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3104微电极测井仪的改进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永波[1](2021)在《独立四臂井径仪推靠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进行测井作业时,传统的井径仪只能进行井径测量这一常规作业。在进行不同的测井项目,需将不同的测井仪器分别下井,效率低下。目前提高测井作业效率的有效方法是将进行不同测井项目的测井仪器进行组合,一次下井即可获得多项地层信息。而与其他仪器进行组合配接时,需要特定的扶正、偏心器,这无疑加大了仪器的复杂程度,使得仪器的可靠性降低。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井径测井仪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设计了一种除可进行常规井眼尺寸测量作业外,还可与其他仪器配接后,进行扶正、偏心和短轴定位等功能的四臂独立运动的井径仪。在完成推靠系统的结构设计后,应用复数矢量法对该套仪器的推靠传动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基于MATLAB平台得到了机构中各杆件得的运动特性曲线。在此基础上,根据运动学分析求得的运动参数建立了机构的动态静力学分析模型,分析了机构中各杆系力与力矩的变化规律。完成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后,对井径臂的反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井径臂的贴壁力随碟簧压缩量的变化曲线。基于Adams仿真平台建立了独立四臂井径仪推靠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模型,得到了系统中各构件的运动特性曲线和受力变化曲线,对前述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辅助分析和验证。论文最后,基于井径臂的反推力分析基础,建立了推靠系统优化设计模型,利用MATLAB的优化工具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推靠系统中各构件参数的最优解,完成了推靠系统的优化设计。
沈旭东[2](2020)在《油基泥浆多频微电阻率采集电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可以清晰呈现地层裂缝薄层与岩层分布,这类信息帮助地质学者分析地质岩性和沉积岩石构造等,为油气评估提供了数据基础,因此该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意义重大。传统的微电阻率测井仪应用于水基泥浆,水基泥浆导电性能强,探测信号以传导电流的形式流经泥浆、地层,然后流入采集电极。近年来,油基泥浆因其耐高温、耐腐蚀、保护井壁和提高钻井效率等一系列优点逐渐取代水基泥浆的地位,然而油基泥浆属于弱导电性泥浆,原本的测量回路将遭到破坏,因此,需要采用交流激励信号,以位移电流的形式重新构建回路。根据以上背景,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油基泥浆环境下微电阻率采集电路系统。该采集系统实现三种频率电流信号幅度与相位的分时测量以及在25ms时间内完成对90个采样电极的信号采集,同时系统量程覆盖50nA1.5mA幅度的电流信号,动态范围约90db,并且在量程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为简化电路设计的复杂度,设计中将多种测量频率信号变频至固定频率后再执行采样运算等操作。本文工作的重点是微弱信号的检测,影响信号测量的主要因素是链路中混入的噪声。文章对电路系统中噪声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电阻热噪声、运放固有噪声、模拟开关噪声、模数转换器噪声和外部噪声。通过对噪声数学模型的分析和仿真,本文给出了一系列抑制噪声提高信噪比的方法,后续电路与程序的设计均遵循此类设计方法,使电路系统更加准确的提供了地层的电阻率信息。同时在算法上采用数字相敏检波技术,数字相敏检波能够有效地滤除待测信号中的非相关噪声,通过实验发现该算法可以在低信噪比下提取出有用信号的幅度与相位信息。结合科研项目的指标要求,本文介绍了电路系统的硬件与软件逻辑设计。采集电路系统分为主处理板与采集板两部分,主处理板负责信号的检波、运算和通信等功能,采集板实现多路信号的调理和切换功能。为增加电路系统的可配置度与灵活性,主处理板控制单元选用FPGA与单片机协同处理方案。最后本文搭建相关实验平台,测试采集电路系统的工作特性,包括线性度、噪声基底和重复性,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赵凯[3](2020)在《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需求量大大增加,测井技术也因此迅速更新迭代。井径测井是石油测井作业中必要的测井项目之一,准确地井径测量是准确计算井眼容积的重要手段,稳定地推靠控制是正确测井的重要保障。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是一种井径测量仪器,该种仪器和方位指示仪器协同工作,能准确地获取地层应力,有效地辅助说明其他测井解释成果。本论文着重论述了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的控制算法设计、硬件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控制算法的设计工作分析了推靠器控制系统的时滞系统特性,并建立一阶时滞系统Smith预估补偿线性自抗扰控制模型,随后在不降低控制性能的基础上提出简便的参数整定方法。结合推靠臂行程控制数学模型,在Matlab仿真软件中设计仿真模型,验证该控制模型是否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动静态性能、抗扰能力,并给出一个控制参数的整定策略。硬件电路设计和程序设计分为方案设计、设计实现、设计验证三个部分。首先结合井径测井仪器的整体架构和工作流程,分析井径推靠器控制模块的设计需求,设计控制系统电路模块,确定井径推靠器控制模块工作流程。其次,由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的结构与工作流程,确定DSP+FPGA的硬件框架,设计通讯模块与控制模块的硬件电路,包括通讯模块、核心控制电路、推靠器行程测量及采集模块、电压转换电路、存储模块。根据硬件电路,设计控制模块软件控制程序与逻辑,软件控制程序包括井下工作流程控制、板间通讯控制等。软件逻辑包括DSP-FPGA译码模块逻辑、时钟模块逻辑、AD采集控制模块逻辑、编解码模块逻辑。最后,本论文设计测试实验,测试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的与上位机通讯功能、板件通讯功能、存储功能,并将控制模块与供电系统、上位机系统连接,进行联合调试。并给出试验流程、试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的设计满足了各项设计指标要求。
张飞[4](2019)在《分动式六臂井径测井仪设计及推靠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近年来我国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增多,本文针对传统直井测井仪在特殊施工时存在测量精度不足等问题,从开腿方式、平衡装置、密封、动力系统和传感器五个方面进行借鉴和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分动式六臂井径测井仪。为了进一步提高推靠系统的传动性能,应用复数矢量法和矩阵法,分别建立推靠系统在打开、测量两种运动状态的运动学模型。运用动态静力学方法,建立推靠系统两种运动状态的动力分析模型。基于Adams软件进行实例仿真,运用Adams/View模块建立推靠系统打开、测量物理模型,得出了推靠系统各构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曲线,以及各构件的受力情况,辅助分析和验证了其系统的运动规律,为井径测井仪结构优化设计、改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目前我国井径测井仪推靠臂凸轮采用偏心圆弧廓线,其存在动载荷大,传力效果差,仪器寿命短等问题。建立推靠臂凸轮廓线基于渐开线、阿基米德螺旋线和偏心圆弧线三种结构方案参数化模型,并对三种推靠臂凸轮运动特性及机械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运用Adams/View模块分别建立三种推靠臂凸轮廓线推靠系统打开、测量模型,对比分析推靠系统活塞杆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研究表明:推靠系统中采用渐开线型推靠臂结构可以很好的改善活塞杆的受力特性,减少摩擦磨损,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从而使井径测井仪适应性更强、测量精度更高、寿命更长。
王俊[5](2017)在《一种油基泥浆微电阻率扫描测井电路的设计》文中认为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是石油测井的一种重要手段。油基泥浆具有众多优点,近年来作为钻井液被广泛应用。然而油基泥浆的弱导电性使得以前的水基泥浆成像仪不再适用,为此国内外相关机构都在研究适用于油基泥浆的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仪。目前国外已经推出了几款商用化的油基泥浆微电阻率扫描成像仪,国内还处于研发阶段,没有成熟的产品推出。本文设计了一款油基泥浆微电阻率扫描测井电路,并对电路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调查了微电阻率扫描测井的研究背景、应用领域和国内外发展现状。了解了微电阻率扫描测井的原理与油基泥浆环境下遇到的困难。通过研究频率、电极大小等对测量的影响,提出多频测量方法。分析对比了极板间回路与极板内回路结构的优缺点,决定采用极板内回路的结构进行测量电路设计。对阻抗测量相关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了以矢量伏安法的思想进行阻抗测量。(2)完成测量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测量系统包括6个采集板电路、一个主板电路和一个通讯板电路。采集板是测量电路的核心,板上包含有DDS激励源,幅度相位检测器等。采集板能够独立完成测量工作并直接返回数字信号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主板可以协调各个采集板的工作并将采集板返回的数字信号集中起来通过通讯板将数据送入计算机。最后通过Altium designer完成了电路板的设计和实现。(3)完成硬件电路相关程序设计,设计数据通讯时帧结构。研究视阻抗的模值和相位计算方法,给出计算公式。设计上位机软件实现数据处理、保存、波形显示等工作。(4)对系统进行测试,测量系统能够进行每秒40次扫描测量,能够对标称500Ω-5MΩ的电阻进行测量。在重复性实验测量中显示,测量系统在线性度范围内的模值测量的均方误差小于0.34%,相位测量的均方误差小于0.43°。在阻容网络模拟地层对比测试中测量系统测试结果与专业阻抗分析仪Agilent 4294A基本一致。经过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电路能够适用于油基泥浆的测量环境,并且具有测量速度快,可测动态范围大,测量精度高等特点。
陈长安[6](2016)在《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及碳酸盐岩裂缝评价》文中指出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测井评价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越来越难,这也激发了越来越多的测井新技术的涌现,其中就包括电成像测井。电成像测井资料经处理后,能直观的显示裂缝孔洞等信息,特别是在复杂碳酸盐岩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电成像预处理出发,详细研究了哈里伯顿公司XRMI和斯伦贝谢公司的FMI电成像仪器结构,最终完成从抽象凌乱的测井曲线到直观的电成像图像的预处理过程,自编软件处理模块实现电成像预处理的电扣对齐、加速度校正、电扣质量检测及自动校正、极板图像合并、极板均衡化处理、数据滤波等过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抽象的电成像测井曲线经过处理,形成了能反映地层裂缝孔洞等信息的图像。在此基础上,详细开展了图像特征的自动检测、缝洞参数的计算、孔隙度频谱方法等技术的研究工作。图像特征的自动检测,本文主要用到的是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图像分割,并辅助应用图像的形态学滤波,也即图像的开运算和闭运算,最终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缝洞参数的计算是建立在图像分割的基础上的,主要计算面孔率等参数。孔隙度频谱方法是结合常规测井和电成像测井的有力工具,一般情况下,当碳酸盐岩地层发育有裂缝孔洞时,孔隙度频谱的波形会变宽,有的地方还会出现双峰甚至多峰的现象。碳酸盐岩形成的储层,一般产量很大,容易形成大型的油田或气田,中东地区、北美地区的一些大型油气田都是碳酸盐岩储层,我国的四川地区、塔里木地区也都是碳酸盐岩储层,因此碳酸盐岩储层在世界油气储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却是一份困难的工作,因为碳酸盐岩受次生改造作用很强,原生孔隙很小,裂缝孔洞发育,储集空间多样,非均质性强,所以需要综合各方面的测井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本文结合常规测井和电成像测井资料,对碳酸盐岩裂缝进行描述。常规上主要用到双侧向电阻率曲线和三孔隙度曲线,并且重构出DACR和REMA曲线,电成像测井主要用到图像信息以及提取出的缝洞参数信息、孔隙度频谱信息等进行描述。
陈红雷[7](2015)在《江苏地质测井处测井仪器维修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石油测井仪器正趋向自动化、精密化和小型化,仪器维修人员遇到的多是集光电技术、气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复杂设备,测井仪器维修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认真研究维修理论,用研究成果来指导实践,对进一步加强地质测井处测井仪器维修规范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设备维修管理理论和发展进行了概述,总结分析出了当前常用的设备维修组织形式和维修方法,然后对地质测井处测井仪器维修管理的组织结构、测井仪器的特点、仪器维修保养的制度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仪器维修组织形式、考核管理方式以及推广应用仪器维修网络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改进优化的方案,也提出了完善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维修技术管理、仪器配件管理和提升职工素质等保障措施,为提升地质测井处测井仪器维修管理水平提供新的探索和思路。
李波[8](2015)在《井径测量仪力臂反推力特性及电位计线性度测试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勘探深井中的油气分布和地质情况,广泛采用测井技术来间接获取油井开发中所需要的信息。井径测量仪是石油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石油测量仪器,其主要通过井径测量仪的力臂紧密贴靠在井壁上来获取油井直径的变化,而力臂对井壁反推力的大小是影响井径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电位计作为井径测量仪中的反馈元件,通过测量电位计输出的电压来获取油井直径变化的曲线,因此电位计的非线性度误差会直接影响井径测量仪测量精度。由于国外对于先进的测井设备的技术封锁,很难了解到与测井设备相配套的测量仪器。针对影响测井仪测量精度的两点重要因素,研制一套井径测量仪力臂反推力特性及电位计线性度测量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井径测量仪力臂反推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研制了一种针对井径测量仪力臂反推力和电位计线性度的测试系统,包括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整体测试台的方案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基于Lab VIEW图形化的编程语言搭建了测试系统的控制软件,实现了反推力特性和电位计线性度测量的自动化。此后探究了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针对测试系统的关键部位进行了受力分析。分析了在井径测量仪单边加载、两加载边不平行、横连接杆受力变形、数据采集量化误差等因素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同时对电动推杆加载方式进行了精度分析。最后,在测试系统上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对力传感器进行标定实验和恒流源的精度分析。对电位计进行了测量实验并分析了测量数据的重复性误差。测量了井径测量仪力臂反推力特性曲线,并与理论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实验数据分析表明,测量系统在实际测量中表现良好,能够满足测试的需要。
张云亮[9](2014)在《LDT数传检测面板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胜利油田开发井测井工作量的不断增加,SL-6000型LDT测井仪器的使用频率加大,为保证测井井下仪器的稳定性,设计开发了便携式测井仪器检测设备,为仪修班仪器检测、维修、调校,小队施工现场仪器配接调校,外部施工小队仪器的配接、维修等带来便利。该检测面板通过对井下仪器工作原理以及电路图的研究,了解各仪器的通讯协议、数据格式、发送顺序等来确定检测仪器的设计思路。该面板主要包括:通讯电路(相当于3514XA遥传通讯短节)、地面接口电路(通讯短节和计算机的接口电路)以及软件设计。通讯电路主要功能是能够接受地面发送来的命令并转换成标准的曼彻斯特码转发到命令总线上,它还能将挂接在仪器总线上的仪器向地面发送的数据转换成能够驱动电缆的信号形式,放到电缆上进行驱动发送;采集三参数3981和三臂井径数据,提供电缆头电压。单片机程序主要完成通讯电路单片机(AT89C52)对3981、三臂井径、电缆头电压、交流马达电压的数据采集;对继电器、模拟开关控制;对模式2命令进行解调、执行所接受命令;完成模式2数据的发送。单片机通过RS-232串口接收主机命令,经编码后产生的曼彻斯特码经过驱动送往通讯电路模块。从通讯电路模块送上的信号,经放大,整形,解码,由单片机通过RS-232串口送主机。地面接口VHDL程序完成对时钟信号的分频,单片机来的地址锁存,对单片机送的数据读写。地面软件使用Visual Basic编写,系统采用人机交互式界面,每一个命令按钮选中后都可以执行一个或多个命令。实际应用表明,检测系统能够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任红凯[10](2013)在《双向作用测井设备液压驱动系统的研制》文中认为测井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门重要的地球物理分支学科,是油气评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油层物理、储层物性、流体性质、测试工艺和仪器仪表等各个领域,是勘探开发油气田的主要技术手段。在测井设备井下测井的过程中,设备的测量部分要紧密的贴靠在井壁上来获得地层的各种物理数据,而推靠器作为动力提供段是测井设备不可或缺的部分,推靠器的输出特性也是制约测井深度和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国内测井设备普遍存在功能单一、耐高温高压性能差和测井深度不足等现象,国外有很多先进的石油测井公司推出了很多超深井测量设备,但由于贸易壁垒和技术封锁,我们很难获得国外先进的测井工艺。因此,研制新型推靠器设备变得尤为重要,对我国测井行业有很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双向作用液压驱动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系统各部分的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采用了一种可变体积式封闭油箱系统,通过压力平衡装置解决了高温高压对系统带来的影响。设计过程中分析了高温高压对系统各部分结构应力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其次,为了初步实现系统的国产化目标,针对系统中用到的微型液压元件如柱塞泵、电磁阀以及辅助阀类元件进行了设计计算,并对电磁阀的设计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电磁阀的设计主要包括整体结构方案设计、阀口的流量特性分析、线圈的设计计算及校核以及关键受力零件的应力校核。然后,对液压系统的控制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整体控制流程、软件控制方案以及各电器元件的电控设计,分析了高温对电路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最后,完成系统的整体装配工作,并进行了地面调试运行和井下高温高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液压驱动系统满足设计使用要求,达到了预期的使用指标。
二、进口3104微电极测井仪的改进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3104微电极测井仪的改进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独立四臂井径仪推靠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常见推靠系统概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独立四臂井径仪推靠系统设计 |
2.1 推靠系统方案设计 |
2.2 推靠工作原理简介 |
2.2.1 推靠系统组成 |
2.2.2 工作原理 |
2.3 推靠系统测量部分结构设计 |
2.3.1 井径臂结构设计 |
2.3.2 基于ANSYS的井径臂强度分析 |
2.3.3 液压推力的分析计算 |
2.4 碟形弹簧的选型及设计 |
2.4.1 单片碟形弹簧的计算 |
2.4.2 碟簧数量的确定 |
2.5 液压传动部分结构设计 |
2.5.1 液压缸结构设计 |
2.5.2 电磁阀安装块结构设计 |
2.5.3 推靠系统整机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推靠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3.1 基于复数矢量法的推靠系统运动学分析 |
3.1.1 推靠系统的位置分析 |
3.1.2 推靠系统的速度分析 |
3.1.3 推靠系统的加速度分析 |
3.2 推靠系统运动学实例计算 |
3.3 推靠系统动力学分析 |
3.3.1 井径臂触壁前的动力学分析 |
3.3.2 井径臂触壁后的动力学分析 |
3.4 井径臂的反推力特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dams的推靠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 |
4.1 推靠系统的运动学仿真 |
4.1.1 运动学仿真建模 |
4.1.2 运动学仿真结果分析 |
4.2 推靠系统的动力学仿真 |
4.2.1 动力学仿真建模 |
4.2.2 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推靠系统的结构参数优化 |
5.1 优化目标分析 |
5.2 独立四臂井径仪推靠系统的优化设计模型 |
5.2.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5.2.2 优化设计变量与约束条件 |
5.3 优化算法 |
5.4 优化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油基泥浆多频微电阻率采集电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电阻率测井技术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发展与现状 |
1.3 课题设计指标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微电阻率测井技术原理与相关理论 |
2.1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原理 |
2.2 噪声分析与抑制手段 |
2.2.1 多级运放电路的噪声系数 |
2.2.2 电阻热噪声 |
2.2.3 运放固有噪声 |
2.2.4 运放电路噪声计算 |
2.2.5 其他噪声与抑制手段 |
2.3 检波与变频技术 |
2.3.1 数字相敏检波 |
2.3.2 模拟信号下变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频测井电路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3.1 采集系统整体框架 |
3.2 采集板模块设计 |
3.2.1 流压转换电路 |
3.2.2 高低增益滤波电路 |
3.2.3 数字控制电路 |
3.2.4 RS485 通信接口 |
3.3 主板电路设计 |
3.3.1 数字处理模块设计 |
3.3.2 信号产生模块 |
3.3.3 采集板模拟信号处理模块 |
3.4 PCB设计规范 |
3.5 硬件实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频测井电路系统程序设计 |
4.1 主处理板FPGA程序设计 |
4.1.1 时序控制模块设计 |
4.1.2 McBSP通信模块设计 |
4.1.3 发送控制模块设计 |
4.1.4 MCU通信模块设计 |
4.1.5 AD采样与相敏检波模块设计 |
4.1.6 FPGA整体仿真 |
4.2 主处理板单片机程序设计 |
4.3 采集板单片机程序设计 |
4.4 主处理板与主控板通信帧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测量周期 |
5.2 发射信号波形 |
5.3 空采样噪声测试 |
5.4 线性度测试 |
5.4.1 幅值线性度 |
5.4.2 相位线性度 |
5.5 重复性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井径推靠器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
1.3 本论文工作的核心内容 |
第二章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控制算法研究 |
2.1 时滞控制方法概述 |
2.2 推靠臂行程控制机械方程 |
2.3 时滞系统的LADRC-Smith设计 |
2.3.1 Smith预估补偿器的基本原理 |
2.3.2 线性自抗扰的基本原理 |
2.3.3 时滞系统的一阶LADRC-Smith模型参数设计 |
2.4 模型参数整定 |
2.5 仿真验证 |
2.5.1 动态性能验证 |
2.5.2 抗扰能力验证 |
2.5.3 控制器参数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总体方案设计 |
3.1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工作原理 |
3.2 需求分析 |
3.2.1 硬件电路设计需求分析 |
3.2.2 程序设计需求分析 |
3.3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电路总体设计 |
3.4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程序总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1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硬件整体设计 |
4.2 电压转换电路 |
4.2.1 电感器选择及纹波处理 |
4.2.2 电源芯片输出电压配置 |
4.3 核心控制电路 |
4.3.1 DSP和 FPGA选型 |
4.3.2 电机控制数据接口及其相关芯片选型 |
4.3.3 电磁阀继电器控制接口 |
4.4 推靠行程测量及采集模块 |
4.4.1 推靠器行程测量 |
4.4.2 ADC采集电路 |
4.4.3 温度采集电路 |
4.5 与上位机通讯模块 |
4.5.1 EDIB通讯协议介绍 |
4.5.2 EDIB通讯协议通信电路设计 |
4.6 存储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推靠器控制模块工作流程研究及程序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和工具 |
5.1.1 DSP程序开发环境与工具 |
5.1.2 FPGA逻辑开发环境与工具 |
5.2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程序总体设计 |
5.2.1 DSP程序总体设计 |
5.2.2 FPGA逻辑总体设计 |
5.3 DSP程序设计 |
5.3.1 命令响应与上传程序 |
5.3.2 与电机驱动板通信程序 |
5.3.3 电磁阀控制程序 |
5.3.4 地址修改程序 |
5.4 FPGA逻辑设计 |
5.4.1 DSP-FPGA译码模块逻辑 |
5.4.2 时钟模块逻辑 |
5.4.3 AD采集控制模块逻辑 |
5.4.4 CMD解码模块逻辑 |
5.4.5 M2 编码模块逻辑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测试 |
6.1 实验室调试环境介绍 |
6.2 单板调试结果分析 |
6.2.1 命令下发与上传功能调试 |
6.2.2 推靠臂行程测量及采集功能测试 |
6.2.3 通讯功能调试 |
6.3 系统联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附表 |
参考文献 |
(4)分动式六臂井径测井仪设计及推靠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机械井径测井技术简介 |
1.2.2 机械井径测井仪研究现状 |
1.2.3 机械井径测井仪关键结构总结 |
1.2.4 机械井径测井仪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分动式六臂井径测井仪总体方案设计与结构设计 |
2.1 总体方案设计 |
2.2 工作原理 |
2.3 结构设计 |
2.3.1 推靠臂设计 |
2.3.2 小推杆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推靠系统的运动学分析 |
3.1 推靠系统运动状态分析 |
3.2 推靠系统运动状态模型 |
3.2.1 推靠系统打开状态模型 |
3.2.2 推靠系统测量状态模型 |
3.3 复数矢量法推靠系统运动学分析 |
3.3.1 推靠系统打开状态矢量位置、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
3.3.2 推靠系统测量状态矢量位置、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
3.4 矩阵法推靠系统运动学分析 |
3.4.1 推靠系统打开状态矢量位置、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
3.4.2 推靠系统测量状态矢量位置、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
3.5 运动学解析法比较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靠系统的动态静力学分析 |
4.1 推靠系统打开状态动态静力学分析 |
4.2 推靠系统测量状态动态静力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Adams推靠系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 |
5.1 Adams软件应用介绍 |
5.2 推靠系统打开状态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 |
5.2.1 推靠系统打开状态物理模型 |
5.2.2 打开状态仿真及结果后处理 |
5.3 推靠系统测量状态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 |
5.3.1 推靠系统测量状态物理模型 |
5.3.2 测量状态仿真及结果后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推靠系统推靠臂轮廓线研究 |
6.1 三种推靠臂结构参数化设计及运动特性分析 |
6.1.1 渐开线型推靠臂结构参数化设计及运动特性分析 |
6.1.2 阿基米德螺旋线型推靠臂结构参数化设计及运动特性分析 |
6.1.3 偏心圆弧线型推靠臂结构参数化设计及运动特性分析 |
6.2 三种推靠臂凸轮机构的效率分析 |
6.3 基于Adams三种推靠系统活塞杆运动对比分析 |
6.3.1 推靠系统打开状态活塞杆运动对比分析 |
6.3.2 推靠系统测量状态活塞杆运动对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一种油基泥浆微电阻率扫描测井电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贡献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测井原理与相关技术理论 |
2.1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原理 |
2.2 阻抗测量与幅度相位检波技术 |
2.2.1 常见阻抗测量方法 |
2.2.2 幅相检测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整体框架 |
3.2 采集板电路设计 |
3.2.1 采集板微控制器 |
3.2.2 激励源设计 |
3.2.3 电极通道选择与流压转化 |
3.2.4 带通滤波器与固定增益放大器 |
3.2.5 幅度相位检测电路与调相电路 |
3.2.6 ADC数据采集 |
3.2.7 电压、电流、温度等状态采集电路 |
3.2.8 采集板电路PCB绘制、焊接与基本测试 |
3.3 主板电路设计 |
3.3.1 RS422通讯接口与McBSP通讯接口 |
3.3.2 C8051单片机与状态采集 |
3.3.3 主板PCB绘制与焊接 |
3.4 通讯板电路设计 |
3.4.1 网口模块设计 |
3.4.2 其他扩展接口 |
3.4.3 通讯板PCB绘制与焊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程序设计及数据处理 |
4.1 采集板程序设计 |
4.2 主板FPGA程序设计 |
4.3 通讯板STM32与FPGA程序设计 |
4.4 下传命令及回传数据帧结构 |
4.5 模值与相位的计算与校准 |
4.5.1 模值计算 |
4.5.2 相位计算 |
4.5.3 标定与校准 |
4.6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采样周期测试 |
5.2 动态范围和线性度测试 |
5.2.1 阻抗模值动态范围与线性度 |
5.2.2 相位线性度测量 |
5.3 可重复性测试 |
5.4 阻容网络模拟地层对比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及碳酸盐岩裂缝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 |
2.1、电成像测井原理 |
2.2、电成像测井资料深度预处理 |
2.3、图像的生成与显示 |
2.4、动态图像生成 |
第三章 基于电成像测井的裂缝及孔隙度谱分析 |
3.1、电成像图像图像分割 |
3.2、电成像裂缝参数的提取 |
3.3、孔隙度频谱方法研究 |
第四章 碳酸盐岩储层裂缝评价 |
4.1、碳酸盐岩储层概述 |
4.2、裂缝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4.3、裂缝成像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4.4、实例应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7)江苏地质测井处测井仪器维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设备维修管理发展和现状 |
1.2.1 国外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
1.2.2 国内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设备维修管理概述 |
2.1 设备维修的概念和分类 |
2.1.1 设备维修的概念 |
2.1.2 设备维修的方式 |
2.1.3 设备维修的内容 |
2.1.4 设备维修的原则 |
2.2 设备维修的基本理论 |
2.2.1 磨损理论 |
2.2.2 故障理论 |
2.2.3 设备维修管理的常用指标 |
2.3 国内企业常见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 |
第3章 测井仪器维修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设备分类及其特点 |
3.2.1 测井仪器的发展与特点 |
3.2.2 地质测井处主要测井仪器 |
3.3 测井仪器维修管理现状 |
3.3.1 地质测井处设备管理现状 |
3.3.2 仪器维修中心维修管理现状 |
3.3.3 主要经济技术考核指标 |
3.4 测井仪器维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4.1 综合性维修人员缺乏 |
3.4.2 仪器维修工作缺乏积极性 |
3.4.3 现代化维修管理手段应用不足 |
第4章 测井仪器维修管理的改进 |
4.1 改进的目标和原则 |
4.2 改进方案设计 |
4.2.1 生产组织方式改进方案 |
4.2.2 考核管理方式改进方案 |
4.2.3 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 |
4.3 测井仪器维修管理效果评价指标 |
第5章 测井仪器维修管理改进保障措施 |
5.1 加强领导和日常监管 |
5.2 完善仪器维修管理制度体系 |
5.3 强化维修技术和配件的管理 |
5.4 积极开展职工素质提升工程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井径测量仪力臂反推力特性及电位计线性度测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测井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电位计测试系统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井径测量仪性能测试原理及方法 |
2.1 力臂反推力特性测试原理 |
2.1.1 井径测量仪力臂运动学仿真分析 |
2.1.2 力臂反推力特性测量方案设计 |
2.2 电位计测试系统原理 |
2.2.1 电位计非线性度测量原理 |
2.2.2 电位计线性度测量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井径测量仪性能测试系统误差分析 |
3.1 反推力特性测量系统的误差因素 |
3.2 井径测量仪单边受力变形分析 |
3.3 测试系统装置的误差分析 |
3.3.1 横连接杆的弹性变形分析 |
3.3.2 电动推杆加载方式精度分析 |
3.3.3 加载系统位置关系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3.3.4 电动推杆动态加载对力测量的影响 |
3.3.5 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量化误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井径测量仪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 |
4.1 反推力特性和电位计线性度测试系统设计 |
4.2 力臂反推力特性测试系统结构设计 |
4.2.1 电动推杆选型 |
4.2.2 步进电机选型 |
4.2.3 两端支撑架的设计 |
4.2.4 加载机构的设计 |
4.2.5 两端连接机构的设计 |
4.3 力臂反推力特性测试系统电气原理 |
4.4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4.1 控制程序整体界面 |
4.4.2 控制软件流程 |
4.5 电位计线性度测试系统夹具设计 |
4.5.1 电位计安装部分设计 |
4.5.2 电位计加载部分设计 |
4.6 电位计供电恒流源的设计 |
4.7 电位计线性度测试系统控制系统 |
4.7.1 功能需求分析 |
4.7.2 控制软件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系统实验研究 |
5.1 传感器的标定实验 |
5.1.1 力传感器的标定实验 |
5.1.2 恒流源精度实验 |
5.2 电位计线性度测试实验 |
5.2.1 一次安装重复性实验 |
5.2.2 多次安装重复性实验 |
5.2.3 实验数据分析 |
5.3 力臂反推力特性测试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LDT数传检测面板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二章 地面接口电路设计 |
2.1 地面接口电路简介 |
2.1.1 RS-232 接口电路简介 |
2.1.2 RS-232 接口管脚 |
2.1.3 串口的设置 |
2.2 低压电源 |
2.3 高压电源 |
2.3.1 岩性密度交流推靠电路设计 |
2.4 信号处理电路 |
2.4.1 M2信号接收通道 |
2.4.2 M2发送驱动通道 |
2.5 单片机及CPLD电路 |
2.5.1 单片机与CPLD的接口方式 |
2.5.2 总线接口逻辑设计 |
2.5.3 数据的读写 |
2.6 实现6408编码功能 |
2.7 实现6408解码功能 |
第三章 通讯电路硬件设计 |
3.1 数据采集和控制板 |
3.1.1 控制器部分 |
3.1.2 上电复位 |
3.1.3 时钟 |
3.1.4 继电器 |
3.1.5 其它开关 |
3.1.6 数据采集部分 |
3.1.7 描述 |
3.1.8 模拟开关 |
3.1.9 信号反相器 |
3.1.10 增益范围和采样保持 |
3.1.11 数据转换 |
3.2 通讯板 |
3.2.1 命令接收 |
3.2.2 数据发送 |
3.2.3 时钟电路 |
3.3 通讯驱动板 |
3.3.1 命令通道 |
3.3.2 模式2数据 |
3.3.3 模式5数据的转发 |
3.3.4 模式7数据的转发 |
3.4 模拟信号板 |
3.4.1 第7模拟道(张力) |
3.4.2 第8模拟道(井径) |
3.4.3 第9模拟道(未用) |
3.4.4 第10模拟道(井眼温度) |
3.4.5 第11模拟道(未使用) |
3.4.6 第12模拟道(CCL) |
3.4.7 第13模拟道(SP,未使用) |
3.4.8 第14模拟道(CHV) |
3.4.9 第15模拟道(交流马达电压) |
3.4.10 第16模拟道(泥浆电阻率) |
3.5 电源板 |
3.5.1 供电变压器T1 |
3.5.2 +5VDC电源 |
3.5.3 +15VDC、-15VDC、+24VDC电源 |
3.6 连线图 |
第四章 通讯电路单片机程序 |
4.1 单片机程序简介 |
4.2 程序的初始化 |
4.2.1 上电时通讯电路默认状态 |
4.2.2 要求地面系统其初始化 |
4.3 控制命令解释和执行 |
4.4 回传通讯电路状态 |
4.5 数据的采集 |
4.6 数据的发送 |
4.6.1 子集0的格式 |
4.6.2 子集1的格式 |
第五章 地面接口VHDL程序设计 |
5.1 地面接口VHDL程序简介 |
5.2 分频 |
5.3 地址的锁存 |
5.4 数据的读写 |
5.5 编码与译码 |
第六章 地面接口单片机程序设计 |
6.1 队列的应用 |
6.2 单片机主程序 |
6.3 串口接收中断 |
6.4 命令的解码 |
6.5 命令的发送 |
6.6 数据的接收中断 |
第七章 地面软件设计 |
7.1 软件简介 |
7.2 仪器选择窗体使用 |
7.3 双侧向-曲线窗体使用 |
7.4 数字取心窗体使用 |
7.5 曲线表窗体使用 |
7.6 通信设置窗体使用 |
7.7 通讯调试窗体使用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双向作用测井设备液压驱动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测井行业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测井行业发展现状 |
1.3.3 测井行业发展综述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测井仪液压驱动系统结构设计 |
2.1 液压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1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
2.1.2 液压系统整体结构 |
2.2 连接体的设计 |
2.3 外壳设计 |
2.4 油路参数的计算 |
2.5 液压集成块的设计 |
2.5.1 液压缸的设计 |
2.5.2 油路集成块的结构设计 |
2.5.3 高温对系统应力的影响 |
2.6 平衡活塞的设计 |
2.7 密封圈的选择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系统关键阀类零件的设计 |
3.1 阀整体结构设计 |
3.1.1 电磁阀油路参数设计 |
3.1.2 阀口多密封圈的设计 |
3.2 阀内孔油路流体仿真 |
3.2.1 FLUENT 软件的简介 |
3.2.2 GAMBIT 前处理模型的建立 |
3.2.3 FLUENT 仿真 |
3.2.4 FLUENT 迭代结果分析 |
3.3 电磁阀驱动线圈的设计 |
3.3.1 线圈的设计简介 |
3.3.2 线圈参数方案设计 |
3.3.3 线圈的校核计算 |
3.4 电磁阀辅助弹簧的设计 |
3.5 电磁阀材料的选择与校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井仪液压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 |
4.1 整体控制方案设计 |
4.2 液压驱动系统的软件控制方案设计 |
4.3 液压元件的硬件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系统与测井仪组合装配调试与实验验证 |
5.1 测井仪液压系统的装配 |
5.2 测井设备的地面整机调试运行 |
5.3 测井设备的井下模拟试验运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柱塞泵的研制 |
附录 2 辅助阀类零件的设计计算 |
致谢 |
四、进口3104微电极测井仪的改进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独立四臂井径仪推靠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杜永波.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油基泥浆多频微电阻率采集电路系统研究[D]. 沈旭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三臂井径多功能推靠器控制模块设计[D]. 赵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分动式六臂井径测井仪设计及推靠系统性能研究[D]. 张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5]一种油基泥浆微电阻率扫描测井电路的设计[D]. 王俊.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6]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及碳酸盐岩裂缝评价[D]. 陈长安. 长江大学, 2016(12)
- [7]江苏地质测井处测井仪器维修管理研究[D]. 陈红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7)
- [8]井径测量仪力臂反推力特性及电位计线性度测试系统研制[D]. 李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9]LDT数传检测面板研制[D]. 张云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11)
- [10]双向作用测井设备液压驱动系统的研制[D]. 任红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