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数学差生“四法”(论文文献综述)
贺瑜[1](2020)在《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行各业都如饥似渴地寻找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作用在社会中也渐渐凸显出来。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不受重视。中职数学课堂普遍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沉闷无趣,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积极性不强,甚至部分学生排斥学习数学。因此,本文对中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但愿数学教师们通过对本文的参考,可以改变自己数学课堂沉闷无趣的状态,拥有师生都满意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促进中职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明确了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思路。其次,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文献,概括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趣味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对中职数学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去分析目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探究实施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原则及策略;并在本校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各选取了两个班级进行实证研究,对四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课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本研究能够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参考作用,为本校数学区级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李瑞喜[2](2020)在《高中数学优质课课堂导入的特征分析 ——以140节省部级“一师一优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呼唤新型的教学方式,即基于真实情境、强调主动学习和团队互动,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而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与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课堂导入自然也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然而现实的课堂导入现状却并不乐观,首先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许多课堂教学会出现忽视导入环节或者“导”而不“入”的现象;其次课堂导入的相关研究大多来自一线教师和教研员,以经验总结介绍为主,尚缺乏科学的、规范性的实证研究成果。这些个人经验性研究成果固然能够为我们认识课堂导入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却无助于我们从理性层面去把握课堂导入的系统特征。基于此,本研究以“一师一优课”优质课为研究对象,系统、客观、理性地探究高中数学优质课课堂导入的形式特征、功能特征、效果特征。首先,以“课堂导入观测表”为研究工具,通过课堂观察法,对课堂导入的形式特征进行了客观分析。研究发现:导入时间集中在170秒左右;导入主体以“师生共导”为主;导入材料来源于教材内和教材外的比例大致相同;导入材料呈现载体较为集中;导入情境以“数学知识情境”为主;导入方式中以“师生问答为主。其次,以“课堂导入评价表”为研究工具,通过课堂观察法,对课堂导入所发挥的功能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课堂导入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功能评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的功能评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产生学习预期”的功能评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法,探究了课堂导入的效果特征。研究发现:不同主线下,课堂导入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同类型)的培养;不同主线下,课堂导入实现了对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的建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指向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导入策略。
刘晓艳[3](2018)在《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文中认为本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西北民族地区的学校课程体系,以期从女性的视角找出该地区学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发现的实际问题重构该地区的学校课程体系。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构西北民族地区的学校课程体系并不是建立一个女性霸权的学校课程体,让女性成为学校课程的核心,而是旨在建构一个促进两性共同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解决目前学校课程以男性为中心、忽视女性需求的问题。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但以质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口述史法、深度访谈法、非参与式观察法、问卷法、文献法五种。基于研究内容与需要,本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论文绪论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本研究已有的相关文献、重要概念、研究的对象及思路、研究可能取得成果及创新。第一章论述了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的教育观、知识观及课程观三个方面。分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课程仅限于分析其课程观是不够的,其教育观念对课程有方向性的指导,其知识观是其课程观的核心部分。第二章分析了女性主义视角下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存在的性别问题及出现该问题的原因。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及口述等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者从课程结构、教材文本、课堂教学及纸笔测试四个方面对该地区学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性别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三章论述了女性主义视角下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如何重构的问题。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与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的实际相结合而提出了该地区课程体系重构的四大指导理念,在相关理论指导与实际性别问题的双重分析中,研究者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并对课程体系建构进行了实例分析。第四章论述了建构该地区学校课程体系的保障路径为何。研究者分别从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保障、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保障和微观层面的学校制度保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北民族地区的学校课程体系并进行重构既是两性学生共同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人性化的彰显,没有性别与种族之分,所有人都是学校课程关注的对象。
李婷[4](2016)在《以学习日志培养初中英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大部分初中英语学困生而言,他们由于某些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使得学习成绩长期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初一年级是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的过度时期,此时,学生期待有个良好的开端,自身又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若能够在这个时候因势利导,注重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特点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学困生在学习习惯方面与学优生的差距。再试图将学习日志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探讨学习日志的训练对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影响。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咸阳市秦都区的某所中学七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困生和学优生为研究对象,笔者开展了大约三个月的教学实验,重点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日志、课堂学习日志和课后反思日志三方面进行培训。实验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并借助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了具体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中英语学困生与学优生在学习习惯的三个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学习日志的培训对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笔者最终指导学生对学习日志进行评价,总结了实验过程中的研究发现、对教学的启示,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黄振强[5](2012)在《“四法”研究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成效》文中研究说明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应适应现代职业学校发展需要,适应职业学校教学规律和特点,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职业学校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并且要体现在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张萍[6](2011)在《一位初中学业不良学生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存在,意味着许多学生不能得到有效发展,甚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会受到影响。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实现社会公平和现代化的程度,而且还与许多学生、家庭和老师的幸福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对一位学业不良学生的个案进行剖析,探究案主学业不良的特点;理顺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归纳案主学业不良的成因,从而给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学业不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归结为家庭、学校和案主三方面因素。案主家长放任的教养方式和粗暴的言谈举止给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带来困难;缺乏关爱、温暖、理解的亲子关系使其形成自我封闭、防卫心强等负面的个性特征;家长的低期望和教育认知偏差使其逐渐形成懒惰的个性以及对“聪明”认识的偏差。学校教育中注重应试教育、规训化的教育方式和放弃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观念,不仅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而且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面向中等偏上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教学和布置不同的作业;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影响信任、理解、沟通和合作等良好交往氛围的建立。案主懒惰的个性、对“聪明”认识的偏差、不良的学习习惯、不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的缺乏等因素导致其学习努力程度低。总之,在引起学业不良的诸因素中,家庭教育因未能为案主提供必要的学习基础,成为案主学业不良的基础性因素;而学校教育因未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不足,并忽视了学业不良学生的发展,成为案主学业不良的主导性因素;案主学习努力程度低等自身因素是其学业不良最密切、最直接因素。在转化过程中,要激发案主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使转化成为案主的内在需要。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鼓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发展,切实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家长需要明确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校需要克服沟通困难,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顾立丹[7](2010)在《职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数学是职中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也是专业基础课。在职中的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职中数学教材不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不容乐观;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对自身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欠缺等等。职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标出发,结合本人在职中担任数学教学的工作经验,将职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存在局限性,忽略学生的实践意识,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二,学生的生源素质持续下降,而职中的数学课程设置标准却未发生变化,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第三,越来越多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理想,缺乏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加上教师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致使学习数学的动力不足。第四,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大部分职中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基础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再加上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第五,数学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密切,职中的数学教学在专业中的应用没有得到体现,更加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对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没有什么作用,渐渐地失去了学习动力。针对以上对职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实施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因材施教。第三,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尊重和信任学生,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使职中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第四,改变中职数学的内容体系,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数学的实际应用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五,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情况决定了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重视教学研究等,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毛金秋[8](2006)在《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一项伟大事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对教育的重视,人人都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值此今日,公平的问题也成为人们所逐渐追求和崇尚的目标。可以说人们的公平意识在脑海中变得逐渐清晰而强烈,人人都渴望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享受公平的对待。教育公平问题已经走进了时代的舞台,落在了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领导、教师的日程当中,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中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以实证研究的角度对课堂教学公平问题进行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法、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者、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来透视课堂教学的公平问题,本论文选取了长春市某小学的某个班级进行课堂观察,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详细记录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为了能够使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有效,通过制作学生问卷和教师调查表,对该班级内的学生和主要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这样将两方面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最后通过总结、统计得到的数据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对于公平概念的研究,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关于对课堂教学公平概念的理解以及其特征和意义的研究与探讨,第三部分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课堂教学公平问题作以现实考察,并分析其原因及其后果。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引发我们及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
段丹[9](2006)在《职业高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及转化研究 ——重庆龙门浩职业高级中学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于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增大。国家还将继续发展职业教育,由于招生扩大,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数学学业不良学生,数学学业不良的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到我们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还将影响到今后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以重庆龙门浩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重庆龙职中)为个案,对于职业高中数学学业不良的成因和转化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问题的研究缘由。 第二部分是问题研究概述。介绍对于学业不良相关研究和自己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三部分从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介绍重庆龙职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特征。 第四部分对造成职高数学学业不良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四方面进行分析。学生自身因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思维因素、数学能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方面学业不良学生存在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机不明确、情绪情感障碍、学习意志力薄弱、学习方法不当这些方面不足。学校教育因素主要从学校环境政策和教师的教学两个层面去分析。 第五部分探讨了转化职高数学学业不良的对策。主要从四方面着手: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学校方面、家庭和社会方面。针对学生方面的对策主要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进行数学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所有的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重树信心;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针对学生情况,
侯晶晶[10](2004)在《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建构中普遍权利取向的民主原则和经济现代化所倚赖的泰勒原则是否就是教育的道德性理想的上限?后现代的宪政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潮以及整体与具体的辩证法使教育学者不可能满足于标准化、目标式的现代教育的已有成就,而无视千百万学生的现实异质性对于教育的殷切吁求。在此背景下,美国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教授尽二十年的学术努力,提出了重视生命差异、关注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关怀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怀伦理学以及关怀取向的教育思想。她认为:以关怀为取向的道德性应该体现于教学、评价、管理等教育的每一过程和方面,并提出了关怀教育详尽的实施建议。她指出: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和学生真实感受的关怀性教育才是道德的教育,只有道德的教育才能孕育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才能使之成为有责任感、有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的关怀者,才能使其获得人生的幸福。就道德教育而言,她质疑受科学主义、唯认知主义和男性中心文化传统支配的道德认知教育模式,她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同时以现象学的方法细致探讨了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以身作则、对话、实践和认可。这种思想超越了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对于反思我国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非关怀现象和清理对关怀的各种误识具有借鉴价值。在诺丁斯思想的启发下,本文分析了老子民生式关怀思想和先秦儒家政治取向的关怀思想对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双向影响,并简要阐述了当代中国关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论文最后对现代中国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关怀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关怀教育理论以具体的人为本的时代性特征与我国正在努力建构的以民为取向的社会政策、国家政策和教育政策具有可契合之处。 总之,笔者认为: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关怀之于道德性就像红细胞之于血液,道德性之于教育就像血液之于肌体,专门的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方面道德性的关系——或者简称为道德教育与教育的道德性的关系——就像心脏与遍布全身的血管。专门的道德教育是一个血液密集区、一个血泵,它像发动机一般向教育肌体的其他部分运送能量并与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心脏如果与其他器官失去血脉联系,就会变成一堆没有生命的死物。而教育的任何方面和过程如果缺少道德性和关怀,就会像肌体缺血一样,引起功能障碍、发生器官坏死,甚至丧失生命力。教育关怀性的充分实现是生成对自我、对他人、对文化、对生态等全面负责的关怀者的必要前提。教育的实质在于对人的生命力的呵护与培育,这种生命力中包孕着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
二、转变数学差生“四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变数学差生“四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诸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趣味教学的相关研究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3.中职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
3.1 基于学生问卷分析 |
3.2 基于课堂观摩分析 |
3.3 小结 |
4.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的实施原则及策略 |
4.1 趣味教学的实施原则 |
4.2 趣味教学的实施策略 |
5.中职数学趣味教学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目的 |
5.2 实证研究对象及方法 |
5.3 实证研究效果分析 |
6.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结论 |
6.2 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数学课堂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班级成绩表 |
致谢 |
(2)高中数学优质课课堂导入的特征分析 ——以140节省部级“一师一优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课堂导入的概念 |
2.2 课堂导入的功能 |
2.3 课堂导入的原则 |
2.4 课堂导入的策略 |
2.5 课堂导入的测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整体思路 |
3.3 研究的创新点 |
3.4 研究工具 |
4 研究实施及结果分析 |
4.1 课堂导入的形式特征分析 |
4.2 课堂导入的功能特征分析 |
4.3 课堂导入的效果特征分析 |
5 对课堂导入特征的认识与策略探究 |
5.1 对课堂导入的认识 |
5.2 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导入策略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课堂导入观测表 |
附录 B 课堂导入评价表 |
附录 C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西北地区教育扶贫的时代召唤 |
(二) 学校课程性别不公的现实诉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文献述评 |
(二) 西北民族地区课程研究文献述评 |
(三) 课程中的性别研究文献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 女性主义 |
(二) 学校课程 |
(三) 课程体系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 口述史法 |
(二) 观察法 |
(三) 访谈法 |
(四) 问卷法 |
(五) 文献法 |
七、研究创新 |
第一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阐释 |
一、女性主义教育观 |
(一) 绝对平等理论 |
(二) 性别差异理论 |
(三) 解放理论 |
(四) 构成理论 |
二、女性主义知识观 |
(一) 知识场域的境遇性 |
(二) 知识主体的建构性 |
(三) 知识构成的两性化 |
三、女性主义课程观 |
(一) 课程本质:作为性别的文本 |
(二) 课程目的:学会关心,打破沉默 |
(三) 课程内容:女性经验的关怀与接纳 |
(四) 课程实施:情感体验的两性课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学校课程体系现状的性别透析—以临夏八坊地区为个案 |
一、调研对象分析:走进学校 |
(一) 学校所处地域环境——河湟雄镇 |
(二) 学校的立体镜像——“花儿”盛开 |
二、调研现状分析:呈现学校 |
(一) 课程结构性别分析 |
(二) 教材文本性别分析 |
(三) 课堂教学性别分析 |
(四) 纸笔考试性别分析 |
三、探究现状原因:分析学校 |
(一) 直接原因:学校自身的性别缺陷 |
(二) 间接原因:落后的家庭两性文化 |
(三) 深层原因:信仰习俗的性别痼疾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框架 |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理念 |
(一) 施以圣爱:呵护生命的课程本质 |
(二) “圣杯”之思:和谐的课程思维 |
(三) 一直在这儿:“局外人”的课程立场 |
(四) 赋权关怀:“以人为本”的课程内容 |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过程 |
(一) 确立课程目标 |
(二) 选择课程内容 |
(三) 调整课程结构 |
(四) 关注课程实施 |
(五) 创新课程评价 |
(六) 完善课程管理 |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实例分析 |
(一) 转化—融入课程界定 |
(二) 转化—融入课程主题 |
(三) 转化—融入课程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路径 |
一、宏观层面:国家政策保障 |
(一) 纳入性别意识,完善政策决策 |
(二) 融入性别评估,倡导公正评价 |
(三) 制定课程政策,加强职前教育 |
二、中观层面:地方政府保障 |
(一) 助力学校课程,促进体系完善 |
(二) 制定推广政策,施行区域增生 |
(三) 引导社区融入,丰富性别意识 |
三、微观层面:学校制度保障 |
(一) 重视课程制度,推进课程性别建设 |
(二) 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两性参与制定 |
(三) 完善教师培训,加强职后教师指导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以学习日志培养初中英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
1.1.2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学习日志的相关研究 |
2.1.1 学习日志的含义 |
2.1.2 学习日志的指导研究 |
2.1.3 国内外对学习日志的研究 |
2.2 学困生的相关研究 |
2.2.1 学困生的概念界定 |
2.2.2 学困生的成因 |
2.2.3 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
2.3 学习习惯的相关研究 |
2.3.1 学习习惯的概念界定 |
2.3.2 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
2.4 相关理论介绍 |
2.4.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4.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调查问卷 |
3.3.2 学习日志 |
3.4 研究步骤 |
3.4.1 前测和准备阶段 |
3.4.2 培训阶段 |
3.4.3 后测和数据收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初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
4.1.1 影响初中英语学困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分析 |
4.1.2 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
4.1.2.1 课前预习习惯的调查分析 |
4.1.2.2 课堂笔记习惯的调查分析 |
4.1.2.3 课后反思习惯的调查分析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4.2.1 学习日志的培训对学习习惯影响之分析 |
4.2.1.1 课前预习习惯分析 |
4.2.1.2 课堂笔记习惯分析 |
4.2.1.3 课后反思习惯分析 |
4.2.2 学生对学习日志的评价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发现 |
5.2 教学启示 |
5.3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学习习惯问卷 |
附录Ⅱ:学生的学习日志 |
(5)“四法”研究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
(一)在文化课中采用案例、分层教学等方法。 |
1.案例教学法 |
2.分层教学法 |
(二)在专业课中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 |
1.项目教学法 |
2.任务驱动教学法 |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效 |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改变。 |
(二)学校的科研成绩显着。 |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 |
(6)一位初中学业不良学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学业不良研究的历程 |
二. 学业不良概念界定 |
三. 学业不良成因及干预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当前故事 |
第一节 眼前的小轩 |
一. 课上状态——睡觉,无精打采 |
二. 重要他人眼中的案主 |
第二节 老师和家长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及成效 |
一. 初一老师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及成效 |
二. 实际转化中老师面临的困难 |
三. 家长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及成效 |
第三章 背后故事 |
第一节 学习习惯的养成故事 |
一. 懒惰成为"清福" |
二. 聪明成为"利器" |
三. "读,写,背,默"——"无趣"的学习方法 |
四. 体验"被管制"到"放纵"的学校生活 |
五. 小结 |
第二节 父母、老师、小轩之间的故事 |
一. 父母和老师"踢皮球" |
二. 小轩对老师、父母和自己的评价 |
第四章 教育对策 |
一. 案主具有的特点 |
二. 案主学业不良的原因及其之间的关系 |
三. 尝试解决办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职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选题意义 |
(三) 国内外情况综述 |
1、国内外数学教学情况 |
2、国内外数学教学情况分析 |
(四) 研究目标 |
(五) 研究步骤与方法 |
1、研究的基本步骤 |
2、研究的方法 |
二、职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
(一) 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现状 |
1、职中数学教材的现状 |
2、职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 |
(二) 职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 |
(三) 数学教师的现状 |
三、职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职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职中生的学习态度 |
2、职中生的整体基础较差 |
3、职中生的学习自信心欠缺 |
4、职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 |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传统教学方法和教材的局限性 |
2、学生的生源素质下降 |
3、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被充分重视 |
4、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
5、数学与专业知识联系不够密切 |
四、职中数学教学改进的对策 |
(一)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 实施分层次教学法 |
1、教学目标分层次 |
2、教学内容分层次 |
3、考核分层次 |
(三) 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 |
1、优化数学教学,为培养自信心创造条件 |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增强学生自信心 |
3、通过学习小组竞争,激励学习主动性 |
4、采用多种考评方式,激发学生自信心 |
(四) 改变中职数学的内容体系,与专业接轨 |
(五) 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
1、更新职中数学教学的理念 |
2、创新职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
3、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4、重视职中数学的教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关于公平概念的研究 |
一、对于公平概念的一般理解 |
二、几个相关概念的理解 |
第二部分 关于课堂教学公平概念的诠释 |
一、课堂教学公平的概念 |
二、课堂教学公平的特征 |
三、课堂教学公平的意义 |
第三部分 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现实考察 |
一、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现状分析 |
二、结论 |
三、造成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归因分析 |
四、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后果 |
第四部分 促进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 |
一、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
二、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和谐得公平课堂 |
三、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四、合理地进行座次编排倡导班级规模小型化 |
五、教育管理部门要正确评价课堂教学教师应合理评价学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后记 |
(9)职业高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及转化研究 ——重庆龙门浩职业高级中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概念界定 |
前言 |
一、问题研究的缘由 |
(一) 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的要求 |
(二) 社会的要求和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矛盾 |
(三) 职高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迫切要求 |
(四) 职高数学学业不良学生值得关注 |
二、问题研究概述 |
(一) 相关研究及启示 |
(二) 本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三、重庆龙门浩职业高级中学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特征 |
(一) 认知结构断裂 |
(二) 思维品质差 |
(三) 数学学习能力欠缺 |
(四) 学习兴趣缺乏 |
(五) 学习动机不明 |
(六) 情绪情感障碍 |
(七) 意志品质差 |
(八) 学习方法不当 |
四、职高数学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 |
(一) 学生自身因素分析 |
(二) 学校因素分析 |
(三) 家庭因素分析 |
(四) 社会因素分析 |
五、转化重庆龙职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对策 |
(一) 激发职高生学习动力 |
(二)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三) 改变学校教育环境 |
(四) 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帮助学业不良学生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个案研究 |
附录2:对学生数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关怀伦理学和关怀教育理论产生的文化脉络之构述法分析 |
第一节 关怀教育理论产生的社会学理论背景 |
一、 强调多元和差异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思想 |
二、 女性主义视角 |
第二节 关怀教育理论产生的哲学背景 |
一、 人本主义哲学传统和人本主义教育哲学 |
二、 辩证哲学思维方法论 |
三、 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同与异 |
第三节 关怀伦理学的伦理学背景 |
一、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
二、 基督教伦理学 |
三、 自然主义伦理学和幸福论 |
第四节 关怀教育理论的教育学背景 |
一、 布贝尔的我-你关系 |
二、 杜威的影响 |
三、 柯尔伯格公正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
第五节 诺丁斯关怀理论形成的社会现实背景 |
第二章 “关怀”范畴分析 |
第一节 “caring”的符号学意义探讨 |
第二节 诺丁斯关怀范畴的结构分析 |
一、 诺丁斯的关怀范畴是什么--结构分析 |
(一) 关怀的动机 |
(二) 关怀的两个环节 |
(三) 关怀者发出的关怀行为完成于被关怀者的接受 |
(四) 关怀的圈层说及其自主性和制约性 |
二、 我的补充观点之一:关怀范畴不是什么 |
三、 我的补充观点之二:关于范畴中的几个核心概念 |
第三节 诺丁斯关怀范畴的哲学特点分析 |
一、 关怀的关系性(关怀.关系.教育关怀) |
二、 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性 |
(一) 理性与关怀的关系之观点流变 |
(二) 诺丁斯的情理交融关怀观 |
三、 其他:具体性、有限性、性别问题 |
第三章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与方法 |
一、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 |
二、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的方法 |
第二节 有关教学、课程与评价的关怀教育理论 |
一、 从教学中的性别非关怀现象到道德教育中的关怀理论探讨 |
二、 教学、课程、评价、管理等教育方面的关怀教育思想 |
(一) 有关教学的关怀教育思想 |
(二) 教育管理、课程及评价方面的关怀教育理想 |
第三节 关怀与幸福 |
一、 诺丁斯《幸福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论题 |
二、 关怀论与幸福论的关系 |
第四节 关怀教育理论的历史分析 |
一、 宏观视角下历史中的关怀范畴:从类到个体的取向 |
二、 微观对比:两种权威-服从式道德与自主-反思式关怀道德 |
第五节 诺丁斯理论对实践的影响 |
一、 关怀理论的实践影响概述 |
二、 实践个案:南卡罗莱那州大学关怀型幼师培训计划 |
(一) 体验关怀 |
(二) 实践关怀 |
(三) 关怀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
(四) 学会关怀:持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 |
第四章 对诺丁斯关怀理论的评价之评价 |
第一节 关怀与女性主义 |
一、 女性学者用理性方法着书立说的合理性 |
二、 强调女性的关怀会否加重对女性的剥削? |
三、 仅从女性视角建立关怀理论是否单薄?--我的历史文化理论分析 |
第二节 关怀与正义 |
一、 偏重正义伦理学的学者对诺丁斯关怀伦理学的批评 |
二、 关怀取向的学者主张以关怀整合正义 |
第三节 关怀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 |
一、 诺丁斯论社群主义和品格教育 |
二、 诺丁斯论自由主义 |
第四节 其他批评意见及我的回应 |
一、 关怀本身的善恶问题 |
二、 关怀道德教育的“认可”是强权吗? |
三、 关怀伦理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
第五章 中国关怀教育思想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儒、道关怀思想简要述评 |
一、老子的民生关怀思想简要述评 |
二、先秦儒家政治化、个人美德论关怀思想分析 |
(一) 先秦儒家关怀思想的政治性、非关系性特点及其对教育关系的影响 |
(二) 先秦儒家一些于今天仍适用的关怀观点 |
三、小结 |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关怀教育思想与实践 |
一、 现代中国关怀教育理论简述 |
二、 现代中国的关怀教育实践 |
第六章 现代中国关怀教育的特点、问题及其思考 |
第一节 中国现代关怀教育的特点 |
第二节 我国关怀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
一、 家庭教育中的关怀问题 |
(一) 民工等贫困家庭中儿童忽视问题分析 |
(二) 精英家庭中儿童忽视问题分析 |
(三) 儿童忽视问题的时代特点 |
二、 学校中的关怀教育问题 |
(一) 道德教育与教育的道德性的关系应该像心脏与遍布全身的血管 |
(二) 学科教育:灌输、训练和标准化有余,差异性和关怀性不足 |
1 语文教育中的关怀问题 |
2 体育教育中的关怀问题 |
三、 教师所受关怀与教师给出关怀之间具有相关性 |
(一) 对教师关怀不足的认识论根源:结构主义角色观 |
(二) 对教师关怀的几对矛盾和错位 |
(三) 对教师的关怀:教育能做些什么? |
(四) 教师关怀与教师培训 |
四、 标准化成才观的潜流与人们对个体身份的渴求之间的矛盾 |
第三节 中国教育关怀问题的可能对策 |
一、 道德教育应重视叙事教育法的应用 |
(一) 生活圈层叙事对于加深理解现实人际关系的作用 |
(二) 文本叙事对于拓展道德想象力和体验空间的作用 |
(三) 自我叙事与被关怀事件的温习、体悟及关怀能力的培养 |
二、 思想关怀 |
(一) 我国教育注重思想关怀的必要性 |
(二) 教育可以如何给予思想关怀 |
三、 教育关怀的时间性 |
四、 教育关怀的空间性 |
五、 教育关怀的其他主要属性 |
第七章 从关怀的视角考察中国的特殊教育 |
第一节 从人性观的嬗变看特殊教育中关怀的演进 |
一、 早期道德情感主义人性观对残疾人教育的影响:零阻力和零动力 |
二、 早期理性主义人性观对残疾人教育的影响:观点上的阻力与方法上的动力 |
三、 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全面启动西方的残疾人教育 |
四、 后现代非标准化人性观与教育不强调正常与残疾之分的态势 |
五、 从后现代人性观及关怀视角反观我国的特殊教育走向 |
第二节 论我国特殊教育新近一项体现关怀的政策--允许残疾人报考研究生 |
一、 新政策出台的背景 |
二、 新政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道德性与关怀性的意义 |
三、 新政策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关怀与成长--中国特殊教育的个案 |
一、 关于理性关怀和接受的个案--对残疾学生的关怀 |
二、 特教学校优秀毕业生从被关怀者向关怀者的转换 |
三、 从个案谈特殊教育对硬件的倚赖 |
参考文献 |
四、转变数学差生“四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数学趣味教学研究[D]. 贺瑜. 西南大学, 2020(05)
- [2]高中数学优质课课堂导入的特征分析 ——以140节省部级“一师一优课”为例[D]. 李瑞喜.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西北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D]. 刘晓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以学习日志培养初中英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证研究[D]. 李婷.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6(08)
- [5]“四法”研究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成效[J]. 黄振强. 课程教育研究, 2012(27)
- [6]一位初中学业不良学生的个案研究[D]. 张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7]职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D]. 顾立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8]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个案研究[D]. 毛金秋.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9]职业高中数学学业不良学生及转化研究 ——重庆龙门浩职业高级中学个案研究[D]. 段丹. 西南大学, 2006(10)
- [10]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 侯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