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HINA DAIRY INDUSTRY Volume No.32 CONTENTS(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昱[1](2021)在《中概股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以辉山乳业为例》文中指出
魏晓艺[2](2020)在《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研究》文中认为1993年至今,我国出现了两轮敌意收购浪潮,第一轮浪潮由敌意收购第一案“宝延风波”(1)掀起,第二轮浪潮以2015年的“宝万之争”(2)案为代表。为了抵御敌意收购,目标公司采取了多种反收购措施,如事先在公司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事中寻找“白衣骑士”、采用焦土战术等。但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缺乏反收购规则条款,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一直争议不断,没有达成共识。美国最行之有效的反收购措施在我国也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本文基于现行法律法规对部分典型的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给出自己的见解,并主要借鉴美国法院通过判例确立的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审查标准,提出我国反收购措施应当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即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两个具体标准,即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违反董事信义义务。在此基础上,从公司法角度提出引入授权资本制和构建类别股制度的建议。文章第一部分是理论探索。先从上市公司收购、反收购与敌意收购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敌意收购的利弊之争以及对目标公司反收购权的不同态度,笔者认为我国应赋予上市公司反收购权。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检视的必要性,然后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分析了部分典型的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认为公司章程中的绝对多数条款、黄金降落伞条款具有合法性,但应关注在其适用中可能引发的问题;而限制股东提案权条款、“交错董事会条款”违反了法律强制性规定,不合法。类似毒丸计划的条款在法定资本制下没有存在空间,出售皇冠明珠的焦土战术合法与否要结合交易价格具体判断。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制定法对反收购的立场,判例法确立的反收购措施的司法审查标准以及英国、德国、法国的反收购立法安排。第四部分明确了我国反收购措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股东利益最大化、信息充分披露以及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在个案中可根据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违反董事信义义务的具体标准进行判断。为了给董事会意欲采取但却没有生存空间的反收购措施奠定制度基础,我国还需要在公司法改革过程中引入授权资本制,构建类别股制度。
梁冉[3](2020)在《企业专利战略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以乳品企业为例》文中指出在商业经济和知识网络全球化的今天,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兴起。各国产业间的技术竞争逐步转换为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的竞争,开拓并保持企业在专利技术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地位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所在。专利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些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追求战略价值,构建在市场中的专利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地位。乳制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我国国民身体健康以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但我国乳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乳品企业在专利管理与保护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对专利战略不够重视,尚不能有效顺应我国经济体发展壮大的需要。本研究选取国内外乳品企业为实例,首先运用专利信息分析法对乳品企业专利战略的发展概况及专利技术竞争态势进行初步的全方面的信息挖掘,分析比较其专利活动行为与专利战略的特点和差异性。其次,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及扎根理论探讨乳业专利战略的价值创造机制模型,分析乳品企业如何通过专利战略来更好的提升企业绩效。最后,为我国乳品企业的专利战略管理实践提出建议对策,帮助乳品企业清晰自身内部专利战略的定位与制订,从而更好更快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研究结论显示,乳品企业专利战略的数量、强度和战略复合度,影响专利活动的链条完整度、运营有效性及管理规范性,并最终影响企业绩效。同时,专利战略与专利活动的匹配程度在此机制中起调节作用。因此,企业在制定专利战略时需兼顾多方因素,确保专利战略的科学、合理,进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我国乳品企业应根据在国内外市场所处的不同竞争环境形势采取不同的专利战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专利战略布局,同时也要对国内外专利战略的特点采取专门的保障措施,并系统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环境,确保企业专利战略的有效实施。
张荣花[4](2020)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天润乳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和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身处其中的企业也深受其影响,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存在利益相关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加深,同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逐步扩展到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这也更强调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互相配合,共生共赢。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供应链中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是互相依赖,互相合作的,会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活动和企业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也存在共同的利益点,企业在进行营运资金管理时应当顾及到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者,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营运资金效率。本文通过探究利益相关者和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参考国内外对利益相关者的划分,选择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影响较大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同时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营运资金项目的不同作用程度进行分析,并借鉴王竹泉教授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对天润乳业进行分析。在研究如何提高企业价值,科学进行营运资金管理时,应用较多的是股东利益至上,但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对企业管理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其所考虑的方面和角度更为全面,所以,本文构建了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关系框架,探讨了其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作用关系。基于这些理论基础,分析天润乳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天润乳业和其他类似企业提供指导价值。
魏艳骄[5](2018)在《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乳业是世界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型的产业,是协调一国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战略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乳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保障食品安全、提升居民生活营养健康水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乳业产业链长,以生鲜乳为原料,生产的终端产品为乳制品。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分别为供给生鲜乳与加工乳制品的主体,是乳业的核心环节。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乳制品关税大幅降低,中国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乳制品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乳制品进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进口的乳制品以干乳制品为主,奶粉和乳清进口量占乳制品进口总量的70%以上,近几年,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炼乳等乳制品进口量也表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显示,从长期看,中国乳制品进口量总体仍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24年,乳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料奶数量将达到1603万吨,比2016年增长59.25%。随着乳制品进口增加的势头愈加强劲,中国作为乳制品净进口国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此形势下,诸多学者与相关舆论担忧制品进口增加对乳制品加工环节与供给生鲜乳的奶牛养殖环节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而言,一方面,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对国内乳制品市场产生冲击,使众多乳制品加工企业(以下简称乳企)出现生存危机,导致乳企业绩亏损;另一方面,认为乳制品进口增加使奶牛养殖业发展受到重创,减少奶农获利空间,动摇农民从事奶牛养殖业的信心,相关舆论根据2014年底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发生的“倒奶杀牛”事件,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的增加冲击了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然而,事实真得如此吗?上述推断更多地基于乳企出现亏损及“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可能忽略了以下事实。近年来,中国乳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乳业发展水平显着提升,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改善:1)乳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95.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61.1亿元,增加11倍。2)乳制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乳制品产量快速增加。2000-2015年,乳制品加工业销售收入从193亿元增加到3328.5亿元,增长近16.2倍,资产总额由186亿元增加到2565亿元,扩大12.8倍。2016年,全球乳制品制造业20强中,中国伊利和蒙牛分别位列第8位和第10名。3)从总体看奶牛养殖业整体态势也呈现出向上的趋势,奶牛存栏、原奶产量及奶牛单产水平都有显着提升。2001-2015年,奶牛存栏数量从566.2万头增加至1507.2万头,牛奶产量从1025.5万吨增至3754.7万吨,分别增加1.7倍和2.7倍;奶牛单产水平从2786千克/头/年提高到6000千克/头/年,提升了 1.2倍;2016年,奶牛种畜全部实现了荷斯坦奶牛良种覆盖,平均单产达到6.4吨。4)奶牛养殖规模程度逐步提高,结构性特征显着,2016年,100头以上的较大规模养殖场比例达到53%,尽管确实存在有些散养户“倒奶杀牛”的现象,但也有规模牧场呈现盈利较高的经营状况。实际上,从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看,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户(场)发展形势良好,产能水平较高,养殖效益较好;5)生鲜乳在质量上也有显着改善,2016年实现荷斯坦良种奶牛全部覆盖,生鲜乳质量指标高于国家标准,并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事实和分析表明,仅从乳制品进口数量的大幅增加及在某些时点上国内出现乳企业绩亏损和发生的“倒奶杀牛”等社会现象着眼,推断认为乳制品进口对中国乳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并不全面,需要从更多角度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实证测度和分析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及其对中国奶牛养殖主体和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绩效的实际影响。通常而言,产品价格、营业额、利润额、利润率等指标可以直观反映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从长远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价格加成水平是影响经营主体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生产效率水平与经济主体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是体现每一经济主体市场地位的主要标志。产业组织理论指出,价格加成率是表征产业或企业经营绩效与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水平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新贸易理论最早从宏观层面阐述了贸易自由化对行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促使行业价格加成降低;另一方面,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与“进口中学”效应对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新-新贸易理论开启了从微观企业层面深入研究贸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一,中间品及投入品进口通过增加中间品种类带来的“水平效应”以及较高的进口中间品质量带来的“垂直效应”与企业生产率水平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二,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使面临进口竞争的国内厂商市场份额减少,进而使成本加成下降,但另外一些学者分别基于印度与中国的研究表明,企业中间品进口对企业价格加成产生显着提升效应。此外,异质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得出,进口贸易通过竞争效应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取决于不同经济主体的生产效率水平:生产效率水平低的经济主体市场份额被挤压,被迫退出市场,对其产生负向影响;对于效率水平高且在竞争中维持生产的主体,进口竞争的持续增加会激励其改善效率水平,降低综合成本,从而推动产业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发展。根据USDA公布的历年中国乳业发展报告可知,中国进口的乳制品中,全脂奶粉、乳清等产品作为国内乳企加工婴幼儿配方乳粉、复原乳等产品的原料;另一部分乳制品,如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等乳制品则作为国内产成品的替代品进入乳制品消费市场。奶粉、乳清等乳制品进口的增加通过为国内乳企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可能会促进国内乳企绩效的提升。液奶、酸奶、奶酪、黄油、奶油等乳制品进口对国产乳制品具有一定替代作用,加剧国内乳制品市场竞争程度,可能通过竞争效应激励国内乳企改进生产率,但也迫使价格加成减小。进口乳制品最终折合为原料奶,必然对国内原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从而加剧国内原奶供给市场的竞争,引致国内乳企对国产原奶需求减少的同时,提升国产原奶品质和安全的要求。在国内奶牛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愈加显着,多种奶牛养殖模式并存,且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效率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的形势下,竞争程度的提升可能迫使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卫生安全水平相对落后的奶牛散养户无处售奶,加速其退出养殖;持续的竞争可能激励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改进效率,推动奶牛养殖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主体转变,提高原奶生产水平,带动奶牛养殖业步入良性运行轨道。那么,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增加究竟对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绩效产生何种影响?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分别产生何种影响?不同种类乳制品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对国内奶牛养殖主体产生何种影响?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影响有何差异?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有何影响?本研究基于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建实证模型从企业层面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国内乳企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价格加成率的影响,并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与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明晰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和乳业发展总体格局,促进中国乳业在国际化竞争大潮中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有价值的、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一: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与国内乳业发展形势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乳制品进口数量及趋势、乳制品进口产品结构、进口来源地结构等方面分析乳制品进口贸易总体形势,从奶牛养殖量化特征、不同规模奶牛养殖特征、乳制品加工企业业绩指标、乳制品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等方面对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加工业生产格局进行分析,从总体阐述开展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中国乳业发展影响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内容二: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影响的分析框架从“担忧乳制品进口增加导致乳企绩效亏损”与由“倒奶杀牛”推断乳制品进口增加冲击奶牛养殖业的观点入手,分析乳制品进口对乳业的核心供给主体——乳企与奶牛养殖主体的影响机制:1)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是表征企业经营绩效的两个重要指标。理论上,乳制品进口增加通过竞争效应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也使得面临进口竞争的乳企价格加成水平降低。但进口的不同种类乳制品产品用途存在差异,进口奶粉和乳清主要作为乳企原料,通过为乳企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有利于带动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与价格加成率的提升;进口液奶、酸奶、奶油、奶酪等作为国产乳制品的替代品,加剧乳制品市场竞争,会激励企业提高生产率水平,但可能导致价格加成率降低;2)进口乳制品折合成原奶意味着对国产原奶的替代,导致国内乳企对国内原奶需求减少,品质要求提升,原奶市场竞争加剧。中国不同奶牛养殖主体规模结构特征显着,多种养殖模式并存,进口竞争的扩大可能迫使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卫生安全水平相对落后的奶牛散养户无处售奶,市场份额被挤压,出现亏损,加速其退出养殖;竞争的持续可能激励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较大规模养殖主体改进效率,提高原奶生产效率水平,推动养殖模式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主体转变,带动养殖效率水平的提高。研究内容三: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影响: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提取的乳企数据,采用O-P法与L-P法分别测度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估计乳制品进口及进口的不同种类乳制品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乳制品进口增加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2)其中,主要作为进口原料的进口奶粉和乳清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与之相比,进口奶酪、黄油、液奶、酸奶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着。研究内容四: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影响:基于价格加成率视角价格加成率是指产品价格与产品边际成本的比值,其变动刻画了企业盈利状况与经营绩效。借鉴De Loeckerand Warzynski(2012)的研究方法,估计乳企价格加成率,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分析国内乳企的乳制品进口行为及不同种类的进口乳制品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分别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有利于乳企提升价格加成率,促进乳企绩效改善;2)从进口乳制品的不同种类看,进口奶粉对提高乳企价格加成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3)进口乳清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正向影响不显着,主要由于进口乳清大部分用于饲料企业加工生产饲料;4)进口液奶、酸奶、奶酪、黄油等进口规模很小,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并未产生显着影响。研究内容五: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影响:基于养殖效率视角在采用SFA模型测度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主体养殖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主体养殖效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乳制品进口增加从总体上有利于带动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向更高水平上发展,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效率水平产生差异化影响;2)具体来讲,乳制品进口贸易对散养户养殖效率水平产生了负向冲击;3)对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奶牛养殖主体效率水平都产生了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对小规模养殖主体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中规模养殖主体其次,大规模养殖主体最小。研究内容六:乳制品进口贸易对不同类型养殖主体影响:基于养殖模式视角运用以奶牛存栏为主要界定标准的不同养殖模式主体在养殖主体总量中占比刻画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转变,构建模型检验乳制品进口增加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乳制品进口增加总体上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的进程;2)具体而言,乳制品进口增加迫使存栏100头以下的养殖模式主体份额减少,特别是加速存栏在1-20头的散养户退出奶牛养殖;3)推进养殖模式向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转移,对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扩张的正向作用尤为显着。根据上述主要研究内容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丁泽丽[6](2017)在《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研究 ——以上海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落后,环境脏乱、饮食不洁、卫生意识淡薄、医药技术滞后等,以致民众死亡率居高不下。红十字会以1863年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诞生。它脱胎于战争救护,最初未涉足公共卫生工作,因其践行人道主义的宗旨与公共卫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公共卫生逐渐纳入红十字会的例行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在近代中国特殊卫生状况及人道主义宗旨的促使下,开始从事公共卫生事业。自晚清至民国终结,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历经奠基起步、迅速发展、砥砺前进、全面拓展四个阶段。红十字会卫生制度由“一概而论”发展为“分门别类”,卫生机构数量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卫生人员培养由“医护包干”发展为“卫生人才”,业务内容由单一的“疫疠防护”发展为综合的“社会服务”。这四点勾勒出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四个阶段的演进轨迹。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疫病防治、卫生宣传教育、难民卫生、妇幼卫生四个方面。疫病防治自1912年开始正式纳入红十字会工作范畴,标志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正式开始。为保证该项事业顺利进行,中国红十字设立常设公立医院及临时防疫医院,平时开展接种牛痘、注射时疫药水等预防工作,疫情肆虐时,设立时疫医院,派遣救疫队等展开救治工作。疫病防治工作的实施中体现了公共卫生的公共性:医权共享,惠及贫苦;防治兼施,以防为主;城乡渐进,由城及乡;医患共融,同御疫疠。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自20世纪20年代方开始正式开展,战前的卫生教育主要为卫生理论教育,通过红十字人着文及《中国红十字会月刊》中的卫生“补白”向民众灌输疫病预防、饮食卫生、日常保健等卫生常识。战后,红十字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沿袭战前卫生理论宣传的同时,开展难民卫生教育、红十字青少年卫生训练。难民卫生为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总会留沪人员组织中外慈善人士成立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开展的卫生工作。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设立难民救济委员会、医务委员会等卫生组织的同时,联合中华医学会、工部局卫生处成立上海防疫会及难民卫生合作委员会,改善难民收容所环境卫生,开展难民疫病防治,注重难民饮食卫生等。1938年底,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的难民卫生工作相继停办后,由中国红十字总会接办医务委员会工作,直至沪地收容所解散,难民疏散。妇幼卫生工作至复员时期方真正落实,1936年中国红十字会设立妇女部,然因战争影响,徒有虚名,至复员后方名副其实。事实上,在此之前红十字会常设医院的接生工作,抗战期间上海国际红十字会设立的产科医院及开展妇幼身体检查等为复员期间的妇幼工作奠定了基础。复员后,中国红十字会依托各地分会医院、诊疗所、护士学校、产科学校开展此项工作,为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制订相关制度。经精心筹划后,各分会妇幼卫生工作有序进行,于妇女推进科学接生的同时,进行妇女卫生训练,于儿童设立儿童营养站,开展儿童健康竞赛等。经中国红十字会的努力及相关组织的协助,中国红十字会的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一定成就。在中国红十字会推进工作,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历程中,随国内环境变化及红十字事业发展需要,公共卫生事业发生明显变化。其变迁特点主要为工作主体由“总会独揽”到“分会担当”,工作开展由“消极应战”到“主动出击”,工作方式由“单打独斗”到“社会参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努力为其在推进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其传播国际公共卫生理念、引导中国公医制度确立、推进城市卫生工作深入、推动乡村公共卫生发展,对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中国红十字会面临人力物力财力掣肘、房屋问题重重、卫生工作效力受限、红十字标志遭亵渎等困境。追其缘由,一方面由于近代中国天灾人祸频仍,中国红十字会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救援各项灾难,力不从心,及近代中国对公共卫生事业不够重视,投入低;另一方面限于中国红十字会自身的组织局限。因此,中国红十字会在曲折中实现自身价值,推进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项晓[7](2016)在《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业科学专业是农学门类草业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本科专业,目前全国有33所高校设置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建设至今草业科学专业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学科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多种探索,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也发表了部分探讨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问题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效果差强人意,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建设不完善、实践性师资匮乏以及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同时,目前国内学者对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研究和探讨还比较局限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关于实践教学问题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将目光投向草业科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问题,旨在通过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提出对策思考。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论文的绪论部分,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分析。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分别为实践教学内容构成、实践教学软件支持体系、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内容构成包括实验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专业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软件支持体系包括目标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第三,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分析。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文本分析、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访谈以及对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实地考察等研究调查,分析了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在内容、软件支持体系和硬件建设等方面的现状问题。第四,加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对策思考。研究认为应从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着力软件支持体系建设、保障硬件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加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与完善。
陈泽明[8](2016)在《“毒盐案”前后南京食品卫生管理的嬗变(1927-1937)》文中提出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因城市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南京市成立卫生局,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卫生管理。本文将1934年“毒盐案”作为南京市食品卫生管理理念的节点,以此对“毒盐案”发生前后南京市食品卫生管理情况进行考察,试图从总体上对1927—1937年间南京的食品卫生管理作一客观评价。本文用三个章节对该问题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述“毒盐案”发生前南京市的食品卫生管理概况。第二章论述1934年“毒盐案”的发生及处理经过,以及该案对南京市食品卫生管理理念的影响。第三章对1927—1937年间南京食品卫生作一客观的评价。
赵忠奎[9](2016)在《对赌协议法律效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赌协议作为投融资方的一种约定性安排,是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企业的一种创新型融资方式。成长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以传统的估值方法对其进行估值难度较大,为打破估值困境,避免出现投融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现有价值争议不休的状态,就需要将无法即可谈妥的争议点暂时搁置,通过设定目标公司未来的经营目标,并视该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调整。此外,虽然投资方以股东身份加入目标公司,然而其与目标公司原股东相比具有不同的投资偏好。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资方而言,其通常看重的是如何通过成功退出而获利,对于与企业经营管理挂钩的投票权能往往并不感兴趣。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投资方基于特殊目的考虑才会对目标公司控制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于目标公司的原股东尤其是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而言,其对目标公司的控制权则非常看重,毕竟公司承载了其美好的愿景,尽管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也不希望失去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对赌协议恰好满足了投资者与目标公司原股东的不同偏好。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对赌协议这一金融创新方式在我国资本市场被广泛运用。然而,由于对赌协议所蕴含的各类条款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存在一些不协调之处,这使得理论界与实务界在对赌协议效力这一问题上争论较大。尤其是在我国“对赌协议第一案”后,对赌协议效力问题更是引发热议。本文即是针对实践中被广泛运用而在效力认定方面又存有争议的对赌协议这一金融创新形式,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法律环境以及我国实践需求,试图在廓清对赌协议法律属性的基础上,探寻对赌协议效力认定之应有路径。与此同时,也期望本文之研究对于商事主体在签订对赌协议时有效防范风险有所裨益。在此之外,如能从立法论角度为立法者提供一定素材,本文之研究意义将更加凸显。除引言和结论外,正文共五章,内容分别为:第一章——正本清源:对赌协议本质梳议。根据实践中对赌协议的运作机理,科学、准确地界定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这是科学界定对赌协议概念并展开其他系列研究的基础。本章首先梳理了既有研究中形成的对赌协议法律属性的五种学说,即射幸合同说、附条件合同说、担保说、期权说及综合说,然后对五种学说进行逐一批驳,认为射幸合同说曲解了对赌协议交易模式;附条件合同说会给司法实践带来更多难题;担保说是将对赌协议割裂开来进行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其仅揭示了对赌协议的一种功能,而未揭示实质;期权说将对赌协议定性为场外期权合同,其内容非标准化,且因游离于国家监管之外而风险较大,所适用的法律也不明确,实体正义无法得到保障;综合说会在司法实践中带来混乱,导致逻辑不通、说理不足甚至是司法不公的结果。五种学说是在民法思维下得出的结论,而司法实践证明,完全以民法的思维对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展开探讨的做法已走入一个死胡同。最后,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对赌协议乃股东异质化演进的现实表现,当事人通过签订对赌协议可以在客观上达到与类别股基本相同的法律效果。对赌协议事实上成为具有类似于类别股制度功能的投资工具设计,故其在本质上是类别股的发行方式,即以协议替代类别股制度。第二章——对赌协议实践现状及价值分析。本章首先归纳了对赌协议在我国的实践现状,指出我国企业经历了由借助离岸公司签订对赌协议到直接在境内签订对赌协议的过程。除分析了我国企业早期借助离岸公司签订对赌协议的原因外,又分别列举了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而指出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改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以及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等,我国企业倾向于直接在境内签订对赌协议,且对赌协议被广泛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并购、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以及新三板当中。其次,本章归纳了对赌协议所蕴含的六种条款,即现金补偿条款、股权补偿条款、优先股条款、股权回购条款、强制随售条款以及控制权反转条款等,并分别阐述了其法律构造。在此基础上,将对赌协议划分为股东经济性权利受限或者扩张的对赌协议、股东参与性权利受限或者扩张的对赌协议以及混合型对赌协议三种类型。最后,本章从功能与风险两个角度评析了对赌协议的价值。第三章——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现状。本章首先全面梳理和归纳了对赌协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并将这些法律法规与对赌协议所蕴含的条款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契合点与冲突点。其次,本章以进入司法裁判环节的对赌协议案例及相关判决结果为依据,总结了我国现有法律环境下对赌协议司法实践概况,并选取了三个案例,分别对应现金补偿条款纠纷、国有企业参与下的对赌协议纠纷和股权回购条款纠纷,阐述了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的态度与判决结果。最后,本章又选取某一案例,阐述了仲裁机构关于对赌协议之态度,进而得出结论:法院在审理对赌协议纠纷案件时持保守、谨慎的态度,而仲裁机构对对赌协议持更为包容的态度,并未贸然否定投资者与目标公司所签订对赌协议之效力。第四章——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对赌协议法律效力争论焦点。当前学界关于对赌协议的研究主要从法经济学、民间法、公司法以及合同法等不同视角展开。既有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如既有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在视野与范围上有所偏颇、既有结论不具有普适性以及未将对赌协议法律属性与效力认定有机结合等。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研究结论存在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赌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否属于保底条款、投资者与目标公司签订的对赌协议是否必然损害债权人利益、对赌条款是否突破了资本维持原则、国有企业参与的对赌协议是否有效、对赌条款的效力是否会影响其他合同或者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以及情势变更原则是否适用于对赌协议等。第五章——对赌协议效力认定路径重塑。认定对赌协议效力应以合同法基本理论为基础,而鉴于对赌协议为区别于一般民事合同的商事合同,它具有民事合同不具备的“风险分担”与“治理机制”功能,故在其效力认定上还应凸显商法思维。无论是当事人签订对赌协议还是司法机关审理对赌协议案件,均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而原则的设定应与对赌协议性质相吻合。具体而言,当事人在签订对赌协议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及股东权利多元化配置原则,法院在裁判对赌协议纠纷案件时也应以该三原则为指导。鉴于传统司法三段论已难以对对赌协议案件做出有效判决,法院可尝试以“后果主义”的“逆推法”审理对赌协议这类疑难案件。而与本文关于对赌协议法律属性的主张相对应,本文主张法院在审理对赌协议纠纷案件时应秉持实质主义司法观。
马松林[10](2013)在《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我国粮食领域的影响和控制日益加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国内粮油行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本文基于粮食安全和产业控制力理论,全面分析了外资在我国粮食细分行业的产业控制力现状。最终提出了具体建议,以巩固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空间计量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产业地图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尤其是整合了基于时间、指标、属性三维数据的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运用各种类型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的产业控制力特征。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概念。具体分析了这两个概念提出的必要性、识别标准、内涵和外延。(2)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为研发控制力、生产控制力、加工控制力和流通控制力四部分,并从时间、空间、指标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3)整合并运用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全面评估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水平。绘制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本文共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述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选择标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等内容。此外,还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第3章,产业控制力理论的扩展。在总结前人产业控制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产业控制力的概念;分析了产业控制力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分析模型等。第4、5、6章,分别从产业控制力的各环节、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分析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水平。第4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环节分析(静态分析)。从粮食产业链角度,分析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研发控制力、生产控制力、加工控制力和流通控制力。第5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历史演化(历史分析)。可以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发展分为产业控制力的形成(1978-1991年)、成长(1992-2001年)、加速增长(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第6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布(空间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第7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分析。本章是对第4、5、6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运用三维灰色关联分析、三维主成分分析等三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第8章,总结。本章总结了全文的基本结论,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的基本结论包括战略性粮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发展、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时空分布不均衡、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呈S型发展趋势、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内外资差距较大等。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涉及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规制政策、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支持政策、战略性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路径选择、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等。
二、CHINA DAIRY INDUSTRY Volume No.32 CONT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INA DAIRY INDUSTRY Volume No.32 CONTENTS(论文提纲范文)
(2)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一、上市公司为何进行反收购 |
(一)反收购及相关基本概念 |
(二)敌意收购的利弊之争 |
(三)反收购权的理论探索 |
1.否认目标公司拥有反收购权——“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
2.赋予目标公司反收购权——“利益相关者理论” |
3.我国应赋予目标公司反收购权 |
二、基于我国现行规定的典型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检视 |
(一)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检视的必要性 |
(二)部分典型反收购措施的合法性分析 |
1.公司章程中的反收购条款 |
2.毒丸计划 |
3.焦土政策 |
三、美国及其他国家反收购的立法安排 |
(一)美国制定法的立场及判例法的审查标准 |
1.联邦立法:对公司收购的中立立场 |
2.各州立法:对反收购的支持态度 |
3.判例法的审查标准:商业判断规则及其修正 |
(二)其他国家关于反收购的立法安排 |
(三)小结 |
四、我国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研究 |
(一)反收购措施的指导原则 |
1.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 |
2.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
3.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
(二)合法性的具体判断标准 |
1.是否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
2.是否违反董事信义义务 |
(三)反收购法律的完善——基于公司法的视角 |
1.引入授权资本制 |
2.构建类别股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企业专利战略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以乳品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专利战略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专利战略概述 |
2.1.1 专利战略的定义 |
2.1.2 专利战略的分类 |
2.1.3 专利战略的价值 |
2.1.4 专利战略行为的价值创造机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专利价值 |
2.2.2 专利信息分析 |
2.2.3 专利管理 |
2.2.4 专利活动 |
2.2.5 扎根理论 |
第3章 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乳品企业专利战略研究 |
3.1 数据收集 |
3.2 国外乳品企业专利信息分析 |
3.2.1 专利申请数量及趋势分析 |
3.2.2 专利标准化申请人分析 |
3.2.3 专利的法律状态分析 |
3.2.4 IPC技术领域的分析 |
3.2.5 专利技术分析 |
3.3 国内乳品企业专利信息分析 |
3.3.1 专利申请总量及趋势 |
3.3.2 专利标准化申请人分析 |
3.3.3 专利的法律状态分析 |
3.3.4 IPC技术领域的分析 |
3.3.5 专利类型申请总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乳品企业专利战略价值创造机制案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案例研究法 |
4.2 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 |
4.2.1 数据收集 |
4.2.2 数据分析 |
4.2.3 开放性编码 |
4.2.4 主轴性编码 |
4.2.5 选择性编码 |
4.3 讨论与扎根理论模型的提出 |
4.3.1 专利战略--专利活动低匹配度的国内乳品企业 |
4.3.2 专利战略--专利活动高匹配度的国外乳品企业 |
4.3.3 模型构建 |
4.4 模型解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乳品企业专利战略管理的建议对策 |
5.1 专利战略的制定立足于企业自身实力 |
5.2 建立发明专利奖励制度 |
5.3 建立专门的专利事务管理部门 |
5.4 重视产学研合作的战略 |
5.5 加强企业专利资产的运营管理 |
5.6 重视专利战略布局及多元化发展 |
5.7 开展专利纠纷风险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天润乳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营运资金管理内容研究 |
1.2.2 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和绩效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
2.1.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
2.2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2.2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界定和分类 |
2.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2.3.1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
2.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基础 |
2.3.3 利益相关者视角对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作用 |
第3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天润乳业发展概况 |
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
3.2.1 基于支持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2.2 基于核心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基于支持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
3.3.2 基于核心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
3.3.3 天润乳业盈利情况分析 |
3.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基于支持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3.4.2 基于核心型利益相关者的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对天润乳业营运资金管理优化建议 |
4.1 基于支持型利益相关者视角 |
4.2 基于核心型利益相关者 |
4.2.1 基于供应商视角 |
4.2.2 基于客户视角 |
4.2.3 基于员工及内部机构视角 |
4.2.4 基于公众型利益相关者视角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4.1 结构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乳及制品相关概念 |
2.1.2 乳业 |
2.1.3 市场绩效 |
2.1.4 进口渗透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内生增长理论 |
2.2.3 新贸易理论 |
2.2.4 新-新贸易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关于进口贸易对进口国生产率影响的研究 |
2.3.2 关于进口贸易对进口国价格加成影响的研究 |
2.3.3 关于中国乳业产业发展的研究 |
2.3.4 关于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及其影响的研究 |
2.3.5 文献评述 |
3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与国内乳业发展总体形势分析 |
3.1 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形势分析 |
3.1.1 乳制品进口数量快速增长 |
3.1.2 进口乳制品种类结构趋向多元化 |
3.1.3 进口乳制品来源地市场集中 |
3.2 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形势分析 |
3.3 中国乳制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业影响分析框架 |
4.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2 乳制品进口对国内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奶牛养殖主体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1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奶牛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基于竞争效应 |
4.2.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的影响: 基于异质性理论 |
4.3 本章小结 |
5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绩效的影响: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分析 |
5.1 乳制品进口与乳企全要素生产率 |
5.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2.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
5.2.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
5.2.3 数据说明 |
5.3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2 不同种类进口乳制品对乳企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5.4 内生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绩效的影响:价格加成率视角的分析 |
6.1 乳制品进口与乳企价格加成率 |
6.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6.2.1 企业价格加成率估计方法 |
6.2.2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影响的实证模型 |
6.2.3 数据说明 |
6.3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乳制品进口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2 不同种类进口乳制品对乳企价格加成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影响: 养殖效率视角的分析 |
7.1 乳制品进口与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 |
7.1.1 乳制品进口与奶牛养殖效率 |
7.1.2 中国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水平分析 |
7.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规模主体奶牛养殖效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
7.2.1 模型构建 |
7.2.2 数据说明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养殖主体的影响: 养殖模式视角的分析 |
8.1 乳制品进口与不同类型奶牛养殖模式 |
8.2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8.2.1 模型构建 |
8.2.2 数据说明 |
8.3 乳制品进口对不同类型养殖模式转变的影响: 实证结果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9.1 主要结论 |
9.1.1 乳制品进口总体上有利于促进乳企改善经营绩效水平 |
9.1.2 乳制品进口有利于推动奶牛养殖业效率向更高水平发展 |
9.1.3 乳制品进口有利于推进奶牛养殖主体向规模化、标准化模式转变 |
9.2 政策启示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研究 ——以上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演进 |
第一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
一、近代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 |
二、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宗旨 |
第二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演进历程 |
一、奠基起步阶段:1904-1918 年 |
二、迅速发展阶段:1919-1936 年 |
三、砥砺前进阶段:1937-1945 年 |
四、全面拓展阶段:1946-1949 年 |
小结 |
第二章 红十字会疫病防治工作 |
第一节 红十字医疗机构 |
一、常设公立医院 |
二、临时防疫机构 |
第二节 防治行动与成效 |
一、总会于沪期间(上):沪地治疫 |
二、总会于沪期间(下):赴外救疫 |
三、总会离沪期间:沪地分会防疫 |
第三节 疫病防治中的公共性 |
一、医权共享 惠及贫民 |
二、防治兼施 以防为主 |
三、城乡渐进 由城及乡 |
四、医患共融 同御疫疠 |
小结 |
第三章 红十字会卫生教育工作 |
第一节 抗战爆发之前:宣传卫生理论知识 |
一、印发红十字卫生书籍 |
二、红十字人的卫生理论教育 |
三、《中国红十字会月刊》上的卫生“补白” |
第二节 抗战爆发之后:理论与实践共进 |
一、卫生理论宣传的继承与发展 |
二、战时上海难民卫生教育 |
三、红十字青少年卫生训练 |
小结 |
第四章 红十字会难民卫生事业 |
第一节 难民收容所环境卫生 |
一、难民云集与所内环境卫生 |
二、环境卫生机构的成立 |
三、卫生整饬行动的开展 |
四、改善效果与行动分析 |
第二节 难民疫病防治 |
一、疫病流行概况 |
二、组设疫病防治机构 |
三、预防措施及成效 |
四、救治行动及成效 |
第三节 难民饮食卫生 |
一、收容所自来水供应 |
二、改良难民膳食标准 |
三、变更标准与终止给养 |
小结 |
第五章 红十字会妇幼卫生工作 |
第一节 红十字会妇幼卫生工作的背景与筹备 |
一、妇婴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 |
二、妇婴卫生工作的“前车之鉴” |
三、妇女生活指导部的“名副其实” |
第二节 妇女卫生工作的开展与成果 |
一、红十字医疗机构的科学接生 |
二、红十字妇女卫生训导 |
三、工作方式及成效分析 |
第三节 红十字儿童卫生工作——以儿童营养供给为中心 |
一、设立儿童营养站 |
二、儿童健康调查 |
三、营养供给与成就 |
小结 |
第六章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评析 |
第一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变迁的特点 |
一、工作主体:由“总会独揽”到“分会担当” |
二、工作开展:由“消极应战”到“主动出击” |
三、工作方式:由“单打独斗”到“社会参与” |
第二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作用 |
一、传播国际公共卫生理念 |
二、引导中国公医制度确立 |
三、推进城市卫生工作深入 |
四、推动乡村公共卫生发展 |
第三节 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困境与成因 |
一、红十字公共卫生事业的困境 |
二、红十字公共卫生事业困境的成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后记 |
(7)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分析 |
第一节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特征 |
一、草业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二、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特征 |
第二节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分析 |
一、实践教学内容构成 |
二、实践教学软件支持体系 |
三、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
第二章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方案设计 |
一、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设计 |
三、个人访谈设计 |
第二节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
一、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现状分析 |
二、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软件支持体系的现状分析 |
三、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硬件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加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观 |
一、国家加大草业科学实践教学政策支持 |
二、高校重视草业科学实践教学建设 |
三、教师和学生认真践行实践教学观 |
第二节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
一、统筹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安排实用性实践教学内容 |
三、优化内容结构,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
第三节 着力软件支持体系构建 |
一、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二、实施分层管理,保障实践教学管理质量 |
三、完善实践评价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监督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专业化水平 |
五、合理分配经费,提升实践教学经费保障力 |
第四节 保障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
一、完善实验室建设 |
二、加强开放科研实验平台建设 |
三、落实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8)“毒盐案”前后南京食品卫生管理的嬗变(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1934年以前南京食品卫生管理 |
第一节 卫生部门沿革及食品管理专业化 |
一、设立卫生局 |
二、改设卫生课 |
三、增设卫生处 |
四、恢复卫生局 |
五、扩大卫生事务所 |
第二节 食品卫生的日常监管 |
一、肉类食品的检验 |
二、饮用水水质的改良 |
三、饮食卫生行业的管理 |
四、菜市场的兴建与管理 |
五、饮食小贩的取缔 |
第二章 1934年“毒盐案”与南京食品卫生管理 |
第一节“乙和祥”对南京盐业的垄断 |
第二节“毒盐案”的发生及其原因分析 |
一、“毒盐事件”的爆发 |
二、“毒盐事件”发生的原因 |
第三节“毒盐案”的处理及其经过 |
一、各相关机关对“毒盐案”的态度 |
二、“食盐含毒”的分析 |
三、“毒盐案”的处理善后 |
第四节“毒盐案”后南京食品卫生管理 |
一、强化对卫生营业的监管 |
二、加强对小贩的管理 |
三、开展乡村肉品检验 |
四、加强对菜市场的管理 |
第三章 1927—1937年南京食品卫生管理的评价 |
第一节 食品卫生管理的成绩 |
一、设立卫生试验所对食品进行科学化验 |
二、举办训练班培养商民食品卫生知识 |
三、采取人性化措施促进市民饮食卫生 |
第二节 食品卫生管理不足及原因分析 |
一、食品卫生管理经费不足 |
二、市民食品卫生意识淡薄 |
三、食品卫生监管取缔不力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对赌协议法律效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本文选题研究现状阐述与评判 |
三、本文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对赌协议本质梳议 |
第一节 既有对赌协议法律性质学说梳理 |
一、对赌协议射幸合同说 |
二、对赌协议附条件合同说 |
三、对赌协议担保说 |
四、对赌协议期权说 |
五、对赌协议综合说 |
第二节 对赌协议学说评议 |
一、射幸合同说曲解了对赌协议交易模式 |
二、附条件合同说会给司法实践带来更多难题 |
三、担保说仅片面揭示了对赌协议的功能之一,未揭示实质 |
四、期权说没有突破民法思维 |
五、综合说会给司法实践带来混乱 |
第三节 对赌协议是股东异质化演进的现实表现 |
一、股东同质化假定的不足及股东异质化的现实 |
二、股东异质化是适应性效率的要求 |
三、对赌协议是股东异质化演进的现实表现 |
四、对赌协议的本质:类别股的发行方式 |
第二章 对赌协议实践现状及价值评析 |
第一节 对赌协议操作模式的变化——由借助离岸公司对赌转向境内对赌 |
一、早期借助离案公司所签订的对赌协议 |
二、境内对赌协议现状 |
第二节 对赌协议常用条款的法律构造 |
一、现金补偿条款 |
二、股权补偿条款 |
三、优先股条款 |
四、股权回购条款 |
五、强制随售条款 |
六、控制权反转条款 |
第三节 境内对赌协议类型分析 |
一、股东经济性权利扩张或者受限的对赌协议 |
二、股东参与性权利扩张或者受限的对赌协议 |
三、混合型对赌协议 |
第四节 对赌协议价值评析 |
一、对赌协议功能分析 |
二、对赌协议风险分析 |
第三章 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当前适用对赌协议的法律环境 |
一、对赌协议与我国民事立法 |
二、对赌协议与我国公司立法 |
三、国有企业参与的对赌协议与我国国有股转让的相关法律规范 |
四、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参与的对赌协议与我国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相关法律规范 |
五、对赌协议与我国税法 |
六、证监会关于对赌协议的态度 |
七、对赌协议与我国反垄断法 |
第二节 法院关于对赌协议效力的认定 |
一、我国对赌协议司法实践概览 |
二、现金补偿条款的司法裁判认定: 以“对赌协议第一案”为样本 |
三、国有企业参与下的对赌协议司法裁判: 以“国华实业与向阳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为样本 |
四、股权回赎条款的司法裁判认定: 以“阮荣林与刘来宝股权转让纠纷案”为样本 |
第三节 仲裁机构关于对赌协议效力的认定 |
一、仲裁机构对对赌协议持更为包容的态度 |
二、仲裁机构认定对赌协议效力的现状: 以“富汇创投与泰瑞制药对赌协议案”为样本 |
第四章 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对赌协议法律效力争论焦点 |
第一节 不同视角下的对赌协议法律效力研究 |
一、法经济学视角下对赌协议法律效力研究 |
二、民间法视角下对赌协议法律效力研究 |
三、公司法视角下对赌协议法律效力研究 |
四、合同法视角下对赌协议法律效力研究 |
五、对既有研究的评价 |
第二节 对赌协议法律效力争论焦点 |
一、对赌协议中的补偿条款是否属于保底条款 |
二、投资者与目标公司签订的对赌协议是否必然损害债权人利益 |
三、对赌条款是否突破了资本维持原则 |
四、国有企业参与的对赌协议条款是否有效 |
五、对赌条款效力是否会影响其他合同或者合同其他条款的效力 |
六、情势变更原则是否适用于对赌协议 |
七、关于对赌协议其他条款效力的争论 |
第五章 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路径重塑 |
第一节 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的思维转向 |
一、对赌协议法律效力的认定应以合同法基本理论为基础 |
二、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应凸显商法思维 |
第二节 理清当事人签订对赌协议应遵循的原则 |
一、诚实信用 |
二、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
三、股东权利多元化配置 |
第三节 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具体路径 |
一、对赌协议法律效力认定的逆向思维:以理找法 |
二、投资者与目标公司原股东签订的对赌协议法律效力之认定 |
三、投资者与目标公司签订的对赌协议法律效力之认定 |
四、国有企业参与下的对赌协议法律效力之认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述评 |
1.2.1 外资与粮食安全研究述评 |
1.2.2 产业控制力理论研究述评 |
1.2.3 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述评 |
1.2.4 本文研究视角及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地位 |
2.1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概念 |
2.1.1 粮食产业的分类和属性 |
2.1.2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必要性 |
2.1.3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标准 |
2.1.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内涵及外延 |
2.2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概念 |
2.2.1 粮食产品的分类和属性 |
2.2.2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必要性 |
2.2.3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标准 |
2.2.4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内涵及外延 |
2.3 战略性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3.1 保障粮食产业安全的关键产业 |
2.3.2 促进饮食结构升级的支撑产业 |
2.3.3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 |
2.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发展前景 |
2.4.1 未来的机遇 |
2.4.2 面临的挑战 |
3 产业控制力理论的扩展 |
3.1 产业控制力概念的扩展 |
3.1.1 产业控制力内涵的扩展 |
3.1.2 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的扩展 |
3.2 产业控制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
3.2.1 二者之间的比较 |
3.2.2 产业控制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3.2.3 产业控制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
3.2.4 产业竞争力对产业控制力的影响 |
3.3 产业控制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
3.3.1 产业控制力的来源 |
3.3.2 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 |
3.4 产业控制力研究方法的扩展 |
3.4.1 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
3.4.2 三维分析模型的实证方法 |
3.4.3 产业控制力三维分析模型的理论探讨 |
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环节分析 |
4.1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构成 |
4.1.1 粮食产业链的构成 |
4.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构成 |
4.2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研发控制力 |
4.2.1 种子产业 |
4.2.2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 |
4.3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生产控制力 |
4.3.1 农业 |
4.3.2 畜牧业 |
4.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加工控制力 |
4.4.1 谷物磨制业 |
4.4.2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
4.4.3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 |
4.4.4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
4.5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流通控制力 |
4.5.1 粮食批发业 |
4.5.2 粮食收储业 |
4.6 产业链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
4.6.1 内外贸一体化视角下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析 |
4.6.2 基于 S-C-P 范式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析 |
5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历史演化 |
5.1 1978-1991 年:产业控制力的形成时期 |
5.1.1 三类产业控制力主体初步形成 |
5.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初步形成 |
5.1.3 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口依存度较低 |
5.2 1992-2001 年:产业控制力的成长时期 |
5.2.1 外资产业控制力的成长期 |
5.2.2 内资企业的调整 |
5.3 2002 年至今:产业控制力的加速增长时期 |
5.3.1 内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
5.3.2 外资产业控制力的增长和调整 |
5.3.3 内资粮油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
5.3.4 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口规模增速加快 |
5.4 时间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
5.4.1 基于 Verhulst 模型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走势分析 |
5.4.2 基于 FDI 业绩指数的战略性粮食产业利用外资绩效评价 |
6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布 |
6.1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控制力的空间布局 |
6.1.1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生产的区域控制 |
6.1.2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出口的区域控制 |
6.1.3 跨国粮商与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区域控制 |
6.2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异(Ⅰ) |
6.2.1 研发控制力集聚于西北、西南等地区 |
6.2.2 生产控制力集聚于粮食主产区 |
6.3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异(Ⅱ) |
6.3.1 加工控制力集聚于粮食主产区 |
6.3.2 流通控制力集聚于北京、广东等粮食主销区 |
6.4 空间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
6.4.1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演化趋势 |
6.4.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市域和县域分析视角 |
7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实证分析 |
7.1 基于三维灰色分析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综合评价 |
7.1.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7.1.2 产品控制力排序 |
7.1.3 区域控制力排序 |
7.1.4 产业控制力排序 |
7.2 基于三维 GIS 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 |
7.2.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7.2.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I):粮食种植业 |
7.2.3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II):粮食加工业 |
7.2.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Ⅲ):粮食流通业 |
7.3 基于三维主成分分析的战略性粮产业控制力影响因素 |
7.3.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7.3.2 粮食生产控制力影响因素 |
7.3.3 粮食加工控制力影响因素 |
7.3.4 粮食流通控制力影响因素 |
7.4 基于灰色面板数据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经济效应分析 |
7.4.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7.4.2 产业控制力的溢出效应 |
7.4.3 产业控制力的挤出效应 |
8 总结 |
8.1 基本结论 |
8.1.1 战略性粮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发展 |
8.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时空分布不均衡 |
8.1.3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呈 S 型发展趋势 |
8.1.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内外资差距较大 |
8.1.5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控制力水平差异较大 |
8.2 具体建议 |
8.2.1 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规制政策 |
8.2.2 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支持政策 |
8.2.3 战略性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路径选择 |
8.2.4 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8.3 研究展望 |
8.3.1 研究内容的深化 |
8.3.2 研究方法的完善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CHINA DAIRY INDUSTRY Volume No.32 CONT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概股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以辉山乳业为例[D]. 周晨昱.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上市公司反收购措施合法性标准研究[D]. 魏晓艺. 南京大学, 2020(04)
- [3]企业专利战略的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以乳品企业为例[D]. 梁冉.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4]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天润乳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 张荣花.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5]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对国内乳业发展影响研究 ——基于供给主体视角[D]. 魏艳骄.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近代中国红十字会公共卫生事业研究 ——以上海为中心[D]. 丁泽丽. 苏州大学, 2017(04)
- [7]草业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对策研究[D]. 项晓.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4)
- [8]“毒盐案”前后南京食品卫生管理的嬗变(1927-1937)[D]. 陈泽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6(11)
- [9]对赌协议法律效力问题研究[D]. 赵忠奎. 西南政法大学, 2016(01)
- [10]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D]. 马松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