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色魇》与《吉檀迦利》生命意识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杨[1](2015)在《《七色魇集》中沈从文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七色魇集》是沈从文后期散文中很特殊的一个集子,它包含了沈从文思想中有关命题的很多部分,自我宇宙、人我关系、生命、神性、民族品格等,从某种程度上讲覆盖到了沈从文思想中的最核心的部分,本论文就是借助《七色魇集》这一重要的散文文本从沈从文对自我宇宙、人我关系、生命、神性、民族品格等方面的思考来探讨沈从文的思想世界。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沈从文思想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词以及《七色魇集》的研究现状,从中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第一章涉及《七色魇集》的成书背景、内容概述、沈从文的思想轨迹等。第二章重点探究了该集子中沈从文提出的生命公式的运行、生命理想的内涵,第三章阐释了集子中沈从文对人性、神性和宗教的思考,附带探究了沈从文的自然观。第四章阐述了该集中沈从文的审美观,涉及文艺评判标准和他审美理想的内涵。第五章阐述了集子中沈从文的民族国家重造理想,其中包含他的现代性批判以及重造的具体内涵和实现方式。
刘志财[2](2015)在《生命和写作的困顿与突围 ——沈从文未付梓文集《七色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七色魇》是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未付梓文集,包括《水云》、《绿魇》、《白魇》、《黑魇》、《青色魇》、《橙魇》、《赤魇》七篇文章。本论文以《七色魇》为中心,从40年代的时代背景和沈从文的个体语境入手,围绕沈从文对个体和人类生命价值的抽象思索这个主线展开论述,力图从中发掘沈从文40年代面临的生命困境和突围方式,探讨这一时期创作的实验性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而解释沈从文在精神上产生困惑的动因。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社会语境和个体语境两方面梳理《七色魇》的创作背景。动荡的抗战时局和国民党的独裁政治、货币政策、文艺政策,使作家沈从文面临多重困境:写作环境的动荡,经济生活的拮据,写作对象的“虚无”,时时困扰着沈从文的写作。沈从文的个人情感经历、家庭问题和教学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七色魇》文集的创作。第二章研究沈从文的生命困境和突围方式。通过研究发现,沈从文是一个具有自省意识的作家。在《七色魇》中,他从个体的情感经历、创作经历和社会人事景象出发,形而上地思考个体生命和人类生命的困惑,并以对生命意识的崇拜作为生命困境的突围方式。这种探索生命、崇拜生命的自主意识,充分地说明了沈从文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试验者。第三章研究《七色魇》的试验性艺术特色。昆明时期的沈从文受到战争和文坛夹击,被迫偏居于云南呈贡这个孤岛。孤立的生存和精神空间,使他不得不与大自然、家和书本为邻,《七色魇》的故事空间形态也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孤立的空间形态也深刻地影响了沈从文的叙述视角,《七色魇》中的叙述者、主人公和作者也因此出现三位一体的特点。在孤立的空间中,沈从文从大自然中选取各种颜色,赋予颜色双重寓意,寄托对具体生命形态的抽象思考。总之,《七色魇》是沈从文反思生命和写作的实验性文集,它既体现了探索者沈从文在“独语”之境思考生命哲学的责任意识,也反映出作家沈从文大胆实验、以生命的勇气为文学艺术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
乐虹美[3](2014)在《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文中提出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特有的方式为20世纪文学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样本。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作为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作者开始用形式表现意象,步入抽象的抒情阶段,并从对外部现实的叙写转向了对社会人心的关照。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创作的散文文本分析,结合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试图从作者这一时期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情感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对其创作的影响,进而分析作者这一时期散文创作所取得的突出艺术成就和创作风格的转变,并进一步剖析作者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本文主体论述由三章组成:第一章着重分析这一时期作者散文世界中对其自我形象的建构,剖析作者自我的心理路程;第二章着重分析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散文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思考,分析作者作品中思想和其独特思考的关系;第三章着重分析沈从文这一时期散文创作风格和形式的转变。
高舟舟[4](2009)在《论沈从文战争时期“人生形式”的探索》文中认为本论文截取沈从文战争时期(1937-1946)创作的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文本分析解读,以沈从文创作风格变化为切入点,试图揭示沈从文这一独特的创作主体在战争这一特殊时期是如何延续其在《边城》中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的探索。论文首先对沈从文战争下的流亡生涯进行分析,探讨长篇小说《长河》创作风格变化的深层原因:一方面表现为沈从文对《边城》式的“人生形式”探索的继续深入,另一方面表现为沈从文对五四传统的民族救赎之路的探求。其次通过对沈从文的散文《烛虚》、《七色魇》的文本分析,深入探究沈从文从浪漫主义色彩的湘西世界步入现实寻求民族救赎之路时的迷惘、焦虑、痛苦的心理历程。探索“人生形式”与探求“救赎之路”,这两者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了其战争时期创作文本中的复杂意蕴:在《边城》中,沈从文着意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一理念在《长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帮助沈从文完成了对故乡湘西的救赎;《烛虚》中沈从文在对“人生形式”抽象的思考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华民族的救赎之路;到了《七色魇》时,他的文字少了些抽象的玄思,多了些现实的参与,在现实生活的叙写中,沈从文表达了“人生形式”的绚丽多姿,这使得沈从文从对自我剖析转入到了对整个民族传统的审视,其民族救赎的意图也得以进一步的显现。
许君毅[5](2009)在《“故事”的变形和艰难重构——《七色魇》文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的地位,但进入40年代,他的文字却渐渐淡出湘西的视野,转入了一种抽象的带有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那么,这种文风的转变隐藏了沈从文40年代怎样的文学和人生选择?本文以40年代沈从文的文集《七色魇》为视角,以“故事”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致分析,探讨这个时期抽象文风形成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故事在外在不断膨胀的创作理念,内在思维的自我对话、自我分裂的压制下不断变形,另一方面,沈从文又不断进行积极的文学探索,吸收各种“新方法”而努力重构故事,从《绿魇》传奇故事的危机到《青色魇》重说他人故事到《赤魇》集湘西故事的回归,故事在慢慢的重构,但并不是回到三十年代故事的原点——视点依旧在湘西,却不只是停留在湘西。沈从文的创作从一种带着“美丽的哀愁”的单一抒情逐渐转变到一种内敛复杂多种声音的矛盾的文风,在故事的重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审美点和思索深度。《赤魇》集只是一个雏形,其艺术上的圆融远不及《边城》等三十年代成熟的湘西小说,但是这种过渡状态的散乱和紧张是否也构建了另一种独特的审美文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文学世界在慢慢重构,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时局的原因,这种开始也成了结束,沈从文曾说过自己只能写精致的作品,无法写出伟大的作品。但是,在40年代故事的艰难重构中,沈从文在向着“伟大的作品”不断前行。
李钥,贺松柏[6](2007)在《论《七色魇》的乡土情结》文中认为《七色魇》是沈从文在云南时期的作品。"魇"系列散文中同样体现了出对城市人的讽刺和对乡下人的热爱。都市的恶俗使沈从文的乡土情结更为浓郁。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是沈从文对文学与自身痛苦思索的时期。他对"乡土"思考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沈从文用对故乡湘西的信仰,通过文字不断的反抗、挣扎,来维护他心目中的那片乡土,唤醒人类最单纯最原始的感触。
杨玉珍[7](2000)在《《七色魇》与《吉檀迦利》生命意识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沈从文的《七色魇》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都表现出了对神性“生命”的思考与讴歌 ,共同在神、人、自然、艺术的框架系统中建构理想的生命意识 ,但由于民族传统、哲学、宗教及现实理想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特性
二、《七色魇》与《吉檀迦利》生命意识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色魇》与《吉檀迦利》生命意识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七色魇集》中沈从文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沈从文思想研究与《七色魇集》的关系 |
三、《七色魇集》文集研究现状 |
第一章《七色魇集》背景介绍 |
第一节 《七色魇集》成书的时代背景个人心境及联大学术氛围 |
第二节 《七色魇集》内容梗概和分类 |
第三节 《七色魇集》中的抽象之思 |
第二章 沈从文生命运行方式的建构和实现 |
第一节 沈从文的生命公式——“情感”和“偶然”乘除 |
一、《水云》中沈从文的思考方式——分裂与对话 |
二、情感和理性——沈从文的人我关系 |
三、“偶然”与“必然”(“常”与“变”)——沈从文的命运观 |
第二节 《七色魇集》中沈从文的生命理想 |
一、生命理想的生成——在现象中感受“生命取予形式的多方” |
二、生命理想的内涵——自然的完全的生命形式 |
三、生命理想的实现——用文学来建构完美人性 |
第三章 《七色魇集》中沈从文关于生命神性的思考 |
第一节 人性与神性 |
一、沈从文的人性观 |
二、神性内涵的几种维度 |
第二节 《橙魇》中的神性与宗教 |
一、原始宗教的自在状态——“娱神”“娱人” |
二、沈从文对宗教仪式的神性阐释 |
第三节 以自然为准则的泛神论——沈从文的自然观 |
一、沈从文《七色魇集》中的泛神论定位 |
二、沈从文《七色魇集》中自然观的内涵 |
第四章 《七色魇集》中沈从文的文艺思想 |
第一节 文艺思想来源——沈从文对五四新文学的扬弃 |
第二节 评判标准:以自我为准绳衡量一切(乡下人的“尺”和“秤”) |
第三节 《水云》中的文艺观与审美理想内涵 |
第五章 《七色魇集》中沈从文的社会批判和重造思想 |
第一节 《七色魇集》中的现代批判 |
一、女子教育上的不作为 |
(一) 女学生的无知 |
(二) 阔太太的贪得 |
(三) 教育改革思想 |
二、知识分子的腐化堕落 |
(一) 琐碎、懒惰、敷衍、虚伪 |
(二) 缺乏“怕”与“羞” |
第二节 民族国家的重造 |
一、重造的类型划分及关系 |
(一) 国家重造与民族重造 |
(二) 文运重造与人的重造 |
二、重造的途径和方式 |
(一) 否定战争,以“爱”与“合作”重造国家 |
(二) 民族品性的重造——在青年人的血液中注入原始热情和向上的崇高感 |
(三) “新的抽象原则”与“意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生命和写作的困顿与突围 ——沈从文未付梓文集《七色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七色魇》文集的创作语境 |
第一节 创作的社会语境 |
第二节 作者的个体境遇 |
第二章 生命的困顿与写作的突围 |
第一节 《水云》:于情感和创作经历中回顾反思个体生命的价值 |
第二节 《绿魇》:于自然和社会景象中观照反思人类生命的价值 |
第三节 《白魇》《黑魇》:于书写和言说困境中反思人生的选择 |
第四节 《青色魇》《橙魇》《赤魇》:生命往何处去 |
第三章 《七色魇》作品的“试验性”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孤立的故事空间形态 |
第二节 独特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
第三节 颜色的双重象征寓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情感特征 |
第一节 纠结的情感 |
一、 在迷惘与迷狂中挣扎 |
二、 在孤独与焦灼中独行 |
三、 在痛楚与悲悯中思考 |
第二节 灵魂的探寻 |
第二章 思想探索 |
第一节 生命意识的探索 |
一、 探索源流 |
二、 生命形式的探寻 |
三、 理想生命形态的追寻 |
第二节 矛盾冲突的探索 |
一、 多元文化的冲突 |
二、 思想内部矛盾冲突 |
第三章 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形式创新 |
一、 表现形式的变化 |
二、 叙述语言的变化 |
三、 散文体例的试验 |
第二节 艺术魅力 |
一、 浓郁的乡土气息 |
二、 抽象抒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论沈从文战争时期“人生形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战争下的流亡者 |
第一节 流亡者的"故乡" |
第二节 《长河》:未完成的探索 |
第二章 《烛虚》:寂寞心情谁会得 |
第一节 文字编成的寂寞 |
第二节 在寂寞中抗争 |
第三章 《七色魇》:在梦中寻找彩虹 |
第一节 梦与现实 |
第二节 现实中的艺术救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故事”的变形和艰难重构——《七色魇》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七色魔》的基本情况 |
二、前人的研究及其不足 |
三、我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
第一章 《绿魇》——40年代传奇故事的危机 |
第二章 《青色魇》——40年代佛经故事的重说 |
第三章 《赤魇》集——40年代湘西故事的回归 |
第四章 《水云》——"我"怎样创造故事,故事怎样创造"我"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七色魇》与《吉檀迦利》生命意识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七色魇集》中沈从文思想研究[D]. 张继杨.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2]生命和写作的困顿与突围 ——沈从文未付梓文集《七色魇》研究[D]. 刘志财. 贵州师范大学, 2015(03)
- [3]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D]. 乐虹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4]论沈从文战争时期“人生形式”的探索[D]. 高舟舟.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5]“故事”的变形和艰难重构——《七色魇》文集研究[D]. 许君毅. 福建师范大学, 2009(S1)
- [6]论《七色魇》的乡土情结[J]. 李钥,贺松柏. 成功(教育), 2007(08)
- [7]《七色魇》与《吉檀迦利》生命意识之比较[J]. 杨玉珍.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