补偿算法的复杂度;设计了一种基于PT1000的高精度磁钢温度测量电路,分别提出了分段线性加权温度漂移补偿算法、基于示值变化速率阈值的漂移跟踪算法、基于判断阈值的重力加速度校准方法,有效降低甚至消除了漂移对电子分析天平计量性能的影响;在国家标准《GB/T 26497-2011电子天平》规定的工作环境下,测试验证了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和校准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5)为进一步保证电子分析天平的质量计量性能和测试结果的完整性,提出了抗噪设计方法和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连续时间(continuous time,CT)Σ-A调制结构的DLS闭环系统,建立和优化了一种双SincN型复合滤波器,显着降低了闭环系统中热电磁干扰噪声的影响;根据外部环境的震动对天平质量计量的影响特性,提出了基于牛顿插值FFT的抗振滤波算法,有效抑制了闭环系统中力干扰噪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具有漂移自动补偿、故障自诊断、智能化校准及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其称量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准确度高;最后,参照国家标准《GB/T26497-2011电子天平》进行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的示值误差、偏载误差、重复性、鉴别力和蠕变与回零等质量计量性能指标的测试,并参照国家标准《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根据测试误差来源建立了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模型。测试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在规定条件下全量程示值误差为0.5mg,偏载误差为0.2mg,重复性为0.3mg,鉴别力测试结果变化明显,其主要性能指标满足国家标准《GB/T 26497-2011电子天平》规定的Ⅰ级天平的误差要求,且具备国际先进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的智能功能。

过立雄[6](2016)在《新型3000kg衡准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一种用于天平校验的3000kg衡准装置进行研究,对设备的关键部套件的运行特性和精度保证提出了研制思路,为提高设备的总体运行效率和精度等级提供了理论基础。(1)加载系统分为砝码组的加载系统和砝码移动伺服系统。砝码组加载系统是用于砝码组的加卸载运动,是砝码组正常工作的执行机构,加载系统的运行精度决定了设备的精度等级;砝码移动伺服系统是用于将砝码组从温湿度实验箱外向箱内运动的执行机构,伺服系统不仅要保证砝码组的安全可靠的移动,还需要保证砝码组与砝码加载系统的相对位置始终准确。(2)根据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和装置的结构特性,将砝码组设计成异型倒置的叠加结构,为了保证砝码组在工作的时候不会产生相互干涉,必须设计独特的机构既保证加载精度,又要具有一定的容错量,才能保证砝码组具有重复加载的能力。(3)温湿度实验箱的工作特性既要满足自身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精度,同时要分析温湿度下对砝码组产生的热膨胀和结露影响,通过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方式满足高精度的砝码组的使用要求。温湿度箱的地基既要承受砝码组的质量又要保证保温能力,着重施工环节和地面承载变形的研究。(4)砝码不确定度分析是为了最终确定该装置的工作精度和整机系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确定度分析是重要的精度确定手段,通过两组砝码的最终质量值分析设备的不确定度。

苏莉[7](2014)在《浅谈电子天平的维护和使用方法》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电子天平的分类和电子天平的维护、使用方法。

李克勤,马丙辉,裘尧华,毛晓辉,许胜男[8](2014)在《衡器国际建议认知与应用现状浅谈(一)——检定分度值e和实际分度值d》文中认为OIML国际建议为各成员国提供同等的计量器具评估方法,避免了技术标准不同产生的技术壁垒限制,目前已经被广泛的接受和任何,OIML证书制度也成为一种全球通用和认可的制度。对各成员国而言,OIML国际建议并非是强制要求采纳的,各成员国有权利做出符合国情的采用和修改。我国衡器领域多数等同采用国际建议,但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一些不一致的状况,究竟原因何在。本文将在分度值、标定方法和计量器具软件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求较真实的认知和理解。

陈良柱[9](2013)在《精密电子分析天平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分析天平是一种集传感器技术、电磁学、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材料、结构力学、精密机械与制造等多学科技术的高尖端精密计量仪器,是广泛应用于国防、医药、质量控制、实验室等领域的质量计量标准器具。电子分析天平的核心部件是电磁力平衡传感器。国内传感器的设计仍停留在仿制阶段,缺乏基础研究,传感器输出的灵敏度、稳定度、一致性等性能难以保证。因基础材料、精密制造工艺水平的制约,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敏感部件——簧片与永磁体材料分散性大,导致电子分析天平漂移量大、稳定性差、响应时间长、示值误差大。为此,国内学者开展了漂移补偿、非线性补偿、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研究以保证电子分析天平的计量性能。但是,这些研究缺乏对电磁力平衡传感器机械称重机构与永磁体磁路机构等基础设计与研究,缺少对电子分析天平漂移机理与非线性影响的全面分析以及有效的智能检测和信息处理方法研究,无法弥补材料与精密制造工艺水平缺陷对电子分析天平计量性能的影响。本文立足国内现有的基础材料、精密制造工艺水平,针对现有电子分析天平研究的不足,主要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工作:(1)针对现有的电磁力平衡传感器基础研究缺乏的问题,建立了传感器机械称重机构的受力模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求解了机械称重机构的等效刚度,优化设计了敏感部件承重簧片、支点簧片和吊带簧片的尺寸,有效保证了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稳定度指标;设计了一种位置检测机构,保证了可分辨出最小分度质量在机械称重机构上产生的最小位移量;优化设计了线圈组件参数和永磁体磁路结构的最佳尺寸,构建了基于ANSYS的永磁体磁路结构工程模型,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验证了优化设计后的永磁体磁路结构的合理性,确保了单线圈永磁体磁路机构性能的最优化,有效降低了线圈电流磁效应与热效应影响,提高了传感器输出的一致性。(2)针对现有电子分析天平温度漂移与时间漂移补偿方法落后、示值漂移大的缺陷,深入分析了电子分析天平温度漂移与时间漂移机理。设计了一种差分反馈式光电检测电路与低温度漂移的恒流源接收电路,克服了温度对机电平衡位置的影响;采取了永磁体磁性能改善、智能化校准、元器件优化等多项措施,有效降低了电子分析天平的时漂影响;针对永磁体、线圈等温度敏感部件温漂大、温度无法直接检测的问题,构建了基于ANSYS的电磁力平衡传感器温度场有限元热分析模型,深入研究了线圈发热与热对流作用下的永磁体与线圈的温升特性,建立了基于多点温度检测的永磁体与线圈温度软测量数学模型;结合温度漂移试验研究,构建了基于二元线性回归的电子分析天平温漂与永磁体、线圈温升之间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多点温度软测量、三温度点标定、二元线性回归的电子分析天平温度漂移自动补偿方法。结合时间漂移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零位跟踪技术的电子分析天平时间漂移自动补偿方法。上述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永磁体材料分散性带来的影响,实现了电子分析天平温漂与时漂的自动补偿。(3)针对现有的电子分析天平非线性补偿方法复杂、示值误差大的缺陷,深入分析了线圈电流磁效应与热效应对电子分析天平非线性的影响,建立了基于ANSYS的单线圈永磁体磁路、单线圈铁心磁路和双线圈永磁体磁路的电流磁效应分析模型,仿真实验研究了电流磁效应产生的附加磁感应强度以及附加磁场对电子分析天平非线性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综合得到了线圈电流磁效应与热效应共同作用下的电子分析天平非线性输出数学模型;采取了机电平衡参数优化、取样电阻优化等方法,有效保证了电子分析天平的一致性、动态工作范围和分辨率;结合大量的实验研究以及电子分析天平使用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牛顿插值的非线性补偿方法,建立了全量程修正模型,保证了电子分析天平全量程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且便于自动化生产与调试。(4)针对现有的电子分析天平称量响应时间长、稳定性差等问题,建立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称量信息滤波方法和基于多级阈值约束的称量信息判别方法,有效兼顾了电子分析天平的灵敏度和稳定度,提高了响应速度,缩短了稳定时间。(5)研制了一种220g/0.1mg精密电子分析天平,这种天平具有温漂与时漂自动补偿、非线性自动补偿、智能化校准等功能,称量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准确度高。并参照国家标准《GB/T26497-2011电子天平》,完成了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的偏载误差、示值误差、重复性和鉴别力等计量性能检验,分析了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的检验误差,建立了精密电子分析天平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模型,估计了正常使用时称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检验结果表明,精密电子分析天平偏载误差≤±0.0002g,全量程内的示值误差≤±0.0002g,重复性为0.0003g,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优于国家标准《GB/T 26497-2011电子天平》规定的I级天平最大允许误差要求。

张玲[10](2013)在《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分析天平是一种高精度质量测量仪器,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分析天平以其称量准确度高、称量速度快和操作便捷等特点深受实验室科研人员和化验人员以及其他天平使用者的垂青。针对国内电子分析天平高端市场的空白,本文介绍了作者参加研制的以低功耗单片机MSP430F5438A作为核心信息处理单元、具有RS-232串行通信接口、量程为220g、分度值为O.1mg、最大允许误差≤0.3mg的电子分析天平。利用NI公司的LabVIEW 9.0平台,开发了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实现了实时快速在线称量,对提升公司电子分析天平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首先介绍电子分析天平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阐述电子分析天平的构成与工作原理并简要介绍了电子天平的部分功能;然后提出基于LabVIEW的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设计构想,重点对电子分析天平管理系统软件设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按照模块化思想设计并实现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根据电子天平国家检定标准《GB/T 26497-2011电子天平》,设计电子分析天平计量性能检定程序,实现了电子天平偏载误差、重复性误差以及示值误差的检定,并分析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对电子分析天平的整体性能进行全面评估。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了质量称量、菜单功能设置、去皮、校准、加卸载、串行通信、报表生产、软件远程升级等多种功能;设计了用户登陆系统,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实现电子分析天平和计算机的双向同步通信,上位机软件的仿面板设计可以模拟键盘控制电子分析天平去皮、功能参数设置、校准等功能;可以实时采集当前的称量质量和温度信息,具备图形和表格显示,便于操作者观察和总结;完成数据库模块的设计,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方便用户查询记录;设计完成电子分析天平的远程升级功能,便于公司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降低售后成本。实测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方案设计的电子分析天平管理系统可以满足科学计量中对精密质量称量智能化、精确化的要求,获得了项目委托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判断普通标尺天平分度值误差的简便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判断普通标尺天平分度值误差的简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习时的体会
        1.1.2 教育部文件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1.2 研究灵感来源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与通关模式
    2.1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
        2.1.1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的概念
        2.1.2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的特点
        2.1.3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的意义
        2.1.4 初中物理学生必做实验分类
    2.2 通关模式
        2.2.1 通关模式的概念
        2.2.2 通关模式的特点
        2.2.3 通关模式与学生实验课的联系
3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理论预设
    3.1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3.1.1 理论基础
        3.1.2 基本要素
        3.1.3 教学目标
        3.1.4 操作程序
        3.1.5 实现条件
        3.1.6 教学评价
    3.2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3.2.1 探究性实验案例
        3.2.2 仪器使用类实验案例
        3.2.3 测量性实验案例
    3.3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分析
        3.3.1 对于学生的价值
        3.3.2 对于教师的价值
4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4.1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完善过程
        4.1.1 第一轮实践情况
        4.1.2 第二轮实践情况
        4.1.3 第三轮实践情况
        4.1.4 第四轮实践情况
        4.1.5 第五轮实践情况
    4.2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完善结果
        4.2.1 整体框架与操作流程
        4.2.2 准备工作与注意事项
    4.3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4.3.1 通关任务完成质量
        4.3.2 前后测结果
        4.3.3 课堂观察情况
        4.3.4 师生访谈情况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研究回望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实践中用到的各类卡片内容
附录2:前后测题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初高中物理教材中学生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
    2.1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
    2.2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学生分组实验
    2.3 沪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与必修二实验安排
    2.4 初中物理实验与高中物理实验对比分析
        2.4.1 实验仪器的对比
        2.4.2 高中物理教材实验编排特点
第3章 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问题调查研究
    3.1 高一学生物理实验现状调查研究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2 初、高中物理一线教师访谈结果分析研究
第4章 初高中实验教学衔接措施
    4.1 教师实验教学衔接措施
    4.2 加强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
    4.3 研究课标与教材、找准衔接点
    4.4 完善实验评价方式
    4.5 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学生实验提供便利
第5章 教学案例研究
    5.1 案例一:游标卡尺的使用及读数
    5.2 案例二: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3)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标准气配制研究现状
        1.2.1 国内标准气配制和应用现状
        1.2.2 国外标准气配制与应用现状
        1.2.3 国内外标准气的配制方法技术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标准气遵循的要求和规范
第2章 标准混合气的制备方法研究
    2.1 标准混合气体配制技术
        2.1.1 常规标准混合气的制备方法
        2.1.2 配制方法的改进
        2.1.3 配制装置及分析用仪器设备
    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2.1 原料气体选择与纯度分析
        2.2.2 容器(气体钢瓶)选择与预处理
    2.3 氮中硫化氢标准气体的配制
        2.3.1 混合气中各组分的计算原理
        2.3.2 实例对比与分析
    2.4 甲烷中多元组分标准气体的配制
        2.4.1 称量和分压联合法
        2.4.2 分压法
        2.4.3 称量法
    2.5 小结
第3章 标准混合气的性能评价
    3.1 标准混合气的均匀性、稳定性、准确性检验
        3.1.1 均匀性检验方法
        3.1.2 稳定性检验方法
        3.1.3 准确性检验方法
        3.1.4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3.2 实验数据
        3.2.1 均匀性实验数据
        3.2.2 稳定性实验数据
        3.2.3 准确性实验数据
    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均匀性分析
        3.3.2 稳定性分析
        3.3.3 准确性分析
        3.3.4 实验不确定度数据的量化处理
    3.4 小结
第4章 标准气体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4.1 配制方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1.1 操作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
        4.1.2 充装设备引入的不确定度
    4.2 不确定度计算
        4.2.1 称量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2.2 分压法引入的不确定度
        4.2.3 测量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
    4.3 不确定度数据及分析
    4.4 实例与运用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4)烘干失重法快速预估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水分含量检测方法
    1.3 烘干失重法
    1.4 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仪
        1.4.1 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仪的分类
        1.4.2 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现有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仪的应用局限
    1.6 传统烘干失重法的技术改进
        1.6.1 仪器衡量装置的改进
        1.6.2 仪器恒温干燥箱加热效率的提高
        1.6.3 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的应用
    1.7 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
    1.8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过程可预估性研究
    2.1 引言
    2.2 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原理
        2.2.1 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过程
        2.2.2 红外辐射与吸收的基本理论
        2.2.3 试样质量在线称量原理
    2.3 烘干失重法水分检测可预估性理论分析
        2.3.1 被测试样中的水分与结合方式
        2.3.2 被测试样的干燥动力学分类方法
        2.3.3 试样干燥特性曲线阶段性特征分析
    2.4 烘干失重法水分测定可预估性试验分析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试样品类的影响
        2.4.3 初始水分含量的影响规律
        2.4.4 烘干温度的影响规律
        2.4.5 试样粒径的影响规律
        2.4.6 初始质量的影响规律
    2.5 烘干失重过程预估特征参数提取
    2.6 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的构想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uikov理论的降速干燥阶段预估模型
    3.1 引言
    3.2 烘干失重法红外干燥传热与传质模型建立
        3.2.1 被测试样的结构与参数
        3.2.2 烘干失重法红外干燥过程热-质传递
        3.2.3 含水试样湿分扩散过程与驱动力
    3.3 降速干燥阶段理论传质模型建立
        3.3.1 基于Luikov 理论的模型建立
        3.3.2 预估模型参数τ回归分析
        3.3.3 模型的拟合优度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幂指函数的干燥全过程预估模型
    4.1 引言
    4.2 被测试样烘干失水过程的数值解析
    4.3 现有失水量预估模型的数学解析
    4.4 全干燥过程预估模型的建立
    4.5 全干燥过程预估模型的解析与验证
        4.5.1 全干燥过程预估模型数值解析
        4.5.2 模型参数分析
        4.5.3 模型拟合优度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检测预估融合方法
    5.1 引言
    5.2 水分含量预估描述
    5.3 阻尼因子kl与LM方法的收敛性
        5.3.1 阻尼因子自适应更新策略
        5.3.2 阻尼因子自适应LM方法的收敛性证明
    5.4 基于阻尼因子自适应LM算法的水分含量预估融合
        5.4.1 预估算法起点的自适应判定策略
        5.4.2 预估算法终点自适应确定
        5.4.3 算法参数初值设定
        5.4.4 算法实现步骤
    5.5 预估算法的误差分析
        5.5.1 算法验证试验平台
        5.5.2 阻尼因子自适应LM算法验证
        5.5.3 水分含量预估融合算法准确性验证
        5.5.4 预估融合算法抗噪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设计实践
    6.1 引言
    6.2 仪器系统构成与技术指标
        6.2.1 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系统构成
        6.2.2 水分测定仪的主要指标
    6.3 基于DSP的称重与预估单元设计实践
        6.3.1 称重模块硬件设计
        6.3.2 DSP与ADC和MCU的通信接口设计
    6.4 温度检测与控制子系统设计实践
        6.4.1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6.4.2 温度控制电路设计
    6.5 仪器软件设计
        6.5.1 预估运算模块软件设计
        6.5.2 功能管理软件模块设计
    6.6 仪器性能测试
    6.7 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不确定度分析
        6.7.1 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系统误差来源分析
        6.7.2 质量称量装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析
        6.7.3 烘干装置部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析
        6.7.4 不确定度合成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原理图
附录 B 预估型烘干失重法水分快速测定仪检测试验现场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

(5)基于DLS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天平概述
        1.1.2 电子分析天平及其研究现状
        1.1.3 电子分析天平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分析天平的称量原理
        1.2.1 平稳电流工作模式的称量原理
        1.2.2 脉冲电流工作模式的称量原理
    1.3 电子分析天平的研究进展
        1.3.1 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2 非线性校正方法的研究进展
        1.3.3 温度漂移补偿方法的研究进展
        1.3.4 时间与重力加速度漂移补偿方法的研究进展
        1.3.5 称量数字信号滤波方法的研究进展
        1.3.6 现有称量数据处理与补偿方法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超级单体双杠杆传感器(DLS)的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DLS的机械结构与工作机理
        2.2.1 DLS的机械结构
        2.2.2 DLS的工作机理
    2.3 罗伯威尔机构的分析
        2.3.1 罗伯威尔机构的工作原理
        2.3.2 罗伯威尔机构的偏载误差
    2.4 机械弹性体与秤盘及光栅组件的分析与设计
        2.4.1 机械弹性体的力学分析
        2.4.2 机械弹性体的材料选型
        2.4.3 簧片的机械设计
        2.4.4 秤盘的机械设计
        2.4.5 横梁位移分析
        2.4.6 限位保护装置设计
    2.5 位移检测装置设计
        2.5.1 微位移检测原理
        2.5.2 光电转换电路设计
    2.6 磁路设计分析
        2.6.1 磁路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
        2.6.2 磁路结构设计
        2.6.3 DLS的非线性误差
    2.7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DLS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2.7.1 机械弹性体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2.7.2 磁路结构的有限元建模与仿真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分析天平闭环称量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闭环称量系统的传递函数
        3.2.1 DLS的传递函数
        3.2.2 外部控制电路的传递函数
        3.2.3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3.3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动态特性分析
        3.3.1 过渡过程求解
        3.3.2 欠阻尼状态下的动态性能研究
        3.3.3 前向通道与反馈通道传递系数对闭环系统的影响
    3.4 闭环系统动态校正PID调节器的设计
        3.4.1 基于PID调节器的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分析
        3.4.2 闭环系统过渡过程稳定性分析
        3.4.3 闭环系统动态校正PID调节器参数的整定
    3.5 闭环系统的误差分析
        3.5.1 误差来源分析
        3.5.2 漂移误差初步分析
        3.5.3 噪声误差初步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分析天平漂移机理与工艺处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DLS机械弹性体的漂移机理与工艺处理方法
        4.2.1 机械弹性体的温度漂移机理
        4.2.2 机械弹性体的时间漂移机理
        4.2.3 机械弹性体的材料选型与工艺处理方法
    4.3 DLS磁路结构的漂移机理与工艺处理方法
        4.3.1 磁路结构的温度漂移机理
        4.3.2 磁路结构的时间漂移机理
        4.3.3 磁路结构的材料选型与工艺处理方法
    4.4 电路电子元器件的漂移机理与工艺处理方法
        4.4.1 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工作原理
        4.4.2 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温度漂移机理
        4.4.3 电磁力矩生成恒流源的时间漂移机理
        4.4.4 电路电子元器件的选型与工艺处理方法
    4.5 重力加速度的漂移机理
        4.5.1 重力加速度的产生机理
        4.5.2 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及其漂移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漂移影响下的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模型
    5.3 电子分析天平的漂移建模及其简化
        5.3.1 动态热效应的消除
        5.3.2 温度漂移模型及其简化
        5.3.3 时间漂移模型及其简化
        5.3.4 温度漂移与时间漂移模型的综合简化
    5.4 电子分析天平漂移的补偿
        5.4.1 温度漂移补偿方法
        5.4.2 时间漂移补偿方法
        5.4.3 温度漂移与时间漂移的综合补偿
        5.4.4 重力加速度漂移的自动补偿
    5.5 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效果的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子分析天平设计实践
    6.1 引言
    6.2 基于CT Σ-△调制结构的DLS闭环系统设计
    6.3 热电磁干扰的抗噪设计
        6.3.1 热电磁干扰噪声下的闭环系统等效传递函数模型
        6.3.2 各等效噪声源的传递特性及数字滤波器设计
        6.3.3 滤波器的优化与仿真实验验证
    6.4 力干扰噪声的抗噪设计
        6.4.1 力干扰噪声的来源
        6.4.2 天平实验台称量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6.4.3 基于牛顿插值的FFT抗振滤波算法
        6.4.4 抗振滤波算法的仿真实验验证
    6.5 电子分析天平的构成与技术指标
        6.5.1 天平的整体构成
        6.5.2 天平的功能与工作流程
        6.5.3 天平称量的技术指标
    6.6 电子分析天平质量计量性能测试与不确定度分析
        6.6.1 天平质量计量性能测试
        6.6.2 天平不确定度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DLS加工精密数控化床图
附录B DLS实物局部细节图
附录C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电路原理图
附录D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PCB图
附录E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电路板实物图
附录F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PWM调试波形图
附录G 智能电子分析天平漂移补偿工作图
附录H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I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J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6)新型3000kg衡准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德国同类装置的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4 研究内容
2 衡准装置的总体研究
    2.1 设计功能和总体组成
    2.2 工作原理
    2.3 小结
3 加载系统的研究
    3.1 砝码加载系统的研究
        3.1.1 加载机构的分析
        3.1.2 电控方案
        3.1.3 钢制平台结构分析
    3.2 砝码移动伺服系统研究
    3.3 小结
4 砝码组的研究
    4.1 砝码加载结构的研究
        4.1.1 方案1和2 的吊挂花盘的比较分析
        4.1.2 挂钩的分析
    4.2 砝码的尺寸确定
    4.3 砝码的加工和装配要求
    4.4 砝码的受力变形分析
    4.5 砝码组的叠加形式和加载原理
    4.6 小结
5 温湿度实验箱的特性研究
    5.1 热膨胀的影响
    5.2 结露的影响
    5.3 温湿度实验箱的实验数据分析
    5.4 温湿度实验箱地基的变形对加载系统的影响
    5.5 小结
6 砝码不确定度分析
    6.1 3000 KG组中500 KG砝码量值传递不确定度分析
    6.2 300 KG组中20 KG砝码量值传递不确定度分析
    6.3 小结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浅谈电子天平的维护和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电子天平分类
     (一) 超微量电子天平
     (二) 微量天平
     (三) 半微量天平
     (四) 精密电子天平
三、电子天平的选购
     (一) 精度的选择
     (二) 规格的选择
四、电子天平的校准
五、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以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的 FA1604 型电子天平为例)
     (一) 水平调节
         (1) 水平仪气泡的作用
         (2) 水平仪气泡的调整方法
     (二) 预热
         (1) 开启显示器
         (2) 天平基本模式的选定
     (三) 校准
     (四) 称量
六、称量方法
     (一) 直接称量法
     (二) 固定质量称量法
     (三) 递减称量法
七、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探讨
八、电子天平的维护与保养几个注意要点

(8)衡器国际建议认知与应用现状浅谈(一)——检定分度值e和实际分度值d(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际建议及我国对应的技术规范
3 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
4 检定分度值 e 与实际分度值 d
    4.1 典型案例
    4.2 技术依据分析
    4.3 OIML 国际建议与国内技术依据的差异性
    4.4 检定分度值 e 不等于时间分度值 d 的优缺点

(9)精密电子分析天平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分析天平及其称量原理
        1.1.1 电子分析天平
        1.1.2 电子分析天平的称量原理
    1.2 高精密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2.1 传统电磁力平衡传感器
        1.2.2 单模块电磁力平衡传感器
    1.3 电子分析天平信息预处理与补偿方法的研究进展
        1.3.1 称量信息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3.2 漂移补偿方法研究进展
        1.3.3 非线性补偿方法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4.1 国外电子分析天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电子分析天平研究现状
        1.4.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敏感部件分析与参数优化
    2.1 引言
    2.2 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2.2.1 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构成
        2.2.2 电磁力平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3 机械称重机构设计优化
        2.3.1 罗伯威尔结构
        2.3.2 横梁组件设计优化
        2.3.3 敏感部件簧片设计优化
    2.4 位置检测机构设计优化
    2.5 单线圈永磁体磁路机构设计优化
        2.5.1 反馈线圈组件设计优化
        2.5.2 永磁体磁路结构设计优化
        2.5.3 基于ANSYS的永磁体磁路设计与仿真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子分析天平的温度漂移机理与补偿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电子分析天平温度漂移机理分析
        3.2.1 单线圈永磁体磁路机构温度漂移分析
        3.2.2 机械称重机构温度漂移分析
        3.2.3 位置检测机构温度漂移分析
        3.2.4 恒流源接收电路温度漂移分析
    3.3 电子分析天平温度漂移硬件补偿方法研究
        3.3.1 机电平衡位置温度漂移补偿方法
        3.3.2 恒流源接收电路温度漂移补偿方法
    3.4 电子分析天平温度漂移软件补偿方法研究
        3.4.1 基于多点温度检测的永磁体与线圈温度软测量模型
        3.4.2 基于温度软测量模型的温度漂移特性试验
        3.4.3 基于线性回归的温度漂移补偿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子分析天平的时间漂移机理与补偿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电子分析天平时间漂移机理分析
        4.2.1 永磁体自然退磁时间漂移分析
        4.2.2 重力加速度变化时间漂移分析
        4.2.3 机械结构及电子元器件时间漂移分析
    4.3 电子分析天平时间漂移硬件补偿方法研究
        4.3.1 永磁体磁性能改善
        4.3.2 智能化校准方法
        4.3.3 机械结构及电子元器件选型优化
    4.4 电子分析天平时间漂移软件补偿方法研究
        4.4.1 电子分析天平时间漂移特性试验
        4.4.2 基于零位跟踪技术的时间漂移补偿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分析天平的非线性影响与补偿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电子分析天平非线性影响分析
        5.2.1 线圈电流磁效应对非线性的影响
        5.2.2 线圈电流热效应对非线性的影响
    5.3 线圈电流磁效应与热效应对天平的非线性影响
        5.3.1 线圈电流磁效应与热效应的非线性影响分析
        5.3.2 线圈电流磁效应与热效应的非线性影响实验
    5.4 电子分析天平非线性自动校正方法研究
        5.4.1 电子分析天平机械结构及硬件参数设计优化
        5.4.2 基于全量程修正的非线性校正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的设计与检验
    6.1 引言
    6.2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设计
        6.2.1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的构成与技术指标
        6.2.2 PID调节电路设计
        6.2.3 脉宽调制与脉宽计数电路设计
        6.2.4 线圈分流控制电路设计
        6.2.5 天平的工作流程
    6.3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称量信息预处理方法研究
        6.3.1 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数字滤波方法
        6.3.2 基于多级阈值约束的称量信息判别方法
    6.4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的计量性能检验
        6.4.1 天平偏载误差检验
        6.4.2 天平示值误差检验
        6.4.3 天平重复性检验
        6.4.4 天平鉴别力检验
    6.5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的不确定度分析
        6.5.1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的误差分析
        6.5.2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的不确定度研究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电路原理图
附录B 检定后的标准砝码误差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电子分析天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电子分析天平研究现状
        1.2.2 电子分析天平发展趋势
    1.3 电子分析天平检定的重要性和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电子分析天平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2.1 电子分析天平的构成
    2.2 电子分析天平的工作原理
    2.3 电子分析天平的性能参数与技术指标
        2.3.1 电子分析天平的基本参数
        2.3.2 电子天平的计量性能
        2.3.3 电子分析天平的技术指标
    2.4 电子分析天平的主要功能
        2.4.1 称重功能
        2.4.2 校准功能
        2.4.3 故障检测与报警功能
        2.4.4 其他功能
第3章 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与模块化设计思路
        3.1.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3.1.2 系统的构成与模块化设计
    3.2 系统开发平台LabVIEW
    3.3 通信模块设计
        3.3.1 电子分析天平的RS-232串行通信
        3.3.2 MSP430F5438A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3.4 用户登陆模块设计
    3.5 称重主界面与按键模块设计
    3.6 菜单功能设置模块设计
        3.6.1 电子分析天平状态信息读取
        3.6.2 电子分析天平状态信息读取的解码过程
        3.6.3 电子分析天平状态编码过程
    3.7 数据库管理模块设计
        3.7.1 LabVIEW的数据库访问方法
        3.7.2 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的报表生成
        3.7.3 数据库备份与还原策略及其实现
    3.8 电子分析天平软件远程升级模块设计
        3.8.1 自升级原理
        3.8.2 电子分析天平软件串口升级实现
        3.8.3 电子分析天平软件升级测试
    3.9 电子天平计量性能检定模块设计
        3.9.1 性能检定流程设计
        3.9.2 偏载检定
        3.9.3 重复性检定
        3.9.4 示值检定
        3.9.5 其他检定
    3.10 其他模块设计
        3.10.1 时间校准
        3.10.2 本机信息
    3.11 应用程序发布
第4章 电子分析天平的不确定研究
    4.1 参考砝码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4.2 空气浮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4.3 电子分析天平输入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4.4 天平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4.5 电子分析天平不确定度分析模块设计
第5章 系统的运行和检验
    5.1 系统的运行情况
    5.2 计量性能检定程序运行
    5.3 测量数据不确定度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1 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运行图
附录B2 电子分析天平计量性能检定报表

四、判断普通标尺天平分度值误差的简便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通关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 张智荣.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衔接研究[D]. 李越颖. 西南大学, 2020(01)
  • [3]气体标准物质配制方法的研究[D]. 刘锦韬.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4]烘干失重法快速预估检测技术研究[D]. 凌菁. 湖南大学, 2018(06)
  • [5]基于DLS的智能电子分析天平研究[D]. 黄强. 湖南大学, 2017(06)
  • [6]新型3000kg衡准装置的研究[D]. 过立雄.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7]浅谈电子天平的维护和使用方法[J]. 苏莉. 衡器, 2014(12)
  • [8]衡器国际建议认知与应用现状浅谈(一)——检定分度值e和实际分度值d[J]. 李克勤,马丙辉,裘尧华,毛晓辉,许胜男. 衡器, 2014(11)
  • [9]精密电子分析天平关键技术研究[D]. 陈良柱. 湖南大学, 2013(06)
  • [10]电子分析天平上位机管理系统设计[D]. 张玲. 湖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一种判断普通天平分度值误差的简便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