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颜料发展前景广阔

植物颜料发展前景广阔

一、开发植物色素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琳[1](2021)在《基于Ca2+改性的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研究及产品开发》文中提出柞蚕丝在我国丝绸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吸湿透气性、耐酸碱、防紫外线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与桑蚕丝相比,柞蚕丝较为粗硬,使面料悬垂性差、手感粗糙,使其在推广和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有必要对其手感等方面进行改进。植物拓染艺术效果丰富,织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很适合文创类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但是植物拓染整体固色效果不佳,容易出现褪色、晕染等情况。本文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工艺研究与优化,并与文化创意结合,开发热湿舒适性能优良、柔软性佳,织物染色上染率优、色牢度强,拓染颜色、种类多样的柞蚕丝植物拓染产品,并设计与开发多样化文创产品。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分别是柞蚕丝Ca2+改性、植物拓染研究、基于Ca2+整理基础上植物拓染的研究以及产品开发,通过实验研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在柞蚕丝改性方面,利用Ca2+可溶解丝素的性能对柞蚕丝面料进行改性整理,探究温度、浓度与处理时间对柞蚕丝的纤维形态结构、织物柔软性能及强力的影响。Ca2+对柞蚕丝的改性整理,溶解了部分丝素,纤维产生微孔与表面沟槽,使得织物失重率增加,纤维间空隙增加,织物更柔软,但强力有所损失。氯化钙水溶液整理与氯化钙/甲酸整理对比,加入甲酸可以催化反应,降低反应条件。其次,在植物拓染方面,由于金属离子与单宁酸常被用于植物染色,故通过金属离子与单宁酸整理,探究整理后织物拓染性能的变化。Fe3+、Cu2+与单宁酸整理拓染后织物,颜色均有所变化,Fe3+整理会使颜色加深,Cu2+整理与单宁酸整理后,颜色变化较小,但整体色深值均有所增加,色牢度也增加;金属离子与单宁酸协同整理时,织物不仅拓染部分颜色变化,织物本色也会受到金属离子与单宁酸螯合物的影响而颜色产生改变,单宁酸与Fe3+整理,织物变为浅紫色,与Cu2+整理,变为浅棕色,色牢度均有所增加,加之柞蚕丝织物自身光泽,形成独特的织物风格。再次,在Ca2+改性的基础上,对柞蚕丝植物拓染并进行拓染后金属离子/单宁酸整理,Ca2+改性对织物的K/S值与拓染颜色影响较小,但是Ca2+改性改善了植物拓染上染困难的缺点,使植物色素进入织物更容易,提高了染色效率。最后,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产品设计开发时,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特性,发挥其优势。拓染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提取拓染的图案元素,对其进行再设计,可丰富植物拓染效果,同时也为拓染元素与其他工艺结合奠定基础。对图案进行再设计之后通过上述所讲工艺以及创新方法,最终制成显色效果好、受市场欢迎的植物拓染柞蚕丝织物文创产品。开发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文创产品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改善植物拓染工艺,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丝绸服装以色彩绚丽、穿着舒适的优势吸引着消费者,丝绸与植物拓染的配合相得益彰,且绿色环保,论文的研究为这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贾乐东[2](2021)在《甘蓝型油菜花色调控主效基因挖掘与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带动下,油菜花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青睐,各地举办的油菜花节等观光旅游项目已逐渐成为乡村近郊游的热门产业。传统油菜的花色是以金黄色、深黄色、土黄色和黄色为代表的黄色系,通过与近缘物种的远缘杂交,逐渐育成以乳白色、白色为代表的白色系,以深红色、橘红色、红色和桃红色等为代表的红色系,以及以淡粉色、粉黛色和粉紫色等为代表的粉紫色系的多元花色品系,但油菜花色变异的遗传机理和分子机制仍未完全解析,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彩花油菜中具有代表性的甘蓝型油菜橘红花自交品系(Orange-red petal,OrP)、白花自交品系(White petal,WP)、黄花品种中双11(ZS11)、黄花品系WYA47和DHM42等作为研究材料,通过表型观察、遗传学、代谢组、转录组和重测序等方法,确定了橘红花和白花性状产生的关键色素组分和遗传规律,定位和克隆了控制橘红花和白花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并对其进行转基因功能验证,探究甘蓝型油菜橘红花和白花性状产生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机制,为甘蓝型油菜彩色花培育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橘红花性状主效基因BnaA07.PAP2调控橘红花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1.1橘红色花瓣积累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而呈现橘红色在橘红花材料OrP的下胚轴、子叶和幼叶等部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紫红色,且花瓣在B5(花蕾长5.5~5.9 mm)时期后开始呈现红色;S3(花瓣刚好完全展开,花药未开裂)时期的花瓣红绿色差值Δa为正值,说明OrP花瓣颜色偏红。代谢组比较分析发现,在S2(花朵半开呈圆筒状)和S4(花瓣完全展开至最大,花药萎焉)时期,OrP花瓣中总花色苷的相对含量分别是ZS11的5.420和3.345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是ZS11的0.880和0.555倍,其中显黄色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的总量分别是ZS11的1.927和0.948倍。因此,OrP花瓣中积累花色苷和类胡萝卜素使花瓣呈现橘红色。1.2橘红花材料OrP与黄花材料ZS11的转录组学比较分析对OrP和ZS11的B3(花蕾长3.0~3.9 mm)、B5(花蕾长5.0~5.9 mm)花蕾,B5、B8(花蕾长8.0~8.9 mm)、S1(花瓣高于萼片1/2以上但未展开)和S3时期花瓣,以及OrP×DHM42衍生F2群体中极端表型S1、S3时期混池花瓣等材料进行转录组学比较分析,以ZS11作为对照,共筛选到13,047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表明与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代谢途如苯丙烷、类黄酮和异黄酮等途径被显着富集。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的139个基因中,有46个基因在OrP和ZS11中存在显着差异表达;qRT-PCR结果表明,直接参与花青素合成的Bna.DFR和Bna.ANS在OrP的B5时期花蕾和花瓣中均显着上调表达。1.3橘红花性状的遗传分析与主效基因精细定位OrP与不同的黄花材料构建F2遗传群体,其中F1代植株花瓣为橘红色,F2群体中橘红花与黄花植株符合3:1的分离比;OrP×DHM42衍生F2群体中S3和S4花瓣红绿色差值Δa均呈多峰分布。说明橘红花性状受一对显性主效核基因控制,可能受微效基因影响。F2极端混池与两亲本进行30×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各样本的全基因组覆盖度为91.37%~95.73%;BSA分析将OrP橘红花性状主效基因定位在Darmor-bzh参考基因组A07染色体17.239~21.522 Mb范围,Indel和SSR标记精细定位区间为164.389 Kb,包含34个基因。转录组结果表明,ZS11参考基因组同源区间内仅BnaA07G0287000ZS基因在OrP各时期的花蕾和花瓣中均显着上调表达,ZS11中几乎不表达,确定其为候选基因,命名为BnaA07.PAP2,qRT-PCR结果显示BnaA07.PAP2在OrP下胚轴、子叶、幼叶和花瓣等器官中均有较高表达。1.4 BnaA07.PAP2诱导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调控橘红花的形成通过CRISPR/Cas9敲除OrP中BnaA07.PAP2基因,T1代阳性植株花瓣呈黄色,S3时期花瓣红绿色差值Δa显着降低;在B5时期花蕾中,参与花青素合成的Bna.DFR和Bna.ANS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说明BnaA07.PAP2基因通过诱导Bna.DFR和Bna.ANS基因的表达从而合成花青素,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共同显色使花瓣呈现橘红色。2.白花性状主效基因BnaC03.NCED4调控白花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2.1白色花瓣中类胡萝卜素降解导致白花形成白花品系WP的花瓣在B3、B4(花蕾长4.0~4.9 mm)和B5时期为嫩绿色,B6(花蕾长6.0~6.9 mm)至B7(花蕾长7.0~7.9 mm)时期花瓣颜色逐渐变黄,S1至S4时期花瓣颜色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而ZS11在S1至S4时期一直保持黄色。S4时期ZS11花瓣的黄蓝色差值Δb显着高于WP,说明ZS11与WP相比明显偏黄。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在S2和S4时期花瓣中,ZS11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是WP的1.777和1.969倍;期间ZS11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915.253μg/g(约55.463%),而WP仅增加了374.597μg/g(约40.346%);同期,ZS11中显黄色的叶黄素和玉米黄质总量降低22.433μg/g(约5.565%),WP则降低83.455μg/g(约34.705%)。因此,WP花瓣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含量急剧降低导致花瓣由淡黄色变为白色。2.2白花材料WP与黄花材料ZS11的转录组学比较分析对WP的B5、B7、S1、S3时期花瓣,以及DHM42×WP衍生F2群体中的黄花和白花极端表型S1、S3时期混池花瓣等材料进行转录组学比较分析,以同时期的ZS11为对照,共筛选到9,55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593个上调,5,228个下调。KEGG富集分析发现苯丙烷、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异黄酮、黄酮与黄酮醇、卟啉与叶绿素等代谢通路被显着富集。2.3白花性状的遗传分析与候选基因定位筛选对DHM42×WP衍生的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发现,F1代植株花瓣为淡黄色或乳白花,F2群体中白花/淡黄花与黄花植株符合3:1的分离比;F2群体S3和S4时期花瓣黄蓝色差值Δb均呈多峰分布。说明WP白花性状可能受一对显性主效核基因控制,也可能同时受微效基因影响。F2极端混池与两亲本进行30×重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各样本的全基因组覆盖度为92.17%~95.39%;BSA分析将WP白花性状主效基因定位在Darmorbzh参考基因组C03染色体52~54 Mb范围,分别与ZS11和No.2127参考基因组C03染色体68.00~70.14 Mb和61.35~63.33 Mb区段同源。转录组结果表明,ZS11参考基因组候选区间内的215个基因仅BnaC03G0710000ZS基因在WP显着上调表达,因此确定其即为候选基因,命名为BnaC03.NCED4。qRTPCR结果表明,BnaC03.NCED4基因在WP的子叶和花瓣中高表达,在ZS11的根、幼叶和花瓣中表达水平较低。2.4白花性状候选基因BnaC03.NCED4调控白花的形成在ZS11材料中超表达BnaC03.NCED4基因,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花瓣为白色;S4时期花瓣黄绿色差值Δb显着降低;S3时期花瓣中,BnaC03.NCED4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说明BnaC03.NCED4基因可以通过降解类胡萝卜素而使花瓣由黄色变为白色。

李哲[3](2020)在《踝节菌(Talaromyces atroroseus)代谢产物红色素特征分析及其相关基因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产物是人类获取工业或药用原料的主要途径,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获取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对一株踝节菌(Talaromyces atroroseus)的次级代谢产物及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对该菌株在PDB培养基液态发酵分泌红色素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并使用分离技术和波谱学手段对红色素中的部分物质进行了结构表征,最后通过转录组分析确定了该菌株合成色素阶段所参与的关键基因。1. 对踝节菌液态发酵生产的红色素进行了色价、稳定性、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其色价为363.2 U/g,最大吸收波长为510 nm,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并耐可见光;温度低于50℃时表现出稳定性;除Fe3+对色素褪色效应较明显外,在其它金属离子的影响下残留率均高于90%;在常见的食品添加物或氧化还原剂的影响下表现稳定且对酸碱性环境耐受能力较强;对高温与紫外光耐受性不佳。2. 对红色素的组分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知该色素成分复杂,由数种黄绿色成分与数十种红色物质组成。使用正相硅胶与ODS分离手段得到5种红色产物,波谱学鉴定结果表明该5种物质具有相同结构的母核与不同的脂肪侧链,且分子的整体共轭程度一致,与红曲色素极为相似。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的色素为N-glutarylmonascorubramine,分子量511.23,分子式C28H33NO8;正丁醇相得到1种分子量575.2、分子式为C32H33NO9的物质并推测其侧链含苯酚取代基;3种分子量526.2、分子式为C27H30N2O9的同分异构体。3. 为探究色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对踝节菌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中,与聚酮化合物合酶(PKS)、短链脱氢酶、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甲基转移酶、酰基转移酶及细胞色素P450酶、酮还原酶结构域(KR domain)相关的基因与酶结构域主要参与控制了红色素的合成组装及结构多样化。

王庆星[4](2020)在《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植物天然色素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在植物色素提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理论研究和色素的应用上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天然色素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企业的进入,加剧了行业间的竞争,同时随着中国植物色素的市场受到国外企业的关注,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国际企业也对国内企业的行业地位产生威胁。行业竞争越演越烈、需求逐步变得缓慢,产品毛利率越来越低,大部分企业出现绩效低、获利能力弱还有的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甚至企业出现破产的情况。所有的这些情况往往在早期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企业要想经营长久,就必须关注其财务风险的发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论文对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方法和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参考相关理论部分对其概述。在此基础上对CG生物公司和行业背景进行简要阐述。对CG生物公司进行财务风险识别分析,主要包括其筹资、投资、营运及收益分配风险,通过外部和内部条件,在学者对植物色素研究的基础上,并与CG生物公司实情相联系,选取了2018年植物提取行业上市样本公司,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植物色素提取行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建模分析出CG生物公司在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筹、投、营及成长方面有可能发生风险,研究结果表明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处于行业中下游,其中筹资风险处于高水平,进而从内部和外部因素提出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具体包括结合资源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拓展筹资渠道、重视项目可行性分析、加强流动资产管理等措施。为植物天然色素提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刘洋[5](2020)在《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色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已愈加广泛,其安全性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合成色素由于其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对天然色素进行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能产生各类色素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且不受资源、环境和空间的制约,作为一个潜在的色素资源库,在天然色素工业化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实验室在血芝的培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能大量分泌红色素的菌株,命名为EFOZ-01,通过对真菌的分类、筛选、红色素的稳定性、产红色素发酵条件的优化及色素的纯化与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一种能够作为天然色素进行开发利用的生产菌株。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经典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两方面入手,对菌株进行鉴定。从形态上看,该菌株的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有多个分枝,产生不对称的小梗,形状为扫帚状,分生孢子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呈蓝绿色,初步判定该菌株属于青霉属真菌。利用ITS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确定该菌与青霉属的同源性达到了99%,属于产紫青霉。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其命名为产紫青霉EFOZ-01(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EFOZ-01)。2)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培养基内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及发酵培养基的接种量、发酵时间、温度、装液量和起始p H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无机盐离子的添加量为K2HPO40.4 g/L,Mg SO40.2 g/L,KCl 0.3g/L,Fe SO4·7H2O 0.004 g/L,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起始p H值为7.0、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5 d、生长温度为28℃、摇瓶装液量为100 m L/250 m L。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碳源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条件为:接种量8%,培养时间5 d,生长温度28℃,碳源为蔗糖。3)以产红色素菌株的发酵液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红色素进行了粗提取,并对红色素的特征光谱曲线进行测定,确定了该红色素的特征吸收峰在510 nm处。同时研究了红色素的性质,实验表明:该色素可溶于甲醇、乙醇、正丁醇等有机溶剂,也可溶于磷酸盐缓冲液当中,极易溶于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该红色素在中性、弱酸和弱碱性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红色素在避光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光照条件下,对该红色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该色素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在常温环境中,该色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高温条件下,该红色素的损失较多;该色素对氧化剂、还原剂、多数的金属离子、防腐剂、食品添加剂和维生素的稳定性较好,其中VE对红色素具有一定的增色效果,需要注意Fe3+对红色素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4)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质联用(LC-MS)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得到的色素粗提物进行分离提纯。初步确定该红色素的分子量为364.1,对比当前的天然产物数据库,并无相关的报道,有可能是一种新物质。具体结构还需要通过NMR测定。

李佩[6](2019)在《雨生红球藻生长及其虾青素累积过程中植物色素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虾青素超强的抗氧化性赋予了其突出的生理功能,尤其在提高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活性氧等方面作用显着,其在食品、化妆品、药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雨生红球藻是目前被认为生产虾青素较为理想的生物来源。所以,关于提高雨生红球藻的生物量以及细胞内虾青素积累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阐明的虾青素合成通路的基础上,研究了合成途径中的三个重要底物: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对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及其积累虾青素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植物色素对雨生红球藻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番茄红素浓度为0.5 mg/L时,效果最佳,680 nm的吸光值为0.701,细胞密度达到6.25×105个/mL,相比对照组提高了8.51%。l.0 mg/L的处理组次之,吸光值为0.672,细胞密度为6.01×105个/mL。β-胡萝卜素添加浓度为1.0 mg/L时,效果最佳,680 nm的吸光值为0.705,细胞密度达到6.57×105个/mL,相比对照组提高了9.03%。玉米黄素处理过的雨生红球藻通常提前至第7天进入稳定期,相比对照组提前3天。在比较第10天的细胞密度发现,1.0 mg/L的玉米黄素对雨生红球藻的生长最为有利,吸光值为0.669,细胞密度达到5.98×105个/mL,相比对照组提高了3.81%。添加不同植物色素对虾青素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番茄红素的添加量为0.5mg/L时,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作用最为明显,较对照组增加了88%。1.0mg/L的β-胡萝卜素处理组效果最为明显,处理第15天时,该处理组虾青素含量为18.817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1.37%。玉米黄素对于雨生红球藻累积虾青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其对虾青素产量影响不显着。对外源添加色素影响虾青素积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选取了在虾青素合成通路中与植物色素有关的三个关键酶,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水平进行检测。诱导条件下,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的大量合成经常伴随着虾青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高表达。用qRT-PCR的方法测定0.5 mg/L番茄红素和1.0 mg/Lβ-胡萝卜素诱导的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相关合成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在高光照、高温诱导条件下,实验组的虾青素合成相关基因bkt、lcy、CrtR-B均出现了较高表达。该实验对不同植物色素浓度条件下β-胡萝卜素酮化酶、β-胡萝卜素羟化酶、番茄红素β-环化酶编码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bkt、lcy、CrtR-B基因表达量的高低与虾青素的合成有着直接的联系。这说明一定浓度的植物色素可以通过改变代谢过程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虾青素的积累。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可以通过外源添加植物色素的方式,可以改善雨生红球藻生长状况,提高其应激条件下的虾青素累积量,为开展大规模养殖及虾青素生产,提供了新思路。

刘超[7](2019)在《染发剂栀子黑制剂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发一种由栀子黑为主要染色成份的中药植物染发剂。方法:1.通过单因素实验测定栀子黑色素最大溶解度和最大吸收波长;2.运用L9(34)正交设计筛选出最佳栀子黑染色工艺条件;3.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栀子黑色素最佳染色工艺下的栀子黑浓度、时间、温度及单因素实栀子黑色素与Fe2+染色的最佳温度、pH值、媒染剂;4.采用纳米包埋技术与栀子黑溶液对比研究结论:1.以栀子黑作为主要染料成份,茶多酚为固色剂,丁香酚为渗透剂的中药植物染发剂可以将人体白发纤维染成棕黄色,它在正交设计试验下最佳染色工艺为染色温度45℃、染色时间18h、栀子黑染色浓度25%、pH值为4;2.采用纳米包埋技术,在单因素最佳染色工艺下,栀子黑纳米脂质体溶液、凝胶染色率、固色度低于栀子黑溶液;3.对比栀子黑+Fe2+染色实验,纯中药栀子黑溶液染色效果更佳。

叶水英[8](2018)在《色素植物与植物色素的应用探析》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色素植物和植物色素的概念、色素植物的类型、色素植物中含植物色素的部位以及植物色素的类型和应用方式。通过比较植物色素和化学合成色素特性,提出了植物色素的开发利用方式,以期为植物色素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借鉴。

胡玉莉[9](2018)在《天然植物色素染料在染发剂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人更加追求个性表现,染发剂作为一种毛发化妆品而倍受青睐。然而,长期使用染发剂所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引起大众的关注,因此人们对绿色、安全、环保、健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现有染发剂的要求已经不再简单局限于改变头发的颜色追求时尚,而开始重视染发剂产品的安全性和对头发的滋养。本论文围绕紫草和姜黄的提取工艺及其应用于牛毛的染色性能等方面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以紫草素和姜黄素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对紫草和姜黄中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紫草和姜黄中色素含量的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不同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紫草102.84%、96.75%和101.42%;姜黄102.72%、95.47%和93.95%。利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了乙醇提取紫草和姜黄中色素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紫草乙醇浓度80%,料液比1:25,提取时间40min,超声功率275W;姜黄乙醇浓度80%,料液比1:45,提取时间40min,超声功率495W。其次,分别以紫草和姜黄为主的两个色系进行的复配实验。以紫草为主的复配实验为:紫草、核桃干皮、桑葚、五倍子、生姜以及媒染剂A;以姜黄为主的复配实验为:姜黄、墨旱莲、茜草、茶叶以及媒染剂A。在复配实验基础上,以L*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紫草和姜黄色素在牛毛染色性能及染色工艺进行了研究。初步考察了染色时间、温度、pH以及媒染剂等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染色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染色工艺,最佳染色工艺分别是:紫草染色温度50℃,pH值为5.0,媒染剂用量为2,染色时间为80min,在此条件下L*值最小,染色上染率最高;姜黄染色温度50℃,pH值为5.0,媒染剂用量为3,染色时间为80min,在此条件下L*值最小,染色上染率最高。在此染色条件下,研究了染色稳定性,染色后的牛毛经皂洗、酸洗、热水洗、洗发水洗和光照四种方式处理后,光照稳定性最强。紫草和姜黄经过复配后,紫草所染出的颜色肉眼观察接近黑灰色,姜黄为暗棕色,且光照稳定性强,符合我们染发后经常暴露于光照下,为开发黑色系和棕色系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根据三原色和三基色原理与其他不同色素的药材再进行复配,即可以得出理想的色系。

刘溪,胡玉莉,王海威,孔丹丹,应光耀,杨美华,卢静华,孔维军[10](2018)在《染发剂的研究进展及天然植物染发剂的前景展望》文中认为染发剂作为一种给头发染色的化妆品,一直备受爱美人士的青睐。近年来,染发剂在国内外销售量均呈上升趋势。本文阐述了国内外染发剂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化学合成类染发剂的弊端和危害,展望了天然植物染发剂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为开发绿色、健康、安全的天然植物染发剂提供参考。

二、开发植物色素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植物色素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a2+改性的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研究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柞蚕丝织物简介
    1.3 植物拓染简介
    1.4 植物色素与染料
    1.5 丝织物植物拓染整理工艺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柞蚕丝织物氯化钙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2.3 脱胶对柞蚕丝织物性能的影响
    2.4 氯化钙水溶液整理柞蚕丝织物
    2.5 氯化钙/甲酸溶液整理柞蚕丝织物
    2.6 本章小结
3 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步骤与方法
    3.3 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分析
    3.4 金属离子整理对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的影响分析
    3.5 单宁酸整理对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的影响分析
    3.6 金属离子和单宁酸协同作用对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的性能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氯化钙整理的柞蚕丝植物拓染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步骤与方法
    4.3 染色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色牢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柞蚕丝植物拓染产品开发
    5.1 市场分析
    5.2 产品开发
    5.3 设计实践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丝绸植物染文创产品调查问卷

(2)甘蓝型油菜花色调控主效基因挖掘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植物色素的分类
        1.1.1 叶绿素的功能及分类
        1.1.2 类黄酮-花青素的功能与分类
        1.1.3 类胡萝卜素的功能与分类
        1.1.4 甜菜色素的功能与分类
    1.2 类黄酮-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1.2.1 类黄酮-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1.2.2 类黄酮-花青素代谢的调控
    1.3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1.3.1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1.3.2 类胡萝卜素代谢的调控
    1.4 甘蓝型油菜花色研究进展
        1.4.1 甘蓝型油菜不同花色材料来源
        1.4.2 甘蓝型油菜花色的遗传分析
        1.4.3 甘蓝型油菜花色的分子机制研究
    1.5 BSA测序在植物色素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橘红花性状的遗传、基因定位及功能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来源
        2.1.2 群体材料的构建
        2.1.3 材料田间种植管理
    2.2 实验方法
        2.2.1 材料表型考察
        2.2.2 甘蓝型油菜花瓣中主要色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2.2.2.1 花瓣中类黄酮及花青素含量及成分测定
        2.2.2.2 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及成分测定
        2.2.3 橘红花材料及分离群体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2.2.3.1 橘红花材料及分离群体RNA提取
        2.2.3.2 橘红花材料及分离群体转录组测序
        2.2.3.3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2.2.4 甘蓝型油菜橘红花性状候选基因的初步定位分析
        2.2.4.1 亲本及分离群体DNA提取及全基因组重测序
        2.2.4.2 亲本及分离群体全基因组重测序
        2.2.4.3 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
        2.2.5 橘红花性状候选基因精细定位标记的开发
        2.2.6 甘蓝型油菜橘红花候选基因的确定
        2.2.6.1 目标区段的染色体序列注释及候选基因的确定
        2.2.6.1 BnaA07.PAP2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2.2.7 候选基因的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验证
        2.2.7.1 CRISPR/Cas9敲除载体转化甘蓝型油菜
        2.2.7.2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考察和qRT-PCR分析
        2.2.8 候选基因Bna A07.PAP2的系统进化及泛基因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甘蓝型橘红花油菜的表型观察
        2.3.2 甘蓝型橘红花油菜花瓣中色素含量分析
        2.3.2.1 花瓣中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分析
        2.3.2.2 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2.3.3 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
        2.3.3.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比对结果
        2.3.3.2 转录组测序数据差异表达分析
        2.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2.3.3.4 花青素代谢途径分析
        2.3.4 甘蓝型油菜橘红花性状的遗传分析
        2.3.4.1 直接观察花瓣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2.3.4.2 F2群体花瓣色度值测定
        2.3.5 全基因组重测序比较分析
        2.3.5.1 重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比对结果
        2.3.5.2 重测序数据变异分析
        2.3.6 甘蓝型油菜橘红花候选基因的精细定位
        2.3.6.1 甘蓝型油菜橘红花基因候选区间确定
        2.3.6.2 Indel和SSR标记开发及候选基因精细定位
        2.3.6.3 目标区段候选基因分析
        2.3.7 甘蓝型油菜BnaA07.PAP2基因的进化分析
        2.3.8 甘蓝型油菜BnaA07.PAP2基因的组织特异表达分析
        2.3.9 甘蓝型油菜BnaA07.PAP2基因的功能验证
        2.3.9.1 CRISPR/Cas9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2.3.9.2 转基因材料的表型观察及色度值测定
        2.3.9.3 转基因材料中花青素合成基因的定量分析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基因定位及功能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来源
        3.1.2 群体材料的构建及种植管理
    3.2 实验方法
        3.2.1 材料表型观察及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3.2.2 白花材料及F2分离群体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2.2.1 白花材料及F2分离群体RNA提取
        3.2.2.2 白花材料及F2分离群体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2.3 白花亲本及F2分离群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
        3.2.4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确定
        3.2.4.1 白花性状候选基因的初步定位
        3.2.4.2 白花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确定
        3.2.5 白花性状候选基因BnaC03.NCED4的克隆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3.2.5.1 白花性状候选基因BnaC03.NCED4克隆测序
        3.2.5.2 白花基因BnaC03.NCED4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3.2.6 候选基因的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验证
        3.2.6.1 甘蓝型油菜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3.2.6.2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及qRT-PCR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甘蓝型油菜白花材料的表型观察
        3.3.2 甘蓝型油菜白花花瓣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3.3.3 白花材料花瓣转录组学比较分析
        3.3.3.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比对结果
        3.3.3.2 白花材料花瓣差异表达基因比较分析
        3.3.4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分析
        3.3.4.1 直接观察白花WP花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3.3.4.2 白花F2群体花瓣色度值测定分析
        3.3.5 白花材料全基因组重测序比较分析
        3.3.5.1 重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比对分析
        3.3.5.2 重测序数据变异分析
        3.3.6 白花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鉴定
        3.3.6.1 白花性状候选基因候选区间共线性分析
        3.3.6.2 白花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与确定
        3.3.7 白花材料WP候选基因BnaC03.NCED4的变异分析与克隆
        3.3.8 白花材料WP候选基因BnaC03.NCED4的表达模式分析
        3.3.9 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BnaC03.NCED4的功能验证
        3.3.9.1 超表达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3.3.9.2 转基因材料的表型观察及定量验证
第四章 讨论
    4.1 甘蓝型油菜花瓣中色素积累与花瓣颜色
    4.2 甘蓝型油菜橘红花和白花性状候选基因定位
    4.3 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确定
    4.4 甘蓝型油菜新花色材料培育
    4.5 转基因油菜农艺性状分析
    4.6 彩花油菜应用前景展望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1.1 明确了甘蓝型油菜橘红色和白色花瓣呈色的色素基础
        5.1.2 转录组测序解析了橘红色和白色花瓣呈色的关键代谢通路
        5.1.3 证明了甘蓝型油菜橘红花和白花性状遗传规律
        5.1.4 定位并克隆了甘蓝型油菜橘红花和白花性状候选基因
        5.1.5 转化甘蓝型油菜验证了橘红花和白花性状候选基因的功能
    5.2 创新点
        5.2.1 明确了甘蓝型油菜橘红花和白花花瓣显色机理
        5.2.2 利用F2极端表型混池BSA测序快速定位到甘蓝型油菜花色候选基因
        5.2.3 通过转基因实现甘蓝型油菜不同花瓣颜色转变
参考文献
附表1 橘红色和黄色花瓣中类黄酮组分和含量
附表2-1 OrP与ZS11转录组数据质量查看
附表2-2 OrP与ZS11转录组数据比对参考基因组
附表3-1 白花WP转录组数据质量统计
附表3-2 白花WP转录组比对ZS11参考基因组统计
附表4 甘蓝型油菜Darmor-bzh和ZS11参考组中A07染色体候选区间内的34 个基因
致谢
参与发表论文及课题一览表

(3)踝节菌(Talaromyces atroroseus)代谢产物红色素特征分析及其相关基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色素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历史
        1.3 天然色素
        1.4 真菌色素
        1.5 真菌色素的产量调控与优化
        1.6 转录组分析
    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内容
        2.2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红色素稳定性与抗氧化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及仪器
        2.2 色素生产与提取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外特征峰与色价的确定
        3.2 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3.3 色素的抗氧化评价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踝节菌红色素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试剂及仪器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色素的TLC分析
        3.2 液相条件的确定
        3.3 纯化产物的HPLC分析
        3.4 纯化物质的UPLC-QTOF-MS分析
        3.5 纯化产物的NMR分析
        3.6 纯化产物的结构推测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参与红色素合成的相关基因分析
    1 引言
    2 实验原料
    3 实验流程
        3.1 链特异性文库构建与数据处理
        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 差异基因的qPCR验证
    4 结果与分析
        4.1 菌株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概况分析
        4.2 色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3 差异基因的qPCR验证
    5 讨论
    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1 纯化物质UPLC色谱图及TIC图
    2 部分样品碳谱
附录2 菌株形态及液态发酵色素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财务风险评价及控制相关概述
        2.1.1 财务风险的概念
        2.1.2 财务风险评价的概念
        2.1.3 财务风险控制的概念
        2.1.4 财务风险的分类
        2.1.5 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2.2 理论基础
        2.2.1 控制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CG生物公司简介及其财务风险识别
    3.1 CG生物公司简介
        3.1.1 行业背景
        3.1.2 CG生物公司基本情况
    3.2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3.2.1 CG生物公司筹资风险识别
        3.2.2 CG生物公司投资风险识别
        3.2.3 CG生物公司营运风险识别
        3.2.4 CG生物公司收益分配风险识别
    3.3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3.3.1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外部因素分析
        3.3.2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内部因素分析
第4章 CG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模型构建及其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4.1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指标选取原则
    4.2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4.3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4.3.2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模型具体构建
    4.4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第5章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5.1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外部控制措施
        5.1.1 结合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
        5.1.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2 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
        5.2.1 CG生物公司筹资风险控制措施
        5.2.2 CG生物公司投资风险控制措施
        5.2.3 CG生物公司营运风险控制措施
        5.2.4 CG生物公司收益分配风险控制措施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色素的分类
    1.2 主要微生物色素的研究进展
        1.2.1 红曲色素
        1.2.2 黑色素
        1.2.3 β-类胡萝卜素
        1.2.4 灵菌红素
        1.2.5 蓝色素
    1.3 微生物色素的提取
    1.4 我国天然色素的局限与发展
    1.5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产红色素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产红色菌株的分离与经典分类学鉴定
        2.2.2 产红色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目标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2.3.2 产红色素菌株在平板上的生长速率
        2.3.3 产红色素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97-100]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产紫青霉产红色素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的活化与制备
        3.2.2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3.2.3 红色素产量的测定方法
        3.2.4 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3.2.5 非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3.3.2 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3.3.3 非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红色素的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4.2.2 红色素性质的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4.3.2 红色素的性质研究
    4.4 实验小结
第五章 红色素的制备与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试剂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5.2.2 固相萃取法分离色素
        5.2.3 HPLC分析
        5.2.4 LC-MS分析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实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雨生红球藻生长及其虾青素累积过程中植物色素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虾青素概述
        1.1.1 虾青素结构及性质
        1.1.2 虾青素的来源
    1.2 雨生红球藻
        1.2.1 影响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因素
        1.2.2 影响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因素
        1.2.3 天然虾青素提取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添加色素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所用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仪器的灭菌
        2.2.2 培养基的配制
        2.2.3 雨生红球藻的扩大培养
        2.2.4 雨生红球藻生长曲线的测定
        2.2.5 细胞密度和相对生长量关系曲线
        2.2.6 雨生红球藻培养单因素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相对生长量与细胞密度关系曲线图
        2.3.2 雨生红球藻FACHB-712 生长曲线
        2.3.2 番茄红素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3.3 β-胡萝卜素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3.4 玉米黄素对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色素对虾青素积累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雨生红球藻藻液的准备
        3.2.2 诱导雨生红球藻产生虾青素
        3.2.3 虾青素含量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番茄红素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影响
        3.3.2 β-胡萝卜素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影响
        3.3.3 玉米黄素对雨生红球藻积累虾青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色素作用机制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酶基因的引物设计
        4.3.2 雨生红球藻总RNA的提取
        4.3.3 合成及验证cDNA
        4.3.4 测定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提取的RNA样品
        4.4.2 反转录结果检测
        4.4.3 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染发剂栀子黑制剂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前准备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试剂
        1.4 颜色表征分析
    2.染发实验方法
        2.1 栀子黑色素最大溶解度测定
        2.2 栀子黑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2.3 栀子黑染发研究
        2.4 不同栀子黑色素浓度、时间、温度对染色的影响研究
        2.5 栀子黑纳米包埋
        2.6 栀子黑与Fe2+染色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植物染发剂在毛发中的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8)色素植物与植物色素的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色素植物的类型
2 色素植物可提取植物色素的部位
    2.1 根
    2.2 茎
    2.3 叶
    2.4 花
    2.5 果实
    2.6 种子
    2.7 全株
3 植物色素的类型
    3.1 按溶解性划分
        3.1.1 水溶性。
        3.1.2 脂溶性。
    3.2 按化学结构和特性划分
        3.2.1 吡咯色素。
        3.2.2 多烯色素。
        3.2.3 酚类色素。
        3.2.4 醌类衍生物类。
        3.2.5 吲哚衍生物和酚类衍生物类。
    3.3 按颜色划分
4 植物色素的开发利用
    4.1 食用
    4.2 药用
    4.3 化妆品
    4.4 染发剂
    4.5 纺织染料
    4.6 酸碱指示剂
    4.7 检测金属离子
5 结语

(9)天然植物色素染料在染发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植物色素染料的应用
        1.1 植物染发剂的发展历史
        1.2 染发剂的分类及对比
        1.3 天然植物色素的应用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超声波辅助法对紫草色素提取条件选择及优化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3 小结
    第二章 超声波辅助法对姜黄色素提取条件选择及优化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3 小结
    第三章 紫草复配药材应用于牛毛的染色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3 小结
    第四章 姜黄复配药材应用于牛毛的染色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3 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染发剂的研究进展及天然植物染发剂的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染发剂的研究现状
    1.1 染发剂的国际研究现状
    1.2 我国染发剂的研究现状
2 化学合成类染发剂及其毒性
    2.1 致敏性
    2.2 致癌性及其他毒性
3 天然植物染发剂的开发利用
    3.1 天然植物染发剂的植物色素来源
        3.1.1 海娜
        3.1.2 五倍子
        3.1.3 核桃青皮
        3.1.4 苏木
        3.1.5 姜黄
        3.1.6 其他
    3.2 天然植物染发剂的色素提取
    3.3 天然植物染发剂的染色方式
    3.4 天然植物染发剂的染色类型及其生理活性
    3.5 开发植物染发剂所面临的挑战
4 总结与展望

四、开发植物色素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a2+改性的柞蚕丝织物植物拓染研究及产品开发[D]. 李佳琳. 东华大学, 2021(09)
  • [2]甘蓝型油菜花色调控主效基因挖掘与功能分析[D]. 贾乐东. 西南大学, 2021(01)
  • [3]踝节菌(Talaromyces atroroseus)代谢产物红色素特征分析及其相关基因初探[D]. 李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4]CG生物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研究[D]. 王庆星.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5]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D]. 刘洋. 湖北师范大学, 2020(02)
  • [6]雨生红球藻生长及其虾青素累积过程中植物色素作用机制研究[D]. 李佩. 济南大学, 2019(01)
  • [7]染发剂栀子黑制剂工艺的研究[D]. 刘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色素植物与植物色素的应用探析[J]. 叶水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4)
  • [9]天然植物色素染料在染发剂中的应用[D]. 胡玉莉.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10]染发剂的研究进展及天然植物染发剂的前景展望[J]. 刘溪,胡玉莉,王海威,孔丹丹,应光耀,杨美华,卢静华,孔维军. 中南药学, 2018(02)

标签:;  ;  ;  ;  ;  

植物颜料发展前景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