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历史上的盛会

万隆会议:历史上的盛会

一、万隆会议:历史的盛会(论文文献综述)

尚辉[1](2021)在《史诗的图像建构——历史画作为党史百年叙事的图像志》文中研究说明历史画创作是中国现代美术表现社会、书写历史、探索宏大叙事的主要体裁。描绘党史百年的历史画是中国美术现代性特征之中最为凝重、崇高与绚丽的高光区域,它在民族精神史诗的图像建构中始终发挥着启蒙唤醒、讴歌光明、激励奋斗和追求理想的重要作用。没有哪个民族的历史画,像中国现代美术这样形象而真切地镌刻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轨迹。本文首次全面梳理了百年党史题材历史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归纳了党史美术图像建构的三种基本创作模式,揭示了百年党史美术图像建构的思想理念转换及不同时期历史画创作的理论支撑。作者认为,历史画作为党史百年叙事的图像志也是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图标,之所以能够称为图像志,就是因为进入志的图像已成为中国视觉文化现代性变革与探索的一个个里程碑。

高颖洁[2](2021)在《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体育外交是指主权国家和地区以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等方式,促进各国家和地区公众的理解与信任,改善各国家间的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对外政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正式的、多边的体育外交关系。建国初期,社会动荡,政权不稳,经济萧条,西方国家的冷战封锁,体育事业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大核心外交政策,既维护了国家合法权益,又为体育外交的发展指明方向。体育外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外交的发展,通过体育外交可以改变国家外交的弱势地位与体育事业发展的无序状态,摆脱西方国家的国际封锁,争取合法权益、实现突破性发展,体育外交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全面发展的最佳路径。本文研究内容如下:主要探讨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体育外交发展的三个重大历史时期的研究,把体育外交的发展详细划分为五个时期进行系统的研究,即:一是1949年—1958年争取合法权益的体育外交时期,二是1959年—1970年打破封锁,走出去的体育外交时期,三是1971年—1978年从恢复关系到突破发展的体育外交时期,四是1979年—2000年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体育外交时期,五是2001年—2019年走向世界、全面引领的体育外交时期。主要探讨体育外交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文以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全面论述了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主体机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主要是对体育外交发展的五个历史时期进行探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外交政策、体育外交的发展为基础,以史为鉴,并结合现状进行思考,对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探讨体育外交的表现形式和主体结构。体育外交是指通过举办体育赛事,进行体育访问,进行体育交流,参与国际性体育活动等主要形式,让外国了解中国、认可中国,进而改善各国家之间的关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媒体和个人体育外交素质成为体育外交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表现形式,具有展示国家形象,影响国家形象的作用。主要探讨体育外交发展的影响因素。体育外交的发展主要受到国际体育组织、国家领导人、外交政策的影响,体育外交的发展更离不开政策的指引、领导人的重视、国际体育组织的推动。主要探讨体育外交发展的作用。中国体育外交利用其纽带作用,促进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体育外交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壮大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利用体育外交这个国际平台展示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从软实力角度出发,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主要探讨体育外交的人才培养。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体育外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体育人才梯队建设,健全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对体育外交人才进行全面培养、科学规划,让越来越多的体育人参与国际体育管理工作,是体育外交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最佳路线。

王超然[3](2021)在《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外交作为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我国体育事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层面,特别是在体育对外交往方面,积极开展体育文化国际交流,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体育声音,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体育外交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任务和挑战,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实施体育外交战略,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贡献体育力量,在全球化进程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新的体育外交发展策略指导我国体育外交理论与实践。本文认为,对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研究是基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公共外交发展的需要、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下体育事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本文以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明确取得的成绩和研究的不足,对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探究。首先,本文对中国体育外交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总结中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成就、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一是为国家利益服务;二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拓展国际空间,擅于抓住战略机遇;三是积极同各类国家开展体育外交活动,在交往中可分轻重缓急,但不要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四是积极融入国际体育组织,提高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五是推动中国体育对外援助从“无偿援助”到“有偿合作”转变。然后,对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四国的体育外交历史进行了研究,总结各国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为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发展提供域外镜鉴,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从国家层面进行体育外交顶层设计;二是从公共外交视阈审视体育外交的发展;三是利用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平台开展体育外交系列活动;四是充分利用本国体育明星资源进行体育外交活动;五是重视体育外交人才,意在提高本国的体育国际话语权;六是在体育外交活动中重视媒体国际传播,紧抓国际舆论引导;七是提升中国国民素质;八是增强国际体育实力,获取世界的广泛认可。最后,本文在梳理中国体育外交历史经验与域外镜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新时代对我国体育外交的要求,对中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进行展望,从体育外交基础、目的、范围、主体、客体、方式六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体育外交的发展策略,发挥体育外交的巨大作用,不断开创新时代体育外交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余建华[4](2021)在《万隆精神下的新中国对阿外交与新时代的中阿关系》文中提出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使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相知相交,中阿友好合作源远流长。作为战后国际关系史重要里程碑的万隆会议,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与阿拉伯国家间的直接接触,为中埃关系实现突破性进展并推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第一波建交高潮奠定了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万隆精神下的中阿友好合作不断走向深入。近十年来,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合作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高度。2020年,中阿双方在抗疫合作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谱写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成为双方在新时代对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的践行。

曾嵘[5](2020)在《1956年中国作协参加亚洲作家会议史料钩沉——兼谈对日本战后文坛的影响》文中指出1956年茅盾率领老舍、叶圣陶等12人的大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作家会议。这是亚洲结束了长时期的被殖民、第一次以独立姿态展开的亚洲文学交流活动。然而,这次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大会,却因资料匮乏,其会议缘起、筹备过程、参会国家与名单等都不甚明了。基于此,本文汇集出现在《人民日报》《朝日新闻》《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和杂志中与之相关的资料,参考中国作家叶圣陶、萧三和韩北屏,日本作家堀田善卫的记录,梳理了新德里会议的筹备过程、厘清了数据混乱的参与国家数目、最大限度地确认了亚洲各国的代表名单,以及整理了为期五天的大会的议程,让原本模糊不清呈碎片状的亚洲作家会议显示其轮廓,并具体呈现在会议期间产生的各种问题与争论,以便发现在1950年代中期冷战格局之下,亚洲作家们所面临的新的使命与矛盾。

刘坚[6](2020)在《新中国三次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研究(1949-1966、2004-2009、2011-2016)》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1950年代至1960年代由革命历史博物馆组织征集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作品、2004年至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创作、2011年至2016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为研究对象,拟以艺术社会学的视角切入对中国当代历史画的研究。试图透过“革命”观念、身份与文化认同意识来探讨中国当代历史画的相关问题,试图揭示历史画背后的当代文化属性与审美指向。艺术既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可以反过来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使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者、艺术的受众以及社会生活这四个方面形成了一个联结的整体。要全面考察中国历史主题美术创作的艺术问题,就必须将其置于这一联结的整体当中,必须同时关注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论文第一章梳理了历史画的概念,讨论了历史画的功能、观念、特质及其现代性意义;第二章分为意识(思想观念)与空间(展陈空间)两个层面,对历史画的时空意识、展陈观念、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历史画创作,以及在现实主义界域下的历史画创作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三章着重讨论了革命历史观念与意识、革命与民族形式等问题,并从革命意识出发分析了革命历史画的绘画观念与绘画语言;第四章分析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的时代背景,考察了主旋律创作导向的形成过程及观念内涵,并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思想做了深入地讨论,分析了民众审美趣味的转向、大众文化与历史画的时代性、图像的解放引发的历史绘画叙事语言的多样化趋势;第五章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导致的历史叙事转向,分析了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叙事观念与历史意识,进而讨论了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阐述了历史画的诗性叙事与现代主义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革命”史观是决定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关键问题,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主旋律创作导向的源头,它也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有着紧密的关联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建立了中国当代历史画创作的新模式,促进了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制度化,使其在新世纪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项文化政策,对中国当代美术产生重要的影响。重大历史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历史叙事的逻辑上与革命历史观念一脉相承,但在历史叙事观念上发生了转变,从而促成了新世纪以来历史主题绘画表现在现实主义界域下的多样化风格与现代主义形式的转变。

叶诚[7](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发展趋势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不断攀升,随着军事等硬实力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下降,以国际话语权等软实力因素的不断上升,各国在国际话语权领域的争夺日益激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主线,体现了浓厚的中国色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发展,表达了中国的价值追求,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的主要内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逐步走向“强起来”的重要阶段迈进。在实现“强起来”的进程中,国际话语权作为当前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软性权力之一,中国必须需要将其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中国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迎来了机遇,但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使得中国国际话语权与当前中国的国际角色不对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需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更加地奋发有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不断取得伟大突破才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内涵丰富、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凝聚了广泛的全球共识,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可以分为平等对话协商、持久和平的国际政治话语;持续共建共享、普遍安全的国际安全话语;秉持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国际经济话语;平等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国际文化话语;环境清洁美丽、绿色低碳的国际生态话语五个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理念指导,但一种全新的国际理念要在国际社会中取得广泛的传播与认可,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精神价值作为基础。因此,需要从持续增强自身实力建设,夯实话语根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增强话语自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搭建强大国际传播平台这四个方面入手,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提供话语支撑。

周建超[8](2020)在《媒体报道框架与东北形象的变迁 ——《人民日报》对东北地区报道的历时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从区域形象的媒介呈现角度出发,通过探究建国后《人民日报》对东北报道的叙述,分析其呈现出的具体形象。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借助不同历史时段重大的经济政治事件,勾勒出东北形象的变迁。对《人民日报》东北报道的具体材料进行框架分析,并结合区域媒介形象的相关理论分析其媒介形象呈现的内在动因。本研究的重点有两个,其一是描述东北形象的具体呈现,二是这种形象得以形成的经济政治因素,这同时也是本研究论述的核心内容。在研究的最后一部分,通过分析东北形象的历史共性及现状,探讨当下东北形象的形成,并对其中呈现的问题做出思考和总结。东北是一片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地理区域,“铁人精神”和“大国重器”都诞生于此,在70年的风雨历程中,东北经历过辉煌的过往也饱受转型的阵痛。在具体的媒介呈现上,东北主要以三种面貌呈现:建国初期斗志昂扬、火热建设的东北(1949—1965),上世纪末积重难返、转型艰难的东北(1978—2002),新世纪以来逐渐边缘、弱势的东北(2003—2019)。这三种面貌在《人民日报》中对应着三种报道框架,分别是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下的“宣扬框架”,转型阵痛下的“问题与策略框架”,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边缘框架”。东北形象的面貌和东北报道的框架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决策密不可分,“宣扬框架”下的东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线,是国家工业投资的重点区域,媒体的报道量甚至能与首都北京持平,塑造的形象也是丰富且正面的。“问题与策略框架”下的东北则饱受经济发展落后,文体教育、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报道无法扭转负面经济报道的颓势,“落后”成为当时东北形象的标签。“边缘框架”与国家出台振兴东北的政策相关,国家政策的扶持会提升一个地区的形象,东北地区在媒体关注上确实受益于振兴政策,但是也形成媒体关注与振兴政策关联的窘境。简单来说,国家出台振兴政策,东北获得媒体关注;国家不出台政策,东北就被媒体忽视。即使在不是振兴政策出台的相关年份,《人民日报》的东北报道也大多与振兴相关。东北自身获取媒体资源的能力薄弱,缺乏媒体关注东北日益边缘化的现象即是“边缘框架”。由于东北形象中经济形象占有突出地位,想要扭转东北形象的弱势一是要加强经济建设,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二是树立主动传播意识、主动发声,改进传播观念,将东北各地方形象的有益成分都纳入到东北形象的旗帜下,打出东北传播的组合拳。

李漪镔[9](2020)在《浅析国际媒体对1959-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态度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印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历史遗留问题使两国在边界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1959年3月西藏叛乱事件后,中印两国就边界问题的争议分歧逐渐扩大,直至发生了1962年的边界战争。在此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通过其媒体报道向公众传递事态发展进程,进而影响国民认知,引导公众情绪。受所在国家和国情等影响,不同国家媒体出于不同的政治考量及其他原因,在报道时选择的内容、呈现事态的角度以及报道态度均有所不同,或支持中国,或倾向印度,或保持中立,或左右摇摆。在争端之初,多数国家的媒体都对印度持支持和同情的态度,但在边界战争之后,理解和赞赏中国的媒体数量开始增加。一国的媒体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国对此事的认知立场,不同国家媒体报道在此事件过程的态度变化反映了其国家的态度和政策变化。

李南亮[10](2020)在《情绪·情境·情感·情意:历史探究性学习课堂四重境——以人民版“新中国外交(1949—1955)”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教育课程,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探究性学习目前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常态教学方式,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生活境界

二、万隆会议:历史的盛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万隆会议:历史的盛会(论文提纲范文)

(1)史诗的图像建构——历史画作为党史百年叙事的图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史题材美术图像建构的历史
二、百年党史图像志的历史阐释与艺术创造
    1.寻踪史迹,重建现场
    2. 去蔽还原,尊重史实
    3. 以史抒怀,宏大叙事
三、党史图像志建构的理论探索与审美追求

(2)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外交
        2.1.2 体育外交
        2.1.3 体育软实力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改革开放前中国体育外交的相关研究
        2.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外交的相关研究
        2.3.3 进入 21 世纪体育外交的相关研究
        2.3.4 建国70 年来体育外交发展的综述研究
        2.3.5 建国70 年来体育外交发展的关节点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历史研究法
        3.2.3 逻辑分析法
4 对建国70 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进行分析与讨论
    4.1 争取合法权益的体育外交时期(1949 年到1958 年)
        4.1.1 社会背景
        4.1.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4.1.3 体育外交的发展
    4.2 打破封锁,走出去的体育外交时期(1959 年到1970 年)
        4.2.1 社会背景
        4.2.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4.2.3 体育外交的发展
    4.3 从恢复关系到突破发展的体育外交时期(1971 年到1978 年)
        4.3.1 社会背景
        4.3.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4.3.3 体育外交的发展
    4.4 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体育外交时期(1979 年到2000 年)
        4.4.1 社会背景
        4.4.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4.4.3 体育外交的发展
    4.5 走向世界、全面引领的体育外交时期(2001到2019 年)
        4.5.1 社会背景
        4.5.2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4.5.3 体育外交的发展
    4.6 体育外交的表现形式及其主体机构
        4.6.1 体育外交的表现形式
        4.6.1.1 新媒体时代体育外交的主题报道与行为表达
        4.6.1.2 体育参与个体的外交意识
        4.6.2 体育外交的主体机构
        4.6.2.1 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
    4.7 体育外交发展的影响因素
        4.7.1 国际体育组织的推动
        4.7.2 国家领导人的推动
        4.7.3 外交政策的导向
    4.8 体育外交发展的作用
        4.8.1 从国家层面看体育外交
        4.8.1.1 体育外交是促进各国之间交流的纽带
        4.8.1.2 体育外交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
        4.8.2 从软实力层面看体育外交
        4.8.2.1 国际竞技体育赛事方面体育外交话语权的表现
        4.8.2.2 竞技体育项目竞赛规则中体育外交话语权的表现
        4.8.2.3 从传播学层面看体育外交的国际影响力
    4.9 对未来的展望
        4.9.1 体育外交人才的国际化发展
        4.9.2 客观认识体育的话语权
5 结论
6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外交基础层面:聚焦国家战略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外交方式层面:聚焦国际赛事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外交主体层面:聚焦多元主体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四)外交范围层面:聚焦社会职能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外交基础层面:聚焦国家战略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二)外交方式层面:聚焦国际赛事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外交主体层面:聚焦多元主体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四)外交范围层面:聚焦社会职能与体育外交的关系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取得的成绩
        (二)研究的不足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四、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国际关系理论
        (二)议程设置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外交
        (二)体育外交
        (三)体育外交策略
    三、小结
第三章 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历史经验
    一、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历史演进
        (一)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阶段(1949 年-1960 年)
        (二)“反修反帝”阶段(1961 年-1970 年)
        (三)“三个世界战略构想”阶段(1971 年-1980 年)
        (四)“独立自主与不结盟”阶段(1981 年-1988 年)
        (五)“韬光养晦”阶段(1989 年-2002 年)
        (六)“和平发展”阶段(2003 年-2012 年)
        (七)大国外交实施阶段(2013 年-至今)
    二、我国体育外交的历史成就
    三、我国体育外交的历史经验
    四、小结
第四章 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的域外镜鉴
    一、国外体育外交策略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二)日本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三)法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四)澳大利亚体育外交发展策略
    二、国外体育外交策略的经验借鉴
    三、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制定的现实依据
        (一)体育外交发展的历史经验
        (二)体育外交发展的域外镜鉴
        (三)体育外交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实施的主要目标
        (一)根本目标:增进国家利益,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
        (二)短期目标:把握冬奥机遇,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中期目标:改善舆论环境,加强区域体育合作交流
        (四)长期目标: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体育外交主体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二)体育外交客体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三)体育外交基础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四)体育外交目的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五)体育外交方式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六)体育外交范围的发展任务与时代要求
    四、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的策略选择
        (一)外交基础——服务体育外交新战略,提升体育外交整体地位
        (二)外交目的——把握体育外交新使命,深化体育外交价值判断
        (三)外交范围——重视公共外交新发展,激发民间体育交流活力
        (四)外交主体——发挥多元主体新力量,提升全球体育治理能力
        (五)外交客体——塑造对外交往新格局,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
        (六)外交方式——搭建体育交流新平台,加强体育对外文化交流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万隆精神下的新中国对阿外交与新时代的中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丝绸之路到万隆会议
二、 万隆精神与新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外交的开启
三、 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合作: 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

(6)新中国三次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研究(1949-1966、2004-2009、2011-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历史画的问题
    二、历史画研究的视野
    三、历史画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四、历史画研究的观念基础
第一章 历史画的概念内涵及外延
    第一节 历史画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历史画的功能
    第三节 历史画的观念
    第四节 历史画的现代性意义
    第五节 历史画的特质
第二章 历史画的叙事时空及场域
    第一节 历史时空意识
    第二节 历史画的展陈观念
    第三节 意识形态下的历史画创作
    第四节 写实性绘画与现实主义
    第五节 深入生活的绘画观念
第三章 革命历史观念主导下的历史画创作
    第一节 革命历史观念与历史意识
    第二节 革命与民族形式
    第三节 历史绘画的革命意识
    第四节 绘画语言的革命性
    第五节 领袖与英雄
    第六节 胜利与解放
第四章 历史画对身份的构建
    第一节 身份的危机
    第二节 主旋律创作导向的形成
    第三节 民众审美趣味的转向
    第四节 大众文化及历史画的时代性
    第五节 图像的解放
    第六节 历史主题与绘画性叙事
    第七节 重大历史题材绘画的表现特征
    第八节 历史主题绘画的国家属性
第五章 文化认同与历史画创作
    第一节 历史叙事的转向
    第二节 文明历史叙事的当代性
    第三节 文化认同与历史记忆
    第四节 诗性叙事与现代主义
    第五节 历史的真实与绘画的造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品信息
    附录2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信息
    附录3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大事记
    附录4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信息
致谢

(7)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视角的创新
        (二)内容的创新
第一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理论阐述
    一、国际话语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话语权的内涵
        (二)国际话语权的内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战略与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理论
        (三)西方话语权建构理论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迎来的机遇
        (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国际秩序正面临着深刻变革,中国需要贡献智慧与方案
    二、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中心主义与意识形态偏见
        (二)西方强势话语的压迫
    三、我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不足
        (一)话语主体的缺位
        (二)话语内容的失位
        (三)话语方式的错位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
    一、构建平等对话协商、持久和平的国际政治话语
        (一)坚持平等对话、协商互助的伙伴关系
        (二)推动新型大国伙伴关系的建设
        (三)推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建设
    二、构建持续共建共享、普遍安全的国际安全话语
        (一)树立共同安全观
        (二)坚持综合安全观
        (三)推动合作安全观
        (四)牢固可持续安全观
    三、构建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国际经济话语
        (一)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精神
        (二)以创新作为经济第一驱动力
        (三)以“共商、共建、共享”推进世界经济体系建设
    四、构建平等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国际文化话语
        (一)树立文化平等,推动文化交流
        (二)坚持文化多样,反对文化霸权
        (三)推动文化融合,促进文化进步
    五、构建环境清洁美丽、绿色低碳的国际生态话语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三)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
第四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实现路径
    一、持续增强硬实力建设,夯实话语根基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格局转型
        (三)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强对外贸易合作
    二、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话语自信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塑造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
    三、充分利用国际机制,拓展话语平台
        (一)积极参与现有机制,增强国际社会影响
        (二)主导创新国际机制,提升国际机制话语权
        (三)提供更多国际产品,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四、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完善话语体系
        (一)丰富话语主体
        (二)创新话语内容
        (三)完善话语方式
        (四)增强传媒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媒体报道框架与东北形象的变迁 ——《人民日报》对东北地区报道的历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框架理论
        2.媒介形象理论
        3.区域媒介形象理论
        4.关于区域媒介形象的研究范式
    第三节 东北形象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重难点
第二章 历史的回溯:东北形象的媒介呈现
    第一节 《人民日报》报道中的东北形象
        一、东北形象的历史呈现
        二、东北报道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不同报道领域的东北形象
        一、明显“盛衰二分”的经济形象
        二、政策约束下的东北形象
        三、报道分散的社会文化形象
    第三节 东北形象的转变
第三章 媒体报道框架与东北形象的媒介建构
    第一节 恢复与建设(1949—1965):“宣扬框架”下的东北
        一、以“建设者”为特征的工业形象
        二、富饶的农业生产形象
        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样板的外事形象
    第二节 政治风波(1966—1977):东北形象的削弱
    第三节 积重难返(1978—1990):“问题框架”下的东北
        一、负面经济形象出现
        二、负面政府形象显现
        三、以社会文化、农林生态报道充实东北形象
    第四节 艰难转型(1991—2002):“问题”与“策略”框架下的东北形象的塑造
        一、负面经济形象的固化
        二、其他领域塑造正面形象的实践
    第五节 振兴战略提出(2003—2019):“边缘框架”下的东北
        一、东北报道与政策发布高度相关
        二、东北形象传播力弱
第四章 东北形象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第一节 70年来东北形象的共性
    第二节 当下东北形象的处境
    第三节 关于东北形象提升的思考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之处
    三、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浅析国际媒体对1959-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态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印边界争端概述
    一、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分歧
    二、1959-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的国际背景
第二章 国际媒体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报道
    一、争端公开(1959年):中方和者寡,印方应者众
    二、曲折谈判(1960年):中方逐渐回暖,印方逞己失众
    三、走向战争(1961-1962年):中方得道多助,印方失道寡助
第三章 从战后国际媒体报道看战争对两国的影响
    一、印度显然得不偿失
    二、中国获取和平红利
后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情绪·情境·情感·情意:历史探究性学习课堂四重境——以人民版“新中国外交(1949—195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绪渲染:唤醒历史情趣
二、情境创设:走进历史体验
    (一)基于现实两大阵营博弈与对抗之间的理性抉择:“一边倒”鲜明立场
    (二)尽显一代伟人的风范智慧与大国担当:从容入“舞”(日内瓦→万隆)
三、情感表达:感悟历史价值
四、情意释放:重构历史表达

四、万隆会议:历史的盛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史诗的图像建构——历史画作为党史百年叙事的图像志[J]. 尚辉. 美术, 2021(07)
  • [2]建国70年来体育外交的历程及发展研究[D]. 高颖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我国体育外交发展策略研究[D]. 王超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万隆精神下的新中国对阿外交与新时代的中阿关系[J]. 余建华.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1(02)
  • [5]1956年中国作协参加亚洲作家会议史料钩沉——兼谈对日本战后文坛的影响[J]. 曾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10)
  • [6]新中国三次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研究(1949-1966、2004-2009、2011-2016)[D]. 刘坚.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5)
  • [7]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研究[D]. 叶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8]媒体报道框架与东北形象的变迁 ——《人民日报》对东北地区报道的历时性研究[D]. 周建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9]浅析国际媒体对1959-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态度的变化[D]. 李漪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10]情绪·情境·情感·情意:历史探究性学习课堂四重境——以人民版“新中国外交(1949—1955)”为例[J]. 李南亮.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20(04)

标签:;  ;  ;  ;  ;  

万隆会议:历史上的盛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