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公路沿线128公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西藏公路沿线128公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一、新藏公路128公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汤文坤[1](2021)在《东帕米尔地区古特提斯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来自花岗质岩石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帕米尔地区古特提斯洋的演化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重要一环,由于区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新生代广布的陆内构造变形,造成对于帕米尔地区各构造块体与青藏高原主体块体间的对比仍存在争论。尤其是中帕米尔块体南侧的Rushan-Pshart缝合带是否属于古特提缝合带,其构造属性对限定新生代喀喇昆仑断裂在高原陆内变形中的作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东帕米尔地区布伦口-瓦恰-红旗拉普一线的瓦恰岩体、塔什岩体、塔合曼岩体和明铁盖岩体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采自这些岩体的岩石样品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和主微量及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东帕米尔地区古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并以缝合带为错断标识物探讨喀喇昆仑断裂新生代的走滑错距。东帕米尔地区西昆仑造山带西段瓦恰岩体内含有辉长闪长质和闪长质包体,样品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323-318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岩体母岩和包体均表现为低钾、偏铝质钙碱性特征,样品均含有较低的REE含量,表现为近水平的LREE分模式,富集Rb,Ba,Zr,Hf,亏损Nb,Ta,P,Ti。初始87Sr/86Sr、εNd(t)和εHf(t)分别为0.7040至0.7045,+4.63至+5.02,+9.9至+14.7。这些特征指示岩体母岩和包体为同源成因,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下新生铁镁质地壳的含水部分熔融,本研究表明甜水海-北羌塘块体北侧的古特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存在洋内俯冲过程。东帕米尔地区中帕米尔南缘的塔合曼岩体和塔什岩体内的花岗岩样品和明铁盖岩体内的糜棱岩化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三个岩体均形成于206-201 Ma。塔合曼和塔什岩体样品富集LILE,亏损HFSE,样品LREE富集,εNd(t)为-7.3至-6.9,εHf(t)为-15.5至-1.4。均表现为偏铝质至弱过铝质I型岛弧花岗岩的特征。塔合曼岩体源于下地壳前寒武系变质沉积岩与变质火山岩的部分熔融,塔什岩体则是源自更深部下地壳石榴石相下高钾玄武质组分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这些晚三叠世的花岗岩体形成于Rushan-Pshart缝合带的闭合过程,由此断定中帕米尔块体南侧的Rushan-Pshart缝合带为一条古特提斯缝合带。东帕米尔地区中帕米尔-甜水海块体北侧的Tanyma-麻扎缝合带是金沙江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西向延伸,块体南侧的Rushan-Pshart缝合带向东延伸为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主缝合带。古特提斯主洋盆(Rushan-Pshart-龙木错-双湖-北澜沧江-昌宁-孟连-Inthanon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自帕米尔地区向东至三江地区呈现为逐渐变老的趋势,北部的古特提斯洋分支洋盆(Tanymas-金沙江-Song Ma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间自西向东表现为逐渐变年轻的趋势,指示中帕米尔-北羌塘-印支块体与它相邻块体之间的拼合表现为斜向汇聚的模式。Rushan-Pshart缝合带作为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缝合带的西向延伸部分,以其为错断标识物,喀喇昆仑断裂右行错断中帕米尔-甜水海块体约为80 km,远低于大陆逃逸模式下数百公里的走滑错距。东帕米尔地区韧性剪切带内云母40Ar/39Ar年龄和未变形花岗岩脉锆石U-Pb年龄限定喀喇昆仑Aksu-Rangkul分支断裂的活动时间为11-9.6 Ma,由此限定断裂的长期走滑速率小于10 mm/yr。结合区内断裂构造特征,帕米尔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更符合分散变形模式。

魏小鹏[2](2018)在《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文中研究说明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发育大规模的花岗岩类,这些花岗岩类记录着青藏高原的早期演化历史,同时在西昆仑发现大量与这些花岗岩类有成因联系的铅锌矿床和锂矿床。然而,人们对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的研究还很缺乏,这一问题在造山带东段(三十里营房-大红柳滩一带)和西段(乌孜别里山口-布伦口一带)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的花岗岩类还缺少精准的同位素年代学约束,这严重影响人们理解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因此,我们对西昆仑造山带东、西段的8个花岗岩体和2个闪长岩体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物化学、地质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并探讨了它们的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均是形成于三叠纪,综合前人对西昆仑造山带中段三叠纪花岗岩类的研究资料,本文探讨了西昆仑三叠纪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精确的锆石U-Pb定年,将前人认为属于燕山期的三十里营房-大红柳滩岩浆带重新厘定为晚三叠世。同时将造山带西段的3个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确定为晚三叠世,这表明三叠纪花岗岩类在西昆仑造山带分布十分广泛,西至乌孜别里山口,东到奇台达板,绵延整个西昆仑造山带。2.位于西昆仑造山带西北部的玉其卡帕岩体为形成于早三叠世(243Ma)的I型花岗岩,从岩体东部到西部岩石的Si2O升高(67.1177.83 wt%),分异程度加深,主要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体东部和西部有一致的锆石U-Pb年龄(243Ma)和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是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形成过程经历了钾长石、斜长石、褐帘石、锆石和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玉其卡帕岩体与西昆仑造山带中段和东段的中-晚三叠世I型花岗岩有一致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有相同的源区和成因。3.对造山带东段的奇台达板、三十里、三十里西三个岩体,和造山带西段的恰特东和克孜勒介克两个岩体进行研究,它们均形成于晚三叠世,其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岩石中通常含有暗色包体。奇台达板、三十里、恰特东和克孜勒介克岩体中的暗色包体与寄主花岗岩有相同的锆石U-Pb年龄,和十分接近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同时,暗色包体具有LREE亏损,MREE和HREE富集的稀土分配模式,以及较为强烈的Eu负异常,对岩石中的角闪石进行LA-ICP-MS分析发现,暗色包体全岩的REE分配模式主要受到角闪石的影响,以上证据表明暗色包体和寄主花岗岩是同源岩浆在同一岩浆事件中形成,暗色包体是岩浆中早期结晶的矿物堆晶作用形成。暗色包体中镁铁质矿物可能是在岩浆房顶部,富集流体的环境下结晶的,岩浆发生一定程度的围岩混染,导致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石存在轻微的同位素差异。奇台达板、三十里、三十里西三个岩体的(87Sr/86Sr)i、εNd(t)和锆石εHf(t)分别0.70750.7094、-7.75-5.83和-7.41.8,与造山带中段中-晚三叠世I型花岗岩同位素组成接近。造山带西段的恰特东和克孜勒介克岩体具有比造山带中段和东段三叠纪I型花岗岩更富集的同位素特征,其(87Sr/86Sr)i为0.71070.711,εNd(t)为-9.3-7.8,锆石εHf(t)为-11.3-0.8。这些花岗岩具有较低的SiO2含量(60.8768.97 wt%),再考虑到早期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其原始岩浆可能是安山质的,同时其地球化学组成与大陆地壳平均组成十分相似,这表明它们有与冈底斯和东昆仑同碰撞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可能是在陆-陆碰撞的初始阶段古特提斯洋壳和成熟陆壳的混合物部分熔融的产物。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I型花岗岩可能都是同碰撞花岗岩,造山带中段花岗岩(玉其卡帕、慕士塔格、塔尔、上其木干等)成岩时代为早-中三叠世,而造山带东段花岗岩(阿卡阿孜、库地南、麻扎、三十里、奇台达板)成岩时代为晚三叠世,表明西昆仑造山带东部进入陆-陆碰撞的时间晚于造山带中部。4.在西昆仑造山带发现两个S型花岗岩(大红柳滩和木吉西岩体),它们形成于210Ma,为二云母花岗岩。它们的的Sr-Nd同位素明显比三叠纪I型花岗岩更加富集,它们可能是陆-陆碰撞阶段俯冲陆壳的沉积岩在高压条件下(>1GPa)部分熔融的产物。5.此外,我们在西昆造山带东段发现两个晚三叠世高镁闪长岩体,初步认为它们是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叶现韬[3](2016)在《塔里木西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文中认为塔里木克拉通是中国最重要的克拉通之一,前寒武纪基底主要出露于塔里木周缘。塔里木西南地区古元古代侵入杂岩、中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以及近年来发现的中元古代岩浆岩对塔里木西南地体的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塔里木西南地区的前寒武纪岩浆岩、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以探索塔里木西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地壳增生。赫罗斯坦杂岩岩性以A型花岗岩和S型花岗岩为主,形成于2.4-2.3 Ga,并在-1.9 Ga遭受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A型花岗岩和S型花岗岩分别来源于太古代的基性地壳岩石和变杂砂岩和/或长英质泥砂岩部分熔融。阿孜拜勒迪岩体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1.4 Ga左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岩体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成因可能是由于基性岩浆上涌,导致早元古代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且在此过程中还有不同程度古元古代新生地壳的加入。通过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绿片岩相变质和强烈褶皱的塞拉加兹塔格群(SG)火山-沉积地层的沉积时限为860-830Ma之间;相比之下,低绿片岩相变质、强烈变形埃连卡特群(AG)中碎屑岩为820-800 Ma;而未发生变形和变质的上新元古界碳酸盐-碎屑岩-冰碛岩地层恰克马克力克群(QG)沉积时代应不早于760 Ma。其中QG中两次冰期分别可以和塔里木北缘贝义西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进行对比。综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龄谱、岩石组合以及岩石变质变形特征,塔里木西南地体在2.4-2.3 Ga时处于裂谷构造背景。随后在1.9 Ga左右发生造山事件,使塔里木西南地体汇聚到Columbia超大陆之下,而后在1.4 Ga时该超大陆已经开始发生裂解。直到1.0-0.9Ga,大洋沿着塔里木西南地体南缘和澳大利亚克拉通北缘发生汇聚,形成了以喀拉喀什群(KG)为代表的火山弧。而860-830 Ma之间,由于大洋沿着塔里木西南地体北缘俯冲,形成了弧后盆地,沉积了塞拉加兹塔格群(SG)。之后,弧后盆地闭合,在820-800 Ma时形成了前陆盆地,沉积了埃连卡特群(AG)。直到760 Ma塔里木基底的聚合事件才结束。前寒武纪地质单元锆石的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显示地壳的增生时间为3.8-3.6Ga、2.4-2.2 Ga、1.0-0.7Ga。塔里木西南地体早前寒武纪地壳增生与塔里木克拉通其他前寒武纪地体完全不同。此外,不同块体之间Columbia超大陆聚合和裂解的时间也并不相同。由此推测塔里木早前寒武纪基底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大陆块体,直到新元古代才拼合在一起。

慕生禄[4](2016)在《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文中提出西昆仑造山带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喀喇昆仑地体、甜水海地体、南昆仑地体和北昆仑地体。北昆仑地体与塔里木块体的结合带大面积出露一系列晚古生代火山岩,展布于昆盖山北坡盖孜-库地-上期汗一线,从西昆仑山的西部一直绵延至西昆仑山的东部,长达数千公里。此晚古生代火山岩带发育一系列中小型VMS矿床,阿克塔什铜-金矿床、萨洛依铜矿床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矿床。本文以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和萨洛依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赋矿火山岩的研究,深入探讨成矿构造环境、成岩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建立成矿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通过对阿克塔什火山岩、萨洛依玄武岩和盖孜安山岩的锆石U-Pb年龄的系统分析得到,西昆仑地区昆盖山北坡-盖孜一带原划分为石炭纪的火山岩,形成时代应该为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阿克塔什火山岩的年龄为284.6Ma,萨洛依玄武岩的年龄为263.0Ma,盖孜安山岩的年龄为263.8Ma。2阿克塔什火山岩发育在岛弧扩张的初期,为一套岛弧拉斑性质的双峰式火山岩和钙碱性玄武岩。盖孜安山岩和萨洛依玄武岩为相对晚期的具有N-MORB性质岛弧玄武岩和岛弧安山岩,二者的成岩年龄近乎相同,由此推测盖孜安山岩可能与萨洛依玄武岩为同套火山岩。阿克塔什火山岩到萨洛依玄武岩-盖孜安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反映此套火山岩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处于岛弧向弧间(后)盆地的过渡阶段。3通过对阿克塔什铜-金矿床赋矿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阿克塔什矿床的赋矿围岩可以与西太平洋日本冲绳岛弧产出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赋矿围岩相对比,萨洛依铜矿床的赋矿围岩为枕状构造的拉斑玄武岩,与塞浦路斯型矿床的围岩类似。4对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和萨洛依铜矿床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矿床地球化学(矿石地球化学、围岩地球化学、S同位素)研究,各项证据均表明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火山岩,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岩和海洋沉积物。5通过对阿克塔什、萨洛依铜矿床中的硫化物主微量元素的分析,矿体从下盘到上盘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据此将阿克塔什矿床与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过程分别分为三个“阶段”。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依次为火山喷气“阶段”、火山热液沉积“阶段”、含矿热卤水+火山热液沉积“阶段”;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过程依次为富矿热卤水沉积“阶段”、热卤水沉积+火山热液沉积“阶段”、含矿热卤水沉积“阶段”。6阿克塔什矿床的硫主要来自于岩浆喷气作用,萨洛依矿床为多硫源成因,硫可能为海水硫、火山喷气硫和沉积硫的混合。7同沉积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时代与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一致。所以,阿克塔什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早二叠世,萨洛依铜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晚二叠世。8阿克塔什铜-金矿床中黄铁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与围岩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认为黄铁矿的Re-Os体系可能已不满足同源性条件,但保留对黄铁矿Re-Os年龄的探讨。有可能阿克塔什矿床的东矿区地层为库地-奥依塔克蛇绿岩套的残片,对东矿区的地层接触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9将阿克塔什矿床和萨洛依矿床同典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进行对比,二者均为典型的与火山作用相关的VMS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分别为别子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和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10西昆仑地区晚古生代发育在扩张岛弧环境的双峰式火山岩、基性火山岩与上覆沉积岩相接触的具有强烈蚀变的地层,是西昆仑地寻找VMS矿床的的重点层位,在地表常常形成铁帽和黄钾铁矾带。

王晓鹏[5](2015)在《西昆仑成矿带中段遥感信息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西昆仑成矿带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且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该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极其不便,因此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工作程度相对较低。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在野外调研和岩矿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遥感地质解译及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在对区内以往地质矿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遥感找矿模型并开展基于遥感技术的综合成矿预测,可为后续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指明方向,该方法在西北基岩裸露地区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但针对特定矿种从综合地质解译、矿化信息提取、遥感找矿模型建立到综合信息找矿预测的完整方法是一项亟需研究的新技术。作者在深入了解、综合分析研究区已取得的地质、矿产等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昆仑构造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研究区已知矿床地质特征及主要矿化蚀变类型,然后以多光谱、高空间分辨率等卫星遥感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通过分析区内与主要蚀变矿物相关的矿化蚀变类型波谱特征和图像识别标志,一方面开展了遥感图像处理及图像信息增强方法试验研究,在全区开展构造、岩性解译,对研究区成/控矿岩石、地层、构造信息进行提取,研究构造的空间组合特征以及与矿产的关系;另一方面,针对已知矿床(矿化点)不同的蚀变类型,进行多种图像增强处理及其叠加运算,确定最佳遥感矿化异常的提取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取蚀变信息,圈定遥感矿化蚀变异常区(带)并进行异常筛选与分级,最后针对解译成果及筛选的遥感异常选定野外验证目标后到现场开展地质调查,采集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分析,结合区域成矿特征、典型矿床分析及研究结果,建立研究区典型矿床的遥感找矿模型并圈定矿产资源勘查找矿靶区,开展矿产资源潜力遥感评价。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及图像信息增强方法试验研究方面,将获取的原始卫星影像数据通过基于最佳指数法的波段合成、各种方法的图像融合、几何校正、图像镶嵌等,制作出可供地质解译的基础图像,然后根据需要对某些地层岩性、构造、蚀变信息等进行增强,提高地质解译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的精度。岩性信息增强的原理主要依据不同性质的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表面结构、覆盖物成分、含水性以及地域环境上的差异,通过反差增强、边缘增强、彩色增强、彩色变换增强(数据融合)等实现对多波段遥感数据的波谱和纹理信息规律的增强,同时通过比值运算、差值运算、主成分分析等实现矿化信息的提取。在图像处理和信息增强的基础上,以和成矿关系密切的西昆南带分区和塔吐鲁沟-甜水海地层小区为例,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成矿、控矿地层、岩浆岩、构造等成、控矿要素进行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详细地质解译。剖析这些成、控矿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其组合特征,分析它们与成矿的关系。同时开展了岩石矿物波谱测试及基于波谱特征的岩石分布区反演试验,辅助地层岩性解译工作。根据野外常见及遥感可识别的矿化蚀变类型,利用ASTER遥感数据,以中昆仑(中央地块)Fe-Cu-Pb-Zn-水晶-白云母-玉石-石棉矿带和慕士塔格-阿克赛钦(陆缘盆地)Fe-Cu-Au-Pb-Zn-RM矿带为例,采用变换处理方法对研究区成矿带进行了多种蚀变矿物信息异常提取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数据预处理、去干扰、多元数据分析、异常提取、异常后处理、异常筛选等。针对研究区内沉积型菱铁-赤铁矿及构造蚀变型铜铅锌矿,在完成遥感地质构造解译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与异常筛选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及成矿特征,建立了该类型矿床的定性遥感找矿模型。并在中昆仑(中央地块)Fe-Cu-Pb-Zn-水晶-白云母-玉石-石棉矿带、慕士塔格-阿克赛钦(陆缘盆地)Fe-Cu-Au-Pb-Zn-RM-白云母-宝玉石矿带内进行了遥感找矿靶区圈定、靶区野外查证及成矿综合分析评价研究,最终圈定了8处遥感找矿靶区,包括A级遥感找矿靶区2处、B级遥感找矿靶区2处、C级遥感找矿靶区4处。野外验证在预测靶区内新发现多处矿化带、蚀变带、矿点及矿化点等,证明本次研究的遥感找矿预测方法可行有效。

董顺利,李忠,高剑,朱炼[6](2014)在《阿尔金—祁连—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结晶岩年代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阿尔金—祁连—昆仑(阿祁昆)造山带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的构造事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凋研了各造山带内构造混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蛇绿岩、岩浆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阿尔金—祁连—昆仑地区早古生代的蛇绿岩有MORB和OIB两种类型,其产出于成熟的洋盆、小洋盆或是与消减带有关的弧前或弧后盆地,还有很大的争议。根据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阿尔金—祁连—昆仑地区洋盆在晚新元古代开启,寒武纪发育成熟,于中—晚奥陶世开始发生俯冲消减作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再者,通过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对比,证明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南阿尔金与柴达木北缘、西昆仑与东昆仑在早古生代分别为同一条构造带,于新生代期间被活动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错开了400多千米。

黄建国,杨瑞东,杨剑,崔春龙,侯兰杰[7](2013)在《西昆仑北缘库斯拉甫一带寒武纪中酸性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西昆仑北缘库斯拉甫一带寒武纪中酸性侵入岩广泛分布,据野外接触关系可分为前后两个序次。早序次岩石为浅灰-麻灰色似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具贫硅、中碱、高钙和过铝质等特征,岩石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N平均15.56),中等Eu负异常(δEu为0.560.88,平均0.73)。晚序次岩石为灰白色似斑状粗粒(二长)花岗岩,具富硅、低钙、富钾和过铝质等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N平均13.39),Eu负异常明显(δEu为0.250.57,平均0.40)。早序次岩体侵位规模大,出露广泛,为I型花岗岩;晚序次岩体规模小,以岩株、岩脉状穿插其中,属于S型花岗岩范畴。两序次岩石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均为岛弧,可能由昆仑洋的俯冲消减引起,不同之处在于早序次岩石产于活动大陆(西昆仑地块)边缘位置,而晚序次形成在俯冲消减带上,两序次岩石为消减洋壳上部不同源区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董顺利,李忠,高剑,朱炼[8](2013)在《阿尔金—祁连—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结晶岩年代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阿尔金—祁连—昆仑(阿祁昆)造山带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的构造事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着重调研了各造山带内构造混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蛇绿岩、岩浆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阿尔金—祁连—昆仑地区早古生代的蛇绿岩有MORB和OIB两种类型,其产出于成熟的洋盆、小洋盆或是与消减带有关的弧前或弧后盆地,还有很大的争议。根据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阿尔金—祁连—昆仑地区洋盆在晚新元古代开启,寒武纪发育成熟,于中—晚奥陶世开始发生俯冲消减作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再者,通过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对比,证明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南阿尔金与柴达木北缘、西昆仑与东昆仑在早古生代分别为同一条构造带,于新生代期间被活动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错开了400多千米。

杨文强[9](2013)在《西昆仑塔县—康西瓦构造带印支期变质、岩浆作用及布伦阔勒岩群的形成时代》文中指出西昆仑造山带是中国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康西瓦构造带是区内一条重要的构造界线,沿康西瓦构造带分布有类型多样的高压变质岩石、大量的花岗岩和不同时代的沉积地层,作为西昆仑造山带演化的产物,保存了丰富的信息,是解译西昆仑造山带演化、特别是在印支期演化的载体。本论文选取塔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康西瓦一带的高压变质岩、印支期花岗岩和主要的沉积地层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深入讨论康西瓦构造带的形成时代、属性和演化提供约束。对塔县-康西瓦高压变质岩的研究选取了区内出露的麻粒岩,在岩相学和矿物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变质矿物期次,并利用Thermocalc(3.33)程序重点对高压泥质麻粒岩、高压基性麻粒岩和石榴石辉石岩三类高压变质岩进行了相图模拟,建立了P-T视剖面图,通过划分的矿物期次和矿物等值线两方面限定不同变质期次矿物组合对应的P-T条件,并结合年代学研究,得到它们的P-T-t轨迹。这三类岩石均具有顺时针型的P-T-t轨迹,早期退变质P-T轨迹为等温降压的过程,反映了岩石早期经历了快速折返的过程,晚期退变质P-T轨迹是降温降压的过程,普遍经历了后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事件,反映其经历了再次抬升。通过系统的锆石定年,确认高压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介于220-250Ma,为印支期,早期麻粒岩相的退变质时代约为220Ma,晚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时代约为180-190Ma。对塔县-康西瓦的花岗岩的研究重点选取了胜利桥-麻扎-三十里营房-康西瓦一线出露的印支期花岗岩体,在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印支期花岗岩的源岩性质、形成条件以及它们与康西瓦构造带演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将沿麻扎-康西瓦一线分布的花岗岩分为四期:第一期可能对应于洋壳俯冲阶段,时代约为251Ma;第二期可能对应于陆-陆碰撞造山引起的陆壳加厚阶段,时代约为242Ma;第三期可能对应于俯冲板片断离后的陆壳折返阶段,时代可能为223~231Ma;第四期可能形成于造山后期的伸展背景,形成时代为185-215Ma。对塔县-康西瓦的沉积地层的研究重点选取了争议较多、经济贡献大,同时也是区内分布最广泛的布伦阔勒岩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北到南选取了布伦口铜厂沟剖面、孜落依铁矿剖面、塔县-班迪尔剖面和赞坎铁矿剖面,这四个剖面相隔上百公里,基本覆盖了布伦阔勒岩群的分布范围,通过实测剖面,查明物质组成,选取典型定年样品,限定各剖面地层的形成时代,结合前人研究确认布伦阔勒岩群不存在古元古代地层,原划的布伦阔勒岩群地层包含有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二叠纪地层,其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地层包括赞坎铁矿、老并铁矿、孜落依铁矿等原划为布伦阔勒岩群的地层,二叠纪地层主要出露于塔县东,未见顶底,可能与高压变质岩石一起构成了俯冲碰撞杂岩。根据地层的物质组成、层序特征、变质变形特征、演化特征和形成时代将原划的布伦阔勒岩群初步重新划分为两个部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沉积地层和俯冲碰撞杂岩带。结合康西瓦构造带塔县高压麻粒岩和印支期花岗岩的研究对康西瓦构造带演化的约束,初步将康西瓦构造带构造演化期次划分为四期:第一期为洋壳俯冲阶段,时代可能~250Ma;第二期为陆壳俯冲或陆-陆碰撞阶段,该阶段陆壳叠置加厚,时代可能-240Ma;第三期为俯冲板片断离后的陆壳折返阶段,时代约为220-230Ma;第四期为造山后期地壳进一步伸展阶段,时代可能从约210Ma一直持续到185Ma。

宋志冬[10](2013)在《西昆仑麻扎地区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麻扎-康西瓦结合带是西昆仑地区的重要构造带,该结合带由公格尔经麻扎、黑恰达坂到康西瓦、玉龙喀什河上游向苏巴什延伸,在硝尔库勒湖附近为阿尔金断裂斩断,大致呈弧形展布。作为基底缝合带,麻扎-康西瓦结合带在西昆仑造山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反映了西昆仑造山带演化的大量信息,控制着麻扎-康西瓦一带的岩浆活动。对麻扎-康西瓦结合带的研究对于确定西昆仑地区的构造发展历史,特别是对恢复古生代时期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格局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全面收集、总结前人关于西昆仑地区的区域地质、岩石及矿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资料,选择麻扎地区古生代-中生代典型岩浆岩体,通过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麻扎-康西瓦结合带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时代,探讨其性质、源区、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此举对进一步认识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岩浆岩成因将有所裨益,为研究麻扎-康西瓦构造带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机制提供岩浆岩石学资料。研究区侵入岩岩体:252道班岩体为钙碱性-低钾(拉斑)系列辉长岩,形成于火山岛弧环境,岩浆来源为俯冲带中洋壳沉积物质经部分熔融作用后,形成的熔体交代富集地幔后熔融形成的铁镁质岩浆;麻扎达坂南岩体不仅符合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且兼具岛弧花岗岩的性质,从地球化学特征上反映出这套岩石是下地壳来源,推测是来自软流圈地幔的玄武岩底侵到加厚的陆壳导致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麻扎达坂花岗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属同碰撞(S型)花岗岩,属印支期碰撞期侵入体,形成于两个大陆岩石圈的汇聚碰撞、区域挤压环境中;胜利桥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是一个浆混作用形成的复式酸性岩体,可能是由于洋壳物质俯冲、消减,来源于深源的壳幔混合源而形成于微陆块岛弧的上部地壳中,与相邻区域上印支期花岗岩一起构成了西昆仑地块上印支期的岛弧花岗岩带;提热艾力花岗闪长岩属A2型花岗岩,形成于造山作用晚期相对稳定的拉张环境,是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侵位的,为印支期俯冲型侵入体,是转换构造体制下的产物;胜利桥岩体与提热艾力岩体为俯冲碰撞造山末向稳定大陆转换的转换机制。研究区火山岩岩带:麻扎达坂东火山岩为拉斑玄武岩,具有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上地幔物质在较低压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峡南桥火山岩岩石的源岩可能为上地壳岩石或是来源于下地壳的花岗质岩浆受到富集地幔流体的同化混染作用而成;胜利桥火山岩碱性系列,具有地幔属性,具有岛弧岩浆特征,表明其来源于受到俯冲作用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

二、新藏公路128公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藏公路128公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东帕米尔地区古特提斯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来自花岗质岩石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东帕米尔高原构造划分
        1.2.2 东帕米尔地区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资助项目及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岩浆活动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3.1 野外样品采集
    3.2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3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3.4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5 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
第4章 东帕米尔石炭纪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4.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4.2 年代学
    4.3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4.4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4.5 全岩Sr-Nd同位素
    4.6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讨论
        4.6.1 包体形成模式
        4.6.2 岩石成因
        4.6.3 构造环境
    4.7 构造意义
    4.8 小结
第5章 东帕米尔晚三叠世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5.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5.2 年代学
    5.3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5.4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5 全岩Sr-Nd同位素
    5.6 岩石成因
        5.6.1 塔合曼岩体成因
        5.6.2 塔什岩体成因
        5.6.3 构造环境
    5.7 构造意义
    5.8 小结
第6章 帕米尔和青藏高原地区古特提斯洋构造域
    6.1 东帕米尔双古特提缝合带
    6.2 青藏高原及邻区古特提缝合带
    6.3 中帕米尔-北羌塘-印支块体和相邻块体间的斜向汇聚
    6.4 小结
第7章 缝合带构造属性对高原新生代变形模型的限定
    7.1 喀喇昆仑断裂
        7.1.1 Aksu-Rangkul断裂
        7.1.2 辛迪-瓦恰断裂
    7.2 喀喇昆仑断裂新生代走滑错距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花岗岩研究背景
        1.1.1 花岗岩的分类
        1.1.2 花岗岩的成因研究
        1.1.3 花岗岩暗色包体的成因
        1.1.4 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1.2 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研究现状
        1.2.1 西昆仑造山带研究现状
        1.2.2 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时空分布格局
        1.2.3 西昆仑三叠纪花岗岩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科学意义
    1.4 工作量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单元
    2.2 区域岩浆活动
第3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3.1 锆石U-Pb定年
        3.1.1 SIMS锆石U-Pb定年
        3.1.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3.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3.4 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原理及实验分析
    3.5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3.6 矿物LA-ICP-Ms分析
第4章 西昆仑造山带早三叠纪玉其卡帕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1 地质背景和样品
    4.2 锆石U-Pb年龄
    4.3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4.5 岩石成因
        4.5.1 岩石形成时代
        4.5.2 玉其卡帕花岗岩的岩石类型
        4.5.3 岩体东、西部位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原因讨论
        4.5.4 岩浆源区
    4.6 小结
第5章 西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高镁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5.1 地质背景和采样
    5.2 锆石U-Pb年龄
    5.3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5.5 岩石成因
        5.5.1 岩石形成时代
        5.5.2 岩石成因
    5.6 小结
第6章 西昆仑造山带东段晚三叠世I型花岗岩及暗色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制
    6.1 引言
    6.2 锆石U-Pb年龄
        6.2.1 奇台达板岩体锆石U-Pb年龄
        6.2.2 三十里岩体锆石U-Pb年龄
        6.2.3 三十里西岩体锆石U-Pb年龄
    6.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奇台达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2 三十里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3 三十里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4 Sr-Nd同位素组成
        6.4.1 奇台达板岩体Sr-Nd同位素特征
        6.4.2 三十里岩体Sr-Nd同位素
        6.4.3 三十里西岩体Sr-Nd同位素
    6.5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6.5.1 奇台达板岩体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6.5.2 三十里岩体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
        6.5.3 三十里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
    6.6 矿物化学特征
        6.6.1 奇台达板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物化学
        6.6.2 奇台达板岩体暗色包体矿物化学
        6.6.3 三十里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物化学
        6.6.4 三十里岩体暗色包体矿物化学
    6.7 岩石成因
        6.7.1 成岩时代
        6.7.2 奇台达板岩体暗色包体的成因
        6.7.3 奇台达板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因
        6.7.4 三十里岩体的成因
        6.7.5 三十里西岩体成因
    6.8 构造背景
    6.9 小结
第7章 西昆仑造山带西段晚三叠世I型花岗岩及暗色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制
    7.1 地质背景和采样
    7.2 锆石U-Pb年龄
        7.2.1 恰特东岩体锆石U-Pb年龄
        7.2.2 克孜勒介克岩体锆石U-Pb年龄
    7.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3.1 恰特东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3.2 克孜勒介克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7.4 Sr-Nd同位素组成
    7.5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7.6 矿物化学特征
        7.6.1 恰特东岩体矿物化学
        7.6.2 克孜勒介克岩体矿物化学
    7.7 岩石成因
        7.7.1 成岩时代
        7.7.2 暗色包体成因
        7.7.3 石英闪长岩的成因
    7.8 小结
第8章 西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制
    8.1 地质背景和采样
    8.2 锆石U-Pb年龄
        8.2.1 大红柳滩岩体锆石U-Pb年龄
        8.2.2 木吉西岩体锆石U-Pb年龄
    8.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3.1 大红柳滩岩体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
        8.3.2 木吉西岩体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8.4 Sr-Nd同位素组成
    8.5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8.6 岩石成因
        8.6.1 成岩时代
        8.6.2 大红柳滩岩体片麻状二云母花岗岩石成因
        8.6.3 木吉西岩体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因
    8.7 构造背景
    8.8 小结
第9章 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和构造背景
    9.1 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的时空分布
    9.2 花岗岩大地构造背景与西昆仑古特斯洋演化
第10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
    10.1 主要结论
    10.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塔里木西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背景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塔里木克拉通西南出露的前寒武纪地层
    2.2 元古代岩浆活动
    2.3 区域构造
第三章 样品描述及其地质特征
    3.1 侵入岩岩相学及其地质特征
    3.2 沉积岩概述及地质特征
第四章 锆石年代学及Hf-O同位素特征
    4.1 侵入岩年代学
    4.2 沉积岩年代学
    4.3 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主量元素组成
    5.2 全岩微量元素组成
    5.3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石成因及其地质背景
    6.1 赫罗斯坦杂岩及阿喀孜岩体成因
    6.2 赫罗斯坦杂岩及阿喀孜岩体形成的地质背景
    6.3 阿孜拜勒迪岩体成因
    6.4 阿孜拜勒迪岩体形成的地质背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元古代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
    7.1 塞拉加兹塔格群
    7.2 埃连卡特群
    7.3 博查特塔格组
    7.4 恰克马克力克群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塔里木西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基底组成
    8.1 塔里木西南地体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联系与位置
    8.2 塔里木西南地体与Rodinia超大陆的联系与位置
    8.3 塔里木西南地体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8.4 塔里木地体早前寒武纪基底组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塔里木西南前寒武纪地壳增生与演化
    9.1 地壳组分
    9.2 地壳演化
主要结论与不足
    主要结论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VMS矿床的基本特征
        二、VMS矿床国外研究现状
        三、VMS矿床国内研究现状
        四、西昆仑地区地质矿产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完成工作量
    第六节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构造
        一、构造区域划分
        二、断裂
    第二节 地层
        一、元古界
        二、古生界
        三、中生界
        四、新生界
    第三节 岩浆岩
        一、火山岩
        二、超基性-基性侵入岩
        三、中酸性侵入岩
第三章 昆盖山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
    第一节 阿克塔什火山岩
        一、阿克塔什矿区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萨洛依玄武岩
        一、萨洛依矿区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盖孜安山岩
        一、地质概况
        二、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三、分析结果
        四、成岩时代及构造环境讨论
        五、小结
第四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阿克塔什铜-金矿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二、矿体特征
        三、矿石组构
        四、围岩蚀变
    第二节 萨洛依铜矿矿区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二、矿体特征
        三、矿石组构
        四、围岩蚀变
第五章 阿克塔什铜-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矿石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和测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二节 硫化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节 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六章 萨洛依铜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第一节 硅质岩
        一、硅质岩岩石学
        二、硅质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三、硅质岩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四、小结
    第二节 矿石地球化学研究
        一、样品制备和测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三节 硫化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四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一、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讨论
        三、小结
第七章 矿床成矿条件分析与成因研究
    第一节 昆盖山北坡阿克塔什铜-金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条件
        一、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二、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
        三、成矿流体来源
        四、成岩成矿时代
        五、矿床成矿过程
    第二节 昆盖山北坡萨洛依铜矿矿床成因与成矿条件
        一、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二、火山岩与成矿的关系
        三、成矿流体来源
        四、成岩成矿时代
        五、矿床成矿过程
    第三节 矿床成因类型
    第四节 成矿模式
    第五节 找矿模型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认识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下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西昆仑成矿带中段遥感信息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矿产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区域成矿分区
    2.4 成矿地质特征
第三章 遥感图像处理及信息增强方法研究
    3.1 波段选择
    3.2 影像融合
    3.3 数据纠正
    3.4 图像镶嵌
    3.5 岩性及构造信息增强
第四章 遥感地质解译及岩石矿物波谱反演
    4.1 遥感地质解译
    4.2 波谱测试及岩石矿物反演
第五章 矿化蚀变信息提取与异常筛选
    5.1 矿化蚀变异常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5.2 异常提取结果
第六章 典型矿床特征及遥感找矿模型建立
    6.1 黑恰菱铁-赤铁矿
    6.2 黑恰南铜铅锌矿
第七章 遥感找矿靶区圈定、查证与成矿综合分析评价
    7.1 中昆仑(中央地块)FE-CU-PB-ZN-水晶-白云母-玉石-石棉矿带
    7.2 慕士塔格-阿克赛钦(陆缘盆地)FE-CU-AU-PB-ZN-RM-白云母-宝玉石矿带
第八章 结语
    8.1 主要成果
    8.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西昆仑北缘库斯拉甫一带寒武纪中酸性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和岩石学特征
2 测试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锆石U-Pb年龄
    3.2 地球化学特征
4 讨论
    4.1 两序次岩体的关系
    4.2 成因类型和源区
    4.3 形成环境分析
    4.4 早古生代西昆仑北缘的岩浆活动-构造事件
5 结论

(9)西昆仑塔县—康西瓦构造带印支期变质、岩浆作用及布伦阔勒岩群的形成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分析方法
    1.5 取得的研究成果
    1.6 工作量
    1.7 矿物缩写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西昆仑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
    2.2 布伦阔勒岩群
第三章 西昆仑塔县-康西瓦麻粒岩
    3.1 塔县高压泥质麻粒岩
    3.2 塔县高压基性麻粒岩
    3.3 石榴石辉石岩
    3.4 康西瓦泥质麻粒岩
    3.5 康西瓦基性麻粒岩
    3.6 小结
第四章 康西瓦构造带印支期花岗岩
    4.1 康西瓦西岩体
    4.2 三十里营房东岩体
    4.3 麻扎西岩体
    4.4 麻扎北岩体
    4.5 胜利桥复式岩体南部岩体
    4.6 胜利桥复式岩体中部岩体
    4.7 胜利桥复式岩体北部岩体
    4.8 小结
第五章 布伦阔勒岩群
    5.1 概况
    5.2 布伦口铜厂沟剖面
    5.3 孜落依铁矿剖面
    5.4 塔县-班迪尔剖面
    5.5 赞坎铁矿剖面
    5.6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高压麻粒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6.2 印支期花岗岩的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6.3 康西瓦构造带构造演化期次初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10)西昆仑麻扎地区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西昆仑造山带的研究状况
        1.2.2 麻扎-康西瓦构造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系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域构造演化
第3章 研究区岩浆岩岩石学特征
    3.1 岩体地质特征
    3.2 岩石岩相学特征
第4章 研究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测试方法
    4.2 常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4 稀土元素特征
    4.5 构造环境特征
第5章 研究区岩浆成因
    5.1 岩浆岩的形成
    5.2 构造对岩浆岩的控制作用
    5.3 研究区构造演化概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新藏公路128公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帕米尔地区古特提斯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来自花岗质岩石的证据[D]. 汤文坤.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
  • [2]西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花岗岩类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D]. 魏小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07)
  • [3]塔里木西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D]. 叶现韬.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4]西昆仑昆盖山火山岩构造环境与典型矿床研究[D]. 慕生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8)
  • [5]西昆仑成矿带中段遥感信息综合找矿预测方法研究[D]. 王晓鹏. 长安大学, 2015(01)
  • [6]阿尔金—祁连—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结晶岩年代学研究进展[A]. 董顺利,李忠,高剑,朱炼.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 2014
  • [7]西昆仑北缘库斯拉甫一带寒武纪中酸性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J]. 黄建国,杨瑞东,杨剑,崔春龙,侯兰杰. 地球化学, 2013(05)
  • [8]阿尔金—祁连—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结晶岩年代学研究进展[J]. 董顺利,李忠,高剑,朱炼. 地质论评, 2013(04)
  • [9]西昆仑塔县—康西瓦构造带印支期变质、岩浆作用及布伦阔勒岩群的形成时代[D]. 杨文强. 西北大学, 2013(11)
  • [10]西昆仑麻扎地区岩浆岩岩石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宋志冬. 成都理工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西藏公路沿线128公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