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统计表

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统计表

一、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统计表(论文文献综述)

冯宇宁[1](2021)在《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化学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高中化学教材重新编写是必然的趋势。伴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新课标)的面世,我国的高中化学教材以新课标的中心思想为指导进行重新编写,并于2019年走进人们的视野。但即将从事化学教师行业的学生和一线教师存在着对新教材并不熟悉,依赖个人经验,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因此对2019年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他们认识和使用教材,并对各个版本的教材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优化课堂教学。本文通过整理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学者对国内外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的现状;在教材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法从内容选择,内容组织以及内容呈现方式等三个维度对新人教版教材和新鲁科版教材中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两版新教材在三个维度存在的异同点;为了了解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状况,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得出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情况;基于教材比较研究结果和教师访谈结果,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以及本文提出的教学建议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了“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案例。通过对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比较研究,得出两版新教材存在的异同点:首先是在内容选择维度,两版新教材选择的核心元及其化合物一致,且知识的深度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十分注重教材体现的德育价值,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普及。但新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且呈现的实验内容更丰富;新鲁科版教材则更好外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其次是内容组织维度,两版新教材都采用“章—节”结构进行编排,在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内容都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编排相结合的编排方式。然后是内容呈现方式维度,两版新教材的栏目种类丰富多样,但出现的频率上,新人教版教材更具优势;新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实验探究类和拓展资料类栏目的使用,新鲁科版教材则更注重方法类栏目的使用。两版新教材使用较多的图片类插图是实验类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类图片,同时新鲁科版教材更注重表格类插图的使用。两版新教材有超过一半的题目符合新课标习题设计原则,且新人教版教材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习题更多。最后,还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教学建议,分别是:第一,深入研读分析课标和教材,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第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化学核心知识;第三,善于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第四,善于运用栏目素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第五,认识实验价值,重视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第六,善于借鉴不同版本教材,对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苏悦[2](2021)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博论文的研究与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科被社会各个领域所重视。各个高校也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国家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明显的应用学科,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和院校特点。为了探索近五年来教育技术学硕博论文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论证来源于不同院校论文的研究热点和内容上是否具有明确的区别,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词频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知网可查的2016-2020年硕博论文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利用知网数据库进行初步的研究数据的检索,然后进行数据筛选,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按照cite space软件分析的格式要求进行转换,从而获得全面、正确的数据分析资源。其次,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内容以及论文来源的院校进行分类。对于研究领域、内容的分类,主要以李龙教授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框架为依据,而对论文的来源院校的分类,则是结合中国大学建设的实际情况,从层次、类型、所在地区进行分类,又因为教育技术学拥有040110和078401两种不同的招生代码,且可以同时授予教育学、理学和工学学位的特殊性,从招生代码的角度对论文的来源院校也进行了分类。第三步,根据上述的分类标准,对数据样本进行了信息处理和统计分析。首先对数据样本的发表时间和来源院校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然后依照李龙教授对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和内容的分类,对论文的研究领域和内容进行分类统计,随后对所有的数据样本进行研究热点的分析,形成关键词知识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和时区图,并对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和中心性大于0.2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再依据论文来源院校的分类结果,对不同院校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并形成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和占比统计表。为了进一步探索各个研究热点的研究主题,对各个研究热点的论文研究数量、来源院校和主要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进行综合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思考。根据得到的图表进行综合讨论分析,从硕博论文的发文现状、研究内容、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近五年来来自各类院校的研究热点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得出结论并进行一些的思考。希望能够促进教育技术学接下来的研究和发展。

邢梅[3](2021)在《触目无非远尘俗,会心皆可入研覃 ——避暑山庄宜照斋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承德避暑山庄的建造最早可追溯至康熙四十二年,是我国境内保存较为良好、规模最为庞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因山水地形丰富而闻名,山庄内部园林建设因山就势、布局巧妙,造园手法丰富,是我国自然式山水园林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避暑山庄宜照斋位于避暑山庄的山岳地区松云峡末端,是乾隆后期营建的较大型的园林庭院。宜照斋建筑群临靠西北门建设,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清朝高宗皇帝从西北门往来外八庙的必经之地和中途休憩的场所,在避暑山庄山地园林中具有重要地位。宜照斋于清代末期逐渐荒废并走向没落,到了民国时期,受战乱影响终究无法逃脱损毁的命运,因此本文将以宜照斋乾隆盛期的历史面貌复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宜照斋建筑群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汇总与整理,包括地方志、人物志在内的重要古籍文献,以及清代的诗词画作、历史影像等。在对文献内容进行梳理的同时,还采用近现代的遗址测绘数据与遗址现场的勘测数据对照的方式,以此展开对宜照斋历史沿革变迁、建筑职能延异、建筑布局方式以及造园意境的深入研究。进而得出宜照斋在规划选址、建筑形制、细部装修、室内陈设和景观要素等方面的成就。在弥补宜照斋研究不足的同时,本人还将根据搜集的全部资料,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宜照斋的原貌复原,再现宜照斋的园林情感,最终形成对宜照斋完整的系统研究。

潘硕[4](2021)在《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是近代基督教传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近代中国有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南是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内陆地区。自鸦片战争,在遭到中国民众的种种抵制之后,传教士们选择了在华开办学校、创办医院等公共事业来改变传教士们的文化侵略者形象,消除中国民众对基督教的抵制情绪,其目的是更易于传播基督教教义。近代的云南教会医院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教会医院现存的档案及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的开办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活动、教会医院的本土化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比较完整地展现近代云南的教会医院及其对云南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揭开教会医院的神秘面纱,加深人们对此类医院的了解。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述选题缘由与意义,以及学术史回顾。第二部分介绍教会医院的创建背景,传教士来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华归主”,医学传教作为一种简易有效的传教手段势必会刺激基督教对教会医院的重视;近代云南的地理因素和社会需要也是主要原因。第三部分概述了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的发展过程,包括初创时期、发展时期、云南教会医院的改造时期三个历史阶段。第四部分厘清云南教会医院的卫生防疫活动、开办护士学校和治病救人活动。第五部分以惠滇医院在云南本土化进行个案分析,以研究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的本土化特征。第六部分是对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的认识与评价。第七部分是结语对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的总结。

高倩[5](2021)在《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我国“高精尖”人才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对创新创造型人才的需求大幅扩增。“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关注儿童创新、创造能力发展,是实现教育变革、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探究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图形化编程的认知负荷较小,倡导“用编程学”而非“学编程”,在启蒙儿童的编程思想、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等方面,具有较为显着优势。据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图形化编程为基点,探究了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具体如下:(1)从创造思维培养与图形化编程教育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的指导下,以尊重和信任儿童的多元化发展为前提,通过引导和促进创造思维的生成过程、明确和利用图形化编程的自身优势,构建的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可以辅助一线教师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创造思维培养逻辑。(2)以“自主探究”、“案例教学”、“编程制作”、“综合探究”、“评价展示”等阶段的循环发展为主线,借助“问题引导→头脑风暴→概念形成”、“知识运用→素材选取→表现方法”等环节的迭代提升,构建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树立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继而实现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3)应用所建构的培养模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设计不对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进行实践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能够有效塑造儿童的创造性学习倾向、创造性自我效能和创造性思维信念,使儿童创造力表达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得到提升。上述研究及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图形化编程与创造思维的研究思路,为图形化编程教学和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梁辉[6](2020)在《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科技的力量。企业提高竞争力除了依靠自身技术研发,还需要借助外部技术转移平台的资源和力量,由此技术转移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科技成果是否能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步骤。我国技术转移工作经过四十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相对较差,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技术转移还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以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界定了服务质量、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等概念,梳理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S科技大市场的服务现状,具体分析了科技大市场的发展现状、机构设置以及目前取得成效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SERVPERF量表对S科技大市场的技术转移服务质量进行量化研究,通过对被服务对象的抽样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总结归纳当前S科技大市场的技术转移服务存在的不足。统计数据显示,S科技大市场的技术转移服务整体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在情况分析和归类总结的基础上,对S科技大市场的技术转移服务提升提出了包括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机构管理制度完善、创新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员工考核和监督机制、创新机构服务方式、打造机构服务品牌效应等在内的提升策略。

薛睿[7](2020)在《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文中研究指明哈尔滨的大规模城市化发展起源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勘测与修建,百余年的历史相比于国内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并不算久远,但其发展过程较为曲折,造就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剧烈波动的演化过程。本文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形态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从时间维度上划分出从前至后的6个形态演化周期,确定了中心城区与典型片区两个尺度层级,融合多种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哈尔滨相关形态要素特征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及动因解读。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与第2章城形态学理论解析及研究框架构建,是论文的基础分析部分,论述了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与意义,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要素等方面为其后论述提供理论及技术上的支撑;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近代时期与第4章现代时期的城市形态解析,分别对所确定的6个形态周期中的哈尔滨中心城区及各典型片区的发展背景与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与解读;第三部包括第5章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分析与第6章城市形态演化动因分析,是整个论文的最重要结论部分,将各周期城市形态静态特征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演化的规律,并结合相关背景分析形态特征的生成及演化动因与机制。哈尔滨的中心城区的扩展经历了从以铁路与水路为依托的聚集式扩展,到以公路及产业网络为依托的外延式扩展,其间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加速过程以及一次明显的降速过程。市区的结构形态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过程,从城市生成初期的松散的多中心结构,以及其后几个阶段中单中心结构的整合、迁移与分化过程,并逐渐朝着相对成熟的多核心结构发展,整个过程受到地缘环境不断转化的影响呈现出先“差异式”再“叠加式”的演化特征。较大的阶段性差异使城市结构发展的连续性较差,市区内始终未形成延续性较强的功能轴线。市区内受限于铁路、水系、大面积的工业用地等因素的阻隔,各片区之间的交通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导致市区路网整体联系度较弱,无法对“双极多核心”结构的培育提供有效的交通支撑。在局部的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过程中,主要的指导思想从初期的以美学秩序为基础的欧式古典主义规划思想演化为后期的以功能理性为基础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伴随这一过程哈尔滨的片区路网肌理形态从“图形化、内向型”的形式向“均质化、外向型”的形式转化,并体现出一定的“去地域文化性”特征;功能组织形态经历了从“线性组织”到“分区组织”,再到“组团式组织”的演化过程,组织层级上具有从“垂直化”到“扁平化”的演化特征;公共开放空间的类型经历了从“街区主导”到“公园绿地主导”的演化过程,并体现出小型化、带状化、多样化与商业化的趋势特征。哈尔滨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的动因较为复杂,其中主要以地缘环境及自然环境为主要的底层逻辑,以“城市的枢纽地位”及“移民城市及来自于俄国的影响”两条始终保有持续影响力的因素为主线,以经济体制、依托网络、空间门槛、规划思想、形态主导意向等因素的阶段性变化为最直接的动因,并以标志性事件为触发点,通过其对应的城市发展政策与相关规划直接作用在城市形态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创新性成果:提炼出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中的“时间”、“尺度”与“区域”三个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对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的融合型研究平台;通过从静态到动态的形态特征分析,揭示了哈尔滨中心城区的各种形态要素的演化规律,并结合城市发展背景提炼出城市形态生成及演化的主要动因;结合哈尔滨城市形态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以片区尺度层面的6个维度及12组变量为基础建立了“肌理指数”的片区形态择优模型及初步的评价体系。

谭丽婷[8](2020)在《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北京城镇化已经进入了从追求速度到追求品质的转变。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农村的集体土地始终无法直接与市场进行流通,只能通过土地征用的方式变为国有土地。为了有效释放农村集体土地的价值,北京市组织编制乡镇统筹利用集体产业用地试点实施方案,促进北京集体产业用地减量提质,提高集体产业用地利用效益,保障农民长远利益。论文的研究重点内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构建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其二是基于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对评价体系进行应用。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运用文献归纳法构建出评价体系要素的预选表格,然后运用专家咨询法对评价体系指标要素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评价指标要素及其含义。评价体系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和重点研究对象的实施方案,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要素的权重,并对试点乡镇的实施方案进行打分,总结现阶段实施方案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论文的创新性成果是初步建立关于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弥补了我国现有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的不足。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共分为目标层5个指标要素,准侧层12个指标要素,指标层26个指标要素,包含了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五个方面的内容。在评价体系应用过程中,总结出了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实施方案的不足之处,例如未形成从上至下、分级传导、修正反馈的规划编制机制;现状人口数据细化程度不够;对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程度不足等问题。对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进行研究,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了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实施方案编制方法不断提升,促进了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周萍萍[9](2020)在《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文中提出科学研究有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审视当前残疾人体育研究成果对推动其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以残疾人体育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选取1992-2019年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作为样本数据,运用词频统计法、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从宏观视角揭示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知识结构变化及演进规律。结果如下:(1)1992-2019年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出不平稳趋势,处于普赖斯所提出的指数增长规律;残疾人体育研究发文量与国家政策颁布、重大事件产生有着密切联系。依据文献发文趋势可将该时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划分为1992~2004年(初步发展期)、2005~2008年(快速发展期)、2009~2019年(稳步发展期)三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2)初步发展期,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出“泛化”特征。表现为研究主题少且较为分散,其次科研生产力以独立研究是主,研究作者、机构更多集中在体育院校,合作面相对较窄,合作频率较低;在期刊上,出版物以体育核心期刊为主,不同期刊载入文献数量分布不均衡;在基金上,基金赞助密度较低,以国外校级基金赞助为主。(3)快速发展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扩大化”特征。在研究主题上有所丰富,其次科研生产力聚集在高等体育院校、师范类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科研模式呈现出由独立研究向合作模式转变的趋势,合作度与合作率有所提高,其次核心作者与高产机构对前沿研究关注一致性程度相对较高,但侧重点不同;在期刊上,期刊载文量数量与质量增加,载文类型增多,新增全国哲社类核心期刊刊载;在基金上,主要以省部级基金赞助为主,基金资助文献数量比较均匀。(4)稳步发展期,残疾人体育研究呈现“多样化”特征。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科研生产力中发文作者呈现年轻化趋势,科研机构出现新兴机构,但合作关系相比之前有所减弱。在期刊上,出版物新添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刊载,所载文献与前沿研究相似度较高,分布趋向均衡化;在基金上,以国家级为主,省部级为辅;基金赞助论文数量、质量增强及对研究主题的探讨密度越来越大。纵观1992-2019年期间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历史进程,不同时期中的残疾人体育研究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贺竹琪[10](2020)在《教学能手工作站对基础音乐教育的促进研究 ——以陕西省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及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大众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仍然是供不应求。在“上好学”的教育氛围下,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因区域或学校因素而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化和均匀化是当下教育的重点问题。在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进程中,高水平的教师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和核心地位。因此,好教师、名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政策体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育内部资源争夺的焦点,对于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全国各个省、市、地区都有骨干教师的建设政策,以陕西为代表,为了提升基础音乐教师素养,陕西省教育厅提出了“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建设体系。“三级”指的是省级、市级和区县级;“三类”指的是教学能手工作站、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和名师工作室。其中,教学能手工作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有助于培养优秀教师的。陕西省继续加大评选工作力度,力求到2020年使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一定规模,打造出一批有影响的省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音乐骨干教师体系的大力建设,不仅提升了陕西基础教育师资质量,也带动全省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笔者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及梳理的基础上,对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中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具体分析。通过对陕西省高中、初中以及小学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活动资料、成果反馈等的搜集和整理,总结了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促进作用。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的方法,并对论文中出现的概念词汇“‘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建设体系”、“优秀教学能手”以及“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做了详细的解说。第一章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论述了不同国家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区别,并对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的必然性及意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就我国的教师评价体系而言,各个省、市、地区都有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相关政策,包括教学能手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等。第二章从学段层次对教学能手工作站进行划分,具体说明了不同学段教学能手工作站发展的共性及个性。分别从工作站站长简况、教育教学资源、学科教学管理及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说明其对工作站活动开展的影响及作用。第三章笔者实地走访调查陕西省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及对工作站活动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具体说明教学能手工作站对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带来的积极作用。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对教师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思维意识、教学水平、学术能力及学习平台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兴趣爱好及音乐素养三个方面;对学校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学校之间联合、教育教学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第四章通过对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的研究,总结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特质,分析其成长发展规律,得出了音乐教学能手的发展共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新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以及提升阶段。第五章总结了教学能手工作站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及个人建议,讨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统计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统计表(论文提纲范文)

(1)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论综
    1.1 研究背景
        1.1.1 教材比较是促进化学课程改革的动力
        1.1.2 新教材是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1.1.3 教材比较是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需要
        1.1.4 教材比较有助于解决新教材使用面临的问题
        1.1.5 元素及其化合物在高中化学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状况
        1.2.1 中外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状况
        1.2.2 国内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状况
        1.2.3 高中化学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比较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概念界定
    1.4 理论基础与教材分析模型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人教版和鲁科版化学新教材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比较研究
    2.1 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选择的比较
        2.1.1 对选择内容与课标要求符合程度分析
        2.1.2 对具体内容选择的比较分析
    2.2 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组织的比较研究
        2.2.1 对必修内容整体组织编排的比较分析
        2.2.2 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组织编排的比较分析
    2.3 对元素及其化合物呈现方式的比较研究
        2.3.1 对栏目设置的比较研究
        2.3.2 对插图的比较研究
        2.3.3 对习题的比较研究
    2.4 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比较研究的总结
        2.4.1 内容选择比较分析小结
        2.4.2 内容组织比较分析小结
        2.4.3 呈现方式比较分析小结
    2.5 化学教师对两版化学新教材认识情况的访谈调查
    2.6 相关的教学建议
3 以“铁的重要化合物”为例的教学设计
    3.1 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3.2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设计
4 阶段性研究成果与展望
    4.1 阶段性研究成果
        4.1.1 两版新教材内容选择维度的总结
        4.1.2 两版新教材内容组织维度的总结
        4.1.3 两版新教材呈现方式维度的总结
        4.1.4 相关教学建议
    4.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2)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博论文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论基础
        (一)共引分析理论
        (二)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词频分析法
        (四)聚类分析法
第三章 数据样本及分类
    一、研究数据来源
        (一)数据检索与筛选
        (二)数据格式转化
    二、研究领域和内容分类
    三、论文来源院校分类
        (一)按院校层次划分
        (二)按学校类型划分
        (三)按院校所在地区划分
        (四)按招生代码划分
第四章 信息处理与统计分析
    一、2016-2020 年教育技术学学位论文发表现状分析
        (一)学位论文的来源院校和发表时间统计
        (二)学位论文的来源院校分类统计
    二、2016-2020 年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分类统计
    三、2016-2020 年教育技术学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二)关键词时间线和时区图
    四、来源不同院校的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
        (一)不同层次院校论文高频词频统计与分析
        (二)不同类型院校论文高频词组统计与分析
        (三)不同地区院校论文高频词组统计与分析
        (四)不同招生代码院校高频词组统计与分析
    五、研究热点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热点的论文数量统计
        (二)各个研究热点主要主题统计分析
第五章 综合研究
    一、我国硕博论文发文现状
    二、我国硕博论文研究内容
    三、研究热点及其演变分析
        (一)研究热点
        (二)研究热点的演变
    四、不同来源院校的研究热点分析
    五、局限与不足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二、思考
        (一)在研究生论文选题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追求对热点的研究
        (二)要增强对硕博论文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
        (三)各院校要结合院校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
        (四)对教育技术学授予学位类型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附录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按学校代码排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触目无非远尘俗,会心皆可入研覃 ——避暑山庄宜照斋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及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以往研究状况
        1.3.1 研究现状
        1.3.2 文献查阅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宜照斋的历史沿革
    2.1 避暑山庄的整体营建
    2.2 宜照斋的营建背景
        2.2.1 康熙时期的营建背景
        2.2.2 乾隆时期的规划布局
    2.3 宜照斋的修建与变迁
        2.3.1 乾隆年间
        2.3.2 嘉庆时期
        2.3.3 道光至清末年间
        2.3.4 建国以后
第3章 宜照斋的总体规划
    3.1 选址
    3.2 题名立意
        3.2.1 宜照斋
        3.2.2 属霄楼
        3.2.3 却炎榭
        3.2.4 就松室
        3.2.5 积嘉亭
    3.3 平面布局
    3.4 立面布局
    3.5 游览路线
    3.6 使用功能
        3.6.1 避暑赏景
        3.6.2 题诗、书法
        3.6.3 读书
        3.6.4 用膳
    3.7 建筑样式规划
第4章 宜照斋单体建筑及外檐装修
    4.1 门殿及东西值房
        4.1.1 遗址现状
        4.1.2 清代文献档案
        4.1.3 清代绘画
        4.1.4 复原研究
    4.2 二宫门
        4.2.1 遗址现状
        4.2.2 清代文献档案
        4.2.3 清代绘画
        4.2.4 复原研究
    4.3 属霄楼
        4.3.1 遗址现状
        4.3.2 清代文献档案
        4.3.3 清代绘画
        4.3.4 复原研究
    4.4 宜照斋
        4.4.1 遗址现状
        4.4.2 清代文献档案
        4.4.3 清代绘画
        4.4.4 复原研究
    4.5 却炎榭
        4.5.1 遗址现状
        4.5.2 清代文献档案
        4.5.3 清代绘画
        4.5.4 复原研究
    4.6 就松室与耳房
        4.6.1 遗址现状
        4.6.2 清代文献档案
        4.6.3 清代绘画
        4.6.4 复原研究
    4.7 积嘉亭
        4.7.1 遗址现状
        4.7.2 清代文献档案
        4.7.3 清代绘画
        4.7.4 复原研究
    4.8 净房
        4.8.1 遗址现状
        4.8.2 清代文献档案
        4.8.3 复原研究
第5章 宜照斋内檐装修与陈设
    5.1 宫门及值房
    5.2 属霄楼
    5.3 宜照斋
    5.4 却炎榭
    5.5 就松室及耳房
    5.6 积嘉亭
    5.7 净房
第6章 宜照斋的景观要素
    6.1 山石
    6.2 植被
    6.3 动物
第7章 研究总结
    7.1 复原结果
    7.2 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御制诗全集》中嘉庆年间宜照斋的记载诗句
附录B 毕业设计—宜照斋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设计
致谢

(4)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的创办背景
    第一节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会医院的创办
    第二节 基督教在云南传播
        一、基督教在云南的初期传播
        二、基督教在云南传播的突破性发展
        三、基督教在云南传播的高潮
    第三节 近代云南创办教会医院的地理因素和社会需要
        一、地理因素
        二、社会需要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初创时期(1901—1919)
    第二节 发展时期(1920—1949)
    第三节 云南解放与教会医院的改造(1950—1952)
    小结
第三章 云南教会医院的医疗卫生活动
    第一节 教会医院的卫生防疫活动
        一、宣传普及卫生意识
        二、参加卫生防疫活动
    第二节 开办护士学校
        一、大理内地会福音医院私立护士学校
        二、惠滇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第三节 治病救人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云南教会医院本土化的“缩影”:惠滇医院
    第一节 惠滇医院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惠滇医院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一、医教分离——惠滇医院的正规化
        二、惠滇医院加深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节 教会医院为近代云南培养了医疗人才
    第二节 促进云南中、西医融合,在救死扶伤中发挥作用
    第三节 一定程度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卫生观念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造型人才培养是AI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1.1.2 我国儿童编程教育从“非刚需”转为“刚需”
        1.1.3 图形化编程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思维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现状
        1.2.1 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1.2.2 儿童图形化编程教育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创造思维
        2.1.2 图形化编程
    2.2 理论基础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2.4 合作教育学理论
        2.2.5 技术批判理论
第3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现状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的设计与修正
        3.1.2 调查实施
        3.1.3 数据分析
    3.2 访谈调查
        3.2.1 访谈提纲的设计与修正
        3.2.2 调查实施
        3.2.3 数据分析
    3.3 调查分析与小结
        3.3.1 调查分析
        3.3.2 调查小结
第4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模型构建
    4.1 构建目标
    4.2 构建原则
        4.2.1 引导和促进创造思维的生成过程
        4.2.2 明确和利用图形化编程的自身优势
        4.2.3 拓展和深入多重教学理论的综合应用
        4.2.4 尊重和信任儿童的多元化发展潜力
        4.2.5 辅助和指导一线教师的培养逻辑构建
    4.3 构建过程
        4.3.1 创造思维的相关分析
        4.3.2 图形化编程的相关分析
        4.3.3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过程分析
        4.3.4 模型的初步构建
        4.3.5 模型修正
第5章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实践
    5.1 实践方案设计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假设
        5.1.3 实验工具
        5.1.4 实验过程
    5.2 具体实施过程
        5.2.1 教学前测
        5.2.2 教学方案
        5.2.3 教学过程
        5.2.4 教学后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分析
        5.3.2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分析
        5.3.3 教师教学体验反馈分析
    5.4 实践总结与反思
        5.4.1 实践总结
        5.4.2 实践反思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结论
        6.1.3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有关服务质量的研究
        1.2.2 国内外有关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的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研究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技术转移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
        2.1.2 技术市场
        2.1.3 技术转移相关概念
        2.1.4 服务、服务质量、技术转移服务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SERVQUAL理论
        2.2.2 技术市场理论
        2.2.3 创业服务体系相关理论
第3章 S科技大市场服务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3.1 S科技大市场的发展背景
    3.2 S科技大市场服务管理现状分析
        3.2.1 S科技大市场的机构设置
        3.2.2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的运营情况
        3.2.3 S科技大市场战略合作伙伴
        3.2.4 S科技大市场获得的政策支持
        3.2.5 S科技大市场取得的荣誉
第4章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构建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分析模型
        4.1.1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分析模型建立依据
        4.1.2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SERVPERF模型维度及指标构建
    4.2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分析问卷调查
        4.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4.2.2 调查问卷的实施
        4.2.3 调查问卷数据整理
    4.3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有形性维度问题分析
        4.3.2 可靠性维度问题分析
        4.3.3 响应性维度问题分析
        4.3.4 保证性维度问题分析
        4.3.5 移情性维度问题分析
        4.3.6 综合分析
    4.4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4.4.1 机构性质的双面性
        4.4.2 管理制度尚待健全
        4.4.3 服务团队力量薄弱
        4.4.4 员工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够
        4.4.5 机构服务方式缺乏创新
第5章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5.1 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5.2 机构管理制度完善
    5.3 创新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5.4 强化员工考核和监督机制
    5.5 创新机构服务方式
    5.6 打造机构服务品牌效应
结论
附录 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转型
        1.1.2 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演化梳理
        1.1.3 哈尔滨总体城市设计专题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标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城市形态学
        1.3.2 城市结构形态
        1.3.3 城市功能布局形态
        1.3.4 路网形态量化研究
        1.3.5 城市形态演化
        1.3.6 哈尔滨城市形态发展
        1.3.7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形态学理论解析及研究框架构建
    2.1 相关理论及基本研究思路
        2.1.1 概念解析
        2.1.2 相关理论解析
        2.1.3 基本研究思路
    2.2 框架基础分析
        2.2.1 研究周期划定
        2.2.2 尺度层级划定
        2.2.3 研究区域划定
    2.3 研究要素及研究方法
        2.3.1 研究要素
        2.3.2 中心城区研究内容
        2.3.3 典型片区研究内容
    2.4 论文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时期城市形态解析
    3.1 沙俄主导及中东铁路影响时期(1898-1932)
        3.1.1 城市发展背景—中东铁路影响下的城市初创
        3.1.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俄国人眼中的理想城市
        3.1.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3.1.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3.2 日伪占领时期(1932-1945)
        3.2.1 城市发展背景—强权统治下的城市整合
        3.2.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
        3.2.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3.2.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代时期城市形态解析
    4.1 解放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1945-1979)
        4.1.1 城市发展背景—工业城市转型及发展
        4.1.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社会主义工业城市
        4.1.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1.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2 改革开放初期(1979-2004)
        4.2.1 城市发展背景—改革与转型压力下的调整
        4.2.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国内规划的新启蒙时期
        4.2.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2.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3 改革深化推进时期(2004-2015)
        4.3.1 城市发展背景—增长主义下的高速发展
        4.3.2 城市规划设计思潮——经营城市与多核心结构
        4.3.3 中心城区形态特征分析
        4.3.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4 新型城镇化时期(2015- )
        4.4.1 新时期国内城镇化发展趋势
        4.4.2 哈尔滨城市发展机遇与问题
        4.4.3 中心城区形态发展
        4.4.4 典型片区形态特征分析
        4.4.5 相关规划的形态发展趋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形态演化规律分析
    5.1 城市扩展形态演化规律
        5.1.1 扩展强度演化
        5.1.2 扩展的空间分异
        5.1.3 从“聚集式扩展”到“外延式扩展”
        5.1.4 扩展轴的政策带动倾向
    5.2 城市路网拓扑形态演化规律
        5.2.1 网络整体集成度分布演化
        5.2.2 路网联系度与合理程度演化
    5.3 城市结构形态演化规律
        5.3.1 结构的“差异式”与“叠加式”演化
        5.3.2 “单中心”与“多中心”相互交替
        5.3.3 公共轴线缺乏延续性
    5.4 片区形态类型演化规律
        5.4.1 街道街廓系统形态类型演化
        5.4.2 功能组织形态类型演化规律
        5.4.3 公共开放空间构成及形态类型演化
    5.5 片区形态相关变量演化规律
        5.5.1 街道街廓形态相关变量演化
        5.5.2 功能组织形态相关变量演化
        5.5.3 公共开放空间相关变量演化
        5.5.4 肌理指数评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形态演化动因分析
    6.1 地缘及自然环境动因
        6.1.1 地缘环境引发的城市定位转向
        6.1.2 依水而起、顺势生长
        6.1.3 枢纽地位及俄国影响
    6.2 经济及技术动因
        6.2.1 经济因素的转换
        6.2.2 技术经济进步引发的依托网络的转化
        6.2.3 发展的空间门槛
    6.3 社会及文化动因
        6.3.1 典型的近代移民城市
        6.3.2 规划思想中文化与技术的主从关系
        6.3.3 形态主导意向的迭代
    6.4 政策及规划动因
        6.4.1 标志性事件及政策驱动
        6.4.2 政体关系与规划干预
        6.4.3 城市设计的实施与引导
    6.5 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优化探讨
        6.5.1 政策层面
        6.5.2 中心城区层面
        6.5.3 典型片区层面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时代背景
        1.1.3 首都要求
    1.2 选题缘由与研究优势
        1.2.1 国内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相关研究较少
        1.2.2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存在不足
        1.2.3 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工业大院
        1.4.2 集体产业用地
        1.4.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1.4.4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1.4.5 层次分析法
        1.4.6 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实施方案
    1.5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土地利用效益理论
        2.1.2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1.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1.4 系统论和协同论
        2.1.5 人地关系理论
    2.2 国内外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发展综述
        2.2.1 国外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发展综述
        2.2.2 国内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发展综述
    2.3 国内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
        2.3.1 国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2.3.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
    2.4 现有研究不足和空白
        2.4.1 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对象不够完善
        2.4.2 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2.4.3 土地利用效益的评价管理不够完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的基本认识
    3.1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的发展历程
        3.1.1 发展形成期(1980年-2000年)
        3.1.2 快速发展期(2000年-2002年)
        3.1.3 发展整顿期(2003年至今)
    3.2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的总体特征
        3.2.1 规划后用地布局更集中、建设强度更强
        3.2.2 发展条件普遍较好、实施进程普遍较慢
        3.2.3 实施项目以“集体租赁房”居多
    3.3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的发展模式
        3.3.1 全区统筹发展模式
        3.3.2 全镇统筹发展模式
    3.4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的问题梳理
        3.4.1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现状问题梳理
        3.4.2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规划问题梳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1 全面性原则
        4.1.2 动态性原则
        4.1.3 可比性和可代表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3 评价体系指标要素来源
        4.3.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要素
        4.3.2 国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要素
        4.3.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要素
        4.3.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展要求
        4.3.5 《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实施方案》编制内容
    4.4 评价体系指标要素的预选
        4.4.1 一级指标要素的预选
        4.4.2 二级指标要素的预选
        4.4.3 三级指标要素的预选
    4.5 基于专家咨询法的评价体系指标要素筛选
        4.5.1 指标筛选原理
        4.5.2 专家评价过程
    4.6 评价体系指标要素的确定及其含义
        4.6.1 一级指标要素及其含义
        4.6.2 二级指标要素及其含义
        4.6.3 三级指标要素及其含义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应用
    5.1 实施方案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2 实施方案评价体系指标要素来源
        5.2.1 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
        5.2.2 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试点实施方案规划内容
    5.3 实施方案评价体系指标要素的确定及其含义
        5.3.1 一级指标要素及其含义
        5.3.2 二级指标要素及其含义
        5.3.3 三级指标要素及其含义
    5.4 确定指标要素权重
    5.5 实施方案评价体系应用及结果分析
        5.5.1 评价对象G镇的情况
        5.5.2 评价对象C镇的情况
        5.5.3 评价对象D镇的情况
        5.5.4 最终评价情况及结果分析
        5.5.5 《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试点实施方案》规划改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集体产业用地统筹利用实施方案规划编制优化案例
    6.1 规划编制优化思路
    6.2 规划设计范围
    6.3 基本概况及现存问题
        6.3.1 马驹桥镇基本概况
        6.3.2 东部地区现存问题
    6.4 规划产业定位
    6.5 规划设计方案
        6.5.1 用地指标
        6.5.2 用地布局
        6.5.3 产业发展目标
    6.6 规划实施路径及时序
    6.7 资金测算
        6.7.1 成本测算
        6.7.2 收入测算
        6.7.3 收益分红测算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专家及专业人士基本情况表
    附录B: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遴选专家打分表
    附录C:图纸目录
    附录D:表格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残疾人体育兴盛是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1.1.2 科学研究是促进残疾人体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外推力
        1.1.3 科学知识图谱助推厘清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有利工具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残疾人体育研究现状
    2.2 科学知识图谱相关研究
        2.2.1 科学知识图谱的理论
        2.2.2 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词频统计法
        3.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3.2.3 聚类分析
        3.2.4 突变词探测
4 研究工具与文献来源
    4.1 研究工具
    4.2 文献来源与确定
5 分析与讨论
    5.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时间分布与阶段划分
        5.1.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时间分布
        5.1.2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阶段划分
    5.2 1992-2004: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初步发展期
        5.2.1 初步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5.2.2 初步发展期作者网络分析
        5.2.3 初步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5.2.4 初步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5.2.5 初步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5.3 2005-2008: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快速发展期
        5.3.1 快速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5.3.2 快速发展期作者网络分析
        5.3.3 快速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5.3.4 快速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5.3.5 快速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5.4 2009-2019: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稳步发展期
        5.4.1 稳步发展期研究主题分析
        5.4.2 稳步发展期作者网路分析
        5.4.3 稳步发展期期刊来源分析
        5.4.4 稳步发展期机构网络分析
        5.4.5 稳步发展期基金论文分析
    5.5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5.5.1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主题的演进分析
        5.5.2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作者网络演进分析
        5.5.3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载文期刊演进分析
        5.5.4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机构网络演进分析
        5.5.5 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基金论文演进分析
6 研究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教学能手工作站对基础音乐教育的促进研究 ——以陕西省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二、优秀教学能手
        三、教学能手工作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二节 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出现的必然性及意义
        一、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出现必然性
        二、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存在的意义
第二章 陕西省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
    第一节 高中学段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
        一、高中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简况
        二、学生的情况
        三、教育教学资源
        四、学科教学管理
        五、校领导重视程度
    第二节 初中学段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
        一、初中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简况
        二、学生的情况
        三、教育教学资源
        四、学科教学管理
        五、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第三节 小学学段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
        一、小学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简况
        二、学生的情况
        三、教育教学资源
        四、学科教学管理
        五、校领导重视程度
第三章 教学能手工作站对基础音乐教育的促进
    第一节 对教师的促进
        一、思维意识的转变
        二、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学术能力的增强
        四、学习平台的扩大
    第二节 对学生的促进
        一、良好人生观的树立
        二、兴趣爱好的提高
        三、音乐素养的提升
    第三节 对学校的促进
        一、促进学校之间的联合
        二、资源均衡共享
        三、基础设施配备
第四章 音乐教学能手的特质及成长规律
    第一节 音乐教学能手应具备的特质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三、广博的知识体系
        四、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节 音乐教学能手的成长规律
        一、新手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成熟阶段
        四、提升阶段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存在的问题
    三、改进的建议
    四、本研究的不足
    五、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成果
致谢

四、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统计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教版和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比较研究[D]. 冯宇宁.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2]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博论文的研究与分析[D]. 苏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触目无非远尘俗,会心皆可入研覃 ——避暑山庄宜照斋清代乾隆盛期原貌复原研究[D]. 邢梅.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4]近代云南教会医院研究[D]. 潘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儿童创造思维培养研究[D]. 高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S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管理提升策略研究[D]. 梁辉.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7]哈尔滨中心城区形态演进研究(1898-2018)[D]. 薛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北京市集体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研究[D]. 谭丽婷.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9]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的演进分析 ——基于中国知网1992-2019期刊文献[D]. 周萍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7)
  • [10]教学能手工作站对基础音乐教育的促进研究 ——以陕西省音乐教学能手工作站为例[D]. 贺竹琪.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标签:;  

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统计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