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氏文通》中的“读第一句”

浅谈《马氏文通》中的“读第一句”

一、略谈《马氏文通》的“读先乎句”(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海[1](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研究说明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张盈达[2](2020)在《《左传》心理动词研究》文中认为动词是汉语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其内部不仅分类繁多而且关系复杂。心理动词作为动词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它处在由典型行为动词向典型形容词即性质形容词的过渡带上,因此它具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特点,是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类动词。《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研究上古汉语的宝贵文献,在汉语史上的价值不言而喻。这部文献词汇极其丰富,其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语言比较接近于口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宝贵语料。因此本文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左传》中164个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场理论为基础理论,采用语义与语法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对心理动词进行全面地描写与解释,以探求心理动词的特点。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所采用的语料进行必要的说明阐述。第一章内容是《左传》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本章内容分两节进行论述。第一节为《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第二节为《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这两节内容均是先将《左传》心理动词以人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划分为情绪类、意志类、认知类三大类,然后运用语义场理论将心理动词进行进一步细分为小类并予以全面描写,同时列举出中相应的例句。第二章内容是《左传》心理动词的语法研究。本章内容分为三节,前两节分别为《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和《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第三节内容重点探讨《左传》心理动词作谓语时与其他词的组合功能,主要考察心理动词带宾语的类型和状语类型。第三章内容是探讨《左传》心理动词的特点及其语义特点成因。本章就《左传》心理动词语义结构、语义演变和语法特点展开论述,主要明确了其语义特征、组合成分特征、句式特征,发现其语义演变特点和语法特点,尝试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讨论其语义演变的形成原因。结语部分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展望。

黄文君[3](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知识补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补白”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以蓝色方框虚线内知识小卡片的形式存在于教科书中,它包括课后资料卡片、综合性学习中的资料卡片、写作中的资料卡片,它是对课文内容和阅读知识的一个补充。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补白属于知识系统,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绪论部分是从研究背景谈起,紧接着探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并且在研究内容中界定了知识补白、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两个概念,最后对国内关于知识补白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评述并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补白为核心,从知识补白的内容、教科书中所处的位置,整理分析出知识补白的类别,笔者将其共分为“语言知识、修辞知识、文化知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知识补白”四大类。研究发现,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补白是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主体,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第二章根据知识补白的分类,概括其编写特色以及功能。笔者从知识补白与知识补白之间,单元目标与知识补白之间,课文文本与知识补白之间论述了其系统性的编写特色。通过分析,知识补白在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存在一定的功能性。一个精彩的课堂需要有出彩的导入,部分知识补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语使用,也有一些补白可以用来串联文脉;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都能从知识补白中得到启发,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教师备课提供参考;知识补白作为知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能为课文选文补充材料,扩展学生知识阅读面,从而开拓学生视野。第三章以问卷调查以及抽样访谈为手段,对K中学的师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得出了“师生普遍认为知识补白内容不明确,难度较大;教师不知如何合理利用知识补白”等不足之处。据此分析出两点原因:课时被挤压,教师深挖知识补白精力有限;知识补白与教学内容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第四章根据前文综合分析,分别从师生角度提出几点建议。教师应该主动从知识补白中寻找教学依据,灵活运用知识补白融入实际教学,使用知识补白要实事求是,合理利用“补白”进行教学;学生务必要做到课前预习重视知识补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阅读知识补白时要有质疑精神。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性回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赵倩[4](2020)在《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文中认为杨树达是我国近代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在文字训诂、语源、修辞、历史文献等领域颇负盛名,为我国学术发展作了突出贡献。此外,他在目录学领域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曾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撰提要达195篇之多,分布于经、史、集三部,包括文法、史学、文学等方面诸多作家作品。提要不仅是对前人着作的整理与评价,也是撰写者个人思想和学术的结晶。因此,研究杨树达所撰提要,既是对史料的整理,又能透过提要分析杨树达关于目录学的思想,探究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观念。本文以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研究对象,对提要本身及其中蕴涵的深层次内容进行分析阐述。研究之初,先对杨树达全部提要进行了整理与简单校正,以方便后续文章的撰写。文章开头部分简单梳理了杨树达的生平和学术,以及他撰写提要的始末。本文的重点放在杨树达撰写提要的特点、杨树达的学术思想以及提要与湖湘学术关系的研究上。杨树达所撰提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固定形式,对后人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提要中深刻体现着杨树达从事学术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他承接乾嘉余绪,却不坠前人家法,运用精审的考证学方法对着者着述进行精准评价,经、史部提要展现了他研治文法学、史学的成就与方法,集部提要中更是蕴涵着他独特的文学观念,如注重诗歌断句的清新;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对湖湘学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梳理与评价,为后学者了解湘学提供门径,对构建湖湘学术史、弘扬湖湘文化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地方志的纂修提供借鉴。本文不仅涉及了杨树达治目录之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涵盖了他学术成就的其他方面,从微观上还原了一个更为丰饶的杨树达学术境界。此外,本文还引入“乡土”视角,分析提要与湖湘学术的内在关联,将提要置于广阔的宏观视角下,更加深刻的展现提要的学术价值。

张静[5](2016)在《东汉译经动词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汉佛经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动词是语言中的基本词类范畴,是句子的核心,它前後出现什麽样的语法成分,舆动词的语义特徵相关联。本文以"束汉译经动词专题研究"爲研究课题,对东汉17部译经中的动词进行整理分析,将词汇语义舆句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进行阐述,总结佛经语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中古汉译佛经动词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目前东汉译经动词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研究语料、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从总体上把握东汉译经动词的面貌。17部东汉译经共析出动词2226个,其中单音形式占37%,复音形式估63%。双音组合形式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并列式占优势。同时,某些动词在产生之初语序还不固定,有很多同素异序形式。从语义角度分析,反映的词义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社会行爲动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生产、贸易、纷争、和解、拘禁、兴兵等各种景象。第三章,考察东汉译经及物动词的动宾关系。手部动作动词不带宾语的语法条件与先秦差别不大。穿着概念义主要由"着" "服" "被" "被服"等表达。表示恐惧义心理动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都发生了变化,与唐宋文献用法更接近,而同期中土文献《论衡》中相同动词的用法更接近先秦文献。第四章,东汉译经双宾动词及其句式研究。译经中给予义双宾动词数量最多,且形成的双及物结构类型也比较复杂。除原型句式外,还出现了一些特殊变式句。第五章,东汉译经言説动词语义系统研究。东汉译经中言説概念场细分爲17个子概念场,重点分析了四类言説动词小类,探讨动词的语义特徵对其形成的句法结构产生的影响。安世高译经出现的言説动词数量较少,语法结构比较简单。支谶译经中的言説动词更多地体现了汉译佛经口语性强的特点。而其他译者译经则选用了一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曰" "云"等,这种倾向性在《中本起经》表现得更明显。第六章,东汉译经致使动词及致使结构研究。东汉译经中致使范畴的表达方式非常丰富,有致使动词形成的"使"字式、使令动词形成的"使令式"及使动结构三种基本的句法形式,还有一些特殊的强化致使结构。分别对这些致使结构进行了辨析。结语,总结了论文的主要观点,论文的不足及後续的研究工作。

鹿琼瑶[6](2016)在《《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文中认为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科领域内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山西省社科院主办的中国当代语言学核心期刊之一《语文研究》从1980年至2014年所刊载的具有研究性价值的1687篇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对论文内容分布、论文作者、作者所在机构及地区分布、基金资助情况这几个指标作了统计,了解期刊都在哪些领域发文;分析作者,便于掌握本杂志稿源的质量,研究队伍的科研实力和分布地区;资金论文情况反映了语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便能够客观的评价这本杂志,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影响范围。另外,对《语文研究》杂志所有论文分方言、语法、词汇、语音、述评、语言理论、汉字、社会语言学、辞典编纂、修辞、语文教学、(文艺、作家)作品语言和民族语文语言这十三个板块进行语言学定性分析,了解每个板块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特色,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人继续研究提供了方向,有助于在熟悉语言研究发展历程的同时了解本杂志的发展轨迹,关注到当前语言研究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紧跟语言研究热点,不至于落后。为了方便读者和研究者,笔者把《语文研究》的语言学刊文作了分类索引,作为全文的附录。对《语文研究》作定量、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笔者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有:(1)自己建立小型的封闭式的语料库,并依照研究内容分类,便于后期统计,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2)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把文献计量研究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科领域,尤其是对语言学核心刊物进行分析,是近年来研究的趋势;(3)归纳概括的分析方法,在对刊文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语文研究》语言学刊文的重点、特点、研究的不足等,能够更加客观评价杂志。本文创新之处是以《语文研究》刊发的所有语言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进行语言学归类分析,从历时的角度看,有助于了解《语文研究》刊文轨迹,也了解了语音、词汇、方言等各个板块的研究对象、热点和趋势,全面了解本杂志概貌的基础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起到一个文献索引的作用,便于读者迅速查找本杂志各领域发文,省时省力。在结语部分,笔者给出了本论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贡献、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语文研究》刊文情况反映了我国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刊文基本上是以大的语文事件、语文运动或语言学会议为背景的,紧跟当前争论的热点趋势,刊文质量较高。

刘亚辉[7](2013)在《《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文言虚词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从语法学史的角度,对清代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所着《汉语札记》(1728年完稿)(以下简称《札记》)和马建忠《马氏文通》(1895年)(以下简称《文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对比,重点在于通过对两部着作中“之、乎、者、也、而、则、於、以”八个汉语文言虚词的描写进行微观分析与对比研究,在对比中突出《札记》的学术地位,包括在欧洲汉学史、世界汉语教学史和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探索《札记》与一些中西方语言学着作的关联;重新审视《文通》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中西方学者在汉语文言虚词研究上的异同。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简介马若瑟生平及《札记》一书;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选题意义;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介绍本文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札记》与《文通》总体比较。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语法观、语法体系、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七个方面对《札记》和《文通》进行宏观的总体对比,重点在于二者语法体系对比,从词法、句法,包括词类虚实观、各个词类、词类活用、语序、各种句型,尤其是对二者文言虚词内容、类别、文言句式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指出是马若瑟首次将‘实字’与‘虚字’两个术语运用于语法研究。第三章《札记》与《文通》语气词对比研究。将《札记》“尾虚词”与《文通》“助字”从内容、分类、功能、来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对比,得出结论:《札记》“尾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范围相当。从现有可见的资料来说,马若瑟是第一个对汉语语气词进行语法研究的学者。本章重点从微观方面将两部着作中的重点虚词“也”和“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札记》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次从语法学的角度系统地对语气词“也”进行了全面描写,《文通》对语气词“也”用法的描述没有超出马若瑟的框架。对“乎”的研究表明,对古汉语词缀的理性研究开始于马若瑟。第四章《札记》与《文通》介词对比研究。重点为两部着作中“於”和“以”的对比。结果表明:《札记》对“於”的描写源于《助字辨略》,而又高于《助字辨略》。在对“於”的描写上,《文通》与《札记》有相似之处。从对“於”的语法阐述来看,马若瑟与马建忠有着不同的语法视角。马若瑟继承了中国古代实词虚化思想,有了词的组连凝固成词的意识。第五章《札记》与《文通》连词对比研究。重点为两部着作中“而”和“则”的对比。结果表明:《札记》在“而”字描写上很有可能参考过元代卢以纬《语助》和清代袁仁林《虚字说》。从对“则”的语法描写来说,马若瑟突破了中国传统随文释义的解释方式,注重分析“则”字所连接的上下文的逻辑意义。他举出“则”字表示让步关系的例句,这是《虚字说》、《助字辨略》及《文通》都没有提到的。另外,马若瑟将“一则……一则”看做一个句式,表明其从语法角度看待问题的高明之处。第六章《札记》与《文通》助词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规律和“者”构成的古汉语判断句式。结果表明:马若瑟发现了“属格标志”“之”的隐现规律,并对其加以较为详细的分类。虽然他主要根据西方语法体系来看待“之”的词类归属和分类标准,但他还是注意到了汉语的一些特有规律。从对“者”的研究表明:马若瑟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次归纳出了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句式,并对其作用、结构等进行了描写。卢以纬和马建忠对古汉语的判断句都已经有了朦胧的意识,但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的归纳。第七章结论。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在欧洲汉学史上,《札记》是欧洲汉学的基石,对欧洲汉学家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札记》是首部完整的汉语教材。在汉语语法学史上,《札记》是目前可见的第一部文白分开的汉语语法着作,也是第一部系统描写汉语文言语法的着作。马若瑟首次将‘实字’与‘虚字’两个术语运用于语法研究,首次从语法学的角度对汉语文言虚词进行研究,首次将中西比较法运用到古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札记》是西方语言学素养与汉语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笔者发现了更多证据证明《文通》与《札记》之间的联系,发现《札记》很有可能参考过卫匡国《中国文法》、瓦罗《华语官话语法》、元代卢以纬《语助》、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以及袁仁林《虚字说》。在《札记》与《文通》文言虚词对比研究中,我们了解到:马若瑟与马建忠在研究中都将西方语法体系与中国传统语言学思想相结合,但马若瑟更加注重语言形式,对汉语特点的研究不够深入;马建忠则更加重视汉语自身特点。

刘亚辉[8](2013)在《《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中的语气词“也”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法国传教士马若瑟所着《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中语气词"也"的描写进行对比,发现早在1728年,马若瑟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次从语法学的角度系统地对语气词"也"进行了全面描写。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依据汉语自身特点,以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描写。《马氏文通》对"也"用法的描述没有超出马若瑟的框架。马若瑟对汉语语法的巨大贡献可见一斑。从二者对比中也反映出东西方学者语法观的差异。

孙良明[9](2012)在《谈汉语单复句学说“源”“流”的方枘圆凿关系长期存在——兼说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及其原因》文中提出汉语单复句学说"源"出自晚清学者严复(1904)着《英文汉诂》。严氏将英文的Simple、Compound、Complex分别译为单简句、合沓句、包孕句,并将后二者合并名繁句。严氏简句、繁句之分是据英文动词变化有定式、不定式之别而产生句法功能迥异的Clause(分句/子句)、Phrase(动词短语)。汉语动词"无变",不存在分句/子句跟动词短语之别。所定分句/子句实是一种短语——主谓短语,跟动词短语句法功能相同,且可互为结构成分。仿严氏书简句、繁句二分引以为"源"导出汉语单句、复句二分之"流",是机械引进、生硬照搬的方枘圆凿。这种"源""流"实践分析的方枘圆凿现象存在从1920年至今有90年,是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大误会"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认为单复句是世界上一切语言公有之"大同文法","天之当然"存在于汉语。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种种单复句划界理论是这种"大同文法"观的再反映。种种方法无一种能分清单复句,是理论分析表现出汉语有单复句这一"历史性的大误会"在当今的存在。

曲志宝[10](2011)在《比较与对比:《马氏文通》方法论再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氏文通》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有很多学者作过研究,但是对马建忠的方法论进行全面探讨的论文目前尚不多见,仍留有一定的研究空间。语言学的研究,成败取决理论,得失系乎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对《马氏文通》进行全面观照和深入考察,总结马建忠在建构汉语语法体系时所运用的比较与对比的研究方法,评述马建忠在实践语言学理论与运用语言学方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马氏文通》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马氏文通》研究方法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验证和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部分是对《马氏文通》相关研究的综述,可以使我们对《马氏文通》的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文通》研究方法的概述,并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与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及其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分析历史比较语言学思想在《马氏文通》中的体现,揭示马建忠建构汉语语法体系时比较方法的具体运用。第四部分,是分析对比语言学思想在《马氏文通》中的体现,揭示马建忠建构汉语语法体系时对比方法的具体运用。第五部分,结论部分是对《文通》研究方法的总结,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二、略谈《马氏文通》的“读先乎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马氏文通》的“读先乎句”(论文提纲范文)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明末清初
    道光年间
    1861年
    1894年
    1906年
    1907年
    1911年
    1912年 1岁(6)
    1913年 2岁
    1914年 3岁
    1915年 4岁
    1916年 5岁
    1917年 6岁
    1918年 7岁
    1919年 8岁
    1920年 9岁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1926年 15岁
    1927年 16岁
    1928年 17岁
    1929年 18岁
    1930年 19岁
    1931年 20岁
    1932年 21岁
    1933年 22岁
    1934年 23岁
    1935年 24岁
    1936年 25岁
    1937年 26岁
    1938年 27岁
    1939年 28岁
    1940年 29岁
    1941年 30岁
    1942年 31岁
    1943年 32岁
    1944年 33岁
    1945年 34岁
中编 为师时代
    1946年 35岁
    1947年 36岁
    1948年 37岁
    1949年 38岁
    1950年 39岁
    1951年 40岁
    1952年 41岁
    1953年 42岁
    1954年 43岁
    1955年 44岁
    1956年 45岁
    1957年 46岁
    1958年 47岁
    1959年 48岁
    1960年 49岁
    1961年 50岁
    1962年 51岁
    1963年 52岁
    1964年 53岁
    1965年 54岁
    1966年 55岁
    1967年 56岁
    1968年 57岁
    1969年 58岁
    1970年 59岁
    1971年 60岁
    1972年 61岁
    1973年 62岁
    1974年 63岁
    1975年 64岁
    1976年 65岁
    1977年 66岁
    1978年 67岁
    1979年 68岁
    1980年 69岁
    1981年 70岁
下编 神游时代
    1982年 71岁
    1983年 72岁
    1984年 73岁
    1985年 74岁
    1986年 75岁
    1987年 76岁
    1988年 77岁
    1989年 78岁
    1990年 79岁
    1991年 80岁
    1992年 81岁
    1993年 82岁
    1994年 83岁
    1995年 84岁
    1996年 85岁
    1997年 86岁
    1998年 87岁
    1999年 88岁
    2000年 89岁
    2001年
    2002年
    2011年

(2)《左传》心理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左传》语言的研究情况
    三、关于心理动词的研究
    四、语料选用与提取
    五、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左传》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一节 《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二节 《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二章 《左传》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一节 《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二节 《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三节 《左传》心理动词与其他词的组合功能
第三章 《左传》心理动词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从语义结构角度看《左传》心理动词特点
    第二节 从语义演变和语法角度看《左传》心理动词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表1《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统计表
    附录表2《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宾语类型统计表
    附录表3《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统计表
    附录表4《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宾语类型统计表
    附录表5《左传》心理动词单层状语成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知识补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界定
        1.知识补白
        2.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
    四、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补白的分类
    第一节 语言知识
        一、词汇知识
        二、句子
    第二节 修辞知识
    第三节 文化知识
        一、文学常识
        二、成语故事
        三、名人名言
        四、古典诗词
    第四节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知识补白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补白的编写特色及功能
    第一节 编写特色的系统性
        一、知识补白与知识补白之间构成系统
        二、单元目标与知识补白之间的系统性
        三、课文文本与知识补白之间的系统性
    第二节 知识补白的功能
        一、导入新课,串联文脉
        二、指导学法,优化教法
        三、补充资料,开拓视野
第三章 知识补白使用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知识补白使用存在的不足
        一、知识补白内容不明确,难度较大
        二、教师不知如何合理利用知识补白
    第二节 知识补白使用存在的不足原因分析
        一、课时被挤压,深挖知识补白精力有限
        二、知识补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
第四章 知识补白使用策略
    第一节 教师使用知识补白的建议
        一、从知识补白寻找教学依据
        二、灵活运用知识补白融入实际教学
        三、实事求是,合理使用“补白”进行教学
    第二节 学生使用知识补白的建议
        一、课前预习重视知识补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阅读知识补白要学会质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生使用知识补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杨树达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撰写
    第一节 杨树达生平与学术成就简述
    第二节 杨树达撰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始末
第二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体例与特点
    第一节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体例
        一、着录书名、版本
        二、着录着者生平
        三、着录序跋
        四、评论着述得失
    第二节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写特点
        一、详分着录、存目之书
        二、重视序跋与他人评价
        三、评价得失,援据丰富
        四、精于考证,推求原貌
        五、客观公允,不执一端
        六、补充信息,增加附记
        七、敬告读者,取长弃短
第三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杨树达的考证学思想
        一、乾嘉考证学的赓续
        二、“实事求是”的考证思想
        三、杨树达考证准则
    第二节 杨树达的文法学研究
    第三节 杨树达的史学研究
        一、研治两《汉书》的成就
        二、整理考订两《汉书》之功
    第四节 杨树达的文学观
        一、“断句”之清新
        二、反对“以文为诗”
        三、反对诗文之“俗”
        四、主张“文如其人”
        五、注重作者才气高低
        六、注重学有根柢
第四章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湖湘学术
    第一节 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
        一、杨树达撰写湘人着作提要的基础
        二、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分析
    第二节 杨树达所撰湘人着作提要价值
        一、指引学术门径
        二、构建湖湘学术史
        三、弘扬湖湘文化
        四、促进地方志纂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杨树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
附录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东汉译经动词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羲
        1.2.1 加强汉译佛典语言的本体研究
        1.2.2 为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提供线索和例证
        1.2.3 订补辞书编纂的不足
    1.3 研究综述
        1.3.1 佛经语言研究
        1.3.2 中古汉译佛经动词研究综述
    1.4 研究语料
        1.4.1 关於东汉译经的考辨
        1.4.2 关於本文所用的语料
    1.5 研究方法
        1.5.1 语羲特徵与句法结合的方法
        1.5.2 黠面结合
        1.5.3 对比描写
        1.5.4 从语义-句法接口为切入点
第二章 东汉译经动词概貌
    2.1 动词的界定及性质
        2.1.1 动词的界定
        2.1.2 束汉译经动词的确定
        2.1.3 汉译佛经中动词意义的判定
    2.2 东汉译经动词的分类
        2.2.1 动词的分类方法
        2.2.2 东汉译经动词的分类
    2.3 动作动词反映的概念范畴
        2.3.1 人体运动动词
        2.3.2 四肢动作动词
        2.3.3 五官动作动词
        2.3.4 日常生活相关的概念埸
        2.3.5 社会行为相关的概念埸
    2.4 心理认知动词
        2.4.1 情感概念埸
        2.4.2 认知概念埸
    2.5 小结
        2.5.1 东汉译经动词的结构特徵
        2.5.2 东汉译经动词的语义特徵
第三章 东汉译经及物动词动宾关系考察
    3.1 手部动作动词:击、杀、执、举
        3.1.1 击
        3.1.2 杀
        3.1.3 执
        3.1.4 举
        3.1.5 小结
    3.2 饮食穿着动词:食、着(被、服、被服)
        3.2.1 食
        3.2.2 着(被、服、被服)
    3.3 感情动词:畏、惧、恐、怖
        3.3.1 畏
        3.3.2 惧
        3.3.3 恐
        3.3.4 怖
        3.3.5 《论衡》中表示畏惧羲的词语
        3.3.6 小结
第四章 东汉译经双宾动词与双及物结构研究
    4.1 相关概念
        4.1.1 关於双宾动词
        4.1.2 关於双宾动词的范围及类别问题
        4.1.3 关於双宾动词所带的宾语
        4.1.4 关於双宾动词形成的句式
        4.1.5 小结
    4.2 东汉译经的双宾动词
        4.2.1 给予类动词
        4.2.2 夺取类动词
        4.2.3 教示类动词
        4.2.4 称谓类动词
    4.3 东汉译经双宾动词形成的句式
        4.3.1 双宾句
        4.3.2 广羲处置(给)式
        4.3.3 介宾补语式
        4.3.4 受事前置句
        4.3.5 给予类动词的连用
    4.4 小结
第五章 东汉译经言说动词语羲系统研究
    5.1 东汉译经言说动词系统
        5.1.1 言说动词的研究范围
        5.1.2 东汉译经言说动词系统的构成
    5.2 言说动词语羲埸个案研究
        5.2.1 陈说语义埸
        5.2.2 告知语义埸
        5.2.3 问答语义埸
        5.2.4 构解语羲埸
    5.3 小结
        5.3.1 关於词项归类的问题
        5.3.2 关於词羲与句式的问题
        5.3.3 从言说动词的使用看东汉译经语言特点
第六章 东汉译经致使类动词与致使范畴的表达
    6.1 致使范畴及其表达
        6.1.1 什麽是致使范畴
        6.1.2 东汉译经致使范畴的表达方式
    6.2 东汉译经中的致使动词及其句式
        6.2.1 使
        6.2.2 令
        6.2.3 致
    6.3 使令羲动词及其形成的句式
        6.3.1 遣
        6.3.2 勅
        6.3.3 教
        6.3.4 劝、劝乐、劝助
    6.4 东汉译经中的使动结构
    6.5 东汉译经中特殊的致使结构
        6.5.1 致动词+致动词
        6.5.2 使令式动词+致动词
        6.5.3 致动词或使令羲动词+使动用法
        6.5.4 其他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单篇论文
    二、学位论文
    三、专着
附録:东汉译经动词表
    一、单音动词
    二、双音动词
    三、多音动词
後记
作者简历

(6)《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是多种期刊
        二、研究对象是单一期刊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语文研究》简介
        二、《语文研究》研究性论文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语料来源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统计数据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内容分布计量分析
    第二节 作者分布分析
        一、论文作者的合着度
        二、核心作者群分布分析
    第三节 作者单位及地区分析
        一、作者单位所属类型分布
        二、作者单位所属地区分布
    第四节 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一、基金论文数量变化
        二、基金资助项目分布
        三、基金项目级别分布
第三章 分类分析的定性研究
    第一节 方言论文
        一、探讨研究方言的文章
        二、山西方言论文
        三、外省方言论文
    第二节 语法论文
        一、古代语法论文
        二、现代语法论文
    第三节 词汇论文
        一、古代词汇论文
        二、现代词汇论文
        三、特殊词汇论文
        四、汉语词典论文
    第四节 语音论文
    第五节 着作、词典述评论文
    第六节 语言理论论文
        一、20世纪 80——90年代
        二、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三、21世纪初——至今
    第七节 汉字论文
    第八节 社会语言学论文
        一、语言应用研究
        二、人名研究
        三、语言文化研究
    第九节 辞典编纂论文
        一、讨论编写问题的论文
        二、讨论词典内容的论文
        三、其他
    第十节 修辞论文
    第十一节 语文教学论文
    第十二节 (文艺、作家)作品语言论文
    第十三节 民族语文论文
第四章 结语
附录:《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分类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文言虚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马若瑟生平简介
        1.1.2 《札记》简介
        1.1.3 《札记》在西人汉语语法着作中的地位
    1.2 研究目的
        1.2.1 了解《札记》在欧洲汉学史上的地位
        1.2.2 了解《札记》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
        1.2.3 了解《札记》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
        1.2.4 了解中西方学者文言虚词研究视角上的异同
    1.3 选题意义
        1.3.1 重新审视《札记》与《文通》在汉语语言学史上的地位
        1.3.2 了解《札记》与一些中西方语言学着作之间的关联
        1.3.3 了解《札记》与《文通》研究视角的异同
        1.3.4 在西人汉语文言虚词研究方面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
        1.4.1 对《札记》语法方面的研究综述
        1.4.2 对《文通》虚词研究的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方法
    1.7 语料来源
    1.8 可能的创新点
        1.8.1 研究视角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札记》与《文通》总体比较
    2.1 《札记》与《文通》研究目的对比
        2.1.1 《札记》的研究目的
        2.1.2 《文通》的研究目的
        2.1.3 二者研究目的对比小结
    2.2 《札记》与《文通》研究内容对比
        2.2.1 《札记》的研究内容
        2.2.2 《文通》的研究内容
    2.3 《札记》与《文通》理论基础对比
        2.3.1 《札记》的理论基础
        2.3.2 《文通》的理论基础
    2.4 《札记》与《文通》语法观对比
        2.4.1 《札记》的语法观
        2.4.2 《文通》的语法观
    2.5 《札记》与《文通》语法体系对比
        2.5.1 《札记》语法体系综说
        2.5.2 《札记》与《文通》语法体系对照表
        2.5.3 《札记》与《文通》词法对比
        2.5.4 《札记》与《文通》句法对比
        2.5.5 对《札记》与《文通》语法体系的评价
    2.6 《札记》与《文通》研究方法对比
        2.6.1 《札记》的研究方法
        2.6.2 《文通》的研究方法
    2.7 《札记》与《文通》语料对比
        2.7.1 《札记》的语料来源
        2.7.2 《文通》的语料来源
第三章 《札记》与《文通》语气词对比研究
    3.1 《札记》“尾虚词”与《文通》“助字”对比研究
        3.1.1 《札记》中的“尾虚词”
        3.1.2 《文通》中的“助字”
        3.1.3 《札记》与《文通》语气词比较
        3.1.4 《札记》“尾虚词”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贡献
    3.2 《札记》与《文通》“也”字对比研究
        3.2.1 前贤时修对语气词“也”的研究
        3.2.2 《札记》与《文通》中的“也”所属词类
        3.2.3 《札记》对“也”用法的分析
        3.2.4 《文通》对“也”用法的分析
        3.2.5 “也”字对比研究小结
    3.3 《札记》与《文通》“乎”字对比研究
        3.3.1 前贤时修的研究
        3.3.2 《札记》中的“乎”
        3.3.3 《札记》之前中国学者对“乎”的阐述
        3.3.4 《札记》与《文通》中“乎”字所属词类
        3.3.5 《札记》与《文通》语气词“乎”的对比
        3.3.6 《札记》与《文通》其他词类“乎”的对比
        3.3.7 关于“乎”和“於”的关系
        3.3.8 关于“感叹标志”“乎”
        3.3.9 “乎”字对比研究小结
第四章 《札记》与《文通》介词对比研究
    4.1 《札记》与《文通》介词对比研究
        4.1.1 《札记》中的介词概念
        4.1.2 《文通》中的“介字”概念
    4.2 《札记》与《文通》“於”字对比研究
        4.2.1 前贤时修的研究
        4.2.2 《札记》中的“於”
        4.2.3 对《札记》“於”字节的解析
        4.2.4 《文通》中的“於”
        4.2.5 “於”字对比研究小结
    4.3 《札记》与《文通》中的“以”
        4.3.1 前贤时修的研究
        4.3.2 马若瑟在“以”字研究中的对比语言学思想
        4.3.3 马若瑟在“以”字研究中对中国传统语言学思想的借鉴
        4.3.4 “以”字对比研究小结
第五章 《札记》与《文通》连词对比研究
    5.1 《札记》与《文通》连词对比研究
    5.2 《札记》与《文通》“而”字对比研究
        5.2.1 《札记》最早对“而”进行语法描写
        5.2.2 《札记》对“而”的具体阐述
        5.2.3 《文通》中的“而”
        5.2.4 “而”字对比研究小结
    5.3 《札记》与《文通》“则”字对比研究
        5.3.1 前贤时修的研究
        5.3.2 《札记》最早对“则”进行语法描写
        5.3.3 《札记》最早将“则”归入连词
        5.3.4 “则”的分类
        5.3.5 《札记》与《文通》共有的“则”字用法
        5.3.6 《札记》有而《文通》未曾提到的部分
        5.3.7 《文通》有而《札记》未曾提到的部分
        5.3.8 “则”字对比研究小结
第六章 《札记》与《文通》助词对比研究
    6.1 《札记》与《文通》“之”字隐现对比研究
        6.1.1 前贤时修的研究
        6.1.2 “之”在《札记》与《文通》中所属词类
        6.1.3 “之”的隐现情况
        6.1.4 “之”字隐现的相似情况对比
        6.1.5 《文通》比《札记》多列的隐现情况
        6.1.6 “之”字隐现问题对比分析
        6.1.7 “之”字隐现对比研究小结
    6.2 《札记》与《文通》“者”字对比研究
        6.2.1 前贤时修的研究
        6.2.2 《札记》与《文通》中的代词“者”对比研究
        6.2.3 《札记》与《文通》在判断句式描写上的对比
        6.2.4 “者”字对比研究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札记》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7.1.1 《札记》在欧洲汉学史上的地位
        7.1.2 《札记》在世界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
        7.1.3 《札记》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
    7.2 《札记》与一些中西方语言学着作的关联
        7.2.1 《文通》与《札记》之间的联系
        7.2.2 《札记》可能参考的中西方语言学着作
    7.3 从文言虚词对比看马若瑟与马建忠的语法观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附件

(8)《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中的语气词“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前修时贤对《札记》和《文通》语气词“也”的研究
    (一) 对《札记》中语气词“也”的研究
    (二) 对《文通》中语气词“也”的研究
三 《札记》与《文通》中语气词“也”所属词类
    (一) 《札记》认为“也”属于“尾虚词” (final particles)
    (二) 《文通》认为“也”属于“助字”
四 《札记》对“也”用法的分析
    (一) 句末“也”助判断, 并有凑足音节的作用
    (二) 分句末尾的“也”是为了语句的和谐优美, 主要从修辞角度来谈
    (三) 专有名词后的“也”
    (四) “也”字并用
    (五) “也”和其他虚词合用的情况
    (六) 对“也”和“矣”的辨析
    (七) 注意到了倒装句
    (八) 对《札记》所论语气词“也”的思考
五 《文通》对“也”字用法的分析
    (一) 助句之“也”“助论断之辞气”
    (二) 助读之“也”注重修辞效果
    (三) 助实字之“也”起舒缓语气和强调的作用
    (四) “也”字并用
    (五) “也”与其他虚词合用
    (六) “也”和其他语气词的对比
    (七) “也”在倒装句中的用法
    (八) 《文通》论“也”字小结
六 结 论

(10)比较与对比:《马氏文通》方法论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相关研究综述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方法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的方法论
    (一) 历史比较语言学概况
    (二) 对比语言学概况
    (三) 历史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点
三、《文通》与比较语言学方法
    (一) 《文通》词法
    (二) 《文通》句法
四、《文通》与对比语言学方法
    (一) 《文通》词法
    (二) 《文通》句法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略谈《马氏文通》的“读先乎句”(论文参考文献)

  • [1]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2]《左传》心理动词研究[D]. 张盈达.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知识补白”研究[D]. 黄文君.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杨树达所撰《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研究[D]. 赵倩.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东汉译经动词专题研究[D]. 张静. 浙江大学, 2016(07)
  • [6]《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D]. 鹿琼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7]《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文言虚词对比研究[D]. 刘亚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5)
  • [8]《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中的语气词“也”对比研究[J]. 刘亚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9]谈汉语单复句学说“源”“流”的方枘圆凿关系长期存在——兼说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及其原因[J]. 孙良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 [10]比较与对比:《马氏文通》方法论再探[D]. 曲志宝.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浅谈《马氏文通》中的“读第一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