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植物源农药及农药市场动态

部分植物源农药及农药市场动态

一、部分植物农药杀虫剂市场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靳莹莹,张鑫蕊,孙瑞峰[1](2014)在《浅议微生物农药的国际市场及专利状况》文中研究表明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让我们见识了全国各地的特色食材和美食生态,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社会上毒豇豆、毒韭菜、毒生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事件的频频发生,让人们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大呼过瘾的同时,更加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由于我国农作物长期以来过度依赖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导致农药残留问题日益显现。基于此,生物农药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的微生物农药以其高效广谱、安全环保等优势正

孙捷[2](2012)在《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研究 ——以广西两村为例》文中提出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以机械化为典型特征的化学农业向前推进,与农业有关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日益严重;以化肥、农药广泛使用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土壤生产率下降、环境退化,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遭受挑战。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出路已成学界共识,并吸引来自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环境经济学等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农业一直是“靠天生长”的高风险弱质产业,因而生态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其对于生产主体的高风险性更是自不待言。如何实现农户与其他乡村社区参与主体在农业生产中风险与激励相容,是发展生态农业所面临的难题。“社区参与”是政治学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它通常是指一定地域的居民群众、民间社团及其它非官方社会组织(通常不包括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作为参与主体,以某一项目为依托,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有目的的活动。有学者认为它是公民承受其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愿行为的形式,从这个意义来说,它有明显的非官方性,自治性等特色。而生态农业是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的有益事业,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无疑可视为社会公共事务,同样需要相关利益者作为主体,参与其中。“期权”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一种机会权利的买卖,即一方在向对方支付一定风险补偿(类似一定数额的货币或类货币等价物)后,即拥有,可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以一定价格获得相关价值的机会权利。本研究尝试结合“社区参与”和“期权”上述两概念,来讨论生态农业的发展问题。据此,本研究将“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界定为相关利益者以风险分担的期权交易方式为一定地域的村社内农户(或通过合作组织)提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综观学术界对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多认为生态农业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农户及所在村社相对弱势,权利不足。另有学者将生态农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相联系,认为提升农户及所在村社的能力是破解生态农业发展不足的有效路径。而对于如何提升农户及所在村社的能力,驱动生态农业发展之对策有二:其一,政府向社区合作组织“赋权”,即通过增加农户及所在村社的权利、能力、权力和自由,有效驱动社区成员参与生态农业,自下而上(有别于政府以行政权力强推)地从社区层面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其二,以村社为基本单元,以城乡合作方式,引入城市消费者、合作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村社生态农业,扩大社会资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这被认为是建设生态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上述两种研究,无论是“赋权”说,还是“多元主体参与扩大社会资本”说,存在共性价值:一是,均以扩大或提高农户权益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二是,以扩大社会资本(包括技术、组织资本、营销网络资本等)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助推力。但已有研究,尚留有值得探索的空间。它忽视了“权”和“社会资本”两者之间的联系。因为政府赋予农户的“权”,如因家庭承包而获得的农业生产经营权,是一束权利束,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权”的分割、让渡与“社会资本”的趋利流动是一个社会必然,两者的结合也是市场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本研究着眼于已有研究成果,从两者结合的角度出发,将期权理论引入生态农业风险分担的分析框架,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思路,即研究农户将政府已赋予的生产经营权之一部分分割,在产、供、销过程中让渡权利(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给市场,以社区为载体,引入多个利益相关人,以期权分担风险为交易方式,获得社会资本,发展生态农业。本研究认为:农户手中的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也是一种权利,可以期权方式交易,即农户卖出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获得风险补偿(补偿不局限于货币,还包括技术、社会关系、营销网络、组织资本等形式);其他参与者购买“投入机会”,获得未来可能的生态农业发展衍生出的多功能价值。当它作为一种资源要素,投入市场用于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交换,会以风险补偿方式使农户获得技术、社会关系、彼此的信任和营销网络的扩大等等社会资本,这些扩大的社会资本进而能调动农户,着眼于不同利益,和其他社区参与主体,一道积极参与、发展乡村社区生态农业。这是本研究与上述已有研究在关于农户的“权”、期权交易、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之理论上的不同之处。目前,尚未见到以分担风险的期权交易方式运作“投入机会”(农户所有)扩大村社内农户社会资本,推动乡村生态农业发展为内容的“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研究。但广西X县Y村、Z村从2005年开始,至2010年,进行了“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的五年有效尝试。该实践主要是“权”(农户拥有)与“社会资本”(利益相关人拥有)以期权交易方式交换,来发展生态农业,即相关利益者以分担风险的期权方式运作“投入机会”(农户拥有),为一定地域的村社内农户(或通过合作组织)提供社会资本,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因而被分解为三部分:首先是分担自然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包括分担自然风险的期权交易方式“育种与技术推广”;与之相关的期权交易方式“农户田间学校”,即一方面农户通过卖出手中所拥有的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技术采纳机会)给参与主体,由此参与主体可以在未来以一定价格获得生态农业的相关多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参与主体通过购买农户的一项“投入机会”,提供给农户有机技术推广、技术补贴、城乡社交、信息等,维护有机农产品生产网络正常运行。这对农户而言,是获得了所需的社会资本注入。这样,通过一套自然风险分担的期权交易组合,运作“投入机会”(农户所有),扩大农户的社会资本,生态农业生产发展起来。其次是分担市场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包括分担市场风险的期权交易方式“共同购买”;与之相关的期权交易方式“庆丰收”,即一方面农户通过卖出手中所拥有的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市场参与机会)给参与主体,由此参与主体可以在未来以一定价格获得生态农业的相关多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参与主体通过购买农户的一项“投入机会”,提供给农户有机技术推广、技术补贴、城乡社交、信息等社会资本,维护有机农产品生产网络正常运行。这样,通过市场风险分担的期权交易组合,“投入机会”(农户拥有)与“社会资本”实现了交换,农户有条件采用更广泛的途径配置生产资源要素,进行生态农业生产。第三是分担制度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包括分担制度风险的交易方式“第三方融资”;合作社组织进行的期权管理;政府行政机构及所属部门的期权化使用资源,和与之相关的期权交易方式“社区基金管理”,即一方面农户通过卖出手中所拥有的一项生态农业生产“投入机会”(组织合作机会)给参与主体,由此参与主体可以在未来以一定价格获得生态农业的相关多功能价值;另一方面,参与主体通过购买农户的一项“投入机会”,提供给农户所需的社会资本,维护有机农产品生产网络正常运行。这样,社区合作组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部门、环境NGO组织通过制度风险分担的期权交易制度组合,运作“投入机会”(农户所有),扩大社会关系网络的力量,保证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广西X县Y村、Z村五年“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参与各方形成了一个利益相关人期权权利关系结构,最小化了消费者与农民家庭农业生产对接的交易成本;二是参与各方以期权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盈利模式,获得了成本节省效益;三是参与各方不断增长了支撑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能力,从而得以确保资源要素不断投入交换,得到有效配置。由此,食品安全、环境健康、农户增收、城乡互动等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也得到实现。最后本研究依据前述广西X县Y村、Z村五年“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实践,分析了以“期权”方式增大农户社会资本的“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之具体内涵:一是“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多元分担生态农业生产风险的期权交易机制,是产、销融合的城乡合作;二是“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实质就是参与乡村社区主体和农户共同形成一个有效配置资源要素的期权激励、约束体系;三是“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长期执行后,会成为人们的文化多元互动载体,进而实现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分散组织化。由此,得出本文的核心观点:以“期权”方式增大农户社会资本的“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是一种切实能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可供选择的模式。

王燕[3](2007)在《辣椒素类物质分析及其感官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辣椒(Capsicum)是茄科辣椒属植物,在近几十年成为了全世界消费量最大的果蔬之一,全球辣椒和辣椒制品多达1000余种。由于辣椒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辣椒及其制品的开发和研究已不仅限于食品行业,正扩展到医药、军事及化工等各种领域。辣椒素类物质作为辣味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其含量是辣椒及其制品十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质量指标,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其准确定量。由于辣椒的辣度与辣椒的市场售价和食品加工的质量密切相关,国际上已经有统一的反映辣感强弱的标准,例如ISO 3513辣椒——斯科维尔(Scoville)指数的测定。但我国至今还没有相关标准,致使我国辣椒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辣度表示方法。这是辣椒及制品标准化进程中必要而紧迫的一个环节。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应用HPLC-UV方法对辣椒及辣椒制品中的辣椒素类物质含量进行分析并对辣度进行了评价;(2)应用HPLC-APCI-MS方法对不同来源野山椒中的辣椒素类物质及其同系物进行初步鉴定;(3)比较了Scoville感官评定法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辣度的评价的差别;(4)研究了温度、酸、食盐、蔗糖、味精、食用油等因素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及其感官特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HPLC分析的推荐色谱条件是:色谱柱: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或相当型号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65+35);进样量:10μL;流速:1mL/min;紫外检测波长:280nm;柱温箱温度:30℃。样品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回收率分别为95.6%和94.7%;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在0.05 mg/L~15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本方法检出限为: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均为100ng;检出浓度: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均为0.75mg/kg。结果表明,本测定方法较以往的文献所提供的辣椒素的检测方法更快速、简便、准确。通过HPLC-APCI-MS分析,初步鉴定出包括辣椒素、二氢辣椒素、降二氢辣椒素三种主要辣椒素物质和高辣椒素、高二氢辣椒素等微量辣椒素物质在内的15种辣椒素类物质及其异构体。同时证实野生辣椒比种植的辣椒中含有更丰富的辣椒素类物质,而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辣椒中所含的辣椒素类物质种类也有所差别。本研究探索了温度、酸、食盐、蔗糖、油及不同储藏条件、时间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处理是引起辣椒素类物质损失的关键原因,因此辣椒加工过程中应避免过度(>190℃)的加热。辣椒素类物质的稳定性随着酸、碱性的增强而逐渐降低。低浓度的盐对辣椒素稳定性影响较小,高浓度盐(浓度大于12%)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尤其辣椒制品中,随着储藏时间延长,食盐对辣椒素类物质的破坏作用增强,所以辣椒制品中为保存辣椒素类物质这一类活性成分,不宜添加过多的食盐。辣椒素类物质在有油存在的条件下更稳定,并且油的添加量越大越有利于辣椒素类物质的保存。辣椒制品储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量食盐在0%~12%、柠檬酸在0%~0.45%、油在0%~120%和蔗糖在0%~6%浓度范围,对辣椒素类物质的稳定性均不造成显着影响(P=0.165,0.567,0.667,0.593>0.05)。在9个月的储藏试验中,研究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在减少。另外,辣椒经绞碎或粉碎、加热等加工处理后,辣椒素类物质部分被破坏,含量降低。实验证明低温(0~4℃)条件下储藏,更有利于辣椒素类物质的保存。由于中国人习惯用度来量化一些指标,如甜度、酒度等,为了合理表示辣味强弱程度(辣度),在Scoville感官评定法基础上,确定了Scoville指数(SHU)和度的关系,辣椒素类物质含量越高,辣度越大。150SHU=1度(辣度)。本研究用Scoville感官评定法对干辣椒样品的辣度进行了评定,结果与HPLC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证实Scoville感官评定法方法简单、结果可靠,适合辣椒的辣度测定。但此方法较费时,且对品评员的要求很高,必须要经过反复挑选和培训。用感官评定法研究调味剂、食用油对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油(2%~12%)、柠檬酸(0.1%~0.6%)、蔗糖(1%~6%)、硫酸奎宁(10mg/kg~60mg/kg)对辣度均有明显降低作用。食盐(1%~6%)和味精(0.1%~0.6%)虽然能降低辣度,但影响相对较小。一般调味剂及食用油的添加量越大,辣度降低幅度也随之增大。但食盐的影响不遵循此规律。

李庆[4](2007)在《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紧缺,提倡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既不以破坏农业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农业的发展,又要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目的。从宏观形势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重要决策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模式及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县域尺度是具有比较完整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功能的基层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单元,是一种以特定行政区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城乡社会的各种矛盾在此交汇,县乡的各种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都在此处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浅山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单元,对其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进行研究,对于该区域更好地发挥经济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之后,在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在发展模式与途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论文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以及对目前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框架,主要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的目标、构建原则、影响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结构框架。论文重点对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出一个系统分析,主要包括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类型、阶段、结构,并对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结构以及保障措施。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相关研究的分类标准,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于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2)从人均农业总产值的标准看,尚志市已经接近发达阶段;从收入的角度看,尚志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70%左右。因此,综合两个构成指标来看,尚志市的农业仍处于发展阶段。(3)尚志市农业(主要为种植业)、牧业的比重较大,为主导产业;林业次之,而渔业的比重很小,不超过4%。从种植业内部结构来看,粮食作物的比重偏大,经济作物的比重偏小。根据尚志市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该市的种植业结构没有反应出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蔬菜和瓜果类作物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4)通过对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借助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度、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度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值等指标,进一步明确了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特征。尚志市农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度呈上升趋势,尽管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度近年来略有下降,但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程度逐年提高。从协调度指数可以看出,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下降趋势;(5)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包括经济体系、生态体系、社会体系、技术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卢秀茹[5](2006)在《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棉花生产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任务。棉花作为一种工业初级原料,商品率高达95%,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棉花产业不仅是我国3亿棉农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关系到1000万纺织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稳定及棉纺工业发展。 针对棉花生产、经营出现大小年的局面,价格忽高忽低,质量不能保证,出现惜售、压库、霉烂、变质等情况。本文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对棉花生产、经营、管理风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综合性研究。全文共分九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第一章阐述了问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应用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现状,明确了行文过程中几个重要概念,如风险、风险管理、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等;描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内容和框架,提出了本研究的创新点。 2.第二章给出了信息技术规避棉花风险的基本理论:(1)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信息经济理论;(2)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的风险,与人们的风险偏好密切相关,但带来的效用是不可低估的;(3)信息技术的外溢效应带动着整个棉花链条的生产率提高,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棉农的福利待遇:(4)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棉花的精准生产,开展了期货期权交易,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程度;(5)农业生产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农业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产出关系;(6)风险管理理论为人们认识风险、利用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3.第三章分析了我国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现状。认识了棉花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风险种类,了解了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情况以及加剧我国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第四章分析了棉花产业与其它各业的市场关系、棉农因素、体制因素、市场环境等对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分析的影响。 4.第五章阐述了规避棉花生产风险,由于棉花生产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而且面临着物资风险、生长管理风险、区域规划风险和种植风险,对种植面积、产量、贸易、政策等信息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利用时间序列预测法构建了单位面积产量的预测模型以及生产与消费的相关关系,以供棉农参考,规避决策风险。同时,辩证利用棉农行为与信息技术采用特点,提高棉花的精准生产。 5.第六章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转移、回避价格风险,进行风险投资获取风险收益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棉花经营成本,摒弃了棉花现货交易的诸多缺陷,可以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风险控制、节省仓储资金、稳定供销渠道,赚取风险利润。 6.第七章阐述了棉花风险管理的客观必要性,分析棉花分析管理的战略意义及目标基础上,提出了风险控制、风险融资、内部风险抑制等风险管理方法,期货期权、保险市场作为风险管理的措施。构建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棉花风险管理体系结构。 7.第八章提出了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建立信息网络体

郑冬梅[6](2006)在《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有害生物的防治剂,生物农药可有效控制农林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生物农药的特性赋予了其对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生物农药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研究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对于政府部门科学制定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实现生物农药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保障我国经济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建设我国农产品安全体系等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植物保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环境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生物农药发展的历史、现状,比较了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差异,认真分析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状况,揭示了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内外部制约因素。同时,系统地研究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对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创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框架和对策。 全文总体分七个部分: (1)基于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化学农药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有待加强和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较为薄弱等,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确立研究的框架和方法,提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 (2)阐述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背景。首先导出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工业与生物农药产业的概念和内涵,继而深入探讨与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相关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植物保护理论与农药管理理论,以及产业政策理论,环境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经济理论;其次论述了生物农药产生发展的相关背景,如人们的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变化等。 (3)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对比分析。本部分总结了国内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并对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特征与轨迹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研究认为主要优势在于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领域及生物农药资源方面;但生物农药生产的工业化技术落后,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如产业政策、金融体系、人才资源薄弱,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和农民对使用生物农药的唯经济效益目的等是主要劣势。 (4)中国生物农药产业与化学农药产业的竞争力比较研究。本部分从产业竞争力要素角度,分析中国生物农药产业的竞争力结构特征和产业演变趋势,比较了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农药的需求量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化学农

何丽华[7](2005)在《农药行业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农药行业也出现了全球化发展趋势。本文运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主要从生产能力、需求状况、行业竞争结构、企业组织和战略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药行业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寻我国农药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目前,我国农药行业在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等条件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存在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体制性障碍、企业战略管理偏差、核心竞争力较弱等不足,缺乏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很难与国外农药行业抗衡。针对以上不足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农药行业的对策措施。

李凤岚[8](2004)在《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是基于2001年9月至2003年8月间在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进行植物区系与植被的科学考察时,本文作者对所采集的4000余号种子植物标本进行整理、鉴定、研究的总结。根据实际调查结果统计可知,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0科、372属、79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裸子植物3科、6属、11种;被子植物87科、366属、786种,(双子叶植物76科、295属、657种,单子叶植物11科、71属、129种)。其中有2种为河北省种子植物新记录,即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 Kuang et H.C.Fu)、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cernua(Thunb.)Bercht.et Opiz.)。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90科中,含22种以上的优势科有15科,共有227属,525种,占该区总科数的16.7%,总属数的61.0%,总种数的65.9%。种数(包括种下等级)超过10种以上的优势属有6属、92种;优势属数占该区总属数的1.6%,所含种数占保护区总种数的11.5%。本区系种子植物中的单属科仅4科,占保护区总科数的4.4%。在本区域中仅有一属的科即区域单属科较多,总计43科,占区域总科数的47.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复杂性。单种属13属,占保护区总属数的3.5%,寡种属23属,占保护区总属数的6.2%,反映了保护区植物区系在起源上有其古老性的一面。根据Drude等人以植物的形态、外貌和生活方式为基础的生活型分类方法,将保护区内的种子植物划分为乔木、灌木、藤本、多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等生活型。保护区种子植物中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共计632种,占该区总种数的79.3%,木本植物较少,计149种,占该区总种数的18.7%,藤本植物仅16种,占该区总种数的2.0%。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植被的特点。 根据吴征镒教授(1991,2003)对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观点,将保护区种子植物372属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成分154属、419种,占保护区总属数的48.1%,总种数的64.8%,居保护区15个分布区类型中的首位。热带成分共有47属、64种,占保护区总属数的12.6%,总种数的8.0%。统计结果表明,保护区植物区系体现了显着的北温带性质。一定数量的热带性质类群的存在表明了该区系在起源上具有一定的热带色彩。 根据R/T值(热带性质属与温带性质属的比例)的大小排列,对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与其他10个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纬度的升高,R/T值呈下降趋势,即热带性质降低,温带性质加强,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规律。通过对11个地区间的共有属及其相似性系数的统计,并以植物区系谱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对这些地区之间的相似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滦河上游与小五台山在区系组成上相似性最高,而与甘肃敦煌自然保护区的相似性最低。同时,植物区系的纬向变化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保护区内的资源植物可分为原料性资源植物和非原料性资源植物两大类。共有原料性资源植物713种(按用途累计),分为十三大类:野生纤维植物58种,野生淀粉及糖类植物53种,野生油脂植物62种,野果植物38种,野菜植物70种,野生保健饮料食品植物18种,野生药用植物100种,野生农药植物75种,野生芳香油植物50种,野生鞣料植物63种,野生树脂、树胶植物6种,野生蜜源植物41种,野生饲料植物79种。此外,保护区还有大量的非原料性资源植物,包括野生花卉植物、改良土壤植物和种质资源植物等。 结合保护区种子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种群数量以及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标准原则,将保护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初步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保护区有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5种,三级保护植物11种。其中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有5种,分别是: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olicus)、野大豆(Glycine soja)、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本文附有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其他重要资源植物及参考文献140篇。文内有图5张、表12个、图版1个。

刘志民[9](2003)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理论回顾(范畴界定、支撑理论、成长规律及评价指标)、现状分析(国内外现状、国际经验与国内差距、问题及成因)和战略选择(战略意义、需求分析、重点领域、对策思路与发展建议)方面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作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农业高新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概念作了限制和概括,明晰了研究范畴。认为:“农业高新技术”就是应用于农业的高新技术,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海洋技术和生态技术等在农业上应用。从技术领域可以划分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三大方面;从技术开发层面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传感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诊断施肥技术、工程管理技术和无疫害生产技术等18 项;从产业应用层面可以划分为动物快速繁殖、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AES)的建立、设施(工厂化)农业等20 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被限定为特指中国的知识、技术和资金高度密集的新型农业产业,是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技术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范围包括农业生产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其存在形式通常是科、农、工、贸一体化的联合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则被定义为“在我国,是指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要构成要素独立形成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生出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或是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涉农产业、生产出富含高新技术的新型农产品或加工品的过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质是高新技术在涉农产业的企业化和市场化,通常是科、农、工、贸一体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本质都是产业化,都与农业发展有关,而且都面向农户,将农户引向市场。二者的差异在于其成长背景、构成要素、目标模式等。2.运用公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品属性、产生机理、发展特性、供给机制及发展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综合,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不管农业高新技术的性质如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本身已经具有了混合品属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品属性,决定了供给机制是一种集市场机制创新行为与政府功能创新行为于一体的新型生

戴小枫[10](2003)在《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生物灾害每年造成了巨大损害,常年发生灾害面积超过30亿亩次,损失粮食15%、棉花25%以上,严重制约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危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战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是一个综合性和专业性密切结合的复杂问题。为此,作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多种方法,从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不同层面和方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研究。 本项研究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探讨21世纪农业发展新时期中国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战略问题,重点在以下领域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 一是系统的分析了国际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论文以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为重点,从农业减灾、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现代高新技术农业应用等多角度对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草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研究与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分析,对与植物保护技术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重点的回顾、总结和评述,对当前国际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动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提出了生物技术应用空前加速、数字化发展全面渗透、技术的环保性和效益性要求更加严格、GMO安全性和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问题异军突起、“一地多灾”综合灾变机理研究已现端倪、区域性多对象多目标可持续控制势在必行等国际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二是首次提出了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在系统回顾、总结分析国际植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凝练出带头学科交替拉动和科学革命质变起爆的植物保护科学发展模式,需求牵引的单个技术更迭与科学先导的技术体系综合发展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规律,给出了未来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生物技术一马当先,高新技术多点起爆,互作机理核心支撑,4部引擎联合驱动,全面推进植物保护科学技术革命,建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支撑的新型植物保护科学技术体系”的模式和发展道路。 三是综合性地提出了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优先方向和重点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和系统阐述了生物农药、环境相容化学农药、农业转基因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等“4部引擎”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以及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在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关键技术等不同技术层次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优先方向是有害生物一作物互作机理研究、生物农药创制、环境相容化学农药开发、农业转基因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等五大领域;针对植物保护科学技术自身特点、发展规律和我国现状,提出了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下,未来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中应始终把握和坚持“4个紧密结合”的原则,即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基础研究、基础性工作紧密结合,前沿高技术与传统常规技术紧密结Z‘ 四是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从组织制度和体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把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问题纳入国家生物安全整体战略的发展新观念,提出了成立农业生物灾害国家管理委员会,建立官方植保官制度,改革我国农林动植物有害生物检疫检验管理体制,建立农业生物灾害公共危机应急控制制度和机制,完善动植物有害生物预防控制测报系统,加强动植物有害生物防灾减灾保障系统建设。 2.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在完善和建立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中,提出新建立“植物检疫与植物保护法”、“官方植物保护官试行条例”、“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法”、“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法”等法规,以及修改和补充“农业法”、 “环境保护法”、“对外贸易法”、“国家公共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等政策建议。 3.从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角度,研究提出了坚持农业生物灾害的社会公益性质不动摇、农业科研公益性定位不动摇、农业科研基地国家投资主体地位不动摇、农业科学技术的完整体系不动摇、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渠道和机制不动摇、坚持政府对公共产品实行积极干预的方针,坚持国家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用好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改革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现有的支持方式、增加国家财政对植物保护技术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投入等政策建议。 4,在国家科技政策建议中,针对一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保障支撑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心五大基地”(即植物保护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基地、农业应用微生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研究基地、农业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研究基地、新型农药创制基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基地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创新能力建设)的布局和建议,以此为基础建设以国家植物保护科研基地为核心、区域性植物保护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和网络的国家植物保

二、部分植物农药杀虫剂市场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分植物农药杀虫剂市场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浅议微生物农药的国际市场及专利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生物农药的定义及其特点
二、微生物农药的国际市场
    (一)美国市场
    (二)欧洲市场
    (三)国内市场
三、微生物农药的专利状况
    (一)美国专利
    (二)欧洲专利
    (三)国内专利
        1. 微生物农药的专利申请量随时间逐年递增
        2. 微生物农药的专利申请量在各省分布不均
        3. 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4. 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细菌类和真菌类
四、微生物农药的国内发展展望

(2)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研究 ——以广西两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时代背景: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农业研究的重大课题
        1.1.2 现实困境: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1.1.3 分担风险的期权理论发展背景
        1.1.4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学术回顾与研究述评
        1.2.1 关于生态农业的内涵
        1.2.2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
        1.2.3 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
        1.2.4 关于社区参与及其和生态农业的关系
        1.2.5 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逻辑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
    1.5 本文的创新
2.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风险分析及期权的引入
    2.1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区别及其前景
    2.2 发展生态农业的风险
    2.3 基于前景和风险的期权引入
    2.4 小结
3.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之相关关系的理论分析
    3.1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之相关主体关系的分析
        3.1.1 期权、生态农业发展、农户、消费者关系分析
        3.1.2 期权、生态农业发展、社区合作组织关系分析
        3.1.3 期权、生态农业发展、政府部门、环境NGO关系分析
    3.2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的运作分析
    3.4 小结
4. 个案经验分析:以广西两村为例
    4.1 个案选择与调查方法
        4.1.1 个案选择的理由
        4.1.2 个案村简介
        4.1.3 变量分析、调查过程及资料收集
    4.2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的主体
    4.3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的载体
    4.4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的运作框架建构
        4.4.1 分担自然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
        4.4.2 分担市场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
        4.4.3 分担制度风险的期权交易运作
    4.5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的绩效分析
        4.5.1 经济绩效:多元共赢的融合
        4.5.2 环境治理绩效:小农经济合作组织能力与国家效率的同构
    4.6 小结
5.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5.1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是产销融合的城乡合作
    5.2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是期权激励、约束体系
    5.3 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支持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分散化组织
    5.4 小结
6. 总结
    6.1 核心观点的理论意义
    6.2 政策涵义及启示
    6.3 本文的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一):半结构访问提纲及问题
附录(二):图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辣椒素类物质分析及其感官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辣椒概述
        1.1 引言
        1.2 辣椒的加工产品现状
    2 辣椒素类物质研究进展
        2.1 辣椒素类物质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2 辣椒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2.3 辣椒素类物质的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2.4 辣椒素类物质的应用研究进展
    3 辣椒素类物质的感官性质研究
        3.1 辣味
        3.2 呈辣机理
        3.3 辣椒的辣味感官测定法
        3.4 辣味与各种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4 本研究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4.1 立题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辣椒素类物质的HPLC分析及辣度表示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预处理方法
        2.2 最佳色谱分析条件的确定
        2.3 线性范围的确定
        2.4 测定方法的精密度
        2.5 加样回收试验
        2.6 辣椒素总量计算及辣度表示方法
        2.7 测定方法实验室内一致性试验
        2.8 测定方法试验室间比对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3.1 测定方法
        3.2 方法特点
        3.3 辣度
第三章 辣椒素类物质的HPLC-MS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野生野山椒
        2.2 云南野山椒
        2.3 广西野山椒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辣椒素类物质的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2.2 pH值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2.3 食盐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2.4 油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2.5 温度、pH、食盐和油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的交互影响
        2.6 辣椒粉储藏试验
        2.7 辣椒制品储藏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辣椒辣度的感官评价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样
        2.2 样品处理
        2.3 样品提取液的制备
        2.4 空白液的设置
        2.5 品评员的挑选和培训
        2.6 重复性试验
        2.7 感官评价与HPLC测定结果的比较
        2.8 辣椒制品的感官评价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调味剂与食用油对辣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
        2.2 均匀实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辣味区段A′,B′,C′,D′的Scoville指数
    附录B 辣味区段A,B,C,D,E和F的Scoville指数
    附录C 品评条件及品评结果
    附录D 样品稀释液体积的选取示例
    附录E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介

(4)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1.1 区位论
        2.1.2 地域分工理论
        2.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4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人地关系协调论
        2.2.2 区域 PRED系统论
        2.2.3 区域发展控制论
        2.2.4 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理论
    2.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耗散结构论
        2.3.2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发展论
        2.3.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开放循环论
        2.3.4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控制论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3.1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3.1.1 社会背景
        3.1.2 生态利用
        3.1.3 发展理论
    3.2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途径
        3.2.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持续农业
        3.2.2 以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重点的持续农业
        3.2.3 以农户为中心的环保型持续农业
        3.2.4 以促进农业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持续农业
        3.2.5 以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为前提的持续农业
        3.2.6 以其它目的为目标的可持续农业
    3.3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经验
        3.3.1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3.2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具体措施
        3.3.3 国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经验
    3.4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3.4.1 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构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3.4.2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采取相应的政策
        3.4.3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体系构建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视角
        4.1.1 经济学的角度
        4.1.2 社会学的角度
        4.1.3 生态学的角度
        4.1.4 系统学的角度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4.2.1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选择
        4.2.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4.3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目标及原则
        4.3.1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目标
        4.3.2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的原则
    4.4 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结构
        4.4.1 政策体系
        4.4.2 投资体系
        4.4.3 技术体系
        4.4.4 生产体系
        4.4.5 流通体系
        4.4.6 社会体系
        4.4.7 生态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5.1 浅山区县域范围的界定
        5.1.1 中国地貌分类标准
        5.1.2 浅山区的界定
        5.1.3 选择尚志市作为案例研究的依据
        5.1.4 尚志市自然概况
    5.2 浅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及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5.2.1 浅山区县域经济的特征
        5.2.2 浅山区县域农业特点
        5.2.3 浅山区农业生产的特征
    5.3 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5.3.1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5.3.2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4 浅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4.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5.4.2 农业经营粗放化、农业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5.4.3 农民增收幅度小、生产积极性受挫、对农业投入有限
        5.4.4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5.4.5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思想意识比较落后
        5.4.6 农业经营规模小而繁,土地利用规模细碎化
    5.5 尚志市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5.5.1 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5.5.2 农业发展的产业状况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价
    6.1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类型分析
    6.2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6.3 尚志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分析
        6.3.1 尚志市的产业结构
        6.3.2 尚志市的农业结构
        6.3.3 尚志市种植业结构
    6.4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7.1 生产层面的制约因素
    7.2 生态层面的制约因素
        7.2.1 耕地资源的制约
        7.2.2 森林资源的制约
        7.2.3 水资源的约束
        7.2.4 草地资源的约束
    7.3 社会层面的制约因素
    7.4 技术层面的制约因素
    7.5 制度层面的制约因素
    7.6 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
    7.7 本章小结
8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及其建立
    8.1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8.1.1 高效的农业生产能力
        8.1.2 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保护
        8.1.3 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8.1.4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合理
    8.2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8.2.1 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8.2.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8.2.3 生态农业高度发展
    8.3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
        8.3.1 人口结构优化
        8.3.2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8.3.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8.4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8.4.1 品种技术
        8.4.2 资源节约技术
        8.4.3 资源持续利用型技术
    8.5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8.5.1 土地制度
        8.5.2 农民组织制度
        8.5.3 农业投融资体制
    8.6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8.6.1 农业产业支持政策
        8.6.2 农业资源保护政策
    8.7 本章小结
9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保障措施
    9.1 通过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9.1.1 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经营
        9.1.2 推动农业第二次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9.2 通过理念创新优化发展模式
        9.2.1 加强对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帮助农民克服短期行为
        9.2.2 提高农民生态意识,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9.2.3 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9.3 通过机制创新 促进社会发展
        9.3.1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9.3.2 有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9.3.3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9.4 通过科技投入 加快技术创新
        9.4.1 健全科技投入机制,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9.4.2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9.4.3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9.5 通过制度创新 保障持续发展
        9.5.1 改进林地、耕地管理制度
        9.5.2 建立与完善农民组织
        9.5.3 建立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机制
    9.6 通过机制创新 转变增长方式
        9.6.1 尚志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9.6.2 建立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9.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应用研究现状综述
        1.3.3 中美棉花政策的比较
    1.4 概念的界定
        1.4.1 棉花生产经营
        1.4.2 信息技术
        1.4.3 农业信息技术
        1.4.4 不确定性
        1.4.5 风险
        1.4.6 风险管理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内容和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技术路线
        1.5.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1.6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经济理论依据
    2.1 信息经济理论
    2.2 风险效用理论
    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3.1 信息技术要素对生产力要素的影响
        2.3.2 信息技术可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2.4 精准农业理论
        2.4.1 精准农业的技术内容和要求
        2.4.2 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准农业的科学性原则
        2.4.3 精准生产技术作用机理
    2.5 农业生产经济学理论
        2.5.1 农业生产函数分析
        2.5.2 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市场分析
    2.6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6.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6.2 识别自然风险
        2.6.3 识别市场风险
        2.6.4 风险分析方法
        2.6.5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现状
    3.1 棉花风险的种类
        3.1.1 棉花自然风险
        3.1.2 棉花市场风险
        3.1.3 政策风险
        3.1.4 体制风险
        3.1.5 信用风险
        3.1.6 社会风险
        3.1.7 健康及生态风险
        3.1.8 信贷风险
    3.2 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情况
    3.3 加剧我国棉花风险的主要原因
        3.3.1 供求失衡
        3.3.2 成本增加
        3.3.3 生产价格波动剧烈
        3.3.4 粮棉争地现象严重
        3.3.5 灾害频繁
        3.3.6 缺乏合理的调控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因素分析
    4.1 棉花产业与其它各业的市场关系
    4.2 棉农因素
        4.2.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4.2.2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需求和传播途径现状分析
        4.2.3 农村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2.4 东营市农业科技信息协会的经验和成绩
    4.3 信息服务体系因素
    4.4 政策与体制因素
        4.4.1 政府观念的影响
        4.4.2 农村基层互助组织的衰落
        4.4.3 我国现有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
        4.4.4 期货市场发育不完善
    4.5 相关行业因素
        4.5.1 棉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5.2 充分发挥棉花行业协会的作用
        4.5.3 加大整改力度,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4.6 市场环境因素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的风险
    5.1 棉农采用信息技术的行为特征
        5.1.1 棉农固有的行为特性
        5.1.2 棉农采用信息技术的行为过程
    5.2 棉花生产风险的分析
        5.2.1 物资风险
        5.2.2 种植风险
        5.2.3 生长管理风险
        5.2.4 区域规划风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经营的风险
    6.1 棉花现货交易的特点
        6.1.1 传统棉花生产经营的弊端
        6.1.2 棉花现货交易的特点
    6.2 棉花价格变动对经营带来的风险
    6.3 棉花期货交易的产生和程序
        6.3.1 期货市场产生背景
        6.3.2 期货交易市场运行程序
    6.4 棉花期货市场需要新的市场环境
        6.4.1 价格市场化
        6.4.2 棉花产业化
        6.4.3 统一健全的棉花市场体系
        6.4.4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风险的协调
        6.4.5 高效的棉花储备运作系统
    6.5 期货市场的规避风险功能及经济效应
        6.5.1 期货市场的功能
        6.5.2 期货市场的经济效益
    6.6 套期保值交易的操作案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棉花风险管理
    7.1 实施棉花风险管理的客观必要性
        7.1.1 实施棉花风险管理提供行业安全发展空间
        7.1.2 实施棉花风险管理促进宏观调控规避风险
        7.1.3 实施风险管理控制棉花生产波动
    7.2 棉花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及目标
        7.2.1 实施棉花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涉棉人员的利益
        7.2.2 实行棉花风险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我国现有农业资源
        7.2.3 实行风险管理可实现棉花可持续发展
        7.2.4 实行风险管理可合理承担棉花风险损失
    7.3 棉花风险管理的方法
        7.3.1 风险控制
        7.3.2 风险融资
        7.3.3 内部风险抑制
    7.4 棉花风险管理体系结构
        7.4.1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体系
        7.4.2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财务管理体系
        7.4.3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商务管理体系
        7.4.4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物流管理体系
        7.4.5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市场管理体系
        7.4.6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对策建议
    8.1 建立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工作
        8.1.1 建立信息网络体系
        8.1.2 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工作
    8.2 提高棉花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启动储备棉应急机制
    8.3 棉花风险管理的措施
        8.3.1 期货期权风险管理
        8.3.2 保险市场的应用
    8.4 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强化棉农对风险的认识
    8.5 加强棉农信息素质教育
        8.5.1 确立棉农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
        8.5.2 提高棉农信息素质的途径和对策
    8.6 建立棉花数据库
    8.7 加强棉花信息化研究和服务,建立棉花预警系统
        8.7.1 研究和开发棉花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8.7.2 棉花预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8.8 加强棉花生产风险的管理措施
        8.8.1 设立棉花生产风险基金
        8.8.2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棉花生产的精准度
    8.9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回顾与展望
    9.1 全文的总结
    9.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高等农业教育

(6)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的起因
        1.1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
        1.2 化学农药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1.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较为薄弱
    2 基本概念
        2.1 农药
        2.2 生物农药
        2.3 产业
        2.4 生物农药产业及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定位
        2.5 生物农药工业
    3 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基本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4.1 技术路线
        4.2 研究方法
    5 追求的特色与创新
        5.1 本研究追求的特色
        5.2 本研究追求的创新
    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1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 生物农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植物保护科学理论
        2.1 生物农药在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中的作用
        2.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植保技术
        2.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农药管理学
    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理论
        3.1 环境经济理论
        3.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理论
    4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理论
        4.1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4.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理论
    5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5.1 关于产业组织理论
        5.2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6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动力机制
第三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背景研究
    1 生物农药与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
        1.1 农业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内容
        1.2 化学防治与生态安全
        1.3 生物防治与生态安全
    2 生物农药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2.1 农药残留
        2.2 安全食品生产
        2.3 生物农药在安全食品生产中的地位
第四章 中外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1 生物农药的发展历程
    2 国外生物农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2.1 国外生物农药的发展概况
        2.2 国外生物农药企业的特征
        2.3 全球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特征
    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3.1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
        3.2 我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的发展状况
        3.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问题
    4 我国生物农药与国外的差异比较
        4.1 登记数量上的差异
        4.2 产业水平上的差距
        4.3 产业竞争优劣势比较
第五章 中国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1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1.1 竞争的概念
        1.2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与定义
    2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
        2.2 产业竞争结构理论
    3 生物农药产业竞争结构
        3.1 生物农药行业中的竞争激烈
        3.2 竞争者众多
        3.3 买方市场明显
        3.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较高
        3.5 生物农药产业的进入障碍较化学农药产业低
        3.6 生物农药行业的撤退障碍较化学农药行业低
    4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演变分析
        4.1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4.2 农药(含生物农药)的技术扩散
    5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5.1 SWOT的内涵
        5.2 中国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
        5.3 分析结论
第六章 中国生物农药营销主体调查研究
    1 中国农药经营者的调查分析
        1.1 调查方法,
        1.2 农药经营者基本情况调查
        1.3 农药经营者对农药市场的看法
        1.4 农药经营者对生物农药的经营、态度和预测
        1.5 农药经营者认为的生物农药厂商状况
        1.6 农药经营者对农户购药行为的看法
        1.7 农药经营者对农药管理方面的认识
    2 中国生物农药销售模式分析
        2.1 中国生物农药的传统销售模式及其评估
        2.2 中国生物农药现行销售模式
        2.3 国内现行农药销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 国外及外资农药生产企业销售模式
        3.1 西方跨国公司在华农药企业销售模式
        3.2 北美及欧洲农药的销售模式
        3.3 台湾农药的销售模式
        3.4 国外农药生产企业销售模式创新
第七章 中国生物农药及农产品消费群体决策行为调查研究
    1 农户购药行为调查分析
        1.1 调查和分析方法
        1.2 调查的理论基础和条件假设
        1.3 农户购药决策行为调查
        1.4 农户购买农药的行为研究
        1.5 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的研究
        1.6 农户对国家农药管理政策的看法
        1.7 农户对生物农药的态度
    2 社会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认知
        2.1 社会公众农产品安全调查受访者基本情况
        2.2 关于农产品安全
    3 研究结论
第八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的涵义及作用
    2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析
        2.1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特点
        2.2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分析
    3 技术创新在生物农药产业内部的扩散方式
        3.1 扩散模式
        3.2 “扩散模式”与生物农药产业链
        3.3 促进技术创新的“产业链”效应
    4 当前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4.1 当前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4.2 影响中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深层因素
    5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
        5.1 自主创新模鸯
        5.2 模仿创新模杰
        5.3 合作创新模式
        5.4 创新模式的比粉
    6 建立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初步构想
        6.1 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涵义
        6.2 国家生物农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九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
    1 制度与制度创新
    2 传统制度的缺陷
        2.1 传统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与主要弊端
        2.2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2.3 传统农业经营制度的缺陷与弊端
        2.4 农药管理制度的缺陷与弊端
        2.5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滞后
    3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
        3.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新体制
        3.2 环境制度创新
        3.3 农业经营制度创新
        3.4 农药管理制度创新
        3.5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
        3.6 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约束
第十章 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机制
    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体系的内涵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
        1.2 价格机制的内涵
    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缺陷
        2.1 法律法规体系的缺陷
        2.2 标准体系的缺陷
        2.3 检验检测体系的缺陷
        2.4 认证体系的缺陷
        2.5 信息支持体系的缺陷
        2.6 执法监督体系的缺陷
        2.7 诚信体系的缺陷
    3 价格机制的作用与缺陷
        3.1 价格机制的作用
        3.2 价格机制的缺陷
    4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价格机制的对策思路
        4.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路
        4.2 价格机制在生物农药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思路
第十一章 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战略思路
    1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的专家预测
        1.1 专家调查法
        1.2 专家调查问卷法的组织
        1.3 专家预测结果
    2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3.1 加快推进生物农药产业市场化进程
        3.2 强化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扶持
        3.3 尽快完善《农药管理条例》、出台《农产品质量法》
        3.4 实施中国生物农药生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3.5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规范发展,推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
        3.6 在产业上强调规模化发展,形成核心,提高竞争力
        3.7 增加投入,突出重点,促进商品化品种的产业化进程
        3.8 加强生物农药标准和安全性研究,促进生物农药登记注册及商品化进程
        3.9 加快体制改革,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实质联合,提升生物农药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第十二章 总结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特点
    3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户购药、使用行为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农药经营者调查问卷
附录三 社会公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问卷
附录四 植物保护专家调查问卷(1)(2)(3)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接受)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致谢

(7)农药行业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 言
    1.1 论文研究的主题
    1.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相关竞争理论的概述
        1.2.2 理论分析
第二章 农药行业现状分析
    2.1 农药的定义和产品分类
    2.2 农药行业的特点
        2.2.1 农药行业的产业链位置
        2.2.2 农药行业与农业
        2.2.3 农药行业与环保政策
        2.2.4 农药行业与生物技术
    2.3 农药行业基本情况
        2.3.1 生产运行基本情况
        2.3.2 进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2.3.3 行业总体经济效益
    2.4 农药行业环境分析
        2.4.1 国际环境
        2.4.2 国内环境
第三章 农药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3.1 企业间的竞争
        3.1.1 企业数量和规模
        3.1.2 企业间的竞争程度
    3.2 行业潜在的竞争者
    3.3 行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4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5 行业的替代产品
第四章 行业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4.1 体制性障碍
        4.1.1 管理部门多头化
        4.1.2 农药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4.1.3 管理机制落后
    4.2 战略管理的缺失
        4.2.1 质量管理上不够严格。
        4.2.2 营销管理上方式方法落后。
        4.2.3 团队管理上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
    4.3 核心竞争力不足
        4.3.1 产品结构失衡。
        4.3.2 技术创新落后
        4.3.3 品牌优势不足
第五章 发展农药行业的对策分析
    5.1 整合资源 提高行业集中度
    5.2 创新机制 提高企业竞争力
        5.2.1 加强产品管理
        5.2.2 加强营销管理
        5.2.3 加强团队管理
    5.3 规避风险 开拓国际市场
    5.4 科学引导 促进农药行业的良性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8)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绪论
二.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
    2 地质地貌
    3 气候特征
    4 土壤
    5 植被
三.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1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
        1.1 区系组成
        1.2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1.3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与其他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2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及其利用
        2.1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概况
        2.2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类型和代表种类
        2.3 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3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植物及保护对策
        3.1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植物
        3.2 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受威胁原因分析
        3.3 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
    4 河北省新记录种
五. 总结与讨论
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Ⅱ: 其他重要资源植物
致谢:

(9)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与空间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分析框架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第2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农业高新技术
    2.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2.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3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支撑理论构筑
    3.1 “混合品属性”理论
    3.2 诱致变迁与技术创新理论
    3.3 企业主体与市场驱动理论
    3.4 产业结构优化与高度化理论
    3.5 关联与规模经济理论
第4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机制分析
    4.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
    4.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机制
    4.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甄别标准
    4.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类型划分
第5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指标研究
    5.1 构筑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
    5.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5.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方法
    5.4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5.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6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际经验探索
    6.1 国外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现状
    6.2 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对农业自身发展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经验
第7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国内现状评析
    7.1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
    7.2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7.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7.4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化的问题本因分析
第8章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探究
    8.1 加快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的现实意义
    8.2 新世纪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分析
    8.3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领域的战略选择
    8.4 解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对策思路
    8.5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附录
    1. B 层测评指标群对 A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
    2.1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1)
    2.2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2)
    2.3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3)
    2.4 C 层测评指标群对B 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矩阵(4)
    3.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的解释
    4. 三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简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
    2.1 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成就与现状
        2.1.1 防治策略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
        2.1.2 初步和基本摸清了一些重大病虫害的生物学规律与机制
        2.1.3 一批关键防治技术初步实现升级换代和更新
        2.1.4 研制开发出一批新的生物防治制剂和品种
        2.1.5 初步建立了主要病虫抗药性监测和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2.1.6 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控害减灾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2 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2.2.1 基础研究有所突破
        2.2.2 应用技术研究不断创新,控害技术成效显着
    2.3 面临的新挑战
        2.3.1 农业有害生物的变异和快速演进加速,新的小种/生物型不断出现,重大病虫害此起彼伏,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进一步加剧
        2.3.2 新的危险性外来病虫害不断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3.3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管理问题凸现
        2.3.4 农业生产防治中过多地依靠化学农药,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问题突出,有害生物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农药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严重
    2.4 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对植物保护技术的需求
    2.5 存在的问题
        2.5.1 法律法规不健全,必要的组织机构不健全,领导、生产与管理者观念落后陈旧,部门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制度,管理运行机制效率低下,技术政策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投资政策长期不到位,产业政策短视,缺乏以人为本的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环境
        2.5.2 基础性工作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对有害生物灾变的监测预警能力差,不能适应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的客观需要,生产上经常陷于被动
        2.5.3 由于对高技术前沿发展跟踪和重视不够,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的上游技术来源空虚,导致关键控制技术开发乏力,减灾的硬技术手段明显落后
        2.5.4 运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论指导种质资源的基因多样性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够,毁灭性病虫害种型变异频繁,抗性品种更换周期短,生产上防不胜防
        2.5.5 运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依靠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调节和自组织作用,发挥栽培和耕作技术抑制有害生物的人工辅助作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够
第三章 生物农药创制研究
    3.1 发展生物农药的背景和意义
        3.1.1 发展生物农药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需求
        3.1.2 发展生物农药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保护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
        3.1.3 发展生物农药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保护我国国际贸易利益的重大需求
        3.1.4 发展生物农药符合国际潮流和发展方向
        3.1.5 发展生物农药是我国农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3.1.6 发展生物农药对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度
    3.2 农药、生物农药、生物源农药概念与类型
        3.2.1 相关概念
        3.2.2 生物农药的类型
    3.3 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3.3.1 研究开发现状
        3.3.2 发展新型生物农药的要求
        3.3.3 主要发展趋势
    3.4 国内现有研究基础与条件
        3.4.1 国内现有研究工作基础
        3.4.2 主要成就与应用情况
        3.4.3 国内外专利申请与授权状况
    3.5 我国研究开发生物农药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机遇
        3.5.1 生物资源丰富
        3.5.2 拥有一支较完整的研究开发队伍
        3.5.3 初步形成产业化基础
        3.5.4 国内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3.5.5 符合可持续植物保护发展的方向
    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3.6.1 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拳头产品少,技术对产业拉动力弱
        3.6.2 缺乏产业化意识,深入的技术创新和中试熟化不够,新产品开发后劲不足
        3.6.3 研究力量不足、分散,恶性竞争有余,多学科多单位的合作不够
        3.6.4 平台技术创新、构建不够,产品种类多,当家品种少
        3.6.5 创新经费不足
        3.6.6 经费投入分散
        3.6.7 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缺乏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紧密长期结合
    3.7 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3.7.1 总体思路与发展方向
        3.7.2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
第四章 环境相融新农药创制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与环境相融农药的概念
        4.1.1 可持续的植物保护所要求的农药
        4.1.2 农药的相关概念
    4.2 环境相融农药国际发展的现状
        4.2.1 品种向低毒化、生物化、杂氮化方向发展
    4.3 方法与途径创新呈现加速态势
        4.3.1 更优化的随机合成
        4.3.2 生物合理设计
        4.3.3 类同合成
        4.3.4 天然活性物质模拟
        4.3.5 组合化学
        4.3.6 基于基因组学的药物分子设计
        4.3.7 高通量筛选系统
        4.3.8 生物活性和生产技术的改进
    4.4 制剂、剂型与应用
        4.4.1 复配制剂
        4.4.2 剂型
        4.4.3 农药用途、使用范围的扩展
        4.4.4 施用技术和施药机械不断发展
    4.5 环境相融农药国际发展趋势与方向
        4.5.1 农药的性能向环境相融和无害化方向发展
        4.5.2 调控有害生物的机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5.3 创制方法向高技术化、高智能化、高效率化方向发展
        4.5.4 元素向含氮杂环化合物方向发展
        4.5.5 剂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5.6 物质类型向两元化方向发展
    4.6 我国环境相融农药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4.6.1 我国农药发展的现状
        4.6.2 存在问题
    4.7 我国环境相融性化学农药发展的历史机遇
        4.7.1 世界农药处于品种更新和结构调整的战略大洗牌时期
        4.7.2 面对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的选择
    4.8 发展方向、目标和研究重点
        4.8.1 发展方向
        4.8.2 近期发展目标
        4.8.3 研究重点
    4.9 讨论
        4.9.1 关于我国农药创新的外延
        4.9.2 其他
第五章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研究
    5.1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的背景与意义
        5.1.1 问题的背景
        5.1.2 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5.1.3 对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意义
    5.2 国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国际发展趋势
    5.3 我国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
        5.3.1 危险入侵杂草
        5.3.2 危险入侵昆虫
        5.3.3 危险入侵植物疫病
        5.3.4 预警与预防研究
        5.3.5 部分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成果
        5.3.6 初步形成了一批可依托的实验室
    5.4 存在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
        5.4.1 危险入侵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分化问题
        5.4.2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种群形成与扩张
        5.4.3 农林生态系统对危险生物入侵的抵御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5.4.4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早期预警及其快速检测的科学基础
        5.4.5 危险生物入侵可持续控制策略与途径
    5.5 发展方向与预期目标
        5.5.1 总体研究思路
        5.5.2 重点研究方向
        5.5.3 预期目标
    5.6 主要研究内容
        5.6.1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种群的遗传分化与快速演变
        5.6.2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与寄(宿)主相互作用
        5.6.3 农林危险入侵生物种群形成与扩张生态学
        5.6.4 农林生态系统对危险生物入侵的抵御机制及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5.6.5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分析和环境经济评估的理论模式与体系
        5.6.6 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快速检测
        5.6.7 重要农林危险入侵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与途径
第六章 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6.1 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6.1.1 国际背景
        6.1.2 国内背景与概况
    6.2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6.2.1 是转基因生物研究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
        6.2.2 是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科学客观评价,是确保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
        6.2.3 是加速和保障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6.2.4 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行政执法的需要
        6.2.5 是合理制定和实施技术壁垒措施的国家战略需要
    6.3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6.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6.4.1 国内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现状
        6.4.2 国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的发展趋势
    6.5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已有的工作基础
        6.5.1 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技术发展水平的基本判定
        6.5.2 已有的研究技术基础
    6.6 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和目标
        6.6.1 研究任务
        6.6.2 重点发展方向
        6.6.3 近期的研究目标
    6.7 主要研究内容
        6.7.1 基因操作安全性研究
        6.7.2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插入引发非预期效应的分子基础研究
        6.7.3 农业转基因生物对农业资源与生态系统影响的机理
        6.7.4 转基因作物中基因向相关物种漂移的研究
        6.7.5 转基因作物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6.7.6 转基因微生物生态安全性研究
        6.7.7 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研究
        6.7.8 农业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预测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第七章 国际植物保护技术发展趋势、我国的发展对策、方向、目标与优先领域
    7.1 国际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趋势
        7.1.1 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
        7.1.2 国际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7.2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任务和要求
    7.3 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概念与发展
        7.3.1 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7.3.2 可持续植物保护
        7.3.3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7.3.4 综合防治策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长期策略
        7.3.5 我国综合防治策略的发展历程
    7.4 国际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动态
        7.4.1 生物技术化趋势空前加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正在成为植物保护发展的支撑性技术
        7.4.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3S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植物保护技术宏观研究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趋势愈来愈明显
        7.4.3 可持续农业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环境相容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正在成为植物保护技术发展和研究的重点
        7.4.4 随着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与交往频繁,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危险性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为主导的国家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凸现,正在成为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热点
        7.4.5 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技术、方法,在分子遗传与代谢调控的水平,对植物与主要病、虫、草、鼠害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利用农作物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技术平台,正在成为新的趋势和研究热点
        7.4.6 实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向以特定区域几种主要作物的多病虫综合治理,以及优化的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控制方向发展,运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分析多目标病虫复合系统中的互作关系、种群演替的动态规律与机制等,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7.4.7 把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国家整个防灾减灾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从农业生物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在生物灾害承灾体如农作物、动物的脆弱性和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社会条件等对灾害形成和灾害损失方面开展研究,进行国家范畴和区域性生
    7.5 我国有害生物综防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7.6 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转换模式
        7.6.1 植物保护科学的发展模式
        7.6.2 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模式
    7.7 发展思路与对策
        7.7.1 发展战略和思路
        7.7.2 发展目标
        7.7.3 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研究内容
第八章 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8.1 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体系
        8.1.1 建立农业生物灾害国家管理委员会
        8.1.2 建立和完善国家动植物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体系
        8.1.3 建立官方植物保护官制度
    8.2 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设,保障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有法可依
        8.2.1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法律与政策
        8.2.2 健全法规,加大行业管理和监管力度
    8.3 产业政策
    8.4 贸易政策
        8.4.1 加强调查研究,调整检疫政策
        8.4.2 加快制订检疫技术标准
        8.4.3 研究运用检验检疫技术壁垒
        8.4.4 增强服务意识
        8.4.5 坚定地实施科技兴检战略
    8.5 投资与金融政策
        8.5.1 坚持国家农业科研基地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农业科研机构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不动摇、坚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完整体系不动摇、坚持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渠道和机制不动摇,要坚持国家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业生物灾害的社会公益性质
        8.5.2 坚持政府对公共产品实行积极干预的方针
        8.5.3 用好世贸组织允许的投入政策组合
        8.5.4 改革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现有的支持方式
    8.6 建设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支撑体系
        8.6.1 建设国家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创新体系
        8.6.2 建立国家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支撑体系
        8.6.3 建立外来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支撑体系
        8.6.4 建设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中心
        8.6.5 建设国家农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示范基地
后记
引用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部分植物农药杀虫剂市场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议微生物农药的国际市场及专利状况[J]. 靳莹莹,张鑫蕊,孙瑞峰.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4(06)
  • [2]社区期权参与生态农业研究 ——以广西两村为例[D]. 孙捷.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5)
  • [3]辣椒素类物质分析及其感官特性研究[D]. 王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
  • [4]浅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尚志市为例[D]. 李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5]信息技术规避棉花生产经营风险的研究[D]. 卢秀茹. 河北农业大学, 2006(09)
  • [6]中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研究[D]. 郑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7]农药行业分析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 何丽华. 东南大学, 2005(02)
  • [8]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李凤岚. 河北师范大学, 2004(04)
  • [9]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 ——理论回顾、现状分析与战略选择[D]. 刘志民. 南京农业大学, 2003(11)
  • [10]中国植物保护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D]. 戴小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04)

标签:;  ;  ;  ;  ;  

部分植物源农药及农药市场动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