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润烧伤膏治疗15例烧伤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桑龙燕[1](2021)在《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以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地榆膏在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MEBO组)、莫匹罗星组、地榆膏低剂量组(0.25g/g)、地榆膏中剂量组(0.5g/g)和地榆膏高剂量组(0.75g/g),每组各18只。正常组仅定期脱毛,其余组大鼠背部通过高温烫伤法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约10cm2。造模后立即给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以除去残留受试物,再将对应药膏分别涂抹于创面,厚度约1.5mm,用药后各组创面保持开放,正常组和模型组仅给生理盐水外擦脱毛区,每日两次,间隔12h,连续21天。分别于第7、14、21天,从每组中随机选择6只大鼠,观察大鼠创面大致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蛋白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体形态学观察造模后每日观察各组烫伤创面,当日呈灰白色,皮肤弹性下降;随后各组先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渗出、肉芽组织形成,后逐渐形成痂皮,其中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最快,美宝湿润烫伤膏组和地榆膏中剂量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皮罗星组欠佳。2.创面愈合率测定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良好的促创面愈合功效。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烫伤后第7、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烫伤后第14天地榆膏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促创面愈合效果略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创面愈合率与美宝组无明显差异(P>0.05),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与地榆膏低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剂量的地榆膏与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同地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低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促愈效果。烫伤后第7、14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低剂量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促愈效果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实验数据表明,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速度最快,地榆膏中剂量组和美宝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最后。3.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测定在烫伤后的第7、14、21天,模型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时间进程,炎性因子水平逐渐降低,且各给药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莫匹罗星组(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抗菌效果优于莫匹罗星。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与莫匹罗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暗示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的抗菌效果。烫伤后第7天,莫匹罗星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莫匹罗星抗菌效果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14、21天,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IL-6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烫伤后第7、21d,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TNF-α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说明美宝湿润烧伤膏抗菌效果优于低剂量的地榆膏。表明高剂量的地榆膏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次是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低剂量的地榆膏欠佳。4.创面病理组织学结果正常组各层结构清晰完整,毛囊和皮脂腺分布均匀,真皮层组织和附属结构清晰。烫伤后第7、14、21天,与模型组相比,地榆膏高剂量组和美宝湿润烧伤膏组表皮和真皮结构中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汗腺等形成明显加快,愈合效果最好;莫匹罗星组和地榆膏低、中剂量组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形成速度相近。5.免疫组化结果各组大鼠在烫伤后各时相点CD31均有表达,并在第14天左右达到峰值。烫伤后第7、14、21天,模型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与美宝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较好的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功效,低浓度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次之。6.western blot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莫匹罗星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似的促血管生成功效。结论地榆膏能够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6和TNF-a的释放,增强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有关。
刘聪[2](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张倩[3](2019)在《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观察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用湿润烧伤膏治疗作为对照组,从创面红斑、渗出、肿胀、疼痛、水疱情况及创面愈合效果等方面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为治疗浅Ⅱ度烧伤创面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简单随机、非盲、对照的临床观察原则,选取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个区域,每组均30例。每例烧伤患者在相同条件下清创引流水疱并去除已分离表皮,并用0.5%碘伏溶液清洗创面。治疗组以金黄膏均匀涂于创面,对照组创面则以湿润烧伤膏外涂,均行湿润暴露疗法,详细记录换药时创面疼痛、红斑、渗出、肿胀、水疱及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等化验结果,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疗程共10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创面疼痛无明显差异(P>0.05);创面愈合时间大致相当(P>0.05);创面用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在用药前与用药后第3、5、7天症状综合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用药后症状显着减轻直至痊愈(P<0.01),对照组在用药后症状亦明显好转直至痊愈(P<0.01);两组的综合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未出现全身及局部药物不良反应。综上所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疗效相当,两组在止痛效果、治愈时间、用药前后症状评分及综合治疗效果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金黄膏与湿润烧伤膏在治疗浅Ⅱ度烧伤患者的止痛、促愈及用药后症状评分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各自均有显效(P<0.01)。本文提示金黄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除腐生肌,促进皮肤表皮快速生长之功效。其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局部血供量,加快周围组织的修复,提高局部免疫力而达止痛、控制感染、抗渗出,促进创面坏死组织液化排除,使烧伤局部残存皮肤组织细胞在湿润环境再生修复的目的。以上所述,金黄膏为治疗浅Ⅱ度烧烫伤有效且安全的敷料,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张慧[4](2019)在《临床护理采用湿润烧伤膏对创面换药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护理采用湿润烧伤膏对创面换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4例创面换药治疗患者,遵守随机数字表法分配法则,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换药方式,观察组在临床护理中采用湿润烧伤膏进行创面换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创面出血、疼痛、肉芽组织损伤、瘢痕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换药方式之后,观察组治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创面出血、疼痛、肉芽组织损伤、瘢痕形成发生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中,应用湿润烧伤膏对创面进行换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创面愈合,而且并发症发生几率低,实用价值高。
夏宏鹏,李鑫,姜巍[5](2018)在《自拟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自拟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四医院收治的90例烧伤残余创面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自拟中药汤剂联合碘伏常规消毒换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效果、疼痛程度及创面细菌感染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研究组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2.22%,两组对比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706.500,Z=-2.641,P=0.008,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7、14天,研究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创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情况对比,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缓解创面疼痛,防治创面感染,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政[6](2018)在《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对比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2017年5月南阳市中医院外科收治的7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烧伤创面采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对照组患者烧伤创面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换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VAS评分、创面愈合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创面均完全愈合,其中试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16.80±2.30)d,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为(23.35±1.87)d,两组对比采用t检验,t=13.07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试验组患者VAS评分为(3.00±1.20)分,对照组患者VAS评分为(6.80±1.50)分,两组对比采用t检验,t=11.70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0 d后,试验组患者中痊愈2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中痊愈12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60.00%,两组对比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Z=-3.699,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者20例,满意者10例,不满意者5例,满意率为85.70%,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者10例,满意者8例,不满意者17例,满意率为51.40%,两组对比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Z=-2.639,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可有效缓解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曦,曾鸿孟,唐乾利[7](2016)在《中医外治法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中医药药物种类繁多、剂型丰富、疗效显着,且具有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瘢痕增生率低等优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烧伤治疗中,为了寻找更有效的烧伤中医外治法,笔者检索、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烧伤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治疗烧伤提供更加清晰的中医外治思路。
赵曦,唐乾利[8](2016)在《中医外治法在烧伤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烧伤方面的成效与不足。方法检索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烧伤方面的实验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资料。结果用中医治疗烧伤,对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具有一定作用。结论中医药在治疗烧伤方面历史悠久,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颇有进展,但仍有很多不足,需不断探索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疗效。
崔培善,崔培昂,崔培新[9](2016)在《湿润烧伤膏在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分析湿润烧伤膏在烧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兰考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3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投掷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休克、抗感染等全身综合治疗;同时,试验组患者予以湿润烧伤膏暴露治疗,每46 h换药1次,对照组患者予以碘伏纱布包扎治疗,每日换药1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及治疗1个月后的创面愈合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换药时的疼痛程度为Ⅰ级者31例(47.69%),Ⅱ级者28例(43.08%),Ⅲ级者6例(9.23%);对照组患者换药时的疼痛程度为Ⅰ级者12例(18.46%),Ⅱ级者30例(46.15%),Ⅲ级者23例(35.38%),试验组患者换药时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痊愈33例,好转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38%;对照组患者痊愈20例,好转2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67.6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创面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碘伏纱布包扎治疗,该疗法可以减轻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栋梁[10](2013)在《湿润环境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美宝烧伤膏联合美宝速愈贴与普通碘伏油纱在治疗难愈性创面中的作用区别,并期望为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方法: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外伤皮肤坏死患者30例、糖尿病足患者25例、压疮患者40例、烧伤残余创面患者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速愈贴组)和对照组(普通碘伏油纱)。观察用药5天、10天、15天、20天、30天及以上各组难愈性创面的患者疼痛程度、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创面分泌物、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形成方面,并统计分析。结果: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速愈贴组在用药5、10、15、20、30天时患者患者疼痛程度、创面面积、创面深度、创面分泌物、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时间有差异,P<0.05,说明在难愈性创面治疗中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速愈贴明显优于普通碘伏油纱;瘢痕评分(SI)评分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速愈贴与普通碘伏油纱组有差异,P<0.05,说明美宝湿润烧伤膏联合美宝速愈贴减少瘢痕形成优于普通碘伏油纱。结论:美宝烧伤膏联合美宝速愈贴在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难愈性创面创面面积缩小、创面深度减轻、创面分泌物减少、肉芽生长旺盛情况、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愈合后瘢痕形成方面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二、湿润烧伤膏治疗15例烧伤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润烧伤膏治疗15例烧伤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2.1 药物 |
1.2.2 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深Ⅱ度烫伤模型制备 |
2.2 分组给药 |
2.3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2.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2.4.1 各组大鼠创面外观 |
2.4.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 |
2.4.3 各组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形态学 |
2.4.4 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 |
2.4.5 各组大鼠创面CD31 蛋白含量 |
2.4.6 各组大鼠创面VEGF蛋白含量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地榆膏对大鼠创面的大体观察 |
4.2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影响 |
4.3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4.4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4.5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CD31 表达的影响 |
4.6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选择 |
5.2 阳性药物治疗的选择 |
5.3 地榆膏组方依据及药效评价 |
5.3.1 地榆膏组方依据 |
5.3.2 肉眼观察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
5.3.3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
5.3.4 病理切片显示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 |
5.4 影响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因素 |
5.5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
5.5.1 地榆膏对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 |
5.5.2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影响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皮肤烫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2)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
1.4 实验药物 |
1.5 病例分组 |
1.6 治疗方案 |
1.7 观察项目与检测指标 |
1.8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2 治疗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的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止痛效果的比较 |
2.4 两组用药前后症状综合评分情况的比较 |
2.5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2.6 研究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中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 |
1.1 古代医籍对烧伤的认识 |
1.2 中医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烧伤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认识及治疗 |
2.1 发病机制 |
2.2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治疗 |
3.立题依据 |
3.1 导师对本病的见解 |
3.2 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组方依据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临床护理采用湿润烧伤膏对创面换药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判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自拟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效果对比 |
3.2 两组患者创面疼痛情况对比 |
3.3 两组患者创面感染情况对比 |
4 讨论 |
(6)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7)中医外治法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烧伤的中医理论 |
2 烧伤的中医治疗 |
2.1 烧伤的外治药物及剂型 |
2.1.1 油剂 |
2.1.2 膏剂 |
2.1.3 酊剂 |
2.1.4 喷雾剂 |
2.1.5 散剂 |
2.1.6 涂膜剂 |
2.1.7 搽剂 |
2.1.8 其他剂型 |
2.2 烧伤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
3 总结与展望 |
(9)湿润烧伤膏在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对比 |
3 讨论 |
(10)湿润环境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湿润烧伤膏治疗15例烧伤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D]. 桑龙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金黄膏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观察[D]. 张倩.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临床护理采用湿润烧伤膏对创面换药的应用价值研究[J]. 张慧.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02)
- [5]自拟中药汤剂联合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残余创面临床疗效分析[J]. 夏宏鹏,李鑫,姜巍.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8(04)
- [6]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J]. 李政.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8(01)
- [7]中医外治法在烧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 赵曦,曾鸿孟,唐乾利.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6(04)
- [8]中医外治法在烧伤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A]. 赵曦,唐乾利. 第十四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6
- [9]湿润烧伤膏在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崔培善,崔培昂,崔培新.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6(02)
- [10]湿润环境治疗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研究[D]. 高栋梁. 延安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