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钢轧制负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敏,姜南,陈猛,张亦辰,程曦[1](2021)在《CSP产线无取向硅钢轧制负荷再分配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武汉钢铁有限公司CSP硅钢产量不断提升,由于同宽轧制的特点,硅钢断面不良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针对目前存在的几种断面不良问题,通过优化原有西马克二级负荷分配的方案,从等比例凸度控制能力、窜辊及轧辊磨损上进行分析,发现工艺调整后不但满足板形良好条件并且在轧辊磨损、硅钢凸度、楔形的精度、断面控制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万国喜,陈全,徐夏冰[2](2021)在《1780mm热连轧厚规格窄断面小凸度控制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安钢1780mm热连轧生产线厚规格窄断面带钢凸度控制精度不高的问题,分析了轧制负荷、弯辊力、轧制计划编排、轧辊磨损、带钢边降和楔形对凸度的影响规律。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安钢的生产实际,提出了轧制10~16mm规格的小凸度要求产品时采用直热装,轧制里程限制在50块以内,故障时关闭精轧机架冷却水,改进F2-F4的CVC辊型,优化支承辊辊型等措施,可以显着降低钢板的横向凸度波动。通过上述研究,不仅满足了制动鼓产品用户的加工需求,还使得安钢进一步掌握了断面形状控制理论和方法,为板形控制打下了基础,拓宽了产线的控制能力。
孙玉辉[3](2021)在《冷连轧动态变规格轧制速度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的发展,冷连轧带钢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轧制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离不开轧制速度的协调控制,因此需要制定合适的协调控制策略来保证冷连轧轧制速度的协调控制。对冷连轧轧制速度的设定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带钢来料厚度与成品厚度,用变步长和变视野的人工鱼群算法对轧制负荷分配进行优化,根据秒流量方程和前滑公式计算出轧制规格,从而得到各机架轧制速度,为冷连轧动态变规格轧制速度协调控制提供了数据。优化后的轧制规格与典型轧制规格的带钢出口厚度相差最大为5.92%,验证了改进人工鱼群算法应用到轧制规格制定过程中的可行性。针对冷连轧动态变规格动态速降的问题,提出了虚拟主轴-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策略,并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此协调控制策略结合了虚拟主轴同步控制跟随性能良好和交叉耦合同步控制抗扰能力强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有效地避免了动态变规格时的动态速降,在稳态轧制时,扰动造成的动态速降是无协调控制策略时的54%,同时上游全部机架产生动态速降,进一步降低了与扰动所在机架间的堆钢程度。针对虚拟主轴-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策略导致多个机架产生动态速降的问题,提出了并行-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策略。此协调控制策略结合了并行同步控制结构简单和交叉耦合同步控制抗扰能力强的优点,相比于虚拟主轴-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策略,上游不相邻机架在稳态轧制发生扰动时,并未产生动态速降,且扰动所在机架的动态速降仅为无协调控制策略时的22%。图33幅;表10个;参56篇。
张冲[4](2021)在《基于智能优化方法的轧制负荷分配研究》文中提出过去依靠生产经验所进行的负荷分配设定精度低,可移植性差,难以满足现代生产对能源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人工萤火虫算法因具有快速性好、精确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其不依赖目标函数的梯度信息和全局信息,且调节参数少、易实现,能够更好的进行负荷分配的设定,以该方法为基础进行了负荷分配设定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地处理负荷分配问题。针对人工萤火虫算法在单目标负荷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前期收敛较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提出了免疫萤火虫算法,其迭代前期利用了免疫算法的收敛方式,同时对萤光素更新公式附加了衰减因子。仿真结果表明,免疫萤火虫算法比人工萤火虫算法的收敛次数少了17次,用时少了0.98s,收敛曲线未出现冗余迭代,但其在收敛精度和方差上未有明显提高,轧制力设定比与实际比之间的误差较大。针对人工萤火虫算法在单目标负荷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前期收敛较慢和后期局部寻优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变步长萤火虫算法,该算法能通过萤火虫与其移动目标间距离的反馈信息动态地减小移动步长。仿真结果表明,变步长萤火虫算法比人工萤火虫算法的收敛次数少了9次,用时少了0.52s,收敛精度和方差均有提高,轧制力设定比与实际比之间的误差更小。但其收敛曲线存在一定的冗余迭代。针对人工萤火虫算法在单目标负荷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前期收敛较慢、后期局部寻优能力较差以及易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提出了免疫变步长萤火虫算法,该算法将免疫萤火虫算法和变步长萤火虫算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仿真结果表明,免疫变步长萤火虫算法比免疫萤火虫算法的收敛次数少了2次、用时少了0.36s;收敛精度与方差和变步长萤火虫算法相当,轧制力设定比与实际比之间的误差也与之相近,且未出现冗余迭代。针对固定系数加权的人工萤火虫算法在多目标负荷分配中出现的Pareto前沿质量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混沌萤火虫算法,该算法采用Logistic混沌映射对多目标函数进行加权。由ZDT序列的测试结果可知,混沌萤火虫算法比NSGAII算法的分布度SP和世代距离GD更小;由负荷分配所得Pareto前沿的位置可知,混沌萤火虫算法的解支配了NSGAII算法的解,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图19幅;表13个;参53篇。
陈刚,何龙义,韩国民,李洪波[5](2021)在《热轧酸洗钢表面麻坑缺陷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为提高热轧酸洗钢的表面质量,控制下游厂商反映的表面麻坑缺陷,结合现场生产跟踪及缺陷样品的微观形貌分析,得出带钢酸洗后的表面麻坑缺陷是热轧时三次氧化铁皮压入基体导致的。对于厚度偏薄宽度偏宽的极限规格而言,热轧过程中存在轧制温度过高、轧制计划编排不合理以及轧辊表面氧化膜剥落等问题。因此,本文根据轧制规格设计了轧制温度的目标值及控制范围,编排了极限规格在每个轧制单位的位置以及集中轧制的最多块数,提出了通过限制轧辊使用次数、优化冷却水和轧制油的使用、合理分配轧制负荷来保护轧辊氧化膜的措施,为满足下游厂商的需求及酸洗钢市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田宝亮,袁娜,王建龙[6](2020)在《多目标反向迭代法在轧制道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各个目标函数在优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采用多目标反向迭代法解决目标函数在负荷分配优化过程中受到制约以及加权系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工业现场应用表明,通过多目标反向迭代法,在更少的迭代次数后,使实际值更快地向设定值靠拢,有效地改进了各个机架的压下量分配,更加合理地分配各个轧制道次的压下量,直接提高了成材率。
宋晓娟,师可新[7](2020)在《1.2 mm薄规格带钢开发及稳定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唐山不锈钢1580热轧生产线极限薄规格带钢生产稳定性差,本文分析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板坯加热温度的均匀性、轧制过程温度、轧制设备精度、轧制稳定性及层冷工艺等。通过调整板坯加热工艺和加热炉操作工艺,优化粗轧机末道次的负荷分配,优化精轧机负荷分配,调整轧制模型预设参数取值方法等措施,1580热轧生产线成功开发生产了235 MPa强度的1 250 mm×1.2 mm规格的产品,同时提高了薄规格产品的轧制稳定性。
沈新玉,宫峰,裴洪涛,崔银会[8](2020)在《冷连轧打滑机理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冷连轧机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打滑现象,从轧制原理的角度,由轧制力矩模型、前滑模型以及摩擦因数模型分析了打滑产生的机理,得到轧制负荷、前滑、轧辊原始粗糙度、轧制速度和轧辊周期状态是影响轧制过程中轧辊打滑的重要因素。针对某厂1 720 mm冷连轧机组的实际工况,结合打滑机理,通过采用降低打滑机架的轧制负荷,提高轧辊粗糙度,调整前后张力等措施,对打滑机架的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有效地解决了打滑问题,在提高轧机的轧制稳定性的同时也缓解了备辊压力。
李贺[9](2020)在《山钢日照2050 mm热连轧QP980高强钢的生产实践》文中指出介绍了山钢日照2 050 mm热连轧生产线概况。针对供冷轧QP980高强钢用热轧薄规格原料生产中存在中间坯温降快、轧制过程稳定性差、易甩尾、板形难以控制、轧机振动等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提出了轧制计划编排、铸坯尺寸及加热制度优化以及粗轧提速、精轧负荷分配、水系统控制、精轧温度控制、侧导板开口度设定、卷取冷却控制及张力设定等的具体措施,实现了薄规格QP980高强钢的稳定生产。
魏建华[10](2020)在《2250mm热连轧机组稀土钢板带板形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包钢2250mm热轧稀土钢板材生产线整体机组进口于西马克,设计产能为500万吨/年,产品定位为高附加值的精品板材,主导产品为高品质汽车板、家电板,特色产品为高强钢。这条生产线的投产结束了我国西部地区无法生产高端板材的历史,本条热连轧生产线对包钢意义重大。2250mm热连轧机是目前国内宽度最大的轧机,由于辊身长度的增加使得轧机力学行为更加复杂,加之稀土板材生产缺乏足够经验,使得板形控制问题尤为突出,在轧制过程中各类板形缺陷频发。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板形不良问题,本文以包钢2250mm热连机组稀土钢轧制为研究对象,将理论分析、数据统计、数值计算、模型仿真以及工业试验相结合,针对2250mm轧机板形控制特性、弯窜辊控制策略、工作辊与支持辊辊形改进、以及磨损预报模型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1)结合包钢2250mm生产线的数据利用ANSYS建立了符合生产实际的上游轧机辊系与下游轧机辊系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调控手段的板形调控能力进行分析,进一步掌握轧机调控特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指导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2)对现场的轧制过程参数进行统计与分析,将弯辊力与窜辊对凸度的调控进行指标量化,确定凸度调控能力评价机制并判断各机架辊形凸度范围是否合理,经过分析计算后得到F1机架凸度控制能力不足,而下游机架凸度控制能力有浪费。(3)分析循环窜辊模式下弯窜辊配合特点,推导相应的数学公式,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凸度调控能力分析对各机架工作辊辊形进行优化,实现兼顾凸度控制与轧辊均匀磨损的效果;在确定工作辊辊形后,以均匀辊间接触压力为目的,对支持辊辊形进行优化。(4)使用传统预报模型对稀土钢轧制后的磨损辊形进行预报,发现预报精度较低,因此对现场轧辊磨损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其磨损辊形特点,改进不均匀磨损函数,并分析不均匀磨损的影响因素,对函数进行简化,得到改进后的轧辊磨损预报模型,其预报精度有了明显提高。(5)优化后的工作辊与支持辊辊形目前都已进行稳定的工业生产,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中板形不良率较改进前降低了近30%,下游机架辊耗降低了0.002kg/t,且未发生轧辊剥落事故。
二、带钢轧制负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钢轧制负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SP产线无取向硅钢轧制负荷再分配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硅钢断面异常 |
2 负荷再分配 |
3 负荷分配改进情况分析 |
3.1 窜辊、弯辊等情况分析 |
3.2 比例凸度 |
3.3 磨损情况 |
4 优化前后断面情况 |
5 结语 |
(2)1780mm热连轧厚规格窄断面小凸度控制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1 780 mm热连轧机机型配置 |
2 影响热轧板带凸度的因素 |
2.1 轧制负荷影 |
2.2 弯辊力 |
2.3 轧制计划编排 |
2.4 轧辊磨损 |
2.5 带钢边缘降及楔形 |
3 采取的措施 |
3.1 轧制计划编排 |
3.2 CVC辊型的改进 |
3.3 支承辊辊型的改进 |
4 结论 |
(3)冷连轧动态变规格轧制速度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冷连轧动态变规格轧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冷连轧轧制规格制定的研究现状 |
1.2.1 传统负荷分配方法 |
1.2.2 基于人工智能优化算法的负荷分配 |
1.2.3 人工鱼群算法在冷连轧负荷分配中的应用 |
1.3 动态变规格策略分析 |
1.3.1 顺流调节法 |
1.3.2 逆流调节法 |
1.4 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1 多电机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4.2 轧机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提出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 |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冷连轧动态变规格轧制速度的设定 |
2.1 轧制目标函数及轧制力模型 |
2.1.1 轧制目标函数 |
2.1.2 轧制力模型 |
2.2 约束条件 |
2.3 改进人工鱼群算法 |
2.4 实验仿真与分析 |
2.4.1 参数设置 |
2.4.2 仿真结果 |
2.5 冷连轧各机架轧制速度的设定 |
2.5.1 秒流量方程和前滑公式 |
2.5.2 轧制规格的制定 |
2.5.3 轧辊辊速的折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虚拟主轴-交叉耦合的轧制速度协调控制研究 |
3.1 主传动模型 |
3.2 逆流调节法 |
3.3 虚拟主轴-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策略 |
3.3.1 虚拟主轴同步、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策略分析 |
3.3.2 虚拟主轴-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策略的设计 |
3.4 控制器的设计 |
3.5 实验仿真与分析 |
3.5.1 动态变规格轧制时的仿真 |
3.5.2 稳态轧制时的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并行-交叉耦合的轧制速度协调控制研究 |
4.1 并行-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策略 |
4.1.1 并行同步、主从同步控制策略的分析 |
4.1.2 并行-交叉耦合协调控制策略的设计 |
4.2 实验仿真与分析 |
4.2.1 动态变规格轧制时的仿真 |
4.2.2 稳态轧制时的仿真 |
4.3 两种新型协调控制策略的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虚拟主轴-交叉耦合协调控制仿真图 |
附录 B 并行-交叉耦合协调控制仿真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基于智能优化方法的轧制负荷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冷连轧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 负荷分配方法的发展历程 |
1.3.1 传统经验法 |
1.3.2 能耗曲线法 |
1.3.3 目标函数法 |
1.3.4 智能优化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冷连轧负荷分配过程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
2.1 负荷分配过程的参数 |
2.2 轧制数学模型 |
2.2.1 轧制力模型 |
2.2.2 应力状态系数模型 |
2.2.3 变形抗力模型 |
2.2.4 张力模型 |
2.2.5 轧制力矩和功率模型 |
2.2.6 轧制速度模型 |
2.2.7 摩擦系数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连轧负荷分配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3.1.1 轧制力成比例目标函数 |
3.1.2 等相对负荷目标函数 |
3.1.3 预防打滑目标函数 |
3.2 约束条件的制定 |
3.2.1 最大轧制力约束条件 |
3.2.2 压下率与轧制力矩约束条件 |
3.2.3 轧制速度约束条件 |
3.2.4 咬入角约束条件 |
3.3 对约束的处理 |
3.4 优化变量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免疫变步长萤火虫算法的单目标负荷分配研究 |
4.1 人工萤火虫算法的原理 |
4.2 人工萤火虫算法的实现 |
4.3 对人工萤火虫算法的分析 |
4.4 免疫萤火虫算法 |
4.5 变步长萤火虫算法 |
4.6 免疫变步长萤火虫算法 |
4.7 改进的萤火虫算法在负荷分配中的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混沌萤火虫算法的多目标负荷分配研究 |
5.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
5.2 非支配解的处理机制 |
5.3 基于Logistic混沌映射加权的混沌萤火虫算法 |
5.4 对混沌萤火虫算法的测试 |
5.4.1 多目标优化的性能指标 |
5.4.2 仿真数据与测试结果 |
5.5 混沌萤火虫算法在多目标负荷分配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热轧酸洗钢表面麻坑缺陷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表面麻坑缺陷特征 |
3 表面麻坑缺陷成因 |
3.1 缺陷样品微观分析 |
3.2 氧化铁皮压入 |
3.2.1 控温工艺不合理 |
3.2.2 轧辊氧化膜剥落 |
4 控制措施 |
4.1 温度工艺优化 |
4.2 轧制计划编排细化 |
4.3 轧辊氧化膜生成与保护 |
4.3.1 轧辊氧化膜生成 |
4.3.2 轧辊氧化膜保护 |
4.3.3 轧制负荷分配 |
5 结论 |
(6)多目标反向迭代法在轧制道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 |
2 工业应用效果 |
3 结论 |
(7)1.2 mm薄规格带钢开发及稳定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1580热轧线工艺流程和设备简介 |
2 影响薄规格开发稳定轧制的主要因素 |
2.1 加热炉操作的影响 |
2.2 轧制温度的影响 |
2.3 设备精度的影响 |
2.4 轧制稳定性的影响 |
2.5 层流冷却 |
3 提高薄规格带钢生产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
3.1 加热工艺的优化 |
3.2 轧制温度管控 |
3.3 设备精度的管控 |
3.4 窜辊范围及窜辊策略优化 |
3.5 轧机负荷优化 |
3.6 层冷管控 |
4 结语 |
(8)冷连轧打滑机理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从轧制原理角度分析打滑机理 |
2.1 轧制力矩模型 |
2.2 前滑模型 |
2.3 摩擦因数模型 |
3 抑制打滑的技术方案 |
4 现场应用及问题分析 |
4.1 轧制负荷调整 |
4.2 摩擦因数优化设计 |
5 结语 |
(9)山钢日照2050 mm热连轧QP980高强钢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2 050 mm产线生产工艺流程 |
3 生产工艺 |
3.1 化学成分设计 |
3.2 热轧工艺 |
3.2.1 辊期过渡 |
3.2.2 铸坯尺寸及加热工艺 |
3.2.3 粗轧工艺 |
3.2.4 精轧工艺 |
3.2.5 卷取 |
(1)冷却模式: |
(2)卷取张力: |
(3)调整侧导板开口度: |
(4)卷取温度控制: |
4 结语 |
(10)2250mm热连轧机组稀土钢板带板形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与课题综述 |
1.1 超宽热连轧机轧制工艺 |
1.2 带钢典型板形缺陷 |
1.3 板形控制技术研究 |
1.3.1 辊形设计研究 |
1.3.2 液压弯辊研究 |
1.3.3 轧辊磨损研究 |
1.3.4 负荷分配研究 |
1.4 课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背景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2250mm热连轧机板形控制特性分析 |
2.1 2250mm热连轧机辊系有限元模型建立 |
2.2 弯辊力凸度调控能力分析 |
2.3 窜辊凸度调控能力分析 |
2.4 轧制力凸度调控能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工作辊与支持辊辊形优化设计 |
3.1 工作辊辊形优化设计 |
3.1.1 精轧机架窜辊、弯辊及凸度控制能力分析 |
3.1.2 工作辊CVC辊形参数优化 |
3.2 支持辊辊形优化设计 |
3.2.1 辊间接触压力分析 |
3.2.2 支持辊CVC辊形参数优化 |
3.3 工业应用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2250热轧生产线下游机架工作辊磨损预报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
4.1 传统工作辊磨损预报模型的建立 |
4.2 磨损预报模型改进与参数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其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带钢轧制负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SP产线无取向硅钢轧制负荷再分配相关性研究[J]. 赵敏,姜南,陈猛,张亦辰,程曦. 电工钢, 2021(03)
- [2]1780mm热连轧厚规格窄断面小凸度控制研究与实践[J]. 万国喜,陈全,徐夏冰. 河南冶金, 2021(03)
- [3]冷连轧动态变规格轧制速度协调控制研究[D]. 孙玉辉.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基于智能优化方法的轧制负荷分配研究[D]. 张冲.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热轧酸洗钢表面麻坑缺陷控制研究[J]. 陈刚,何龙义,韩国民,李洪波. 冶金设备, 2021(01)
- [6]多目标反向迭代法在轧制道次中的应用[J]. 田宝亮,袁娜,王建龙. 冶金自动化, 2020(S1)
- [7]1.2 mm薄规格带钢开发及稳定轧制的研究[J]. 宋晓娟,师可新. 天津冶金, 2020(03)
- [8]冷连轧打滑机理分析与控制研究[J]. 沈新玉,宫峰,裴洪涛,崔银会. 轧钢, 2020(03)
- [9]山钢日照2050 mm热连轧QP980高强钢的生产实践[J]. 李贺. 轧钢, 2020(03)
- [10]2250mm热连轧机组稀土钢板带板形优化研究[D]. 魏建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