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义[1](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张雪意[2](2021)在《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化痰息风方对风痰瘀阻证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神经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价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ACI的临床疗效,从炎症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风痰瘀阻证ACI患者174例。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符合标准的174例风痰瘀阻证ACI患者被随机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痰息风方,每次200 m L,2次/天。以14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m RS(改良Rankin量表)、BI(Barthel指数)、中医临床证候量表,以及炎性因子IL-1β(白介素-1β)、IL-6(白介素-6)以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血清学水平。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的费用,并在试验结束后进行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的计算分析。结果:本试验计划纳入17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ACI患者,共剔除、脱落13例。观察组剔除4例,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5例,脱落3例。最终纳入161例,观察组82例,对照组79例。1.疗效分析:(1)有效率比较:根据NIHSS评分在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测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4%,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NIHSS评分比较:对患者用药14天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2,7)分,对照组为6(3,9)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m RS评分比较:对患者用药14天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所测定的m 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BI评分比较:患者服药14天后,观察组BI评分为71.16±23.48分,对照组为60.38±26.16分,两组治疗前后指数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用药14天后,观察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为6.71±3.03分,对照组为9.18±4.06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血清炎性因子比较:用药14天后,两组在调节炎性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方面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两组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在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好。3.药物经济学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相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CER为2738.46元/分,对照组的CER为4064.04元/分,两组之间的ICER为383.88元/分。即对照组较观察组NIHSS评分每减少1分,需多花费383.88元。4.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1例轻微腹泻;对照组有1例出现胃部不适。两组患者的安全性相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大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活血化痰息风汤配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风痰瘀阻证ACI是安全的。结论:1.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风痰瘀阻证ACI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ACI的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2.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改善风痰瘀阻证ACI的炎症反应的程度要优于西医常规治疗;3.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风痰瘀阻证ACI患者具有一定的药物经济学优势;4.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活血化痰息风方的安全性较高,推荐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李德华[3](2021)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NT-ProBNP、CRP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NT-proBNP、血清CRP水平以及梗死部位之间进行研究探讨,作出统计分析,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中客观指标相结合,为精准中医辨证论治打下基础,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初步理论依据,使中医治疗更具科学性。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0月期间符合要求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血清NT-proBNP及CRP水平、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将60例纳入病例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中的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再根据OCSP临床分型将梗死部位按照前、后循环供血区划分。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分析等进行统计,最终得出结论,分析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清NT-proBNP、血清CRP水平及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对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各中医证型、NT-proBNP及CRP和梗死部位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1)急性脑梗死三组中医证型,风痰瘀阻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分别为24例、22例、14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0%、36.7%和23.3%,其风痰瘀阻型所占比例最大,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最小。(2)任意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经t检验P>0.05,统计学分析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医证型风痰瘀阻、风火上扰、气虚血瘀及对照组两两之间在性别、年龄方面皆没有显着性差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进行NT-proBNP、CRP水平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经比较P值<0.05,总体比较有差异性,NT-proBNP水平总体比较F值为19.338,P值为小于0.001;CRP水平总体比较F值为8.195,P值为0.005,缺血性中风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者。(3)血清NT-proBNP水平两两比较:风痰瘀阻型与风火上扰型比较,P值为0.403;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P值为0.19,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风火上扰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P值为0.047,P值<O.05,有统计学差异。血清CRP水平两两比较:风火上扰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P值为0.891,无统计学差异;风痰瘀阻型与风火上扰型比较得出P值为0.012;风痰瘀阻型与气虚血瘀型比较,P值为0.019,两者P值均<O.05,有统计学差异。(4)在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前循环脑梗死共42例,所占比为70%,后循环缺血性中风共18例,所占比为30%。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中,风痰瘀阻证存在20例,占前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47.6%,后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4例,占后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22.2%;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风火上扰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中,风火上扰证存在12例,占前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28.6%,后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10例,占后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55.6%;对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在前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中,气虚血瘀存在10例,占前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23.8%,后循环急性缺血性中风4例,占后循环中风病各证型比例的22.2%;对各证型与前、后急性期脑梗死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行卡方检验,其中风火上扰P值为0.047,卡方为3.951,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而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最终统计分析表明:(1)脑梗死急性期与血清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具有相关性,缺血性中风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在急性脑梗死各证型中,风痰瘀阻型占比最大,气虚血瘀型占比最小。三个证型组中血清NT-proBNP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风火上扰型>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三个证型组中血清CRP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风痰瘀阻型>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3)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脑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所占比例更大,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相对较少。在本次试验中风火上扰证在前、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分布有差异。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以风痰瘀阻型为主要证型,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以风火上扰型为主要证型。
李中浩[4](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周莹[5](2021)在《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研究为基础,以DRP1/NLRP3途径为切入点,观察由中医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对大鼠急性脑梗死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从细胞焦亡的角度,探索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损伤区域产生保护作用可能的关键环节和作用机制,旨在寻找更多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丰富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内涵,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方法研究一:将桃红四物汤中6味中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红花、桃仁6味中药)分别放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进行检索,得到每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和靶点,再通过TTD(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DrugBank、OMIM(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GAD(Genetic Association Database)等数据库检索与脑梗死相关的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靶点标准化,并导入STRING网站分别获得桃红四物汤成分靶点和脑梗死疾病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 network)构建,最后将两个 PPI 网络导入 Cytoscape 软件提取交集靶点并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注释分析,根据 P-value 值绘制可视化气泡图。研究二: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的低、中、高剂量(1.89g/kg,5.67g/kg,17.01g/kg)组,排除死亡、造模失败等因素后各组最终入组18只,在MCAO术后3天进行Garcia 18分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检测缺血皮层中焦亡相关蛋白DRP1、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和分布。结果1.通过TCMSP数据库得到桃红四物汤预测靶点131个和通过TTD、DrugBank、OMIM、GAD等数据库得到脑梗死基因靶点139个,导入STRING网站后得到两个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提取核心网络,最终筛选出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的10个核心靶点:VEGFA、TNF、IL-6、IL-1β、MPO、PTGS2、APP、SOD1、ESR1 和 TP53。运用 DAVID 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显示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涉及32个生物过程主要有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生长与增殖、细胞凋亡等方面,KEGG注释分析得到41条通路注释分析结果,包括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2.缺血再灌注3天后,与模型组相比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降低DRP1、Caspase-1、NLRP3、IL-1β蛋白表达水平,但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生长与增殖、细胞凋亡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多个靶点和通路,其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是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热点。2.本研究通过制作大鼠MCAO模型,验证了急性脑梗死后缺血损伤部位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介导细胞焦亡的发生,而使用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干预后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缺损功能、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形态学方面均有改善作用,并且能显着降低DRP1、NLRP3、Caspase-1、IL-1 β蛋白水平,说明桃红四物汤发挥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与抑制细胞焦亡相关的DRP1/NLRP3途径有关。
成知叡[6](2021)在《基于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方案疗效研究》文中指出中风病现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多合并症及低治愈率的特点,是目前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目前社会中虽然对中风病的研究已日臻成熟,多集中于证候的量化评分研究,但缺乏以中风病始发态证候要素为统一前提的对中风病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因此,本研究在基于中风病始发态证候要素的基础上,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等,进行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评价和研究。本论文由文献综述、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中风病属中医内科系统的常见疾病,自《黄帝内经》后,各代医家不断的完善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以及对中风病证治的认识。通过概述历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梳理,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各医家对中风病的探讨和用药情况,了解中风病发生发展的溯源,并结合临床,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研究、现代医学治疗对中风病患者辨证的影响,并通过归纳中风病患者发病时证候的共同特点,提出基于中风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研究中风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意义以及重要性,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现状等,为中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临床参考。第二部分meta数据分析,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的评价。Meta分析的结果发现,醒脑静联合阿替普酶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对AIS患者的治疗疗效显着二者联合可以显着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即显着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和MOCA评分。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基于中风病的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研究早期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初步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部分,根据指南治疗原则,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西医治疗上保持一致,时间窗内溶栓,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控制血压,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降低颅内压,神经保护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风病始发态通治方(配方颗粒)口服或鼻饲,每日1付,早晚分服;根据患者中医证候要素情况加用天麻素注射液、或痰热清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疗程为3天。观察并记录患者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神经功能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要素量表评分,以及患者血清MMP9、VEGF的变化等。从而探讨AIS的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评价早期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初步机制。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入组时风证、火热证、痰证证候要素的分值均≥7分,表示证候成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以风证、火热证、痰证为主。2.本研究纳入和采集了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例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中医证候要素信息,根据中医证候要素的变化、演变,分析早期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疗效。在入组时,两组之间的中医证候要素无显着差异,在入组第14天的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值中,两组的风证、火热证、痰证和瘀证分值改善尤为明显,在证候要素的不断演变过程中,瘀证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程当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研究纳入和采集了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例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神经功能水平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经过始发态通治方以及根据相关证候因素运用中药静脉制剂早期治疗后,在第14天治疗组AIS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NIHSS评分、生活质量水平BI指数、mRS评分与治疗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分值明显降低,说明神经功能的保护以及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收集了患者血清,对血清当中的MMP9、VEGF进行了测定和检验,初步探讨早期治疗方案对AIS血清中的MMP9、VEGF的影响。早期治疗方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9,促进VEGF,早期治疗方案有效抑制了血清中MMP9的增长,促进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长,对脑组织等具有保护作用,减少了损伤因素,促进恢复因素。结论:AIS患者的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以风证、火热证、痰证为主。中风病始发态通治方以及根据患者始发态证候要素的不同表现,运用中药静脉制剂的早期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的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值,对中医证候要素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对风证、火热证和痰证的影响最为显着。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提高了 AIS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治疗方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MP9,促进VEGF。
周玉嘉[7](2021)在《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以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火毒证患者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相关西医量表评定及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因子(SOD、MDA、CAT、GSH-Px)水平作为检测指标,选择活血解毒的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以验证活血解毒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火毒证患者的抗氧化和治疗作用。2通过实验研究具有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SD大鼠模型神经损伤的改善及对脑组织铁代谢的调节作用,对脑出血SD大鼠模型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及GPX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作用,进一步探索活血解毒的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控细胞铁死亡(ferroptosis)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为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支撑,同时也为“活血解毒法”及“毒损脑络”理论指导临床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诊断为ICH的非手术住院患者30例,符合西医脑出血和中医中风病火毒证诊断。入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活血解毒法(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一般资料、神经功能评分(巴氏指数、NIHS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中医证候积分。2实验研究:以自体血脑组织注射法建立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醒脑静组,10只/组;另取SD大鼠10只为正常组。按体表面积法换算给药剂量进行干预,醒脑静组分别为:6.4ml/kg/day,腹腔注射;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连续干预5天。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肢体对称评分、平衡木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Fe2+、SOD、MDA、GSH、GPX4含量;HE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结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神经细胞内铁死亡超微结构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Fpn-1、system Xc-、GPX4、Nrf2、HO-1、NQO1 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Fpn-1、system Xc-、Nrf2 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本研究收纳患者30例,其中男性19例,年龄58.42±8.93岁;女性11例,年龄59.91±11.18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收缩压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温、舒张压、呼吸频率、心跳、体重、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患者巴氏指数、血清SOD、GPX水平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NIHS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血清MDA水平、中医证候积分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研究:①行为学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Longa评分、Berderson评分、肢体对称评分、平衡木评分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②ELISA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Fe2+、MDA含量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SOD、GSH、GPX4含量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大鼠脑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活血解毒组较模型组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缓解;透射电镜示中药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较模型组损伤减轻,形态正常、结构完整。④Real-time PCR检测: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 mRNA表达显着降低,Fpn-1、system Xc-、GPX4、Nrf2、HO-1、NQO1 mRNA表达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⑤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病灶脑组织TFR、IRP-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Fpn-1、system Xc-、Nrf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显着改善ICH火毒证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2、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ICH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调节ICH后脑组织Fe2+代谢紊乱,其机制与醒脑静注射液调控铁代谢过程脑组织TFR、RP-2、Fpn-1基因和蛋白表达相关。3、活血解毒作用的醒脑静注射液能够改善ICH大鼠脑组织脂质过氧化,抑制铁死亡发生,可能与上调system Xc-、GPX4以及Nrf2及其启动的抗氧化分子(HO-1、NQO1)表达相关。
常思琦[8](2021)在《针刺促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观察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效应的基础上,探讨针刺通过促血管新生途径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机制。方法:实验一: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栓组(4.5h,6h)、针刺+溶栓组(4.5h,6h),每组各15只。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溶栓组在相应时间点经尾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10mg/kg);针刺+溶栓组先在造模成功后2h行内关(双侧)、水沟针刺,留针30min,再于相应时间点进行溶栓。各组均在造模时进行脑血流量监测,并于造模成功后2h及24h根据Bederson法予以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大鼠于造模后24h处死并取材。观察针刺干预对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脑水肿及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明确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实验二: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6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每组各12只。造模方法及干预方法同实验一,用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 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抑素(Endostatin,ES)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确针刺促进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作用机制。结果:(1)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的评分均降低(P<0.01),神经功能改善;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未见改善(P>0.05);针刺介入后的6h溶栓组与单纯6h溶栓组相比,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5)。提示早期针刺可以改善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神经损伤。(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较:模型组的脑梗死体积与假手术比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1),针刺+6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未见改善(P>0.05);与6h溶栓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提示早期针刺可以减小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梗死体积。(3)各组大鼠脑含水量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脑含水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脑含水量降低(P<0.05),针刺+4.5h溶栓组脑含水量降低(P<0.01),6h溶栓组的脑含水量增加(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未见改善(P>0.05);与6h溶栓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的脑含水量明显减小(P<0.01)。提示早期针刺可以使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水肿程度降低。(4)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比较: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6h溶栓组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均升高(P<0.01);与4.5h溶栓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未见改善(P>0.05);与6h溶栓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的缺血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1)。提示针刺可以显着降低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出血性转化。(5)各组大鼠患侧大脑皮层VEGF、bFGF、ES蛋白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IP区域的VEGF、bFGF、ES的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6h溶栓组比较,针刺+6h溶栓组VEGF和bFG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ES表达明显下降(P<0.01)。提示早期针刺介入可以显着提高时间窗外溶栓大鼠大脑皮层VEGF、bFGF的表达水平,降低ES的表达水平,起到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6)各组大鼠患侧大脑皮层VEGF、bFGF、ESmRNA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IP区域的VEGF的表达升高(P<0.05),bFGF、ES的表达升高(P<0.01);6h溶栓组的各指标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6h溶栓组比较,针刺+6h溶栓组VEGF和bFGF的表达增多(P<0.01),ES表达下降(P<0.05)。提示早期针刺介入可以提高时间窗外的溶栓大鼠大脑皮层VEGF、bFGF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ES的mRNA表达水平,对血管新生有着正向调控的作用。结论:(1)针刺早期介入可减轻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的脑水肿、出血性转化等并发症,提高时间窗外溶栓治疗的安全性。(2)针刺可上调脑梗死溶栓大鼠缺血脑组织中VEGF和bFGF的蛋白及mRNA表达、并下调Endostatin的蛋白及mRNA表达,提示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是通过促血管新生途径来实现的。
肖宵,余瑶,赵明芬[9](2020)在《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脑梗塞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危险性较高。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幸存患者大多数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认知障碍和吞咽障碍等,其中严重致残者可达40%,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中医理论将急性脑梗塞归纳于"中风"或"偏瘫"的范畴。目前中医对脑梗塞的治疗主要是医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以中药以及针灸治疗为主。本文综述近年来中医在脑梗塞方面的治疗,以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及临床诊治。
于丹丹[10](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我国,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69.6%~70.8%。有研究报告,我国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9%~9.6%和34.5%~37.1%,1年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14.4%~15.4%和33.4%~33.8%。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新指南推荐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降纤、支架置入等疗法。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在中医药制剂领域的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开始运用于治疗脑梗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各有优劣,但临床开展的研究多是中药注射剂与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故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孰优孰劣尚不明确,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由于缺乏证据而难以做出选择。因此,比较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很有必要。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将这些药物进行排序,从中选取疗效排序较好的两种药物初步探索两者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内容(1)开展网状Meta分析研究,即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2)开展排序前5位的中药注射治疗脑梗死的机理研究,即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选择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排序两个结局指标上均位于前5位的两种中药注射剂,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上述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研究方法首先,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香丹注射剂、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苦碟子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血塞通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血栓通注射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灯盏细辛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注射用灯盏花素、冠心宁注射剂、疏血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和瓜蒌皮注射剂共计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次,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基于频率学派的统计模型,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使用STATA 16软件中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mvMeta软件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Loop-specific Method来评估直接比较结果和间接比较结果的一致程度;计算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并以数值由大到小预测各治疗措施疗效排序。(2)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收集已筛选出的丹红注射剂(丹参、红花)和脉络宁注射剂(石斛、牛膝、金银花、玄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表型本体(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数据库、Disease connect 数据库、Genecard 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学(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收集脑梗死相关基因,数据背景设为人类基因(Homo Sapiens)。其次,使用Excel 2010整理上述收集的和筛选的结果,删除重复的靶点。将数据导入STRING工具构建以下网络:①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②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PPI。网络的节点(Node)表示靶点,边(Edge)表示靶点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中Network Analyzer工具计算网络的重要拓扑参数节点度(Degree)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筛选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核心靶点。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分别对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以了解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涉及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和 KEGG信号通路。即将上述筛选的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限定物种为人,选择标识为Official-gene-symbol,设定阈值P<0.05,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网状Meta分析结果将初步检索出21348条相关记录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经查重后最终筛选出12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偏低,主要体现在随机序列的生成、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条目。冠心宁注射剂、瓜蒌皮注射剂和黄芪注射剂的相关研究均不符合纳排标准。除常规治疗外,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NIHSS评分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鉴于疗效排序均位于前5位的注射剂有脉络宁注射剂、丹红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而血栓通注射剂与血塞通注射剂有效化学成分相同,不便于区分。因此,本研究选取脉络宁注射剂和丹红注射剂开展机制研究。通过检索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丹红注射剂活性成分339个,基因靶点2479个。通过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脉络宁注射剂活性成分204个,基因靶点1660个。通过检索HPO数据库、Disease-connect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Genecard数据库获得脑梗死基因650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13个,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38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12个节点,21条边;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34个节点,125条边。两种中药注射剂均可通过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点,纤维蛋白溶解、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转导、内皮细胞细胞凋亡负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磷脂酰肌醇3’-激酶(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丹红注射剂还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等核心靶点,应力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活性氧代谢过程的正调控、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等生物过程,MAPK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治疗脑梗死。脉络宁注射剂还可以通过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核心靶点,炎症反应、缺氧的细胞反应和白细胞介素-10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结论(1)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两个结局指标上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效果好。(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脉络宁注射剂核心靶点拓扑分析结果整体情况优于丹红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凝血过程、能量代谢调节和保护血脑屏障等途径来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脉络宁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通过对血管的功能进行调控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等途径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兼清热。(3)药理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临床疗效的差异。中医药疗效评价应坚持倡导以疗效为先导的研究策略,可以在临床疗效比较评价确切之后,基于优势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制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上针对同一疾病的同类竞争药物的选择提供用药参考和依据。
二、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中风病分期标准 |
1.5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随机分组 |
2.3 盲法的设计和实施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2.7 药物经济学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
3.3 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
3.4 药物经济学指标比较 |
3.5 不良反应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风痰瘀阻证是ACI最常见的证型 |
3 临床疗效分析 |
4 中药干预ACI的炎性机制分析 |
5 药物经济学分析 |
6 活血化痰息风法治疗ACI的机理探讨 |
7 活血化痰息风方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
8 活血化痰息风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
9 创新点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附录2 随机入组顺序表 |
附录3 |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5 mRS评分量表 |
附录6 BI评分量表 |
附录7 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8 Consort声明 |
附录9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NT-ProBNP、CRP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治疗 |
1.1 中药制剂 |
1.2 针灸治疗 |
1.3 中药熏蒸 |
1.4 穴位贴敷 |
2 西医治疗 |
2.1 溶栓治疗 |
2.2 抗血小板治疗 |
2.3 抗凝药治疗 |
2.4 降纤治疗 |
2.5 神经保护剂 |
2.6 基因治疗 |
2.7 手术治疗 |
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情况记录 |
2.2 血清标记物检测 |
2.3 头颅磁共振检查 |
2.4 研究项目 |
2.5 统计方法 |
2.6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急性缺血性中风各证型分布 |
3.2 各证型与健康体检者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3.3 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NT-pro BNP及 CRP水平表达 |
3.4 各证型缺血性中风患者NT-pro BNP及 CRP水平表达 |
3.5 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型在梗死部位中的分布 |
3.6 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 |
4 讨论 |
4.1 中风病概述 |
4.2 中风病证型分析 |
4.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与NT-proBNP的相关性研究 |
4.4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与CRP的相关性研究 |
4.5 中医证型与血清NT-proBNP、CRP水平分析 |
4.6 前、后循环梗死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
4.7 不足之处 |
4.8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4)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
五、总结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胞焦亡参与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焦亡的概述 |
2. 细胞焦亡与急性脑梗死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活血化瘀法防治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基础 |
2 活血化瘀法在防治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桃红四物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桃红四物汤活性化合物筛选 |
1.3 脑梗死相关靶点检索 |
1.4 桃红四物汤-靶点-脑梗死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1.5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
2 结果 |
2.1 桃红四物汤活性成分、靶点及药材-化学成分-靶点基因网络分析结果 |
2.2 脑梗死相关靶点检索分析 |
2.3 桃红四物汤治疗脑梗死靶点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2.4 核心靶点的生物功能和通路注释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 方法 |
2.1 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制备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Garcia行为学评价 |
2.4 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 |
2.5 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DRP1、NLRP3、Caspase-1、IL-1β蛋白 |
2.7 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Caspase-1蛋白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Garcia行为学评价 |
3.2 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 |
3.3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 |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DRP1、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 |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DRP1、Caspase-1蛋白 |
4. 讨论 |
4.1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血瘀证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制备 |
4.2 桃红四物汤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
4.3 桃红四物汤配方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佳剂量的选择 |
4.4 细胞焦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4.5 DRP1/NLRP3途径对细胞焦亡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基于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方案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风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研究现状 |
1.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 |
2.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的研究 |
3.中风病始发态证候要素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
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用临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eta分析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方案 |
1.病例来源 |
2.研究目的 |
3.研究设计 |
4.研究对象 |
5.治疗方案 |
6.评价标准 |
7.质量控制 |
8.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
1.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2.一般描述性统计 |
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
二 早期治疗方案对AIS患者的疗效评价 |
1.早期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疗效 |
2.入组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对照组和治疗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风、痰、火热、瘀证演变特点 |
3.早期治疗对AIS患者神经功能水平、生活质量水平评分的疗效 |
4.早期治疗方案对AIS患者血清MMP9、VEGF的疗效影响机制初探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1.讨论 |
2.结论 |
3.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风病火毒证的研究概况 |
一、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二、“毒损脑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
三、“火毒证”的特性 |
四、“毒损脑络”的生物学基础 |
五、中风病“火毒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脑出血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
一、铁死亡是急性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主要形式之一 |
二、ICH后铁死亡的潜在机制 |
三、ICH后铁死亡的潜在干预措施 |
四、醒脑静注射液的现代机制研究探索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醒脑静注射液对ICH非手术患者的抗氧化和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活血解毒法对ICH大鼠神经损伤及脑组织铁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活血解毒法对ICH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第五节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点 |
项目资助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针刺促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1 病名渊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论治概要 |
1.3.1 中药治疗 |
1.3.2 针灸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1 脑梗死的病因 |
2.2.2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
2.3 治疗方法 |
2.3.1 血液稀释(HD)疗法 |
2.3.2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 |
2.3.3 干细胞治疗 |
2.3.4 溶栓治疗及其局限性 |
3. 本研究科学假说形成的理论依据 |
3.1 及时恢复血供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 |
3.2 血管新生是脑梗死后血供恢复的核心环节 |
3.2.1 血管新生 |
3.2.2 血管新生与脑梗死后的血供恢复 |
3.3 血管新生可提高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
3.4 针刺促血管新生以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
3.5 “针刺促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科学假说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效应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改良大鼠自体血栓栓塞模型的制备 |
2.3 神经行为学评分 |
2.4 干预方法 |
2.5 脑梗死体积测定 |
2.6 脑含水量的测定 |
2.7 脑出血性转化测定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造模过程中脑血流量变化 |
3.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 |
3.3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较 |
3.4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比较 |
3.5 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比较 |
实验二 针刺促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
2.2 改良大鼠自体血栓栓塞模型的制备 |
2.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
2.4 Western Blot检测 |
2.4.1 提取组织中的蛋白 |
2.4.2 测蛋白浓度(BCA法) |
2.4.3 蛋白定量 |
2.4.4 制备SDS-PAGE凝胶 |
2.4.5 上样及电泳 |
2.4.6 转膜 |
2.4.7 封闭 |
2.4.8 一抗孵育 |
2.4.9 二抗孵育 |
2.4.10 凝胶成像扫描 |
2.5 Real-time PCR检测 |
2.5.1 总RNA提取 |
2.5.2 RNA浓度及纯度测定 |
2.5.3 逆转录 |
2.5.4 Real-time PCR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大脑皮层IP区域VEGF、bFGF、ES蛋白表达的比较 |
3.2 各组大鼠大脑皮层IP区域VEGF、bFGF、ESmRNA表达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脑梗死模型的选择 |
2. 干预方法的选择 |
2.1 溶栓方法的选择 |
2.2 针刺方法的选择 |
2.2.1 “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其选择依据 |
2.2.2 针刺时间点的选择 |
3. 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
4. 针刺促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机制探讨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辨证施治研究 |
1.1 气虚血瘀证 |
1.2 痰瘀互结证 |
1.3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
1.4 闭证 |
2 针灸研究 |
3 总结 |
(10)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论文整体框架概述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复杂网络理念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
综述二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概述 |
第二部分 基于两种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网状Meta分析 |
2.1.2 网络药理学 |
2.2 研究方法 |
2.2.1 网状Meta分析 |
2.2.2 网络药理学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4.1.1 文献检索结果 |
4.1.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4.1.3 证据网络图 |
4.1.4 不一致性检验 |
4.1.5 治疗结果排序 |
4.2 网络药理学结果 |
4.2.1 药物成分及药物、疾病靶点信息 |
4.2.2 核心靶点分析 |
4.2.3 GO功能富集分析 |
4.2.4 KEGG通路分析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总结 |
5.2 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之间的关联 |
5.3 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7 创新点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检索策略 |
附录二 纳入120篇文献题录 |
附录三 纳入120篇文献的基本特征 |
附录四 1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效率和NIHSS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
四、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 张雪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NT-ProBNP、CRP的相关性研究[D]. 李德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DRP1/NLRP3途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焦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 周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基于始发态中医证候要素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方案疗效研究[D]. 成知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GPX4通路调控铁死亡探讨活血解毒法治疗脑出血火毒证机制研究[D]. 周玉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刺促血管新生以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的研究[D]. 常思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J]. 肖宵,余瑶,赵明芬. 新疆中医药, 2020(06)
- [10]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D]. 于丹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