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石门杂岩向斜成藏条件探讨

桑植-石门杂岩向斜成藏条件探讨

一、桑植-石门复向斜成藏条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亮,何登发[1](2020)在《鄂西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鄂西地区深层地质结构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本文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基础,采取浅表大剖面和地震剖面解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研究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经过一系列研究之后,制定出了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并得出了相应结论:1)基于寒武系底界的构造T0图,对鄂西地区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新划分的构造单元自北西到南东可分为利川构造带、恩施构造带、宣恩构造带、南北镇构造带、桑植—石门构造带和雪峰逆冲掩伏带;2)鄂西地区具备北西、南东分带性和垂向分层性。研究区的共性大于个性,整体的变形受基底滑脱层的形态变化的影响,呈现出多排背斜并排发育的现象。每一个新的构造单元以背斜为主体,其隆升基本上都受控于基底发育的基底逆冲断层,少数受控于基底双向逆冲构造。

张中尧[2](2020)在《湘西北桑植区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湘西北桑植区块经历多期构造运动,使得褶皱、断裂较为发育,页岩气保存条件受到一定影响。通过研究页岩气储层物质基础、构造特征及演化史、水文地质条件和盖层封盖性等,对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加以分析,建立了适合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优选了有利区,具体认识如下:桑植区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在区内普遍发育,厚度介于50m150m。干酪根类型以Ⅰ型腐泥型为主,龙马溪组下段和五峰组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0.36%4.05%)、有机质成熟度(1.84%3.78%)和可观的含气量,总体来说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通过构造特征和演化分析构造作用对保存条件的破坏,认为燕山期强烈的挤压应力形成了区内北东向轴线的向斜、背斜,和大部分北东走向的高角度逆断层,大规模断层主要分布在区内东南部。喜山期的大幅抬升导致区内向北西方向目的层埋深逐渐变浅至出露。通过断裂分布、抬升剥蚀和构造样式综合分析,区内岩屋口向斜西部宽缓地区保存条件相对有利。对目的层宏观、微观裂缝观察发现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主要受矿物组成和构造作用影响,引入综合破裂系数对裂缝发育程度进行分区评价,认为Ⅱ、Ⅲ级裂缝发育区是页岩气富集和保存有利区域。从古流体和现今流体两方面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碳氧同位素分析古流体侵入时期为燕山—喜山期,大气水下渗深度最高达4560m。利用温泉水温计算现今大气水循环深度在250m1410m,水型以Na2SO4型水为主,二叠系、奥陶系等灰岩局部形成溶洞,对盖层封盖性造成一定破坏。根据目的层气体组成分析,氮气含量基本小于5%,说明具有良好的盖层条件可以减小大气水的破坏作用。桑植区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厚度基本大于70m,埋藏深度普遍在1000m3000m,渗透率低,具有良好的原始自我封盖能力。顶底板岩层含水性弱、渗透性差,与目的层呈整合接触,未发现风化壳等,具有良好的封隔性。区内志留系罗惹坪组地层广泛连续分布,厚度大,岩性较致密,起到良好的区域封盖作用。综合物质基础、封盖条件、构造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建立保存条件评价参数体系,优选出岩屋口向斜北部与西部宽缓斜坡部位为保存条件有利区。

陈鸿鹏[3](2020)在《鄂西地区二叠系孤峰组与大隆组页岩沉积与储层特征》文中认为随着页岩气研究的深入开展,全球对于页岩气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我国也拥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然而目前国内对于页岩气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五峰-龙马溪组。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地区二叠统孤峰组与大隆组发育典型黑色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富集条件,对其开展研究有利于拓展页岩气研究的层位及领域。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最新的钻井与野外剖面资料,以沉积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综合测试分析结果,对孤峰组与大隆组的页岩类型、沉积相类型、矿物组分、孔隙类型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两个层位在研究区块上的有利储层相带。对鄂西地区的二叠系孤峰组与大隆组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孤峰组、大隆组的岩性主要为黑色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硅质泥岩等。结合沉积相划分标志,认为孤峰组、大隆组沉积环境主要为陆棚环境、台盆(盆地)沉积体系。孤峰组、大隆组普遍发育黄铁矿,产出形态也随层位和区域的变化有所不同,以草莓状黄铁矿和蜂窝状黄铁矿两种形态为主,表明研究区为一种封闭—半封闭的缺氧还原环境。深入、系统的研究了鄂西地区二叠系孤峰组与大隆组的储层特征,各项测试分析数据表明,两个层位的脆性矿物含量高,发育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主要发育粒内孔、粒间孔等孔隙类型,孔隙大小在0.5um-20um之间,孔隙度普遍不高,在0.7%~5%之间;孤峰组、大隆组的有机质含量总体较高,具备形成页岩气的有利条件,TOC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各层位上部TOC含量明显高于下部,具有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的趋势。基于岩性特征、有机地化特征等“多参数”评价,结合有利沉积相带分析,开展了不同层位富有机质页岩有利储集相带优选,在鄂西地区孤峰组、大隆组共优选出2个有利储集相带。

任泓霖[4](2020)在《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主要断裂特征及演化》文中提出鄂西渝东-湘鄂西位于扬子板块的中西部,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其变形差异较大,海相油气发生多期调整、改造乃至破坏,致使保存成为研究区油气富集的关键,而断裂是制约油气差异保存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露头资料、地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及区域动力学背景资料,以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以及地震地层学等多门地质学科理论为指导,对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主要构造带进行解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主要断裂体系研究及构造演化分析,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2种构造样式。其中,基底卷入型分为挤压断块、伸展断块和基底逆冲褶皱组合,盖层滑脱型分为正断层组合和逆冲褶皱组合。此外,根据褶皱和断裂特征及组合形式,在挤压断块中识别出背冲断块和对冲断块2种构造要素;在伸展断块中识别出地垒-地堑组合构造;在基底逆冲褶皱系中识别出大型盲叠瓦式冲断带构造;在正断层组合中识别出铲状正断层和滚动背斜;在逆冲褶皱组合中识别出6种构造要素,其分别为断弯背斜、断展背斜、滑脱背斜、三角带构造、叠瓦扇和双重构造。(2)研究区可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自北西到南东依次为鄂西渝东隔档式褶皱带、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和江南-雪峰造山带。其中,鄂西渝东隔档式褶皱带可细分为方斗山复背斜带、石柱复向斜带和齐岳山复背斜带;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分为利川复向斜带、中央复背斜带、花果坪复向斜带、宜都-鹤峰复背斜带以及桑植-石门复向斜带。(3)研究区主要发育13条主要断层,由北西至南东依次为方斗山断层、齐岳山断层、九台山断层、建始断层、茶山断层、彭水断层、宣恩断层、大坪断层、咸丰断层、鹤峰龙山断层、磨市断层、堰塘湾断层、慈利保靖断层。平面上,13条断层走向近平行,整体均由南西向北东方向展布。剖面上,断层形成时间具有期次性,整体由东开始,逐渐向西传递。此外,断层应力及断层生长指数也存在明显差异。(4)通过对三级构造单元的缩短量研究,认为印支-燕山早期,湘鄂西地区的桑植-石门地区以及宜都-鹤峰地区构造活动最为强烈,而鄂西渝东地区的石柱地区构造活动较弱,其余地区强度基本一致。燕山早期-喜山晚期,桑植-石门地区以及宜都-鹤峰地区构造活动较弱,其余地区强度基本一致。从晚喜山期开始,三级构造单元缩短量非常小,可忽略不计,该地区再无大的构造活动,地区主要受剥蚀作用影响。(5)结合区域构造边界,在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选取4条过主要断层的地震剖面,进行古构造恢复,进而分析研究区的构造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5期构造演化,由早至晚依次为: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喜马拉雅晚期-现今。

张旭亮[5](2019)在《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文中指出鄂西-渝东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就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深、浅构造存在极大差异。在前人地质填图与地表地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地震资料,剖析深部构造,建立合理的构造模型,对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备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基础,采取浅表大剖面和地震剖面解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研究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开展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的研究,同时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分析,探讨研究区印支期以来的构造演化规律和变形机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浅表地质大剖面与地震测线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区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新划分的构造单元自北西到南东可分为利川构造带、恩施构造带、宣恩构造带、南北镇构造带、桑植-石门构造带和雪峰逆冲掩伏构造带。(2)鄂西-渝东地区的构造特征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其中基底构造层主要由前展式发育的基底逆冲席构成的双重构造组成。下部构造层由下寒武统滑脱层控制,发育有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中-上构造层变形较下部构造层弱,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层控制,主要发育断层传播褶皱。(3)研究区主要受燕山幕式构造运动的影响,变形阶段分为五期:1)201Ma之前为沉积建造时期;2)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201Ma-145Ma),为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镇构造带和宣恩构造带依次形成时期;3)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中期(145Ma-100Ma),恩施构造带和利川构造带开始隆起;4)晚白垩世中末期(100Ma-75Ma),为整个湘鄂西地区快速隆升时期;5)古近纪(65 Ma-32 Ma)之后,为鄂西-渝东地地区的构造样式基本定型的时期。(4)研究区的构造变形是在基底滑脱层形态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实现的。自燕山期以来,研究区在来自东南侧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在纵向上深部基底滑脱层相互联结,逐步抬高,滑脱层倾角(β)逐渐增大,促使其上覆盖的地层发生改变,楔顶角α将随之变小,并形成现今的南东侧隆升幅度大,北西侧隆升幅度小的格局。在横向上研究区受北部秦岭-大巴山构造带的限制,在多期主应力方向不同的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现今多期不同方向的褶皱相互叠加的地质现象。

杨君语[6](2018)在《湖北恩施州南部古生界页岩层分布与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文中提出研究区地处湖北省恩施州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扬子地块的湘鄂西冲断褶皱带,西与四川盆地毗邻,北靠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东接江南-雪峰滑脱推覆隆起带,属扬子准地台中上部。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剖面解析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资料,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复杂的沉积建造,分为四个构造单元:由南东向北西可分为桑植-石门复向斜褶皱带、中央复背斜褶皱带、宜都-鹤峰复背斜褶皱带、花果坪复向斜褶皱带;构造变形对该区古生界页岩层有用组分的运移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提供了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前人在该地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方面,而对于研究区内页岩气的地质研究程度不足,且认知有限。因此本文以“古生界页岩层分布与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为题,依托“湖北省恩施州南部区域页岩气资源勘查”项目。从野外调研及前人资料收集入手,针对恩施州古生代页岩层及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区古生代时期主要以浅海相沉积环境为主,形成多层位黑色泥质页岩。古生界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包括寒武系牛蹄塘组、奥陶-志留系五峰-龙马溪组和二叠系大隆组。三组地层空间展布范围较大,地层厚度比较稳定,但受后期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具有强烈的变形,致使背斜核心区域埋深较小甚至出露地表遭受剥蚀。有机地化分析表明,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总有机炭含量较高,有机质演化达成熟-过成熟阶段,具备生烃潜力;同时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碎屑颗粒含量也比较高,孔隙类型丰富,具备页岩气储集和压裂开发的条件。本文通过对恩施州南部古生界页岩层分布特征、富有机质泥页岩特征、构造特征及构造保存条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对研究区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并优选出页岩气优势展布特征,明确其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具有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此外,本文还对页岩气资源的保存条件和储集空间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比。综上所述,恩施州南部古生界页岩层分布及成藏条件的研究对弥补该地区页岩气探矿权空白及对以后的页岩气相关地质工作有理论指导作用。

邹耀遥,张树林,沈传波,张先平,李志强,杨超群[7](2018)在《湘鄂西褶皱带中-新生代剥蚀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文中认为恢复湘鄂西褶皱带中-新生代以来的剥蚀历史,探讨其变形的时空格架,对于研究陆内褶皱造山以及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该地区磷灰石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与热史模拟,对中-新生代的剥蚀厚度和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湘鄂西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年龄为71100Ma,与川东隔挡式褶皱带中的磷灰石样品年龄进行对比,具有由SE到NW向递进变新的趋势;中新生代以来的热史呈现出"三段式"的特征,这3个阶段的转折时期为11590Ma和3520Ma,分别对应了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造山到晚白垩世伸展成盆再到新生代整体抬升的构造转换;燕山期为湘鄂西褶皱带的主变形期,变形时序呈现出由SE到NW向递进变新的趋势,剥蚀程度呈现出由SE到NW向变弱的趋势.这些认识为燕山期湘鄂西-川东褶皱带陆内递进变形的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刘安,欧文佳,危凯,李芳,李旭兵[8](2017)在《张家界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意义》文中研究表明野外调查揭示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为裂缝型古油藏,受到滑脱构造控制,裂缝主要分布在灯影组上部;沥青大量充填在裂缝中心,少量沿缝合线分布,或浸染白云岩。通过分析,沥青的δ13 Corg、V/(V+Ni)平均值分别为—33.27‰、0.89,与牛蹄塘组烃源岩非常接近,因此大坪古油藏的油源可能是寒武系牛蹄塘组斜坡相区和盆地相区烃源岩。古油藏裂隙石英脉/方解石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拉曼光谱成分指示了中侏罗世以来古油藏裂缝形成、油气充注、以及因大气水下渗遭受破坏的过程。分析认为大坪古油藏北侧桑植—石门复向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埋深近4km,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且滑脱带上下岩性差异会造成灯影组裂隙发育,对储层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形成次生气藏的可能性。

姜生玲,朱亮亮,洪克岩,胡晓兰[9](2017)在《主成分分析法在页岩气有利区优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多因素叠合法优选页岩气发育有利区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地质背景、页岩生烃、储集、保存、资源和开采条件6个方面17项指标的页岩气发育有利区综合评价原始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发育有利区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影响湘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发育有利区分布的因子为页岩品质的优劣、资源规模的大小和保存条件的好坏,通过定量评价,综合得分排在前3位的有利区分别为中央复背斜有利区、桑植—石门复向斜南有利区和宜都—鹤峰复背斜有利区。

杨幸起,张琳婷,刘春红,张洁,张立明[10](2017)在《桑植-石门复向斜新元古-早古生代烃源岩特征》文中研究指明除页岩气之外,桑植石门复向斜常规天然气也应值得关注,通过野外观察及实验分析,对桑植石门复向斜的烃源岩沉积环境、类型及分布、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后得出:本区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上震旦统-下寒武统中,分布面积广且厚度大,包括碳酸盐岩、泥质岩。上震旦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演化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中等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演化程度也处于过成熟阶段,综合评价为好的烃源岩,2个层位均处于生气阶段或者生气阶段的末期。应用有机碳法得出桑植-石门复向斜区的天然气总资源量为0.457 440.479 81×1012 m3,中间值为0.468 625×1012 m3,应用地质类比法得出本区常规天然气的资源量为0.457 50.501 8×1012 m3,中间值为0.479 6×1012 m3。

二、桑植-石门复向斜成藏条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植-石门复向斜成藏条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湘西北桑植区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块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2.1 第四系(Q)
        2.2.2 二叠系(P)
        2.2.3 泥盆系(D)
        2.2.4 志留系(S)
        2.2.5 奥陶系(O)
3 页岩气储层物质基础
    3.1 岩性与沉积特征
    3.2 有机地化特征
        3.2.1 有机质类型
        3.2.2 有机质丰度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3 含气性评价
4 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
    4.1 区域构造演化史
        4.1.1 湘西北地区构造演化史
        4.1.2 桑植区块构造特征及演化史
        4.1.3 构造运动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4.2 断裂特征
    4.3 构造样式特征
    4.4 裂缝发育特征
        4.4.1 宏观裂缝特征
        4.4.2 微观孔裂缝特征
        4.4.3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
    4.5 裂缝预测分区
5 水文地质条件
    5.1 古流体对保存条件的影响
        5.1.1 包裹体特征
        5.1.2 古大气水下渗深度
    5.2 现今流体对保存条件影响
        5.2.1 现今大气水下渗深度
        5.2.2 气体组成
        5.2.3 溶洞发育
        5.2.4 水文地质垂直分带
6 盖层封盖性
    6.1 区域盖层
    6.2 顶底板条件
    6.3 页岩自身封闭性
        6.3.1 宏观封闭能力
        6.3.2 微观封闭能力
7 保存条件有利区综合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鄂西地区二叠系孤峰组与大隆组页岩沉积与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页岩研究现状
        1.2.2 国内页岩研究现状
        1.2.3 孤峰组、大隆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域及具体层位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背景
    2.4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岩性地层特征
    3.1 孤峰组岩性特征
    3.2 大隆组岩性特征
第4章 页岩地层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划分
        4.1.1 岩石学标志
        4.1.2 生物标志
        4.1.3 测井相响应特征
        4.1.4 特殊沉积相标志
    4.2 单井沉积相分析
        4.2.1 孤峰组单井相分析
        4.2.2 大隆组单井沉积相分析
    4.3 孤峰、大隆组沉积相对比分析
        4.3.1 孤峰组沉积相连井对比分析
        4.3.2 大隆组沉积相连井对比分析
    4.4 孤峰组、大隆组沉积相平面展布
        4.4.1 孤峰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4.2 大隆组沉积相平面展布
第5章 储集层特征
    5.1 储集层矿物成分特征
    5.2 有机质丰度
    5.3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5.3.1 储集空间类型划分
        5.3.2 物性分析
第6章 孤峰组、大隆组有利储集相带
    6.1 页岩储集性能控制因素
        6.1.1 内部控制因素
        6.1.2 外部控制因素
        6.1.3 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6.2 有利储集相带
        6.2.1 有利储集相带评价标准
        6.2.2 有利储集相带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主要断裂特征及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地质资料综合解释
    3.1 层位标定
    3.2 精细地震解释
第4章 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褶皱带解析
    4.1 构造样式识别
    4.2 构造单元划分
    4.3 研究区主要褶皱带解析
第5章 鄂西渝东-湘鄂西主要断裂特征
    5.1 主要断层特征
    5.2 断层生长指数
第6章 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构造演化
    6.1 平衡剖面原理
    6.2 区域构造演化
    6.3 主要断层演化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鄂西-渝东地区研究现状
        1.2.2 构造变形方法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构造-地层层序
        2.2.1 鄂西-渝东隔槽式断褶带
        2.2.2 雪峰山基底隆起带
    2.3 构造单元
    2.4 区域构造演化
3 鄂西-渝东地区区域地层特征
    3.1 地层层序特征
        3.1.1 元古界
        3.1.2 古生界
        3.1.3 中生界
    3.2 地震层序特征
    3.3 研究区主要滑脱层特征
4 鄂西-渝东地区构造变形时间厘定
    4.1 区域不整合分析
    4.2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4.2.1 川东隔挡式褶皱带
        4.2.2 鄂西-渝东隔槽式断褶带
        4.2.3 鄂西-渝东地区隆升迁移规律
    4.3 主要构造运动的作用范围
        4.3.1 印支期构造变形及分布范围
        4.3.2 燕山期构造变形及分布范围
    4.4 小结
5 鄂西-渝东地区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5.1 基于浅表剖面的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5.2 基于地震剖面的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5.3 构造单元的重新厘定
    5.4 小结
6 鄂西-渝东主要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6.1 利川构造带
        6.1.1 构造地质模型
        6.1.2 构造演化
    6.2 恩施构造带
        6.2.1 构造地质模型
        6.2.2 构造演化
    6.3 宣恩构造带
        6.3.1 宣恩-云顶山构造带
        6.3.2 鹤峰-五峰构造带
    6.4 南北镇构造带
        6.4.1 构造地质模型
        6.4.2 构造演化
    6.5 桑植-石门构造带和雪峰逆冲掩伏带
        6.5.1 北段
        6.5.2 中段
        6.5.3 南段
        6.5.4 构造演化
    6.6 小结
7 鄂西-渝东地区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7.1 模型设计
    7.2 实验结果
        7.2.1 模型Ⅰ
        7.2.2 模型Ⅱ
    7.3 讨论
8 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
    8.1 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过程
    8.2 鄂西-渝东地区的成因机制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湖北恩施州南部古生界页岩层分布与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交通位置
    1.2 选题依据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层特征
    2.1 下寒武统
    2.2 上奥陶统-下志留统
    2.3 晚二叠统
第三章 区域构造及变形特征
    3.1 大地构造位置
    3.2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3.3 研究区构造特征
        3.3.1 褶皱构造
        3.3.2 断裂构造
    3.4 构造演化特征
第四章 富有机质页岩地层发育特征
    4.1 泥页岩层分布特征
    4.2 泥页岩地层埋深分布特征
第五章 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
    5.1 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5.2 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
    5.3 储集空间类型
    5.4 泥页岩孔渗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湘鄂西褶皱带中-新生代剥蚀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 热演化历史模拟
4 剥露特征
5 讨论
    5.1 湘鄂西褶皱带的形成与改造
    5.2 湘鄂西陆内造山与递进变形
    5.3 油气勘探意义
6 结论

(8)张家界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古油藏露头特征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3 地球化学及油源分析
    3.1 储层沥青族组成及成熟度
    3.2 生物标志化合物
    3.3 有机碳同位素
    3.4 微量元素
4 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
    4.1 包裹体特征及流体活动期次
    4.2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3 古油藏成藏过程
5 讨论
6 结论

(9)主成分分析法在页岩气有利区优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1.1 指标选择
    1.2 方法模型
    1.3 评价过程
2 实例分析
    2.1 研究区选择
    2.2 主成分分析
    2.3 评价结果
3 结论

(10)桑植-石门复向斜新元古-早古生代烃源岩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烃源岩特征分析
    2.1 沉积环境
    2.2 烃源岩厚度分布
    2.3 有机质丰度
    2.4 有机质类型
    2.5 有机质演化程度
3 构造发育史与烃源岩热演化史
4 结论

四、桑植-石门复向斜成藏条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鄂西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J]. 张旭亮,何登发. 地质科学, 2020(03)
  • [2]湘西北桑植区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D]. 张中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鄂西地区二叠系孤峰组与大隆组页岩沉积与储层特征[D]. 陈鸿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鄂西渝东-湘鄂西地区主要断裂特征及演化[D]. 任泓霖. 长江大学, 2020(02)
  • [5]鄂西-渝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D]. 张旭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湖北恩施州南部古生界页岩层分布与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D]. 杨君语. 河北地质大学, 2018(09)
  • [7]湘鄂西褶皱带中-新生代剥蚀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J]. 邹耀遥,张树林,沈传波,张先平,李志强,杨超群. 地球科学, 2018(06)
  • [8]张家界大坪镇灯影组古油藏特征及天然气勘探意义[J]. 刘安,欧文佳,危凯,李芳,李旭兵. 地质学报, 2017(08)
  • [9]主成分分析法在页岩气有利区优选中的应用[J]. 姜生玲,朱亮亮,洪克岩,胡晓兰. 地质学刊, 2017(02)
  • [10]桑植-石门复向斜新元古-早古生代烃源岩特征[J]. 杨幸起,张琳婷,刘春红,张洁,张立明.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标签:;  ;  ;  ;  

桑植-石门杂岩向斜成藏条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