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2000版IS0 9000标准的转换工作

如何做好2000版IS0 9000标准的转换工作

一、如何做好2000版IS0 9000标准的转换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豪杰[1](2021)在《扬子北缘金盘杂岩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是理解陆壳形成和演化、板块构造起源、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扬子北缘金盘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锆石U-Pb定年、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全岩主微量元素及全岩Nd-Hf同位素等分析手段,揭示了金盘杂岩两期岩浆活动、五种类型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限定了它们的源区性质和成因机制,并结合扬子克拉通北缘其它地区同时期岩浆活动的性质,探讨了扬子克拉通北缘对Columbia超大陆在2.0-1.8 Ga期间聚合的响应。金盘杂岩约2.5 Ga的岩浆活动以二长花岗岩和奥长花岗岩为代表。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60 ± 20 Ma到2480±11 Ma,SiO2含量为62.20~69.61 wt.%,K2O 含量比较高,为 2.84~3.09 wt.%,K2O/Na2O 比较高(0.83~0.91),且微量元素上富集 Ba、Th、Zr、Hf、K,亏损 P、Ti、Nb、Ta,锆石εHf(t)为-4.03~0.63,为古老陆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可能存在年轻地壳物质的贡献。同期的一个奥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56±17 Ma,具有高的SiO2含量(78.30 wt.%),高的 Na2O 含量(5.47 wt.%),低的 K2O 含量(1.32 wt.%),低的 MgO 含量(0.27 wt.%),K2O/Na2O比较低(0.24),Mg#为41.80,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表现出显着的Eu正异常,全岩(La/Yb)N为33.7、Sr/Y为71.1,具有负的锆石εHf(t)值(-2.73±0.30),全岩εNd(t)值为-1.5,εHf(t)值为-0.3,这些特征都与典型的中压TTG一致,为扬子古老加厚镁铁质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源区残留相有较多的石榴石等矿物,基本无斜长石,推测形成压力大于1.2 GPa,这说明该期岩浆活动可能与汇聚板块边缘的地壳加厚事件相关。金盘杂岩2.0 Ga的岩浆活动发育有二长花岗岩、奥长花岗岩和基性岩脉。其中,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013±26 Ma到1999±17 Ma,具有较高的 SiO2 含量(71.69~72.82 wt.%)、高的 K2O 含量(4.29~4.37 wt.%)、低的 Na2O 含量(2.24~2.72wt.%)、高的 K2O/Na2O(1.60~1.91),微量元素上表现出富集 Ba、Th、Zr、Hf、K,亏损P、Ti、Nb、Ta,且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锆石εHf(t)值为-10.0至-7.1,全岩sNd(t)为-6.4至-4.9,εHf(t)值为-8.8~3.8,认为其来源于古老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同时也受到分离结晶过程的影响。同期奥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028±23 Ma,SiO2含量为75.19~77.11 wt.%,K2O含量为0.37~1.65 wt.%,Na2O含量为5.19~5.96wt.%,K2O/Na2O均较低,为0.06~0.31,在微量元素上表现出Nb、Ta、Ti、P的强烈亏损,Ba、U、Pb的富集,且具有强烈的Eu正异常,全岩(La/Yb)N和 Sr/Y 分别为 73.2~122.7 和 19.2~151.5,全岩εNd(t)值为-8.2 至-6.3,εHf(t)值为-8.4至-5.9,这些特征都与典型的中-低压TTG一致,为扬子古老加厚镁铁质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部分熔融的残留相同样需要有较多的石榴石,基本无斜长石及角闪石,因此,扬子北缘在2.0Ga也存在一次地壳加厚事件。金盘杂岩2.0 Ga基性岩脉的年龄也在2.0Ga左右,其SiO2含量为46.47~55.25 wt.%,K2O/Na2O变化范围大,Mg#为31.52~49.65,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来自镁铁质岩浆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6.0。基性岩脉中含有较多的来自围岩的2.5 Ga的捕获锆石。综合其地球化学特征,金盘杂岩2.0 Ga基性岩脉的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可能形成于与伸展有关的构造环境中,基性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围岩同化混染。综合本文研究及前人数据,扬子北缘在太古宙-古元古代转换时期和古元古代中期存在两期地壳加厚事件,其中2.5 Ga的地壳加厚事件可能与汇聚板块边缘有关,而2.0 Ga的地壳加厚事件可以与扬子克拉通2.0-1.8 Ga的俯冲-碰撞相关的造山事件对应起来,也为Columbia超大陆的重建提供了新的制约。

谭泽斌[2](2020)在《基于STM32的智能卡读写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技术,它可以快速扫描并识别移动的物体,属于一种非接触式的无线通信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发明出来以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以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也已集成到智能手机和手环等设备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通出行。随着5G的进一步推广,物联网的万物互联将逐步变为现实。作为物联网感知外部环境的一项支撑技术,射频识别也将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当前的智能卡制作行业中,传统发卡机的发卡方式和功能单一,只支持某种特定协议类型卡片的读写操作。而且当进行大批量写卡时,由于多个读写器天线线圈之间存在干扰,导致部分卡片写卡失败。为了解决这一行业痛点,本文设计了一种支持ISO/IEC 14443和ISO/IEC 15693协议,并且支持多种写卡方式的读写器。它既支持直接对智能卡芯片的读写,也支持对智能卡芯片封装成卡片后利用天线耦合的方式进行读写。读写器硬件部分以STM32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设计了以THM3070为主的射频信号处理模块、磁耦隔离模块、检波接收模块和射频信号发射模块。软件部分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具体分为 THM3070 SPI 驱动模块、ISO/IEC 14443 协议模块、ISO/IEC 15693协议模块和USB CCID协议模块,最后还设计了符合PC/SC标准的上位机应用软件。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读写器不仅支持多种协议类型的智能卡和多种写入方式,而且采用CCID协议提升了和上位机的通信速率,同时支持标准化的PC/SC上位机应用程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发卡效率,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徐清俊[3](2020)在《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文中提出华南板块在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从东-西向特提斯构造域向北-东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体制转换,其转换必然与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有关,然而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仍然存在争议。华南板块东南缘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域的叠合地带,其保留完好的沉积序列是研究和发掘中生代构造演化信息的理想载体,而且对弧后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板块俯冲历史与上覆板块盆地沉积关系的认识。本次研究以华南板块东南缘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整体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系统的采样、开展盆地沉积相、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岩相学、碎屑锆石地球化学等研究,建立沉积盆地的“源-汇”体系,并结合华南中生代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岩相古地理、古流数据等地质资料,探讨华南板块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限以及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模式。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盆地沉积相研究表明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在晚三叠世为浅海相和三角洲相沉积;早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范围扩大;中侏罗世为湖泊相、扇三角洲,三角洲相、河流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为火山岩盆地,盆地沉积相的改变是华南东南缘对海侵-海退的响应,也是盆地由扩张到收缩的反映。(2)“源-汇”体系分析表明晚三叠世粤东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缘、海南岛地区、云开大山、南岭带等地,而永安盆地物源则主要来自于盆地北部的南武夷山、南岭带东段、海南岛地区等地。早-中侏罗世,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具有多物源区域,既有克拉通内部的物源供给,包括云开地区、扬子西南缘、南武夷山、浙西南-闽东北、日本西南部、南岭构造带等,也有来自推测的东部大陆岩浆弧带。早白垩世,凝灰岩物源既有盆地北部、东部沿海地带、大陆岩浆弧物源的供给,同时也有浅部地壳物质和壳幔耦合物质的加入。(3)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早期碎屑岩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的变化,以及对应物源区域的转变,是对华南板块从古特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体制转换的响应,这种转变开始发生在早侏罗世时期,完成时间为165±5 Ma;综合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表明古太平洋板块于早侏罗世(~200 Ma)开始低角度向华南东南缘俯冲,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早期(~135 Ma),且俯冲角度不断变大。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200-135 Ma),华南板块东南缘东海-南海一带发育一条活动的大陆岩浆弧带,且向华南板块东南陆缘移动;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导致了浙西南-闽西北地区以及华南板块东部的隆升剥蚀,控制了华南板块东南缘侏罗纪-早白垩世沉积盆地的物源特征和构造格局,粤东盆地和永安盆地为受古太平洋构造域控制的弧后前陆盆地。

刘浩洋[4](2020)在《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追踪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根据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对未来20年能源的消耗形式进行的分析,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从石油逐步转为电能,数据显示,到2040年光伏发电将成为装机容量最大的发电形式。因传统光伏电站对土地资源消耗过大,使得推广建设光伏电站受到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采用将光伏发电系统放置于海面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土地资源受限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在斯托克斯波浪作用下的输出特性,并采用不同的MPPT算法对其输出功率进行最大功率追踪。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传统光伏电站常用的光伏板尺寸为依据,对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浮体的模型进行设计。采用二阶斯托克斯波作为正常天气状况下的海浪类型,研究无系泊浮体在波浪作用下的受力特性以及运动特性。基于正余弦曲线拟合方式对浮体的摆动轨迹进行拟合,将离散数据拟合为连续的函数关系,得到近似的时间与摆角的函数模型。将静止平面倾角-光照模型与时间-摆角的函数模型相结合,得到发电系统受到海浪作用下时间与光照的函数模型。通过在合理范围内设置极端海浪,得到极端海浪作用下的时间与光照的函数模型。其次,通过分析光伏电池的数学特性,以及光伏阵列在串并联情况下的输出特性,确认光伏阵列输出功率的多峰值效应是因串联阵列引起。通过拼接法得到串联光伏阵列的MATLAB模型,将其与时间-光照的函数模型相结合,得到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的MATLAB模型。以三维图的方式将时间-电压-电流以及时间-电压-功率的关系可视化,明确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特性。并进一步研究光伏发电系统在受到极端海浪影响下的功率输出特性。最后,采用细菌觅食算法以及蝙蝠算法等两种启发式算法用于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追踪。分别对两种算法进行改进,将改进前后算法的寻优时间以及寻优效果进行对比,最终确认寻优时间最短、寻优效果良好的改进蝙蝠算法适用于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追踪。文章最终从原理层面确认将光伏发电系统放置于海面的可行性。

叶雨潇[5](2019)在《企业前瞻型环境管理实践 ——利益相关者前置因素和绩效结果》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然而,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引起了广泛的反思:企业能否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生产运营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伤害?随着政府的监管作用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环境管理的实践当中。前瞻型环境管理实践是指企业主动在生产运营中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获取ISO 14001认证、构建环境战略、使用可再生能源、回收再利用资源、采用环保的流程和产品、开展环保创新、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等。企业进行前瞻型环境管理时,需要考虑三项关键问题:第一,进行前瞻型环境管理是否有效?也就是说,前瞻型环境管理能否切实地发挥作用,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运营和环境风险,这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第二,进行前瞻型环境管理是否值得?也就是说,前瞻型管理是否能为企业节省成本、提高利润、增加销售额、提升财务和市场绩效,这关系到企业对于前瞻型环境管理的投入意愿;第三,前瞻型环境管理的前置因素是什么?即企业管理者在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压力时会如何认知和解读,进一步基于自身的价值导向,影响企业建立环境战略,这关系到如何推动企业进行前瞻型环境管理实践。本研究从中国制造企业前瞻型环境管理的现状出发,结合资源基础观、制度理论、信号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理论基础,利用多来源的数据和多种实证方法,开展了三项子研究:子研究一探讨了中国制造企业获得ISO 14001认证对运营风险的影响,以及政府监管与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检验前瞻型环境管理是否有效,什么时候有效。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子研究一提出了相关假设,收集了多个来源的二手数据,包括企业认证、环境违规、新闻事故和财务年报数据,采用严格的计量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首先,进行了选择效应分析,比较获得ISO 14001认证和没有获得认证的企业在事前的运营风险差异。然后,结合倾向性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方法,控制了选择效应,对比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在采用ISO 14001前后运营风险减少的差异,从而以实际的数字评估ISO 14001认证的有效性。之后,采用三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政府监管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最后,应用了一系列包括事件研究在内的稳健性检验,以验证主效应的稳健情况。子研究一发现发现ISO 14001认证能够显着地降低运营风险。当企业受到政府监管时,ISO 14001认证更有利于减少伤亡风险,而当企业拥有较多冗余资源时,ISO 14001认证对于违规风险的降低作用变弱了。子研究二探讨了制造企业获得ISO 14001认证对财务风险和市场增长的影响,以及认证时间、行业污染情况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检验企业进行前瞻型环境管理是否值得,什么时候值得。基于信号理论,子研究二提出了相关假设,收集了多个来源的二手数据,包括了企业认证、股票市场回报、财务年报等数据,采用严格的计量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首先,进行了选择效应分析,比较获得ISO 14001认证和没有获得认证的企业在事前的财务风险和市场增长的差异。然后,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方法结合,控制了选择效应,对比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在采用ISO 14001前后,财务风险和市场增长的差异,从而以实际的数字评估ISO 14001对企业来说是否值得。之后,采用分组双重差分模型的方法检验了认证时间和行业污染情况的调节作用。最后,应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额外检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子研究二发现ISO 14001认证能够降低财务风险,但也会阻碍市场增长。获得ISO 14001认证的时间越早,越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但也加大了对市场增长的阻碍。重污染行业中的企业获得ISO 14001认证更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同时降低了对市场增长的阻碍。子研究三探讨了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以及管理者价值导向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主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检验企业环境战略的前置因素。研究分别检验了感知到的利益相关者压力和管理者价值导向对环境战略的影响,还检验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于环境战略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的形式测量管理者认知的利益相关者压力、管理者价值导向、企业环境战略等变量。在保证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检验了假设。子研究三发现,对于企业环境战略的前因,管理者感知的竞争者压力显着正向影响环境战略的形成,社会压力的影响不显着。法律导向显着正向影响了环境战略,而经济导向的影响不显着。经济导向增强了竞争者压力和社会压力对环境战略的影响,法律导向削弱了竞争者压力和社会压力对环境战略的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前瞻型环境管理的绩效结果和前置因素的研究,应用不同的理论角度探讨了主效应和调节效应的作用,丰富了几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提升了对中国上市制造企业环境管理实践的研究方法。第一,本研究从新的角度关注了ISO 14001认证是否有效,考虑了认证对运营风险的影响,强调了运营管理对人的关注。研究检验了政府监管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从外部压力和内部资源的角度,丰富了 ISO 14001认证在什么情境下更有效的研究思考。第二,本研究进一步增强了对ISO 14001认证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解,关注了企业潜在的、长期的收益,即财务风险和市场增长。研究检验了获得认证的时间和所处行业污染程度的调节作用,从信号理论的角度,丰富了 ISO 14001认证在什么情境下更值得的研究思考。第三,本研究为企业环境战略的前置因素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利益相关者和管理者认知的角度增进了对企业环境管理前因的认识。第四,本研究应用了制度理论、资源基础观、信号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管理认知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以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多来源的数据和多方法检验了前瞻型环境管理的前置因素和绩效结果,丰富了中国制造企业环境管理相关研究的经验证据。

兰海军[6](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提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陈清清[7](2014)在《IS09000族标准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对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科学的评价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近年来,我国职业资格鉴定制度逐年完善,对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考评秩序不规范、考评行为不严谨等,对此社会反应强烈。为了有效控制职业资格设置、考评、发证等活动的混乱现象,有效维护大众利益和考评秩序,维护专业技术、技能人员的合法利益。构建和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国际上通用的IS09000族标准是质量管理与技术管理的精华,适用于各类组织,包括服务行业和行政管理部门。当前服务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占全球总数的30%。参照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采用国际通用的管理原则和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的理念和方法,建设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框架。把鉴定服务实现作为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控制。以顾客要求为输入,达到顾客满意为输出的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系统管理理念与方法。本文以质量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开篇概况介绍研究背景、意义、方法等相关内容,第二章侧重解释本文所用的相关理论基础,比如IS09000族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等相关理论,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进行总结。通过分析职业技能鉴定应用IS09000Z质量管理体系现状,成因及分析,并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阐释。之后,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为例,介绍了该站基本情况,分析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缘由,阐述了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IS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行分析,总结取得的成效及启示。最后,通过总结前文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基于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体系标准提出四点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了解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鉴定工作中运行的可行性、有效性。努力改变对于鉴定机构传统的经验和粗放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将系统管理的理念和运行实施模式引入鉴定工作中,通过将政府行政管理、鉴定站(所)相关操作业务管理、质量管理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应用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流程中,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管保障下,维护这项工作的公正权威,确保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持续发展。

徐晶[8](2014)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投资力度,“国培计划”的实施,更是将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高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客观的说,教师培训的效果仍不够理想,国家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要克服这种现象,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教师培训质量体系来规范培训。从而更好地解决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本文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理论视角,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分别从已有的理论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问题提出的原因,同时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并对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做了整体概括。第二部分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介绍,对其总体结构以及重要的方法原则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从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培训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需要、培训主体责任意识的需要、维护培训客体合法权益的需要六个方面论述中小学教师培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从术语的适用性、内容的符合性、过程的相似性、功能的相应性、要求的置换性五个方面论述中小学教师培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第五部分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式。第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和展望。通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科学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2.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但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3.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的过程、培训的资源、人力、物力管理、培训的结果考核、培训的监督上都有规范的文字规定,培训的实效性将得到改善。

刘辉[9](2013)在《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高校科技管理是根据高校科技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校科技系统内外部各种关系,为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创造条件、提供管理服务的工作,也是组织建设和协调好科研队伍、不断提高研究层次和成果水平的工作。高校科技管理的目标就是优化科技环境和资源配置,使科技管理成本最小而效益最大,从而提高高校科技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在课题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学术活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为广大高校科技人员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当前,高校科技管理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科技管理观念陈旧、科技管理手段落后、科技管理者的服务能力不足、科技管理服务制度不健全等诸多方面。在高校科技管理日常工作中,又常常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实现高校科技管理的服务职能,致使高校的科技管理活动长期处于分散和无序的状态,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的有些科技管理制度和政策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直接影响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变革亟待推行。本研究基于IS09000族标准,在高校科技管理领域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和理论,通过对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的运用,以达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从而获得优质科技管理服务,建立科学、合理、规范、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管理服务质量、促进高校科技发展和进步提供可资借鉴的崭新理念和模式。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IS09000族标准相关理论,重点引用IS0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IS09004:2009《组织持续成功管理—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中的相关条款和要求,根据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编制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建立高校科技管理规范化工作流程,促进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专题小组讨论法、归纳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文献复习,全面深入解读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核心内容和理念,根据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过程和特点、规律,找出大致对应内容和关系,按照IS09000族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原则,对筛选的具体指标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界定;然后根据检索的文献资料和国内部分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结合作者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经验、会议讨论情况和专家访谈记录,梳理现行高校科技管理基本工作流程,归纳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IS09000族标准导入高校科技管理的可行性以及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方法;再按照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文件编制要求和原则,初步编制高校科技管理服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建立高校科技管理规范化工作流程。后续再进行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实证研究及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总结归纳、访谈等方法开展工作,取得了有益成果。一是总结了当前高校科技管理过程中在对管理质量的认识、管理手段、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人员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阐明了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IS09000族标准的适用性。二是介绍了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重点归纳总结了构建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步骤,理清了研究工作思路,指出了在编制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是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阐述了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构成,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大类,并根据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工作实际,编制了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服务质量手册、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作业指导书、南方医科大学科技管理内部管理工作流程等管理文件。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对IS09000族标准理论的深入解读,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以高等院校科技管理工作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讨研究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IS09000族标准具有适用性。本研究梳理了当前高校科技管理过程中在对管理质量的认识、管理手段、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人员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从IS09000族标准自身基本特点、管理要实现的目标角度、科技管理环节及要素角度、成功经验借鉴以及IS09000族标准应用前景五个角度分析指出高校科技管理引入IS09000族标准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将IS09000族标准引入科技管理工作中,有助于科技管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科技管理工作由经验管理、控制管理向科学管理、服务管理转变。其二,理顺高校科技管理各部分的关系是科学构建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核心。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事务流程较为繁杂,需要理清思路。本研究介绍了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了构建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步骤,即体系策划一文件编写—试运行一持续改进四大步骤,理清了研究工作思路,指出了在编制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过程中应注意明确引用标准的版本、注意处理好标准的通用性与针对性的矛盾、注意编写文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问题。其三,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重点和难点在于编写与高等院校实际相契合的体系文件。本研究的难点在于保证所编写文件对高等院校具有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本研究编制了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但尚需在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由于高校科技管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管理和技术问题得深入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作者的知识和能力所限,相对于这个庞大的研究领域来说,一个人所做的工作还是远远够的。一方面,作者在所涉及领域的一些问题比如科技管理具体制度、科技管理信息化等未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科技管理中的许多问题、许多因素还没有涉足和考虑。另一方面,虽然进行了局部考虑,但由于论文研究成果还未在科技管理工作中投入使用,因此,论文的研究成果还需要在科技管理实践中进行进一步验证和修改完善。仅就本研究来讲,研究结果对文献的依赖程度较高,所编制的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还有待检验,且还尚未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征求意见,科学性有待提高。

张小艳[10](2013)在《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J公司是国内一综合性的专业检验认证集团,2006年,J公司取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证书,证书号:NO. CNAS IB0074,质量管理体系ISO/IEC17020正式运行。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质量管理水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不容小觑的紧迫且艰巨的任务,有助于全面提高集团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但是J公司各分子公司因为规模,自身对外竞争等方面的原因,质量体系运行质量良莠不齐,与国外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尤其是具有强大公信力的跨国认证集团,如英国劳式船级社LR;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瑞士通用公正行SGS;挪威船级社DNV;法国船级社BV等,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检验认证市场对外的开放,未来的发展格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检验认证市场势必将会形成竞争国际化,机构集约化,市场多元化的新格局。J公司的观念,机制,政策都必须相应的作一些调整,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做法进行,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商品检验认证机构作为提供服务的技术性机构,需要依靠可靠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质量管理才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并获取社会和顾客的信任。因此,在集团公司推行ISO/IEC17020:1998<G各类检查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是集团公司健康发展的有力基础。本文根据实践经验,剖析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中几个主要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质量改进措施,有助于公司更加有效地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质量管理水平,树立品牌质检形象,进而推动公司的健康发展,促进公司的总体进步,使公司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背景,目的,方法和思路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一些简要的概括;二是对质量管理理论及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ISO/IEC17020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综述,对PDCA理论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三是J公司ISO/IEC1702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寻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四是针对上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运用PDCA理论推进质量体系质量改进的进程,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五是对改善措施实施后所带来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进行验证;六是总结主要的研究成果,指出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J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特别是使用客户满意度调查表作为分析工具,通过测评指标的量化和测评指标权数的确定,计算出客户满意度指数,非常直观的看出公司质量改进的效果,评估其实施的有效性,从而促进PDCA循环的真正实现,提高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质量,增强其国内外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如何做好2000版IS0 9000标准的转换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做好2000版IS0 9000标准的转换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扬子北缘金盘杂岩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古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
        1.1.2 扬子克拉通在Columbia超大陆的位置
        1.1.3 花岗岩的成因
        1.1.4 TTG岩石成因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工作量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2.1 扬子克拉通的基底分布情况
    2.2 红安造山带
    2.3 样品野外观察及岩石学特征
        2.3.1 金盘二长花岗岩
        2.3.2 金盘奥长花岗岩
        2.3.3 金盘基性岩脉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单矿物氧同位分析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3 全岩Sr-Nd-Hf同位素分析
    3.4 锆石内部结构分析
    3.5 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锆石微量元素
    3.6 LA-MC-ICPMS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第4章 金盘杂岩地球化学研究
    4.1 锆石U-Pb年龄
    4.2 全岩主微量元素
    4.3 锆石Lu-Hf同位素
    4.4 单矿物氧同位素
    4.5 全岩Sr-Nd-Hf同位素
第5章 讨论
    5.1 岩石成因
        5.1.1 金盘杂岩2.5 Ga二长花岗岩成因
        5.1.2 金盘杂岩2.5 Ga奥长花岗岩成因
        5.1.3 金盘杂岩2.0 Ga二长花岗岩成因
        5.1.4 金盘杂岩2.0 Ga奥长花岗岩成因
        5.1.5 金盘杂岩2.0 Ga基性岩脉成因
    5.2 构造意义
        5.2.1 扬子克拉通2.5 Ga的构造背景
        5.2.2 扬子克拉通2.0 Ga的构造背景
        5.2.3 对扬子克拉通在Columbia超大陆位置的限定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STM32的智能卡读写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1.1 射频识别技术介绍
        1.1.2 智能卡介绍
        1.1.3 读写器简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读写器的射频识别协议分析
    2.1 RFID接口协议标准
    2.2 ISO/IEC 14443协议
        2.2.1 物理特性
        2.2.2 射频能量和信号接口
        2.2.3 Type A初始化和防冲突流程
        2.2.4 Type B初始化和防冲突流程
        2.2.5 数据传输协议
    2.3 ISO/IEC 15693协议
        2.3.1 物理特性
        2.3.2 空中接口和初始化
        2.3.3 传输协议和防冲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读写器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的整体设计
    3.2 主控制模块
        3.2.1 微处理器的选择
        3.2.2 电源电路
        3.2.3 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
        3.2.4 程序下载电路和启动电路
        3.2.5 蜂鸣器电路
        3.2.6 USB接口电路
    3.3 射频信号处理模块
        3.3.1 THM3070芯片
        3.3.2 THM3070引脚图
        3.3.3 THM3070时钟电路
        3.3.4 数模分离
    3.4 磁耦隔离模块
        3.4.1 电路隔离介绍
        3.4.2 隔离电路设计
    3.5 接收检波模块
        3.5.1 检波方式
        3.5.2 包络检波电路
    3.6 射频信号发射模块
        3.6.1 EMC滤波
        3.6.2 天线理论
        3.6.3 天线参数
        3.6.4 HFSS天线仿真和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读写器的软件设计
    4.1 读写器整体软件架构设计
    4.2 SPI驱动模块软件设计
        4.2.1 SPI总线简介
        4.2.2 THM3070读写单字节
        4.2.3 THM3070读写寄存器
        4.2.4 THM3070读写数据缓冲区
    4.3 ISO/IEC 14443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4.3.1 Type A类型
        4.3.2 Type B类型
    4.4 ISO/IEC 15693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4.5 CCID协议模块软件设计
        4.5.1 CCID协议分析
        4.5.2 CCID子模块设计
        4.5.3 CCID协议通信流程实现
    4.6 PC/SC规范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4.6.1 PC/SC规范简介
        4.6.2 上位机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相关实物图
    5.2 CCID通信协议测试
    5.3 ISO/IEC 14443协议CPU卡测试
        5.3.1 单指令测试
        5.3.2 发卡测试
    5.4 ISO/IEC 15693协议卡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3)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华南板块东南部中生代构造背景
        1.2.2 华南板块东南部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砂岩碎屑成分骨架颗粒统计与岩矿鉴定
        1.3.2 地质年代学
        1.3.3 氧逸度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的新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南板块大地构造演化
    2.2 华南东南部上三叠统-下白垩统地层
    2.3 华南东南部岩浆岩
        2.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2.3.2 新元古代岩浆岩
        2.3.3 加里东期(早古生代)岩浆岩
        2.3.4 海西期(石炭纪-二叠纪)岩浆岩
        2.3.5 印支期(三叠纪)岩浆岩
        2.3.6 早-中侏罗世(200-170 Ma)岩浆岩
        2.3.7 中-晚侏罗世(170-145 Ma)岩浆岩
3 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环境
    3.1 粤东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3.1.1 新丰-连平地区
        3.1.2 紫金-揭西地区
        3.1.3 海丰-惠来地区
    3.2 永安盆地充填序列及沉积环境
        3.2.1 梅县-大埔地区
        3.2.2 南靖地区
        3.2.3 漳平-尤溪地区
    3.3 小结
4 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与侏罗纪砂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
    4.1 样品采集
    4.2 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4.2.1 粤东盆地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4.2.2 永安盆地砂岩碎屑成分统计
    4.3 砂岩碎屑锆石U-Pb定年
        4.3.1 锆石阴极发光图以及微量元素
        4.3.2 粤东盆地年龄组成
        4.3.3 永安盆地年龄组成
    4.4 小结
5 早白垩世凝灰岩锆石年代学分析
    5.1 凝灰岩岩石学特征
    5.2 凝灰岩锆石U-Pb定年
    5.3 凝灰岩氧逸度
6 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6.1 年代地层格架
    6.2 “源-汇”体系
        6.2.1 上三叠统和侏罗纪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6.2.2 下白垩统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6.3 永安盆地和粤东盆地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6.4 小结
7 讨论:华南板块东南部构造体制转换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7.1 华南板块东南部构造体制转换时限
    7.2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4)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追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水面光伏发电系统发展现状
        1.2.2 最大功率追踪技术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浮体运动的特性分析
    2.1 理论基础
    2.2 浮体模型的构建
    2.3 浮体特性分析
        2.3.1 浮体受力特性分析
        2.3.2 浮体运动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浮体运动对光照的影响
    3.1 对浮体摆动轨迹的拟合
        3.1.1 函数逼近
        3.1.2 拟合函数和拟合适应度
        3.1.3 浮体摆动轨迹拟合
    3.2 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受到的光照变化
        3.2.1 静止倾斜面接受到的光照模型
        3.2.2 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接受到的光照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
    4.1 光伏电池
        4.1.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及等效模型
        4.1.2 光伏阵列的工作原理及等效模型
    4.2 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模式
        4.2.1 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4.2.2 两级式并网系统
    4.3 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模型的构建
        4.3.1 漂浮式光伏电站模型
        4.3.2 正常海浪状况
        4.3.3 极端海面状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追踪算法及仿真
    5.1 最大功率追踪技术的提出
    5.2 基于启发式算法的MPPT控制策略
    5.3 细菌觅食算法
        5.3.1 细菌觅食算法流程
        5.3.2 改进细菌觅食算法
        5.3.3 基于细菌觅食算法的MPPT控制策略
    5.4 蝙蝠算法
        5.4.1 蝙蝠算法流程
        5.4.2 改进蝙蝠算法
        5.4.3 基于蝙蝠算法的MPPT控制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企业前瞻型环境管理实践 ——利益相关者前置因素和绩效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企业前瞻型环境管理相关研究
        2.1.1 前瞻型环境管理的概念发展
        2.1.2 ISO 14001认证的定义
    2.2 前瞻型环境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资源基础观(自然资源基础观)
        2.2.2 制度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信号理论
        2.2.5 其他理论
    2.3 前瞻型环境管理的绩效结果研究
        2.3.1 研究现状
        2.3.2 简要评述
    2.4 企业前瞻型环境管理的前因研究
        2.4.1 研究现状
        2.4.2 简要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一: 制造企业ISO 14001认证对运营风险的影响:政府监管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3.1 引言
    3.2 理论和假设提出
        3.2.1 ISO 14001认证的选择效应
        3.2.2 ISO 14001认证对运营风险的影响
        3.2.3 政府监管和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方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变量测量
        3.3.3 选择效应分析
        3.3.4 处理效应分析
        3.3.5 调节效应检验
    3.4 统计分析结果
        3.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3.4.2 选择效应结果
        3.4.3 PSM分析结果
        3.4.4 DID分析结果
        3.4.5 稳健性检验
    3.5 结论和讨论
        3.5.1 研究结论
        3.5.2 结果讨论
        3.5.3 理论意义
        3.5.4 实践启示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二: 制造企业ISO 14001认证对财务风险和市场增长的影响:基于信号理论
    4.1 引言
    4.2 理论和假设提出
        4.2.1 ISO 14001认证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4.2.2 ISO 14001认证对市场增长的影响
        4.2.3 认证时间和行业污染的调节作用
    4.3 研究方法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测量
        4.3.3 选择效应分析
        4.3.4 PSM和DID分析
    4.4 统计分析结果
        4.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4.4.2 选择效应结果
        4.4.3 PSM分析结果
        4.4.4 DID分析结果
        4.4.5 稳健性检验
        4.4.6 额外检验
    4.5 结论和讨论
        4.5.1 研究结论
        4.5.2 结果讨论
        4.5.3 理论意义
        4.5.4 实践意义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三: 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管理者价值导向的调节作用
    5.1 引言
    5.2 概念模型与假设
        5.2.1 利益相关者压力概念
        5.2.2 管理者价值导向概念
        5.2.3 环境战略概念
        5.2.4 利益相关者压力对环境战略的影响
        5.2.5 管理者价值导向对环境战略的作用
        5.2.6 管理者价值导向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问卷设计方法
        5.3.2 量表的设计与变量的测量
    5.4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数据收集
        5.4.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样本质量检验
        5.5.1 未回答偏差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5.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5.3 信度检验
        5.5.4 效度检验
        5.5.5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6 模型检验
        5.6.1 多元回归模型检验
        5.6.2 模型结果
    5.7 结论和讨论
        5.7.1 研究结论
        5.7.2 结果讨论
        5.7.3 理论意义
        5.7.4 实践意义
    5.8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实践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立题旨意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一、公共服务
        二、旅游公共服务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二、调查对象特征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二、分项目标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一、优化顶层设计
        二、优化技术支撑
        三、优化应用体系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一、强化质量导向
        二、强化质量提升
        三、强化质量奖励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存在不足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7)IS09000族标准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
    一、ISO9000族标准概述
    二、职业技能鉴定概述
    三、职业技能鉴定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四、职业技能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的管理原则
第三章 ISO9000族标准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应用的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技能鉴定站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案例分析
    一、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技能鉴定站简介
    二、鉴定站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
    三、鉴定站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四、运行成效
    五、案例启示
第五章 政策建议
    一、体系建设与认证工作并举
    二、机构质量管理与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相结合
    三、实施动态管理
    四、实施一体化综合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师培训热的推动
        1.1.2 培训效果冷的思考
        1.1.3 导师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和个人的专业与兴趣
    1.2 研究现状
        1.2.1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中的发展应用研究
        1.2.2 关于国外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国内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概况
    2.1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2.2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总体结构
    2.3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主要特点
    2.4 2000 版 ISO9000 族国际标准的核心管理理念
3 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 ISO9000 质量体系的必要性
    3.1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3.2 中小学教师培训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3.3 中小学教师培训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3.4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需要
    3.5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主体责任意识的需要
    3.6 维护中小学教师培训客体合法权益的需要
4 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引入 ISO9000 质量体系的可行性.
    4.1 术语的适用性
    4.2 内容的符合性
    4.3 过程的相似性
    4.4 功能的相应性
    4.5 要求的置换性
5 基于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5.1 构建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与方法
        5.1.1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5.1.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方法
    5.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指标内容
        5.2.1 ISO9000 族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5.2.2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具体指标及要素
    5.3 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点
        5.3.1 提炼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的质量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
        5.3.2 建立文件化的中小学教师培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
        5.3.3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的全过程实施控制
        5.3.4 利用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持续改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管理体系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

(9)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S09000族标准理论基础
    3.1 IS09000族标准
    3.2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3.3 基本术语和概念
    3.4 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3.5 IS09004:2009标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科技管理引入IS09000族标准适用性分析
    4.1 IS09000族标准及其特点
    4.2 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科技管理引入IS09000族标准的适用性
    4.4 高校科技管理引入IS09000族标准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方法
    5.1 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
    5.2 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
    5.3 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步骤
    5.4 构建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编制
    6.1 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构成
    6.2 科技管理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原则
    6.3 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文件的编制程序
    6.4 高校科技管理质量手册的编制
    6.5 高校科技管理程序文件的编制
    6.6 高校科技管理作业文件的编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7.1 研究特色
    7.2 研究过程
    7.3 研究结果
    7.4 政策建议
    7.5 本章小结
全文小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不足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与内涵
        2.1.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2.1.2 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2.2 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情况
    2.3 ISO/IEC17020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情况
    2.4 PDCA理论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2.4.1 ISO9000族标准中的PDCA循环
        2.4.2 PDCA循环的三大特点
        2.4.3 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中的四个阶段
第3章 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认可历程
    3.2 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3.2.1 体系文件的结构
        3.2.2 体系文件的建立
        3.2.3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承诺
    3.3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3.4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管理层重视不够
        3.4.2 组织结构不符合流程管理的要求
        3.4.3 检验鉴定流程存在诸多质量问题
        3.4.4 内审有效性不够
        3.4.5 文件管理混乱
第4章 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措施实施
    4.1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原则与目标
        4.1.1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原则
        4.1.2 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目标
    4.2 运用PDCA理论推进质量改进措施的实施
        4.2.1 建设公司质量文化,完善质量培训考核体系
        4.2.2 进行组织变革,明确职责分工
        4.2.3 提升和改善检验鉴定流程能力
        4.2.4 有效地落实内审工作
        4.2.5 建立文件信息化管理系统(MIS)
第5章 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措施实施的效果验证
    5.1 直接效益分析
    5.2 间接效益分析
        5.2.1 选择客户满意度调查表作为评价工具
        5.2.2 客户满意度测评指标的建立
        5.2.3 客户满意度测评指标的量化,权重的确定以及满意度指数计算
        5.2.4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后的效果验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如何做好2000版IS0 9000标准的转换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子北缘金盘杂岩地球化学研究[D]. 刘豪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基于STM32的智能卡读写器的设计[D]. 谭泽斌.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华南东南缘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记录 ——对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指示[D]. 徐清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漂浮式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追踪技术研究[D]. 刘浩洋.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企业前瞻型环境管理实践 ——利益相关者前置因素和绩效结果[D]. 叶雨潇. 浙江大学, 2019(02)
  • [6]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7]IS09000族标准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 陈清清. 安徽大学, 2014(08)
  • [8]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体系的构建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D]. 徐晶.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9]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刘辉.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10]J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张小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标签:;  ;  ;  ;  

如何做好2000版IS0 9000标准的转换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