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一例

青少年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一例

一、青年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一例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黎琳娟[1](2020)在《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药物治疗领域被广泛运用,但缺乏高质量和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随机对照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以客观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相对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由2人分别检索Pubmed、CBM、知网、万方等中英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2020年1月,研究对象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干预措施为治疗组必须包括中药治疗且治疗上需体现活血化瘀法,对照组必须未使用中药治疗。研究类型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检索出的文献的摘要和全文以及结合纳入排除标准来筛选文献,排除杂志水平低的文献,若意见不一致,则请第3人来商量决定,得到最后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对初步筛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制作表格提取相关数据,最后利用Rev Man5.3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视力、视网膜循环时间、中央视网膜厚度、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中医证候、眼底出血吸收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若异质性高,则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出文献368篇,其中中文文献364篇,英文文献4篇,但最后纳入的28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有4篇高质量文献,24篇低质量文献。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4.36,CI(3.27,5.83),Z=9.98(p<0.00001)。在显效率方面,Meta分析示:OR=2.75,CI(2.20,3.44),Z=8.85(p<0.00001)。在视力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视力组:SMD=0.41,CI(-0.22,1.05),Z=1.27,P=0.2;2个月视力组:SMD=0.32,CI(-0.32,0.96),Z=0.97,P=0.33;3个月视力组:SMD=0.12,CI(-0.30,0.54),Z=0.56,P=0.57;6个月视力组:SMD=-0.78,CI(-1.07,-0.49),Z=5.24,P<0.00001。在视网膜循环时间上面,Meta分析结果示:SMD=-0.63,CI(-0.83,-0.42),Z=5.91,P<0.00001。在中央视网膜厚度或中央黄斑厚度变化值方面,Meta分析示:1个月CMT组:SMD=-0.93,CI(-1.65,-0.22),Z=2.58,P=0.010;2个月CMT组SMD=-0.98,CI(-3.44,1.49),Z=0.77,P=0.44;3个月CMT组SMD=-1.06,CI(-1.54,-0.58),Z=4.34,P<0.0001;6个月CMT组SMD=-1.10,CI(-1.35,-0.86),Z=8.78,P<0.00001。在血液流变学上面,Meta分析示:血浆粘度值组:MD=-0.31,CI(-0.60,-0.01),Z=2.03,P=0.04;纤维蛋白值组:MD=-0.39,CI(-0.54,-0.24),Z=5.12,P<0.0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值组:MD=-0.24,CI(-0.31,-0.18),Z=7.38,P<0.00001;全血粘度高切值组:MD=-0.00,CI(-0.45,0.45),Z=0.01,P=0.99。全血粘度低切值组:MD=-1.93,CI(-2.44,-1.42),Z=7.45,P<0.00001。在不良反应上,Meta分析示:RR=0.29,CI(0.06,1.36),Z=1.57,P=0.12。在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08,CI(2.45,10.52),Z=4.37,P<0.0001。在眼底出血吸收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35,CI(1.79,6.27),Z=3.77,p=0.0002。在眼底黄斑水肿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5.23,CI(2.26,12.07),Z=3.87,P=0.0001。在视野改善总有效率上,Meta分析示:OR=3.70,CI(1.72,7.98),Z=3.34,P=0.0008。结论:基于对现有文献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可知,在疗效性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及对视力、视野、黄斑水肿、血液流变学等结局指标改善方面较对照组可能更具优势,在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吸收,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功能及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可能发挥综合治疗效应。在安全性上,运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RVO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提示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安全性可能相对可靠。因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相对较少,且文献质量偏低,部分结局指标的异质性较大,证据级别较低,对本次结论影响较大,故本次结论还需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方可提出更明确的结论及建议。

白永杰[2](2019)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关联性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对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性研究多关注脑小血管病,与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关联性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关联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两家高级卒中中心连续入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SA/CTA/MRA和双侧眼底照相检查,依据血管狭窄程度(≥70%或<70%)将颈内动脉颅外段分为重度狭窄组和非重度狭窄组,颅内大血管(颈内动脉C6-C7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分为重度狭窄组和非重度狭窄组。通过眼底照相获得视网膜数字化图像,应用VAMPIRE半自动化视网膜血管测量软件定量分析狭窄同侧视网膜动静脉直径及血管夹角,通过修正的Parr-Hubbard公式计算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直径。单因素分析颅内外大血管重度狭窄与非重度狭窄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视网膜微血管改变与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关联性。结果:研究共纳入385例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其中328例患者完成了视网膜血管照相和颅内外大血管评估。在分析的328例患者中,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组较非重度狭窄组有更宽的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CRVE(208.57vs200.83μm,P=0.012)、更小的动静脉直径比值AVR(0.59 vs 0.62,P=0.015),而两组间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CRAE无显着差异(121.99 vs 123.37μm,P=0.819)。在调整了其他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与视网膜中央静脉增宽(OR=1.78;95%CI,1.17–2.70;P=0.006)、动静脉直径比值(OR=0.68;95%CI,0.48–0.96;P=0.030)相关。颅内大动脉重度狭窄与非重度狭窄两组间比较,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125.78 vs122.14μm,P=0.105)、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203.15vs 202.61μm,P=0.759)、动静脉比值(0.62vs0.61,P=0.099)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大血管重度狭窄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OR=1.39;95%CI,0.97–1.99;P=0.075)、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OR=1.13;95%CI,0.80–1.59;P=0.503)以及动静脉比值(OR=1.17;95%CI,0.87–1.57;P=0.304)均无相关性。结论: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增宽、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值减小与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相关,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颅内大动脉狭窄均无关联性。作为视网膜中央动脉的上游血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可伴有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的改变。第二部分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脑小血管病的关联性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关于视网膜微血管病与脑小血管病亚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损伤和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较多,与扩大的血管外间隙(EPVS)的关联性研究较少,尚没有与新发皮质下小梗死(RSSI)的关联性研究报道。本部分研究旨在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视网膜微血管改变与EPVS、RSSI的关联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两家高级卒中中心连续入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并行头颅核磁共振(MRI)和双侧眼底照相检查,分别对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区EPVS进行分级,根据EPVS评分结果分为重度EPVS和无或轻度EPVS,根据有无新发皮质下小梗死,分为有和无RSSI组。通过眼底照相获得视网膜数字化图像,应用VAMPIRE半自动化视网膜血管测量软件定量分析狭窄同侧视网膜动静脉直径及血管夹角,通过修正的Parr-Hubbard公式计算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直径。单因素分析无或轻度EPVS和重度EPVS、有和无RSSI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组间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视网膜微血管改变与EPVS和RSSI的关联性。结果:研究共纳入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基底节区重度EPVS组较无/轻度EPVS组具有缩小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120.26 vs 125.65μm,P=0.020)和减小的视网膜动静脉比值(0.60 vs 0.63,P=0.006),但两组间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202.49 vs 202.22μm,P=0.845)无显着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节区重度EPVS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OR=0.67;95%CI,0.50–0.92;P=0.015)、动静脉直径比值(OR=0.69;95%CI,0.52–0.91;P=0.008)相关,与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无关联性(OR=1.37;95%CI,0.99–1.89;P=0.052)。半卵圆中心区重度EPVS具有类似的结果。单因素分析RSSI组较无RSSI组具有缩小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119.15 vs 125.31μm,P=0.037)和视网膜静脉夹角(74.36°vs 77.45°,P=0.025),但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相关因素后,RRSI与视网膜静脉夹角(OR=0.72;95%CI,0.53–0.96;P=0.027)相关,但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OR=0.73;95%CI,0.53–1.01;P=0.057)、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OR=1.05;95%CI,0.76–1.44;P=0.777)和动静脉直径比值(OR=0.82;95%CI,0.62–1.07;P=0.148)均无关联性。结论:缩小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与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区EPVS有关,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改变与同侧RSSI均无关联性。因此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脑小血管病亚型EPVS和RSSI的小血管病理改变提供了线索。

蒋鹏飞,李怡琛,周亚莎,彭清华,陈向东[3](2018)在《中医治疗眼底出血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眼底出血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名称,是指发生在眼球后段球内组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1]。本病属中医学"云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病因多为外感六淫、心肝火旺、七情内郁、痰热伤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

王文吉[4](2018)在《视网膜中央动脉伴中央静脉阻塞的病因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与本人实践,列举了视网膜中央动脉伴中央静脉阻塞的病因。老年人常伴有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年轻患者若无心血管高危因素而发生此病,应进一步追查病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高凝状态(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以及少见的白血病、淋巴瘤或转移癌浸润视神经,继而压迫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收集病史,结合眼部、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对极为困难的病例,可采用视神经活检的方法,可达到病因诊断的目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5](2012)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侯跃芳[6](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提出

孙家栋[7](1981)在《异常眼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眼压异常不仅影响视功能,而且是诊断某些眼病的重要根据。因有些眼病的眼压变化异乎常情(例如视网膜脱离的眼压偏高,眼内肿瘤的眼压偏低)某些情况下的眼压特异变化是近年所发现,某些眼压变化机理和处理原则尚不为人们熟知,故综述近年有关异常眼压的报导。一、外伤 (一)挫伤后眼压高升 1.单纯性挫伤后眼压升高:眼受挫伤后一

刘克非,代成[8](1980)在《视乳头血管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视乳头血管炎是最近18年来从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的诊断中划分出来的独立疾病。本病的特点是:多见于年青的健康者,单眼患病,视力障碍较轻;视网膜静脉充盈迂曲,可进而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并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出血、渗出等变化;病程缓慢,预后一般良好。近三年来,我们收治了六例视乳头水肿并有视网膜出血的病例,符合视乳头血管炎的特点,介绍如下:

陈广鹏[9](2020)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眼底病变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微血管异常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视网膜作为唯一可以在活体内直观观察到的微循环系统,为无创性评价脑微循环提供了一个窗口。我们通过定性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眼底病变程度,研究眼底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探讨眼底检查在复发性缺血性能脑卒中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科连续收治的40~7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6例。根据病史及头颅磁共振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初发组(126例)和复发组(70例)。通过眼底照相获得双眼眼底图像,应用Wong-Mitchell视网膜病变分级方法对眼底进行分级。根据变量分布类型,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皮尔逊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曼-惠特尼U检验等检验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比较两等级资料线性关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初发组与复发组眼底病变的差异。纳入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卒中严重程度、眼底病变程度等变量作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复发组冠心病的患病率(P=0.009)、房颤的患病率(P=0.044)、入院NIHSS评分(P<0.001)高于初发组。复发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初发组(P=0.037)。两组间年龄分布(P=0.028)、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分布(P<0.001)、病因分布(P=0.016)、眼底病变程度(P<0.001)存在显着性差异。眼底病变与入院血压程度、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R=0.553,P<0.001;R=0.302,P<0.001)。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史(OR=2.677;95%CI,1.079~6.640)、眼底中度病变(OR=5.588;95%CI,1.835~17.019)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等程度卒中(6分≤NIHSS评分≤15分)存在边缘显着性(P=0.052)。而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两组间为无显着性差异。根据上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模型共纳入了冠心病史、脑卒中严重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三个因素。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11(95%CI,0.630~0.792),具有中等的潜在预测能力。最佳临界点对应的约登指数为0.390,对应的灵敏度为55.7%,特异度为83.3%。结论1、眼底病变与入院血压程度、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2、中度视网膜病变、冠心病史是中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独立的危险因素。3、眼底评估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有复发倾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本研究为眼底检查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金文[10](2019)在《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与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及其再中的相关眼底微循环特征和临床高危因素,为进一步建立基于眼底微循环特征的HICH及HICH再中的预测模型奠定基础。2.探讨“调任通督”针刺法对HICH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与眼底微循环的相关性,为“调任通督”针刺法改善微循环、治疗HICH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05-2018.12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及心血管病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5例HICH患者和75例同时期入院的高血压非卒中患者,将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及左右侧眼底微循环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HICH的判别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进行模型效能评价及比较。2.回顾性分析2017.11-2018.12月于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43例HICH再中患者,并选择同期入院、病程相近的2例脑出血非再中患者为对照组(86例),将收集到的临床数据及左右侧眼底微循环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HICH再中的判别模型,并利用ROC曲线进行模型效能评价及比较。3.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7.11-2018.12月于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住院部、康复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HICH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及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基础治疗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行“调任通督”针刺治疗,两组干预周期均为3个疗程,每疗程21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量表进行评分并采集左右侧视网膜图像。结果:1.HICH的相关危险因素(1)HICH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HICH呈显着正相关(OR=3.142,95%CI:I.792-5.51,P=0.000<0.01);慢性肾脏病史与 HICH呈显着正相关(OR=3.534,95%CI:1.026-12.166,P=0.045<0.05);高血压病 3 级与HICH 呈显着正相关(OR=1.833,95%CI:1.074-3.13,P=0.026<0.05);高平均收缩压与 HICH 呈显着正相关(OR=1.045,95%CI:1.014-1.077,P=0.004<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5μmol/L)与HICH呈显着正相关(OR=6.416,95%CI:1.697-24.255,P=0.006<0.01)。(2)HICH眼底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眼动脉分支系数标准化值(ZLBCA)与 HICH 呈显着负相关(OR=0.566,95%CI:0.353-0.908,P=0.018<0.05);左眼动脉分形维数标准化值(ZLFDa)与HICH呈显着负相关(OR=0.539,95%CI:0.347-0.837,P=0.006<0.01);右眼静脉分支角度标准化值(ZRVangle)与HICH呈显着负相关(OR=0.366,95%CI:0.219-0.61,P=0.000<0.01)。(3)HICH模型诊断效能评价:联合眼底及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 0.899(95%CI:0.849-0.949),灵敏度 84.0%,特异度为 82.7%,准确度 83.3%;基于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63(95%CI:0.803-0.922),灵敏度80.0%,特异度为80.0%,准确度80.0%;基于眼底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746(95%CI:0.667-0.826),灵敏度70.7%,特异度为68.0%,准确度69.3%。2.HICH再中的相关危险因素(1)HICH再中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梗死与HICH再中正相关(OR=5.798,95%CI:2.030-16.558,P=0.001<0.05);高脂血症病史与 HICH再中正相关(OR=3.494,95%CI:1.166-10.466,P=0.025<0.05);脑动脉狭窄或阻塞与 HICH 再中正相关(OR=9.597,95%CI:1.446-63.683,P=0.019<0.05)。(2)HICH再中的眼底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眼动静脉比标准化值(ZLAVR)与 HICH 再中呈显着正相关(OR=1.757,95%CI:1.017-3.033,P=0.043<0.05);右眼动静脉交叉压迹标准化值(ZRNipping)与HICH再中呈显着正相关(OR=4.201,95%CI:2.221-7.944,P=0.000<0.01)。(3)HICH再中模型诊断效能评价:基于眼底及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88(95%CI:0.827-0.949),灵敏度90.7%,特异度为69.8%,准确度83.7%;基于临床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729(95%CI:0.632-0.826),灵敏度97.7%,特异度为25.6%,准确度73.6%;基于眼底特征的诊断模型AUC值0.819(95%CI:0.740-0.897),灵敏度89.5%,特异度为53.5%,准确度77.5%。3.针刺研究部分(1)量表评分及血压:针刺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差值及SS-QOL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2)眼底血管管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右侧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CRVE)、动静脉比值(AVR)无显着差异(P>0.05)。(3)眼底血管几何形态: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右侧眼底血管动脉不对称指数、动静脉分支角度、动脉分支系数无显着差异(P>0.05)。(4)小动脉阻塞(arteriole occlusion):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LAocclusion、RAocclusion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RAocclusion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LAocclusion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针刺组LAocclusion小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LAocclusion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RAocclusion无显着差异(P>0.05),RAocclusion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5)血管弯曲度(tortuosity):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治疗后RTortuosity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1),针刺组LTortuosity及对照组LTortuosity、RTortuosity在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两组LTortuosity 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RTortuosity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RTortuosity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6)动静脉交叉压迹(arteriovenous Nipping):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Nipping、RNipping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针刺组LNipping、RNipping均小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LNipping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RNipping差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高总胆固醇血症、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病3级、高平均收缩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脉分支系数减小、动脉分形维数减小、静脉分支角度减小为HICH的危险因素。联合临床高危因素及眼底微循环特征判别HICH模型的诊断效能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和仅及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2.腔隙性梗死、脑动脉狭窄或阻塞、高脂血症、动静脉比值增大、动静脉交叉压迹为HICH再中的危险因素。联合眼底及临床特征的判别HICH再中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和仅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且仅基于眼底特征的判别模型优于仅基于临床特征的判别模型。3.“调任通督”针刺法联合常规疗法在改善HICH患者Barthel指数及SS-QOL评分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在改善眼底小动脉阻塞、动静脉交叉压迹方面优于单纯常规疗法;但在改善患者眼底血管弯曲度等其它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青年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一例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年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一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1.文献的检索
    2.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3.文献的筛选与数据的提取
        3.1 文献的筛选
        3.2 文献的数据提取
    4.结局指标
    5.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统计分析方法
        6.1 异质性分析及统计模型的选择
        6.2 亚组分析
        6.3 敏感性分析
第二章 研究结果的描述
    1.文献的筛选结果
    2.Meta分析结果的描述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
        2.3 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1.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认识
        1.1 西医病因及临床特征
        1.2 西医治疗现状
    2.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认识
        2.1 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
        2.2 辨证论治及分期论治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
    3.Meta分析方法学及结果讨论
        3.1 方法学讨论
        3.2 Meta分析结果讨论
        3.3 中医药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优势和不足
        3.4 本次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知网检索式如下
附录2:Pubmed检索式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2)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颅内外大血管狭窄的关联性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部分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脑小血管病的关联性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3)中医治疗眼底出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法
    1.1 化瘀止血法
    1.2 活血利水法
    1.3 平肝潜阳法
    1.4 清热泻火法
    1.5 益气养阴法
    1.6 滋补肝肾法
2 分期治疗
3 辨证治疗
4 专方验方
5 中成药
6 小结与展望

(4)视网膜中央动脉伴中央静脉阻塞的病因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CRAO伴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特征
2 CRAO伴中央静脉阻塞的病因分析
3 诊断步骤
4 治疗及预后

(9)急性脑卒中患者眼底病变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2 研究人群与方法
    2.1 伦理
    2.2 研究人群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
        2.3.2 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定义及其评价方法
        2.3.3 实验室检查方法
        2.3.4 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断、严重程度、病因分型的评估
        2.3.5 眼底照相方法及眼底病变评估
        2.3.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分布
    3.3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布
    3.4 眼底病变分布
    3.5 眼底病变与血压程度、卒中严重程度、卒中病因相关分析
    3.6 眼底病变与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单因素分析
    3.7 缺血性脑卒中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8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
4 讨论
    4.1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风险
    4.2 眼底异常的发病机制及分级
    4.3 眼底病变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
    4.4 本研究的优势及其适用范围
    4.5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眼底成像在脑卒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一、眼底微循环特征
        二、眼底微循环特征与脑卒中的研究
        三、眼底微循环特征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疾病的研究
    第二节 高血压脑出血病理机制
    第三节 中医研究
        一、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二、中医目诊及其与中风的关系
        三、“调任通督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
第二章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性
    第一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
        一、研究目的
        二、流程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
    第二节 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再中的相关性
        一、研究目的
        二、流程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HICH及HICH再中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
        二、HICH及HICH再中的相关眼底微循环特征
第三章 “调任通督”针刺法对HICH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二、流程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五、结果
    六、分析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四、青年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一例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化瘀类中药干预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D]. 黎琳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亚型的关联研究[D]. 白永杰.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8)
  • [3]中医治疗眼底出血的研究进展[J]. 蒋鹏飞,李怡琛,周亚莎,彭清华,陈向东. 湖南中医杂志, 2018(10)
  • [4]视网膜中央动脉伴中央静脉阻塞的病因与治疗[J]. 王文吉.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04)
  • [5]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年第30卷主题词索引[J].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12)
  • [6]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7]异常眼压[J]. 孙家栋.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1981(01)
  • [8]视乳头血管炎[J]. 刘克非,代成. 吉林医学, 1980(01)
  • [9]急性脑卒中患者眼底病变相关性分析[D]. 陈广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眼底微循环特征与HICH的相关性及针刺对HICH微循环的影响[D]. 张金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标签:;  ;  ;  ;  ;  

青少年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