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Vol.32, 2004, 主题词索引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Vol.32, 2004, 主题词索引

一、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第32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周甜甜[1](2016)在《基于PUBMED平台的MEDLINE数据库收录中医药学文献研究(2004-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PUBMED这个窗口,以MEDLINE收录的近十年来有关中医药研究的文献作为统计资料来源,采取文献调查、统计、比较等的方法,对MEDLINE数据库中研究中医药的文献进行深入的定量定性分析,以此来反映中医药学在世界的发展情况,通过对文献量、期刊分布、语言分布、主题词分布以及基金的资助情况探究出中医药学近年来的进展状况、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伴随互联网的普及,PUBMED等机构通过网络对MEDLINE提供数据库的免费检索服务。PUBMED在众多检索系统中具有许多优势:用于检索的数据更新迅速,检索系统比较完备,具备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撑,面向MEDLINE数据库的免费服务功能完备,被认为是网络时代数据库免费服务系统的楷模。是以广受医务工作者、医学研究者以及从事图书情报的工作人员的欢迎。PUBMED-MEDLINE对于文献的收录有很高的标准,收录在其中的文献能够代表世界范围内医学研究的顶尖水平,因此对其收录的中医文献进行分析,能够对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没有从医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而是借助了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对其收录相关文献的特征进行统计和数据整理,信息分析,从而找出其中含有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外文数据库为分析源,试图从世界范围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情况,开拓了思维。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笔者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方向的划分,但分析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还是能反映中医学的研究现状的。根据对中医学的研究习惯以及中医学的分类,我们将中医学研究分为中医、中药、针灸三大方面。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针灸不再是研究的主要方面,中药领域的文献明显增多,并且中药的研究非常细致包括了新药的研制,药性药效的分析,甚至于投放市场后的反馈也是研究的热点。同时中医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保健替代医疗方面,中医中药用来治疗各种疾病的比例增多,从临床研究类文献的增多我们就可以看出端倪。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提出也是治疗癌症等疾病重要手段。中医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的积极作用也被广泛认识。这些对中医这个医学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梓宁[2](2013)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头号死因。建国60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并且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防护治疗我国人民身心健康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化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中医药在各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均获得了重大突破。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获得多方面进展,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文献。而文献计量学,则是利用统计手段对文献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的,以揭示文献分布规律,预测学科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方法。本研究拟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中外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科技文献进行总结提炼,描述目前国内外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有成果,从宏观角度揭示当前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从文献角度总结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发现此领域中的关键作者、热门期刊、核心机构以及研究热点等。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日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计量学中产生了许多研究方法,如频次分析法、共现分析法、互相关分析法等。根据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使用了频次分析法和共现分析法,来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相关科技文献进行分析。频次分析法,是在相关字段中,对数据进行计次排序,从中发现在某方面的学科带头人、高产机构等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实力,让科研工作者快速找出研究重点;同时结合分析科研文献的具体内容,可以找出科学研究中隐含的“无形”学术团队及科学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使用Excel软件中的宏功能以及Bicomb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共现分析法,是将各种信息载体中的共现信息定量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以揭示信息的内容关联和特征项所隐含的意义。科技论文中的共现是指相同或不同类型特征项共同出现的现象,在文献计量研究中,共同出现的特征项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其关联程度可用共现频次来测度。本文主要使用Bicomb,以及Spss19.0软件进行共现分析。3.研究步骤3.1确定疾病经过文献初筛,以及结合临床实际,选取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五种心血管疾病文献作为研究对象。3.2获取文献(1)中文文献:在CBM数据库中,使用主题检索,以五种心血管疾病的中文主题词作为检索入口,并选择相应的副主题词:按摩疗法、穴位疗法、中医病机、中药疗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疗法和中医疗法。进行检索下载全部题录信息。(2)外文文献:以PubMed作为外文数据来源,以"Coronary Disease"、"Hypertension"、"Arrhythmias, Cardiac"、"Heart Failure"、"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Drugs, Chinese Herbal"、"Acupuncture Therapy"、"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Tai Ji"等作为检索词。检索策略为(以"Coronary Disease"+"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为例):("coronary disease"[MeSH Terms] OR ("coronary"[All Fields] AND "disease"[All Fields]) OR "coronary disease"[All Fields]) AND (("medicine"[MeSHTerms] OR "medicine"[All Fields]) AND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MeSH Terms] OR ("asian"[All Fields] AND "continental"[All Fields] AND"ancestry"[All Fields] AND "group"[All Fields]) OR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All Fields] OR "chinese"[All Fields]) AND traditional[All Fields])。进行检索下载全部题录信息。3.3文献处理及统计方法(1)中文文献:对下载得到的文献经过转换后,导入Excel进行去重处理,建立五种心血管疾病的数据集。提取相关字段进行频次统计。将主题词字段进行提取,删除副主题词后,对主题词进行合并,提取高频主题词,利用MySQL语句进行词频统计,并利用Spss19.0进行聚类分析。(2)外文文献:将下载得到的文献导入TDA进行去重处理,五种心血管疾病的数据集。提取相关字段进行频次统计。将主题词字段进行提取,删除副主题词后,对主题词进行合并,提取高频主题词,利用Bicomb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并利用Spss19.0进行聚类分析。4.研究结果在CBM数据库中检出文献16548篇,PubMed数据库中检出文献2987篇,经过去重后,共获得中文文献16154篇,外文文献2480篇。(1)冠心病冠心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思想在治疗中的应用体现,使用的中药以人参、丹参、麦冬等为主;治法治则以活血补气,滋阴祛痰为纲;形成了以陈可冀及其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为首的研究团队。外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与中文文献的研究结果类似,集中在研究中药药理成分,以及针刺对冠心病的辅助治疗作用。(2)高血压高血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天麻、钩藤等中药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从血瘀、痰湿等角度阐释左心室肥厚与高血压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以及葛根在调节血浆中内皮血管肽类、一氧化氮等物质水平,以起到控制血压的功效等诸方面。外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与中文文献研究结果类似,集中在苄异喹啉类和吡嗪类药物在控制血压方面的作用,以及太极在控制血压方面的作用。(3)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参麦注射液、炙甘草汤以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机制。外文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碱类物质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并且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以起到改善心律失常,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4)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人参、麦冬、黄芪、丹参等中药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揭示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是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治法当从活血补气、利水祛湿等入手。外文文献研究结果主要有三:一、地高辛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二、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以起到改变心脏中血液流变,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三、太极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替代医学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5)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使用的中药主要有人参、麦冬、川芎、黄芪等中药,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模型,通过外科手术对受损的心肌细胞进行取样观察。二、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从活血化瘀的思想入手。三、电针刺激心包经中的相关穴位(主要是内关穴),可以刺激心肌细胞释放超氧化物歧化酶,调节血浆中一氧化氮的水平,改善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的受损情况。四、心电描记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对心肌缺血的确诊有很大帮助,常用的中药以丹参为主。外文文献的研究结果与中文文献基本一致。5.结论(1)发文国家方面,中国仍是主要的研究国家,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日益关注并逐渐参加到本领域中。(2)发文数量方面,本领域的文章数量较多,并且每年均有稳定增长,在2000年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3)文章使用语种以中文和英文两种为主,兼有日、德、法、俄等多国语言。说明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一定的学术关注度。(3)发文期刊方面,由于本领域中国是主要的研究大国,因此大多数文章发表在中国的期刊杂志;发表文章较多的杂志主要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医杂志》等,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主要是《美洲中国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目前文章的发表期刊,期刊因子指数均比较低,在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鲜见发表在《Lancet》.《Science》、《Circle》等顶级医学杂志上的文章。(4)研究热点方面,中文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思想仍以活血化瘀、滋阴补气等为主;常见中药有丹参、人参、黄芪、麦冬,复方有丹参注射液、炙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研究文章多是对药物疗效的研究,对药物的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外文文献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关注点与中文文献基本一致,常见药物以人参、丹参为主,但是与中文文献略有不同的是,出现了针灸疗法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太极对心血管疾病的补充治疗作用研究。这与针灸和太极作为补充替代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西方国家所接受认可有关。

赵丙军[3](2013)在《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文中认为力量是人体维持正常工作生活状态、提升生命质量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基本素质,更是竞技运动员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根本保障。力量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持、提高各类人群的力量能力或延缓其衰退的速度,以满足人们提高工作绩效、生活质量和运动成绩的社会需求,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则有赖于科学研究人员对力量训练科学规律的持续探索和实践。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历经了百年发展历程,生产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对人们深刻地认识力量训练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运动成绩和生命质量,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盛赞力量训练研究的同仁们为人类知识宝库的丰富和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力量训练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特征和规律的挖掘与总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力量训练科学研究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和把握,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国外力量训练科学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洞悉相关知识的增长演化规律,透视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热点前沿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我国力量训练理论方法体系,为我国力量训练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和创新提供新思路,并可为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科研规划提供参考借鉴。因此,以知识网络理论、科学动力学理论、科研合作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科学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借助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功能,对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海量科技文献(论文)进行全景式扫描,进而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探索其结构形成与演化的特征及动力因素,识别对领域发展贡献突出的个体和群体要素,无疑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历经百年目前正处快速发展期,研究成果的国家/地区分布、作者分布、学科分布、机构分布等均具集中与离散并存的非均衡特征。(2)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由知识主体网络、知识载体网络和知识本体网络所构成,其实质分别是科研合作网络、知识传播网络和知识内容网络;不同类型(层次)知识网络构成要素自身规模的扩张均遵循指数增长规律。(3)不同类型(层次)的知识网络,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视角考察,多为具有小世界性质,且正处向无标度网络演化过程之中的SED网络。网络中长程链接的建立、网络规模的加速增长和节点间建立链接时随机选择与优先选择取向的共存,是其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过程机制,但驱动网络演化的动力异同并存。(4)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网络和知识载体网络基本遵循“孤岛型——双核型——单核心复杂网络——多中心复杂网络”的路径演化,而知识本体网络则沿“单核心复杂网络——双核心复杂网络——多中心复杂网络”的路径演进。(5)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机体对抗阻力量训练的反应与适应这一主轴展开,并分化出众多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研究主题。主题间呈现为重点相对突出,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且仍处不断分化与融合过程之中。不同视角、不同时段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前沿论题既有一定的重叠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具有发展性和递进性,整体上因循水平演化、垂直演化和协同演化3种演化模式演进。

王琪[4](2011)在《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 ——基于知识图谱视角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客观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回顾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对总结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理论取得的成果,认识体育科学的本质及学科发展特征、完善体育科学学科理论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我国体育科学的学科建设、科研管理和科技政策制定,体育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国家体育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以科学学理论为基础,坚持综合科学史与分支学科史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史论结合、科学内史与外史相结合、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综合研究等研究原则,并突出方法上的创新,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了科学计量学方法以及多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计量学分析和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对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史进行动态的、可视化的探测。研究结果表明:(1)古代希腊是西方现代体育科学思想的摇篮。古希腊着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对体育的认识中包含了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的萌芽,但由于认识能力和分析手段的限制,对体育现象的认识还是经验性的,思辨的,还只能停留于局部和表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早期的体育未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对体育现象的认识是零散和不完整的,并且这种认识绝大多数是人们在认识其他社会现象时所得的副产物。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革命时代是各大学科的形成期,虽极少有人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体育现象,但这些学科的发展都对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科学支持。医学生理学的突破对后来西方现代体育科学中最早形成的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等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方法的进步、科学社会建制的确立为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保障和社会保障。同时,运用教育学的观点观察体育现象的成果较为丰富。然而,此时的体育教育研究尚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层次。在被誉为科学的世纪的19世纪,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在科学大发展的背景下,多个分支学科运用母学科的理论开始进行科学化探索,逐步实现知识结构的体系化。19世纪后期,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形成了确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基本完成社会建制,这标志着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的真正确立。(2)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卫生学、社会学、流行病学、生物力学是体育科学的主要相关学科,其中,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六大学科又是体育科学相关学科中的核心学科,它们是体育科学最传统和稳定的知识来源。体育科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分析结果也透视出体育科学在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①体育科学具有动态性,在不同时期的学科支撑有所差异;②体育科学具有综合的、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③体育科学表现出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特征,它在科学的分殊与整合的大背景中实现与相关学科的对话、沟通、互补、深化与拓展的问题;④体育科学正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⑤社会的需求是推动体育科学选择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要动力;⑥体育科学对科学方法的依赖越来越强,研究方法不断复杂,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⑦体育科学正努力建构独立的学术规范体系和理论研究范式,同时也不断的统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与相关学科交往的范围,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3)体育教育学、人体测量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流行病学、运动医学、体育社会学等10个分支学科是构成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学科结构的主要元素;体育科学学科结构在不同时期所包含的学科要素是动态变化的;体育科学各个分支学科发展的速度不一致,各分支学科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体育科学的带头学科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体育教育学与人体测量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80年代的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和运动训练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运动心理学、流行病学和运动技能学习的演变历程;体育科学学科结构经历了从综合——分化——综合的演变历程;体育科学内部新学科诞生和理论的深化是其结构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而社会需求为学科结构的演变提供了外在动力。(4)体育科学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起步阶段——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50年代的缓慢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增长期——20世纪70至80年代的稳定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后的高速发展期;研究重心的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以教育研究为中心——以运动训练为中心——以体力活动与健康为中心的三次转向;体育科学研究还出现了范围扩大化、综合化、微观化、数学化四个大的趋势;社会需求的拉动、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动、科学技术的支持、重要科学家的贡献是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四大动力。(5)运动训练学起源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满足运动实践的需要;运动训练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基金资助建设更是让运动训练学术研究实现了飞跃;运动训练学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职业性主导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职业性和学术性的平衡发展;运动训练学教育是运动训练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女子运动训练研究、力量与体能研究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两个领域。(6)体育教育学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成为了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并在90年代实现飞速发展;该学科研究空间范围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学校——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国际;学科的研究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学校课程、教学、教师教育——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学生社会发展、教师职业社会化、社会经济水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体育教育的比较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体育课程与其他健康和娱乐服务,社会中的运动、锻炼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如何影响各种环境中的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体育教育学研究方法经历了很少关注研究方法——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主导——定性研究范式主导——两种范式的融合的演进历程。(7)运动生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取得了一系列经典的研究成果,为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运动生理学起源于欧洲,而随着科学中心的转移,美国运动生理学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繁荣:运动生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学科建制,并在7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开始被母学科认可,20世纪90年代后实现飞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研究热点领域从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肌肉活动生理学效应——60年代的环境与锻炼——70、80年代的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测量与评价——90年代后的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的测量、过度训练与运动疲劳以及与之相关的体液补充和运动免疫问题、环境与运动能力、足球和篮球运动员训练及比赛中的机能评定和生理监控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注重实验设计的科学化,数学统计方法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综合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运动生理学研究追求不断深入到微观领域,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更加强调综合化,整合运动生理学是其当前的发展方向;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为运动训练比赛和大众健身需要服务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8)体育社会学的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世纪60年代,体育社会学学术研究的空前繁荣,并成为体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体育运动中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是其向前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大致经历了描述阶段——逻辑分析阶段——质量方法和数量方法综合阶段;体育社会学在运用社会学理论方面经历了由相对单一的、居于主流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到相互不兼容的、多元化的社会学理论;当前的体育社会学理论已由以往专注于冲突、分裂的危机意识正逐步转变为注重综合、整合的稳定意识,呈现理论综合化的趋势。

霍临明,蔡振国,常秀青,齐文安[5](2005)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五十年发展简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美兰,颜传湘,柳晓春[6](1988)在《中国医学期刊文献的书目控制论略》文中指出本文以具体期刊的实例论述了中国医学期刊文献的书目控制方式。

陆金国[7](2007)在《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综合运用统计学、文献计量学等方法,通过收集整理1956~2005年以来50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相关文献,统计分析这些文献特征,包括论文数量、作者合着率、重要文献源、主要研究者及研究机构、作者论文量分布、研究关注热点及发展趋势等,从文献角度,考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现状及未来。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了解其内涵,发掘其创见,从而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情报导向。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专题文献研究现状”,是对专题文献研究及医学专题文献研究状况的综述;二、“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尽可能地收集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确定的核心医学类杂志上有关中西医结合的相关文献及国外相关文献,利用Excel表对所有文献进行整理、分类。本研究共收集到题录相关文献7668篇,其中有45篇未查到原文;文献整理内容包括以下字段:题名、作者、合作者数量、作者单位、合作单位数量、单位所属地区、论文被引次数、作者被引次数、所引参考文献总数、刊名、期刊出版年、刊被中西医结合文献所引次数、文献类型、资助情况、主题标引等。三、“研究结果及分析”,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1.中西医结合学科目前处于文献量呈指数增长的学科大发展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文献增长都比较缓慢,至90年代尤其是1999年相关文献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直到2005年的文献年增长量都是比较大的。2.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研合作势头较好,但合作度普遍较低,以2~3人之间的小范围合作为主。3.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重要文献源主要是中医药类杂志,包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陕西中医》、《四川中医》、《新中医》;其重要的研究机构,以中、西医高等院校及其附属医院为主,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等;在该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包括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等院士,他们引领着中西医结合学的发展;在对各地区影响力分析方面,以经济较发达、文化氛围较浓厚的地区,中西医结合研究力度较大。4.从论文作者量分布来看,中西医结合研究相对稳定的作者群还没有完全建立,该研究的核心作者人数还需增加,核心作者的论文增均产出率有待提高;进一步说明该研究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作者队伍和研究选题离散性较大。5.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上,以临床应用型研究居多,理论研究偏少。总的来说,通过本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文献量不断增长,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期刊,并有一批重要的研究队伍,但在研究方向上,仍以临床为主,还需要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以提高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李博[8](2006)在《中医药治疗阿片类戒断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调研》文中研究指明在医学发展迅猛前进的今天,循证医学越来越受到临床学家们的关注,而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中运用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为中医药戒毒提供新的思路。本论文得到了导师李峰教授“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同时,本课题得到了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大力帮助与指导。系统评价为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Drugs and Alcohol group注册题目“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Opioid Withdrawal Syndrome.”的一部分。其protocol已经修改发表在Cochrane Library2006年第2期。Systematic Review全文将于一年后发表。 本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对中医药戒毒进行探索。第一部分为Cochrane系统评价的中文版一部分。第二部分为太原地区海洛因依赖者的临床调查。 第一部分,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中医药治疗阿片类戒断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5年),EMBASE(1974~2005年),Cochrane图书馆光盘2005年第1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VIP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Web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eb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和日本《医学中央雑志》,并辅以手工检索。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有关中医药治疗阿片类戒断综合征文献中文138篇,英文18篇,日文0篇,合并相同的中英文文献,共纳入中文文献24篇,A级文献6篇B级文献3篇C级文献15篇:纳入外文文献共计0篇A,排除非中医药疗法11篇B,排除与中文文献重复7篇C。故一共纳入文献24篇,进入meta分析6篇,包括参附脱毒胶囊3篇,灵益胶囊2篇,正通宁1篇,全部为治疗急性戒断综合征的干预措施。 结果1 共收集到有关参附脱毒胶囊的文献12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仅3篇,共293例。3个研究均比较了参附脱毒胶囊和可乐定治疗期间的戒断症状评分,第5天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3.14,95%CI(-6.28,-0.01)];第0~4天及第6~10天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WMD(95%CI)分别为58.45(53.88,63.02),-1.15(-5.69,3.40),-0.42(-4.55,3.70),-0.77(-4.37,2.84),-1.54(-4.78,1.69),-1.76(-4.25,0.74),-1.74(-3.89,0.41),-1.24(-3.28,0.80),-0.52(-1.96,0.92),-0.27(-1.64,1.11)。参附脱毒胶囊组与可乐定组第3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95%CI)值为1.52(0.79,2.95)。治疗后各组HAMA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的HAMA量表评分的WMD(95%CI)分别为-0.55(-3.74,2.64),0.34(-2.02,2.70),0.63(-0.21,1.47)。两组头晕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RR(95%CI)为0.73(0.62,0.87)。但两组口干、思睡和视物模糊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RR(95%CI)分别为1.11(0.95,1.29),0.99(0.82,1.21)和0.92(0.70,1.19)。第2天时两组不良反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26,95%CI(-2.40,-0.12)]。第1天、第3~10天两组不良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WMD(95%CI)分别为-0.55

陈姜[9](2005)在《“心肌梗塞的药物治疗”专题论文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 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论文的数量常被用于科研绩效的评价并用作科研人员的考核、晋级、职称评定的标准,但过分的注重论文的数量常会导致许多低质量论文的产生。因此,如何客观的评价科技论文质量,为科研绩效评估等研究工作提供标准,已经成为科技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现行的科技论文质量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两类。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同行评议法和核心期刊法,定量评价法主要包括影响因子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同行评议法一般用于论文发表前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但由于评价结果以文字表达而有主观性强、缺少量化指标等缺点。核心期刊对论文质量评价有一定作用,但是核心期刊与论文质量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核心期刊衡量论文质量具有局限性。论文发表后,人们一般应用定量评价方法评价论文质量。对于能否用影响因子评价论文质量,人们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则该期刊发表的论文水平高,但也有人对此持相反观点,认为用影响因子评价论文质量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引文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是以其质量为基础的,该方法对科技期刊、论文、着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为进一步探讨论文质量评价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论文数量增长与论文质量提高是否相关,本研究统计医学专题论文的发文总数与被引次数,找出高频被引论文,并剔除否定引用、自引等影响引文分析准确性的因素,分析被引论文和高频被引论文的特征,以分析论文数量与论文质量间的相关关系,验证论文发表后的被引次数能否客观的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并比较论文被引次数与期刊影响因子在医学科技论文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赵萍[10](2005)在《时间治疗学的计量研究及高血压时辰治疗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时间治疗学的科学计量研究 目的:探索交叉学科—时间治疗学研究的现状、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揭示该学科的着者分布、重要信息源、核心研究机构及地理分布等,为科研课题的选择作信息导向,为开展时间治疗学循证医学课题的研究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科研工作者及时、高效获取有关时间治疗学研究的信息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选取《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MEDLINE、EMBASE、循证医学系列数据库(All EBM Reviews)、CINAHL(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 Allied Health)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作数据来源,并以《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作参考,系统检索有关时间治疗学研究的文献信息,利用文献管理软件CERM和ProCite5并辅助以手工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管理和计量分析,依据科学和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以题名、着者、来源、研究机构或着者单位、主题词等作为入口统计纳入文献的年代、期刊、着者、主题、国别和机构分布、被引频次等。 结果:172篇中文时间治疗学文献信息分布于131种信息源期刊,涉及多个领

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第32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第32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UBMED平台的MEDLINE数据库收录中医药学文献研究(2004-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 PUBMED-MEDLINE数 据库收录的中医药学文献分析
    2.1 文献量分析
    2.2 文献语种分布
    2.3 文献期刊分布
    2.4 中文文献基金支持分布
    2.5 文献类型
    2.6 研究热点分布
3 当前中医学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
    3.1 中医学研究特点
    3.2 中医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4 中医学发展的建议
    4.1 需要大力扶持,寻求突破
    4.2 需要中医翻译规范化的支持
    4.3 需要提高国内期刊质量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1. 数据来源
2. 文献选取标准及分析方法
    2.1 文献选取
    2.2 文献处理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冠心病
    3.2 高血压
    3.3 心律失常
    3.4 心力衰竭
    3.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4. 讨论
    4.1 冠心病
    4.2 高血压
    4.3 心律失常
    4.4 心力衰竭
    4.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结论
附录1 全文表索引
附录2. 全文图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3.1 国内外力量训练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3.2 国内外知识图谱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3.3 国内外知识网络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收集与清洗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理论框架
    1.7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7.1 研究的重点
        1.7.2 研究的难点
        1.7.3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2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1 科学计量学理论
        2.1.1 科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及主干理论
        2.1.2 科学计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1.3 科学计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2 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2.2.1 社会网络理论
        2.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2.3 社会网络的性质
    2.3 科学动力学理论
        2.3.1 矛盾驱动论
        2.3.2 需求牵引论
        2.3.3 内外动因论
    2.4 科研合作理论
        2.4.1 科研合作的性质
        2.4.2 科研合作的功能
        2.4.3 科研合作的动机
        2.4.4 影响科研合作的因素
    2.5 知识网络图谱的构建流程
        2.5.1 CiteSpace 软件功能简介
        2.5.2 Ucinet 软件功能简介
        2.5.3 知识网络图谱的构建流程
    本章小结
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理论构建
    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性质与结构特征
    3.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特征
        3.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领域发展的历史脉络
        3.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特征
    3.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3.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动力
        3.5.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3.5.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3.5.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本章小结
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
    4.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4.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时间分布特征
        4.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4.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4.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机构分布特征
        4.2.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来源出版物分布特征
        4.2.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作者分布特征
        4.2.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学科分布特征
        4.2.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基金分布特征
        4.2.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语种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5.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合作总体状况分析
        5.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的合着率与合着强度分析
        5.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生产模式的演变趋势
        5.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生产模式与科研效益的关系
    5.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5.2.1 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5.2.2 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5.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5.3.1 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5.3.2 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5.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5.4.1 作者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5.4.2 作者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5.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5.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本章小结
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6.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6.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期刊的分布特征
        6.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6.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6.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6.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文献的分布特征
        6.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6.2.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6.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6.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作者的分布特征
        6.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6.3.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6.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6.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本章小结
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7.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分布特征
        7.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静态分布特征
        7.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动态分布特征
    7.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7.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7.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7.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重点内容——词频分析的视角
        7.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重点的静态分析
        7.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重点的演变
    7.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其演进轨迹——共词网络的视角
        7.4.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12-1970 时段)
        7.4.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71-1980 时段)
        7.4.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81-1990 时段)
        7.4.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91-2000 时段)
        7.4.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2001-2011 时段)
    7.5 国外竞技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
        7.5.1 力量训练原则研究
        7.5.2 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研究
        7.5.3 不同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研究
        7.5.4 运动员抗阻力量训练中的物质补充
        7.5.5 抗阻力量训练与运动损伤预防
        7.5.6 其他相关研究
    7.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演化模式分析
        7.6.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水平演化
        7.6.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垂直演化
        7.6.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协同演化
    7.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7.8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启示
    8.1 总结
    8.2 启示
9 结论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 ——基于知识图谱视角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体育科学、体育科学史的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特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七、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及数据来源
第一章 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 历史划界
    第二节 人类最初对体育现象的认识
    第三节 经验研究向实验研究转变过程中的体育科学
    第四节 科学世纪与现代体育科学
        一、19世纪体育科学的研究活动与知识结构的体系化
        二、体育科学社会建制的形成
第二章 西方现代体育科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学科关系研究的科学计量学方法概述
        一、期刊共被引分析
        二、科学知识图谱
    第二节 体育科学相关学科研究的计量学方法
    第三节 体育科学相关学科的演变历程
        一、1930-1939年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
        二、1940-1949年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
        三、1950-1959年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
        四、1960-1969年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
        五、1970-1979年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
        六、1980-1989年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
        七、1990-1999年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
        八、2000-2009年体育科学的相关学科
    第四节 体育科学与各相关学科间知识流动的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学科结构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体育科学学科结构演变的可视化分析
        一、体育科学学科结构全景图(1930-2009年)
        二、1930-1939年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三、1940-1949年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四、1950-1959年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五、1960-1969年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六、1970-1979年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七、1980-1989年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八、1990-1999年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九、2000-2009年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前沿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研究前沿探测的科学计量方法概述
        一、基于引文分析的研究前沿探测
        二、基于词分析的研究前沿探测
        三、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第二节 体育科学研究前沿知识图谱绘制方法
        一、期刊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与知识图谱绘制工具
    第三节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研究前沿演进的可视化分析(1896-1929年)
        一、《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1896-1907年)
        二、《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1908-1918年)
        三、《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1919-1929年)
    第四节 《研究季刊》研究前沿演进的可视化分析(1930-2009年)
        一、基于关键节点文献和高被引文献分析的体育科学研究前沿演进
        二、基于主题词共词分析的体育科学研究前沿演进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分支学科史的知识图谱分析——以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社会学为例
    第一节 案例一: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美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史
        二、运动训练学科发展特征分析
    第二节 案例二:体育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体育教育学科发展历程的可视化分析(1930-2009年)
        二、体育教育学学科发展特征分析
    第三节 案例三:运动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人类最初对运动生理现象的认识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浮现(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
        三、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缓慢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四、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初步繁荣与学科的形成(20世纪20-40年代)
        五、运动生理学研究前沿演进的可视化分析
    第四节 案例四: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早期实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二、体育社会学学科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
        三、体育社会学学科的迅速发展(20世纪70-80年代)
        四、体育社会学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五、体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特征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华病理学杂志》五十年发展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刊和第1次停刊经过 (1955—1960年)
二、第一次复刊至第二次停刊 (1963—1966年)
三、第三阶段即持续发展期 (1982—2004年)
    (一) 1982—1991年 (季刊)
        本阶段特点:
    (二) 1992—2004年 (双月刊)
        本阶段特点:

(7)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专题文献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四部分 启示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中医药治疗阿片类戒断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摘要
    1、中文摘要
    2、ABSTRACT
    3、日本语の要略
二、中英日文主题词
三、研究背景
    1、几个基本概念
    2、毒品问题的严重性
    3、中医药戒毒之路
    4、循证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5、本教研室的研究
    综述一:中医药戒毒研究现状及展望
    综述二:中医循证医学运用之现状与展望
四、系统评价
    1、研究资料
    2、检索文献
    3、查阅文献
    4、评价文献
    系统评价一:参附脱毒/康复新(欣)胶囊治疗阿片类急性戒断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二:灵益胶囊治疗阿片类急性戒断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结论A
五、临床调研
    临床调研一:太原市100例海洛因滥用者情况调查
    临床调研二:太原市95例海洛因依赖者脉象调查
    临床调研三:太原市99例阿片类戒断综合征耳穴电阻研究
    结论B
六、讨论
七、致谢
八、作者简历
九、发表文章目录

(9)“心肌梗塞的药物治疗”专题论文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1.中文论着摘要
    2.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6.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7.参考文献
四、附录
    1.综述
    2.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3.致谢
    4.个人简介

(10)时间治疗学的计量研究及高血压时辰治疗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时间治疗学的科学计量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整合
        2.4 研究方法
    3.结果
        3.1 国内
        3.1.1 文献数量及年代分布
        3.1.2 信息源分布
        3.1.3 学科分布
        3.1.4 主题分布
        3.1.5 着者分布
        3.2 国外
        3.2.1 文献数量及年代分布
        3.2.2 重复文献量
        3.2.3 信息源分布
        3.2.4 地理分布
        3.2.5 核心期刊、核心着者及核心机构
        3.2.6 SCI中时间治疗学研究的年文献量及被引频次
        3.2.7 SCI中时间治疗学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和机构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血压时辰治疗的COCHRANE系统评价
    1.前言
        1.1 背景
        1.2 目的
    2.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和流程图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判效指标
        2.2.4 纳入试验的设计类型
        2.3 临床试验收集方法
        2.3.1 计算机检索
        2.3.1.1 中文数据库
        2.3.1.2 外文数据库
        2.3.1.3 检索策略
        2.3.2 手工检索
        2.3.2.1 中文
        2.3.2.2 外文
        2.3.3 其他检索
        2.4 评价方法
        2.4.1 研究筛选
        2.4.2 质量评价
        2.4.3 数据提取
        2.4.4 统计分析与资料合成
        2.4.4.1 统计学处理
        2.4.4.2 敏感性分析
        2.4.4.3 分组分析
    3.结果
        3.1 文献筛查结果
        3.1.1 初筛结果
        3.1.2 排除研究特征
        3.1.3 纳入研究特征
        3.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1 随机化方法
        3.2.2 分配隐藏
        3.2.3 盲法
        3.2.4 失访或退出
        3.2.5 样本含量计算
        3.2.6 基线可比性
        3.2.7 意向性治疗分析
        3.2.8 是否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3.3 统计分析结果
        3.3.1 有效性和安全性
        3.3.1.1 钙拮抗剂
        3.3.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3.3.1.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3.3.1.4 β-受体阻滞剂
        3.3.1.5 α-受体阻滞剂
        3.3.1.6 利尿剂
        3.3.1.7 其他
        3.3.2 依从性
        3.3.3 获益分析
        3.3.4 经济学评价
        3.3.5 生存质量评价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检索策略
    中文数据库检索策略
        1.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1994-2004.10
        2.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1998-2004
        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78-2004.9
        4.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04
        5.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2004
    外文数据库检索策略
        3.Evidence-Based-Medicine:4th Quarter 2004
附录2:质量评价表单
附录3:数据提取表单
附录4:排除研究特征
附录5:纳入研究特征
附录6:系统评价比较用表
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声明

四、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第32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UBMED平台的MEDLINE数据库收录中医药学文献研究(2004-2013)[D]. 周甜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2]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文献计量分析[D]. 王梓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3]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D]. 赵丙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4)
  • [4]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 ——基于知识图谱视角的实证研究[D]. 王琪.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5]《中华病理学杂志》五十年发展简史[J]. 霍临明,蔡振国,常秀青,齐文安.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08)
  • [6]中国医学期刊文献的书目控制论略[J]. 王美兰,颜传湘,柳晓春. 情报科学, 1988(04)
  • [7]中西医结合专题文献的计量学研究[D]. 陆金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8]中医药治疗阿片类戒断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临床调研[D]. 李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9]“心肌梗塞的药物治疗”专题论文质量评价研究[D]. 陈姜. 中国医科大学, 2005(06)
  • [10]时间治疗学的计量研究及高血压时辰治疗的系统评价[D]. 赵萍. 四川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Vol.32, 2004, 主题词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