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胃煎治疗胃癌前病变51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姗莹,庄羽骁,郭丽坤,丛军,岑戎[1](2021)在《莪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莪连颗粒治疗脾虚瘀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脾虚瘀热型PLG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莪连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胃黏膜保护剂(西药)治疗,持续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和次要症状积分、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血清CD3+T、CD4+T、CD8+T、CD4+T/CD8+T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次要症状积分与总积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萎缩、慢性炎症、活动等病理变化均明显改善(P<0.01),异型增生改善也优于照组(P<0.05);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指数为91.34%,明显优于对照组(71.87%,P<0.01);治疗组患者CD3+T、CD4+T、CD4+T/CD8+T均有明显上升(P<0.01),CD8+T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莪连颗粒治疗PLGC作用明显,可以改善脾虚瘀热型PLGC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理变化,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
孟祥丽[2](2020)在《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的临床研究及对胃黏膜IL-6、IL-11、TNF-α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的胃癌前情况)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黏膜炎症相关因子IL-6、IL-11、TNF-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该方作用于CAG-PC的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对收集的CAG-PC患者,全部给予健脾消毒饮治疗2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相关治疗CAG-PC的药物),观察比较CAG-PC患者应用健脾消毒饮治疗的临床总疗效及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积分、胃镜象、病理及胃黏膜炎症因子IL-6、IL-11、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临床总疗效:治愈率6.67%,显效率43.33%,有效率46.67%,无效率3.33%,临床总有效率:96.7%。治疗后,患者相关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显着降低(P<0.01);主要症状积分、胃镜象及病理组织学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炎症因子的表达,IL-6、TNF-α在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的阳性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1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在活动性炎症中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消毒饮干预CAG-PC,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象及病理组织学的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6、TNF-α等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有关。
郝仙[3](2019)在《胃癌癌前病变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朱文峰教授证素辨证理论,着眼于提取胃癌癌前病变(PLGC)患者的证素单元,分析临床上胃癌癌前病变患者不同病理类型—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的人群分布特点,以及病位、病性证素的分布规律,为中医临床上辨证用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运用现场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于辽宁省中医院脾胃科病房住院治疗的118例通过纳排标准的不同病理类型的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病史采集、整理,包括一般信息、胃镜结果、病理结果、中医四诊资料等,完成中医证候积分素量表(详见附表)。然后参照朱文锋教授编写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证素量表,将相关证候分别相加,积分大于等于70分者即可辨别为该病例的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并将所得信息整理输入Excel表中,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索性研究胃癌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级别的证素分布规律。结果:1.118例PLGC样本中,肠上皮化生组98例(占83.05%),异型增生组20例(占16.95%)。其中,轻度肠化生有54例,中度肠化生有32例,重度肠化生有12例;轻度异型增生有11例,中度异型增生有6例,重度异型增生有3例。2.胃镜结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者有82例(占69.49%%),非萎缩性胃炎者有33例(占27.97%),胃溃疡者有3例(占2.54%)。其中,肠化生组中萎缩性胃炎有72例,非萎缩性胃炎有26例,胃溃疡有0例;异型增生组中萎缩性胃炎的有10例,非萎缩性胃炎的有7例,胃溃疡的有3例。经统计学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镜结果分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118例PLGC样本中,男性有56例(占47.46%),女性有62例(占52.54%),男女比例为0.9:1。4.118例PLGC样本中,年龄最小的为34岁,年龄最大的为80岁,平均年龄为62.03±9.335岁,年龄总体分布以中、老年为主。5.118例PLGC样本中,病位证素以胃、脾、肝为主,还包括胸膈、胆、肾与大肠等多个脏腑。其中,98例肠化生样本中,轻度肠化生的病位着重在胃和肝;中度肠化生的病位着重在胃和脾;重度肠化生的病位着重在胃、脾及肾;20例异型增生样本中,病位证素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6.118例PLGC样本中,病性证素主要以气滞、气虚、热为主,还包括湿、痰、血瘀、阳虚、阴虚、津亏等。其中,98例肠化生样本中,轻度肠化生的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中度肠化生的病性证素主要为热;重度肠化生的病性证素主要为血瘀、气虚及阳虚。20例异型增生组样本中,轻度异型增生的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中度异型增生的病性证素主要是热与气虚;重度异型增生的病性证素主要是血瘀、气虚及阳虚。结论:1.PLGC临床发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病理类型以肠上皮化生为多见,胃镜诊断以萎缩性胃炎为主。2.PLGC病位证素主要以胃、脾、肝为主,还包括胸膈、胆、肾、大肠等多个脏腑;病性证素主要以气滞、热、气虚为主,还包括湿、痰、血瘀、阳虚、阴虚、津亏等。本病的致病特点为多病位、多病性致病。3.轻度肠化生的病位着重在胃和肝,病性主要为气滞;中度肠化生的病位着重在胃和脾,病性主要为热;重度肠化生的病位着重在胃、脾及肾,病性主要为血瘀、气虚和阳虚。4.轻度异型增生的病性主要是气滞;中度异型增生的病性主要是热与气虚;重度异型增生的病性主要是血瘀、气虚和阳虚。
林淑敏[4](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胃癌前病变处方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肿瘤之一,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胃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5位,其致死率居第3位,胃癌的发病模式现普遍认为如下: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s,IM)→异型增生(ATP)→胃癌,胃癌前病变是一种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学状态,为病理学概念,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对于胃癌无根除治疗,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以及其他综合治疗措施,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30%,而大多数早期胃癌患者经过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故现代医学对于胃癌前病变的防治尤为重视,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病理状态成为了胃癌的研究热点。目前对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内镜下手术治疗、西医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的主要措施是对因治疗,通过根除Hp、控制胃癌相关性饮食来预防胃癌的发生,此外有叶酸、维生素、茶多酚、大蒜素等可延缓胃癌前病变的进展;中医治疗近20年来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进展,临床证实中医药在治疗CAG、IM、ATP上疗效确切,能有效的保护胃粘膜,改善胃粘膜的血液循环,增强胃粘膜的修复功能,对于胃癌前病变状态的逆转有着显着的疗效,根据胃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亦取得了很好临床疗效,能有效的改善胃癌前病变期患者存在的呕吐、恶心、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显着,且副作用小,医疗支出低,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是国内的研究热点,国内数据库收藏了大量中医药诊治胃癌前病变的宝贵经验,但是目前尚无对其科学化、系统化的整理,对于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因此,采用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国内数据库中隐藏的胃癌前病变的处方规律进行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目的:通过对国内四大文献数据库中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数据提取,整理文献中诊治胃癌前病变的相关信息,探求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处方规律,以求为临床治疗胃癌前病变提供用药参考。方法:①收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MED)、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四大中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17年12月的所有与胃癌前病变诊治相关的文献,提取文献的病、证、方、药等相关信息。②将文献数据录入中医传承平台(v2.5),运用软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进行药物频数统计、四气五味归经分析、核心规律的挖掘、潜在新方规律等信息,并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现代治疗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处方规律。结果:1.严格按照检索略进行操作,最终从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MED)、万方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四大数据库获得合格文献66篇,方剂75首。2.药物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有白术、黄连、白花蛇舌草、丹参、黄芪、莪术、半夏、茯苓、党参、白芍、甘草、薏苡仁、柴胡、蒲公英、炙甘草、枳壳、太子参、当归、陈皮、厚朴、半枝莲、砂仁、香附、石斛、鸡内金、木香、延胡索、麦冬、川芎。根据中药功效对频次前30的药物进行归纳可以得到如下结果:①清热类:白花蛇舌草、黄连、蒲公英、半枝莲;②补虚类:白术、黄芪、党参、白芍、太子参、当归、麦冬、石斛、甘草、炙甘草;③活血化瘀类:丹参、莪术、川芎、延胡索;④理气药:陈皮、香附、木香、枳壳;⑤利水渗湿类:茯苓、薏苡仁;⑥化湿类:砂仁、厚朴;⑦消食类:鸡内金3.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分析板块所提供的新方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新方分析,主要包括提取关联组合以及挖掘潜在新方,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提取关联系数≥0.02的两味药药物组合进行结果展示,共计11323条规则,其中关联系数≥0.02的有166条,最终获得潜在新方6首。4.对高频药物以及不同证型处方进行分析归纳发现胃癌前病变的组方规律为以四君子汤为底方进行加减,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随证配伍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蒲黄;理气药,如陈皮、半夏;滋阴药,如麦冬、石斛。5.按照西医分型对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其处方规律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区别但也有相似之处。结论:1.从整体处方规律而言,目前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治法为扶正祛邪,但是从核心组方为四君子汤来看,则更注重于扶正,在配伍上常加入白花蛇舌草既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现代药理学的意义;需要滋补阴液之时除了加入麦冬、石斛等补阴药外,还会配伍黄连等清热药物,以防热邪伤阴;需要活血化瘀之时,常入丹参、延胡索等药物既能活血祛瘀,又可止痛;消除滞满时常配伍厚朴、木香、香附等理气药。2.本研究还总结了不同证型的胃癌前病变的处方规律,发现他们的核心组方仍然是相同的,临证之时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进行加减。3.新方分析所得方剂的适用证型与常用的胃癌前病变的证型相似,但是在药物组成有所区别,其有效性和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4.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胃癌前病变的处方规律方便快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够快速的对药物的频次、组方规律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更好的认识疾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新方分析能够挖掘潜在的新方组合,对于进一步探讨处方用药规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扬,刘力,王捷虹,唐旭东[5](2018)在《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通过对近年来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医药特色治疗等中医药研究文献的综述,总结和展望了中医药对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顾志坚,唐人彦,林江,李熠萌,张正利,蔡淦[6](2015)在《莪连颗粒治疗脾虚瘀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莪连颗粒治疗脾虚瘀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脾虚瘀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A组)、治疗B组(B组)、对照C组(C组),每组30例。A组予高剂量莪连颗粒,B组予普通剂量莪连颗粒,C组予胃复春片。三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80例,A组28例,B组26例,C组26例。2全分析集(FAS)中,各组临床疗效分别为96.67%、93.33%和6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中,各组临床疗效分别为96.43%、96.15%和6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萎缩及肠化生级度变化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组间治疗后比较,萎缩及肠化生级度变化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组间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莪连颗粒治疗脾虚瘀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逆转胃黏膜的萎缩及肠化生,且安全性较好。
李贺薇[7](2014)在《欣胃颗粒及其拆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Wnt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欣胃颗粒及其拆方对Wnt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影响,探索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客观评价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140只,体重90±10g,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胃复春对照组,益气养阴组、益气养阴化瘀组、益气养阴解毒组、益气养阴化瘀解毒(即欣胃颗粒)组,每组20只。本研究以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用为主,配合热盐水灌胃,雷尼替丁标准饲料喂养,并循环予以饥饱失常(2天足量喂食,1天停食)的方法进行16周,建立胃癌前病变的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胃复春对照组、益气养阴组、益气养阴化瘀组、益气养阴解毒组、益气养阴化瘀解毒(即欣胃颗粒)组等5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进行灌胃,而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以上步骤持续12周后将大鼠处死并取材,肉眼及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通过大鼠形态学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Wnt信号通路重要基因Wnt-1、β-catenin、Axin、APC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Wnt-1、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而APC、Ax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复春对照组和中药拆方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Wnt-1和β-catenin表达降低,而Axin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拆方各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PC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复春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APC表达无统计学差异;3.益气养阴化瘀解毒组(欣胃颗粒组)与胃复春对照组相比,Wnt-1和β-catenin表达降低,而APC和Axin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化瘀组及益气养阴解毒组与胃复春对照组相比,APC和Axin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组与胃复春对照组相比,Wnt-1和APC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益气养阴化瘀解毒组(欣胃颗粒组)、益气养阴化瘀组和益气养阴解毒组与益气养阴组相比,Wnt-1表达降低,APC和Axin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5.益气养阴化瘀解毒组(欣胃颗粒组)与益气养阴化瘀组相比,Wnt-1表达降低,APC和Axin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6.益气养阴化瘀解毒组(欣胃颗粒组)与益气养阴解毒组相比,Wnt-1表达降低,APC和Axin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7.益气养阴化瘀组与益气养阴解毒组相比,Wnt-1、β-catenin、Axin、APC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组织中Wnt-1、β-catenin表达明显增高,而Axin、APC的表达则降低;2.经欣胃颗粒拆方各组治疗可使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Wnt-1、β-catenin表达下调,Axin、APC表达则上调,而胃黏膜病理也得以明显改善;3.在欣胃颗粒拆方各组中,以益气养阴化瘀解毒组治疗效果最显着,对于Wnt-1、β-catenin、Axin的影响优于对照药物胃复春;4.欣胃颗粒拆方各组对于APC的影响均优于胃复春对照组;5.欣胃颗粒的拆方研究结果表明,益气养阴化瘀解毒组(欣胃颗粒组)优于益气养阴化瘀组、益气养阴解毒组和益气养阴组,“法”与“法”之间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但是不同“法”的组合对于Wnt通路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李柏[8](2014)在《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学术经验及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谢晶日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40载,对临床各种疾病的认识全面而系统,治疗具有其独特的理论特色与方法,经过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现已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肝脾论。谢晶日教授运用肝脾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的各种疑难杂症疗效尤着。本文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了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学术经验及用药规律。学术经验:在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上,谢晶日教授提出气阴两虚,挟瘀挟毒为其核心病机;气机壅滞,升降失常为其基本病机;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其病机之本;湿热、瘀浊、痰毒为其病机之标。在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上,谢晶日教授强调标本兼治,以肝脾立论,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强调情志因素的重要性,认为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应身心同治。胃癌前病变病程长,“久病必虚”,强调本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摄养调护。在胃癌前病变的治法上,谢晶日教授强调治病不离肝脾及调畅气机的重要性。用药规律:在胃癌前病变的治疗用药上,谢晶日教授强调用药药性宜轻柔,应补而不滞。以温性药为主,寒温并用,平衡阴阳。在治疗用药药味上辛味药与苦味药并用,配合甘味药的使用,补气血之不足,标本兼治。强调了善用理气药,调畅气机的重要性。谢晶日教授指出治疗本病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因素,强调要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在用药上谢晶日教授还喜用、善用具有健脾燥湿,益气生津;理气化湿,通腑泄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疏肝降逆,制酸和胃;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养胃,养血安神等作用的对药、群药,收效甚着。
孙芳[9](2013)在《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T3、p-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该项目主要探讨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P recancerou s le sion s off gastric cancer, PLGC)大鼠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一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 rs of transcription一3, STAT3).酪氨酸磷酸化STAT3(p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0只雄性6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维霉素组、欣胃颗粒低剂量组、欣胃颗粒中剂量组、欣胃颗粒高剂量组,每组20只。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主的复合因素造模法制备PLG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组予普通标准饲料喂养,并予10mL/kg0.9%氯化钠灌胃;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1.254g/kg.2.508g/kg.5.016g/kg的中药冲剂灌胃;模型组给予10mL/kg0.9%氯化钠灌胃;对照组给予维酶素治疗,将维酶素片研碎制成0.1g/mL的混悬液以10mL/kg灌胃。均每日1次,给药16周。实验结束,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包括大鼠皮毛、活动度、进食进水量、粪便、体重及存活情况)和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用Realtime-PCR法检测STAT3mRNA表达、用ELISA法检测p-STAT3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欣胃颗粒组、维酶素组胃癌前病变(PLGC)即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性增生(dysplasia,DYS)发生率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维酶素组比较,欣胃颗粒中、高剂量组IM及DYS发生率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欣胃颗粒中、高剂量组STAT3.p-STAT3表达水平下降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模型组比较,欣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STAT3. p-STAT3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模型组STAT3.p-STAT3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明显增高,提示欣胃颗粒能够抑制STAT3表达,欣胃颗粒中剂量组最为明显,作用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欣胃颗粒高剂量组疗效优于维酶素组(P<0.05),欣胃颗粒低剂量组与维霉素组相比疗效相当,无显着性差异(P>0.05)。欣胃颗粒各剂量组大鼠活动度、进食水量、体重等一般状态好转。结论:欣胃颗粒对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可下调STAT3、p-STAT3的表达以达到对抗PLGC的作用。
周庆勇[10](2012)在《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2007年8月以来江苏省中医院收治住院病人中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主要病机及中医用药特点,指导中医中药对胃癌前病变的干预。方法:根据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200余例胃癌癌前病变的患者的四诊材料及其他观察指标。观察胃癌癌前病变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主要症候,探讨胃癌癌前病变的主要病机。结果:胃癌癌前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占的比例最高(54.46%),其次依次是胃息肉(23.94%)、胃溃疡(18.31%),手术后胃所占的比例最低为3.29%。胃癌癌前疾病病率以60-69年龄段为最多,40岁以下人数最少。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胃虚弱型,约为33.62%,其次为肝胃不和型约为23.28%,第三位的为湿热中阻型约为17.24%。良性胃溃疡中最常见的证型为气滞血瘀型,约为33.33%,其次为脾胃虚弱型约为17.95%,第三位的为湿热内蕴型约为17.95%。胃息肉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胃虚弱型,约为35.29%,其次为湿热内蕴型约为15.96%,第三位的为湿热中阻型约为13.73%。其中肝胃不和、胃阴亏虚、其他证型等发病率均在10%以下。手术后胃中最常见的证型为气滞血瘀型,约为57.14%,气血亏虚、脾虚湿热、脾胃虚弱等证型各占14.29%。肠上皮化生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脾胃虚弱型,约为33.33%,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肝胃不和型和湿热中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21.05%、17.54%。出现频率在10%以下的证型有湿浊中阻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和其他证型。异型增生中最常见的证型为气滞血瘀型,约为29.79%,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和湿热内蕴型,出现频率分别为23.40%、12.77%和14.89%。出现频率在10%以下的证型有湿浊中阻型和其他证型。HP感染患者中脾胃虚弱(包括脾胃虚寒)最多,比例为29.89%;其他依次为湿热内蕴21.84%、肝胃不和(包括肝胃郁热)19.54%、湿浊中阻12.64%、瘀血阻络4.59%。结论:通过相关分析,胃癌癌前病变多见于60-69岁的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本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多于阳虚,标实以湿热、血瘀为主,多于气滞和湿浊,此结论与临床实际和专家经验认识相符,也验证了江苏省中医院以益气、活血、清热为原则治疗PLGC的实用价值。肠化患者中主要的证候分型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湿浊中阻、瘀血阻络,主要病理因素为脾虚,这与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关。而异型增生的患者主要的证候分型分别为:瘀血阻络、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中阻,主要病理因素为血瘀,这是因为本病是一慢性病变,与肠化相比,本病理阶段血瘀超过了脾虚成为主要的病理因素。该调查结果体现了本病的逐渐进展过程,从胃良性疾病到出现肠化的病理改变,患者久病伤正,脾气渐衰,而从肠化到异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中,患者因虚致实,虽脾虚仍在,但主要矛盾转为血瘀。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继承和发扬了孟河医派之特色,强调处方不宜过大,用药宜平和,久病多瘀血,后期强调活血化瘀治疗。
二、乐胃煎治疗胃癌前病变51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乐胃煎治疗胃癌前病变51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莪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排除和脱落标准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6.1 临床症状积分及疗效评价 |
1.6.2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 |
1.6.3 免疫功能检测 |
1.6.4 药物安全性评价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的比较 |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比较 |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比较 |
2.5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2)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的临床研究及对胃黏膜IL-6、IL-11、TNF-α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受试者退出或中止试验标准 |
1.6 病例脱落处理 |
2 病例收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测指标 |
3.3 免疫组化试验 |
4 疗效评定标准 |
4.1 临床总疗效评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4.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4.4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
4.5 病理疗效评定标准 |
4.6 炎症因子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 |
1.2 病程及家族史分布 |
1.3 既往史及个人史分布 |
1.4 饮食偏嗜分布 |
1.5 基础检查及化验比较 |
2 临床疗效 |
2.1 临床总疗效积分比较 |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2.4 胃镜象积分比较 |
2.5 病理组织积分比较 |
3 胃黏膜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
3.1 IL-6、IL-11、TNF-α IS积分比较 |
3.2 治疗前后IL-6、IL-11、TNF-α平均灰度值比较 |
讨论 |
1 西医学对CAG-PC的认识研究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诊断 |
1.3 治疗 |
2. 中医学对CAG-PC的认识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从“脾虚毒损胃络”论治CAG-PC |
3.1 脾虚为邪袭之根本 |
3.2 毒为邪之渐,毒为虚之端 |
3.3 胃络受损为病之极 |
3.4 脾虚毒损胃络理论指导CAG-PC之治疗 |
4 方药分析 |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5.3 胃黏膜炎症因子表达结果分析 |
6 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IL-6、IL-11、TNF-α在CAG-PC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从“脾虚毒损胃络”论治CAG-PC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词表 |
附录2: 治疗前后免疫组化图 |
附录3: 健脾消毒饮干预CAG-PC临床疗效观察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胃癌癌前病变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胃癌癌前病变中医证候积分素量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胃癌前病变处方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胃癌前病变研究概述 |
1.1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知识及治疗概述 |
1.1.1 胃癌前病变概念 |
1.1.2 胃癌的流行病学 |
1.1.4 胃癌前病变治疗概述 |
1.2 胃癌前病变中医概述 |
1.2.1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概念 |
1.2.2 胃癌前病变的病因 |
1.2.3 胃癌前病变的病机 |
1.2.4 胃癌前病变的证型 |
1.2.5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治疗 |
1.2.6 小结 |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整理策略 |
2.1.1 文献来源 |
2.1.2 文献检索式 |
2.1.3 文献及处方纳入标准 |
2.1.4 文献及处方排除标准 |
2.2 数据预处理 |
2.2.1 证型预处理 |
2.2.2 中药药名预处理 |
2.2.3 构建数据库 |
2.3 数据分析软件及数据分析方法 |
2.3.1 数据分析软件 |
2.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整理结果 |
3.2 处方基本信息整理结果 |
3.3 胃癌前病变整体用药统计结果 |
3.4 胃癌前病变整体用药规律分析 |
3.5 中医证型亚组数据分析结果 |
3.6 西医分型亚组数据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胃癌前病变整体用药与病证分析 |
4.2 胃癌前病变组方规律分析 |
4.3 胃癌前病变处方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
4.4 新方分析 |
4.5 不同中医证型中胃癌前病变的处方规律分析 |
4.5.1 瘀毒内阻证处方规律分析 |
4.5.2 脾胃虚弱证处方规律分析 |
4.5.3 脾胃湿热证处方规律分析 |
4.5.4 胃阴不足证处方规律分析 |
4.6 不同西医分型中胃癌前病变的处方规律分析 |
4.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研究 |
2 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 |
2.2 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 |
3 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辅助检查研究 |
3.1 实验室检查 |
3.2 胃镜及病理学检查 |
4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6)莪连颗粒治疗脾虚瘀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7)欣胃颗粒及其拆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Wnt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1 对胃癌前病变病名的认识 |
1.2 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2. 西医对胃癌前病变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
2.1 西医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 |
2.2 胃癌前病变的主要发病因素 |
2.3 胃癌前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 |
3. Wn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
3.1 Wnt信号通路的概述 |
3.2 Wnt传导途径的活化过程 |
3.3 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大鼠的一般状况 |
2. 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病理的影响 |
3. 欣胃颗粒及其拆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Wnt-1、β-catenin、APC、Axin的影响 |
讨论 |
1. 欣胃颗粒的处方论证 |
2. 拆方及分组的目的和意义 |
3.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4.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8)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学术经验及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
1.3 治疗研究进展 |
2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致病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2.3 临床治疗进展 |
3 治疗胃癌前病变中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学术经验 |
1 谢晶日教授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认识的学术特点 |
1.1 对病因的认识 |
1.2 对病机的认识 |
2 谢晶日教授对胃癌前病变治疗的学术特点 |
2.1 以肝脾立论,善调气血阴阳 |
2.2 治病不离肝脾的特色治疗方法 |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 用药特色 |
1.1 药性轻柔,补而不滞 |
1.2 喜用理气,善调气机 |
1.3 古今合参,善于加减 |
1.4 三因治宜,考虑体质 |
2 对药、群药举隅 |
2.1 健脾燥湿,益气生津 |
2.2 理气化湿,通腑泄浊 |
2.3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2.4 疏肝降逆,制酸和胃 |
2.5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2.6 滋阴养胃,养血安神 |
3 临床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9)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T3、p-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4 中医药相关胃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
2.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2.1 西医对胃癌前病变疾病的认识 |
2.2 西医对胃癌前病变疾病病因的认识 |
2.3 西医对胃癌前病变病机的认识 |
2.4 西医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
3. 问题与展望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方法 |
2.2 动物模型制备 |
2.3 给药 |
2.4 动物处死与取材 |
3. 标本采集与制备 |
3.1 HE染色标本采集 |
3.2 血清制备 |
3.3 胃组织的制备 |
4. 指标检测方法及步骤 |
4.1 HE染色 |
4.2 ELISA方法检测p-STAT3 |
4.3 Real-time PCR检测STAT3 mRNA |
5. 统计学方法 |
6. 实验结果 |
6.1 大鼠状况比较 |
6.2 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较 |
6.3 各组大鼠基因STAT3 mRNA、p-STAT3表达的变化 |
讨论 |
1. 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 |
2. 欣胃颗粒的理论依据与组方原则 |
3. 欣胃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
4. 欣胃颗粒对STAT3、P-STAT3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PLGC的认识 |
1. PLGC的病理学特点 |
1.1 肠上皮化生 |
1.2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 |
2. PLGC常见的癌前疾病 |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 |
2.2 良性胃溃疡 |
2.3 胃息肉 |
2.4 手术后胃 |
2.5 巨大胃粘膜肥厚症 |
3. PLG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PLGC的关系 |
3.2 饮食因素与PLGC的关系 |
3.3 环境因素与PLGC的关系 |
3.4 免疫因素与PLGC的关系 |
3.5 幽门螺杆菌以外的其他细菌、病毒感染与PLGC的关系 |
3.6 十二指肠液返流与PLGC的关系 |
3.7 胃黏膜微循环的改变与PLGC的关系 |
3.8 基因及其表达产物与PLGC的关系 |
4. 西医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
4.1 饮食治疗 |
4.2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 |
4.3 药物治疗研究 |
4.4 内镜下治疗 |
4.5 基因治疗 |
4.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PLGC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对胃癌前病变辩证分型的研究 |
4.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进展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PLGC中各疾病分布情况 |
3.2 PLGC中各证型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
3.3 PLGC中各证型分布情况 |
3.4 常见胃癌前疾病病理结果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 |
3.5 HP感染与证型分布关系 |
4. 江苏省中医院临床治疗本病经验初探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以胃癌前良性疾病为依据分析PLGC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征 |
2. 以胃癌前病变为依据分析PLGC的证型分布 |
3. 江苏省中医院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 |
4.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证型分布关系 |
5. PLGC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
6.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乐胃煎治疗胃癌前病变51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莪连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 杨姗莹,庄羽骁,郭丽坤,丛军,岑戎.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1
- [2]健脾消毒饮治疗CAG-PC的临床研究及对胃黏膜IL-6、IL-11、TNF-α表达的影响[D]. 孟祥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胃癌癌前病变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临床研究[D]. 郝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胃癌前病变处方规律分析[D]. 林淑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脾胃虚弱型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宋扬,刘力,王捷虹,唐旭东. 现代中医药, 2018(02)
- [6]莪连颗粒治疗脾虚瘀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顾志坚,唐人彦,林江,李熠萌,张正利,蔡淦.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04)
- [7]欣胃颗粒及其拆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Wnt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李贺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5)
- [8]谢晶日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学术经验及用药规律的研究[D]. 李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STAT3、p-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孙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 周庆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