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普贴薄膜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春美[1](2019)在《安普贴薄膜在压力性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安普贴薄膜在压力性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5例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高危患者,均为入住ICU患者,使用安普贴薄膜进行预防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入院后预防性使用,在住院期间无压疮发生,22例患者在Ⅰ期、Ⅱ期使用1-2张薄膜很快痊愈,3例皮肤破溃创面在使用后,创面无扩大,渗出物减少,效果明显。结论安普贴薄膜在压力性损伤的防治中有较好效果。
胡一兰,王雪芬,王庆兰[2](2018)在《1例尤文肉瘤病人压疮原因分析与风险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肿瘤病人经过各种治疗,如手术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后,身体机能遭到严重破坏,免疫力降低,食欲下降,身体疲乏无力,活动能力下降,有的病人甚至需要长期卧床,这些都会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2]。压疮护理也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压疮风险管理是将压疮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制定压疮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压疮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识别压疮高危因素,采取个性化压疮防治措施并进行动态
钟芝兰[3](2017)在《安普贴用于压疮预防的价值评析与临床护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讨安普贴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效果。方法 100例压疮高危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压疮护理,在此基础上,Ⅰ组给予皮维碘软膏敷用,Ⅱ组使用安普贴薄膜贴敷,对比评估两组的压疮发生情况。结果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后,Ⅱ组发生压疮2例,包括Ⅰ期1例,Ⅱ期1例,无Ⅲ、Ⅳ期压疮患者,压疮总发生率为4.0%(2/50);Ⅰ组发生压疮9例,其中Ⅰ期、Ⅱ期及Ⅲ期分别有5例、3例和1例,无Ⅳ期压疮,压疮总发生率为18.0%(9/50)。Ⅱ组患者的压疮总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压疮高危患者实施安普贴薄膜贴敷及一系列精心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值得推荐。
樊艳美[4](2017)在《穴位按摩对Ⅰ期压疮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Ⅰ期压疮的转归情况。研究穴位按摩对Ⅰ期压疮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为Ⅰ期压疮的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或者规范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我院自2016年3月至8月入院的27例Ⅰ期压疮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压疮常规护理。我院自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入院24例Ⅰ期压疮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护理措施的穴位按摩。取穴包括全身穴位和局部穴位。全身穴位取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丰隆(双侧)、气海、关元等强壮穴;局部穴位是根据压疮的不同部位,在压疮部位的同一经络,循经取穴2个。骶尾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局部选择承扶、秩边穴位;足跟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局部选择昆仑、跗阳穴位;髋部属于足少阳胆经,可局部选择居髎、环跳穴位;足外踝属于足少阳胆经,可局部选择阳交、膝阳关穴位;足内踩属于足少阴肾经,可局部选择照海、太溪穴位。根据子午流注的理论。本研究选取上午9:00-11:00及下午15:00-17:00进行穴位按摩。每次每穴1分钟。按摩方法采取指按法。每日记录实施的护理措施、压疮部位面积、PUSH计分的情况。观察周期为14天。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51例,观察组24例,对照组27例。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有效率之和。观察组总有效20例,无效4例;对照组总有效9例,无效18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痊愈19例,痊愈时间为(7.16±3.82)天,对照组痊愈8例,痊愈时间为(7.38±3.85)天。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痊愈时间分段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痊愈时间在4-7天的比例分别占42.1%和50.0%。结论:本研究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穴位按摩中医护理技术配合子午流注理论用于Ⅰ期压疮的干预,提高了压疮治疗的总有效率。Ⅰ期压疮平均痊愈时间大概为7天,痊愈时间段主要集中在4-7天。
徐正仙[5](2017)在《压疮护理中常见的认识误区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压疮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让所有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理人员非常棘手的护理难题[1],随着护理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探讨对压疮护理中常见的误区和错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压疮概念的发展最早的时候,压疮这一概念被称为"褥疮",来源于拉丁文单词"decub",演绎成中文就是"躺倒"的意思,所以追本溯源,压疮一开始可以定义为"由于躺卧引发的肢体溃疡"。从现实角度上讲,任何长期久卧或者久坐的患者都
李文龙[6](2017)在《安普贴薄膜在防治压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安普贴薄膜对于压疮的预防作用及对ⅠⅡ期压疮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住院压疮高危患者与ⅠⅡ期压疮患者135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69例与试验组6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加用安普贴薄膜护理,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的压疮发生率为2.2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试验组的ⅠⅡ期压疮总有效率为100.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结论:安普贴薄膜能够有效降低压疮高危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且对于ⅠⅡ期压疮具有良好疗效,对压疮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仇立波[7](2016)在《电针傍刺对大鼠压疮损伤修复与MAPK/ER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傍刺对于大鼠压疮损伤愈合过程中压疮面积变化、血流变化、微血管计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Ras、c-Raf、p-MEK1、MEK1、p-ERK1、ERK1蛋白表达、MEK1mRNA及ERK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压疮的作用机理。方法:1.雌性健康清洁级SD大鼠120只,体重200-250g,在温度20±2℃、湿度40-50%RH、自然光照环境中适应性喂养1周,期间单笼喂养,自由进食,饮水。将12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模型组、空白组4组,每组30只,每组依据接受治疗时间长度分为1d、3d、5d、7d、9d共5个亚组,每个亚组纳入大鼠6只。2.采用自制压疮造模装备制作Ⅱ期压疮后给予治疗。电针组采用傍刺针刺手法,以疮面中心为第一进针点,深度为0.2寸,距离疮面内侧边缘0.5cm处为第二进针点,平刺入皮下,针灸针方向与大鼠腿部肌肉纹理走向相一致,不施手法,连接微电流电刺激仪进行治疗(电流:500μA,0.5HZ,30min/次,1次/日),其中负极置于损伤的皮肤中心,正极连接损伤皮肤外侧。电针+抑制剂组每次治疗前1h用微量注射器尾静脉注射PD98059(剂量为0.3mg/kg)[138],针刺之后连接电刺激仪,通电治疗。模型组碘伏消毒处理。空白组捆绑方式同以上各组,但不予任何治疗。除电针+抑制剂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治疗前均需注射与PD98059等体积的生理盐水。3.分别在造模后、1d、3d、5d、7d、9d治疗后使用求积仪硫酸盐薄膜透绘法测量压疮面积变化,使用血流仪测量各组大鼠疮面血流变化。4.采用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微血管计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Ras、c-Raf蛋白表达水平。6.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MEK1、ERK1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MEK1mRNA、ERK1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1.压疮面积测量结果显示:治疗1d时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三组相比较,各组间压疮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余下各时间点从3d~9d,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组压疮愈合率高于模型组,二者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电针+抑制剂组比较,电针组压疮愈合率优于电针+抑制剂组,二者之间差异显着(P<0.01)。2.大鼠压疮皮肤血流观测:与空白组相比较,1~3d模型组大鼠压疮观测区域血流量显着升高,二者差异显着(P<0.05),5~9d模型组大鼠压疮观测区域血流量明显降低,二者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比较,1~3d电针组大鼠治疗后压疮观测区域血流量显着降低,二者间差异显着(P<0.05),5~9d电针组大鼠治疗后压疮观测区域血流量显着升高,二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与电针组相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各时间点大鼠治疗后压疮观测区域血流变化趋势二者相同,并且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3.HE染色结果观测:(1)与空白组相比较,1d~7d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少于空白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3d~7d电针组微血管数目明显优于模型组,二者组间差异显着(P<0.01或P<0.05);与电针组相比较,3d~7d电针+抑制剂组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少于电针组,二者组间差异显着(P<0.05);9d时间点各组相比较,各组之间微血管数量相当,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2)与空白组相比较,1d~7d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内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少于空白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3d~7d电针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明显优于模型组,二者组间差异显着(P<0.01或P<0.05);与电针组相比较,3d~7d电针+抑制剂组内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少于电针组,二者组间差异显着(P<0.05);9d时间点各组相比较,各组之间微血管数量相当,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Ras蛋白在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浆,颜色呈黄色或棕黄色。在压疮损伤出现后,与空白组相比较,1d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各组之间Ras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d~9d模型组Ras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3d~9d电针组Ras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相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在3d~9d各时间点Ras蛋白表达量略有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部5个亚组间相比较,模型组Ras蛋白表达在1d最高,然后逐渐下降,5d时表达水平最低,然后逐渐升高;电针组与电针+抑制剂组中Ras蛋白表达水平从1d~9d逐渐升高。(2)与空白组相比较,1d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各组之间c-Raf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d~9d模型组c-Raf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3d~9d电针组c-Raf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相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在3d~9d各时间点c-Raf蛋白表达量有所下降,但二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部5个亚组间相比较,模型组内c-Raf蛋白表达水平在3d点最低,然后逐渐上升;电针组与电针+抑制剂组中c-Raf蛋白表达水平从1d~9d时间点逐渐升高,7d时间点后表达水平上升的趋势有所减缓。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1d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之间4种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d~9d模型组MEK1、p-MEK1、p-ERK1等蛋白表达显着增多,3种蛋白表达组内峰值均出现于5d时间点,与空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K1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MEK1、p-MEK1、p-ERK1在3d~9d电针组中的表达水平均有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峰值出现于3d时间点,ERK1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电针组相比较,MEK1、p-MEK1、p-ERK1在3d~9d电针+抑制剂组中的表达水平略有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峰值出现于3d时间点,与3d电针组相比,3种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电针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ERK1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6.Real-Time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1d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各组之间MEK1mRNA、ERK1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9d模型组中MEK1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优于空白组,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内MEK1mRNA表达峰值出现于5d时间点,ERK1mRNA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MEK1mRNA在3~9d电针组中的表达水平有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内MEK1mRNA表达峰值出现于3d时间点,ERK1 mRNA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电针组相比较,MEK1mRNA在3~9d电针+抑制剂组中的表达水平略有下降,这种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K1mRNA表达水平有所下降,但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电针傍刺能够有效促进压疮愈合。2.电针傍刺对于压疮皮肤血运重建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MAPK/ERK信号通路参与压疮修复过程,提高Ras、c-Raf、MEK1、p-MEK1蛋白、p-ERK1蛋白、MEK1mRNA表达水平,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加速微血管再生重构,可能是电针傍刺治疗压疮的机理之一。
郑莉萍[8](2016)在《溃疡油与康惠尔敷料用于压疮护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院内自制溃疡油用于Ⅱ-Ⅲ期压疮的护理中,并以常规有效的康惠尔系列敷料做对比,观察和比较两种方法对治疗Ⅱ、Ⅲ期压疮的疗效,分析成本效益,以期在临床中发现更廉价有效的护理方法,既保证疗效,又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扩展院内自制剂溃疡油的临床应用范围,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积蓄依据。[方法]选取137例住院压疮Ⅱ、Ⅲ期的患者,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康慧尔系列敷料护理,试验组用溃疡油护理,观察两周(分别在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观察和记录各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疮面面积、深度、肉芽面积、渗出量、组织类型和压疮愈合评价量表评分,以及疮面护理所花费的费用。[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第3天(p=0.775)、第7天(p=0.092)压疮愈合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天(p=0.002),第14天(p=0.001)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疮面面积、肉芽面积各时间点两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疮面深度从第3天起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疮面渗出量、疮面组织类型从第7天往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使用溃疡油换药,压疮疮面费用明显低于使用康惠尔敷料换药(p<0.05)[结论]中药自制剂溃疡油能有效的促进Ⅱ、Ⅲ期压疮的愈合。并且与康慧尔敷料相比,溃疡油能更快更有效地降低压疮愈合量表评分、减小疮面深度、减少疮面渗液和改善疮面组织类型,且费用更低,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张镜开,冯雪珍[9](2015)在《输液贴与安普贴联合使用对治疗压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确保安普贴治疗压疮效果的前提下,探讨联合使用输液贴与安普贴对压疮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脑血管病合并压疮(ⅠⅢ期)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使用安普贴处理压疮,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安普贴和输液贴处理压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观察记录两组安普贴的更换时间和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安普贴的换贴时间为(3.17±0.73)d,显着长于对照组的(1.92±0.46)d,非伤口原因导致的换贴次数为5次(16.7%),显着少于对照组的16次(2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液贴与安普贴的联合使用方法可以确保安普贴对压疮的治疗效果,也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安普贴更换次数,有益于患者,值得推荐使用。
高妍[10](2014)在《压疮的防治与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压疮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方法:2012年6月-2013年5月,护理治疗的压疮患者10例,其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70-92岁,平均81岁,对创面进行消毒、外用药膏涂抹的方法治疗,护理人员给予精心护理。结果:10例压疮患者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通过精心和耐心的护理,可以帮助压疮病人减轻痛苦,提高康复速度。
二、安普贴薄膜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普贴薄膜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安普贴薄膜在压力性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2 护理要点 |
3 讨论 |
(2)1例尤文肉瘤病人压疮原因分析与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分析压疮发生的原因 |
2.1 保护性贴膜的选择不当 |
2.2 护理评估不到位 |
2.3 健康教育不到位 |
3 防范对策 |
3.1 建立三级压疮质控体系, 促进压疮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
3.2 全面做好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 |
3.3 正确选择皮肤保护性敷料 |
3.4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4 小结 |
(3)安普贴用于压疮预防的价值评析与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护理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穴位按摩对Ⅰ期压疮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压疮的认识 |
1 概念 |
2 病因病机 |
3 治则治法 |
综述二 Ⅰ期压疮的研究进展 |
1 压疮定义及Ⅰ期压疮的临床表现 |
2 Ⅰ期压疮的发生机制 |
2.1 缺血性损伤机制 |
2.2 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
2.3 细胞变形学说 |
3 Ⅰ期压疮的危险因素 |
3.1 力学方面 |
3.2 潮湿 |
3.3 其他因素 |
4 Ⅰ期压疮的流行病学 |
5 Ⅰ期压疮的干预方法 |
5.1 新型敷料 |
5.2 局部药物外用治疗 |
5.3 中医护理技术 |
5.4 物理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穴位按摩对Ⅰ期压疮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分组方法 |
2.3 研究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数据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 |
3.2 两组压疮疗效判断比较 |
3.3 压疮愈合时间 |
4 讨论 |
4.1 穴位按摩对Ⅰ期压疮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
4.2 两组压疮平均痊愈时间大概为7天 |
4.3 两组压疮痊愈时间分段集中在4-7天 |
4.4 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干预Ⅰ期压疮的优势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5)压疮护理中常见的认识误区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压疮概念的发展 |
2 压疮护理认知的误区 |
3 受压皮肤出现发红应及时进行按摩 |
4 使用气垫圈和烤灯可预防压疮 |
5 预防压疮护理翻身的角度问题 (传统方法是侧卧位直接翻为90度) |
6 压疮预防护理体位 |
7 在高危区域进行的冗余操作 |
8 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当中的应用 |
9 预防压疮的具体措施 |
9.1 量化评估压痮危鹩因素 |
9.2 正确使用预防压疮工具 |
9.3 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及新型敷料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
9.4 强调皮肤保护 |
9.5 科学有效健康指导 |
(6)安普贴薄膜在防治压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试验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
2.2 Ⅰ~Ⅱ期压疮的疗效 |
3 讨论 |
(7)电针傍刺对大鼠压疮损伤修复与MAPK/ER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压疮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关于压疮损伤的研究进展 |
1.1.1 皮肤解剖学概述 |
1.1.2 皮肤组织形态学概述 |
1.1.3 皮肤生理学概述 |
1.1.4 皮肤微血管概述 |
1.1.5 皮肤病理生理学概述 |
1.1.6 压疮发病因素 |
1.1.7 压疮发病部位 |
1.1.8 压疮的分期 |
1.1.9 关于压疮的护理 |
1.1.9.1 国内外对于压疮护理认识的异同 |
1.1.9.2 压疮的护理方法 |
1.1.9.3 压疮的流行病学资料 |
1.1.10 现代医学对于压疮的治疗 |
1.1.10.1 物理治疗 |
1.1.10.2 湿性治疗 |
1.1.10.3 药物治疗 |
1.1.10.4 手术治疗 |
1.1.10.5 负压吸引 |
1.1.10.6 生长因子 |
1.1.10.7 电刺激治疗 |
1.2 中医学对于压疮的研究 |
1.2.1 中医学对于压疮的认识 |
1.2.2 压疮的病因 |
1.2.3 压疮的病机 |
1.2.4 压疮的临床分型 |
1.2.5 压疮的转归 |
1.2.6 压疮的治法治则 |
1.2.7 压疮的治疗 |
1.2.7.1 中药治疗 |
1.2.7.2 艾灸治疗 |
1.2.7.3 针刺治疗 |
2 MAPK/ERK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2.1 MAPK/ERK信号通路概述 |
2.2 MAPK/ERK信号通路各分子结构和作用 |
2.3 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的选择 |
实验一 电针对压疮损伤修复中面积变化与血流变化影响的观察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和治疗 |
2.3 大鼠压疮损伤面积愈合率的测定 |
2.4 大鼠压疮血流变化的测定 |
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大鼠压疮损伤面积愈合率的变化 |
4.2 大鼠压疮皮肤血流的变化 |
5 实验小结 |
实验二 电针对压疮损伤修复中微血管计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Ras、c-Raf蛋白、MEK1、ERK1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和治疗 |
2.3 标本采集 |
2.4 主要工作液的配制 |
2.4.1 免疫组化工作液的配制 |
2.4.2 Western-blot工作液的配制 |
2.5 HE染色步骤 |
2.6 Ras与c-Raf的免疫组化法检测 |
2.7 MEK1、p-MEK1及ERK1、p-ERK1的Western-blot检测 |
2.7.1 总蛋白的提取 |
2.7.2 蛋白浓度检测 |
2.7.3 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
2.8 结果观察 |
2.8.1 HE染色结果观察 |
2.8.2 Ras、c-Raf的免疫组化法结果观察 |
2.8.3 Western-blot分析 |
3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微血管计数观测 |
4.2 各组大鼠压疮皮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观测 |
4.3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中Ras蛋白表达 |
4.4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中c-Raf蛋白表达 |
4.5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中MEK1、p-MEK1、ERK1、p-ERK1的蛋白表达 |
5 实验小结 |
实验三 电针对压疮损伤修复中MEK1mRNA、ERK1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材料和试剂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和治疗 |
2.3 标本采集 |
2.4 提取总RNA |
2.5 引物设计 |
2.6 逆转录反应 |
2.7 PCR反应 |
3 结果观测 |
4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5 实验结果:各组大鼠压疮皮肤组织MEK1mRNA、ERK1mRNA的表达 |
6 实验小结 |
讨论 |
1 实验动物与造模方法的选择 |
2 傍刺与压疮治疗 |
3 电刺激疗法与参数的选择 |
4 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与研究成果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8)溃疡油与康惠尔敷料用于压疮护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0 压疮的流行病学研究 |
1 压疮危险因素及评估 |
1.1 压疮的主要危险因素 |
1.2 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 |
2 压疮的预防 |
3 压疮管理 |
4 压疮的分期 |
5 压疮的西医疗法 |
5.1 压疮西医治疗理念 |
5.2 压疮外用西药 |
5.3 压疮外用敷料 |
5.4 其他辅助疗法 |
6 压疮的中医疗法 |
6.1 压疮中医治疗理念 |
6.2 压疮外用中药 |
6.3 其他中医疗法 |
7 压疮的疗效评价 |
8 压疮的成本效益 |
9 文献总结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基础 |
1 自制溃疡油 |
1.1 溃疡油的起源与发展 |
1.2 溃疡油药品说明 |
1.3 溃疡油组方释义 |
1.4 溃疡油主要成分的相关应用研究 |
1.5 溃疡油的临床应用 |
2 溃疡油用于压疮 |
2.1 理论依据 |
2.2 典型个案 |
2.3 回顾性调查 |
第三部分 对比试验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随机分组 |
1.3 护理措施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1.6 研究流程图 |
2 研究结果 |
2.1 病例脱落情况 |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
2.2.1 基本资料 |
2.2.2 疮面面积 |
2.2.3 疮面深度 |
2.2.4 疮面肉芽面积 |
2.2.5 疮面渗出量 |
2.2.6 疮面组织类型 |
2.2.7 疮面愈合量表(PUSH)评分 |
2.2.8 压疮护理费用 |
2.3 试验组自身比较 |
2.3.1 疮面面积 |
2.3.2 疮面深度 |
2.3.3 疮面肉芽面积 |
2.3.4 疮面渗出量 |
2.3.5 疮面组织类型 |
2.3.6 疮面愈合量表(PUSH)评分 |
2.4 对照组自身比较 |
2.4.1 疮面面积 |
2.4.2 疮面深度 |
2.4.3 疮面肉芽面积 |
2.4.4 疮面渗出量 |
2.4.5 疮面组织类型 |
2.4.6 疮面愈合量表(PUSH)评分 |
3 讨论 |
3.1 康惠尔系列敷料可促进压疮愈合 |
3.1.1 康惠尔敷料分类及应用 |
3.1.2 安全性研究 |
3.1.3 相关结果分析 |
3.2 溃疡油促进压疮疮面愈合 |
3.2.1 主要机制 |
3.2.2 安全性研究 |
3.2.3 相关结果分析 |
3.3 康惠尔与溃疡油治疗压疮效果比较 |
3.3.1 两组资料的可比性 |
3.3.2 疗效比较 |
3.4 压疮护理费用 |
4 结论 |
5 质量控制 |
5.1 质量控制小组 |
5.2 操作规范 |
5.3 人员培训 |
5.4 伦理说明 |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6.1 脱落率较高 |
6.2 压疮分期比较局限 |
6.3 治疗因素的控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试验观察记录单 |
附录4 随机分组序列及说明 |
附录5 脱落病例信息表 |
附录6 不良事件报告单 |
致谢 |
(9)输液贴与安普贴联合使用对治疗压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10)压疮的防治与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护理病例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病例及方法: |
2 结论 |
3 讨论与体会 |
3.1 压疮的病因 |
3.1.1 外力因素: |
3.1.1. 1 持续性垂直性压力: |
3.1.1. 2 剪切力: |
3.1.1. 3 摩擦力: |
3.1.2 潮湿: |
3.1.3 营养状况不良: |
3.1.4 其他年龄: |
3.2 压疮的预防及常规护理措施 |
3.2.1 要经常定时翻身, 以减轻对皮肤的压迫。 |
3.2.2 要注意清洁卫生, 要给病人经常擦洗, 大小便后及时清理。 |
3.2.3 体位: |
3.2.4 用于预防压疮的工具: |
3.2.5 营养的补给: |
3.2.6 预防压疮还应注意皮肤保护: |
3.2.7 新型敷料的应用: |
3.2.8 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指导: |
3.3 压疮的治疗护理 |
3.3.1 物理疗法: |
3.3.2 药物疗法 |
3.3.2. 1 安普贴薄膜: |
3.3.2. 2 复方消褥灵: |
3.3.2. 3 甲硝唑加珍珠粉: |
3.3.2. 4 头孢哌酮加愈肤宁: |
3.3.2. 5 云南白药治疗压疮: |
3.3.2. 6 凡士林: |
3.4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
3.5 护理体会: |
四、安普贴薄膜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安普贴薄膜在压力性损伤治疗中的应用[J]. 高春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7)
- [2]1例尤文肉瘤病人压疮原因分析与风险管理[J]. 胡一兰,王雪芬,王庆兰. 全科护理, 2018(30)
- [3]安普贴用于压疮预防的价值评析与临床护理研究[J]. 钟芝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7(35)
- [4]穴位按摩对Ⅰ期压疮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D]. 樊艳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5]压疮护理中常见的认识误区及研究进展[J]. 徐正仙.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05)
- [6]安普贴薄膜在防治压疮中的应用[J]. 李文龙. 现代临床医学, 2017(01)
- [7]电针傍刺对大鼠压疮损伤修复与MAPK/ER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仇立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溃疡油与康惠尔敷料用于压疮护理的比较研究[D]. 郑莉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输液贴与安普贴联合使用对治疗压疮的临床研究[J]. 张镜开,冯雪珍. 临床医学工程, 2015(04)
- [10]压疮的防治与护理体会[J]. 高妍.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