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革命老区的三大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李建权,温鹏艳[2](2020)在《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保障作用》文中认为晋绥与陕北解放区隔黄河相望,是延安的屏障。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解放区发扬老区革命传统,顾全大局,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措施,在经济、军事、干部、兵源等方面给予陕北解放区大力支援,为陕北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为保卫党中央,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吴百超[3](2020)在《万里在安徽农村改革的思想及实践》文中认为万里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带头人和卓越领导者。在主政安徽期间,万里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坚持从安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探索、锐意改革,通过制定"省委六条"、作出借地度荒决定、突破人民公社体制、为"包产到户"正名、支持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等一系列实践,使安徽农村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推动安徽农村改革实践中,万里的农村改革思想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分析万里主政安徽时期的农村改革思想及主要实践,探讨其农村改革思想的特点,对深入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和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文雅[4](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主题作为中心问题,它是理论的总纲,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或称为“根本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一般根本矛盾只有一个。理论主题的建构,是以理论为对象,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一种主题建构。理论主题由于是带根本性特征的中心问题,一般而言,只有一个。理论主题的解释功能、引导功能、支撑功能,均需要在明确理论范围的前提下得以释放。理论范围的大小,框定了主题作用的幅度。理论主题的确立,意味着理论域的中心概念得以确立,过去的理论能够由这个主题串联起来,起到揭示思维活动规律的作用;将来的分支理论、补充理论将能够借助这个主题的指引进行创新。研究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是为解决每隔一段时间,通过更改原理论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来建构新体系、再探索新体系主题的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自有其概念、范畴、成立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一层含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动态性。就当前来说,它暂时具有五个方面的意义,对应四个维度的解释功能。与此相适应的,是其理论主题的归纳和概括,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构建,也应当体现出鲜明的动态性,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概念本身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二层含义,基于主题本身蕴含的根本性、长远性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辐射范围,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就目前已知的范围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初级阶段上的主要形态。它承载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诉求,以及中国梦的民族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第三层含义,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线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的矛盾,横跨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关照。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从2017年起,成为牵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短板和动能。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略有区别。后者更加强调坚持、发展,前者更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二者并无根本冲突,仅只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确立和推进的关系。至于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由于主要矛盾转化的缘故,也略有不同。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初衷,是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主题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于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前者于后者,是包含关系。两者都有发展任务,兼具发展追求,差异在于发展的层次、程度、发展各比例跃迁的水平有所不同。因此,在理论主题内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更强调“推进”,改革开放40余年的理论主题更注重“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不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也有别于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是一个新范畴,带有总体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建立而言的。坚持和发展,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的。因此,这个理论主题的内涵,就是要持续破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功能、实现条件的陈旧理解,在批判中丰富和发展相关认识;以动态方式把握动态逻辑,更新观念;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性,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理论主题不是主观臆造的,是由中国客观的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接力探索而逐渐明晰的,这是一个认识和深化理论主题的历史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成立条件包括: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实践主题是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国情没有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连续稳定,奋斗目标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旨归,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以贯之,理论品格——与时俱进永不褪色。论文综合了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学科的知识,运用文本研究法、过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考察这个主题。全文结构方面,通过界定概念、探讨“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章来考察理论主题。深入阐述核心观点,得出以下结论:1.明确在新时代及以后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所依据的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明确坚持和发展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辩证统一的,思维领域和生产实践领域均需辩证发展。4.明确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不断解放思想。5.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方向。6.明确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语境下,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7.强调继邓小平理论开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以后,继续探索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过程。论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问,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核心观点。这对于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揭示建设现代化强国理论诉求、判断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实践走向、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有积极意义。
冯海通[5](2019)在《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研究(1945-194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战争时期,太岳解放区中学在蒋、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不仅没有因为战争而停办招生,反而在中国共产党以及太岳解放区行署的领导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太岳解放区各个中学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培养和锻炼了师生团结、互助、艰苦的优良作风;帮助学员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与革命观;同时培养地一批批优秀学员被输送到军队和各个地方,保证了军队的储备力量。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县、区初级干部”的任务上,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太岳解放区中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功绩与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物质匮乏,经济相对落后的战争年代,中学要想展开正常的教学工作,首先就要保证教员、学员、教材、教学方法这四要素的齐全。太岳解放区中学在面临师资短缺、学员数量匮乏、教材课程不统一、教学方法多样的问题下,并没有一丝一毫的退缩。在太岳行署的指示下,首先通过培训和吸收知识分子来扩充教资队伍;然后通过招考和推送的方式来保证学员数量;其次统一课程与教材来改善教材不统一的现状;最后寻找共性的教学方法来改善教学方式随机多样的窘境。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学解决了四要素的问题之后,纵观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学的发展有两个特点:在1948年向正规化转型之前,中学积极响应太岳行署“中心任务”的指示,围绕“土改、大生产以及参军支前”三大任务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学师生通过积极发动群众进行反奸清算、共同学习土改方针政策参加到土改运动中去;运棉纺线、开展立功运动来参加大生产运动以及学员积极参军,支援前线等方式,完成太岳解放区行署交予中学的教学任务。在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学响应太岳行署指示,开始向正规化转变。行署对中学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以及规划,中学积极响应行署指示,通过纠正教学偏差、加强教员学习以及端正学员态度等方面来完成中学的转型工作,为新中国建立培养了源源不断地人才。
王宏[6](2017)在《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的群众武装研究》文中提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而漫长的斗争,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民族抗战中,群众武装居功至伟,毛泽东曾有着名论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在千里交通线上,在群众武装的助力下,百团大战以绝对胜利的姿态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在搜集大量历史档案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文献、分析归纳和总结经验,文章首先阐述了群众武装的含义、类型及其特点、来源与主要任务,特别是结合大量史实对于百团大战以前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力量的发展历程、主要的斗争形式作了主要的阐释并总结这一时期的群众武装工作的得失。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的动员和组织工作的开展。其中,群众武装的动员工作遵循以情动之、以利诱之的方法,从宣传、经济、政治和社会多个角度开展广泛深入的动员,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群众武装的组织工作遵循以纪律之、以势导之的方式,通过系统的政治、军事整训以及开展生产运动,培养出一大批训练有素的群众武装力量,为百团大战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文章在根据地群众对于动员和组织工作的回应中着重对于模范自卫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妇女自卫队和儿童团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的觉醒和实践分别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最后,纵观百团大战期间的群众武装工作的成绩,总结成功的原因和相应的工作经验,为当今时代中国群众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杨小池[7](2002)在《山西革命老区的三大贡献》文中研究指明
二、山西革命老区的三大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革命老区的三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保障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经济保障 |
(一)陕北解放区的经济困难 |
1.陕北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胡祸”。 |
2.陕北农民的税收和战勤负担。 |
(二)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物资支援 |
1.晋绥解放区掀起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的群众运动。 |
2.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财政支援。 |
二、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军事保障 |
(一)吕梁战役解除了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东境的威胁 |
(二)汾孝战役缓解了胡宗南部队对陕北解放区的围困 |
(三)军事上的支援保障了转战陕北的最终胜利 |
三、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战略保障 |
(一)晋绥成为陕北解放区的兵员补充基地 |
(二)晋绥成为陕北解放区的后勤和军需供应基地 |
(三)晋绥成为陕北解放区的干部输出基地 |
(3)万里在安徽农村改革的思想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万里安徽农村改革的主要思想及实践 |
(一)推动制定实施“省委六条”,强调农村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 |
(二)从实际出发,大旱之年实行借地度荒,调动农民生产自救积极性 |
(三)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安徽实行包产到户走在全国前列 |
(四)肯定包产到户姓“社”不姓“资”,为包产到户报上“地方户口” |
二、万里安徽农村改革思想的基本特点 |
(一)实践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二)人民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
(三)开创性——敢为人先和敢于突破 |
三、万里安徽农村改革思想的现实启示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文献述评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点 |
第一章 主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
第一节 主题与时代主题、实践主题、理论主题 |
一 主题与时代主题 |
二 主题与实践主题 |
三 主题与理论主题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
一 社会主义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 |
第二章 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李大钊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
一 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特性论” |
二 主张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
一 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任务 |
二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主题”的认识成果 |
三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之前的探索 |
第三节 邓小平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思想 |
一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三个基本问题 |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最新认识 |
一 习近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 |
二 习近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时代课题的认识 |
第三章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在中国的体现 |
一 坚持和发展无产阶级先锋队原则 |
二 坚持和发展生产力原则 |
三 坚持和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本质原则 |
四 坚持和发展实践第一原则 |
五 坚持和发展公有制原则 |
第二节 中国特色辨析 |
一 相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中国特色 |
二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比有中国特色 |
三 不仅坚持社会主义而且发展中国特色 |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
一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化认识 |
二 坚持推进实现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三 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四 坚持党的领导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四章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第二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一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社会主义 |
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
三 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
第三节 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
一 在思维领域破除教条主义 |
二 在生产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
三 深化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思想解放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科研情况 |
致谢 |
(5)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研究(1945-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对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研究 |
1.2.2 对抗战时期中学教育的研究 |
1.2.3 对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时间界定 |
1.4.2 名词界定 |
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太岳解放区及其中学教育概况 |
1.1 太岳解放区与太岳革命根据地概况 |
1.2 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概况 |
第二章 初创--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四大基础之构建 |
2.1 中学教员的构成与待遇 |
2.1.1 补充教员队伍,扩充师资力量 |
2.1.2 学习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好朋友 |
2.1.3 完善教员待遇,肯定教员贡献 |
2.2 太岳解放区中学学员的发展状况 |
2.2.1 招收学员,保障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
2.2.2 学员生活来源以及供给状况 |
2.2.3 中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
2.3 太岳解放区教材与课程的编订与统一 |
2.3.1 编订中学教材,满足教学需要 |
2.3.2 合理设置课程,适应战时需要 |
2.4 太岳解放区中学的教学方法 |
2.4.1 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要与斗争的形式相结合 |
2.4.2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员指导为辅 |
第三章 配合--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与“中心任务”之因应 |
3.1 进行反奸清算,参加土改运动 |
3.1.1 师生发动群众,进行反奸清算 |
3.1.2 师生共同学习土改方针政策,参加土改运动 |
3.1.3 纠正土改运动以及中学的“左”倾错误 |
3.2 号召师生开展生产,克服财政物资困难 |
3.2.1 学习运棉纺线,进行生产自救 |
3.2.2 开展立功运动,树立劳动标兵 |
3.2.3 进行多样生产,解决供给困难 |
3.3 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
3.3.1 保卫延安,外调参军 |
3.3.2 组织慰问工作,鼓舞战斗意志 |
第四章 转型--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正规化建设 |
4.1 贯彻新的教育方针,开展新的教学模式 |
4.1.1 教育正规化转型政策的提出 |
4.1.2 纠正偏差,加大文化课程比重 |
4.1.3 对学员进行考核,根据成绩整顿编班 |
4.2 转变师生思想,提高师生认识 |
4.2.1 端正学员态度,鉴定学员操行 |
4.2.2 加强教员学习,转变教员思想 |
4.2.3 狠抓教学工作进行教学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6)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的群众武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2 预期创新点 |
第二章 群众武装概述及百团大战之前的情形 |
2.1 群众武装概述 |
2.1.1 群众武装的含义 |
2.1.2 群众武装的类型、特点 |
2.1.3 群众武装的来源、任务 |
2.2 百团大战以前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的发展历程 |
2.2.1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的不断壮大 |
2.2.2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的主要斗争 |
2.3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工作的得失 |
2.3.1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工作的经验 |
2.3.2 百团大战以前群众武装工作的教训 |
第三章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的动员与组织 |
3.1 以情动之、以利促之—群众武装的有效动员 |
3.1.1 群众武装动员的具体实践 |
3.1.2 群众武装动员的主要方式 |
3.1.3 群众武装动员的显着成效 |
3.2 以纪律之、以势导之—群众武装的组织管理 |
3.2.1 群众武装的训练 |
3.2.2 群众武装的生产 |
3.2.3 群众武装的战斗 |
第四章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群众觉醒促实践 |
4.1 模范队在根据地的实践 |
4.2 青抗先在根据地的实践 |
4.3 妇女自卫队在根据地的实践 |
4.4 儿童团在根据地的实践 |
第五章 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工作的历史审视 |
5.1 群众武装工作成功的原因 |
5.1.1 奋起反抗日军的残酷暴行 |
5.1.2 拥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
5.1.3 有力推行的政治经济改革 |
5.1.4 结合群众参战的心理动员 |
5.2 群众参加革命后的社会影响 |
5.2.1 推动了社会阶级的层级流动 |
5.2.2 缓和了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 |
5.3 晋察冀根据地群众武装工作的历史经验 |
5.3.1 必须坚持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
5.3.2 必须坚持加强纪律规范和自身建设 |
5.3.3 必须坚持“劳武结合”的工作原则 |
5.3.4 必须坚持“三位一体”的武装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山西革命老区的三大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 |
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后方 |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验基地 |
(一) 由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到土地改革 |
(二) 组织起来, 开展大生产运动 |
(三) 建立以公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 |
四、山西革命老区的三大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晋绥对陕北解放区的保障作用[J]. 李建权,温鹏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05)
- [3]万里在安徽农村改革的思想及实践[J]. 吴百超. 泰山学院学报, 2020(03)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研究[D]. 王文雅.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太岳解放区中学教育研究(1945-1949年)[D]. 冯海通.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6]百团大战期间晋察冀根据地的群众武装研究[D]. 王宏.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7]山西革命老区的三大贡献[J]. 杨小池. 文史月刊, 2002(01)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