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之相关问题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若岚[1](2021)在《北周安伽墓神只图像研究》文中提出
张宇翎[2](2021)在《入华粟特人服饰审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津[3](2021)在《镌石为金——安伽石棺床与一位入华粟特移民的文化认同》文中指出粟特人是曾经生活在中亚索格底亚那地区(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说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8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前,粟特人在中亚建立了许多半自治的小型城邦,这些城邦成为丝绸之路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1北朝时期,大量粟特商人迁居中原,在长安、邺等城市建立起移民聚落。2通过他们经营的国际贸易网络,粟特商人将玻璃、丝织品、金银器等中亚和萨珊艺术品引进中原。3在这些舶来品中,萨珊系金银器应该算得上是最稀缺可贵的物品之一。4考古学者发掘了大量北朝墓葬和地下文物,但目前只有10余件萨珊系金银器出土,它们的主人大都是当时的贵族或高级官吏。5
高世华[4](2021)在《天水棺床墓、墓主人及石棺床屏风画相关问题新论》文中指出天水棺床墓年代定为北周至隋初较为合理;天水棺床墓及出土石棺床与北朝隋初入华粟特人墓葬、石葬具差异明显,墓主人可能不是入华粟特人,其族属需要进一步探讨;据文献记载,北周鲜卑贵族宇文广葬于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区),南北朝诗人庾信为宇文广撰写的《墓志铭》与天水棺床墓、屏风画多处吻合,棺床屏风画与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的8首诗作高度契合,为深入研究天水墓葬的族属、墓主人身份和屏风画提供了新的视角。
贺西林[5](2020)在《胡风与汉尚——北周入华中亚人画像石葬具的视觉传统与文化记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学界以往研究成果,就陕西西安四座北周入华中亚人墓出土石葬具的画像内容与艺术风格、视觉传统与匠作体系、历史变迁与文化记忆三个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认为这四座墓中的葬具画像源自两种视觉传统和匠作体系,不同画像面貌借由官方意识形态、社会风尚及个人选择共同造就,而政局变迁或是促成其面貌分野的主导因素。上述画像石葬具既透出时代变迁的气息,又凝结着中古入华西域胡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郭晨佳[6](2020)在《入华粟特人饮食审美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取学界较少关注的入华粟特人墓葬所见饮食图像为研究对象,在结合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等文本资料基础上,分析总结其中蕴含的入华粟特人饮食审美观念。在资料运用方面尽可能搜集粟特故地的宫殿、宅邸及神庙壁画。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运用图像细读法、细节分类法等。第一部分“酥脆胡饼与香醇胡酒”。该部分对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的食物进行分类研究,在考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比对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的胡饼和果品;胡酒(葡萄酒)出现频率很高且蕴含了一定的宗教思想。入华粟特人的饮食审美观念体现在色香味与造型美两方面,同时胡饼胡酒的选择也表达了他们对粟特故地的怀念之情。第二部分“异域奢华的饮食器具”。胡食(胡饼)器具主要有圈足盘、食盘、托盘,胡饮(胡酒)的器具主要有碗、长杯、高足杯、角杯、来通。来通的使用显示了其由宗教祭祀功能向盛酒器实用性功能的转变。入华粟特人的饮食器具审美体现在异域审美、材质奢华之美、装饰造型之美与身份象征之美等方面。第三部分“宴饮场景与享乐礼祭”。该部分将入华粟特人墓葬宴饮图像分为日常宴饮和死后世界两类,日常宴饮出现在乐舞、狩猎、商旅、居家、会盟及会客等六种场景中,体现了入华粟特人现世享乐的审美观念。天国想象中的宴饮场景是墓主对死后世界的理想表达,圣火祭祀图像体现了入华粟特人的祆教信仰和圣火崇拜。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的宴饮场景与粟特故地壁画、中原墓葬的区别体现在宴饮重要性、宴饮场景多少以及人物排列构图三个方面。胡饼胡酒的选择彰显了入华粟特人对故土的思念,异域奢华的饮食器具蕴含着奢华行乐的生活审美观念,宴饮场景之多体现了宴饮在入华粟特人生活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也寄托着他们对死后世界的美好想象。
杨硕[7](2019)在《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二十世纪以来,在国内考古领域对中国境内由西至东的丝绸之路上进行不断地探究下,大批入华粟特人墓葬回归到大众视野。这些墓葬的发现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重视。入华粟特的墓葬形制和葬具类型的演变史也是粟特人的汉化史。墓葬内的文物资料为研究入华粟特人汉化进程提供了真实全面的史料。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粟特人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生活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从入华粟特人墓葬中已出土的葬具和葬具上雕刻的图像着手,对入华粟特人的宗教信仰、葬俗、墓葬形制、墓葬风格、葬具类型、葬具上雕刻的图像以及这些图像的题材、风格、雕刻工艺等内容进行研究。深入探寻入华粟特人在进入中国地域后受到汉文化影响的方方面面。粟特人在各种石质葬具上雕刻图案用以记录本民族的文化,也正是这些大量的、不同的图案见证了粟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入华初期,粟特人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习俗传统,但是由于定居中国,他们长期受到中华文明的熏陶,所以在宗教、生活、丧葬习俗等方面都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同时也折出从北朝至唐代时期粟特文化和汉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彭汉宗[8](2019)在《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哪个民族会像华夏民族那样热衷于山水树石的艺术表现了。自北魏至元代的近千年中,敦煌壁画见证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包括西域样式、汉晋传统样式、北朝新兴样式、隋代的“细密精致而臻丽”、唐代的“焕烂而求备”、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千篇一律”、西夏与元代的卫藏风格。不同风格之间或和谐共存,或新旧迭代,其既与艺术自律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民族风俗、宗教文化等外部因素有关,如何从纷乱庞杂的现象中将这些因素一一寻绎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而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亦将引发全然不同的结论。在山水树石图像的演变历程中,主要有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其一为中原山水画的同步影响,其二为异域审美观念的影响,其三为特殊的宗教文化内涵。三股力量联合构成了敦煌壁画山水树石图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同时也彰显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与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提示了我们在面对复杂艺术现象时往往需要做好随时切换研究视角的准备,如此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原貌。
刘洪听[9](2019)在《胡腾舞之文史与形态考述》文中提出“粟特”地处中西文明的交汇之地,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的古老商业民族,他们素以“善商贾”而为世人所熟知。“利之所在,无远不至”的粟特人曾一度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长达数世纪之久,他们是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交流的使者。自古征伐者东往,贸易者西来,活跃穿梭于东西文明长廊之上的粟特人,不仅丰富了东西网路的物性融通,也为东西文化的诗性表达增添了阵阵馨香。名噪中原的“粟特舞蹈”既是中亚艺术的诗性光辉在中原地区的流光绽放,“跳身转毂宝带鸣”的胡腾舞,“左旋右转不知疲”的胡旋舞,“体轻似无骨”的柘枝舞,以及隋唐部伎乐舞中的《康国乐》、《安国乐》无不是来自中亚粟特人的精彩乐舞艺术。其中尤为世人所赞叹的“西域三大乐舞”之一的胡腾舞,也曾冠绝一时,风靡中原王朝的各个社会阶层。然世人皆知胡腾与胡旋,却不知何为胡腾与胡旋;世人皆知胡腾与胡旋不同,却不知胡腾与胡旋有何不同,更不知此种差异背后之原因。本文基于胡腾舞文史与形态的双重考量,从文献与考古两方面入手,采用“以诗证舞”、“以史证舞”、“图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大量的粟特人考古图像,意欲走近真实的胡腾舞。为了准确解析胡腾舞密码,掌握胡腾舞到底是何时、何地、何人跳的何种舞蹈,笔者探寻了李端、刘言史、元稹、白居易等诗人的生平履历,并结合正史、类书、杂录等史料载籍以及考古发掘图像,不单从当代人的视域隔空回望历史上的胡腾舞,而且试图以古人之视角来解读胡腾舞,探寻胡腾舞的来龙去脉与源流始末。行文紧紧围绕胡腾舞的源出之地、表演形态、风格样貌、名称来源、舞姿程式、服饰程式、音乐程式、历史分期以及初传年代等相关本体问题展开论述。本文力求以“遵循历史之真迹,回归胡腾之正身”为研究宗极,以复现重建胡腾舞为学术奢望。
杨菁菁[10](2018)在《北朝至隋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艺术研究》文中认为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是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交流带来的是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思想、艺术文化、生产技术的不断碰撞和交融,而粟特人作为媒介一样的存在在这其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中原文明与中、西亚的文明交流是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次高潮。大量的胡商包括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且定居下来,甚至和汉族通婚,他们的后裔也留在了中国,融入了华夏之地。随着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在中国本土的不断发现,其丰富的图像内容对于我们研究粟特人的宗教、文化、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是更多的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关注入华石质葬具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技法,进而分析图像的构图、艺术特色、母题内涵进行简单的讨论,继而探讨入华粟特人他们的居家生活面貌,以及粟特胡人等外来民族入华对北朝隋唐世风变化的影响。在论文第二章,介绍了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的定义和分类,并对石质葬具的制作工艺和程序进行猜想和浅析,并且对当时石质葬具的使用权限进行探讨。第三章,分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的造型艺术特征。在第四章中,分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图像内容和艺术风格。第五章,对入华石质葬具图像母题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内涵。进而探讨中古时期人们使用床榻坐姿和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分析中国中古家具从矮足到高足的发展进程和原因,以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中原汉族文化带来的影响。
二、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之相关问题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之相关问题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4)天水棺床墓、墓主人及石棺床屏风画相关问题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墓葬年代、族属问题 |
二墓主人揣测 |
三石棺床屏风画新释 |
结论 |
(6)入华粟特人饮食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酥脆胡饼与香醇胡酒 |
2.1 胡饼 |
2.1.1 历史文献中的胡饼 |
2.1.2 西安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的胡饼 |
2.1.3 其他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的胡饼 |
2.2 果品 |
2.3 胡酒 |
2.3.1 葡萄酒溯源与北朝饮酒风盛行 |
2.3.2 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中的胡酒 |
2.4 胡食胡饮审美趋向 |
2.4.1 饮食审美 |
2.4.2 胡食胡饮审美观念 |
2.4.3 胡饼胡酒的选择与中外饮食观念的互渗 |
3 异域奢华的饮食器具 |
3.1 胡食胡饮器具 |
3.1.1 胡食(胡饼)器具 |
3.1.2 胡饮(胡酒)器具 |
3.2 来通 |
3.2.1 来通源流述考 |
3.2.2 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所见来通 |
3.3 饮食器具审美 |
3.3.1 异域审美 |
3.3.2 材质奢贵之美 |
3.3.3 装饰造型之美 |
3.3.4 身份象征之美 |
4 宴饮场景与享乐礼祭 |
4.1 日常宴饮与现世享乐 |
4.2 天国想象与圣火祭祀 |
4.2.1 天国想象 |
4.2.2 圣火祭祀 |
4.3 宴饮场景与审美比较 |
4.3.1 宴饮重要性之别 |
4.3.2 宴饮场景多少之别 |
4.3.3 人物排列构图之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目的 |
1.2.2 课题意义 |
第二章 北齐至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葬具图像 |
2.1 北齐入华粟特人的墓葬葬具图像 |
2.2 北周入华粟特人的墓葬葬具图像 |
2.3 隋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葬具图像 |
2.4 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葬具图像 |
第二章 来华粟特人丧葬文化与死亡观念的形成 |
3.1 粟特人的宗教信仰与死亡观念 |
3.1.1 琐罗亚斯德教与祆教 |
3.1.2 从犬视毒视到事死如生 |
3.1.3 钦瓦特桥的审判 |
3.1.4 圣火与善神崇拜 |
3.2 丧葬方式 |
3.2.1 从天葬、土葬到土葬 |
3.2.2 从盛骨瓷到围屏石榻、石椁 |
3.2.3 口含和手握铜钱 |
第四章 墓葬图像艺术题材与造型特征 |
4.1 墓主人像 |
4.2 宴舞图、对饮图 |
4.3 火坛祭祀图 |
第五章 粟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与交融 |
5.1 粟特文化的汉化 |
5.1.1 墓葬形制 |
5.1.2 葬具形制 |
5.1.3 中式图样 |
5.2 汉文化中的“胡化”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8)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树木造型 |
一、从汉晋传统风格向北朝新兴风格的演变 |
二、西域花卉纹样的本土化改造 |
第二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山石造型 |
一、故事画题材中配景山石造型的演变 |
二、须弥山图式的形成与演变 |
第三节 北魏、西魏、北周前期的山水空间 |
一、从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型 |
二、北朝新兴风格——三维纵深与平面拼贴的过渡期 |
第二章 北周后期至隋代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北周后期至隋代前期的复古主义 |
一、回归汉晋传统的图案化风格——古朴、原始的树木造型 |
二、回归汉晋传统的图案化风格——云气纹山石造型 |
三、不同叙事结构下的山水空间 |
第二节 隋代后期的现实主义 |
一、现实主义审美理念下的写实化树木造型 |
二、现实主义审美理念下的写实化山石造型 |
三、大型说法图中的山水空间——两侧封边式造境 |
第三章 唐代的山水树石造型 |
第一节 细密臻丽、焕烂求备的树木造型 |
一、细密精致而臻丽的佛国花树 |
二、中原本土树木造型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形” |
第二节 唐代的山石造型 |
一、大型说法图、经变画中的圣山造型 |
二、初唐时期两大基础性元素的初步构建——高山、缓坡 |
三、盛唐“山水之变”——以“双峰对峙”图式为中心 |
四、盛唐时期对山石之“质”与“奇”的追求 |
五、唐代后期山石造型的模式化以及山水空间的秩序化 |
第三节 不同画幅形制与多元叙事结构对山水空间的综合影响 |
一、通壁向心式大型经变中的开放式一体化山水空间 |
二、三联式构图模式中关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思考 |
三、以传统的横长卷形制构建全新的山水空间 |
四、屏风形制的拆分与组合 |
第四章 五代、宋代、西夏、元代的树石造型 |
第一节 曹氏画院的程式化风格 |
一、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下的树木造型 |
二、工艺美术设计理念下的山石造型 |
三、重山复水式的程式化山水空间 |
第二节 西夏、元代的异域风情 |
一、中原水墨山水画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二、窟窿石审美风尚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三、西藏密教艺术风格对敦煌壁画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9)胡腾舞之文史与形态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粟特人与粟特舞蹈 |
第一节 粟特人与昭武九姓 |
一、粟特史地考述 |
二、昭武九姓 |
第二节 粟特华化与中原胡风 |
一、入华粟特人的华化 |
二、魏晋隋唐时期的中原胡风 |
第三节 粟特舞蹈 |
一、何为粟特舞蹈 |
二、唐代三大西域乐舞 |
第四节 胡腾舞历史钩沉 |
一、胡与胡腾考 |
二、胡腾舞初传中原年代考 |
三、入华胡腾舞的历史分期 |
(一) 传入期(东汉末年至北朝末年) |
(二) 繁荣期(隋代至安史之乱之前) |
(三) 衰没期(安史乱后) |
第二章 胡腾舞形态探析 |
第一节 图像学视野下的胡腾舞 |
一、扁壶上的胡腾舞 |
二、墓室中的胡腾舞 |
(一) 安伽墓中的胡腾舞形象 |
(二) 虞弘墓中的胡腾舞形象 |
(三) 其他墓室中的胡腾舞形象 |
三、玉板带上的胡腾舞 |
四、散见于诸物的胡腾舞 |
第二节 胡腾舞图像程式化试析 |
一、胡腾舞舞姿试析 |
(一) 北朝时期的踏足甩袖式 |
(二) 入华前期的扭胯举手式 |
(三) 华化已深的抬腿扣手式 |
二、胡腾舞服饰试析 |
三、胡腾舞伴奏乐器试析 |
第三章 文史资料中的胡腾舞 |
第一节 唐诗中的胡腾舞 |
一、咏胡腾舞诗人之生平 |
二、诗人眼中的胡腾舞姿 |
三、诗人眼中的胡腾舞音乐、服饰及其他 |
第二节 其他史料中的胡腾舞 |
一、唐代其他史料中的胡腾舞 |
二、宋及宋以后史料中的胡腾舞 |
结语 |
一、胡腾舞对中原舞风的影响 |
二、胡腾舞在中西舞蹈交流史上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北朝至隋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说明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资料来源 |
1.3.3 其他说明 |
第二章 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使用情况 |
2.1 使用石质葬具的粟特人身份背景 |
2.1.1 北周康业墓 |
2.1.2 北周翟曹明墓 |
2.1.3 北周史君墓 |
2.1.4 北周安伽墓 |
2.1.5 隋代安备墓 |
2.1.6 唐代史诃耽墓 |
2.1.7 宁夏盐池窨子梁唐代何氏家族M3号墓 |
2.2 北朝至隋唐石质葬具使用制度 |
2.2.1 北朝 |
2.2.2 隋代 |
2.2.3 唐代 |
2.3 制造工艺与程序 |
第三章 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的造型艺术 |
3.1 北朝至隋唐石质葬具的溯源与定义 |
3.2 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形制分类 |
3.2.1 石椁 |
3.2.2 石棺床 |
第四章 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图像分析 |
4.1 安阳北齐双阙石棺床(550-577年) |
4.1.1 图像解析 |
4.1.2 艺术特色 |
4.2 美秀(MIHO)北齐石棺床(550-577年) |
4.2.1 图像解析 |
4.2.2 艺术特色 |
4.3 北周康业墓石棺床(571年) |
4.3.1 图像解析 |
4.3.2 艺术特色 |
4.4 北周史君墓石椁(579年) |
4.4.1 图像解析 |
4.4.2 艺术特色 |
4.5 北周安伽墓石棺床(579年) |
4.5.1 图像解析 |
4.5.2 艺术特色 |
4.6 甘肃天水石马坪石棺床 |
4.6.1 图像解析 |
4.6.2 艺术特色 |
4.7 洛阳隋代安备墓石棺床(592年) |
4.7.1 图像解析 |
4.7.2 艺术特色 |
4.8 国家博物馆北朝石椁 |
4.8.1 图像解析 |
4.8.2 艺术特色 |
小结 |
第五章 从图像母题看入华粟特人礼俗与信仰 |
5.1 粟特人的祆教信仰 |
5.2 图像母题 |
5.2.1 拜火仪式——祭司与火坛 |
5.2.2 犬神、犬视 |
5.2.3 娜娜女神、四臂神 |
5.2.4 空鞍马——献祭神的礼物 |
5.2.5 钦瓦特桥 |
5.2.6 有翼天使(飞天)、有翼神兽 |
5.2.7 畏兽 |
5.2.8 狩猎与搏斗 |
5.2.9 血祭之剺面割耳 |
5.2.10 商旅 |
5.2.11 其他装饰纹样 |
5.3 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图像所反映的坐姿礼俗 |
5.3.1 中古时期的汉化与胡风 |
5.3.2 床、榻的定义和发展概述 |
5.3.3 席坐与垂足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之相关问题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周安伽墓神只图像研究[D]. 刘若岚.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入华粟特人服饰审美研究[D]. 张宇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镌石为金——安伽石棺床与一位入华粟特移民的文化认同[J]. 徐津.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21(00)
- [4]天水棺床墓、墓主人及石棺床屏风画相关问题新论[J]. 高世华. 敦煌研究, 2021(01)
- [5]胡风与汉尚——北周入华中亚人画像石葬具的视觉传统与文化记忆[J]. 贺西林. 美术大观, 2020(11)
- [6]入华粟特人饮食审美研究[D]. 郭晨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2)
- [7]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艺术研究[D]. 杨硕.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山水的化外潜流 ——敦煌壁画树石造型研究[D]. 彭汉宗. 上海大学, 2019(02)
- [9]胡腾舞之文史与形态考述[D]. 刘洪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10]北朝至隋唐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艺术研究[D]. 杨菁菁. 西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