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试论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黎明[1](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提出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杨柯[2](2021)在《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由农村合作社股份改制而来,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其起步晚、发展慢、底子薄,相比起其他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困境更多,积累的问题和弊病更为复杂。信用风险作为银行重要的风险,是经营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风险,在农村商业银行暴露更为深刻。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农村商业银行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要应对新的增长压力,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必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对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完善。SX农商银行是成立时间较短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主要是为农民、农业企业及农村工商户等农村地区的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受到自身发展时间、地理位置及所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不足,很容易出现信用风险事件。所以,针对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哪些策略提高其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借助科学合理的途径降低信用风险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信用风险优化控制的建议,本文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进行归纳成熟并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述了信用风险的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就SX农商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控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用风险管理改进方案,明确改进方案的目标、原则和指导思想,分别从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控制三个角度提出了优化策略,同时为了保证优化策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希望能提升SX农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朱星怡[3](2021)在《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攀升,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为我国居民就业、政府税收、社会安定发展等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以引导各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与此同时,对于银行而言,小微企业由于其自有资金量较少、抗风险能力差、受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环境影响较大的特点,导致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水平更高,因此商业银行如何提升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了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所需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通过对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现状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明确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接着本文从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两方面对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展开识别,并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问卷调查法,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基于功效系数法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级,并带入案例确认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分别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优化措施建议,并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人员保障三方面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研究,希望为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提高N银行无锡分行总体风险把控能力,实现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安全、良好开展,同时为我国其他同类型城商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中提供一定参考。

王杏雨[4](2021)在《工商银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资本市场波动等领域的形势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信贷业务的发展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挑战。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信用风险成为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点。2016年以来,工商银行泰州分行(以下简称“工行泰州分行”)以“回归本源,防控风险”基础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在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对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重视。贷款不良率逐年下降,却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潜在风险客户仍存在继续爆发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粗放不细致,使其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严重性,需要迫切选择实施精细化管理。本文通过对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论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介绍工行泰州分行信贷业务经营现状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结合二手数据法和个别访谈法,总结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信用风险识别过于宽松、信用风险计量能力不足、信用风险控制把控不严、信用风险监测流于形式这四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借鉴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经验,提出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实施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以达到提高工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对工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指导意义,能够提高自身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使不良贷款率压降等目标指标得以实现,达到或接近国际优秀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标准,在系统内或同业中增加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现实意义,对同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方智允[5](2021)在《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微企业作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和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在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活跃市场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创收来源。但是,小微企业市场规模效应小、本身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使银行承担着小微企业发展金融支持重要支柱的同时,也承担着小微企业贷款自身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因此,应如何有效管理信用风险,规避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引起的损失,有效增加银行获利,成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DH农信作为地方区域的金融机构,一直确立支持地方小微经济的宗旨,以小微企业信贷作为主要业务,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DH农信在风险管理业务上,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与企业管理人员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及信用配给理论,对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业务开展研究。通过分析DH农信整体贷款业务、小微贷款风险管理现状以及业务相关人员管理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一是客户识别不全面,信用风险识别不到位,导致风险识别精确度不高;二是信用风险评估计量不完善,现有的评估方法不足,指标设置过于主观,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客户信用等级评定落后,导致评估机制不完善;三是信用风险监测方法单一,导致信用风险监测能力不足;四是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缺失;五是信贷人员管理落后,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培训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健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以及信贷人员的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优化管理策略:一是完善小微贷款信用风险识别功能,优化小微贷款客户识别,运用科学方法识别客户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识别系统,强化信用风险识别能力。二是提高信用风险评估的水平,完善信用等级评定,引入科学的数据模型改善信用评级,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并优化信贷系统。三是严格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的监测管理,建立信用风险的预警监测机制,强化贷后管理流程制度,落实信用风险管控。四是加强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手段,设置风险限额管理,引入风险缓释机制,降低违约信用风险的概率。五是优化信贷人员管理,通过优化信贷人员结构,加强信贷人员的系统培训,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改进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本文通过研究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为进一步增强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的管控能力,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为相关中小银行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

唐蓉[6](2020)在《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R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银行业面临复杂的金融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对银行业进行风险排查,防控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已进入强监管时代,其中信贷风险监管是重中之重。为对接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党中央要求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其中“稳金融”就涵盖了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稳定。城市商业银行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高风险企业,更应始终坚持稳健的经营理念。近年来,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为定位的城市商业银行历经化解风险、更名划转、引资重组、转型发展四个阶段,在资产规模、公司治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我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19)》:截至2018年12月,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34.35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8.3%;贷款余额达到14.83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5.3%。城市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这种背景下,信贷风险管理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非常重要,城市商业银行需要更加重视信贷风险管理。因此,本文研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R银行为例,以点带面分析论述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R银行是一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较完善,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全文分为6章:第1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2章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第3章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以R银行为例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成因。第4章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实证分析,选取样本数据,通过KM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5章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第6章结论与展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一是提出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防控措施,分析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提出加强财务分析、优化现场调查程序、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健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加强授信额度审批管理,以及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防控措施;二是计算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反映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运用KMV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商业银行的违约距离,违约距离是反映信用风险大小的指标,违约距离越大,说明信用风险越小,信用状况越好;反之,违约距离越小,说明信用风险越大,信用状况越差。同时,提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郭晓雷[7](2020)在《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ZZ银行作为地方性法人银行,自1996组建改制以来,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成为地方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服务地方中小企业的历史使命,其发展路径可以代表我国中小银行近二十年来的扩张历程。与其他城商行一样,ZZ银行在资产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当整个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时,过去在高增速增长背后被隐藏的信用风险加快暴露。加之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产业政策的不断改革、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持续治理等一系列措施的先后实施,ZZ银行抗风险能力持续承压,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因此如何管理信用风险、防控风险隐患、处置不良资产、维持利润增长,成为其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介绍了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阐述,系统的介绍了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处置等关键环节;其次本文以ZZ银行为例,介绍了其基本情况、组织架构,对其经营业绩、不良贷款率与同区域、全国同业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对其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评价。由于ZZ银行粗旷的发展模式以及风险文化的缺失导致其在授信集中度、异地业务、风控制度、科技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ZZ银行应优化资产结构、健全授信政策、完善风控预警机制、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提升人才科技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基于地方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同时因各自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风险管理能力的差异,在134家城商行中发展好的不良贷款率不足1%,经营差的不良贷款率高达5%以上,两级分化愈发明显。因此本文针对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对其在今后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其他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同样能提供借鉴参考。

郭彦芳[8](2020)在《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信用风险对经济活动、社会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和运行,以及全球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如何有效防备风险,这是当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大多数商业银行管理层来说,信用风险管理永远都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对象。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运作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信贷业务的风险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险水平也与日俱增,伴随而来的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提高。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和控制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基础,进而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其次,阐述鄂尔多斯银行发展概况,进而分析鄂尔多斯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从如下几方面剖析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没有树立科学、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信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信贷结构不合理;抵质押品流动性管理滞后。在此基础上,评价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进而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剖析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对于鄂尔多斯银行来说,降低信用风险还是要基于加强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灵活运用信用风险管理策略,应当从健全信贷风险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模型建设、信用风险管理环境的塑造、强化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入手。

黄慧微[9](2020)在《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尽快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建设,来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形成社会运行的良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将风险防范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要在经济全局、系统中化解风险,“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全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数据显示,应收账款及其占流动性资产的比重逐渐增加,在经济转型调整的关键之年,多重因素叠加下,坏账风险也在相应提高;尽管商业票据融资业务尚不够成熟,但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商业票据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2016年票据风险事件爆出后,票据业务量开始持续减少,但2019年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呈现集体非理性的快速扩张趋势,潜在风险极容易在企业和银行间传导,扩大风险范围。无论理论研究本身还是对现代金融危机实践的反思,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危机理论都常常被当作一个系统、有机的分析框架。尽管其中对应资本主义的具体结论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信用一般理论、资本积累、扩张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信用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且其中蕴含着不少前瞻性、现代性的观点和洞察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面临市场自发调节下的各种失衡或失灵,更需要我们始终坚持坚持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和信用理论的基本逻辑,继续创造性解决信用制度二重性下的各种现实问题。基于此,针对当前我国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现实风险及潜在风险,依据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以商业信用与生产过剩、货币理论、经济周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论支撑,本文采用平行式行文结构,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投机风险三个方面探索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遵循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逻辑顺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风险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一般原因;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探索信用基本理论与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具体应用相结合;为更契合当代商业信用风险特征,采用了金融学、行为经济学、演化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包含了信用产生及其作用、信用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各要素间对立的机理和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立最终的发展趋势便是彼此分离并以危机的形式趋于统一,且具有周期性。统一的过程中,部分则以具体信用风险形式呈现出来,商业信用风险便是其中之一。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核心概念界定、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以及马克思的信用思想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的“信用”范畴,形式上指以债权债务关系为核心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经济关系,从属于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商业信用则是社会再生产中以商品为借贷对象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商品让渡与价格实现分离、商品为对象、链条性的特征,风险也相应表现为锁链式扩散性、双向性、可转移性特点,但同样具备信用制度的二重性作用,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加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要素间的冲突。整理、归纳了商业信用扩张与风险形成相关理论,一是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即“1.产业资本家和商人的财富,即在回流延迟时他们所能支付的准备资本,2.这种回流本身”;二是商业信用扩张加剧和掩盖生产过剩的机理;三是商业信用对货币流通速度、流通数量的影响;四是归纳了经济周期中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共同作用及演变。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风险治理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金融风险防范框架,金融发展“回归本源”的论断正是对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与危机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该部分也成为下文具体分析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直接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括了我国商业信用产生、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应收账款和商业票据的整体现状、新发展:应收账款方面,当前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呈现比较稳定的行业集中分布,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及应收账款证券化三种应收展账款融资模式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并逐渐平台化;商业票据方面,业务经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票据业务电子化水平显着提升,电子票据、数字票据带动票据融资业务增加,但随着国家逐步推进金融去杠杆和强化监管,票据市场进入调整、转型期,从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总体看,新常态下商业信用发展主要面临着突出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强的流动性风险、投机盛行三方面风险。第三部分从伦理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道德弱化下的信用风险及防范对策。成因:商业信用道德形态的不完备、道德契约的脆弱性;提出相应防范建议,即辩证看待马克思关于信用资本的道德批判,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体系下的诚信美德,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培育企业信用文化。从经济维度分析了商业信用风险评估、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导致的信用风险,主张多渠道提高商业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全过程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征信服务系统。第四部分围绕马克思的商业信用循环条件分析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其中外部可支配的准备资本条件的分析综合了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关系的研究,同时结合经济周期原理,从部分产能过剩、产业比例失调、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压力分析了我国商业信用回流本身的风险。提出了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控制企业商业信用扩张边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的具体建议。第五部分为关于投机风险的分析,主要针对商业票据投机问题展开,也有部分兼具实体交易和金融衍生交易特征的投机风险形式。依据投机形成条件,从商业信用融资工具、供给、收益实现、有限理性等方面分析投机风险的形成。建议从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提升理性决策水平、强化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三方面抑制投机。第六部分总结、梳理了三种具体风险形成机理上的内在联系。主张整体中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的各类因素;从防范措施中概括、提炼出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基本原则,即遵循经济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化解风险;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整体看,论文运用了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信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体系,又结合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经济转型的时期特征,把握信用杠杆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机遇,在创新发展中化解风险,在实践中继承、丰富马克思信用思想。

张蕊[10](2020)在《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支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风险首先是信用风险问题,不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于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对于全社会都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远的不说,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9年的迪拜和希腊的危机来看,一国银行信用风险累积过多带来的后果可见一斑。当前从国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环境上看,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出现显着的下降,与此同时我国金融科技日益活跃,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更加复杂和严峻,揭示这个银行信用风险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第2章从经济新常态和金融科技这两个切入点,对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及其特征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金融科技及其特征和金融科技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第3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主要从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混业化、金融杠杆高位化和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四个方面从理论上展开分析。接下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了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问题,揭示了商业银行大力实现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并讨论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目标以及转型的具体种类。第4章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理论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第5章和第6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直接路径,包括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随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和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的愈益扩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愈益上升的结论。第7、8和9章对商业银行转型后信用风险的间接路径,包括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这三个路径或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转型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呈正向关系,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越大,引致的信用风险越大的结论。最后,第10章,针对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保险公司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了若干条对策建议。

二、试论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6.3.2 熵值法赋权
        6.3.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7.2.2 全球化的分裂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信用风险概述
        2.1.1 信用风险涵义
        2.1.2 信用风险的特征
    2.2 信用风险管理涵义及内容
        2.2.1 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2.2.2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2.3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2.3.1 逆向选择理论
        2.3.2 道德风险理论
        2.3.3 寻租理论
    2.4 信用风险管理的程序
        2.4.1 识别分析信用风险
        2.4.2 评级度量信用风险
        2.4.3 全面控制信用风险
第三章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SX农商银行发展现状
    3.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问题
        3.2.1 不良贷款余额螺旋式增加
        3.2.2 不良贷款率波浪式上升
    3.3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来源分析
        3.3.1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外部因素
        3.3.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内部因素
    3.4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4.1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识别
        3.4.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评估
        3.4.3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3.5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5.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原因分析
第四章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设计
    4.1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目标及原则
        4.1.1 构建目标
        4.1.2 构建原则
    4.2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设计
        4.2.1 信用风险预警体系
        4.2.2 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4.2.3 信用风险控制体系
第五章 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基础设施保障
        5.1.1 创新贷款担保制度
        5.1.2 尽量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5.2 制度保障
        5.2.1 完善银行的治理机制
        5.2.2 健全贷款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5.2.3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5.3 人力资源保障
        5.3.1 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5.3.2 改善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
        5.3.3 提髙风险管理人员的诚信水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1.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银行简介
    2.2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2.3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2.3.1 风险管理机制
        2.3.2 风险管理流程
    2.4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2.4.1 风险识别问题
        2.4.2 风险评估问题
        2.4.3 风险控制问题
    2.5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2.5.1 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2.5.2 银行和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2.5.3 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2.5.4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2.5.5 信贷风险定量分析技术落后
        2.5.6 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第3章 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3.1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
        3.1.1 企业财务因素风险
        3.1.2 企业非财务因素风险
    3.2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评估
        3.2.1 层次分析评估方法的选择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3.2.4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
    3.3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总结
第4章 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措施
    4.1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目标
        4.1.1 缓解信息不对称
        4.1.2 优化风险识别
        4.1.3 完善风险评估
        4.1.4 强化风险控制
    4.2 强化银行对小微企业信息的采集
        4.2.1 建立科学全面的风险信息获取机制
        4.2.2 落实小微企业信息的采集工作
    4.3 强化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识别
        4.3.1 建立多元风险识别方法
        4.3.2 深化贷前客户信用调查
        4.3.3 完善贷中审查机制建设
        4.3.4 落实贷后跟踪检查工作
    4.4 深化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评估
        4.4.1 引用层次分析-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风险定量评估
        4.4.2 不断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4.5 完善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
        4.5.1 优化小微企业信贷回收流程
        4.5.2 科学构建小微企业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体系
第5章 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5.1 制度保障
        5.1.1 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5.1.2 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控制文化建设
        5.1.3 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5.2 组织保障
        5.2.1 建立独立且垂直的信贷管理组织机构
        5.2.2 明确岗位职责并进行岗位职责分离
    5.3 人员保障
        5.3.1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5.3.2 建立信贷人员工作交流渠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1.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访谈提纲
        1.1 访谈目的
        1.2 访谈方式
        1.3 访谈对象
        1.4 访谈提纲
        2.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访谈记录
        2.1 信贷部门A成员访谈记录
        2.2 信贷部门B成员访谈记录
        2.3 风险部门A成员访谈记录
        2.4 风险部门B成员访谈记录
    附录三
        1.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选择问卷
        2.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选择问卷调查结果
        3.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选择访谈总结

(4)工商银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2.1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2.1.1 信用风险内容
        2.1.2 信用风险管理内容
        2.1.3 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
    2.2 精细化管理理论基础
        2.2.1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2.2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2.2.3 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2.3 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方法和经验借鉴
        2.3.1 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方法
        2.3.2 外资银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经验借鉴
第三章 工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工行泰州分行信贷业务现状
        3.1.1 信贷业务总量情况
        3.1.2 信贷业务结构情况
        3.1.3 信贷业务质量情况
    3.2 工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3.2.1 公司信贷业务基本流程
        3.2.2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2.3 信贷业务制度体系
    3.3 工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3.1 信用风险识别
        3.3.2 信用风险计量
        3.3.3 信用风险控制
        3.3.4 信用风险监测
    3.4 工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3.4.1 信用风险识别过于宽松
        3.4.2 信用风险计量能力不足
        3.4.3 信用风险控制把控不严
        3.4.4 信用风险监测流于形式
第四章 工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方案设计
    4.1 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4.1.1 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总体要求
        4.1.2 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目标任务
    4.2 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具体方案
        4.2.1 信用风险识别精细化
        4.2.2 信用风险计量精细化
        4.2.3 信用风险控制精细化
        4.2.4 信用风险监测精细化
第五章 工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5.1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5.2 改善信贷人员队伍结构
        5.2.1 完善组织管理模式
        5.2.2 优化人员选聘机制
    5.3 建立健全信贷人员考核机制
    5.4 加强信贷人员业务培训
    5.5 加强IT信息技术支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5)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案例研究法
        1.3.2 访谈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定义与概念阐述
        2.1.1 小微贷款的定义
        2.1.2 信用风险的概念
        2.1.3 信用风险管理的要素和目标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3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外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3.2 国内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第三章 DH农信贷款业务经营概况
    3.1 DH农信企业简介
    3.2 DH农信贷款业务现状
    3.3 DH农信小微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3.4 DH农信人员管理现状
第四章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4.1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4.1.1 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识别
        4.1.2 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评估
        4.1.3 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监测
        4.1.4 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控制
    4.2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4.2.1 信用风险识别精确度不高
        4.2.2 信用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
        4.2.3 信用风险监测能力不足
        4.2.4 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缺失
        4.2.5 信贷业务人员管理落后
第五章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5.1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的思路和内容
        5.1.1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的思路
        5.1.2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的内容
    5.2 提升小微贷款信用风险识别精确度
        5.2.1 提升对小微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
        5.2.2 构建有效的信用风险识别系统
    5.3 提高小微贷款的信用风险评估水平
        5.3.1 建立科学的小微贷款客户信用评级
        5.3.2 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综合实力评价模型
        5.3.3 优化完善信贷支持系统
    5.4 健全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监测管理机制
        5.4.1 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5.4.2 强化贷后管理流程制度
    5.5 设置小微贷款信用风险控制手段
        5.5.1 优化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5.5.2 引入风险缓释机制
    5.6 优化对信贷人员的日常管理
        5.6.1 信贷人员结构优化
        5.6.2 系统化培训信贷人员
        5.6.3 建立信贷绩效考核机制
        5.6.4 优化小微贷款绩效考核指标
第六章 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策略的保障措施
    6.1 提高全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6.1.1 明确管理层的重视与支持
        6.1.2 培育基层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6.1.3 银企共建信用文化环境
    6.2 主动运用科技信息系统
        6.2.1 充实科技人员队伍
        6.2.2 建设科技信息系统
    6.3 完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6.3.1 制度化管理建设的完善
        6.3.2 监督管理队伍的提升
        6.3.3 问责管理机制的完善
    6.4 内部机构控制措施
        6.4.1 强化内部职责配置
        6.4.2 设立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DH农信访谈情况表
附录 B 信用风险预警工作流程表
致谢
作者简历

(6)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R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研究意义
        1.2.2 实践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信贷风险管理概念
        2.1.2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2.2 基础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以R银行为例
    3.1 R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3.1.1 银行概况
        3.1.2 信贷业务
    3.2 R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
        3.2.1 不重视财务分析
        3.2.2 现场调查过于简单
        3.2.3 风险预警不及时
    3.3 R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3.3.1 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不足
        3.3.2 现场调查流程不规范
        3.3.3 风险预警系统不健全
第4章 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4.1 信贷风险分类
        4.1.1 信用风险
        4.1.2 市场风险
        4.1.3 操作风险
        4.1.4 法律风险
    4.2 KMV模型基本原理
        4.2.1 KMV模型的意义
        4.2.2 KMV模型的计量方法
    4.3 基于KMV模型的实证分析
        4.3.1 研究假设
        4.3.2 参数设定
        4.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4 结果分析
    4.4 实证分析结论
第5章 完善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5.1 构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5.1.1 完善风险管理架构
        5.1.2 优化风险管理政策
        5.1.3 加强内部控制
        5.1.4 加强内部审计
    5.2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5.2.1 加强财务分析
        5.2.2 优化现场调查程序
        5.2.3 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5.2.4 健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5.2.5 加强授信额度审批管理
        5.2.6 实现信息化管理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7)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内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信用风险
        2.1.2 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
        2.1.3 信用风险的类型
        2.1.4 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2.2 信用风险管理
        2.2.1 风险识别
        2.2.2 风险计量
        2.2.3 风险监测
        2.2.4 风险控制
    2.3 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关系型借贷理论
        2.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3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1 ZZ银行简介
        3.1.1 ZZ银行基本情况
        3.1.2 ZZ银行组织架构
    3.2 ZZ 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3.2.1 ZZ银行经营业绩分析
        3.2.2 ZZ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析
        3.2.3 ZZ银行信用风险区域对比分析
        3.2.4 ZZ银行信用风险同业对比分析
        3.2.5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评价
4 ZZ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授信集中度过高
        4.1.2 异地授信风险加大
        4.1.3 风控制度执行不严
        4.1.4 科技水平支撑不足
    4.2 ZZ银行信用风险问题成因
        4.2.1 粗旷的发展模式
        4.2.2 风险文化的缺失
5 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5.1 优化资产结构
    5.2 健全授信政策
    5.3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5.3.1 实施风险预警分级
        5.3.2 扩大风险预警信息搜集
    5.4 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5.5 提升人才、科技建设
        5.5.1 建立专业的风控人才队伍
        5.5.2 加强金融科技建设
    5.6 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信用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2.1.2 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2.1.3 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文献小结
第3章 鄂尔多斯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鄂尔多斯银行发展概况
        3.1.1 鄂尔多斯银行简介
        3.1.2 鄂尔多斯银行组织架构
        3.1.3 鄂尔多斯银行业务发展
    3.2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3.2.1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业比较
        3.2.2 采用RAROC模型评价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3.3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没有树立科学、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3.3.2 信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和完善
        3.3.3 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
        3.3.4 信贷结构不合理
        3.3.5 抵质押品流动性管理滞后
第4章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
    4.1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评价
        4.1.1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2 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4.1.3 评价指标体系
        4.1.4 模型建立
        4.1.5 评价结果分析
    4.2 成因分析
        4.2.1 内部原因
        4.2.2 外部原因
第5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微观对策
        5.2.2 宏观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的信用理论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一) 信用
        (二) 商业信用
        (三) 信用风险
        (四) 商业信用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二、信用的作用
        (一)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信用加速危机的爆发
    三、商业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 商业信用的产生
        (二) 商业信用的发展
    四、马克思商业信用风险形成理论
        (一) 商业信用自身的界限
        (二) 信用扩张与生产过剩
        (三) 信用与货币流回规律
        (四) 经济周期中的信用作用及演变
    五、马克思信用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 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指导价值
        (二) 研究当代金融风险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 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
    一、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一) 发展概述
        (二) 传统商业信用形式的发展现状
        (三) 商业信用模式的新发展
    二、当前商业信用发展中的主要风险隐患
        (一) 信用风险突出
        (二) 流动性风险增强趋势明显
        (三) 投机活动难以有效遏制
第三章 信用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信用风险形成
        (一) 伦理维度的商业信用道德弱化成因
        (二) 经济维度的信用风险成因
    二、信用风险防范
        (一) 强化商业信用伦理道德建设
        (二) 提高商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三) 提高企业信用治理水平
        (四) 完善征信服务系统
第四章 流动性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流动性风险形成
        (一) 企业所能支配的准备资本不足
        (二) 回流本身的风险
    二、流动性风险防范
        (一) 优化外部准备资本配置
        (二) 商业信用扩张以产业资本边界为限
        (三)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 进一步构建公平、理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环境
第五章 投机风险形成及防范
    一、投机风险形成逻辑
        (一) 商业信用基础工具及金融衍生品融合的风险
        (二) 有限理性下的决策偏差
        (三) 商业票据融资制度、监管机制不够完备
    二、投机风险防范
        (一) 完善商业票据融资市场供给
        (二) 提升理性决策水平
        (三) 制度、监管、服务一体化
第六章 系统把握三种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
    一、贯彻习近平现代信用风险治理念和新时代经济思想
        (一) 立足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战略部署
        (二) 金融风险治理
        (三) 金融风险治理是对马克思信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整体考量商业信用风险形成因素
        (一) 坚持马克思信用风险的基本立场
        (二) 理顺商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内在联系
    三、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化解风险
        (一)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回归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之本源
        (二) 尊重货币流通规律,调控信用规模
    四、优化信用制度安排,调控政府行为边界
        (一) 优化相关信用制度安排,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 把握信用功能发挥中政府与市场合理边界
    五、强化企业主体“志诚”的内在支撑
        (一) 信用道德提升有助于信用风险与投机风险控制
        (二) 流动性问题的解决为企业诚信提供物质保障和凝聚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当代中国所处的新时期
    2.1 我国新时期的界定
    2.2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
        2.2.1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界定
        2.2.2 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根本特征
    2.3 我国金融科技浪潮的兴起
        2.3.1 金融科技的界定
        2.3.2 金融科技的特征
        2.3.3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环境与业务转型
    3.1 新时期我国经济新常态约束下的金融环境
        3.1.1 利率市场化
        3.1.2 金融机构混业化
        3.1.3 金融杠杆高位化
        3.1.4 金融监管宏观审慎化
    3.2 新时期我国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3.2.1 金融科技约束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特点
        3.2.3 业务转型的目标
        3.2.4 业务转型的具体种类
    3.3 本章小结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的理论分析
    4.1 直接信用风险
        4.1.1 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4.1.2 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
        4.1.3 普惠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
    4.2 间接信用风险
        4.2.1 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2 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2.3 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4.3 本章小结
5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信用风险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水平的关系
        5.1.2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与信用风险的影响
        5.1.3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信用风险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设计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后信用风险直接路径Ⅱ:业务转型与银行信用风险
    6.1 消费信贷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2 研究设计
        6.1.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6.2 普惠金融业务与银行信用风险
        6.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2 研究设计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Ⅰ:利率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利率水平波动与商业银行信贷期限偏好
        7.1.2 利率水平波动与企业借款的续短为长模式
        7.1.3 续短为长的借款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7.2 研究设计
        7.2.1 变量设计
        7.2.2 模型设计
        7.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Ⅱ:银行操作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定价
        8.1.2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3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操作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1.4 商业银行竞争程度、操作性风险和引致信用风险
    8.2 研究设计
        8.2.1 变量设计
        8.2.2 模型设计
        8.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8.2.4 多重共线性检验
    8.3 实证结果与统计分析
        8.3.1 描述性统计
        8.3.2 相关性分析
        8.3.3 多元回归分析
        8.3.4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9 新时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间接路径Ⅲ:银行流动性风险引致信用风险
    9.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1.1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
        9.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信用风险
        9.1.3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9.2 研究设计
        9.2.1 变量设计
        9.2.2 模型设计
        9.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9.3 实证结果及统计分析
        9.3.1 描述性统计
        9.3.2 相关性分析
        9.3.3 面板回归分析
        9.3.4 稳健性检验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2 对策建议
        10.2.1 政府层面
        10.2.2 保险公司层面
        10.2.3 商业银行层面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四、试论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SX农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N银行无锡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D]. 朱星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工商银行泰州分行信用风险精细化管理研究[D]. 王杏雨. 兰州大学, 2021(02)
  • [5]DH农信小微贷款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方智允. 兰州大学, 2021(02)
  • [6]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R银行为例[D]. 唐蓉.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5)
  • [7]ZZ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郭晓雷.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鄂尔多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 郭彦芳. 山东大学, 2020(10)
  • [9]马克思信用理论视角下我国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研究[D]. 黄慧微.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与信用风险研究[D]. 张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