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三相静止变流器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尚,葛红娟,尹航,杨帆,Michael Pecht[1](2021)在《基于双输入双向脉冲电压单元的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文中指出该文提出一系列双输入双Buck脉冲电压单元,进一步提出三相双输入航空静止变流器拓扑族。该拓扑族无桥臂直通风险,可以四象限工作,同时实现一个电压周期内负载的五电平输出,有效地减小了谐波含量。该文详细分析拓扑族的四象限工作模态,提出适用于该拓扑族的双载波自适应调制策略,并建立拓扑族的数学模型,推导基于小信号模型的传递函数,进行系统电压-电流双闭环参数设计、动态性能分析等研究。实验结果说明,该文提出的双输入双向脉冲电压单元、拓扑族结构、调制策略具有可行性,验证了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参数设计的正确性,以及系统在负载变化时的快速响应能力。
刘永杰,刘少波,罗运虎[2](2020)在《基于虚拟仪器的飞机三相静止变流器综合测试设备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某型飞机三相静止变流器各种电气性能综合测试的需要,基于虚拟仪器技术与自动测试理论,研制了一台三相静止变流器综合测试设备。采用"直流电压源+功率分析仪+交流负载"为主要架构,搭建三相静止变流器电气综合测试设备硬件平台,并基于VC++6. 0开发变流器测试软件。最后,针对某型变流器,对测试台的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有效性。所做研究对于其他机型三相静止变流器的电气性能测试具有借鉴意义。
朱彬[3](2019)在《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的主流战斗机大多采用交流直流混合供电系统为机载设备供电,而静止变流器通常是在发电机停发的情况下作为机载二次电源(备用电源)为飞机供电,它的供电质量直接影响到飞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飞机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是为飞机二次电源系统的地面测试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测试飞机电源系统的供电品质是否达到规定要求,从而为电源系统的检修和维护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型机载三相静止变流器的装备,急需研制相应的测试设备对其装机前各参数校验、装机后的故障诊断和修理维护工作提供保障。为解决此问题,本文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能够对三相静止变流器的各项参数和控制信号进行检查,帮助查找与排除故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三相静止变流器参数测试的基本原理,对测试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方案。2.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对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进行了研究,完成了电路设计和功能测试。3.结合模块化设计思想,设计了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软件结构,实现了LabWindows/CVI编程,通过了软件功能测试,同时对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系统测试和用户使用,验证了本文建立的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能顺利完成对三相静止变流器的全面检测,并能通过检查各种控制信号,帮助查找与排除故障。系统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检测效率,能为相关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邓勇[4](2019)在《基于Si和SiC器件的大功率航空静止变流器的研制》文中提出航空静止变流器(ASI)是一种利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将飞机上的直流电源变换成电压一定且频率固定的逆变电源。随着航空飞机上用电设备的复杂化、多样化以及精细化,与过去相比现代航空飞机对机载供电电源功能和性能上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ASI朝着小型化、轻量化、高效化和模块化的趋势发展。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器件相比于硅(Si)基功率半导体器件具有一系列优越的特性,故将其应用在ASI上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关于将SiC功率器件应用在ASI上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两级式3kVA功率级的三相ASI的研制为目标,结合本课题静止变流器的设计指标和SiC MOSFET的特性,就体积、重量、效率和模块化设计等关键问题,从拓扑结构、调制策略、采样方式、控制算法以及新型功率器件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基于Si MOSFET和基于SiC MOSFET的航空逆变电源的对比研究,并具体介绍了两者的设计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为:1.对ASI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半导体功率器件的特性对比结果,指出SiC器件是未来航空电源中功率开关器件的首选,为ASI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提供新的思路。2.在对关于ASI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两级式三相组合式逆变电路为本课题ASI的整体电路拓扑,以推挽正激电路为前级直直变换器拓扑,以传统全桥逆变电路为后级直交逆变器拓扑,并重点对后级DC/AC逆变器进行深入研究。3.根据选定的拓扑对后级单相全桥逆变器的等效模型和三种SPWM调制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搭建了SPWM驱动脉冲、单相全桥和三相组合式逆变开环以及双闭环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验证了逆变系统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参数计算的准确性。4.在仿真验证的基础上对以数字控制的三相组合式ASI进行软硬件设计,包括驱动电路、隔离电路、辅助电路、采样电路、DSP最小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关SPWM生成、PI算法等程序设计。5.在实验室搭建了一台基于Si器件的3kVA三相逆变电源样机和一台基于SiC器件的1kVA单相逆变电源样机,并对两个样机进行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软硬件参数设计的正确性,同时证明了SiC MOSFET相比Si MOSFET具有优异的开关性能以及低损耗特性,在ASI的应用中能有效地提升逆变电源的功率密度,为拓展SiC功率半导体器件在航空电源的应用范围提供了借鉴。
黄美妮[5](2019)在《基于宽输入大功率航空静止变流器DC-DC的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某项目要求,需研制一种宽输入大功率的航空静止变流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依据项目设计指标要求,本文重点对宽范围输入、大功率以及高效率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根据宽输入以及大功率的要求,在对DC-DC电路做了深入地了解之后,选择了推挽正激拓扑结构作为本次研究的主电路;在提高效率方面对拓扑结构进行优化实现软开关技术;采用多模块并联对大功率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主电路在硬开关状态下的工作模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此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分析之后引入软开关技术,对主电路在软开关状态下的工作模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实现时需要的参数进行了计算;我们使用仿真软件在宽输入时对主电路在两种开关状态下分别进行仿真测试;分析结果可得到软开关模式下,开关损耗得到降低,但输入电压越高会使效率降低。基于单体电源的基础上,采用单体并联实现大功率的要求,为使每相都可以处于最佳状态采用了数字均流算法对每个模块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为了更好地设计均流环节的控制器对电路结构进行了小信号建模,并根据整机的要求确定选用PI控制器;使用仿真软件在宽输入的情况下对每组的均流精度进行计算得出均流控制设计合理。最后搭建硬件电路进行实验测试。首先对单体模块进行测试,在宽输入电压下对主电路进行硬开关以及软开关的测试,得出软开关状态下可以减小开关损耗;在宽输入电压下对效率进行测试得出硬开关状态下均未达到设计指标,软开关的状态下可以达到设计要求会出现随着电压增大效率降低同仿真分析相同;对三台单体电源进行并联测试,在宽输入电压下均流调节时均流精度达到设计的指标。同时在宽输入时对于整机的效率进行测试得到其效率达到设计指标。依据项目的整体架构与后级DC-AC部分进行整理之后,对硬件部分的外壳进行设计并对放置方式进行合理设计满足后期的拆卸以及更换的要求。本文依据某科研项目指标进行设计,最终DC-DC部分顺利完成,实验结果满足宽输入、大功率以及高效率的指标要求,实验过程中采用的软开关技术以及数字均流技术会对航空静止变流器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陈玉升[6](2019)在《航空多电发动机AC/DC变换器及供电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飞机和航空发动机逐渐向多电化、全电化的方向发展,称为多电飞机和多电发动机。多电负载的大规模使用对电能的产生、输送、分配等环节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供电体制和电力电子变换器已经无法满足多电飞机的需求,为了提供高效可靠的供电系统,进一步提高电能的转换效率,本文以美国军方制定的多电发动机电源标准为依据,对多电发动机供电系统和电力电子变换器展开研究。本文设计了多电发动机供电系统和电力电子变换器解决方案。主要对A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以提高直流母线电压鲁棒性和稳态特性为目标,设计多种非线性控制算法。本文还以多电负载的需求为目标,设计了一种交直流混合的供电系统,并对其可行性以及稳态特性进行研究。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进行了基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自耦变压整流器研究。在分析自耦变压整流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新型自耦变压整流器进行拓扑结构设计,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详细介绍。采用分数阶PI控制器和滞环电流控制方案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并基于多目标灰狼优化算法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2)进行基于VIENNA整流器的高压直流母线电压稳定研究。首先对VIENNA整流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VIENNA整流器相较于自耦变压整流器的优势,并对其进行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以提高直流母线电压鲁棒性为设计准则,分别进行了基于模糊终端滑模和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控制算法设计。基于模糊终端滑模控制器的非线性控制方案解决了PI控制器响应速度慢、鲁棒性不强的缺点;采用干扰观测器的非线性控制方案在充分考虑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高压直流母线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了本文所采用VIENNA整流器的优越性和所设计控制算法的有效性。(3)进行了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的设计。在分析传统供电系统对母线电压控制不足的基础上,针对各母线均提出了相应地控制方案。针对高压直流母线,除了采用前述自耦变压整流器和VIENNA整流器之外,并且设计了基于蓄电池和双向DC/DC变换器的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方案,通过蓄电池对直流母线电能进行实时补偿,同时为交流负载提供惯性。针对交流母线,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进行DC/AC变换器的设计,通过设计合适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实现了对交流母线的稳态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的有效性。
傅子锐[7](2019)在《高功率密度模块化数字逆变器的研究》文中指出400Hz中频逆变器在航空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其功率密度、改善短路工况下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实现模块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双Buck全桥逆变器(Dual Buck Full Bridge Inverter,DBFBI)具有无直通风险、无寄生体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等优点,可以提高Si器件在逆变器中的开关频率,适用于中频逆变场合。基于该拓扑本文从损耗最优角度对滤波电感进行了优化设计,详细分析了载波移相SPWM控制(Carrier Phase Shifted SPWM,CPS-SPWM)以及电感磁集成引入环流的原因,提出一种直流、交流电感的设计方法。考虑到短路、组合、并联等模块化功能的需求,本文采用数字电压外环、模拟电流内环的控制方式,避免了数字控制滞后一拍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总结了控制参数的设计方法。相关标准要求航空静止变流器(Aeronautical Static Inverter,ASI)在短路条件下能够输出两倍额定电流,并持续5s不损坏。短路时流过开关器件的电流增大,会产生较大损耗,影响系统可靠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逆变器短路运行时的工作情况,包括单相短路以及相间短路,并提出一种短路降频的控制方法,显着减小了系统短路损耗,提高了可靠性。为了满足系统对三相供电以及大容量供电的需求,提高逆变器模块的拓展能力,在单相系统中加入CAN总线和均流母线,减小了模块间连线的复杂程度,其中CAN总线实现相位的同步以及主模块的设定,均流母线采用模拟信号传输电流基准,实现快速均流。通过28335提供的时间戳功能,实现模块间相位的精确控制。最后,研制了两台1500VA逆变器模块,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曹剑坤[8](2011)在《宽输入非隔离型6kVA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文中研究表明在一些供电电压幅值和频率变化范围较大航空电源系统中,为了实现输出电压幅值和频率的稳定,常采用两级式结构的静止变流器,分别对变换器的前级和后级进行闭环控制。本文研究了一种宽输入非隔离型6kVA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在该两级式的拓扑中,前级采用双Boost变换器提供稳定的正负直流母线电压;后级采用三个独立的双Buck逆变器构成三相正弦交流电压的输出。前级无损缓冲电路的使用实现了开关管的关断缓冲。后级双Buck电路拓扑的使用提高了逆变电路的可靠性和效率,半周期电流滞环控制策略的采用提高了波形的输出质量和系统响应速度。文中分析了宽输入非隔离型6kVA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的工作原理;分别对前后级建立了各自的等效模型,推导了其补偿环节的类型和设计参数;给出了前后级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另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前级无损缓冲电路的工作模态,并把无损缓冲电路推广应用到其它5种基本单管DC/DC变换器。论文最后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对系统各部分的损耗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通过热成像图验证了系统的损耗分布;分析了不同输入电压下的效率曲线。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变换器实现了系统前后级可靠的工作,满足预先设定的各项设计指标,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刘桉,唐虹,刘慧英[9](2009)在《航空三相静止变流器设计与仿真》文中认为针对目前无人机三相静止变流器存在谐波成份高,直接影响整个惯导系统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拓扑结构的航空三相静止变流器模型。采用离散模拟器件结合推挽放大电路形成拓扑结构,系统由正弦波振荡电路、移相电路、推挽放大电路及反馈电路组成。介绍了各电路的工作原理及主要参数计算,该拓扑结构具有开关导通损耗小、效率高、可靠性高等优点。利用Saber数模混合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采用Newton-Raphson,Katzenelson迭代求解与变步长结合进行求解运算。通过对比仿真与试验结果可知,输出结果符合系统的设计要求,能够满足无人机配电系统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证明了该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马永翔,闫群民[10](2008)在《基于Saber的三相静止变流器谐波抑制分析及仿真》文中认为目前无人驾驶航空飞机三相静止变流器中存在的高谐波成份对惯导系统的精度产生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引入SPWM控制策略,分析了三相静止变流器输出电压的谐波成分及影响因素,设计出一种LC并联与LC低通滤波器级联的新型逆变输出滤波器,它克服了传统的通过加大LC滤波电路的电感量和电容量降低输出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来达到滤波效果的缺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通过Saber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二、一种三相静止变流器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三相静止变流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虚拟仪器的飞机三相静止变流器综合测试设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测试设备架构、功能及测试方法 |
1.1 测试设备的测试架构 |
1.2 测试设备的测试功能 |
1.3 测试设备的测试方法 |
2 测试设备的硬件选型与设计 |
2.1 硬件选型 |
2.2 硬件设计 |
3 测试设备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
3.1 软件需求分析 |
3.2 软件接口设计 |
3.3 软件功能测试 |
4 测试验证和结果分析 |
4.1 测试验证条件 |
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 结束语 |
(3)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
1.2.1 静止变流器的研究现状 |
1.2.2 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测试系统总体测试方案设计 |
2.1 三相静止变流器主要参数 |
2.1.1 输入特性 |
2.1.2 输出特性 |
2.2 测试系统原理及主要测试方案 |
2.2.1 测试系统原理 |
2.2.2 主要测试方案 |
2.2.3 测试系统组成 |
2.2.4 测试精度与校验方案 |
2.3 测试系统主要测试方法分析 |
2.3.1 系统整体测试思路 |
2.3.2 主要信号测试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1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3.1.2 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3.1.3 测试系统主要硬件组成表 |
3.2 测试系统设计的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测试 |
4.1 测试系统软件开发 |
4.1.1 测试系统的主面板设计过程 |
4.1.2 软件编程时使用的主要API函数 |
4.1.3 软件工程思想在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
4.2 软件主要模块设计流程框图 |
4.2.1 系统主控模块 |
4.2.2 数据采集模块 |
4.2.3 输出控制模块 |
4.2.4 自检/校验模块 |
4.2.5 打印输出模块 |
4.2.6 显示模块 |
4.2.7 人机交互模块 |
4.3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整体测试验证 |
4.3.1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功能实现 |
4.3.2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检验测试 |
4.4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 |
4.4.1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
4.4.2 专家系统故障诊断步骤 |
4.4.3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主要功能设计思路 |
4.4.4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规则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实验与分析 |
5.1 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实验流程 |
5.1.1 测试系统的连接 |
5.1.2 测试系统的实验流程 |
5.2 检测效率及实际应用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LabWindows/CVI编程关键程序段 |
(4)基于Si和SiC器件的大功率航空静止变流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航空静止变流器的研究现状 |
1.3 SiC器件的特性与驱动的研究现状 |
1.3.1 SiC器件的特点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SiC器件驱动电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拓扑结构的选择 |
2.1 三相四线制航空静止变流器的主要拓扑 |
2.1.1 三相桥式逆变电路 |
2.1.2 三相半桥逆变电路 |
2.1.3 三相四桥臂逆变电路 |
2.1.4 三相组合式逆变电路 |
2.2 两级式航空静止变流器前后级拓扑 |
2.2.1 前后级电路简介 |
2.2.2 全桥逆变电路 |
2.2.3 半桥逆变电路 |
2.2.4 双BUCK逆变电路 |
2.2.5 级联型逆变电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级逆变电路控制系统的建模仿真 |
3.1 SPWM调制技术 |
3.1.1 单极性SPWM调制技术 |
3.1.2 双极性SPWM调制技术 |
3.1.3 单极性倍频SPWM调制技术 |
3.2 单相全桥逆变器的等效模型分析 |
3.2.1 LC滤波器等效模型 |
3.2.2 无源阻尼法分析 |
3.2.3 有源阻尼法分析 |
3.3 基于Simulink环境下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3.3.1 SPWM驱动脉冲的仿真模型 |
3.3.2 开环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3.3.3 双闭环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原理样机设计 |
4.1 系统指标与总体框架 |
4.2 后级DC/AC逆变模块参数设计与理论分析 |
4.2.1 输出LC滤波器的设计 |
4.2.2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
4.2.3 Si MOSFET与 SiC MOSFET损耗对比理论分析 |
4.2.4 SiC MOSFET桥臂电路串扰抑制分析 |
4.2.5 SiC MOSFET开关过程分析 |
4.3 各模块电路设计 |
4.3.1 Si MOSFET驱动电路 |
4.3.2 SiC MOSFET驱动电路 |
4.3.3 SiC和 Si器件的快速关断电路 |
4.3.4 隔离电路 |
4.3.5 采样电路 |
4.3.6 辅助电源电路 |
4.3.7 DSP最小系统 |
4.4 控制系统的软件实现 |
4.4.1 主程序设计 |
4.4.2 SPWM部分的程序设计 |
4.4.3 PI部分的程序设计 |
4.5 各模块PCB板图以及相关实物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5.1 Saber仿真结果波形分析 |
5.2 逆变器实验波形分析 |
5.2.1 基于SiC和 Si器件的原理样机 |
5.2.2 SiC和 Si MOSFET的栅极波形 |
5.2.3 霍尔采样输出波形 |
5.2.4 单相和三相样机实验输出波形 |
5.3 基于SiC和 Si器件的逆变器效率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要完成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宽输入大功率航空静止变流器DC-DC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 |
1.2 航空静止变流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
1.4 基于推挽正激拓扑结构的软开关研究现状 |
1.5 模块化电源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推挽正激拓扑结构研究分析 |
2.1 推挽正激电路硬开关状态下的分析 |
2.1.1 硬开关工作模态分析 |
2.1.2 硬开关状态存在的问题 |
2.2 推挽正激电路软开关状态下的分析 |
2.2.1 软开关工作模态分析 |
2.2.2 软开关的实现 |
2.3 软开关电路中谐振参数计算 |
2.4 基于宽输入电压主电路的仿真实现 |
2.4.1 仿真参数以及仿真模型搭建 |
2.4.2 仿真结果分析 |
2.4.3 箝位电容的选取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块化电源的并联均流策略的研究 |
3.1 并联均流简介 |
3.2 并联均流的控制方式 |
3.3 基于数字均流控制策略的设计 |
3.4 基于推挽正激电路拓扑的小信号建模 |
3.5 均流控制策略的仿真实现以及结果分析 |
3.5.1 基于宽输入电压的均流控制策略的仿真实现 |
3.5.2 基于宽输入电压下的均流效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硬件设计 |
4.1 主电路参数计算 |
4.1.1 高频变压器设计 |
4.1.2 输入输出滤波设计 |
4.1.3 箝位电容的设计 |
4.1.4 主功率管的选取 |
4.1.5 整流二极管的选取 |
4.1.6 谐振网络的设计 |
4.2 外围电路的设计 |
4.2.1 输入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4.2.2 输出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
4.2.3 驱动电路的设计 |
4.2.4 辅助电源设计 |
4.3 软件系统设计 |
4.3.1 软件流程设计 |
4.3.2 控制芯片资源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箱体安装 |
5.1 单体实验验证 |
5.1.1 驱动电路以及变压器测试结果分析 |
5.1.2 宽输入的两种开关状态下实验分析以及效率分析 |
5.1.3 箝位电容的容值分析 |
5.2 整机并联均流实验验证 |
5.2.1 整机宽输入均流实验分析 |
5.2.2 整机效率测试 |
5.3 硬件布局以及机壳设计 |
5.3.1 PCB板布局设计 |
5.3.2 箱体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小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航空多电发动机AC/DC变换器及供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航空多电发动机供电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航空发动机供电系统发展历史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飞机电源接口标准 |
1.2 航空多电发动机AC/DC变换器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航空AC/DC变换器发展历史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APF的航空多电发动机自耦变压整流器及控制设计 |
2.1 引言 |
2.2 自耦变压整流器工作原理分析 |
2.2.1 谐波的产生 |
2.2.2 12脉冲自耦变压整流器原理 |
2.3 基于APF的自耦变压整流器拓扑结构设计 |
2.3.1 自耦变压整流器拓扑结构发展现状 |
2.3.2 基于直流侧有源滤波器的拓扑结构设计 |
2.3.3 直流侧有源电力滤波器工作原理 |
2.4 基于APF的自耦变压整流器控制系统设计 |
2.4.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4.2 电压控制器设计 |
2.4.3 电流控制器设计 |
2.4.4 多目标灰狼优化算法设计 |
2.5 基于APF的自耦变压整流器仿真结果分析 |
2.5.1 输入电流FFT分析 |
2.5.2 输出电压仿真分析 |
2.5.3 多目标优化仿真结果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IENNA整流器的高压直流母线电压稳定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VIENNA整流器 |
3.2.1 VIENNA整流器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2 VIENNA整流器数学模型 |
3.3 基于模糊终端滑模控制的VIENNA整流器研究 |
3.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
3.3.2 滑模控制基本原理 |
3.3.3 基于模糊终端滑模的控制器设计 |
3.3.4 仿真分析 |
3.4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VIENNA整流器控制研究 |
3.4.1 干扰观测器基本原理 |
3.4.2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控制器设计 |
3.4.3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设计及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负载特性分析 |
4.3 交直流供电系统总体设计 |
4.4 高压直流母线电压的稳态特性研究 |
4.5 交流母线的稳态特性研究 |
4.5.1 发电机电压调节系统 |
4.5.2 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交流母线稳态特性研究 |
4.6 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功率密度模块化数字逆变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功率密度变换器现状 |
1.2.2 中频逆变器的拓扑与控制技术 |
1.2.3 逆变器短路限流技术 |
1.2.4 逆变器组合并联控制技术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中频逆变器系统设计 |
2.1 系统结构介绍 |
2.2 双Buck全桥逆变的工作原理与参数设计 |
2.2.1 工作原理分析 |
2.2.2 滤波电感的优化设计 |
2.2.3 输出滤波电容 |
2.3 双Buck全桥逆变的电感磁集成 |
2.4 逆变器模块热设计 |
2.5 单相逆变器控制模型 |
2.5.1 输出滤波器模型分析 |
2.5.2 电感电流内环的参数设计 |
2.5.3 输出电压外环的参数设计 |
2.5.4 数字离散化控制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频逆变器短路限流分析 |
3.1 引言 |
3.2 单相短路分析 |
3.2.1 双环控制限流工作原理 |
3.2.2 电感电流分析 |
3.3 相间短路的分析 |
3.4 减小逆变器单相短路损耗的方法 |
3.4.1 短路工作模态分析 |
3.4.2 短路时降低开关频率可行性分析 |
3.4.4 降频工作的实现方式 |
3.4.5 短路状态判断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中频逆变器组合并联技术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逆变器并联分析 |
4.2.1 运行架构 |
4.2.2 环流分析 |
4.3 基于CAN通信的输出电压同步方案 |
4.3.1 CAN总线通信简介 |
4.3.2 基于CAN总线的同步原理 |
4.4 并联系统冗余功能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块化中频逆变器的实验验证 |
5.1 实验平台 |
5.2 单模块独立运行实验与分析 |
5.2.1 稳态工作情况 |
5.2.2 动态响应情况 |
5.3 短路实验与分析 |
5.3.1 短路状态判断 |
5.3.2 短路运行实验 |
5.4 模块并联组合实验 |
5.4.1 并联实验 |
5.4.2 组合实验波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宽输入非隔离型6kVA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静止变流器在航空电源系统中的应用 |
1.3 静止变流器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1 静止变流器的电路拓扑 |
1.3.2 逆变器的主要控制策略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前级双Boost 变换器的分析和设计 |
2.1 前级双Boost 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2.2 前级双Boost 变换器等效分析模型 |
2.2.1 等效分析模型的建立 |
2.2.2 等效分析模型的计算分析 |
2.3 前级双Boost 变换器电路参数的计算 |
2.3.1 功率管的选取 |
2.3.2 前级Boost 输出电容设计 |
2.3.3 控制电路设计 |
2.4 无损缓冲电路的分析与讨论 |
2.4.1 无损缓冲电路的工作模态及参数选取 |
2.4.2 无损缓冲电路适用性的推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级双Buck 逆变器的分析和设计 |
3.1 后级双Buck 工作原理分析 |
3.2 后级双Buck 逆变器的等效分析模型 |
3.2.1 等效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2 等效分析模型的计算分析 |
3.3 后级双Buck 逆变器电路参数的计算 |
3.3.1 功率管的选取 |
3.3.2 输出滤波电感设计 |
3.3.3 输出滤波电容设计 |
3.3.4 后级瞬时开关频率的计算 |
3.3.5 控制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与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仿真与分析 |
4.1.1 前级双Boost 变换器无损缓冲电路的仿真与分析 |
4.1.2 后级双Buck 逆变器的仿真与分析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前级双Boost 无损缓冲电路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2 后级双Buck 逆变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静止变流器的损耗分析 |
5.1 前级双Boost 变换器的损耗分析 |
5.2 后级双Buck 逆变器的损耗分析 |
5.3 变换器热成像分析 |
5.4 效率曲线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航空三相静止变流器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三相静止变流器模型 |
3 功能电路分析 |
3.1 正弦波振荡电路 |
3.2 移相电路 |
3.3 推挽放大电路 |
4 仿真设置及试验结果 |
4.1 仿真设置 |
4.2 仿真结果 |
4.3 试验结果对比 |
5 结论 |
(10)基于Saber的三相静止变流器谐波抑制分析及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三相静止变流器系统仿真模型 |
2 谐波影响因素分析 |
2.1 开关死区时间影响 |
2.2 调制深度影响 |
2.3 载波频率影响 |
3 滤波器设计 |
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 结束语 |
四、一种三相静止变流器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双输入双向脉冲电压单元的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J]. 李尚,葛红娟,尹航,杨帆,Michael Pecht. 电工技术学报, 2021(16)
- [2]基于虚拟仪器的飞机三相静止变流器综合测试设备设计[J]. 刘永杰,刘少波,罗运虎. 测控技术, 2020(01)
- [3]基于LabWindows/CVI的三相静止变流器测试系统设计[D]. 朱彬.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4]基于Si和SiC器件的大功率航空静止变流器的研制[D]. 邓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基于宽输入大功率航空静止变流器DC-DC的研究[D]. 黄美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航空多电发动机AC/DC变换器及供电系统研究[D]. 陈玉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高功率密度模块化数字逆变器的研究[D]. 傅子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8]宽输入非隔离型6kVA三相航空静止变流器[D]. 曹剑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1)
- [9]航空三相静止变流器设计与仿真[J]. 刘桉,唐虹,刘慧英. 电力电子技术, 2009(06)
- [10]基于Saber的三相静止变流器谐波抑制分析及仿真[J]. 马永翔,闫群民. 电测与仪表,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