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土混合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水泥土混合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一、水泥土搅拌桩承载力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商庆坤,裴利华,桂跃,林东[1](2022)在《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炭质土具有孔隙比大、承载力低、压缩性高等特点,工程力学性质极差。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涉及到泥炭质土层,水泥土搅拌桩在泥炭质土地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然而,目前关于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研究极少。为明确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进行了7组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通过监测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沉降、桩顶及桩间土应力,得到了不同端承条件和不同置换率下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及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多种方法对端承型水泥土搅拌桩处理的泥炭质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预测精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置换率条件下,端承桩对泥炭质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提升幅度是悬浮桩的两倍左右;在端承型水泥土搅拌桩情况下,Broms-2法对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的预测精度更好;荷载作用下,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会同时出现弯曲和剪切两种破坏模式,且破坏表现出明显的渐进性,由外向内发展。

陈新岩[2](2021)在《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都是当前实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牵扯面十分之广。正是由于优化设计与方案比选二者的关联环节众多,计算并制定设计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方可完成。且在这处理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通常是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对初选方案进行计算与反复验算,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当今行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逐步融入到工程行业中,为传统工程行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为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极大程度上加快了复合地基综合优选领域的蓬勃发展。本文结合复合地基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两个模块的特征,从两个层面分别对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进行细致拆分与整合。一方面针对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以CFG桩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多桩型复合地基(碎石桩+CFG桩)为例,深入研究了复合地基设计规范知识,进行了优化设计的关键参数分析,并分别建立了三类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结合遗传算法充分发挥其特性,最大限度的得到模型的最优解;另一方面,针对复合地基的方案比选,应用灰色理论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复合地基综合评价模型,并借助MATLAB程序开发将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灰色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编写成计算机程序,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是一个科学可靠的综合比选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配合MATLAB的工具箱开发功能,将优化设计模块与综合比选模块进行结合,开发出一个能够集优化设计与综合比选为一体的“优中选优”系统,将工程的经济效益与时间成本发挥到了极致。

邹长春[3](2021)在《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是一种基于SWM工法,将刚性芯桩打入水泥土搅拌桩而形成的复合桩型。复合桩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刚性芯桩的存在使得复合桩桩身截面强度得到提高,桩顶外荷载通过芯桩向水泥土外桩传递,再由水泥土外桩逐渐向地基土中传递,解决了水泥土外桩易发生桩体强度破坏、桩体下部材料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劲性复合桩充分利用了两种材料的优势,在我国沿海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借鉴楔形桩优良的单桩承载特性,对其进行改良,提出一种适用于加固深厚软土地基的新型桩基技术-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特性,设计了不同楔角、不同芯长比和不同平均截面含芯率的复合桩共4组模型试验,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不同影响参数以及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竖向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关系计算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通过多组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室内大比例模型试验的对比,获得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桩桩顶荷载-沉降关系、内芯、外芯轴力沿深度变化,以及内芯侧阻力分布、复合桩桩侧、桩端荷载分担比等演化规律,深入研究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承载机理。2)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合理三维桩土受力分析模型,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对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分析,主要阐述了试验各试桩桩身应力分布情况,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芯桩桩体参数、水泥土外桩桩体参数、土体参数以及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的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全面探讨了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性状。3)基于Mohr-colomb理论和荷载传递法,采用合理假设,引入复合桩复合段侧阻力增大系数ω,得到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竖向荷载下荷载传递微分方程,根据所建立的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关系的微分方程,建立了相应的迭代计算模型,并通过一系列迭代计算获得了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的桩顶荷载-沉降关系。

朱志慧[4](2021)在《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劲性复合桩是在水泥土搅拌桩初凝之前插入混凝土桩芯形成的一种新桩型,该桩型结合了混凝土桩强度高和水泥土桩表面积大的特点,在软弱地基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劲性复合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桩竖向承载特性上。实际工程中,劲性复合桩常以复合地基的形式出现,某些情况下还需承担一定的水平荷载,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本文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劲性复合桩的现场静载试验,并结合数值分析,对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现场试验条件下的劲性复合桩单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在448-493kPa之间,桩土应力比在4-6之间,随着荷载的增加,桩体可承担较大比例的荷载,桩土应力比在10-12左右。褥垫层越厚,减小桩顶应力集中的效果越明显,垫层厚度从15cm增加到35cm时,混凝土桩顶表面的应力减小大约了 23%,水泥土桩顶的应力变化不大。(2)水平静载试验得到的劲性复合桩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在70-80kN之间。破坏主要为桩体破坏,水平位移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3-5倍桩径范围以内。(3)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进而对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中考虑了桩端持力层特性、垫层厚度、劲性复合桩截面尺寸等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复合桩体具有较大的刚度,荷载可有效向土体深处传递,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有较好的承载性能。混凝土桩越长,桩土应力比越大,桩长超过水泥土桩后,桩土应力比变化不大;桩土应力比影响最大的是垫层厚度和水泥土桩径,垫层厚度越大、水泥土桩直径越大,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越小。(4)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水平荷载下劲性复合桩的破坏机理,分析了劲性复合桩截面尺寸、桩长、水泥土强度以及桩周土体强度等因素对单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劲性复合桩中水泥土桩的直径和强度对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最大。水平荷载作用下,劲性复合桩的破坏方式为受拉破坏,桩身出现塑性铰。基于计算结果建议了桩侧土体极限抗力的分布形式,给出了劲性复合桩水平极限荷载简化计算方法。(5)对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了载荷板与垫层间的摩擦系数、载荷板尺寸以及竖向荷载等因素对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作用在劲性复合桩上的水平荷载过大时,可能引起桩体破坏,复合地基的水平承载能力降低。

李子田[5](2021)在《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竖向承载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水泥土劲性复合桩是指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完成后,水泥土初凝之前,在水泥土搅拌桩中同心植入高强混凝土芯桩复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桩,该桩型通过将水泥土搅拌桩与高强度芯桩的优化匹配,使得其兼具了水泥土搅拌桩桩侧摩阻力大和混凝土芯桩桩身强度高的优点。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相较于传统桩型,其具有承载力高,成桩速度快,施工效率高、低污染、高经济效益等优点。本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竖向承载特性进行研究,着重分析水泥掺量和桩端阻力对于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以查明复合桩体的应力应变状态及其破坏模式,主要成果如下:(1)水泥土强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大而提高,当水泥土的水泥掺量介于15%与20%之间时,水泥土强度的增长幅度较大;而当水泥掺量大于20%时,水泥土强度增长速率下降;当水泥土的水灰比介于0.8~1.0之间时,水泥土强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提高;当水灰比大于1.0时,水泥土强度增长速率放缓,甚至开始下降。(2)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上部荷载通过芯桩传递给水泥土桩,再通过水泥土桩传递给桩周土体,这种荷载传递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复合桩体的竖向承载能力。(3)当桩-土界面没有发生破坏时,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竖向承载力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水泥土桩桩身破坏和桩-土界面破坏同时发生时,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竖向承载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此时水泥土桩中的水泥用量为最优水泥掺量。(4)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端部阻力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在模型试验工况1、2、3和4中,桩顶荷载分别为13.7 k N、7.8k N、5.9k N和7.8k N时,桩端阻力与桩顶荷载的比值超过了10%,表明此时桩端阻力不可忽视。(5)《劲性复合桩技术规程JGJ/T 327-2014》中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适用于当桩-土界面发生破坏时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当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桩体发生破坏时,由规范计算得到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偏大。(6)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水泥土劲性复合桩荷载-沉降曲线与模型试验实测结果总体趋势接近,其极限荷载与实测值误差小于10%。

成谨宇[6](2021)在《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挤密和挤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土劲性复合桩是由传统水泥土桩和芯桩(如钢筋混凝土桩)复合而成的一种新桩型,由于其具有桩侧摩阻力大、桩身承载力高等优点,在我国桩基础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对于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成桩后的竖向和水平向承载机理方面,在芯桩在植入过程中对于水泥土桩和桩周土的挤密和挤扩作用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水泥土挤密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对于水泥土劲性复合桩在芯桩植入过程中对于水泥土桩和桩周土的挤密和挤扩作用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芯桩植入过程中,当芯桩桩端未到达桩周土体的某一深度位置时,该位置处的孔隙水压力随着芯桩植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当芯桩桩端到达这一深度位置处时,该位置处的孔隙水压力达到最大,随后随着芯桩植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桩周土体孔隙水压力在芯桩植入过程中,随着距芯桩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模型试验工况一中,芯桩植入对于桩周土体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半径≤7.9倍的芯桩直径。(3)当桩周土体强度较高时,芯桩在植入过程中对于水泥土桩主要起挤密的作用;当桩周土体强度较低时,芯桩对于水泥土桩主要起挤扩的作用。(4)通过水泥土挤密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于水泥土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随密度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泥土试样密度的增加,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增大,而峰值应变逐渐减小。(5)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于芯桩在植入过程中水泥土桩和桩周土体的挤扩作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当桩周土弹性模量较小时,水泥土桩直径在芯桩植入过程中增加较大,挤扩作用明显,对于桩周土位移场的影响较大;反之,则芯桩在植入过程中对于水泥土桩的挤扩作用较小,对于桩周土位移场的影响较小。

卢昱宏[7](2020)在《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技术是课题组结合楔形桩、劲性搅拌桩技术所提出来的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加固技术,本文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大比例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对水泥土固结状态,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荷载-沉降和内、外芯荷载传递规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通过室内压缩试验研究改变水泥掺入量、养护应力对水泥土的固结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泥土最终压缩量随水泥掺量增大而减小;养护期间施加压应力能减小水泥土的压缩性,且最优养护应力与水泥掺量有关。2、为研究组合桩荷载-沉降、内外芯轴力及侧摩阻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对不同楔角、截面平均含芯率的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进行模型静载荷试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荷载沉降曲线为缓降型,在合理范围增大楔角和截面含芯率都能有效的增大组合桩极限承载力,并能明显减小桩顶位移;内芯承担主要荷载,传递到外芯桩端荷载约为总荷载的10%;增大楔角比截面平均含芯率对侧摩阻力的影响更大。3、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利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模型试验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讨论楔角、截面平均含芯率对组合桩极限承载力和荷载的分担与传递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顶位移随楔角和截面平均含芯率增大而减小,根据模拟研究可取的一个合理楔角1.6°~2.4°和一个合理平均截面含芯率范围20%~30%;截面平均含芯率对内、外芯荷载分担比的影响比楔角更大。

孙玮玺[8](2020)在《楔形芯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性芯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是指先在水泥土形成搅拌桩中压入高强度的桩体,硬化后形成的组合型复合地基。这种新型地基处理方式通过内芯桩(钢桩或混凝土桩)、外芯水泥土桩和桩周土体协同承担由上部荷载。这种桩基的复合地基在加入芯材后,改善了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经济成本等方面的特点。刚性芯桩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对土体有较好的改善。但在工程中,也逐渐暴露了其自身缺点:其一,组合桩在承载时表现出很强的脆性破坏;其二,在地基土中组合桩体易受土壤侵蚀。为了尽可能的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外芯桩的水泥土中加入了塑性变形强、抗腐蚀性好的橡胶粉,形成了新型复合材料橡胶水泥土(Rubberired Cement Soil)材料,简称为RCS。然后以进一步提高其复合地基承载性能为目的,将普通的等直径桩用楔形桩所代替。这种楔形桩体是依靠其楔角来增大桩土间的摩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承载性能。通过将楔形混凝土桩作为内芯桩与上述的橡胶水泥土桩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了混凝土楔形芯橡胶水泥土桩,即楔形芯RCS桩。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以及有限元仿真分析手段,对楔形芯RCS桩进行了承载能力理论分析,并通过ABAQUS有限元模拟对其单桩、群桩进行分析。通过改变单桩下的橡胶粉含量、芯桩楔角角度以及内芯长度等参数,以及群桩下桩距、桩数、芯长比、外芯桩橡胶粉掺量以及内芯桩楔角角度进行模拟研究,分析组合桩体在不同因素下单桩、群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结论与成果:通过ABAQUS数值模拟对楔形芯RCS桩复合地基的受荷沉降、桩土摩擦阻力和内、外芯应力情况以及荷载分担情况随荷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楔形芯RCS桩的芯桩楔角角度以及芯长比,观察单桩及群桩复合地基的不同变化情况对楔形芯组合桩基桩侧摩阻力、P—S曲线以及桩身应力的变化情况,得到了楔形芯RCS桩的承载能力并不会随着其芯桩楔角角度以及芯长比的递增而显着增加,过大的楔角与芯桩长度对其承载性能提高的幅度不再明显。对不同桩身材料桩的承载性能进行比较后发现楔形芯RCS桩的承载能力低于混凝土桩但远高于水泥土桩,结合理论分析表明楔形芯RCS桩既具有良好的承载性能可靠性还合理的将制备成本进行良好的斟酌。分析在不同的橡胶粉掺入量对楔形芯RCS桩单桩与群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效果,发现增加橡胶粉掺量后对单桩及群桩下的桩体的变形效果有所提升,不断调节内外芯桩间的应力比,进而更好发挥组合桩体中各组成部分的受力变形性能。通过改变不同桩数以及桩距来分析对楔形芯RCS桩单桩与群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效果,发现桩数及桩距的增加使群桩的整体沉降逐渐加深,桩土受力变形随之增加,随着桩距的增加其群桩效应对复合地基的影响逐渐降低。通过理论分析对楔形芯RCS桩的承载力以及桩体位移沉降计算进行了研究,根据相关规范以及分段递推法对楔形芯RCS桩桩体沉降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贾超[9](2020)在《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由于适应性广、造价较低和加固效果良好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加固处理中。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评价其加固性能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工程实际中,通常根据现场勘察结果选择相应的施工工法,并通过试桩以及试桩过程中对桩体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检测监测,来确定工程施工参数,分析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及工程应用,归纳总结了复合地基的概念、主要类型及效用,分析了桩式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以及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特性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太焦铁路太谷段黄土地基为研究背景,根据现场勘察和试验结果,分析评价了该路段黄土的特性及其湿陷性。最后,采用现场监测、数值分析及理论计算等手段,计算分析了该路段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特性,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桩身外观尺寸检查和钻孔取芯,发现芯样完整性良好,桩体均匀;各芯样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均大于1MPa,表明水泥土搅拌桩桩身完整性和桩体强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2)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加,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曲线缓慢向下发展,比例界限和极限荷载不明显;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压密、局部剪切破坏和完全破坏特征也不明显,表明复合地基承载力未达到其极限状态。(3)通过静载荷试验、理论计算以及数值模拟所得水泥土搅拌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90kPa、315kPa和238kPa。由此可知,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理论计算结果大于现场测试结果,主要是因为试验荷载未达到复合地基的极限状态,未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数值模拟结果略小于现场静载荷试验结果,但其差值较小。(4)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及理论计算所得地基沉降量分别为21.17mm、26.14mm及31.25mm。数值模拟结果大于现场监测,主要原因是地基土的密度及弹性模量通常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大,但本文模型中则取密度及弹性模量为固定值。

刘鹏程[10](2019)在《多向加芯搅拌桩在丰南钢厂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向加芯搅拌桩是一种新兴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当前应用不多,实际经验稍显不足,需要结合工程实践,对其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钢厂项目软土地基处理工程为例,在介绍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多向加芯搅拌桩工程设计与施工工艺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检测,评价了其工程质量,利用ANSYS有限元进行数值模拟,评价了其关键技术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并提出了可能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丰南钢厂项目区分布有典型的软土地基,具有高含水量、孔隙比大、压缩性高、灵敏度高、物理力学性质差等特点。多向加芯搅拌桩通过刚性内芯桩承担荷载,柔性外桩提供侧摩阻力,承载力高于柔性桩,成本低于刚性桩,在较小沉降时能提供足够高的承载力,又能充分发挥预应力管桩的强度。丰南钢厂项目选择多向加芯搅拌桩作为软土地基的加固方案,在技术和经济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优越性。通过对多向加芯搅拌桩在竖向荷载下的工作性状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在正常荷载情况下,桩侧侧摩阻力分担总荷载的90%以上:增加内外芯长度比,可以有效减小多向加芯撹拌桩的桩顶沉降量,最优内外芯长度比应为0.75;多向加芯搅拌桩的桩顶沉降量可通过增加芯桩面积比来减少,多向加芯搅拌桩的最优截面含芯率应为0.25:水泥掺入量宜为22%左右,为提高水泥土强度,可适当增大下部桩身掺灰量。群桩破坏模式由群桩的极限承载力决定分为群桩侧阻破坏和群桩端阻破坏;影响多向加芯搅拌桩群桩效应的主要因素是承台和桩距。承台会限制群桩基础上部土的相对位移,影响桩身荷载的传递规律,从而使桩身上部的侧摩阻力值发挥不完善,桩侧摩阻力的最大值不同于单桩出现在桩身上部,而是出现在桩体的中下部。群桩基础中,在不考虑桩长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随着桩数的增加、桩距的减小,其桩侧摩阻力值发挥越小。当内外芯桩长比0.75,含芯率0.25,桩间距3m时,承载效果最佳,经济效益最好。

二、水泥土搅拌桩承载力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土搅拌桩承载力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模型试验方案
    1.1 试验装置
    1.2 泥炭质土制备
    1.3 复合地基设计与制备
    1.4 加载
2 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承载特性分析
    2.1 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
    2.2 应力及桩土应力比分析
    2.3 破坏模式分析
3 结论

(2)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复合地基处理智能决策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复合地基的特征分析与系统搭建
    2.1 复合地基的特征分析
        2.1.1 复合地基的定义与分类
        2.1.2 复合地基的关键设计参数
        2.1.3 复合地基的方案比选原则
    2.2 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的搭建
        2.2.1 优化设计模块的设计
        2.2.2 综合比选模块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研究
    3.1 CFG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1.1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1.2 CFG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1.3 CFG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1.4 优化变量
        3.1.5 约束条件
        3.1.6 目标函数
        3.1.7 CFG桩智能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
        3.2.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2.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2.3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2.4 优化变量
        3.2.5 约束条件
        3.2.6 目标函数
        3.2.7 水泥搅拌桩智能优化设计模型
    3.3 组合桩复合地基智能优化设计
        3.3.1 碎石桩+CFG组合桩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分析
        3.3.2 碎石桩+CFG组合桩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3.3.3 碎石桩+CFG组合桩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
        3.3.4 优化变量
        3.3.5 约束条件
        3.3.6 目标函数
        3.3.7 碎石桩+CFG组合桩智能优化设计模型
    3.4 算法验证
        3.4.1 GA函数的遗传计算
        3.4.2 优化模型计算流程
        3.4.3 CFG桩的模型实现
        3.4.4 水泥搅拌桩的模型实现
        3.4.5 碎石桩+CFG组合桩的模型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地基智能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
    4.1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遵循原则
        4.1.2 层次结构的确定与构建
    4.2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确定
        4.2.1 指标集的建立与表示
        4.2.2 基于FAHP的权重计算
    4.3 灰色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
        4.3.1 灰色模糊评价值的确定
        4.3.2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评价
    4.4 算法验证
        4.4.1 建立评价指标集
        4.4.2 基于FAHP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指标权重的计算
        4.4.3 灰色模糊评价值的确定
        4.4.4 复合地基处理方案的综合评判
    4.5 本章小结
5 智能综合评价分析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技术平台及开发工具
        5.1.1 系统技术支持平台
        5.1.2 系统开发工具
    5.2 系统框架及功能特点
        5.2.1 系统框架搭建
        5.2.2 系统的功能与优势
    5.3 系统核心模块
        5.3.1 用户进入界面
        5.3.2 主界面说明
        5.3.3 优化设计模块
        5.3.4 综合评价分析模块
    5.4 工程实例应用
        5.4.1 建筑工程概况
        5.4.2 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5.4.3 工程设计要求
        5.4.4 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的应用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3)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楔形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水泥土搅拌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劲性复合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试验研究
    2.1 试验概况
    2.2 试验目的
    2.3 试验方案
        2.3.1 材料制备
        2.3.2 测量元件粘贴及安装
        2.3.3 试验步骤
        2.3.4 加载装置和测量系统
    2.4 水泥土强度分析
    2.5 复合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2.5.1 桩顶荷载沉降结果分析
        2.5.2 荷载传递分析
        2.5.3 荷载分担占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数值模拟研究
    3.1 概述
        3.1.1 FLAC~(3D)软件介绍
        3.1.2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3.2 分析模型建立和基本参数
        3.2.1 基本假定
        3.2.2 计算简图和模型参数
        3.2.3 分析计算参数
        3.2.4 具体建模步骤
    3.3 数值结果分析
        3.3.1 地应力平衡结果
        3.3.2 荷载沉降对比验证分析
        3.3.3 复合桩桩身应力分析
        3.3.4 复合桩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3.3.5 不同组合形式对复合桩承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传递分析
    4.1 概述
    4.2 荷载传递分析方法
        4.2.1 基本假定
        4.2.2 荷载传递分析模型
        4.2.3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桩顶荷载沉降解析方法
        4.2.4 荷载传递函数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4.2.5 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荷载沉降分析的迭代方法
    4.3 算例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劲性复合桩竖向承载特性研究
        1.2.2 劲性复合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劲性复合桩承载特性现场试验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3 工程地质条件
    2.4 单桩复合地基竖向静载试验
        2.4.1 试验目的及方案
        2.4.2 试验仪器布置
        2.4.3 试验过程
        2.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2.5.1 试验目的及方案
        2.5.2 试验仪器布置
        2.5.3 试验过程
        2.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竖向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模拟
        3.2.1 计算软件
        3.2.2 数值模型
        3.2.3 本构关系
        3.2.4 接触属性
        3.2.5 边界条件
        3.2.6 分析步和荷载设置
        3.2.7 网格划分
    3.3 数值模型验证
    3.4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3.4.1 数值计算方案
        3.4.2 荷载-沉降曲线
        3.4.4 应力发挥过程
        3.4.5 桩身应力分布
        3.4.6 桩土应力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劲性复合桩水平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计算方案
    4.3 劲性复合桩破坏机理
    4.4 水平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4.4.1 水泥土强度的影响
        4.4.2 土体强度的影响
        4.4.3 混凝土桩直径的影响
        4.4.4 水泥土桩直径的影响
        4.4.5 混凝土桩长的影响
    4.5 桩侧土体水平抗力
    4.6 水平极限荷载简化计算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水平承载特性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计算方案
    5.3 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水平工作特性
        5.3.1 极限承载力
        5.3.2 摩擦系数对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5.3.3 载荷板尺寸对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5.3.4 竖向荷载对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竖向承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劲性水泥土搅拌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劲性复合桩发展概况
        1.2.2 劲性复合桩荷载传递规律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水泥土室内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土
        2.1.2 试验用水泥
    2.2 试验方案
    2.3 试块制备与养护
        2.3.1 试验材料准备
        2.3.2 试块制作及养护
    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5 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水泥土劲性复合桩模型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模型试验方案
        3.2.1 仪器设备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仪器的布置
        3.2.4 试验设计
        3.2.5 模型试验方法
        3.2.6 加载方式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承载力分析
        3.3.2 桩身复合段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劲性复合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现有劲性复合桩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4.2 劲性复合模型桩的承载力计算
    4.3 本章小结
5.水泥土劲性复合桩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原理
        5.1.1 有限元分析法思路
        5.1.2 有限元分析法步骤
        5.1.3 数值模拟对比现场试验
    5.2 ABAQUS简介
        5.2.1 ABAQUS概述
        5.2.2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作用
    5.3 模型构建
        5.3.1 模型简化
        5.3.2 建模步骤
    5.4 有限元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挤密和挤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课题提出
    1.2 水泥土搅拌桩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水泥土搅拌桩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水泥土搅拌桩的发展概况
        1.2.3 水泥土搅拌桩存在的不足
    1.3 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发展概况
        1.3.1 国外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发展概况
        1.3.2 国内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发展概况
        1.3.3 水泥土劲性复合桩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水泥土劲性复合桩室内模型试验
    2.1 概述
    2.2 原材料
        2.2.1 试验用土
        2.2.2 试验水泥
    2.3 试验模型的制作
        2.3.1 模型箱的制作
        2.3.2 模型桩的制作
    2.4 试验设备
        2.4.1 桩周土强度检测设备
        2.4.2 模型试验监测设备
    2.5 试验方案
        2.5.1 试验方案的制定
        2.5.2 试验步骤
    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2.6.1 桩周土的孔压变化
        2.6.2 模型试验的挤扩和挤密现象
    2.7 本章小结
3 水泥土静压挤密试验
    3.1 原材料
    3.2 试验设备
        3.2.1 制样设备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案
        3.3.1 试验方案的制定
        3.3.2 水泥土试样的制备
        3.3.3 水泥土试样的养护
        3.3.4 试验内容
    3.4 试验结果
        3.4.1 水泥土试样应力-应变曲线
        3.4.2 水泥土特性相关数据结果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密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5.2 密度对峰值应变的影响
        3.5.3 密度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水泥土劲性复合桩有限元数值分析
    4.1 有限单元法的简介
        4.1.1 有限元的发展
        4.1.2 有限单元法的优势
        4.1.3 有限单元法的几点说明
    4.2 ABAQUS数值模拟软件的简介
        4.2.1 ABAQUS的模块介绍
        4.2.2 ABAQUS的分析过程
    4.3 建模方案
        4.3.1 模型简化
        4.3.2 模型建立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土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1.2.2 水泥土单桩及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
        1.2.3 劲芯搅拌桩及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
        1.2.4 楔形桩及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因素影响下水泥土固结状态试验研究
    2.1 概述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原理及方案
    2.3 试验过程
        2.3.1 试样的制备
        2.3.2 试样的养护
        2.3.3 试验方法
    2.4 试验结果
        2.4.1 荷载-压缩量曲线
        2.4.2 养护期间所施加压应力的影响分析
        2.4.3 水泥掺量的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室内模型试验
    3.1 概述
    3.2 模型试验准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及测量元器件的粘贴
        3.2.3 试验步骤
    3.3 模型试验结果
        3.3.1 荷载-沉降曲线
        3.3.2 桩身轴力分布
        3.3.3 内芯桩侧摩阻力分布
        3.3.4 组合桩桩侧摩阻力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2.1 模型建立
        4.2.2 材料参数设置
        4.2.3 接触面参数设置及初始应力平衡
    4.3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4.3.1 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
        4.3.2 楔角对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4.3.3 截面平均含芯率对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4.3.4 荷载分担与传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楔形芯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泥土搅拌桩的优缺点
    1.2 劲芯水泥土搅拌桩研究现状
        1.2.1 劲芯水泥土搅拌桩的产生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2.3 国内研究概况
    1.3 楔形桩与楔形芯水泥土桩
        1.3.1 楔形桩的研究现状
        1.3.2 楔形芯水泥土桩的类型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2.1.1 内芯桩的本构关系
        2.1.2 地基土的本构关系
        2.1.3 RCS桩与褥垫层的本构关系
    2.2 接触面设置
    2.3 楔形芯RCS桩单桩建模
    2.4 对比分析
3 楔形芯RCS柱复合地基单桩承载特性
    3.1 楔形芯RCS桩承载特性
    3.2 芯桩长度比的影响
    3.3 内芯桩楔角对承载力的影响
    3.4 不同材料的分析
    3.5 橡胶掺量的影响
    3.6 褥垫层厚度的影响
    3.7 褥垫层材料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4 楔形芯RCS桩复合地基群桩承载特性
    4.1 楔形芯RCS桩群桩建模概述
        4.1.1 假定与参数
        4.1.2 边界条件及加载
        4.1.3 模型计算云图结果
    4.2 不同桩数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3 不同内芯楔角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4 不同橡胶含量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5 不同芯桩长度比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6 不同桩间距对群桩承载力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楔形芯RCS桩承载力及沉降计算方法
    5.1 桩身承载力计算
        5.1.1 楔形芯RCS桩承载能力理论分析
        5.1.2 楔形芯RCS桩承载能力其他影响因素
    5.2 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关系
        5.2.1 复合地基桩周土体弹性变形受力阶段
        5.2.2 复合地基部分桩周土体塑性变形受力硬化阶段
        5.2.3 复合地基全部桩周土体塑性变形受力硬化阶段
        5.2.4 荷载位移理论计算特点
    5.3 楔形芯RCS桩荷载沉降理论关系
        5.3.1 楔形芯RCS桩理论分析
        5.3.2 楔形芯RCS桩理论各条件参数
        5.3.3 理论研究方法与数值模拟的方法比较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复合地基基本理论概述
    2.1 复合地基简介
        2.1.1 复合地基的概念及分类
        2.1.2 复合地基的效用
        2.1.3 桩式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2.2 搅拌桩复合地基特性
        2.2.1 构成桩式复合地基的条件
        2.2.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
        2.2.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
    2.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破坏方式分析
3 太焦铁路太谷段黄土特性研究
    3.1 湿陷性黄土物理力学特性
        3.1.1 黄土的概念
        3.1.2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3.2 黄土的湿陷性分析
        3.2.1 黄土湿陷性的测定办法
        3.2.2 黄土湿陷类型的判定
        3.2.3 太焦铁路太谷段湿陷性黄土的分布情况
        3.2.4 太焦铁路太谷段湿陷性黄土样本分析
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分析
    4.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分析
        4.1.1 水泥土搅拌桩试桩试验实地检测
        4.1.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理论计算
        4.1.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计算
        4.1.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分析
        4.2.1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现场沉降监测
        4.2.2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理论计算
        4.2.3 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沉降数值模拟计算
        4.2.4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多向加芯搅拌桩在丰南钢厂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工程特性
        1.2.2 软土地基与桩基技术
        1.2.3 多向加芯搅拌桩
        1.2.4 桩基承载变形机理
        1.2.5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项目区较土工程特征及地基处理要求
    2.1 项目区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层岩性
        2.1.4 地下水
        2.1.5 场地稳定性及地震效应
        2.1.6 不良地质作用及不利埋藏物
    2.2 软土基本物理性质
    2.3 软土变形及强度特性
    2.4 项目区地基处理要求
3 项目区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3.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概述
    3.2 高压旋喷桩法
    3.3 水泥土搅拌桩
    3.4 预应力管桩
    3.5 多向加芯搅拌桩
    3.6 丰南钢厂软土地基最佳处理方案
    3.7 本章小结
4 多向加芯搅拌桩设计与工程质量
    4.1 单桩设计
    4.2 承载力计算
    4.3 群桩设计
    4.4 施工工艺
        4.4.1 施工设备
        4.4.2 芯桩预制
        4.4.3 工艺流程
        4.4.4 操作要点
    4.5 工程质量检测
        4.5.1 低应变动力检测
        4.5.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4.6 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技术
        4.6.1 水泥土外桩施工
        4.6.2 混凝土内芯插入
    4.7 本章小结
5 单桩工程性状分析及技术参数优化
    5.1 有限元模型概述
    5.2 单桩静载试验的数值模拟
    5.3 桩身内外芯及桩周土荷载的数值模拟
    5.4 单桩沉降影响因素
    5.5 承载力组成
    5.6 关键技术参数的优化
        5.6.1 内外芯长比
        5.6.2 截面含芯率
        5.6.3 桩身掺灰量
    5.7 本章小结
6 群桩破坏模式与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
    6.1 群桩破坏模式
        6.1.1 群桩侧阻破坏模式
        6.1.2 群桩端阻破坏模式
    6.2 群桩效应的影响因素
        6.2.1 桩距影响
        6.2.2 承台影响
    6.3 群桩基础有限元模型
    6.4 数值模拟结果
        6.4.1 桩距影响
        6.4.2 承台荷载分析
        6.4.3 桩长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水泥土搅拌桩承载力特性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泥炭质土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J]. 商庆坤,裴利华,桂跃,林东. 地基处理, 2022(01)
  • [2]复合地基智能综合优选系统研究[D]. 陈新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楔形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工作性状研究[D]. 邹长春.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4]劲性复合桩复合地基工作特性研究[D]. 朱志慧. 扬州大学, 2021(08)
  • [5]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竖向承载机理研究[D]. 李子田. 中北大学, 2021(09)
  • [6]水泥土劲性复合桩的挤密和挤扩效应研究[D]. 成谨宇. 中北大学, 2021(09)
  • [7]楔形劲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特性研究[D]. 卢昱宏.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楔形芯橡胶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能研究[D]. 孙玮玺.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水泥土搅拌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研究[D]. 贾超.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多向加芯搅拌桩在丰南钢厂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鹏程.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水泥土混合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