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论文文献综述)

张菊[1](2019)在《大学语文视域中人文教育的探索》文中指出语文是大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大学语文课堂中,除基础内容的教学外,社会文化素养的灌输也至关重要,目前已被作为大学阶段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就大学语文视域中的人文教育落实现状来看,由于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大学语文所处的整体人文环境不容乐观,人文教育的推行仍面临诸多阻碍。因此,如何准确定位大学语文教育,使其成为人文教育价值发挥的一大路径,是当前应当重点思考的课题。因此,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学语文视域中的人文教育渗透现状,提出了关于如何深化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策略,仅供参考。

高红梅[2](2019)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处于转型期的高校人文学科建设势在必行。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迎来发展新机遇。通识教育不是普世教育。新形势下应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系统中加以统筹建设,其具体内容和体系,还需要我们结合中国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重新加以考量和设计。

花艳红[3](2018)在《衔接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实现大中语文课程衔接是大学语文谋求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必然,教学内容是实现大中语文衔接的核心。衔接要在学段和学科这一坐标的两个轴中加以考量。在衔接视域下审视当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知识框架不合理、语用训练严重缺失、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等问题。只有建立共性与个性统一的知识框架,语用训练与人文教育并置,合理转化教材内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与"学"并重,才能实现大中语文的有效衔接。

李如[4](2017)在《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文中提出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理念未能适应时代发展、教学内容未能适应学生需求、教学方法未能适应信息技术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树立人文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肖太云[5](2017)在《人文素质培养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文中研究说明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从现时性剖析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从实践性探究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刘汭雪[6](2016)在《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生态哲学为理论基础,探索大学语文教育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失衡表现与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分析其良性生态因子和生态特征,从系统的解构角度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宏观生态研究;以生态学思维为研究工具,探讨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良性因子,引入迪克与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提出生态课程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从课程的建构角度展开大学语文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大学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承、学生健康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与之对应的是大学语文教育长期处于不受重视、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课程开设随意、课时太短,课程地位较低;教材版本混乱、内容重复,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师良莠不齐,地位不高,工作和研究的动力不足;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没有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用更具发展性的生态视野来关注大学语文的教育。生态学与教育理念的交融,催生了教育生态学,这为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突围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对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研究,无论是丰富大学语文的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教育目标,还是改善大学语文的教育现状、提高课程实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大学语文教育危机在生态学视阈下就是失衡,且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其失衡表现有所差异,对失衡表现和原因的探究为大学语文宏观生态研究与微观课程建构奠定基础。本文将大学语文教育视为教育生态系统,探讨“两个基本理念”——生态系统理念和动态平衡理念,“三个基本理论”——生态圈理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三个基本观点”——整体观、和谐观和系统展观,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表现和运用。教育生态系统的因子繁多,本文认为对大学语文教育影响较大的良性生态因子,主要是“两个主体”和“三个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然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环境、个体内在环境;“两个关系”和“三种规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教育规律。教育生态可以分宏观和微观两种,宏观的最大范围就是整个人类世界的生态圈,其次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微观则是指具体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构建。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本文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对教育生态学和大学语文教育两方面的着作和学位论文、期刊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将大学语文生态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生态、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研究和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几个容易混淆的问题作了简单区别,将研究聚焦在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的失衡与优化上。第二部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宏观生态研究,包括第二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失衡,第三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探究。从不同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和语文教育大系统中的失衡现象,分析原因。运用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因子理论,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宏观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良性因子,明内涵、找特点。第三部分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包括第四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课程建构、第五章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设计。从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育主体、教育关系几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良性生态因子。引入迪克与凯里系统化教学设计模型,对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建构和示例。研究大学语文宏观教育生态的目标是通过分析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各种教育关系、教育规律的影响,对教育的科学有效配置提出理论依据和指导,以生成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研究大学语文微观教育生态则实通过探讨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关系这些可控性较强的因子如何调整、改善和优化,建构生态课程、完善教学设计,追求大学语文课程的和谐、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刘传启[7](2016)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大学语文课要想发挥它的应有作用,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自身的定位。而这一点也困扰了众多教育者多年,迄今对其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尽快确立大学语文的独立学科性质,全面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是解决大学语文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林华[8](2015)在《《大学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究》文中认为《大学语文》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多次改革下以及各职能修正明确教学目的以来,《大学语文》始终掌管着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也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演变,过程中显示了曲折而又精进的变革风貌。到底《大学语文》人文化的教学目标需要怎样的模式来贯彻落实,本文做出了一些浅显的有关人文化《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实施初探。

李靓[9](2015)在《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应坚持人文教育,提倡以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具性教学,并通过对文本的赏析和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竺建新[10](2015)在《“人文”抑或“母语”——略论大学语文之教学目的》文中研究指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人文教育"和"母语教育"之争,孰轻孰重,双方各执一词,见仁见智。认为"人文教育"和"母语教育"构成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既不可互相替代,也不可分割,二者有机融合,才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语文视域中人文教育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文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 人文意识不足,功利思想严重
    (二) 价值观混乱,人文精神缺失
    (三) 人文教育流于表面,奖惩力度不足
二、大学语文视域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相关路径
    (一) 利用语文多元性特点,建立健全人文教育体系
    (二) 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开创人文语文教育模式
    (三) 结合生活情境,深化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三、小结

(2)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识教育的目的
二、通识教育课程开设模式
三、《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四、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加以建设
五、《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向
    (一) 与通识教育目标相一致
    (二) 课程设置立足文化本位, 突出中国文化自身的特性与价值。
        1.注重引发学生的深层次学习。
        2.以文学的方式教文学。
        3.以人文化成为教学目的。
        4.培养“深厚”的文化自信。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四) 设定灵活多样的考查评定标准
        1.可采用网上批改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
        2.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综合成绩的衡量中, 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
    (五) 师资队伍建设及考评体系建设

(3)衔接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衔接
二、当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现状
三、衔接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构建策略
    (一)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知识框架, 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 语用训练与人文教育并置
    (三) 实现教材内容的合理转化, 转换教学主体, 丰富教学手段
四、依然需解决的问题

(4)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未能适应时代发展
    2、教学内容未能适应学生需求
    3、教学方法未能适应信息技术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策与建议
    1、树立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
    2、编写适应学生需求的大学语文教材, 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3、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手段, 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
三、结语

(5)人文素质培养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溯源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与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一) 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
    (二) 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1. 教学目的上, 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学科定位
        2. 教学侧重点上, 处理好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教学方式上, 尝试多种方法凸显人文性教学
三、结语

(6)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大学语文教育问题长期存在
        (二)语文教育理念历经百年变迁
        (三)教育生态理念至今方兴未艾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综述
        (二)大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语文教育
        (二)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失衡
    一、在语文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失衡
        (一)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与中小学存在脱节
        (二)大学语文教育资源与中小学重复较多
        (三)大学语文教育关系与中小学彼此割裂
        (四)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与中小学差异过大
    二、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失衡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花盆效应”明显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师生关系失位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功能失调
        (四)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环境恶劣
        (五)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结构不合理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失衡探因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长期边缘化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日益功利化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理论迷失
第三章 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探究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内涵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哲学观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学解读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因子
        (一)大学语文教育生态主体
        (二)大学语文教育生态环境
        (三)大学语文教育生态关系
        (四)大学语文教育生态规律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特征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有序性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普遍关联性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共生性
        (四)大学语文教育的动态平衡性
        (五)大学语文教育的自然生命性
        (六)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课程建构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定位
        (一)确立多维目标
        (二)重视生命价值
        (三)融合多元文化
        (四)凸显民族精神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增加课时量,保障基础地位
        (二)注重衔接性,凸显母语特性
        (三)考虑差异性,区别设置课程
        (四)激活创造力,稳定教师队伍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主体优化
        (一)把握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教育主体特征
        (二)塑造大学语文的生态型教师形象
    四、大学语文教育的关系优化
        (一)把握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教育关系特点
        (二)构建大学语文的生态型教育关系
第五章 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设计
    一、迪克与凯里教学设计模型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生态化教学设计
        (一)生态化教学目标设计
        (二)生态化教学资源开发
        (三)生态化教学过程实施
        (四)生态化教学评价体系
    三、大学语文生态化教学设计方案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学生)
附件2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教师)
附件3 大学生语言文字现状调查(学生)
后记

(8)《大学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大学语文》的人文化教学发展进程
    1. 《大学语文》 素质教育中人文化的演变过程
    2. 人文化教育模式的最终幻象
二、 《大学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 浅
    2. 浮
    3. 杂
三、 《大学语文》人文化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1. 深究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培育方向
    2. 沉心凝神做好 “仁教育德”
    3. 规范 《大学语文 》 人文化系统教学模式

(9)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二、人文教育
    1. 工具性的培养
    2. 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10)“人文”抑或“母语”——略论大学语文之教学目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大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争说起
    其一,人文教育说。
    其二,母语教育说。
二、倡导“人文”教育与“母语”教育的融合
三、大学语文教育功能多元化的实施途径
    其一,在“大文化”背景下,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其二,在“母语高等教育”背景下,提高大学生说写能力。
    其三,丰富教学创新手段。

四、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语文视域中人文教育的探索[J]. 张菊. 科技风, 2019(24)
  • [2]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J]. 高红梅.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9(03)
  • [3]衔接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探讨[J]. 花艳红.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8(01)
  • [4]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J]. 李如.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6)
  • [5]人文素质培养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J]. 肖太云.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2)
  • [6]生态学视阈下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D]. 刘汭雪. 西南大学, 2016(04)
  • [7]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 刘传启.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05)
  • [8]《大学语文》人文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究[J]. 林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12)
  • [9]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李靓. 学理论, 2015(15)
  • [10]“人文”抑或“母语”——略论大学语文之教学目的[J]. 竺建新. 丽水学院学报, 2015(03)

标签:;  ;  ;  ;  ;  

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