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剂与MCM-22分子筛匹配效果的分子模拟计算

模板剂与MCM-22分子筛匹配效果的分子模拟计算

一、模板剂与MCM-22分子筛匹配作用的分子模拟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孔海宇[1](2021)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u-SSZ-39分子筛的结构和吸附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u-SSZ-39分子筛在机动车尾气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反应中性能优异,稀土离子改性的Y-Cu-SSZ-39分子筛水热稳定性显着提升。本文主要通过DFT计算探究了SSZ-39分子筛骨架Al位置以及与相应Br?nsted酸强度之间的关系,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硅铝比Na-SSZ-39分子筛中Al分布和Na+落位。研究了Cu、Y物种在SSZ-39分子筛的稳定构型和这些金属阳离子对骨架结构的影响,还考察了Cu-SSZ-39分子筛上NH3-SCR反应气氛中气体分子的吸附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骨架Al在不同位置的取代能发现,高硅H-SSZ-39分子筛的骨架铝主要以孤立Al形式落位在T3位上,质子与O7结合时最稳定。而富铝SSZ-39分子筛的骨架铝主要以NNNN与NNN序列的2Al形式存在,当两个骨架铝原子分别位于六元环和四元环对位的T3位上时体系能量最低。在最优构型下计算PA值、NH3吸附态微观结构与脱附能以及吸附氘代乙腈后1H NMR化学位移来表征Br?nsted酸性,发现随着SSZ-39分子筛铝含量增加相应的Br?nsted酸含量增加,而Br?nsted酸强度趋于减弱。这与NH3-TPD及吸附氘代乙腈的1H MAS NMR实验结果一致。(2)通过计算不同硅铝比Na-SSZ-39分子筛的相对取代能,明确了不同铝分布下Na+的最稳定落位。1Al分布时,孤立铝优先取代T3位,此时Na+主要落位在六棱柱结构单元上方的八元环平面内,对于NNNN分布,当两个Al原子T3-T3双铝取代同一个六元环上的对位,Na+落位在D6R结构单元上下两个六元环平面时体系能量最低。通过DFT计算了不同构型下的23Na NMR各向同性化学位移值(δ)、四极耦合常数(Cq)和不对称因子(η),获得了铝分布与Na+落位,进一步验证了固体核磁共振实验结论。(3)通过计算Cu离子、稀土金属Y离子在SSZ-39分子筛不同落位点的相对取代能发现,Cu+和Cu2+离子在SSZ-39分子筛中落位六元环平面内最稳定,Cu(OH)+优先落位于八元环。对于Y-Cu-SSZ-39分子筛体系,Cu2+位于六元环内,Y物种以Y(OH)2+形式落位在八元环中整个体系更为稳定。金属离子能够与分子筛骨架O形成配位键,同时骨架Al与周围O之间的键长和键角变小,分子筛骨架收缩,水热稳定性增强。各反应气氛分子中NH3在铜物种上的吸附能力最强,Y(OH)2+对SO2、SO3的结合能力更强,对Cu活性物种起到保护作用。

史超[2](2021)在《分子筛合成及吸附中主客体作用的高通量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筛是一种微孔结晶骨架材料,已经广泛用于气体分离纯化、异相催化领域。分子筛的骨架一般为硅酸盐,其中的硅可被铝或其它金属原子取代,使骨架上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孔内具有阳离子(通常为钠或其它碱土金属)以平衡骨架电荷。分子筛材料一般具有0.5到1.2 nm之间分布均一的规则孔道结构,这赋予了它们良好的分离和吸附性质。除此之外,鉴于分子筛可负载具有催化性能的金属元素,产生局部高电场和骨架酸性,为催化反应提供反应位点,作为各种化工领域的催化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有253种具有不同拓扑的分子筛被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收录,但其中得到广泛工业应用的分子筛不超过20种。现有的分子筛材料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因此开发合成新型的分子筛结构或对已知结构进行改性成为分子筛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子筛骨架与孔道中客体分子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是理解分子筛合成、吸附、分离、催化等关键过程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用分子模拟手段探究分子筛材料中的主客体作用可预测用于特定分子筛合成的模板剂、分子筛材料的吸附与分离性能,对具有新颖结构分子筛材料的合成、提升分子筛材料的吸附分离与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面向纯硅、SAPO、A1PO等不同分子筛体系,本论文聚焦分子筛材料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围绕分子筛骨架与模板剂之间的主客体作用,以及分子筛对特定分子的吸附分离过程,开展高通量分子模拟研究,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1.面向纯硅分子筛的合成,利用分子模拟手段探究了两种纯硅分子筛骨架(STW和MTW)与模板剂分子间的非键相互作用。以STW纯硅分子筛为主体,以目前用于该骨架合成的21种五元含氮杂环芳香化合物分子为客体,探究这些有机分子对STW拓扑的结构导向效应,发现具有较负的氮原子点电荷和较小偶极矩的分子更容易导向STW骨架的形成,并预测出用于STW合成的7种新型有机分子。同时,以在甲醇制烯烃、甲苯烷基化和烷烃加氢异构化反应中有催化性能的MTW纯硅分子筛为主体,以常用的传统有机胺和新型吡唑鎓盐阳离子作为客体模板剂分子,使用分子模拟方法计算了 5种有机模板剂分子与MTW骨架间的主客体作用能,发现四乙基铵阳离子更适用于MTW的实验合成。2.面向SAPO分子筛的合成与性能调控,以SAPO-34和SAPO-35为研究主体,利用分子模拟手段,探究不同模板剂分子与具有不同硅含量的SAPO分子筛的主客体作用,以及对其酸性和催化性能的影响。发展了一种高通量枚举SAPO结构的方法,在以SAPO-34分子筛结构为研究主体的计算中,在不同的硅含量区间内枚举出2217个SAPO-34结构模型。在SAPO-35分子筛的研究中,枚举出了 88012个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结构与有机模板剂分子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进行高通量计算,探究不同有机模板剂对不同硅含量SAPO结构的导向作用,为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SAPO分子筛提供了理论依据。3.面向二氧化碳的选择性捕捉与分离,以硅铝分子筛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结构搭建方法,枚举出262500种钠型硅铝分子筛结构。引入4种评价指标,全面评估了假想硅铝分子筛结构在3种吸附分离工艺条件下对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捕获能力。预测出数百种具有不同硅铝比的二氧化碳捕获性能优异的假想硅铝分子筛结构,这些结构的可重复利用率更高、容易再生,优于已知性能最好的NaX分子筛结构。4.面向乙烷/乙烯混合气体分离,利用分子模拟计算了 236个已知分子筛结构和375个ABC-6假想分子筛结构对乙烷、乙烯的选择性吸附能力,采用了多元化吸附剂性能评价指标,预测筛选了 10种具有优异乙烷捕获能力的纯硅分子筛结构,为这类材料的实验合成提供了靶向结构。5.面向分子筛吸附、脱附水分子的储热应用,开展了高通量分子模拟计算,分别计算了 79个已知磷酸铝结构和84292个假想磷酸铝结构在较低的脱附温度下吸附水的性质,采用3种性能评价指标,预测得到了 10种已知磷酸铝结构和数万种假想磷酸铝结构,这些结构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可重复利用率,优于商用材料CHA结构,为这类材料的实验合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张华新[3](2021)在《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是人体细胞和组织的重要组分,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中约一半的蛋白质是白蛋白,其与药物分子及各种生物医用材料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物理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评价药物及材料的性能、生物相容性等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分子及不同维度硅基材料(包括硅量子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多级孔分子筛微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蛋白质主-客体化学在药物设计、药物传递、蛋白质分离、酶固定化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概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第2章,采用多重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对拉米夫定(3TC)、隐丹参酮(CTSO)、次黄嘌呤核苷(HXR)等3种不同类型药物的分子识别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药物与HSA作用的平衡常数、热力学参数、结合位点数、相互作用力等;采用荧光探针技术确定了药物分子在HSA中的结合位点;利用同步发射和圆二色谱技术分析了药物对HSA二级结构造成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模拟了药物-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第3章,由2-氨基苯并噻唑(ABT)制备了N-2-苯并噻唑基甲酰胺(MABT),并通过光谱、分子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系统地研究和比较了ABT和MABT与蛋白的作用机理、作用热力学和几何特征。通过DFT计算初步解释了ABT和MABT与蛋白之间能量转移效率的差异。揭示了氨基甲酰化对苯并噻唑衍生物蛋白亲合性的影响,为2位N原子取代的苯并噻唑类药物及农药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第4章,在不添加还原剂或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水热法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的蓝光硅量子点(Si QDs)。通过XRD,TEM,XPS,IR,UV,TG,表面电位,荧光寿命,三维荧光、圆二色谱、分子表面模拟和细胞试验等讨论了其结构特征、光学性质、蛋白结合及细胞成像性质。结果表明Si QDs与HSA通过氢键结合,蛋白结合对Si QDs的荧光寿命没有明显影响;Si QDs细胞毒性小,可用于细胞荧光成像。第5章,将内源性蛋白HSA连接到两性离子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MSNR)表面构建了p H敏感型药物传递系统,并测定了其在含蛋白的介质中的释放行为。两性离子有效改善了MSNR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并抑制了其对蛋白质的非特异性吸附,苯甲酰亚胺键实现了释放过程的p H响应。以3TC为模型药物,利用紫外光谱及同步荧光猝灭光谱,分别测定了其在不含蛋白和含有蛋白的模拟体液中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真实体液中的蛋白质会改变载体的药物释放行为,蛋白“门控”可以有效减少药物提前释放,并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第6章,研究了MWW纳米片层构建的多级孔分子筛微球(HSZ-Cal)及其功能化衍生物(HSZ-OH、HSZ-NH2和HSZ-CHO)与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由于纳米片表面独特的十二元杯状开口,纳米片层交错生长形成的高外比表面以及有利于大分子扩散的堆积介孔和大孔,HSZ材料比普通微孔沸石具有更高的BSA负载量,且其对BSA的组装和释放性质可通过表面官能团调节。从表面性质、作用力和热力学等角度分析了HSZ对蛋白的组装机理。最后,尝试了将HSZ-NH2应用于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固定化。第7章,结论与展望。

李云赫[4](2020)在《介孔分子筛合成及其吸附脱除柴油中氮化物的工艺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油中的各种氮化物对柴油的加工、储存、运输和使用均有较大危害,并且在燃烧后释放的氮氧化合物气体易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污染环境。目前国内外柴油脱氮工艺主要有加氢脱氮工艺和非加氢脱氮工艺,其中非加氢脱氮工艺中的吸附脱氮因较加氢脱氮工艺投资更低,操作更简单备进而受瞩目。介孔分子筛MCM-41因比表面积较大、孔径分布窄、孔道排列有序常被作为吸附剂,但介孔分子筛MCM-41活性较弱,需对其进行改性,且目前对吸附脱除氮化物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论文研究了几种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吸附脱除柴油中氮化物的性能,并确定最佳吸附脱氮工艺条件,利用实验方法和分子筛模拟计算方法相结合探究其吸附机理。本论文合成了介孔分子筛MCM-41、Zn-MCM-41、Ba-MCM-41、Ce-MCM-41,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低温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这几种介孔分子筛对氮含量为1732μg/g含喹啉模拟柴油的吸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几种样品均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且杂原子(M)已进入到分子筛骨架中。利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介孔分子筛模型,模拟的XRD谱图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再进一步模拟了喹啉分子在介孔分子筛团簇上的吸附,计算得到吸附能及被吸附分子和吸附中心的距离(d(N-M))。几种介孔分子筛的吸附脱氮性能顺序依次为Zn-MCM-41>Ce-MCM-41>Ba-MCM-41>MCM-41;Zn-MCM-41的吸附性能最好,吸附能最大,d(N-M)最小,吸附最强。介孔分子筛Zn-MCM-41,Ba-MCM-41和Ce-MCM-41的最佳Me/Si O2摩尔比分别为0.01,0.01和0.02;吸附时间对介孔分子筛的吸附脱氮性能具有较大影响,而吸附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最佳吸附脱氮时间分别为40 min、10 min、30 min,最佳吸附脱氮温度为40℃、30℃、40℃;介孔分子筛吸附喹啉的作用力主要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化学吸附主要包括杂原子(M)与喹啉的π键络合作用和N-M作用。

姜贤伟[5](2018)在《磁性ZSM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有机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对苯二甲酸(PTA)作为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在PTA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含有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的精制废水,若该废水直接进入环境中,将导致高额的经济损失以及水土和大气污染。本课题组采用的萃取—超滤、反渗透—吸附工艺处理PTA精制废水,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然而,PTA废水经PX萃取后会残留少量PX,而PX会溶损聚酰胺材质的反渗透膜,从而影响膜的使用寿命。所以考虑在萃取操作单元和超滤、反渗透操作单元之间增加一个吸附操作单元,采用吸附法选择性去除PX。本课题组采用成型ZSM-5分子筛对PX进行选择性吸附,然而成型后的分子筛对PX的吸附性能大幅度下降。基于此,本课题旨在合成无需成型的粉末状磁性ZSM-5分子筛吸附剂用于选择性吸附PTA废水中的PX,从而克服普通分子筛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吸附性能下降的缺点。本文通过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四种季铵盐阳离子(TMA+、TEA+、TPA+、TBA+)模板剂与ZSM-5分子筛骨架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以及模板剂在分子筛孔道中的排布情况,并结合相关探究实验,发现在所研究的模板剂中TPA+为最适宜的模板剂。随后对磁性核(Fe3O4/SiO2)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水热法制备磁性ZSM-5分子筛,以磁性分子筛的结晶度及其对PX的吸附性能为指标探究了模板剂种类和用量、合成温度、合成时间这三个因素对磁性分子筛产物产生的影响,从而优化其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模板剂用量为n(SiO2)/n(TPA+)=24:1,合成温度为150℃,合成时间为36h时,所合成的吸附剂具有最佳的结晶度和吸附性能,对PX的最大吸附容量达到106.71mg/g。最后以VSM,TEM,XRD,TG,FT-IR,N2吸附—脱附法对分子筛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具有良好磁性和吸附性能的ZSM-5分子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分子筛吸附PX与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显示,磁性ZSM-5分子的适宜用量为1g·L-1;PX与金属离子在磁性分子筛上的吸附在10-30 min间已基本达到平衡状态;随着吸附温度的上升,磁性分子筛对PX的吸附率下降而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率上升,说明前者为放热过程,后者为吸热过程。通过对吸附热力学的研究可知,磁性ZSM-5分子筛对PX的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且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该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放热、熵减过程。PX在磁性分子筛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在初始阶段磁性分子筛吸附PX的吸附速率很快,而随着吸附过程的进行,吸附速率逐渐变缓,在10-30min间吸附基本达到平衡状态;磁性分子筛吸附PX的过程契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液膜扩散与内扩散共同控制着磁性分子筛吸附PX的过程。以氯化铵为改性剂,对磁性ZSM-5分子筛进行酸改性,获得磁性H-ZSM-5分子筛吸附剂,改性后的磁性分子筛吸附剂对PX的吸附效果基本保持在49mg/g左右而对钴、锰离子的去除率显着降低,当改性剂用量为0.1mol·L-1,改性时间5h时,PX对钴、锰离子的选择性系数分别由908.9和1079.4上升至6517.3和7887.6,改性效果良好。最后,采用高温焙烧法在500℃时对吸附饱和的磁性H-ZSM-5分子筛进行解吸再生,结果表明,经过8次再生后磁性分子筛对PX的饱和吸附容量稳定在91.53mg/g,再生效果良好。

刘毓翔[6](2017)在《MeAPO-11分子筛结构设计及其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性能调控》文中指出为了满足国V汽油标准对硫含量的要求,汽油加氢精制过程不可或缺。然而,加氢精制过程中汽油烯烃饱造成辛烷值损失。对于烯烃含量高的催化裂化汽油该问题尤为突出。为解决油品生产清洁化与辛烷值损失的矛盾,可从催化裂化催化剂整体设计出发,通过添加助剂,增强异构化反应选择性,提高异构烃收率,增加汽油辛烷值。研究表明,在减压蜡油催化裂化反应中添加SAPO-11分子筛,显着提高汽油馏分中异构烃收率,SAPO-11分子筛具备成为新型辛烷值助剂的潜力。因此,本论文以杂原子取代型AlPO-11分子筛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合成方法、调控骨架组成,赋予其高水热稳定性和异构化活性。以正十二烷为探针分子,明确助剂与Y分子筛的协同作用关系,指导杂原子取代型AlPO-11分子筛结构设计,为新型杂原子取代型AlPO-11助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干凝胶法中引入微波陈化和冷冻干燥过程,无添加试剂条件下调控SAPO-11分子筛酸性质、粒度、形貌、孔道结构。低温(40oC)微波陈化增加干凝胶中硅物种聚集度,硅物种以SM II机理嵌入分子筛骨架,增加Si(4Al)含量,增加Br?nsted酸量;高温(90oC)微波陈化导致Si-O键断裂,增加溶胶中低聚硅物种数目,硅物种以SM III机理嵌入骨架,“硅岛”结构(Si(4Si))含量增加,“硅岛”边缘产生强Br?nsted酸性位;溶胶冷冻干燥可降低水分子与晶化前驱体界面张力,抑制表面羟基脱水反应。羟基基团相互排斥,避免小颗粒的聚合现象,生成200nm左右的棒状晶体,棒状颗粒搭接形成晶间介孔;在合成条件调控基础上,采用研磨法制备晶化前驱体,前驱体中晶核浓度高,营养物种物料传递速度快,实现快速合成小颗粒SAPO-11分子筛,且SAPO-11分子筛晶粒粒径随硅原子浓度增加而减小。此外,外层电子活泼的金属杂原子同晶取代进入磷铝分子筛骨架,可以改变骨架原子配位环境和电子云状态,调控MeAPO-11分子筛结构。稀土杂原子取代的LnAPO-11(Ln=Ce3+和La3+)分子筛展现出更高的水热稳定性,经过800oC水热处理4h依旧可以保持AEL晶体结构。本论文考察稀土离子配位形式并提出其增强水热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稀土元素可以同晶取代Al3+和P5+位置。在热力学上优先取代P5+位置,产生骨架负电荷与T-O缺陷,这是Br?nsted与Lewis酸性位的来源。同晶取代后,分子筛T-O键键长增加,骨架发生扭曲。溶胶中稀土离子含量低时(Ln2O3:Al2O3=0.05:1),骨架嵌入量高;稀土金属含量增加,同晶取代受到抑制,离子沉积在骨架外。稀土离子增强MeAPO-11分子筛水热稳定性作用机制为:(1)稀土离子调控Si在骨架中的分布,稳定性优异的Si(4Al)和Si(3Al)物种含量增加;(2)稀土离子与磷酸根形成LnPO4,LnPO4中磷酸根参与分子筛骨架构成,LnPO4降低高温水气对分子筛骨架的破坏作用;(3)骨架外稀土水合离子降低Al-O键静电势能,增强Al-O键键能。以正十二烷为探针分子考察MeAPO-11分子筛助剂效应。Y型分子筛强Br?nsted酸性位是引发烷烃正碳离子的活性位。Y型分子筛是主要的裂化活性中心,部分正十二烷分子可在MeAPO-11助剂上发生β裂化反应,裂化产生的烷烃正碳离子在助剂酸性位上发生异构化反应,是异构烃产物的主要来源。相比于SAPO-11助剂,LnAPO-11助剂酸量低,可以满足异构化反应的需要,同时抑制异构烃产物的裂化。嵌入骨架的稀土离子是酸性位的来源;骨架外稀土离子具有脱氢活性。在酸性位与金属活性位协同作用下,活化烷烃分子,发生脱氢反应,生成正碳离子,提高正十二烷反应转化率(87.83%)和异构烷烃收率(10.21%)。本研究为新型催化裂化辛烷值助剂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李超[7](2016)在《多级孔分子筛的设计制备、传质扩散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分子筛(Zeolite)是一类具有规则微孔孔道结构的硅铝酸盐晶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多孔材料,由于其独特规整的孔道、较高的水热稳定性、择形作用和强酸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分离、医药等多个领域。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市场对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需求越来越旺盛,ZSM-5、Beta、Y等传统微孔分子筛已无法满足重质油中大分子的催化裂化(Fluidized catalytic cracking,FCC)要求,传质扩散限制引起的催化剂失活、转化率严重下降等问题日趋严重。而以MCM-41为代表的M41S系列介孔分子筛也具有水热稳定性较差,孔壁非晶化及活性位点酸性较弱,催化活性不够等缺点,而且择形催化作用很弱,所以在很多催化反应中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在微孔分子筛晶体中引入介孔,结合介孔材料孔道尺寸上的优势和微孔分子筛酸性强、稳定性高等优点,制备出具有强酸性、水热稳定性高和良好传质扩散的多级孔分子筛逐步成为分子筛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制备了MLMFI、Meso ZSM-5等多级孔分子筛,并结合实验表征技术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了研究;采用零长柱(Zero length column,ZLC)技术研究了客体分子在多级孔分子筛中的吸附扩散,讨论了介孔的引入对微孔材料传质扩散性能的改善作用;同时也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各种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多级孔分子筛催化剂在催化反应中的差异;最后研究了多级孔分子筛在呋喃快速催化热解(Catalytic fast pyrolysis,CFP)反应中的催化性能,讨论了催化剂的介-微双孔结构和形貌对呋喃CFP过程的影响。首先,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制备了一种Bola型的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的双季氨基团和疏水性的长烷基链以联苯酚羟基相连,形成一种具有双功能的结构导向分子(Structure directing agents,SDAs)并以之为模板水热合成了多级孔分子筛MLMFI,结合XRD、N2吸脱附等温线、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一系列的表征手段分析了材料的结构性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LMFI分子筛具有结晶化的微孔沸石骨架结构特征及高度有序的介孔结构。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了SDAs在多级孔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醇醛缩合和酯化反应为特征反应,与常规分子筛催化剂相比,所制备的多级孔分子筛具有非常强的酸性,且介孔的引入改善了大分子反应物在孔道体系中的传质扩散,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较长的催化寿命。所涉及的合成理念为软模板剂法合成有序多级孔材料提供了一种更加新颖的途径,也有望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创新性地通过控制沸石前驱体的初始结晶过程,在无介孔模板条件下自组装一步法水热合成了一种多级孔分子筛(mesozsm-5),xrd、n2吸脱附等温线、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一系列的表征手段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的介孔来源于纳米级晶体的自堆积形成。同时着重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下产物的形貌及性质,并探究了材料的合成机理。特征催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mesozsm-5在涉及大分子的催化反应中具有优越的催化活性。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经济实用、操作简便的合成多级孔分子筛的方法,并有望扩展到其他骨架结构多级孔沸石,甚至其他多孔材料的合成。本文结合吸附-扩散理论和零长柱(zlc)装置模型,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并将之应用到客体分子在多级孔分子筛中的吸附扩散性能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介孔孔道结构及形貌的mfi型分子筛(800nmmfi,100nmmfi,mesomfi,3dom-imfi,sppmfi和mlmfi),以环己烷为吸附质分子,分别测定了其在各种不同材料中的扩散系数deff。讨论了样品的形貌(如孔道结构不同)及介孔引入对材料扩散性能的影响,对新型多级孔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及工业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还详细研究了三种不同拓扑结构的三维有序介孔分子筛(3dom-imfi,3dom-ilta以及3dom-ibea)在苯甲醇的液相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并与其他具有高比表面的常规分子筛进行了比较,如mww结构的分子筛(mcm-22与itq-2),纳米级颗粒mfi(300nmmfi)以及无定形介孔al-mcm-41。系统研究了催化剂外表面和位于内表面活性位的催化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多级孔分子筛比常规微孔分子和介孔分子筛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且产物的选择性也因各多级孔分子筛介孔孔道结构及微孔骨架结构的不同而截然不同。最后本文以呋喃的催化快速热解(cfp)为模型反应,对比研究了三种不同形貌、不同介孔孔隙率的mfi分子筛(mesomfi、100nmmfi和800nmmfi)作为催化剂在呋喃cfp转化过程中的催化性能,研究介孔催化剂的介孔结构和形貌对含氧衍生物的快速热解的影响。研究表明,具有介孔的多级孔分子筛材料,由于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固体酸催化剂,在大分子的催化反应中有效缩短了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长度,提高了有效扩散速率,从而显着减少了积碳的发生,提高了催化剂的利用效率和使用寿命。通过研究分子筛催化剂的介-微双孔结构对反应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呋喃cfp的催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积碳的形成机制。为寻求制备更好的生物质转化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史建公,卢冠忠,曹钢[8](2011)在《碱源对MCM-22分子筛合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氧化铝在碱性环境中的溶解热力学,在n(SiO2)/n(Al2O3)=60、n(H2O)/n(SiO2)=24.5、n(HMI)/n(SiO2)=0.1的条件下,分别以NaOH、KOH和Ba(OH)2为碱源合成分子筛。以NaOH为碱源、当n(Na+)/n(Al2O3)的比值小于0.049时,合成产物为无定型物;当该比值大于等于0.049、小于等于0.123时,合成产物为MCM-22分子筛;而当该比值等于0.245时,合成产物转化为ZSM-35分子筛。以KOH为碱源时,在研究的范围内,即n(K+)/n(SiO2)的比值在0.0031~0.0873范围内时,合成产物均为无定型物。以Ba(OH)2为碱源,当n(Ba2+)/n(SiO2)的比值小于等于0.0031时,合成产物为无定型物;当该比值大于等于0.0062、小于等于0.0488时,合成产物均为Ba-ZSM-35分子筛,且结晶度随该比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一定条件下,Na+的存在对MCM-22分子筛的合成是必不可少的。

陈汇勇[9](2011)在《中微双孔分子筛的纳米制备、结构建模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沸石分子筛受限于自身的微孔孔道,在参与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传质阻力,而有序中孔分子筛虽然将孔径尺寸扩展到了中孔范围,但其孔壁结构无定形,导致了有序中孔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较差、酸催化活性较低,无法满足工业催化反应的需要,因此,开发兼具沸石分子筛的强酸催化活性和可降低传质阻力的中孔结构的新型中微双孔分子筛对于处理复杂气体组分吸附与分离、大分子传递与输送以及大分子多级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技术及分子模拟技术,开展中微双孔分子筛的纳米制备、结构建模以及构-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创新地将水热合成法用于限制域生长,以三维有序介孔碳为硬模板,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晶相结构和相同三维高度有序中孔结构的3DOm-i分子筛(3DOm-i LTA, 3DOm-i MFI, 3DOm-i BEA, 3DOm-i FAU, 3DOm-i LTL),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实现3DOm-i分子筛的硅铝比及孔结构在一定范围内内自由调变。本文采用超声溶解的方法对水热合成出的3DOm-i分子筛进行了拆卸,制备了单分散的沸石纳米晶体,并创新地将密度梯度离心方法用于沸石纳米晶体的分离与提纯;本文还通过BEA纳米晶体与Silicalite-1纳米晶体、Au纳米晶体相互复合,制备出新型的沸石/沸石、沸石/纳米金复合材料,有望将双重酸活性位、酸活性位/金属活性位之间的协同作用应用于特定的催化反应,实现双重/多重活性位的协同催化。本文采用限制域生长的方法,研究新类型的分子筛材料——片层状MFI分子筛,在有限空间内的生长,成功制备了具有中空结构、外壳为层状MFI的分子筛微球,这是目前对片层状MFI分子筛形貌控制的首次报道。本文采用沸石纳米微晶自组装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中微双孔分子筛ZSM-5-MCM-41,并采用分子建模技术首次建立起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级模型,并运用该结构模型研究了ZSM-5-MCM-41对气体的吸附性能。本文以双亲性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制备出高质量的中微双孔分子筛SBA-15,并通过建立其原子级结构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SBA-15微/中孔结构对气体吸附的影响。本文创新地采用介观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双亲性表面活性剂P123在中微双孔分子筛SBA-15形成过程中的致孔机理,深入研究了有机模板剂、硅酸物种的电荷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电荷匹配作用对SBA-15介观相结构的影响;此外,通过模拟温度对模板剂P123聚集结构的影响,找寻出了一种温控的方法调节SBA-15微/中孔结构,可望指导实验定向合成具有特定微/中孔搭配的中微双孔分子筛SBA-15。本文从分子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开发和制备了多种兼具沸石分子筛的酸催化活性和可降低传质阻力的中孔结构的中微双孔分子筛,并将分子模拟技术与实验技术相结合,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中微双孔分子筛的结构特点、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形成机理。中微双孔分子筛的成功制备对于处理复杂气体组分吸附与分离、大分子传递与输送以及大分子多级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新材料(如膜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复合催化剂材料等)的加工与制备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原子级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中微双孔分子筛的结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微观信息,也为定量构-效关系的建立及材料性能的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采用分子模拟技术探索中微双孔分子筛的形成机理,弥补了现阶段实验表征技术的缺陷,为指导实验定向合成具有特定微/中孔搭配的中微双孔分子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史建公,卢冠忠,曹钢[10](2010)在《MWW族分子筛的合成工艺及性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MWW族分子筛合成工艺及对烃的吸附性质、表面酸性和稳定性研究进展。采用汽相和水热合成法均可以合成MWW族分子筛,但水热合成法更常用,并且水热法可分为动态合成和静态合成两种,影响其合成产物结构的主要因素均为模板剂的种类及用量、温度、硅铝比、胶液碱度等。重点讨论了水热合成法中模板剂、硅铝比、合成体系碱度和晶化方式对分子筛合成结构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含杂原子MWW族分子筛的合成进展。深入评述了MWW族分子筛对正己烷、3-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苯、甲苯、p-二甲苯和m-二甲苯等烃类分子吸附性质的研究进展,并对MWW族分子筛的孔道结构进行了讨论,指出有大分子参与的反应主要发生在位于表面的12MR超笼中,只有小分子才能进入10MR孔道;以吡啶、2,6-二叔丁基吡啶、NH3、CO、N2等作为探针分子,对MWW分子筛酸性进行测定并区分了外表面和孔道内酸,同时也讨论了量子化学计算MWW族分子筛酸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MWW族分子筛的耐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指出MWW族分子筛的研究和开发为更大孔道分子筛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二、模板剂与MCM-22分子筛匹配作用的分子模拟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板剂与MCM-22分子筛匹配作用的分子模拟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u-SSZ-39分子筛的结构和吸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SSZ-39 分子筛介绍
        1.1.1 分子筛
        1.1.2 分子筛铝分布与酸性质调控
        1.1.3 SSZ-39 分子筛
        1.1.4 Cu-SSZ-39 分子筛
        1.1.5 稀土离子改性对分子筛水热稳定性的影响
    1.2 DFT研究分子筛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质
        1.2.1 理论计算方法与模型选择
        1.2.2 分子筛酸性质的实验表征手段
        1.2.3 分子筛酸性表征的理论方法
    1.3 本论文目的及思路
2 理论计算方法与实验部分
    2.1 分子筛模型
    2.2 计算方法
        2.2.1 H-SSZ-39 分子筛的铝分布与Br?nsted酸强度
        2.2.2 Na-SSZ-39 分子筛Na~+落位及~(23)Na MAS NMR参数计算
        2.2.3 稀土离子Y~(3+)改性Cu-SSZ-39 分子筛离子落位及吸附性能
    2.3 样品制备与表征
3 H-SSZ-39 分子筛的Br?nsted酸性
    3.1 结果与讨论
        3.1.1 固体NMR表征
        3.1.2 SSZ-39 分子筛中Al分布及B酸位置
        3.1.3 质子亲核势及NBO电荷分析
        3.1.4 NH_3吸附态与脱附能计算
        3.1.5 ~1H MAS NMR实验与理论计算
    3.2 小结
4 Na-SSZ-39 分子筛Na~+落位及~(23)Na MAS NMR参数计算
    4.1 结果讨论
        4.1.1 Na-SSZ-39 分子筛Al分布与Na~+落位
        4.1.2 ~(23)Na NMR参数计算
    4.2 小结
5 稀土离子改性Cu-SSZ-39 分子筛的结构和吸附性能
    5.1 结果讨论
        5.1.1 Cu、Y物种在SSZ-39 分子筛上的落位
        5.1.2 Cu、Y离子对SSZ-39 分子筛骨架稳定性的研究
        5.1.3 Cu-SSZ-39 分子筛上气体分子的吸附性能
        5.1.4 Cu-SSZ-39 吸附NO振动频率计算
    5.2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A ITH分子筛Al分布与Na~+落位研究
致谢

(2)分子筛合成及吸附中主客体作用的高通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沸石分子筛
    1.2 分子筛合成中的主客体作用
    1.3 分子筛吸附中的主客体作用
        1.3.1 吸附分离
        1.3.2 热能存储
    1.4 分子模拟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第2章 两类纯硅分子筛与模板剂间的主客体作用
    2.1 引言
    2.2 STW分子筛与模板剂间作用
        2.2.1 研究背景
        2.2.2 计算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3.1 单咪唑基阳离子类
        2.2.3.2 单吡唑基阳离子类
        2.2.3.3 双咪唑基阳离子类
    2.3 MTW分子筛与模板剂间作用
        2.3.1 研究背景
        2.3.2 计算方法
        2.3.3 结果和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两类SAPO分子筛与模板剂间的主客体作用
    3.1 引言
    3.2 SAPO-34分子筛与模板剂间作用
        3.2.1 计算方法
        3.2.2 结果和讨论
        3.2.2.1 SAPO-34结构的枚举
        3.2.2.2 有机模板剂的选择
        3.2.2.3 力场参数
        3.2.2.4 相互作用计算
        3.2.2.5 骨架稳定性
    3.3 SAPO-35分子筛与模板剂间作用
        3.3.1 计算方法
        3.3.2 结果和讨论
        3.3.2.1 含硅岛的SAPO-35结构
        3.3.2.2 不含硅岛的SAPO-35结构
        3.3.2.3 硅分布的区别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硅铝分子筛在烟道气分离过程中的主客体作用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2.1 模型搭建
        4.2.2 结构几何性质计算
        4.2.3 吸附分离性质计算
        4.2.4 吸附剂性能评价指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几何特征
        4.3.2 气体吸附选择性
        4.3.3 二氧化碳工作容量
        4.3.4 吸附剂性能评分
        4.3.5 再生利用率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纯硅分子筛在乙烷/乙烯分离过程中的主客体作用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混合气体的组成
        5.3.2 乙烷吸附量与选择性
        5.3.3 乙烷工作容量
        5.3.4 吸附剂性能评分
        5.3.5 再生利用率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磷酸铝分子筛储热过程中的主客体作用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2.1 结构几何性质计算
        6.2.2 结构吸附性质计算
        6.2.3 性能评价参数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力场参数的验证
        6.3.2 已知磷酸铝分子筛结构储热性能的探究
        6.3.3 假想磷酸铝分子筛储热性能的探究
        6.3.3.1 几何性质计算
        6.3.3.2 吸附性质计算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件

(3)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1.1.1 血清白蛋白(SA)的生理功能
        1.1.2 人血清白蛋白(HSA)
        1.1.3 牛血清白蛋白(BSA)
        1.1.4 白蛋白的主要应用
    1.2 硅基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2.1 硅量子点(SiQDs)
        1.2.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
        1.2.3 分子筛晶体材料
    1.3 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
        1.3.1 蛋白质与药物分子的作用
        1.3.2 蛋白质与硅量子点的作用
        1.3.3 蛋白质与介孔二氧化硅的作用
        1.3.4 蛋白质与分子筛的作用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血清蛋白与药物分子的结合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内滤光的校正
        2.2.4 荧光数据处理
        2.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2.2.6 分子对接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拉米夫定(3TC)与HSA的相互作用
        2.3.2 隐丹参酮(CTSO)与HSA的相互作用
        2.3.3 次黄嘌呤核苷(HXR)与HSA的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基甲酰化对2-氨基苯并噻唑蛋白结合性质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MABT的合成与表征
        3.2.3 实验方法
        3.2.4 荧光数据处理
        3.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3.2.6 分子对接方法
        3.2.7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荧光发射光谱
        3.3.2 猝灭机理分析
        3.3.3 结合平衡热力学
        3.3.4 结合作用力分析
        3.3.5 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3.3.6 结合部位研究
        3.3.7 分子对接模拟
        3.3.8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溶性氨基硅量子点的制备、蛋白结合及生物成像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硅量子点的合成
        4.2.3 样品制备
        4.2.4 荧光数据处理
        4.2.5 圆二色谱数据的处理
        4.2.6 细胞毒性试验
        4.2.7 分子模拟
        4.2.8 细胞成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量子点的合成与表征
        4.3.2 硅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4.3.3 硅量子点的发光稳定性
        4.3.4 硅量子点对HSA荧光的影响
        4.3.5 硅量子点对HSA的猝灭机理
        4.3.6 相互作用热力学
        4.3.7 表面性质模拟
        4.3.8 硅量子点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4.3.9 硅量子点的细胞毒性
        4.3.10 硅量子点的细胞成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白蛋白修饰的pH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棒载药系统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MSNR1 的合成
        5.2.3 MSNR6 的合成
        5.2.4 MSNR8 的合成
        5.2.5 HSA溶液中的药物释放
        5.2.6 细胞毒性试验
    5.3 结果和讨论
        5.3.1 MSNR1 的合成与表征
        5.3.2 MSNR2 的表面优化
        5.3.3 MSNR载药系统的制备和表征
        5.3.4 MSNR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5.3.5 MSNR材料与HSA的作用
        5.3.6 组装模型药物3TC
        5.3.7 MSNR的药物释放
        5.3.8 MSNR材料的细胞毒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血清蛋白与多级孔分子筛微球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和仪器
        6.2.2 分子筛母体的合成
        6.2.3 HSZ-Cal的修饰
        6.2.4 HSZ对 BSA的组装
        6.2.5 BSA吸附等温线
        6.2.6 BSA的释放
        6.2.7 HSZ-NH_2对HRP的固定化
        6.2.8 酶催化活性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SZ材料的表征
        6.3.2 HSZ材料的形貌
        6.3.3 BSA的组装
        6.3.4 材料的质地评价
        6.3.5 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
        6.3.6 BSA的释放
        6.3.7 BSA构象的变化
        6.3.8 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6.3.9 HSZ固定化酶的应用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介孔分子筛合成及其吸附脱除柴油中氮化物的工艺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柴油脱氮研究进展
        1.2.1 加氢脱氮
        1.2.2 非加氢脱氮
    1.3 介孔分子筛MCM-41的研究现状
        1.3.1 介孔分子筛MCM-41的合成机理
        1.3.2 介孔分子筛MCM-41的合成方法
        1.3.3 介孔分子筛MCM-41的改性方法
        1.3.4 介孔分子筛MCM-41的表征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2.3.1 介孔分子筛MCM-41的合成方法
        2.3.2 介孔分子筛Zn-MCM-41的合成方法
        2.3.3 介孔分子筛Ba-MCM-41的合成方法
        2.3.4 介孔分子筛Ce-MCM-41的合成方法
    2.4 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3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
    2.5 吸附脱氮实验方法
    2.6 碱性氮含量测定方法
3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和表征方法
        3.2.1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3.2.2 介孔分子筛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3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介孔分子筛吸附脱氮
    4.1 引言
    4.2 氮化物的测定方法和吸附方法
        4.2.1 碱性氮含量测定方法
        4.2.2 吸附脱氮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介孔分子筛的吸附脱氮性能
        4.3.2 Me/SiO_2摩尔比对介孔分子筛吸附脱氮性能的影响
        4.3.3 吸附时间对介孔分子筛吸附脱氮性能的影响
        4.3.4 吸附温度对介孔分子筛吸附脱氮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吸附脱氮分子模拟计算
    5.1 引言
    5.2 介孔分子筛模型的相关计算
        5.2.1 晶体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5.2.2 团簇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5.2.3 介孔分子筛团簇模型吸附喹啉模型及其相关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磁性ZSM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有机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PTA废水概述
    1.2 PTA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2.1 物化处理技术
        1.2.2 生化处理技术
        1.2.3 物化—生化联合处理技术
    1.3 磁性纳米粒子
        1.3.1 磁性
        1.3.2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1.3.3 磁性复合纳米材料
    1.4 分子筛
        1.4.1 分子筛的性质及吸附应用
        1.4.2 分子筛对PX的吸附性能
        1.4.3 ZSM分子筛的模板剂及分子模拟
        1.4.4 分子筛的制备方法
        1.4.5 分子筛的改性
        1.4.6 分子筛的再生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
    2.2 分析方法
        2.2.1 PX浓度分析方法
        2.2.2 Co~(2+)、Mn~(2+)浓度分析方法
    2.3 吸附率、吸附量与选择性系数的计算
    2.4 实验方法
        2.4.1 磁性核(Fe_3O_4/SiO_2)的制备方法
        2.4.2 磁性ZSM-5分子筛的制备方法
        2.4.3 磁性ZSM-5分子筛的吸附实验方法
    2.5 表征方法
第三章 分子模拟与合成ZSM分子筛模板剂的确定
    3.1 分子模拟
        3.1.1 模拟方法
        3.1.2 模型的建立
        3.1.3 模拟计算
        3.1.4 模拟结果分析
    3.2 模板剂确定的实验探究
        3.2.1 模板剂种类对分子筛晶相的影响
        3.2.2 模板剂种类对分子筛吸附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性核与磁性ZSM-5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4.1 Fe_3O_4的制备
        4.1.1 沉淀剂用量对Fe_3O_4磁性能的影响
        4.1.2 晶化时间对Fe_3O_4磁性能的影响
        4.1.3 晶化温度对Fe_3O_4磁性能的影响
    4.2 磁性ZSM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
        4.2.1 模板剂用量对分子筛的影响
        4.2.2 晶化温度对分子筛的影响
        4.2.3 晶化时间对分子筛的影响
    4.3 ZSM-5分子筛吸附剂的表征
        4.3.1 热重分析(TG)
        4.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4.3.3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
        4.3.4 N_2吸附—脱附测试
        4.3.5 磁性能测试(VSM)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性ZSM-5分子筛吸附性能研究
    5.1 PX及金属离子在磁性ZSM分子筛上的竞争吸附
    5.2 吸附过程影响因素
        5.2.1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5.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5.2.3 吸附温度的影响
    5.3 磁性ZSM-5分子筛吸附PX的热力学研究
    5.4 磁性ZSM-5分子筛吸附PX的动力学研究
    5.5 磁性ZSM-5分子筛的改性研究
        5.5.1 改性剂的确定
        5.5.2 改性剂浓度对吸附选择性的影响
        5.5.3 改性时间对吸附选择性的影响
    5.6 磁性ZSM-5分子筛的表征
        5.6.1 BET测试
        5.6.2 火焰光度法测试
    5.7 分子筛吸附剂的解吸再生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MeAPO-11分子筛结构设计及其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杂原子同晶取代磷铝分子筛结构调控
        1.3.1 SAPO分子筛酸性调控
        1.3.2 SAPO分子筛孔道结构调控
        1.3.3 SAPO分子筛形貌调控
        1.3.4 金属杂原子对磷铝分子筛结构的调控规律
    1.4 催化裂化催化剂组分协同关系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拟解决关键问题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材料理化性质表征手段
        2.2.1 物相结构分析
        2.2.2 原子配位环境分析
        2.2.3 酸性质分析
        2.2.4 孔结构分析
        2.2.5 形貌及粒度分析
        2.2.6 元素分析
    2.3 分子模拟计算方法
    2.4 催化裂化微反及水热老化装置
        2.4.1 催化裂化微反装置
        2.4.2 水热老化装置
第三章 MeAPO-11 分子筛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材料
        3.2.2 材料表征
        3.2.3 干凝胶法制备SAPO-11 分子筛
        3.2.4 微波陈化处理制备SAPO-11 分子筛
        3.2.5 冷冻干燥陈化处理制备SAPO-11 分子筛
        3.2.6 研磨法制备SAPO-11 分子筛
        3.2.7 干凝胶法制备金属杂原子取代型MeAPO-11 分子筛
    3.3 微波陈化对SAPO-11 分子筛的性质调控
        3.3.1 微波陈化对SAPO-11 物相结构的影响
        3.3.2 微波陈化对SAPO-11 分子筛微观结构的影响
        3.3.3 微波陈化对SAPO-11 酸性质的影响
        3.3.4 微波陈化对SAPO-11 硅配位环境的影响
    3.4 冷冻干燥对SAPO-11 分子筛的性能调控
        3.4.1 冷冻干燥对物相结构的影响
        3.4.2 冷冻干燥对SAPO-11 表观形貌的影响
        3.4.3 冷冻干燥对SAPO-11 孔道结构的影响
    3.5 研磨法对SAPO-11 分子筛性质的调控
        3.5.1 SF-SAPO-11 分子筛物化性质
        3.5.2 研磨法与常规合成法对比
        3.5.3 硅含量对SF-SAPO-11 分子筛形貌、孔道结构影响
    3.6 金属杂原子对MeAPO-11 分子筛性质的调控
        3.6.1 MeAPO-11 分子筛物相结构
        3.6.2 MeAPO-11 分子筛形貌
        3.6.3 MeAPO-11 分子筛酸性质
        3.6.4 MeAPO-11 分子筛水热稳定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APO-11 分子筛的骨架原子配位环境及结构稳定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所需试剂
        4.2.2 稀土取代型LnAPO-11 分子筛的制备
        4.2.3 Ln/SAPO-11 分子筛的制备
        4.2.4 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制备
        4.2.5 材料表征
        4.2.6 催化裂化微反评价
    4.3 LnAPO-11 分子筛骨架配位环境
        4.3.1 LnAPO-11 分子筛的形貌
        4.3.2 LnAPO-11 分子筛的物相结构
        4.3.3 稀土离子同晶取代的判据
        4.3.4 LnAPO-11 分子筛骨架原子的配位环境
        4.3.5 LnAPO-11 分子筛的酸性质
        4.3.6 LnAPO-11 分子筛孔道结构的调控
        4.3.7 LnAPO-11 分子筛的助剂效应
    4.4 LnAPO-11 分子筛骨架的稳定性
        4.4.1 Ln/SAPO-11 分子筛的物相结构及微观结构表征
        4.4.2 Ln/SAPO-11 骨架磷、铝原子配位环境
        4.4.3 Ln~(3+)离子的配位环境
        4.4.4 Ln/SAPO-11 分子筛的孔道结构
        4.4.5 Ln/SAPO-11 分子筛硅原子配位环境及酸性质
        4.4.6 Ln/SAPO-11 分子筛热稳定性
        4.4.7 Ln/SAPO-11 分子筛水热稳定性
        4.4.8 稀土离子提高分子筛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4.4.9 Ln/SAPO-11 分子筛的增强异构化活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eAPO-11与Y型分子筛在催化裂化反应中的协同效应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所需试剂
        5.2.2 材料制备
        5.2.3 材料表征
    5.3 助剂对正十二烷裂化反应的影响
        5.3.1 添加助剂对正十二烷裂化反应的影响
        5.3.2 床层顺序对正十二烷裂化反应的影响
        5.3.3 助剂添加量对正十二烷裂化反应的影响
        5.3.4 助剂类型对正十二烷裂化反应的影响
    5.4 SAPO-11与LaAPO-11 分子筛助剂效应
        5.4.1 SAPO-11与LaAPO-11 物化性质对反应转化率的影响
        5.4.2 SAPO-11与LaAPO-11 物化性质对异构烃选择性的影响
    5.5 异构烃生成路径
        5.5.1 C5-7 烯烃与烷烃分子在助剂分子筛上发生异构化反应
        5.5.2 正十二烷仲、叔正碳离子发生β裂化生成的异构烷烃
        5.5.3 烃类正碳离子在助剂发生异构化反应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多级孔分子筛的设计制备、传质扩散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分子筛概述
    1.2 单一孔道分子筛
        1.2.1 结构特点
        1.2.2 局限性
        1.2.3 解决途径
    1.3 多级孔分子筛合成方法
        1.3.1 硬模板法
        1.3.2 软模板法
        1.3.3 自组装法
        1.3.4 后处理法
    1.4 多级孔分子筛的性能
        1.4.1 介孔效应及择形催化
        1.4.2 传质扩散
    1.5 多级孔分子筛的应用研究
        1.5.1 催化
        1.5.2 生物质转化
        1.5.3 吸附
        1.5.4 环境保护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Bola型双功能分子导向合成多级孔分子筛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3 材料表征及性能测试
    2.2 纳米片层多级孔MLMFI分子筛的制备
        2.2.1 Bola型四季铵基双功能模板剂Cbiphen86-6 的合成
        2.2.2 多级孔MLMFI分子筛的合成
    2.3 样品的表征及讨论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4 N_2吸脱附等温线
    2.4 模拟计算分析
        2.4.1 理论基础
        2.4.2 模型建立
        2.4.3 模拟分析
    2.5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2.5.1 催化剂的制备
        2.5.2 催化反应
        2.5.3 催化剂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介孔模板剂一步法合成多级孔分子筛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及试剂
        3.1.2 仪器及设备
        3.1.3 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3.2 Meso ZSM-5 分子筛的制备
        3.2.1 前驱体晶体的提取及其干胶转化
        3.2.2 不同硅铝比Meso ZSM-5 的合成
        3.2.3 不同陈化及晶化时间Meso ZSM-5 的合成
        3.2.4 不同NaOH浓度Meso ZSM-5 的合成
        3.2.5 不同硅源Meso ZSM-5 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晶化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3.3.2 不同硅铝比对产物的影响
        3.3.3 不同NaOH浓度及陈化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3.3.4 不同硅源对产物的影响
        3.3.5 Meso ZSM-5 形成机理分析
    3.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3.4.1 催化剂的制备及酸含量测定
        3.4.2 催化反应实验
        3.4.3 催化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零长柱法研究分子筛的传质扩散性能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3 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4.2 样品的制备
    4.3 扩散理论及ZLC数学模型
        4.3.1 扩散系数D
        4.3.2 ZLC法基本原理
        4.3.3 ZLC理论模型
    4.4 ZLC装置及实验过程
        4.4.1 ZLC装置图
        4.4.2 数据处理
        4.4.3 装置调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样品的表征
        4.5.2 有效扩散时间常数
        4.5.3 有效扩散系数
        4.5.4 扩散活化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介-微双孔结构对分子筛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3 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5.2 催化剂的制备
        5.2.1 3DOm-i分子筛的合成
        5.2.2 MWW分子筛的合成
        5.2.3 300 nm MFI的合成
    5.3 催化剂表征
        5.3.1 XRD
        5.3.2 SEM and TEM
        5.3.3 N_2吸脱附等温线
        5.3.4 酸点分布测定
    5.4 催化反应结果分析
        5.4.1 转化率的影响
        5.4.2 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级孔分子筛在呋喃催化热解反应中的研究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原料及试剂
        6.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6.1.3 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6.2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6.2.1 制备
        6.2.2 表征
    6.3 呋喃的快速催化热解
        6.3.1 反应装置设计
        6.3.2 实验操作
        6.3.3 产物检测及数据处理
    6.4 反应结果分析
        6.4.1 呋喃总体转化率
        6.4.2 空速及选择性
        6.4.3 积碳分析
        6.4.4 呋喃催化快速热解过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碱源对MCM-22分子筛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原料
    2.2 样品的合成
    2.3 样品的结构表征
    2.4 溶液的1H-NMR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氧化铝溶解热力学
    3.2 体系p H值对合成MCM-22分子筛的影响
    3.3 以Na OH为碱源合成分子筛
    3.4 以KOH为碱源合成分子筛
    3.5 以Ba (OH) 2为碱源合成分子筛
    3.6 金属阳离子的膜板作用
        3.6.1 阳离子的结构参数
        3.6.2 含模板剂和不同阳离子溶液的电导率
        3.6.3 模板剂和不同阳离子溶液的1H-NMR谱图
4 结论

(9)中微双孔分子筛的纳米制备、结构建模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发展趋势
        1.1.1 多孔化合物
        1.1.2 沸石分子筛的结构特点及其局限性
        1.1.3 有序中孔分子筛的结构特点及其局限性
        1.1.4 中微双孔分子筛的结构设计理念及潜在应用领域
    1.2 中微双孔分子筛的合成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沸石分子筛脱铝与脱硅
        1.2.2 沸石纳米微晶自组装
        1.2.3 软模板法
        1.2.4 硬模板法及限制域生长
        1.2.5 中微双孔分子筛制备合成中存在的问题
    1.3 分子模拟技术在多孔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1.3.1 结构预测与分子建模
        1.3.2 构-效关系与性质预测
        1.3.3 机理探索与合成指导
        1.3.4 中微双孔分子筛分子模拟中存在的问题
    1.4 粗粒化及介观动力学模拟
        1.4.1 介观动力学原理简介
        1.4.2 介观动力学模拟在多孔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3DOm-i BEA 分子筛的水热合成及硅铝比调控
    引言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材料表征主要仪器
    2.2 硅纳米胶晶制备
        2.2.1 合成步骤
        2.2.2 小角X 射线衍射表征
        2.2.3 N_2 吸-脱附实验
        2.2.4 扫描电镜
        2.2.5 透射电镜
    2.3 三维有序中孔碳模板制备
        2.3.1 合成步骤
        2.3.2 小角X 射线衍射表征
        2.3.3 N_2 吸-脱附实验
        2.3.4 扫描电镜
        2.3.5 透射电镜
    2.4 3DOm-i BEA 的水热合成
        2.4.1 合成步骤
        2.4.2 广角X 射线衍射表征
        2.4.3 小角X 射线衍射表征
        2.4.4 N_2 吸-脱附实验
        2.4.5 扫描电镜
        2.4.6 透射电镜
    2.5 从硅纳米胶晶到3DOm-i BEA 分子筛的结构复制
        2.5.1 基本重复单元尺寸的变化
        2.5.2 有序中孔结构的变化
    2.6 3DOm-i BEA 分子筛的生长过程研究
        2.6.1 结晶度的变化
        2.6.2 三维有序结构的变化
        2.6.3 孔结构的变化
        2.6.4 碳模板填充程度的变化
        2.6.5 形貌的变化
    2.7 3DOm-i BEA 分子筛的硅铝比调控
        2.7.1 小角X 射线衍射表征
        2.7.2 广角X 射线衍射表征
        2.7.3 N_2 吸-脱附实验
        2.7.4 扫描电镜
        2.7.5 透射电镜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种晶相结构的3DOm-i 分子筛水热合成及纳米复合催化剂制备
    引言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1.3 材料表征主要仪器
    3.2 3DOm-i LTA 的水热合成
        3.2.1 合成步骤
        3.2.2 广角X 射线衍射表征
        3.2.3 小角X 射线衍射表征
        3.2.4 N_2 吸-脱附实验
        3.2.5 扫描电镜
        3.2.6 透射电镜
    3.3 3DOm-i FAU 的水热合成
        3.3.1 合成步骤
        3.3.2 广角X 射线衍射表征
        3.3.3 小角X 射线衍射表征
        3.3.4 N_2 吸-脱附实验
        3.3.5 扫描电镜
        3.3.6 透射电镜
    3.4 3DOm-i MFI 的水热合成
        3.4.1 合成步骤
        3.4.2 广角X 射线衍射
        3.4.3 小角X 射线衍射
        3.4.4 N_2 吸-脱附实验
        3.4.5 扫描电镜
        3.4.6 透射电镜
    3.5 3DOm-i LTL 的水热合成
        3.5.1 合成步骤
        3.5.2 广角X 射线衍射表征
        3.5.3 小角X 射线衍射表征
        3.5.4 N_2 吸-脱附实验
        3.5.5 扫描电镜
        3.5.6 透射电镜
    3.6 超声拆卸3DOm-i 分子筛制备单分散的40nm 沸石纳米晶体
        3.6.1 制备与合成
        3.6.2 单分散的40nm BEA 沸石纳米晶体
        3.6.3 单分散的40nm MFI 沸石纳米晶体
    3.7 沸石/纳米金、沸石/沸石纳米复合催化剂制备
        3.7.1 制备与合成
        3.7.2 沸石/纳米金复合催化剂
        3.7.3 沸石/沸石复合催化剂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片层状MFI 分子筛的限制域生长
    引言
    4.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1.3 材料表征主要仪器
    4.2 片层状MFI 分子筛结构导向剂(SDA)制备
    4.3 三维有序中孔碳模板制备
    4.4 三维有序大孔碳模板制备
        4.4.1 St?ber 法制备硅胶晶
        4.4.2 三维有序大孔碳制备
    4.5 片层状MFI 分子筛的限制域生长
        4.5.1 片层状MFI 分子筛简介
        4.5.2 限制域生长合成步骤
        4.5.3 10、20 和40nm 三维有序中孔碳为模板
        4.5.4 150 和350nm 三维有序大孔碳为模板
        4.5.5 500nm 三维有序大孔碳为模板
        4.5.6 片层状MFI 分子筛在500nm 三维有序大孔碳内生长过程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SM-5/MCM-41 的微波制备、结构建模及构-效关系研究
    引言
    5.1 ZSM-5/MCM-41 微波制备与表征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5.1.3 材料表征主要仪器
        5.1.4 ZSM-5/MCM-41 的微波制备
        5.1.5 X 射线衍射表征
        5.1.6 N_2 吸-脱附实验
        5.1.7 SEM 表征
    5.2 ZSM-5/MCM-41 结构建模
        5.2.1 结构模型建立
        5.2.2 结构模型优化
        5.2.3 XRD 谱图模拟
    5.3 甲苯在ZSM-5/MCM-41 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5.3.1 甲苯在ZSM-5/MCM-41 全原子模型中吸附行为的GCMC 模拟
        5.3.2 甲苯在ZSM-5/MCM-41 中吸附行为的实验测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BA-15 结构建模、水热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
    引言
    6.1 SBA-15 水热合成
        6.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6.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6.1.3 材料表征主要仪器
        6.1.4 SBA-15 水热合成
        6.1.5 小角X 射线衍射
        6.1.6 N_2 吸-脱附实验
        6.1.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表征
    6.2 SBA-15 结构建模
        6.2.1 结构模型建立
        6.2.2 结构模型优化
        6.2.3 XRD 谱图模拟
    6.3 甲苯在SBA-15 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6.3.1 甲苯在SBA-15 全原子模型中吸附行为的GCMC 模拟
        6.3.2 甲苯在SBA-15 中吸附行为的实验测定
    6.4 甲醇在SBA-15 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6.4.1 甲醇在SBA-15 全原子模型中吸附行为的GCMC 模拟
        6.4.2 甲醇在SBA-15 中吸附行为的实验测定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SBA-15 介观相形成过程的MesoDyn 模拟及微/中孔结构调控
    引言
    7.1 SBA-15 介观相形成过程的MesoDyn 模拟
        7.1.1 体系分子的粗粒化处理及模拟参数设置
        7.1.2 SBA-15 介观相形成过程模拟
    7.2 电荷效应对SBA-15 介观组装结构的影响
        7.2.1 粗粒化及模拟参数设置
        7.2.2 硅酸物种的电荷效应对SBA-15 介观组装结构的影响
        7.2.3 模板剂P123 的电荷效应对SBA-15 介观组装结构的影响
        7.2.4 电荷匹配相互作用对SBA-15 介观组装结构的影响
    7.3 SBA-15 微/中孔结构调控
        7.3.1 粗粒化及模拟参数设置
        7.3.2 模板剂P123 分子在水溶液中聚集行为模拟
        7.3.3 温度对模板剂P123 相结构的影响
        7.3.4 控制老化温度调变SBA-15 的微/中孔结构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10)MWW族分子筛的合成工艺及性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合成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1 汽相 (VPT) 合成法
    2.2 水热 (HTS) 合成法
        2.2.1 模板剂
        2.2.2 硅铝比 (Si/Al)
        2.2.3 碱度
        2.2.4 晶化方式
    2.3 杂原子MWW分子筛的合成
3 MWW族分子筛的性质
    3.1 对烃的吸附性质
    3.2 表面酸性
    3.3 稳定性
4 结语

四、模板剂与MCM-22分子筛匹配作用的分子模拟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u-SSZ-39分子筛的结构和吸附性能[D]. 孔海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分子筛合成及吸附中主客体作用的高通量计算[D]. 史超. 吉林大学, 2021
  • [3]蛋白质与药物及硅基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应用研究[D]. 张华新. 湖北大学, 2021(01)
  • [4]介孔分子筛合成及其吸附脱除柴油中氮化物的工艺条件研究[D]. 李云赫.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5]磁性ZSM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有机物研究[D]. 姜贤伟. 福州大学, 2018(03)
  • [6]MeAPO-11分子筛结构设计及其对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性能调控[D]. 刘毓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多级孔分子筛的设计制备、传质扩散及催化性能研究[D]. 李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8]碱源对MCM-22分子筛合成的影响[J]. 史建公,卢冠忠,曹钢. 中外能源, 2011(11)
  • [9]中微双孔分子筛的纳米制备、结构建模及构-效关系研究[D]. 陈汇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10]MWW族分子筛的合成工艺及性质研究进展[J]. 史建公,卢冠忠,曹钢. 中外能源, 2010(12)

标签:;  ;  ;  ;  ;  

模板剂与MCM-22分子筛匹配效果的分子模拟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