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进出口机电产品检验技术现状一瞥(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沙磊[2](2021)在《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文中认为机电产品是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商品类目之一,在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本文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定性分析了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和问题;其次定量分析了出口的影响因素及贸易潜力。定量分析过程中主要使用随机前沿引力分析方法,运用Frontier4.1软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回归,并在回归基础上运用“一步法”,测算了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最后,针对性得提出了改进对策与建议。首先,文章从贸易规模、产品结构、国别结构三部分对出口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规模方面,机电产品存在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出口增长率稳定性不足的特点;产品结构方面,存在以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出口为主,产品聚类度过高的特点;国别结构方面,存在出口国别分布不均,市场差异较大的特点。其次,文章对出口贸易的潜力进行了测量。本文使用2010-2019年的出口贸易数据,运用Frontier4.1进行了回归。首先,将出口贸易中的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分别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对出口贸易值均具有显着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以中国人口数量的影响程度最大,人为因素以基础设施指数影响程度最大;其次,进行了贸易潜力测量。结果显示:出口贸易潜力值国别差异较大,排名与实际贸易的国别排名高度一致。所有国家中,新加坡贸易潜力值最大,超过500亿美元,在东盟中占有绝对优势。最后,文章对提升出口贸易流量,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具体而言,我国应提升机电产品技术附加值,加强与贸易国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与贸易国之间的经济开放度,选择合适的出口贸易市场,以此促进贸易流量的进一步提升。
刘丁亚[3](2021)在《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对中国与南美国家(1)贸易潜力进行研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南美洲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聚集地,是中国拓展南南合作的重要伙伴。如今中国与南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超过拉丁美洲对外贸易总额的70%,中国与南美国家的贸易合作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介绍中国与南美国家的贸易现状,对中国与南美国家的商品结构进行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并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对贸易潜力进行研究。首先,选取2000-2019年中国与南美国家的贸易数据,从整体和国别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现状,得出:中国与南美国家的贸易规模逐年增长;主要贸易国有巴西、智利、秘鲁、阿根廷和哥伦比亚;中国与南美国家商品结构差异明显,呈现中国向南美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特点;在投资领域,中国对南美国家的投资规模逐年上升,投资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与南美国家加快“一带一路”项目合作,中国-秘鲁、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其次,对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关系进行分析。运用出口相似度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竞争性进行分析,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大,南美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大。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互补性优于初级产品。再次,建立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南美国家的贸易影响因素,并计算贸易潜力值,得出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潜力分为三种类型,即中国与巴西、智利、秘鲁、阿根廷属于潜力再造型,中国与乌拉圭、厄瓜多尔、巴拉圭、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五国属于贸易开拓型,中国与圭亚那、苏里南和玻利维亚属于潜力巨大型。最后,根据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发展类型提出对策建议,要加大对潜力巨大型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贸易开拓型国家的潜力增长点,寻找潜力再造型国家贸易发展新要素,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营造良好贸易环境等,促进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的深层次发展。
吴美凤[4](2021)在《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24994.8亿美元。在多边贸易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内蒙古已经担当着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发展沿边开放经济带的关键任务。随着全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出口贸易总值也从1978年的0.10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54.69亿美元,增长约540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向北开放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深度开放的重要构成部分。因而本文基于内蒙古出口贸易发展状况,利用竞争力评价指数分析,明确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根据波特钻石理论选取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创建VAR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影响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与开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额、京津冀出口总额对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根据以上结果提出内蒙古在提升出口竞争力方面要优化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完善相关产业发展和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政策建议。
汪宏宇[5](2021)在《对外贸易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西部地区整体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对外贸易总量实现快速增长,地区经济增速也迅速提升并逐渐呈现出以重庆、成都两地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格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亲自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这是我国立足新发展格局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提升,即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新常态下适应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研究对外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评估外贸进出口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制定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外贸发展政策,实现地区经济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对外贸易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理论与文献,研究分析了对外贸易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然后,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并且从空间计量角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等进行计量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近年来总体呈缓慢波动增长态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且总体呈现高值与高值相邻、低值与低值相邻的空间集聚与分布特征。(3)当前对外贸易的规模结构从总体看并不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其中出口贸易对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存在不显着的负向抑制作用;而进口贸易对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现为不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生产率的间接效应则显着为正。最后,本文提出了推动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地区外贸方式、促进贸易产业协同及开放合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新形势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贸易开放,促进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提供相应对策思路。
赵佩柔[6](2021)在《“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巴机电产品贸易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以来,中巴两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一直保持稳定而密切的关系,新时期“中巴经济走廊”的提出和全面推进实施,为中巴两国的经贸合作在未来发展前景中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机电产品领域,为两国贸易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但是,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机电产品总量长期处于大额顺差状态。因此,对中国与巴基斯坦机电产品双边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引力模型研究中国与巴基斯坦机电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对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巴基斯坦机电产品贸易合作,提升中巴两国机电产品贸易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学术界的关于“中巴经济走廊”、中巴机电产品贸易和贸易潜力等方面的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其次,基于2005-2019年中巴两国机电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从贸易进出口额及增长率、贸易总额及增长率和贸易差额,贸易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巴基斯坦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然后,本文选取包含巴基斯坦在内的六大经济走廊所涉及的主要12个国家和中国进出口机电产品排名前十的主要国家,总共16个国家,基于2005-2019年的相关数据,选取人口因素、GDP因素、地理距离、贸易依存度、铁路货运量和是否与中国签定自贸协定六个指标,以中国与巴基斯坦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显着影响中国与巴基斯坦机电产品进出口的因素。最后,测算出中巴机电产品出口潜力、中巴机电产品进口潜力。通过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两国GDP和巴基斯坦对外贸易依存度对中国出口机电产品总量产生正向影响,然而巴基斯坦的人口和地理距离对出口量产生负面影响。两国的GDP、巴基斯坦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和是否与中国签定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机电产品进口总量产生正向影响。根据贸易潜力测算结果分析,中国向巴基斯坦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属于“潜力开拓”型和“潜力再造”型;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机电产品的贸易潜力属于“潜力巨大”型,可以进一步深度挖掘市场的潜力,总体来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机电产品进口贸易上处于贸易不足状态。
杨佳妮(Rodliang Kansinee)[7](2021)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泰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发展都注入了崭新的活力。成立以来,中国及东盟成员国的国际贸易总量逐年攀升,其中占据绝对主体的机电产品贸易额也快速增长。本文分析了中国—东盟的大致贸易情况之后,选择了泰国进行了中泰机电产业贸易的分析。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对泰国的机电贸易总额在逐年攀升,特别是在自贸区成立后,减轻了税费,消除了贸易壁垒,交易总额呈显着上升趋势。但是在2013年之前,中国对泰国是贸易逆差,2013年之后成为顺差。两国机电产业贸易GL指数在0.8以上,呈现显着的产业内贸易。随后分别分析了9大类机电产品的贸易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发现在HS84和HS85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中,中国处于较大的竞争劣势,而在HS86等高附加值的商品中,中国有极强的竞争优势。本文通过stata15.1作为计算工具,同时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以1998-2019年为样本区间,针对中国和泰国机电产品贸易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泰两国的GDP、首都之间的距离、机电产品占所有出口产品的占比、是否成立了自由贸易区的结果都显着为正,而且在1%和5%的显着性水平上,仅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泰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最后本文根据量化和研究结果对中泰机电产品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为巩固中泰两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赵萌萌[8](2021)在《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文中提出自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以来,双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受新冠疫情冲击,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2020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凸显双方的贸易韧性及潜力。作为制造业大国,机电产品在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中长期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一带一路”推进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对东盟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深入研究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出口潜力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为切入点,分别梳理出口的规模、结构、市场分布及双方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在此基础上,从供给、需求、贸易政策及贸易便利化等角度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东盟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然后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东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得到的贸易效率进一步从出口总量及大类两个层面测算贸易潜力。通过测算来看,在总量层面,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还存在巨大的贸易潜力,其中,对菲律宾、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效率较低,贸易潜力较大。与新加坡的贸易效率最高,贸易潜力最小;从出口分类来看,中国对东盟低技术类的金属制品出口效率整体较低,出口贸易潜力较大;中技术类的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出口效率整体较高,出口潜力一般;高技术类的电器电子产品出口效率极低,出口潜力巨大,仪器仪表出口效率整体较低,出口潜力较大。最后,结合实证结论,从加大中国机电企业创新及供给能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中国-东盟自贸易区建设、提升双方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提出更好开拓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潜力的对策建议。
张小女[9](2021)在《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中俄贸易历史悠久,贸易规模也在一直不断扩大,俄罗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有研究发现在两国良好政治互信下,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落后于其政治合作关系,我国和俄罗斯在世界市场出口的商品只有弱的竞争性,互补性强,意味着中俄贸易潜力巨大。因此,通过研究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来导致中俄贸易增速放缓的原因并挖掘中俄贸易增长机会,以深化中俄更深层次的贸易合作。本文选取2000-2019年的中俄经济发展和双边贸易发展数据,深入分析中俄商品贸易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是结合2000-2019年中俄贸易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分析中俄进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特征。二是结合中俄贸易特点,选择代表性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劳伦斯指数和结构优化指数,对中俄商品贸易结构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三是结合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情况,实证分析影响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2000-2019年间,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有变动并且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中俄出口结构趋于优化,我国对俄罗斯的出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增加,形成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同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主要出口商品是机电类产品的家电和通讯设备。而中俄进口结构变化不明显,我国自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中,进口商品从资本密集型产品向资源密集型产品转化,逐渐形成资源密集型产品为绝对主导的进口结构。主要进口石油类商品。中俄贸易商品竞争优势提高,主要是因为我国同俄贸易逐步占据竞争优势,以及我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影响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因素也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有俄罗斯对华投资状况、我国资本劳动比率、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研发投入等。
魏萍[10](2020)在《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是机电产品出口大国,机电产品在货物出口中占据重要份额,是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支柱产品。然而,伴随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压力增大,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在此背景下,要想稳定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挖掘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出口市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中亚五国是我国西部开放的重要对象,且其中四国均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因此其成为我国机电产品的新兴出口市场的潜力巨大。因此,开拓中亚出口市场,有利于降低我国机电产品对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依赖性,保持出口稳定发展。本文从总出口规模、市场结构、商品结构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现状;借助贸易指数计算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细化到产品领域的贸易竞争与互补性,以此来识别双方存在贸易潜力以及重点合作的领域;基于此,构建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具体测算了我国对中亚各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值,并实证分析了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以识别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总出口规模增长迅速,但出口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失衡;第二,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弱,贸易互补性强,机电产品的贸易潜力较大;第三,我国与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向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而我国与进口国的国内人口、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反向抑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第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到中亚各国的贸易潜力值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其中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潜力最大,对塔吉克斯坦出口潜力最小;第五,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实际贸易值与潜力值之间的差距主要是有贸易非效率引起的,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口国开放的经济环境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先进的铁路和通讯基础设施、高效的清关程序以及双方加入共同的经贸组织能有效抑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贸易非效率,促进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中亚五国提出如下建议:优化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出口供给能力;加快地区间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我国在中亚的投资结构,用投资带动机电产品出口;因国制宜,差异化开拓中亚市场。
二、我国进出口机电产品检验技术现状一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进出口机电产品检验技术现状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利用外资 |
1.2.2 利用外资效益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定量分析法 |
1.3.3 实证研究法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国际贸易理论 |
2.1.2 随机前沿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中国-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研究综述 |
2.2.2 机电产品贸易潜力影响因素综述 |
第三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
3.1 机电产品的概念及分类 |
3.2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
3.2.1 贸易规模 |
3.2.2 产品类型 |
3.2.3 国别结构 |
3.3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
3.3.1 出口增长率稳定性不足 |
3.3.2 出口产品聚类度过高 |
3.3.3 出口国别分布不均 |
第四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理论 |
4.1.1 传统引力模型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4.1.2 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 |
4.2 模型设定 |
4.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设定 |
4.2.2 贸易非效率模型设定 |
4.2.3 贸易潜力测算模型设定 |
4.2.4 数据来源 |
4.3 实证分析 |
4.3.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4.3.2 贸易非效率模型 |
4.4 贸易潜力的测算与分析 |
4.4.1 贸易效率测算与分析 |
4.4.2 贸易潜力测算与分析 |
4.4.3 贸易可拓展潜力的测算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总结 |
5.2 对策建议 |
5.2.1 提升机电产品的技术附加值 |
5.2.2 加强与贸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
5.2.3 提升与贸易国之间的经济开放度 |
5.2.4 选择合适的出口贸易目标市场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2.不足 |
二、相关贸易理论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要素禀赋理论 |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三、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现状分析 |
(一)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整体分析 |
1.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贸易逆差长期存在 |
2.巴西、智利、秘鲁是中国与南美贸易的主要市场国 |
3.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结构差异明显 |
4.中国对南美国家投资规模逐渐扩大 |
5.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
(二)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国别分析 |
1.中国与巴西贸易现状 |
2.中国与智利贸易现状 |
3.中国与秘鲁贸易现状 |
4.中国与哥伦比亚贸易现状 |
5.中国与阿根廷贸易现状 |
6.中国与其它国家贸易现状 |
四、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关系分析 |
(一)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竞争性分析 |
1.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 |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1)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2)进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二)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互补性分析 |
1.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 |
2.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
五、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
(一)模型简介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三)模型回归 |
1.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
2.模型选择 |
3.回归结果分析 |
(四)贸易潜力测算 |
六、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1.加大潜力巨大型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
2.提升贸易开拓型国家贸易潜力增长点 |
3.寻找潜力再造型国家贸易发展新要素 |
4.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 |
5.增强数字丝绸之路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网络合作 |
6.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 2000-2019 年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情况 |
表2 2000-2019 年中国与南美国家的贸易规模及增长速度 |
表3 2000-2019 年中国与南美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 |
表4 2000-2019 年中国对南美国家的贸易差额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评述 |
1.2.1 关于出口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
1.2.2 关于内蒙古对外贸易的理论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图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波特钻石理论 |
第三章 内蒙古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3.1 内蒙古对外贸易发展阶段 |
3.2 内蒙古与西部省份之间的外贸发展水平比较 |
3.3 内蒙古出口贸易依存度 |
3.4 内蒙古出口贸易结构 |
3.4.1 经营主体结构分析 |
3.4.2 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
3.4.3 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
3.4.4 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4.1 内蒙古主要出口商品的RCA指数分析 |
4.2 内蒙古主要出口商品的TC指数分析 |
4.3 内蒙古主要出口商品的G指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处理 |
5.2 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协整检验 |
5.2.3 VAR模型的建立 |
5.2.4 脉冲响应 |
5.2.5 方差分解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6.1 结论 |
6.2 对策 |
6.2.1 优化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6.2.2 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外资使用效率 |
6.2.3 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完善相关产业发展 |
6.2.4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高出口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对外贸易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文献研究综述 |
2.3 对外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3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3.1 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及总量变化趋势 |
3.2 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
3.3 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
3.4 对外贸易发展现状总结 |
第4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
4.1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
4.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
4.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结果分析 |
第5章 对外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空间计量研究方法 |
5.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
5.3 空间面板模型计量回归分析 |
5.4 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巴机电产品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巴经济走廊”的研究 |
2.2 中巴机电产品贸易的研究 |
2.3 贸易潜力的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3 中巴机电产品贸易现状 |
3.1 中巴机电产品贸易规模 |
3.1.1 中巴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及增长率 |
3.1.2 中巴机电产品总贸易额及增长率 |
3.2 中巴机电产品贸易差额 |
3.3 中巴机电产品贸易结构 |
3.3.1 中巴机电产品出口结构 |
3.3.2 中巴机电产品进口结构 |
4 中巴机电产品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 |
4.1.1 变量设定 |
4.1.2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
4.1.3 变量含义 |
4.1.4 数据来源 |
4.2 贸易引力模型的检验及实证分析 |
4.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中巴机电产品出口结果分析 |
4.3.2 中巴机电产品进口结果分析 |
4.4 中巴机电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
4.5 本章总结 |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推进中巴两国基础设施建设 |
5.2.2 调整机电产品结构,促进机电产业转型升级 |
5.2.3 加强机电产品品牌建设 |
5.2.4 主动扩大从巴机电产品进口,维持两国贸易平衡 |
5.2.5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互联互通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泰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 机电产品的定义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 |
2.2 关于中泰双边贸易 |
2.3 关于机电产品贸易 |
第3章 相关理论基础 |
3.1 自由贸易理论及自由贸易区 |
3.2 比较优势理论 |
3.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第4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其机电产品的现状分析 |
4.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电产品双边贸易现状分析 |
4.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后中泰机电产品贸易结构及现状 |
4.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后的中泰机电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
第5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泰机电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说 |
5.2 引力模型的介绍与发展 |
5.3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5 中泰机电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及对策 |
6.1 结论 |
6.2 建议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8)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现状 |
2.1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分析 |
2.2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
2.3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国别分析 |
2.4 中国与东盟机电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3.1 供给方面的影响因素 |
3.2 需求方面的影响因素 |
3.3 贸易政策方面的影响因素 |
3.4 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影响因素 |
第四章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
4.1 随机前沿模型简介 |
4.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
4.3 模型估计与检验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5 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潜力测算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发展状况分析 |
2.1 中俄双边贸易规模发展状况分析 |
2.2 中国向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
2.2.1 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商品贸易分析 |
2.2.2 基于海关编码分类(HS)的商品贸易分析 |
2.2.3 基于要素和技术密集度分类的商品贸易分析 |
第三章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测度分析 |
3.1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相关指标分析 |
3.1.1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3.1.2 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3.1.3 劳伦斯指数分析 |
3.1.4 结构优化指数分析 |
3.2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发现的问题 |
第四章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2.1 变量的选取 |
4.2.2 模型设定 |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1 单位根检验 |
4.3.2 Johansen检验 |
4.3.3 实证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贸易潜力测算方法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贸易潜力实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相关研究 |
1.2.4 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图 |
1.3.2 研究方法 |
1.4 预期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要素禀赋理论 |
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4 随机前沿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现状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机电产品统计范围的界定 |
3.1.2 中亚五国的内涵与特征 |
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3.2.1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总出口规模 |
3.2.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 |
3.2.3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 |
第四章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潜力 |
4.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及贸易潜力分析 |
4.1.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产品竞争力 |
4.1.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相似度 |
4.1.3 基于两国贸易竞争性的贸易潜力分析 |
4.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 |
4.2.1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
4.2.2 我国与中亚五国机电产品的贸易结合度 |
4.2.3 基于两国贸易互补性的贸易潜力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
5.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构建 |
5.1.1 理论模型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
5.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假设检验 |
5.2.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 |
5.3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值 |
5.3.1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分析 |
5.3.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潜力测算 |
第六章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 |
6.1 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6.1.1 理论模型 |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 引入贸易非效率项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 |
6.2.1 模型的假设检验 |
6.2.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进出口机电产品检验技术现状一瞥(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D]. 沙磊. 北部湾大学, 2021(08)
- [3]中国与南美国家贸易潜力研究[D]. 刘丁亚.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内蒙古出口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吴美凤.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对外贸易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汪宏宇.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6]“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巴机电产品贸易潜力研究[D]. 赵佩柔.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泰机电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D]. 杨佳妮(Rodliang Kansinee).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8]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D]. 赵萌萌. 河北大学, 2021(02)
- [9]中俄商品贸易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小女. 河北大学, 2021(02)
- [10]我国对中亚五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D]. 魏萍. 青岛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