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袁嘉蔓[1](2021)在《贵州省县级图书馆中小学生服务研究》文中指出
王哲[2](2021)在《绥化市区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减负”政策,这使学生在校时间变短,尤其是小学生在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而此时家长在上班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出现了中小学生放学后的“接送时间差”。为此2017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和管理,并由中小学校提供场地和工作人员,切实地为家长们解决接送难的问题。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明确提出,严禁以课后服务的名义乱收费,但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选才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逐渐“变质”,部分学校担心会踩到“制度高压线”,暂停了中小学生在学校课后的托管服务。所以学生托管市场流向校外,大量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至校外托管机构,至此,校外托管开始发展起来并成为近些年最流行、最火爆的行业。“万物变多而变质”是自古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上无论什么事物一旦数量变多,质量就难以保障。由于大量的供求关系,社会上出现各种形式的托管机构,以“托管中心”,“托管班”或“小饭桌”为名的托管机构较多,而它们的责任就是接送学生、辅导作业、提供餐食,代替家长照顾看管孩子。为了利益各个托管机构之间相互竞争,扰乱托管市场秩序,用价格来吸引家长的目光,更有甚者以提高分数为噱头来扩大生源,只要把被托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家长们就会得到认可,利益自然也随之增加。所以,多数托管机构开始了疯狂地给被托管的学生讲题、做卷子,以提高学生的分数为主要的托管服务和招生噱头。这样的托管教育没有做到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平衡横作用,并且使学生一直处于“从课堂到课堂的”的超负荷状态,这种现象导致目前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近视、肥胖人数持续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变弱,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托管班也违背托管的真正意义。根据现在校外托管机构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笔者通过对绥化市区内小学校外的托管机构实地走访,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SWOT分析法对市内10所具有代表性的校外托管机构进行调查。主要对其发展现状、托管服务、学生人数、未来发展走向等问题进行了解,并用SWOT分析法对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一、在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优势和机遇包括,使受教育的学生“智”、“体”同步发展,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学习专业的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既可以节省家长接送孩子时间,又可以较少孩子在路上奔波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同行业发展、相互引流资源共享。此举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加之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加强。绥化市中考体育分值将被提高,各级学校广招体育特长生,国内高校对毕业生增加体育考核。二、在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劣势和威胁包括,绥化市小学将开展课后服务,这将冲击校外托管教育的发展。目前校外托管班的场地面积有限,影响体育服务的开设。增加体育托管服务会相应增加学生家庭的支出,开展体育锻炼和运动技能培训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也会使学生自主时间减少。
刘燕[3](2021)在《城市学龄儿童垃圾分类意识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Q市“垃圾垃圾,分类第一”小组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快速提升,但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比如生活垃圾,城市每年可以制造出上亿吨的生活垃圾,这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垃圾分类工作亟需进行。研究发现,以往的研究更多倾向于运用环境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来研究垃圾分类,研究对象也更多是城市居民。本文运用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来介入城市学龄儿童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提升,以期望可以帮助学龄儿童养成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实地调查发现S社区的学龄儿童在社区、学校以及家庭方面所能接受的环保宣传教育比较少,而且群体的环保意识也有待提升,小组工作者运用社会学习理论和增能理论,根据学龄儿童的问题以及需求,开展专业的小组活动来帮助学龄儿童学习垃圾分类的环保知识,培养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小组活动结束后通过前后侧对比来评估介入效果,总结小组工作介入的经验与不足,完善小组工作的实务方法。
晋涛[4](2020)在《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现状、整合与共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具有法治思维的人才。法治教育资源在法治教育中具有重要支撑价值。目前中小学对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缺乏能动性、开发手段滞后,致使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处在荒废化状态。对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进行多角度分类,可以更全面、清晰地掌握法治教育资源,从而推进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法治教育资源的分类具有开放的特性,新型分类会不断出现。中小学应增强主动获取法治教育资源的水平,在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下积极促成法治教育资源的转化,达到培养中小学生知悉法律、用法律扞卫权益的目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配合德育资源、法治事业的建设展开,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彼此成全的关系。
曹胜东[5](2020)在《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庭是每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其影响会伴随人的终身。家庭体育在青少年的体育观确立、体育行为发生与运动习惯养成方面起到了养成教育应有的作用。初中学段正是青少年三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期,家庭体育通过影响孩子的体育认知与体育意识,引导孩子的体育行为,从而对孩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然而,学术界与社会非常重视学校体育,而对家庭体育的重视程度则参差不齐。初中生受到来自家庭教育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较为直接,可以说,家庭体育是其成长的关键时期,直接关乎其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与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养成。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归类法,运用养成教育理论,以黄山市屯溪区的屯溪三中,屯溪五中的300名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透过家庭这一社会组织细胞,研究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为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与环境提出相应策略与建议,进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改变父母体育观念,同时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为学校体育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待体育是持支持的态度,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能够与孩子进行体育方面的互动,家长和孩子的运动频率大多是每周1-2次,运动时间大多是在91-120分钟,项目多以跑步或者球类运动为主。(2)大多数初中生的体育态度是积极的,对待体育态度较好且体育成绩不错,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是跑步和球类,运动时间大多都是91-120分钟,锻炼频次大多是一周1-2次,都是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为主,都习惯在学校和公园进行锻炼,并且初中生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和同学一起。(3)家长对待体育的态度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次是具有正相关性的,与体育成绩是没有相关性的;(4)家长体育锻炼的时间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次和体育成绩具有正相关性的;(5)家长与孩子一起锻炼的强度与初中生的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体育态度是具有正相关性的,而与锻炼频次,体育成绩则是不具有相关性;家长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频次与初中生的锻炼频次是具有正相关性的。(6)家庭所拥有的体育器材与初中生的运动持续时间,体育态度,体育成绩是具有正相关性的,与锻炼强度,锻炼频次则是无相关性的。(7)家庭的体育消费与初中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成绩具有正相关性,其他的则是无相关性;家庭的体育气氛与初中生的体育行为都呈正相关的关系。(8)对体育支持程度越高的家庭,孩子往往表现出来的体育行为也越好。初三学生与其家长的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趋于一致,对待体育是支持的态度,主要原因是为了在体育中考中取得好成绩。(9)在初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和缺乏相应的体育场地是影响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主要原因。
张佳[6](2020)在《近代体育期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产生,与人的身体、精神等内容紧密相关,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之一。期刊作为体育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不同的出版方式和内容向大众传达着最新的信息,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舆论宣传作用。体育期刊不仅记录着近代体育发展的过程,还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只有通过媒介进行宣传报道,才会有生命力,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会为人类所共享。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以近代体育期刊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近代体育期刊进行分类,以时空分布、创刊单位和主创人员为指标进行研究;其次探讨近代体育期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近代体育期刊的内容在传播体育理论知识、讨论体育研究方法、宣传体育运动卫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从民族和国家方面看,近代社会中军事体育、民族体育的发展都在体育期刊中有不同方面的讨论和报道;再次以广告为另一个着眼点,对近代体育期刊上刊载的广告内容进行剖析,解读广告对于刊物及社会的影响,展现近代体育期刊在近代历史中的立体感。从体育期刊的内容来看,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呈现出刊载内容庞杂、政治色彩浓厚、发行时间短暂、编辑身份双重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近代体育期刊在服务社会体育实践、再现地方体育概况、培养高尚运动精神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社会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为动荡、变化最快的一个阶段,体育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将体育运动置于社会和媒介交织的背景下去重新审视,才能从体育期刊中找到近代体育发展的轨迹,有助于人们对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状态、对时人的体育认识、对近代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丰富史学界关于近代体育研究的资料,增强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梅琳[7](2020)在《有选择地读经 ——20世纪上半叶“中小学读经问题”中的折衷思潮及其演进》文中指出自清末以来,科举废止和儒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地位衰微后,“读经”一事便开始成为“问题”,尤其是“中小学生应否读经”以及“怎样读经”倍受人们的关注与热议。综观学界已有研究,多着墨于对该问题之中赞成读经与反对读经派孰是孰非的讨论,而对在“读经”与“反读经”碰撞、交锋过程中出现的折衷派却鲜有涉及。作为确实存在于历史场域中的折衷派,对其所持立场及思想的阐发,有助于更好的看待这场逾越百年的思想交锋,也成为吾辈重返历史现场的重要凭借。在“中小学读经问题”论争中,折衷派所持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在不同时段,随着时代语境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面相。清末以来,“读经论争”的锋芒首先指向“复古”与“反复古”的思想交锋。自1912年宣布“一律废止小学校读经”后,知识分子与政客便首先在其所占有的知识、权力及精神信仰层面的高地对该议题进行论争,且兼论及如何对待“孔子儒学”及“传统文化”等问题。此时,持有折衷观点的个体还不能自成一派,各类观点散见于相关报刊;20世纪20年代,尤以1925年章士钊提倡“中小学读经”为重要节点,论争再次走向高潮。该时段的论争在“西方文明破产论”的冲击下发生新的变化。折衷派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读经课程设置及如何对待中西文明的张力问题,其认为读经课程的设置无所依据,且反对当权者对以孔子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工具性利用,主张根据中小学生程度选择合适内容,施以相当之教育;及至20世纪30年代,论争渐趋系统化与理性平和,以《教育杂志》等刊物为媒介,折衷派学人在读经对象程度、读经内容取舍、读经之方式与方法以及读经价值重估等层面,均体现了“有选择地读经”主张,折衷派学人由边缘走向话语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抗战爆发后,“读经”议题渐被搁置。但折衷派学人面对文化选择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考量,亦保持了理性精神,且此前有持反对“中小学读经”意见的学者,在这一时期也走向了折衷的文化选择。20世纪上半叶,折衷派从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的事实表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的“中小学读经问题”,更需因循符合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教育及文化发展逻辑来解决。任何极端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都不利于个体认知的判断与深化,不利于时代的进步与反思,更无益与问题的解决。折衷派的文化选择在“启蒙”与“救亡”的进程中寻求新与旧、中与西文化演进的必要平衡,在这一层面上,其所体现出的“有选择地读经”具有重要意义。
张栢松[8](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T市J小学为例》文中提出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将“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支持阅读推广。小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完善学生人格和培养人文精神意义重大,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渠道。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重视。因此对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以T市J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50名高年级学生从课外阅读时间、书籍数量和来源、书籍类型、阅读方式与习惯、指导情况五个维度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选取4名教师和4名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分析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全文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以T市J小学为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包括调查研究的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访谈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第三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第四部分是对策研究,包括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做好校园内课外阅读工作;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改善家庭阅读环境;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合理运用社会力量。最终改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实现其全面发展。
陈晓花[9](2020)在《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小学冰雪运动开展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冬奥会成功申办以来,我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延庆区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赛场之一,其丰富的赛事资源、冰雪自然资源等为小学冰雪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冰雪运动发展的核心群体,也是培养冰雪兴趣的关键时期。开展冰雪运动、建设特色校,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冰雪中,对实现体育强国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对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小学冰雪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在筹办2022北京冬奥会的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加强冰雪特色校建设等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各区教育部门的重视。延庆区积极出台了相关建设计划和思路,各特色校通过改造现有场地、租用社会体育公共场馆设施、引进冰雪人才、外聘冰雪教练等方式,努力创造条件开展校园冰雪运动。目前,各特色校建设还没有一个完善的长期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冰雪特色校处于摸索建设初期。2、各冰雪特色校开设了不同学时、不同项目内容的冰雪课程,根据季节变化,采用旱地冰雪与真冰真雪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同时,学校还通过大课间、课余训练队以及运动会竞赛等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由于冰雪特色校建设时间短,受场地设施、师资等条件限制,课外冰雪运动开展形式单一,各校在教学和训练与竞赛方面还未形成明显的特色。但在冰雪文化活动开展和宣传方面,各具特点,正在形成各校的校园体育文化。3、通过参与课堂教学和校内各种冰雪实践活动,学生对“冬奥项目”和“冰雪安全知识”等有了一定的了解,熟练掌握1-2项冰雪运动技能,特别是通过游戏教学促进了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喜爱,许多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设更多的冰雪项目,增加学习时数,学生参与兴趣和积极性较高。4、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进展较好,学生安全意识高,参与课外活动受伤人数较课内多,主要因受技术动作不规范而受伤;但由于学校场地受限、专业师资匮乏等阻碍各特色校课外冰雪运动的多样化开展。
马腾[10](2020)在《石河子市区小学生家庭体育作业实施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庭体育作业是体育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练习体育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201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意见突出强调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要加大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衔接,并将其推广,应根据当地情况适量布置家庭体育作业,为学生更好的投入体育锻炼创造机会。教师和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和家长忽视家庭体育作业,这一现象造成家庭体育作业的设计不严谨、布置不规范、监督和评价流于形式的困境。学生在思想上忽视家庭体育作业,缺乏对家庭体育作业的时间管理,家庭体育作业的完成效果不佳。本研究总结了家庭体育作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石河子市区小学生家庭体育作业的实施现状展开调查,找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访谈法、文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为辅,调查石河子市区小学生家庭体育作业的实施现状。本研究选取了石河子市区的六所小学,按照年级和性别的不同为学生及其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教师则按照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不同发放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各发放720份,教师问卷发放72份。以家庭体育作业实施的组织情况、内容情况、评价监督与反馈、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这6个层面作为调查的切入点,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石河子市区近三至五年开始布置家庭体育作业且较为普遍,家庭体育作业的主要布置人为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多采取口头布置为主,布置的内容缺乏设计多为跳绳、跑步等身体素质类的练习为主,体育教师未能承担起科学设计家庭体育作业的责任,布置家庭体育作业最常见的目的是提高体质测试和体育竞赛的成绩。在完成家庭体育作业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在家庭体育作业的评价上过度依赖家长参与评价,教师无法如实掌握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家庭体育作业的布置情况受学校办学层次的影响,办学层次较好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育特色项目,有针对性的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影响学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的因素有:家长对家庭体育作业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学生对家庭体育作业的主体感受、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并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指导性文件,建立细则标准,学校完善落实;学校完善制度,明确责任,体育教师尽职尽责履行义务;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家庭体育作业;教师和家长端正思想,将家庭体育作业落实到实处;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加强家长的反馈与教师的评价;家校合力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二、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2)绥化市区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校外托管机构 |
1.3.2 体育服务 |
1.3.3 SWOT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SWOT分析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托管教育发展现状 |
3.1.1 托管教师的资质 |
3.1.2 托管服务内容 |
3.1.3 教育环境和条件 |
3.1.4 托管收费标准 |
3.2 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分析 |
3.2.1 托管生BMI(身体指数)分析 |
3.2.2 家长对孩子课业量的认识分析 |
3.2.3 家长为孩子报名托管机构的原因分析 |
3.2.4 家长对托管机构最看重的因素分析 |
3.2.5 对托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分析 |
3.2.6 托管生课外体育兴趣班的分析 |
3.2.7 托管机构对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意见分析 |
3.2.8 托管机构对开设体育托管服务考虑因素的分析 |
3.3 绥化市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的分析 |
3.3.1 对体育俱乐部招生方法的分析 |
3.3.2 对体育俱乐部近3 年培训学生人数的分析 |
3.3.3 对体育俱乐部教练员教学经验的分析 |
3.3.4 对体育俱乐部与其它机构合作情况的分析 |
3.4 托管班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SWOT分析 |
3.4.1 优势(Strength)分析 |
3.4.2 劣势(Weakness)分析 |
3.4.3 机会(Opporunity)分析 |
3.4.4 威胁(Threats)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绥化市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优势 |
4.1.2 绥化市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劣势 |
4.1.3 绥化市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机遇 |
4.1.4 绥化市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威胁 |
4.2 建议 |
4.2.1 托管机构内部开展体育服务 |
4.2.2 托管机构与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开设体育服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关于绥化市区小学校外托管班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调查研究(托管班卷) |
附录三 关于绥化市区小学校外托管班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调查研究(家长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城市学龄儿童垃圾分类意识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Q市“垃圾垃圾,分类第一”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学龄儿童 |
1.2.2 成长小组 |
1.2.3 生活垃圾 |
1.2.4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 |
1.3 理论基础 |
1.3.1 社会学习理论 |
1.3.2 增能理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关于垃圾分类的研究 |
1.4.2 国内关于垃圾分类的研究 |
1.4.3 研究评述 |
1.5 核心观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观察法 |
1.6.3 访谈法 |
1.6.4 问卷调查法 |
1.7 写作思路 |
第2章 城市学龄儿童环保意识与实践的现状 |
2.1 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
2.1.1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史 |
2.1.2 环境教育体系 |
2.1.3 环境教育方式 |
2.2 学龄儿童群体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实践的现状 |
2.2.1 学校环保教育的忽视 |
2.2.2 家庭环保教育的缺乏 |
2.2.3 良好环保环境的缺失 |
2.3 S社区学龄儿童垃圾分类的现状 |
2.3.1 垃圾分类知识的匮乏 |
2.3.2 垃圾分类行为的局限性 |
2.3.3 垃圾分类实践机会的欠缺 |
第3章 垃圾分类小组的实施背景与方案设计 |
3.1 社工机构的背景介绍 |
3.2 小组成员的基本情况介绍 |
3.3 小组活动的方案设计 |
3.3.1 小组的设计理念 |
3.3.2 小组特征 |
3.3.3 小组成员的招募 |
3.3.4 小组活动的内容 |
3.4 小结 |
第4章 垃圾分类小组的介入过程与评估 |
4.1 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
4.1.1 第一次小组活动-认识你 |
4.1.2 第二次小组活动-垃圾分类小课堂 |
4.1.3 第三次小组活动-飞行棋大赛 |
4.1.4 第四次小组活动-变废为宝 |
4.1.5 第五次小组活动-见“圾”行事 |
4.2 小组活动介入的效果 |
4.2.1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
4.2.2 结果评估 |
4.3 小组活动小结 |
第5章 介入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
5.1 介入活动的总结 |
5.2 介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5.2.1 对群体成员的内部分化缺少关注 |
5.2.2 个体成员参与的不配合给活动带来阻力 |
5.2.3 社会资源和借助力量有限 |
5.3 反思与启示 |
5.3.1 对群体成员的内部分化给予关注 |
5.3.2 小组工作者与群体成员的沟通尤为重要 |
5.3.3 介入工作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现状、整合与共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现状 |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荒废现象 |
1. 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利用存在形式化倾向。 |
2. 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手段滞后。 |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
1. 中小学法治资源未被有效利用。 |
2. 中小学缺乏对法治教育资源深度开发的动力。 |
(三)对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认知处在低水准的现象 |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整合 |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分类 |
1.官方资源和民间资源。 |
2.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 |
3.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 |
4.原始资源和加工资源。 |
5.收费资源和免费资源。 |
6.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 |
7.集中资源和分散资源。 |
8.实体资源和程序资源。 |
9.专业资源和业余资源。 |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分布 |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整合 |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应用 |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获取技法 |
1.主动获取。 |
2.被动获取。 |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转化 |
1. 学校。 |
2. 家庭。 |
3. 社会(社区)。 |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功能 |
1. 知悉法律的基本要求。 |
2.运用法律扞卫自己的权益。 |
四、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共生 |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与中小学德育教育资源的伴生 |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对法治事业的依赖和供给 |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与中小学教育目的的匹配性 |
五、结语:用好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促进法治教育发展 |
(5)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
1.1.2 家庭体育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
1.1.3 家庭体育对体育行为养成的价值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学术意义 |
1.2.2.2 实际应用价值 |
1.3 理论基础 |
1.3.1 体育养成教育理论 |
1.3.2 家庭系统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养成教育 |
2.1.2 家庭体育 |
2.1.3 体育行为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养成教育的相关研究 |
2.2.2 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 |
2.2.3 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研究 |
2.2.4 体育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5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影响的研究 |
2.2.6 体育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制作与发放 |
3.2.2.1.1 问卷的制作 |
3.2.2.1.2 问卷的发放 |
3.2.2.2 信效度检验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归类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家庭体育基本状况调查分析 |
4.1.1 父母对子女体育行为的态度 |
4.1.2 父母直接参与体育行为 |
4.1.2.1 初中生与父母一同参与的体育项目 |
4.1.2.2 初中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体育的频次 |
4.1.2.3 初中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体育行为的强度情况 |
4.1.2.4 初中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体育行为的时间情况 |
4.1.2.5 初中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体育行为的活动场地 |
4.1.3 家庭体育开支情况 |
4.1.4 家庭所拥有体育器材情况 |
4.1.5 父母和子女与体育相关的互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5.1 父母对孩子进行体育话题讨论的情况 |
4.1.5.2 父母对孩子进行体育指导的情况 |
4.1.5.3 父母与孩子观看体育类节目的情况 |
4.2. 初中生体育行为基本情况 |
4.2.1 初中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 |
4.2.2 初中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项目 |
4.2.3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强度 |
4.2.4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时间 |
4.2.5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频率 |
4.2.6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主要场所 |
4.2.7 初中生参与体育行为的组织形式 |
4.2.8 初中生体育成绩情况 |
4.2.9 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特征分析 |
4.3. 养成教育理论下家庭体育对于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家长体育态度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养成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家长体育行为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养成的相关性分析 |
4.3.2.1 家长体育锻炼时间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2.2 家长体育强度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3 家庭体育环境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养成的相关性分析 |
4.3.3.1 家庭体育器材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3.2 家庭体育消费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3.3 父母和孩子进行体育类话题讨论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3.4 父母对孩子进行体育方面指导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3.5 父母与孩子观看体育赛事直播、体育新闻或阅读体育类的报刊杂志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2.3 家长锻炼频次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3.4 小结 |
4.4 不同类型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
4.4.1 不同类型的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
4.4.2 初三阶段初中生家庭体育特征 |
4.4.2.1 体育态度 |
4.4.2.2 体育项目 |
4.4.2.3 组织形式 |
4.4.2.3 体育强度 |
4.4.2.4 体育时间 |
4.4.2.5 小结 |
4.5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形成“教育合力”的研究 |
4.5.1 影响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的阻力 |
4.5.2 实现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的路径建议 |
4.5.2.1 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 |
4.5.2.2 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体育行为养成教育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5.3.1 研究局限 |
5.3.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近代体育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关于体育期刊史的研究 |
(二)关于近代体育传播主体的研究 |
(三)关于近代体育期刊发展阶段的研究 |
(四)关于近代体育期刊的个案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创办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分布情况 |
(一)时间分布 |
(二)空间分布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主办单位 |
(一)体育行政机构 |
(二)体育学校 |
(三)民间体育组织 |
(四)专业出版机构与报社 |
(五)个人与民营商业公司 |
三、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方式 |
(一)综合类体育刊物 |
(二)民族类体育刊物 |
(三)画报类体育刊物 |
(四)专业类体育刊物 |
(五)体育特刊与专号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出版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辑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编者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作者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栏目设置 |
(一)评论性栏目 |
(二)信息介绍栏目 |
(三)通讯报道栏目 |
(四)答疑解惑栏目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体育文化传播 |
一、传播体育理论知识 |
(一)探讨体育的含义 |
(二)研究近代体育发展路径 |
(三)普及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 |
二、介绍各国体育发展状况 |
(一)体育发达国家的情况介绍 |
(二)相同经历国家的体育发展介绍 |
三、提高对女子体育的认识 |
(一)女子体育之重要性 |
(一)女子体育之特殊性 |
四、宣传体育运动卫生 |
(一)规范运动饮食 |
(二)增进运动生理学知识 |
(三)预防与治疗运动中的疾病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体育期刊与国族振兴 |
一、展现“体育救国”思潮 |
(一)“体育救国”思潮下的社会舆论 |
(二)“军事体育化”思想 |
(三)滑翔运动的开展 |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
(一)国术的重要性 |
(二)国术发展的基本内容 |
(三)国术发展的前途 |
三、普及社会体育活动 |
(一)社会体育理论之讨论 |
(二)强化儿童体育 |
(三)普及社会体育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体育期刊中的广告业 |
一、体育产品广告 |
(一)体育知识广告 |
(二)体育器材用具广告 |
(三)体育学校招生广告 |
二、非体育产品广告 |
(一)生活用品广告 |
(二)保健医疗广告 |
(三)奢侈品广告 |
三、近代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及影响 |
(一)体育期刊中广告的特点 |
(二)体育期刊广告的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近代体育期刊的特点与影响 |
一、近代体育期刊的发展特征 |
(一)内容庞杂 |
(二)政治色彩浓厚 |
(三)发行时间短暂 |
(四)编辑身份的多重性 |
二、近代体育期刊的社会影响 |
(一)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 |
(二)推动了社会体育实践的深入 |
(三)强化了民众体育的开展 |
(四)养成了高尚的运动精神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有选择地读经 ——20世纪上半叶“中小学读经问题”中的折衷思潮及其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
一、清末民初“中小学读经问题”缘起及折衷派的思想表达 |
(一)被“问题化”的“中小学读经”何以成为可能 |
1.清末民初中小学“读经”课程的演变 |
2.20 世纪初期“中小学读经”兴废的迂回反复 |
(二)激烈“反传统”语境下折衷派的思想表达 |
小结 |
二、中西文化反思下“读经”论争的短暂回潮及折衷派的思想取向 |
(一)西方文明“破产”的冲击及新教育宗旨的孕育 |
(二)“中小学读经”论争的短暂回潮及迅速“流产”的读经倡议 |
(三)中西文化反思下折衷派的思想表达 |
小结 |
三、渐趋理性的思想交锋及民族危机下折衷派的再选择 |
(一)“内忧外患”语境下的“尊孔读经”及其地方实践 |
(二)“中小学读经问题”论争的发动与《读经问题专号》的出版 |
(三)“有选择地读经”共识下折衷派文化选择的理性讨论* |
1.读经对象有选择 |
2.读经内容有选择 |
3.读经之方式与方法有选择 |
4.读经之价值定位有选择 |
(四)全面抗战初期折衷派的文化选择 |
小结 |
四、折衷派的群体构成及其价值边界 |
(一)折衷派群体构成及其特点* |
(二)“中小学读经问题”中折衷派的价值边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T市J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阅读 |
2.课外阅读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1.T市J小学概述 |
2.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3.访谈提纲的设计和实施 |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1.J小学学生阅读时间的调查 |
2.J小学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的数量和来源的调查 |
3.J小学学生课外阅读书籍类型的调查 |
4.J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方式与习惯的调查 |
5.J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情况的调查 |
(三)访谈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1.访谈问题设计 |
2.访谈的实施过程 |
3.教师访谈结果 |
4.家长访谈结果 |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 |
(一)学校学生阅读现状中存在的优势 |
1.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主动性 |
2.各类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
(二)学校学生阅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1.学生阅读时间及阅读量不足 |
2.学校对课外阅读的投入不足 |
3.家长对学生阅读不够重视 |
(三)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原因分析 |
1.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局限 |
2.学校对课外阅读缺乏整体规划 |
3.家庭阅读环境欠佳 |
四、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对策 |
(一)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做好校园内课外阅读工作 |
1.图书馆要在创设校园读书氛围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
2.分类指导各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
3.保证学生的校内课外阅读时间 |
4.利用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改善家庭阅读环境 |
1.重视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
2.共享亲子阅读时间 |
(三)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合理运用社会力量 |
1.学校和社会共同配合,开展阅读活动与相关公益合作 |
2.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图书馆等设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小学冰雪运动开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青少年是实现我国“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的核心群体 |
1.1.2 建设特色校是推进冰雪运动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1.1.3 延庆区为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校园冰雪运动的相关研究 |
1.3.2 冰雪运动参与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外青少年冰雪运动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建设情况 |
3.1.1 建设冰雪特色校的相关背景及政策支持 |
3.1.2 延庆区冰雪运动发展规划 |
3.1.3 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小学的基本情况及规划 |
3.2 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冰雪运动开展资源情况分析 |
3.2.1 师资资源 |
3.2.2 场地资源 |
3.2.3 开展冰雪运动经费来源 |
3.2.4 赛事资源 |
3.3 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冰雪课程开展及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
3.3.1 学校冰雪课程的设置情况分析 |
3.3.2 学生参与冰雪课程情况分析 |
3.4 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冰雪文化活动开展、宣传以及制度建设情况 |
3.4.1 校园冰雪文化活动开展及宣传情况 |
3.4.2 特色校冰雪运动制度建设情况 |
3.5 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校内课外冰雪运动组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3.5.1 特色校校内课外冰雪运动组织情况分析 |
3.5.2 学生参加比赛的情况 |
3.5.3 影响特色校校内课外冰雪运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
3.6 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小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安全现状分析 |
3.6.1 学校冰雪运动安全教育情况 |
3.6.2 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安全意识情况 |
3.6.3 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损伤情况分析 |
3.6.4 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受伤的原因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石河子市区小学生家庭体育作业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 |
(二)推广家庭体育作业是积极响应相关政策的号召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作业 |
(二)家庭作业 |
(三)家庭体育作业 |
六、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一)家庭体育作业类型的相关研究 |
(二)家庭体育作业布置内容的相关研究 |
(三)家庭体育作业评价与监督的相关研究 |
(四)家庭体育作业APP建设的相关研究 |
(五)实施家庭体育作业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日本的相关研究 |
(二)俄罗斯的相关研究 |
(三)美国的相关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逻辑分析法 |
二、研究对象 |
(一)问卷发放的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四、研究工具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五、信效度检验 |
(一)问卷的效度 |
(二)问卷的信度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家庭体育作业实施的组织情况 |
(一)家庭体育作业实施的基本情况 |
(二)家庭体育作业的布置情况 |
二、家庭体育作业实施内容的情况 |
(一)家庭体育作业设计的目的与依据 |
(二)家庭体育作业的作业量 |
(三)家庭体育作业的具体内容 |
三、家庭体育作业的评价、监督与反馈 |
(一)家庭体育作业的评价 |
(二)家庭体育作业的监督与反馈 |
四、家庭体育作业实施的效果 |
(一)家长层面 |
(二)学生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五、家庭体育作业的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指导意见 |
(二)体育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
(三)教师作业的设计能力弱,内容单一 |
(四)教师和家长观念较为传统,形式主义较重 |
(五)学生课业负担重,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
(六)评价和反馈无法具体到位 |
(七)学生缺乏对家庭体育作业的兴趣,作业完成质量不理想 |
第四章 影响学生完成家庭体育作业的因素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一)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家庭体育作业的细则,学校完善落实 |
(二)学校完善制度,明确责任,体育教师尽职尽责履行义务 |
(三)提升作业设计能力,根据学生的差异化设计家庭体育作业 |
(四)端正思想,将家庭体育作业落实到实处 |
(五)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完成家庭体育作业 |
(六)加强对家庭体育作业的反馈和评价 |
(七)培养学生兴趣,家校合力提升家庭体育作业的完成质量 |
总结与展望 |
(一)本文的研究工作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专着 |
(二)硕博论文 |
(三)期刊 |
二、外文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县级图书馆中小学生服务研究[D]. 袁嘉蔓.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2]绥化市区校外托管机构开设体育托管服务的SWOT分析[D]. 王哲.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城市学龄儿童垃圾分类意识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Q市“垃圾垃圾,分类第一”小组为例[D]. 刘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小学法治教育资源的现状、整合与共治[J]. 晋涛.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0(05)
- [5]家庭体育对初中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曹胜东. 南京体育学院, 2020(08)
- [6]近代体育期刊研究[D]. 张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有选择地读经 ——20世纪上半叶“中小学读经问题”中的折衷思潮及其演进[D]. 梅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T市J小学为例[D]. 张栢松.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北京市延庆区冰雪特色校小学冰雪运动开展现状研究[D]. 陈晓花.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10]石河子市区小学生家庭体育作业实施现状研究[D]. 马腾. 石河子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