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意来自联想——联想思维法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21)在《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教育理念实施,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如何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设计教育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通过探索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和教学模式,设计优化培养教学案例,以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探索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对学生从创新思维需求度、创新思维形式认知度、创新思维方法了解运用和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四个维度,对教师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综合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构建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培养体系。(2)设计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根据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关联关系,依据产品情感化设计流程分别设计对应模块的教学案例:“调查与分析”、“设计定位”、“设计提炼”和“视觉表现”。另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探索出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3)对教学案例的效果进行了教学实证研究。选取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75名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按照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案例,对照班学生则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完成课程安排。设计了《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测验问卷》应用于教学实验的前测与后测,通过对比分析及问卷访谈调查,验证了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设计对于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显着效果。本课题是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所做的研究,但仍有不足之处。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也是长期的,课题中涉及到的教学实验样本采集较少,所呈现的教学案例还有待完善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实践,而工业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还应从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周宇昳[2](2021)在《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创客教育强调融合、开放、动手创造与创新的发展理念与小学生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成长指向相契合。创客素养是学习者在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的指导下,在整个创客活动过程中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探究小学生创客素养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明晰小学生创客素养的现状,须建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可行性的评价体系来提供现实依据,因此研究指向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构建与实践应用。本研究以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初步设计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通过不断向专家咨询、调整和修改指标来确定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的最终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最终构建出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相关方面的研究。首先,初步设计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依据创客素养内涵、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以及创新素养内涵等相关研究观点,结合小学生创客活动过程中必备的能力要素,对创客素养的内涵进行分析,初步设计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包括六项一级指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技术应用”、“伦理责任”、“沟通分享”和22项二级指标以及相对应的指标描述。其次,确定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进行三轮专家意见的咨询和修改,不断对指标进行修改、完善,初步构建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德尔菲法再次向专家咨询指标权重的分配,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构造判断矩阵,利用Yaahp软件,计算指标的相对权重并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运用EXCEL计算每项指标的综合权重,得出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评价小学生创客素养水平,验证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将该评价体系置于教学一线中进行实践,通过三位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收集评价表,对评价分数进行平均计算和权重占比计算求得综合分数,归纳分析,得到该班学生的创客素养水平,通过对整个过程的分析,得出该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崔东泽[3](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文中提出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命运的关键因素。智慧学习环境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学习环境中的高级形态,探究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创造力的系统观认为,创造力产生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大学生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创新思维水平的现状是什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如何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对于大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是否有效?文章首先回顾了创造力的构成理论,根据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调查问卷”、“创新思维问卷”和“创新知识问卷”,将分析结果作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在“大学生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要素”基础上,结合活动设计理论提出了面向大学创造力培养的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理论模型。以高校的公选课《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为例,构建了基于课立方平台的智慧学习环境,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验证数据来自四部分内容:后测调查问卷、学生访谈、课立方学习过程数据和学生创新设计作品。文末对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智慧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策略和建议。
王航宇[4](2020)在《文创产品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研究 ——以农业文创产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文创产业凭借文化、审美、科技等多种要素,逐渐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我国文创产业处于积极的发展阶段,在响应十八大“美丽中国”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内涵与颜值的历史使命下,文化创意产业责无旁贷。现如今,文化创意正积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文创与农业的融合就是趋势之一,对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农业文创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农业文创产品现状与丰厚的农业文化资源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也无法满足当代多样复合型的消费需求,是当下开发与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鉴于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的现状,以“农业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对农业文创产品进行分析,并系统性地构建其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最终以实际设计案例证实设计理论的可行性。首先,根据文创产品、创意等相关理论,对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进行解读,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以农业文创展开研究,探索农业文创的独特性,并对农业文创产品与创意相加的效应进行分析,基于大量的优秀案例,梳理常见的四类创意类型并总结相关经验,为创意机制的构建夯实基础。其次,通过相关调研,从定位、表达、体验三个维度的六个要素解析创意的生成,用案例佐证创意方法的有效性,并形成农业文创产品的创意机制。接着,对设计原则、设计调研、设计要素、设计效度评估四个阶段进行论述,提出农业文创产品设计路径。其中,利用已有的较为科学的调研方法,整理出一条较为规范的需求调研路径,并基于视觉形态与意蕴内涵两个层面提出设计元素的转化与整合,基于社会、审美、功能价值,提出以“创意”为核心的八点评估标准。最后是验证与总结部分,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设计案例中,佐证理论的可行性与优势,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总体而言,本文将创意机制作为文创设计路径研究的核心,并尝试构建体系化的农业文创产品设计路径,为相关设计理论进行了补充,且为设计实践的展开提供了整体思路。该论文有图56幅,表17个,参考文献80篇。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朱琴[6](2020)在《“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70年代末至今,美术教学事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多年的研究轨迹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美术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除了集约现有相关课题代表性的成果之外还有一个新的任务,即寻找新的“起跑点”。详细来说,需要我们思考如何优化或者转变已经不能完全顺应当前发展的传统教学,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实现守正创新,如何把日新月异的新思路、新观念与美术教学实践相结合,成为了美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问题。关于以上这些问题教育者们学术观点纷呈,本文也将针对这些问题在“设计思维”、发生认识论等理论支持下,在现有美术教学法的基础之上,从设计教学思维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提出把“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运用到美术课堂中,文章结合初中美术课程不同学习领域的特征解锁适合的思维类型,为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实践“设计思维”教学理念探索路径。文章绪论部分,简明扼要的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总结分析。第二章梳理“思维”、“设计思维”等相关概念,讲述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的研究轨迹和美术教学目标的相关内容,最后阐明“设计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初步构想。第三章现状调查分析。第一,对学生和一线教师进行调研访问,第二,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第四章撰写了“设计思维”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根据课程内容选取与之相对应的“设计思维”类型,设计教学活动。第五章分别从“设计思维”教学运用的必要性、研究作用与不足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本文研究集约了设计思维、美术教学目标、初中生心理发展趋势等相关条件,并在国内外前人研究和调研实情的基础上去设计教学,运用“设计思维”的独特形式寻找激发学生们创造力的新的教学策略。
王臣[7](2019)在《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产出一批杰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文献表明,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大多围绕与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技术创造力等方面展开研究。可以说,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突破口是直接从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本体出发,明晰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并厘定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从隐喻抽取技术出发,选取40张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图片作为研究工具,抽取8名在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二等奖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让受访者从提供图片中选取并介绍自己选择的图片,初步探测受访者对科技创新的隐性认识和想法;结合受访者对科技创新的初步想法,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处理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进一步探测青少年对科技创新的隐性认识和想法,明晰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范畴与内涵;以受访者开展的科技创新实际过程为议题,对8名受访者进行非结构化访谈,处理访谈资料,构建青少年科技创新行为图,解析青少年科技创新行为;最后,结合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创新行为,提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厘定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研究显示:(1)基于整合隐喻抽取技术和扎根理论的系统化质性研究方法是有效的;(2)青少年科技创新过程包含创意激发、创意提出、创意实践、创意评价四个阶段,青少年的科技创新与科学家的科技创新存在着内容和形式的差异;(3)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合作交流和信息检索等能力是创意提出阶段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4)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合作交流、信息检索、实验技能和实践技能等能力是创意实践阶段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开发了隐喻抽取技术与扎根理论相整合的系统的质性研究方法,具有技术创新性。第二,提出青少年科技创新过程包括创意激发、创意提出、创意实践、创意评价四个阶段,明晰了青少年与科学家的科技创新在内容、形式与过程的不同,具有内容创新性。第三,提取了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厘定了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具有理论创新性。
季雨[8](2019)在《运用模型建构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品质,不仅要在知识上创新,观点上创新,更要在思维上创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教育是关键。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有许多种,模型建构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模型建构教学法能够体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而且模型建构的步骤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之间也存在着紧密关系。因此本文对模型建构教学法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形成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模型建构教学策略,并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模型建构”和“创造性思维”相关的理论。并对“模型建构教学”和“创造性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对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和形成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出模型建构各步所对应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经过分析发现通过模型建构教学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可行性。其次本文根据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措施,提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模型建构教学策略。并以“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联系”为例,分别论述了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再次通过实证研究探究模型建构教学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在实验班运用模型建构教学法进行教学。创造性思维测量量表的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解析思维、直觉思维、评估思维三种形式上明显优于对照班,而在联想思维形式上差异不显着。课堂观察的结果显示实验班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状况比对照班活跃,良好的氛围为思维的发展创造空间。教学评价习题检测的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解析模型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优于对照班。因此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模型建构步骤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过程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2、模型建构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3、模型建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范娜[9](2019)在《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对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适应知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国际教育界从20世纪末开始探讨“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形成一股浪潮,影响至深至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教育部组织专家组修订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该课标将高中美术分为7个模块,设计模块的教学方向有视觉传达设计,招贴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修订组经过严谨周密的思考、细致的研讨和不断调整,基于核心素养与高中美术学科背景相结合,凝练出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之间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在不同的美术学习行为中有不同的指向和重点。根据高中基础设施与教学的实际情况,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在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中,运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本文由5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用以开篇介绍本文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主要论述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与创意实践素养的构建关系。第三章通过访谈法与问卷法了解高中美术的教学现状以及高中设计课程的现状。目的是发现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期在实践教学中解决问题。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通过教学策略确立了教学课时与教学过程。高中美术招贴设计课时应在“单元化研究性学习”中完成,在设计过程中,应用美术新课标“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以期形成教学的逻辑性。重点提升高中生在美术学科中的创意实践素养,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素养能力的提高。将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方法应用于课程建设相对应的单元型课程中,通过分析学生作品展示教学成果。最后部分为结语,对本文课程研究与应用进行总结与反思。尹少淳教授曾在文章中写道:对复杂的问题而言,仅一节课是难以应付的,由若干节课构成的单元课程,则能以更大的时空包容深度的问题解决过程。基于此,本文的重点在第四章。笔者将美术《设计》教材《创意的魅力——招贴设计》内容开发为单元化研究型美术课程,在教学中将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美术核心素养。课程开发为5个小单元,共10节课。教学过程是遵循“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并根据课程开发为:主题、鉴赏、技法、创意联想、创作主题、构思、创作、展评的教学步骤构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广大一线高中美术教师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教学应用上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黎娜[10](2019)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对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国家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是打造发展的新引擎,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作为国家发展根本的教育,加强其创新机制是当务之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所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尤为重要。以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图形创意与创新思维方法相结合为出发点,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进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将创新思维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怎样在图形创意课程中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创新思维是一种跳跃性的思考方式,而设计课程需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本课程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在创作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充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对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现状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是对图形创意教学与创新思维相关概念的介绍;第三章将图形创意思维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图形创意课程对开发初中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和可行性;第四章针对图形创意进行教学研究与实施:第五章是文章的结论和教学中取得的成果与启发。总之,在图形创意教学中运用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改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为美术学科在中学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而且也满足学生的素质教育需求,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意来自联想——联想思维法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意来自联想——联想思维法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呼吁创新人才培养 |
1.1.2 市场对产品创新设计的需求 |
1.1.3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创新思维研究现状 |
1.2.2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研究 |
1.3 研究问题与目标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方法研究 |
2.1 创新思维研究 |
2.1.1 创新思维的涵义 |
2.1.2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 |
2.1.3 创新思维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调查研究法 |
2.2.3 案例教学法 |
2.2.4 课堂观察法 |
2.2.5 市场调研、分析方法 |
2.2.6 数据分析方法 |
2.3 情感化设计概述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多元智能理论 |
2.5 执行工具 |
2.5.1 SPSS统计分析软件 |
2.5.2 问卷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对学生创新思维需求度的调查 |
3.3.2 对学生创新思维形式认知度的调查 |
3.3.3 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了解运用的调查 |
3.3.4 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的调查 |
3.3.5 对教师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的调查 |
3.4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
3.4.1 创新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
3.4.2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
3.4.3 学习积极性不高 |
3.4.4 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
4.1 创新思维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4.1.1 创新思维形式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4.1.2 创新思维方法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
4.2 构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体系—以产品情感化设计为指导 |
4.2.1 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
4.2.2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流程步骤 |
4.3 教学案例设计前期分析 |
4.3.1 教学目标分析 |
4.3.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4.3.3 教学过程分析 |
4.4 教学案例设计 |
4.4.1 “调查与分析”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4.2 “设计定位”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4.3 “设计提炼”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4.4 “视觉表现”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
4.5 教学模式设计 |
4.6 教学案例效果评价设计 |
4.6.1 课堂观察评价 |
4.6.2 问卷与访谈调查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实践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对象 |
5.1.3 测试工具 |
5.2 实验实施 |
5.2.1 实验前测 |
5.2.2 实验过程 |
5.2.3 实验后测 |
5.3 实验统计 |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测差异性分析 |
5.3.2 实验班实验前测与后测差异性分析 |
5.3.3 对照班实验前测与后测差异性分析 |
5.3.4 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问卷 |
附录 B 对教师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 C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测验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2)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创客教育评价研究的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创客 |
2.1.2 创客教育 |
2.1.3 创客素养 |
2.2 理论基础分析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做中学理论 |
2.2.3 建造主义理论 |
2.2.4 创新教育理论 |
第3章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3.1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内容与要素分析 |
3.2.1 基于创客素养内涵的评价内容分析 |
3.2.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创客素养评价内容分析 |
3.2.3 基于创新素养内涵的创客素养评价内容分析 |
3.2.4 基于小学生创客活动过程的创客素养评价内容分析 |
3.3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初步设计 |
第4章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修订与确立 |
4.1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修订思路 |
4.2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第一轮咨询和修订 |
4.2.1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第一轮咨询 |
4.2.2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第一轮数据分析 |
4.2.3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第一轮修订 |
4.3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第二轮咨询和修订 |
4.3.1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第二轮数据分析 |
4.3.2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第二轮修订 |
4.4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4.4.1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确定 |
4.4.2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的具体描述 |
第5章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权重配置与体系确立 |
5.1 权重配置的基本步骤 |
5.2 权重配置的数值分析 |
5.2.1 一级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
5.2.2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
5.3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6章 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试应用 |
6.1 评价指标体系试应用过程 |
6.2 评价指标体系试应用结果 |
6.3 评价指标体系试应用结果分析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附录 F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研究问题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思路 |
5.研究意义 |
6.论文组织结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创造力(Creativity) |
1.1.2 创新思维(Innovative thinking) |
1.1.3 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LE) |
1.2 理论基础 |
1.2.1 人本主义理论 |
1.2.2 活动设计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创造力及创造性思维测试工具研究 |
1.3.2 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
1.3.3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
第二章 大学生创造力及创新思维现状调查 |
2.1 创造力的构成理论 |
2.2 调查工具的编制 |
2.2.1 课程起点综合问卷的编制 |
2.2.2 创新思维问卷的选取 |
2.2.3 创新知识问卷的编制 |
2.3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3.1 综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3.2 创新思维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3.3 创新知识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2.4 调查结论与启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论模型 |
3.1 大学生创造力的交互作用要素 |
3.2 面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智慧课程设计理论模型 |
3.2.1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划分 |
3.2.2 按照创造性思维阶段设计课程和教学任务 |
3.2.3 创造力的交互作用因素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BE导向的智慧学习环境构建 |
4.1 智慧学习环境的选取 |
4.2 OBE |
4.3 OBE导向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建设 |
4.3.1 定义学习成果 |
4.3.2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
4.3.3 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
4.3.4 学习资源设计 |
4.3.5 学习活动设计 |
4.3.6 学习评价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
5.1 “组合法”的教学设计 |
5.1.1 教学目标设计 |
5.1.2 教学内容设计 |
5.1.3 教学策略设计 |
5.1.4 教学活动设计 |
5.1.5 教学评价设计 |
5.2 教学实施 |
5.2.1 课堂观察 |
5.2.2 网上课程数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效果分析 |
6.1 问卷调查与后测 |
6.1.1 大学生“智慧课堂学习体验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
6.1.2 创新思维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研究 |
6.1.3 创新知识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研究 |
6.1.4 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前后测综合研究 |
6.2 课程整体数据概况 |
6.3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1 访谈对象 |
6.3.2 访谈提纲 |
6.3.3 访谈结果 |
6.3.4 访谈结论 |
6.4 学生的创新作品评价 |
6.4.1 评价标准 |
6.4.2 评价方式 |
6.4.3 创新作品评价统计 |
6.5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5.1 调查结论 |
6.5.2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主要的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普林斯顿量表 |
附录2 知识调查量表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4)文创产品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研究 ——以农业文创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文创产品的概述 |
2.2 创意的概述 |
2.3 设计路径的释义 |
2.4 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的统一性 |
2.5 本章小结 |
3 以农业文创产品展开研究 |
3.1 农业文创产品的界定 |
3.2 农业文创产品的独特性 |
3.3 农业文创产品的类型 |
3.4 农业文创创意的解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农业文创的创意机制 |
4.1 创意要素的提取 |
4.2 创意要素的解析 |
4.3 创意机制的形成 |
4.4 本章小结 |
5 农业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的构建 |
5.1 设计原则的定位 |
5.2 设计前的调研 |
5.3 设计要素的提炼 |
5.4 设计效度的评估 |
5.5 设计路径的构建 |
5.6 本章小结 |
6 农业文创设计路径的验证——以兴化市垛田农业品牌文创设计为例 |
6.1 项目概况 |
6.2 垛田农业文创产品的验证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农业文创产品的创意要素调研 |
附录2 基于 Kano 双向问卷法进行垛田农业文创产品的用户需求调研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1.6 研究步骤 |
1.7 本章小结 |
2.初中美术教育与“设计思维” |
2.1 新课标下的初中美术教育 |
2.1.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内容解读 |
2.1.2 美术课程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分析 |
2.2 设计思维概述 |
2.2.1 设计思维的概念界定与形式分类 |
2.2.2 思维教育到设计思维的发展 |
2.2.3 设计思维在美术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 |
2.2.4 传统教学与设计思维教学之间的异同点 |
2.3 本章小结 |
3.初中美术“设计思维”教学现状 |
3.1 学生现状调研 |
3.1.1 调研目的及对象 |
3.1.2 问卷分析与总结 |
3.2 教师现状分析 |
3.2.1 访谈目的及对象 |
3.2.2 问卷数据分析 |
3.2.3 访谈记录总结 |
3.3 现存问题的思索 |
4.“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 |
4.1 灵感思维在《漫画》中的教学设计 |
4.1.1 选课背景以及前期准备 |
4.1.2 灵感思维在《漫画》中的设计案例 |
4.2 逆向设计在《纹样与生活》中的教学设计 |
4.2.1 选课背景及前期准备 |
4.3 逆向思维在《纹样与生活》中的设计案例 |
4.4 5W2H分析思维在《东西方艺术作品的传神与再现》的教学设计 |
4.4.1 选课背景及前期准备 |
4.5 5W2H分析思维在《东西方艺术作品的传神与再现》中的设计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5.“设计思维”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的价值 |
5.1 教师层面 |
5.1.1 规划教材,思考目标及序列 |
5.1.2 螺旋式课程,编制知识体系结构 |
5.1.3 量化评估,教师教学思维的提升 |
5.2 学生层面 |
5.2.1 激发感官意志,提升观察思维能力 |
5.2.2 建立学科知识结构,即时评估 |
5.3 研究不足 |
6.结论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6.2 设计思维教学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
2.1.1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 |
2.1.2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与技术创造力 |
2.1.3 个人创新行为 |
2.2 概念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
2.2.1 ZMET隐喻抽取技术 |
2.2.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质性研究方法的建构 |
3.2.2 青少年科技创新范畴与内涵的探析 |
3.2.3 青少年科技创新行为的分析 |
3.2.4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提出 |
4 理论基础与假设 |
4.1 理论基础 |
4.1.1 个人创新行为理论 |
4.1.2 ZMET理论 |
4.1.3 扎根理论 |
4.2 理论假设 |
5 研究方法 |
5.1 研究设计 |
5.2 研究流程 |
5.3 研究对象 |
5.4 研究步骤与研究工具 |
5.4.1 准备工作 |
5.4.2 科技创新隐喻观点的提取 |
5.4.3 科技创新行为资料的获取 |
5.4.4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6 资料分析与结果 |
6.1 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内容范畴 |
6.1.1 青少年科技创新基本内容范畴的提取 |
6.1.2 青少年科技创新主要内容范畴的归纳 |
6.1.3 青少年科技创新核心内容范畴的选择 |
6.2 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行为 |
6.2.1 青少年科技创新行为图的构建 |
6.2.2 青少年科技创新行为的解析 |
6.3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
6.3.1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提取 |
6.3.2 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致谢 |
(8)运用模型建构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 |
1.1.2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 |
1.1.3 模型建构教学法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模型建构 |
2.1.1 模型建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生物学模型的分类 |
2.1.3 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 |
2.2 创造性思维 |
2.2.1 创造性思维相关概念界定 |
2.2.2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
2.2.3 创造性思维阶段理论 |
2.2.4 创造性思维的测评方法 |
2.3 模型建构教学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
2.3.1 模型建构的过程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存在密切联系 |
2.3.2 模型建构教学法能够体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
第三章 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过程及案例分析 |
3.1 模型建构教学过程 |
3.1.1 模型准备 |
3.1.2 模型假设 |
3.1.3 模型建立 |
3.1.4 模型检验 |
3.1.5 模型运用 |
3.2 案例分析 |
3.2.1 物理模型 |
3.2.2 数学模型 |
3.2.3 概念模型 |
第四章 模型建构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2 调查工具效度检验结果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3.1 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结果与分析 |
4.3.2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4.3.3 教学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建议 |
5.3.1 在课堂的模型建构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假设 |
5.3.2 在课前的模型准备环节进行充足准备 |
5.3.3 在课间的日常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观念 |
5.4 不足之处 |
5.4.1 教学策略研究不够深入 |
5.4.2 研究结果代表性不足 |
5.4.3 数据分析不到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对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问卷法 |
(四) 行动研究法 |
五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与创意实践素养的构建关系 |
一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关系 |
(一) 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与美术核心素养的关系 |
二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与创意实践素养的关系 |
(一)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的概念 |
(二) 高中招贴设计教学与创意实践素养的关系 |
第三章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以海口一中为例 |
一 海口一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
(一) 高中美术设计教学现状访谈法调查 |
(二) 高中美术设计教学现状小结 |
二 海口一中美术招贴设计课程的调查分析 |
(一) 美术招贴课程问卷设计思路与调查实施情况 |
(二) 美术招贴设计课程调查问卷内容与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对提升美术创意实践素养的教学应用 |
一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教学策略 |
二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方法应用 |
(一) 通过创意思维方法训练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
(二) 通过小组探究式合作的创作实践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
三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课程建设 |
(一) 案例一—《招贴设计作品鉴赏》 |
(二) 案例二—《招贴设计的创意表现手法》 |
(三) 案例三—《手绘美术字训练》 |
(四) 案例四—《创意思维方法训练》 |
(五) 案例五—《创意招贴设计创作》 |
四 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图形创意设计课程对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现状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图形创意设计与创新思维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图形创意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
一、图形创意设计的概念和特点 |
二、图形创意课程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界定 |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
二、创新思维的的特征 |
第三节 图形创意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方式 |
一、联想思维方式 |
二、发散性思维方式 |
三、反向思维方式 |
四、灵感思维方式 |
五、想象思维方式 |
六、类比思维方式 |
第三章 图形创意设计课程对开发初中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和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图形创意设计课程对开发初中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
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图形创意中的集中体现 |
二、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图形创意课程中被充分激发 |
三、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被有利提高 |
第二节 图形创意课程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
二、初中生的思维特征 |
第四章 图形创意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图形创意设计单元课程设计 |
一、《基础图形联想》课程设计 |
二、《图形中的正负形》课程设计 |
三、《多维空间图形创意联想》课程设计 |
第二节 图形创意设计课程的实施对创新思维的影响分析 |
一、基础图形的联想——联想思维的训练 |
二、图形中的正负形——发散和反向思维的训练 |
三、多维空间图形创意联想——类比思维和想象思维的训练 |
第三节 单元课程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实践取得的成果 |
第二节 启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创意来自联想——联想思维法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D]. 李佳.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小学生创客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周宇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D]. 崔东泽.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文创产品创意机制与设计路径研究 ——以农业文创产品为例[D]. 王航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设计思维”视角下的初中美术教学设计研究[D]. 朱琴.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7]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D]. 王臣.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8]运用模型建构教学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D]. 季雨. 扬州大学, 2019(02)
- [9]高中美术招贴设计教学对提升创意实践素养的研究与应用[D]. 范娜.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图形创意设计课程对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D]. 黎娜.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