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一、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明瑞涛[1](2021)在《基于SWAT模型的滑雪场融雪剂迁移与积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冰滑雪行业快速发展,滑雪运动场所一般在山区,其道路和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密集,在应对冰雪天气时不可避免大量使用融雪剂。融雪剂工作原理是通过降低冰点融化道路上的积雪,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它的很多危害也慢慢为人所知。融雪剂随地表径流在土壤、水系中迁移与积累,对水体、水生生物、土壤、陆地植物和陆地动物都存在影响。现有对融雪剂的研究大多是融雪剂对环境影响的定性研究,本研究选择冬奥会延庆赛区作为研究区域核心,把融雪剂看作非点源污染进行定量研究。力求弥补融雪剂对环境影响定量研究的空白,旨在为融雪剂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完善融雪剂管理措施提供支撑。考虑到不同类型融雪剂在价格、性能、环境影响等特点的差异性,利用结合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法对不同寒冷程度、不同敏感度等环境下进行融雪剂使用方案择优研究,确定不同环境的不同融雪剂适配方案。在针对研究区域选定融雪剂方案后,在冰雪路面添加融雪剂构成水、冰、融雪剂溶液物理模型(Water-Ice-Salt,简称WIS),以仿真模拟软件Star-CCM+为研究工具模拟融雪过程,确定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融雪剂标准用量。最后选择研究区域构建SWAT模型,结合天气数据输入融雪剂用量,对研究区域延庆赛区融雪剂在土壤和水系的迁移和积累情况进行模拟预测。本研究利用结合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法评价模型,对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氯盐混合型融雪剂和乙酸钙镁这5种常用融雪剂,在四种特定环境高寒高敏地、高寒低敏感地、低寒高敏感地、低寒低敏感地进行融雪剂方案优劣性评价。本研究中选取的融雪剂种类为氯化镁融雪剂。以仿真模拟软件Star-CCM+为研究工具模拟道路除雪过程,考虑环境温度、风速和降雪等级等环境因素,模拟WIS物理模型融化过程。文中共模拟出风速为0m/s、1m/s、2m/s、3m/s,环境温度分别为0℃、-3℃、-5℃、-7℃、-10℃,降雪为小雪、中雪、大雪、暴雪下100种不同环境条件融雪剂用量模拟值。为确定融雪剂在研究区域土壤和水系积累情况,建立研究区域SWAT模型。对研究区域最优融雪剂使用方案进行适配,结合研究区域各子流域的道路、停车场面积,在各子流域输入逐日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融雪剂标准用量厚度。通过对水系和各子流域在使用融雪剂后氯离子含量变化的模拟结果分析,并对模拟结果和水生生物、植物等耐受性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融雪剂的使用会使研究区域的氯离子含量增长,但仅在研究周期前段2021年到2027年氯离子含量增长较快,2027年后氯离子含量增长逐渐稳定,并基本不会对水体和土壤等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谭雨蕾[2](2021)在《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铀矿资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型资源,是我国军工/军事、国防工业、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有序增长的重大需求之一。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表生铀元素伴随着岩石的剥蚀、水解及风化,铀元素迁移及富集成矿均需要较为特殊的盆地沉积条件及盆地构造背景,使得砂岩型铀矿在成矿过程呈现一定的空间选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分带性等特征。因此,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展布特点和分带特征对其成矿规律与资源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这一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物理钻孔测井定量数据及地层年代信息等定性数据,对铀矿化、铀异常及铀元素在垂向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异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二维分带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完成含铀层识别的二维含铀层异常区段分带和三维异常区域圈定,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论文提出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属于砂岩型铀矿空间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模型研究,具有大样本,变量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等特点,属于典型砂岩型铀矿地质数据分析范畴,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下的砂岩型铀矿数据进行非线性方法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论文中提出的三种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及含铀层识别研究概述如下:(1)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以盆地构造特征、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为依据,根据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功率谱密度思想建立空间谱度量,运用钻孔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曲线数据进行试算研究,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进行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完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铀层异常区段识别和圈定工作。(2)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标度分析对多种测井数据(包括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定量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孔径(mm)、自然电位(mv)、视电阻率(Ω·m)、密度(g/cm3)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空间谱度量思想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空间谱度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影响铀成矿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弥补单一伽玛照射率曲线在实际砂岩型铀矿探测中的不足。(3)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运用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对多条测井曲线定量数据进行约束性分析,融合广义相关分析及空间谱度量对上述两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含铀层识别提取结果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将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应用到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中,同已知矿化信息相比较,可以更加精确的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砂岩型铀矿属于比较特殊的矿产资源,需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下才能富集成矿。本论文综合考虑影响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各类因素,分别基于不同类型数据(钻孔测井数据和地层年代信息)提出一系列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从而进行含铀层精确识别。进而为砂岩型含铀盆地空间垂向分带体系建立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王桔[3](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砂岩型铀成矿系统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铀矿开采、勘探的热点问题,亦成为数字地质科学研究的重点。解决数字地质科学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创建模型将问题定量化、标准化,同时将地质过程(时间与空间)程度刻画更为精确。因此,应用地质过程随机模型来表达地学意义,更具有适应性和学术价值。本文从砂岩型铀矿成矿系统复杂性分析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尝试的一种探索性研究。砂岩型铀矿是在表生地质作用下,由周缘不同含铀母岩蚀源区提供的铀及相关元素历经风化、剥离、水解、迁移、沉积、聚集等一系列深时演化过程,在地表土壤及水系中形成了分散晕或水系沉积物,代表元素迁移痕迹,这种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多元多期次叠加过程,建立网格采样所形成的离散样本空间也具有叠加性。由于盆地周缘与盆地之间地形地貌上的差异性原因,含矿流体迁移方向总体上由高地形向低地形释放能量。因此,体现在地球化学元素离子网格数据特征上,可抽象为物质质点的定向移动(有限制的布朗运动),由于移动过程的定向性,可认为空间质点性质与其源头相邻上方质点有关,也就是说按照流体运行方向,空间质点的性状仅与其上游邻点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而与上游间隔点或下游间隔点无关或弱相关,这种空间运行状态启发我们,元素质点运动呈现极强的无记忆性,也即遵守马尔可夫性。鉴于取样网格离散性质,可以认为元素离子迁移质点构成马尔可夫链;盆地沉积地层分布在空间秩序上呈现无后效性,也即地层当前层只与它紧邻下覆层分布有关,与其它地层层序号无关,因此可将盆地沉积地层视为具有马尔可夫性。这正是本文运用马尔可夫链来度量和解释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表征迁移演化及铀矿盆地地层建造空间分布的原因。可将整个成矿过程划分为:以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以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组合为标志的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空间分布的研究。从而佐证砂岩型铀矿表生成矿系统马尔可夫链模型,在砂岩型铀矿资源定量评价中的地位与支撑作用。论文内容属于国家973计划《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项目中第5课题《基于大数据的铀资源潜力评价》(课题编号:2015CB453005)的组成部分。以鄂尔多斯盆地钻孔测井数据及地球化学元素作为数据支撑,创建钻孔测井数据马尔可夫链模型和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马尔可夫链模型两大随机模型,并根据结果度量盆地内部沉积相结构及含矿地层特征分析,并解释盆地外围铀及相关元素表征迁移演化过程,最终为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分析及成矿过程估算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成果如下:1.以钻孔测井数据为案例的地层状态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利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并通过地层转移概率计算确定各地层岩性状态的转移大小;(2)应用钻孔测井数据,建立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揭示地层岩性转移概率随机性发生的规律;(3)对钻孔测井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推断盆地砂泥结构;(4)根据钻孔测井曲线图的曲线形状,判断目标区的岩性状态和砂体内部结构以及沉积相对砂岩铀矿化控制;2.基于铀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离散取样数据的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1)对地球化学元素进行预处理并剔除“奇异值”,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以硼(B)、铀(U)、钒(V)三个关联性较高元素为例,建立元素迁移的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模型,绘制含量二维图及转移概率三维图;(2)通过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绘制以硼(B)、铀(U)、钒(V)三个元素为例的元素转移路径图,并应用聚类分析,将三元素转移路径聚类为三条主要线束路径并叠加。

袁欣然[4](2020)在《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人口过多、土地不足和生态污染等问题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日趋严重,加剧了人地矛盾,开发地下设施、加速城市立体化建设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但在开发过程中涌现出各种由地质因素引发的安全问题,威胁着地下设施的安全稳定。现阶段适宜性评价多针对某一具体区域,系统性和总结性研究较少。因此应综合分析地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为地下设施的规划建设及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文献及案例的对比和统计分析,论文从城市地质环境因素入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地下设施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指标和方法。按照工程地质类型、等级和人口规模综合筛选了7种工程地质亚型的22座城市的46个案例,参考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这3种理论,为指标和方法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专家咨询和总结归纳的方式整理出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和生态条件6项一级指标,并详细总结了指标的特点及具体影响。研究统计了7种地质类型城市的一、二级指标权重范围和案例中指标的选取频率,并对一级指标在适宜性评价中的重要性和优先级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对地下设施开发影响较大的是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影响较小的是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影响排序应以研究区域地质状况为准。统计了46个案例中常见评价方法的应用状况,分别对9种常规评价方法和2种特殊评价方法的原理、特点、应用步骤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情况。开展适宜性评价时建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研究区域情况较简单时可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和可拓评价法进行,场地情况复杂、地质数据量大时可结合神经网络法和变权评价法进行,并用3种补充方法排除地质灾害等开发限制区域。基于以上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以重庆某手机生产基地作为实际案例,选取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分别开展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计算的适宜性等级分别为Ⅱ级(良)和Ⅰ级(优)。经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场地情况,再根据计算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适宜性评价时推荐优先使用该方法。

王幻麒[5](2020)在《基于综合评判法的丹寨县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贵州省丹寨县在地质地貌上属于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共存,本文选择综合评判法,构建该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体系,系统评价丹寨县生态环境地质质量及生态环境承载力。利用生态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确定12个评价指标。在系统收集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丹寨县的自然地理特征,查清气候、地理地貌、水文水系、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系统研究区域地质概况,野外主要区域和剖面的踏勘,查清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查清不同类型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系统研究区域断构造及演化,理清断裂构造特征;系统研究植被特征,查清植物生态演变及植物物种丰富度。根据指标评价和体系综合评价,得出以下几个初步结论:1.利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指标评价土壤养分,对土壤中As、Cd、Cr、Cu、Hg、Ni、Pb、Zn八种重金属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进而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丹寨县土地质量状况总体呈现为东部优良,西部较差,非岩溶区土壤质量高于岩溶区。2.综合分析岩石的理化性质,认为粉砂岩、变余粉砂岩评价为最优;灰岩、白云岩、板岩总体评价良好;页岩、粘土岩综合评价中等。丹寨县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东部大于西部,非岩溶区大于岩溶区。丹寨县地质灾害隐患主要为滑坡。3.受丹寨汞矿及断裂构造的影响,且Hg、Cd元素污染严重。4.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12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年降水量0.078、坡度0.282、坡向0.161、植物物种丰富度0.032、植被覆盖度0.032、岩石理化性质0.063、地质灾害0.022、断裂构造0.038、土地质量0.170、土地利用0.083、矿业活动0.013、植被演变0.026,从而建立起丹寨县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体系。5.将研究区划分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和极差区,总结各区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县中东部及中西部质量较好,北部及中南部质量较差。6.承载力研究评价结果表明,丹寨县未超过生态环境地质承载力阈值的面积为464.1630 km2,超过生态环境地质承载力阈值的面积为479.2238 km2。在生态环境地质承载力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丹寨县的开发提出了概念性规划,共圈定了2个重点发展区,2个优化发展区,2个限制发展区。

丛培月[6](2019)在《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重构及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深入研究水文气象序列重构及量化变化环境下气候因子对径流改变的贡献,本文利用黄河下游7个水文站和35个气象站1979-2015年水文气象序列,基于ArcGIS软件,对黄河下游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序列进行空间插值,弥补缺测地区数据;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样本熵法对水文气象序列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识别黄河下游的径流影响因子,通过Budyko水热耦合平衡假设,以水量平衡法为主要理论依据,对黄河下游径流进行还原;将气候变化归结为水热条件变化,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分离气象要素对径流和潜在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河下游近40年来暖干化特征明显。年降水和年均日照时数呈现显着(p<0.05)下降趋势,四季平均气温呈现显着(p<0.05)上升趋势,且均具有周期变化特征。其中,花园口站年降水存在22a、15a和5a三个变化主周期,夹河滩(21a和5a)和利津站(21a和6a)存在两个变化主周期,艾山站年降水存在15a周期变化;黄河下游春、秋和冬季平均气温与年均日照时数均存在21a第一主周期变化,夏季与年平均气温存在20a第一主周期变化。2.反距离权重法在降水空间插值中精度最高;样条函数法更适用气温空间插值;克里金法在日照时数空间预测上能更好的反映其空间分布。整体上,年降水和年均气温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年均日照时数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增的空间特性。3.基于滑动样本熵法进行突变检验,黄河下游年降水于1995年发生突变;春、夏、秋和冬季平均气温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1、2000、2004和1987年;年均日照时数于1998年发生突变。水文气象序列发生非一致性变化。4.基于Budyko假设,对黄河下游月和年尺度进行径流模拟,模拟精度均较低(NSE<0);基于Budyko假设改进的Zhang模型进行年尺度径流模拟,模拟效果良好(NSE>0.7),月尺度径流模拟精度较低(NSE<0);基于Budyko假设改进的Zhang模型更适用于黄河下游非一致性水文气象序列的年径流模拟中。5.年均径流呈现显着下降(p<0.05)趋势,于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人类活动和潜在蒸散发对黄河下游径流变化有正向驱动作用,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变化对径流变化有负向驱动作用。变化环境下径流对气候因子具有响应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黄河下游地区提供连续的水文气象序列,为水文模型参数率定提供数据支持,为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等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卢浩[7](2019)在《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氯代烃被非常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多个领域。由于氯代烃产品的不恰当使用和处理,导致氯代烃成为水环境中最为普遍的污染物之一。氯代烃污染物一旦进入地下水中就很难被去除,从而威胁到地下水环境质量,甚至人类健康。地下水污染预警能够反映出污染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在地下水质量发生恶化之前,事先发出警告并给出防范措施,从而能够尽早采取防治对策,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污染源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解析了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的主要来源。依据污染预警原理,综合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氯代烃污染评价以及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势,建立了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源解析。研究区岩溶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氯代烃污染,氯代烃高浓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偏东位置,特别在钢铁厂以及炼油厂形成的条带状区域氯代烃污染最为严重。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污染源主要有四类,四类污染源对氯代烃贡献率达到了94.98%,依次为农药类污染源(7.8%)、化纤类污染源(13.34%)、机电类污染源(25.5%)以及化工类污染源(48.34%)。(2)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研究区南部大部分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都较低,北部小清河沿线以及中部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都在中等及以上,高污染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炼油厂~济钢~西梁王一带。(3)地下水氯代烃污染评价与预测。研究区岩溶水中各类水所占比例:二类水40%,三类水次之为33%,一类、四类、五类占比均为9%。分别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和GMS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氯代烃浓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水质处于稳定状态,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轻度恶化、中度恶化、重度恶化、水质突变区域分别占21%、3%、4%、1%,水质突变区域集中分布在第四系较薄且防污能力较弱的化工厂(J01)附近。(4)地下水氯代烃污染预警。警区分为零级(无警)、一级(微警)、二级(中警)、三级(高警)、四级(巨警)。地下水无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微警区主要分布于研究中部以及北部小部分地区;中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该区域大部分地下水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且水质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高警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工业辐射区,该区分布了化纤、化工、机电、农药类等污染企业,且地下水水质大都处于较重污染状态,水质呈现重度恶化趋势,局部地区水质有出现突变的可能性;巨警区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化工企业聚集区,该区地下水水质差,水质突变概率很高。

崔艺航[8](2018)在《灰色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灰色系统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种植、地质勘探、气象预测等科学领域。首先对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进而分别对水文地质系统的影响要素以及水文地质数学模型所具备的灰色性进行了分析。最后从GM模型入手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

苗青,张志翔,汤泽[9](2017)在《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灰色预测基本的特征以及原理还有其建模方法进行分析介绍,且阐述利用其预测环境水文地质要素的步骤。

马仲民[10](2017)在《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以新疆北屯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采用Landsat TM和资源三号卫星分别在1994年和2012年取得的遥感数据,对新疆北屯地区地形地貌、地表水地下水分布以及地质环境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进行遥感解译。通过对两期遥感数据的处理、解译与分析,得到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数据,为确定研究区各种环境地质参数、填绘环境地质图件和研究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利用这两期数据分析了在18年中(19942012年)研究区的荒漠化盐渍化、植被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的变迁规律,并研究其变化的驱动力。该研究成果为该区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参考,为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依据。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研究区地貌类型以冲洪积平原为主,其面积为942.70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15%;河流阶地沿额尔齐斯河分布,研究区西南部主要为剥蚀残丘,少量剥蚀低山丘陵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及东北部,平顶山地貌分布在北屯镇东南部。(2)研究区1994年至2012年地表水面积由127.49km2增加到了135.58 km2,增加8.09km2,这主要是水库和池塘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内潜水埋深大部分为12m,剥蚀残丘地区及平顶山地区潜水埋深为23m,在荒地、高台地区以及剥蚀低山丘陵地区潜水水位埋深一般大于3m。(3)研究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有土地盐渍化、土地荒漠化。从1994年到2012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程度呈现减少趋势,减少面积171.54km2。荒漠化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以及东南部,且新增的区域大部分为耕地。18年间,研究区有50%盐渍化土地的盐渍化程度发生改变,盐渍化呈现轻微扩展趋势,扩展面积171.48 km2。(4)18年间,研究区大部分地区植被均有所改善。研究区中植被显着退化区域散布在北屯镇南部部分地区;植被显着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冲洪积平原地区、额尔齐斯河沿岸及部分水库、沼泽周边地区;其余地区植被基本无变化。(5)研究区经过18年的发展,耕地面积有较大的增加,面积增加了123.12 km2;园地增加1.51 km2,草地减少23.19 km2,林地减少8.81k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17.45km2,交通运输用地增长5.28 km2;其它土地类型面积减少最多,从1994年498.82 km2减少到2012年的372.35 km2,大部分转变为耕地。

二、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WAT模型的滑雪场融雪剂迁移与积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融雪剂研究历程及研究现状
        1.2.1 融雪剂研究历程
        1.2.2 融雪剂研究现状
    1.3 融雪剂迁移路线
    1.4 融雪剂环境影响
        1.4.1 对水体的影响
        1.4.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4.3 对土壤的影响
        1.4.4 对陆地植物的影响
        1.4.5 对陆生动物的影响
        1.4.6 各类融雪剂环境影响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线路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图
        1.5.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区位
    2.2 气候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水资源概况
    2.5 动、植物分布
        2.5.1 动物
        2.5.2 植物
第3章 结合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法在融雪剂使用方案择优研究
    3.1 结合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法评价模型
        3.1.1 TOPSIS法与灰色关联度介绍
        3.1.2 结合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法计算步骤
    3.2 融雪剂使用方案及评价指标
        3.2.1 融雪剂使用方案
        3.2.2 评价指标
    3.3 权重确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矩阵建立与计算
        3.4.2 灰色关联度计算
        3.4.3 相对接近度
        3.4.4 方案比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水冰盐模型的融雪剂用量研究
    4.1 WIS模型分析
        4.1.1 WIS模型组成
        4.1.2 WIS模型除冰雪理论基础
        4.1.3 WIS模型物料平衡
    4.2 结合Star-CCM+模拟与验证
        4.2.1 Star-CCM+模型建立
        4.2.2 Star-CCM+模拟结果
        4.2.3 模拟结果验证
    4.3 融雪剂用量预测方法
        4.3.1 现行融雪剂用量预测
        4.3.2 结合Star-CCM+仿真模型融雪剂用量预测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区域SWAT模型构建与模拟
    5.1 SWAT模型原理
    5.2 SWAT模型的建立
        5.2.1 研究区域边界
        5.2.2 子流域划分
        5.2.3 土地利用数据
        5.2.4 土壤数据
        5.2.5 划分水文响应单元
        5.2.6 气象数据
        5.2.7 水文数据
    5.3 SWAT模型参数校准
        5.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5.3.2 SWAT模型评估标准
        5.3.3 径流率定与验证
        5.3.4 水系与土壤融雪剂模拟结果验证
    5.4 研究区域融雪剂积累与迁移
        5.4.1 水系融雪剂积累情况
        5.4.2 各子流域土壤融雪剂积累情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地质特征
        2.2.1 盆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沉积-古地理演化背景
        2.2.3 盆地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2.3.1 研究区矿床构造及地层特征
        2.3.2 目的层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2.3.3 层间氧化带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论文所用数据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垂向分带特征概述
    3.1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简介
        3.1.1 地质空间定义
        3.1.2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
        3.1.3 砂岩型铀矿空间大数据
    3.2 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分带特征
        3.2.1 岩性垂向分带特征
        3.2.2 测井垂向分带特征
        3.2.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4.1 算法研究背景
        4.1.1 傅里叶变换理论
        4.1.2 功率谱密度理论
    4.2 算法实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空间谱度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4.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4.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5.1 算法研究背景
    5.2 算法实现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5.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5.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6.1 算法研究背景
    6.2 算法实现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6.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6.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6.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三种空间垂向分带方法的对比
    7.3 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在含铀层识别与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7.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7.4.1 存在的问题
        7.4.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科学问题
    1.4 论文的项目支撑与数据支撑
    1.5 论文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1.8 小结
第2章 地质学随机模型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1 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2 随机模型的分类
        2.2.1 正态分布模型
        2.2.2 高斯分布模型
        2.2.3 泊松分布模型
        2.2.4 自相关与互相关条件下的白噪声与有色噪声模型
        2.2.5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链模型
        2.2.6 一维随机游走
    2.3 地质时间/空间的随机过程表达原理概述
    2.4 地质随机模型应用分类及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2.5 马尔可夫链在地学中的研究现状
    2.6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法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6.1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
        2.6.2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随机模拟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研究现状
    2.7 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3.1 区域地质背景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盆地基底及盖层特征
        3.3.1 盆地基底特征
        3.3.2 盆地盖层特征
    3.4 砂岩型铀矿成矿及勘探研究现状
    3.5 盆地砂岩成铀条件与成矿系统
    3.6 盆地沉积相与铀矿赋存的空间关系
        3.6.1 盆地铀成矿沉积相
        3.6.2 盆地铀成矿沉积环境
    3.7 小结
第4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钻孔测井数据的随机模型研究
    4.1 钻孔测井数据伽玛值与放射性元素品位的相关性
        4.1.1 伽玛值(GR)与铀元素(U)品位的关系
        4.1.2 伽玛值(GR)与镭元素(Ra)品位的关系
        4.1.3 伽玛值(GR)与钍元素(Th)品位的关系
    4.2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链模型表达
        4.2.1 实例计算
        4.2.2 结果分析
    4.3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的马尔可夫熵分析
        4.3.1 熵的概念
        4.3.2 结果分析
    4.4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贝叶斯模型分析
        4.4.1 贝叶斯原理分析
        4.4.2 砂岩型铀矿地层钻孔测井数据的伽玛值标准化处理
        4.4.3 结果分析
    4.5 盆地最佳砂泥比分析
    4.6 盆地沉积相分析
    4.7 小结
第5章 砂岩型铀矿盆地地球化学元素随机模型研究
    5.1 地球化学元素马尔可夫过程模型原理
    5.2 研究区地理环境
    5.3 研究区地质特征
    5.4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马尔可夫链转移概率模型
        5.4.1 数据组成
        5.4.2 数据预处理
        5.4.3 地球化学元素关联性分析
        5.4.4 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实例计算
    5.5 结果分析
        5.5.1 B、U、V三元素含量分析
        5.5.2 马尔可夫链转移路径结果分析
    5.6 转移路径线束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5.6.1 计算方法
        5.6.2 结果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球化学数据随机模型的地质解释
    6.1 马尔可夫过程的地学依据与地质认识
    6.2 泊松分布模型验证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及地质意义
    6.3 马尔可夫链C—K方程转移概率模型分析及成铀地质解释
    6.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球化学随机模型分析的误差估计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存在问题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下设施的开发利用
        1.1.2 目前地下设施开发存在的问题
        1.1.3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理论研究
    2.1 适宜性评价基本原则
    2.2 城市地下设施开发类型
    2.3 地质环境对地下设施开发的影响
    2.4 地下设施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5 适宜性评价理论基础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2 协调发展理论
        2.5.3 工程地质环境稳定性评价理论
    2.6 适宜性评价内容
    2.7 研究方法
    2.8 研究对象
        2.8.1 按城市工程地质类型筛选
        2.8.2 按城市等级筛选
        2.8.3 按城市人口规模筛选
        2.8.4 研究案例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研究
    3.1 指标选取原则
    3.2 评价指标分类及等级划分
        3.2.1 地形地貌
        3.2.2 岩土体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
        3.2.5 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
        3.2.6 生态条件
    3.3 评价指标重要性及优先级分析
        3.3.1 一级指标出现频率分析
        3.3.2 一级指标权重排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4.1 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4.2 常规评价方法研究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3 综合指数法
        4.2.4 灰色评价法
        4.2.5 聚类分析法
        4.2.6 可拓评价法
        4.2.7 其他方法
    4.3 特殊评价方法研究
        4.3.1 神经网络法
        4.3.2 变权评价法
    4.4 评价方法应用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适宜性评价实践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形地貌
        5.1.2 岩土体条件
        5.1.3 水文地质条件
        5.1.4 地质灾害及地质构造活动
        5.1.5 既有地面及地下空间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分级标准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建立判断矩阵
        5.3.2 层次权重总排序
    5.4 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5.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4.2 综合指数法
    5.5 地下设施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
        5.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5.5.2 综合指数法
        5.5.3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研究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1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附录2 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调查问卷

(5)基于综合评判法的丹寨县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生态环境地质学的概念
        1.2.2 国内外对生态环境地质的研究现状
        1.2.3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方法
        1.2.4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2.5 丹寨县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指标选取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2.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1.2 本文对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
第3章 丹寨县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及经济社会概况
    3.1 自然地理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
        3.1.3 地形地貌
        3.1.4 水文水系
        3.1.5 土地资源
        3.1.6 植被覆盖状况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区域地质背景
        3.2.2 区域地层
        3.2.3 构造
        3.2.4 岩浆岩及矿产
    3.3 经济社会概况
第4章 丹寨县土地质量评价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2.1 表层与深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4.2.2 不同地貌分区的表层土壤质量对比
        4.2.3 土地质量评价
    4.3 岩石理化特征
        4.3.1 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
        4.3.2 岩石元素含量特征
        4.3.3 岩石理化性质综合评价
    4.4 基本结论
第5章 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特征
    5.1 地域性植被分布特征
    5.2 地质灾害
    5.3 矿业活动与土壤污染
    5.4 基本结论
第6章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6.1 评价指标的权重
        6.1.1 建立质量评价层次结构
        6.1.2 确定判断矩阵
        6.1.3 计算指标权重值
        6.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2 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综合评判法
    6.3 量化分级
    6.4 数据预处理
第7章 丹寨县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
    7.1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7.2 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7.2.1 矢量数据转栅格
        7.2.2 运用Arc GIS软件分级处理与评价
    7.3 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质量评价
第8章 生态环境地质承载力分析与分区规划
    8.1 生态环境地质承载力
        8.1.1 评价模型
        8.1.2 评价结果
    8.2 分区规划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重构及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气象序列空间插值重构研究现状
        1.2.2 变化环境下径流模拟时间重构研究现状
        1.2.3 径流对气候因子响应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河道地形及地质地貌
    2.2 水文气象条件
        2.2.1 气候特征
        2.2.2 水文特征
    2.3 河道及水利工程概况
        2.3.1 河道概况
        2.3.2 水利枢纽工程
    2.4 数据来源
3 黄河下游水文情势变化特征
    3.1 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3.2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3 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分析
    3.4 水文气象序列趋势变化归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空间插值及其分布特征
    4.1 缺资料地区水文气象序列时空插补方法
        4.1.1 反距离权重法
        4.1.2 克里金法
        4.1.3 样条函数法
        4.1.4 插值精度检验
    4.2 降水空间插值及其分布特征
        4.2.1 降水插值结果对比分析
        4.2.2 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4.3 气温空间插值及其分布特征
        4.3.1 气温插值结果对比分析
        4.3.2 气温空间分布特征
    4.4 日照时数空间插值及其分布特征
        4.4.1 日照时数插值结果对比分析
        4.4.2 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特征
    4.5 空间插值误差影响因素
    4.6 本章小结
5 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一致性识别
    5.1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循环影响研究
    5.2 水文气象序列变化识别方法方法
        5.2.1 Mann-Kendall法
        5.2.2 滑动样本熵
    5.3 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一致性识别
        5.3.1 降水序列一致性识别
        5.3.2 气温序列一致性识别
        5.3.3 日照时数序列一致性识别
    5.4 本章小结
6 流域水文模型在黄河下游径流模拟中的应用
    6.1 流域水文模型分类及其选择依据
        6.1.1 流域水文模型分类
        6.1.2 流域水文模型的选择依据
    6.2 Budyko模型概述
        6.2.1 Budyko模型
        6.2.2 基于Budyko改进的Zhang模型
        6.2.3 径流模拟精度评价
    6.3 资料准备
        6.3.1 降水、气温与径流灰色关联度分析
        6.3.2 潜在蒸散发量计算
    6.4 基于Budyko假设径流过程模拟分析
        6.4.1 月平均径流模拟分析
        6.4.2 年均径流模拟分析
    6.5 基于Zhang模型径流过程模拟分析
        6.5.1 月平均径流模拟分析
        6.5.2 年均径流模拟分析
        6.5.3 年均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分析
    7.1 定量分析径流变化的方法
        7.1.1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方法
        7.1.2 线性回归模型
    7.2 径流序列阶段划分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7.2.1 径流序列阶段划分
        7.2.2 径流与气候因子的变化及其关系
    7.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7.4 日照时数和气温变化对潜在蒸散发量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污染源解析研究现状
        1.3.3 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源解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点的布置
        3.1.2 样品采集及检测
    3.2 地下水氯代烃空间分布特征
        3.2.1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物检测及评价
        3.2.2 地下水氯代烃分布特征
    3.3 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源解析
        3.3.1 氯代烃污染源空间分析
        3.3.2 因子分析
        3.3.3 污染源因子得分
    3.4 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
    4.1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综合预警方法
        4.1.1 预警指标权重计算
        4.1.2 地下水污染预警警度确定
    4.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4.2.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4.2.2 污染源指标
        4.2.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4.3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评价
    4.4 地下水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势预测
        4.4.1 利用MODFLOW建立水流模型
        4.4.2 利用MT3D构建地下水水质模型
        4.4.3 灰色预测模型
        4.4.4 地下水氯代烃浓度变化趋势
    4.5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预警
        4.5.1 单项指标预警
        4.5.2 综合预警
    4.6 地下水氯代烃污染原因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灰色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概述
2 水文地质系统所具备的灰色性
3 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

(9)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灰色预测的特征及机理
2 建立灰色预测模型
    2.1 累加之后生成的数据序列
    2.2 累减之后生成的数据序列
    2.3 检验模型的精度
3 灰色预测于环境水文地质当中应用[3-4]
4 结束语

(10)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以新疆北屯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与水文
    2.4 社会经济
第3章 遥感解译技术简介
    3.1 遥感数据源及特征
    3.2 遥感信息解译基础
第4章 数据处理与方法
    4.1 遥感影像预处理
    4.2 遥感影像解译
    4.3 遥感影像地图的制作与变化信息的提取
第5章 北屯地区水文地质遥感解译及分析
    5.1 地形地貌解译及分析
    5.2 地表水解译及分析
    5.3 地下水解译及分析
第6章 北屯地区环境地质遥感解译及分析
    6.1 1994 年北屯地区环境地质遥感解译
    6.2 2012 年北屯地区环境地质遥感解译
    6.3 北屯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WAT模型的滑雪场融雪剂迁移与积累研究[D]. 明瑞涛.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D]. 谭雨蕾. 吉林大学, 2021
  • [3]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随机模型研究[D]. 王桔. 吉林大学, 2020(03)
  • [4]城市地下设施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 袁欣然.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基于综合评判法的丹寨县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D]. 王幻麒.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变化环境下黄河下游水文气象序列重构及径流对气候因子的响应[D]. 丛培月.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7]济南市东部城区地下水系统氯代烃污染预警研究[D]. 卢浩. 济南大学, 2019(01)
  • [8]灰色系统理论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J]. 崔艺航. 住宅与房地产, 2018(06)
  • [9]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分析[J]. 苗青,张志翔,汤泽. 环境与发展, 2017(06)
  • [10]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以新疆北屯地区为例[D]. 马仲民.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灰色预测在环境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