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52例回顾性分析

青藏高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52例回顾性分析

一、西藏高原25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0)在《《西藏医药》2020年度总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胡锡慧[2](2020)在《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IgA 血管炎(IgA vasculitis,IgAV),以前称为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系统性小血管炎,IgAV的特点是血管壁白细胞浸润,免疫球蛋白A沉积。其临床表现常有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痛、关节痛等特征,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受损(肠出血、肠穿孔及肠套叠)、肾脏及其他器官(脑、肺等)损害,甚至可危及生命。且部分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次数的皮疹复发。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IgAV常见的并发症,部分患儿早期起病隐匿,实验室检查可无异常,导致诊治延误,病情迁延,有小部分患儿甚至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儿皮疹的反复和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影响患儿的预后,目前尚无预测这些症状发生的金指标。因此,探讨影响儿童IgA血管炎预后相关临床的危险因素,对早期干预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IgAV患儿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87例IgAV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发病诱因、有无关节肿痛或腹痛、有无消化道出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肌酐、尿素氮、C3、C4、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尿液蛋白谱、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对其进行6个月的随访。采用统计学软件对IgAV患儿临床表现、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其中完善肾脏活检患儿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寻找可预测患儿肾脏病理结果严重程度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1.287例IgAV患儿,其中<6岁的患儿有104例(36.2%),≥6岁的患儿有183例(63.8%),两组对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87例IgAV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33例患儿发生紫癜性肾炎(11.5%),254例患儿未发生紫癜性肾炎(88.5%),对这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血清肌酐、IgG水平在IgAV患儿紫癜性肾炎发生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87例IgAV患儿皮疹复发情况:59例患儿皮疹反复(20.6%),228例患儿未见皮疹复发(79.4%),对这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血清C4水平与IgAV患儿皮疹复发相关,在复发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gA/Fib、尿白蛋白/肌酐(ACR)、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在肾脏病理严重程度上有差异。5.IgA/Fib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轻;ACR、24h尿蛋白定量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重。结论:1.血清C4水平下降是儿童IgAV皮疹复发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2.IgA/Fib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轻;尿白蛋白/肌酐(ACR)、24h尿蛋白定量值越大,肾脏病理分级越重;3.年龄大于6岁,IgAV患儿容易发生紫癜性肾炎。第二部分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目的:通过对IgAV患儿以及对照组患儿白细胞及其分类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并进行年龄分层比较。方法:在第一部分基础上,收集所有287例IgAV患儿以及同时期入住我院行择期手术160例患儿的白细胞及其分类的资料,包括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count,N)、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count,M)、嗜酸性细胞计数(Eosinophilic count,E)、嗜碱性细胞计数(Basophil count,B),并且计算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ratio,LM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PLR)。年龄按照0-4岁、4-6岁、>6岁分为三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IgA血管炎与年龄、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结果:1.三个年龄层中,与对照组相比,IgAV组N、NLR、PLR升高,LMR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NLR诊断IgAV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亦发生改变。2.287例IgAV患儿中,单纯型共46例(16.0%),腹型共49例(17.1%),关节型共116例(40.4%),混合型共76例(26.5%)。不分年龄层时,NLR、LMR、P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其他临床表现类型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年龄层比较后,4-6岁年龄层中,仅有N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腹型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岁年龄层中,NLR、LMR、PLR在单纯型IgAV患儿和其他临床表现类型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不分年龄层时,NLR、LMR、PLR在IgAV患儿有和无胃肠道症状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年龄层比较后,仅有>6岁年龄层中的IgAV患儿的N、NLR、LMR、PLR在有和无胃肠道症状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个年龄层中,N、L、NLR、LMR、PLR在紫癜性肾炎组和非紫癜性肾炎组两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LMR、PLR与IgAV临床表型相关,且需考虑年龄因素。

王永华[3](2020)在《贫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其中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比60%以上,起病急且预后差,往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医疗负担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因素已经被证实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贫血作为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转归研究较多的危险因素,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研究仍然较少。目的分析贫血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诊疗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登记患者的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时间、联系方式、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房颤病史、冠心病史、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入院24小时内测得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积、血小板(Platelet,PLT)指标水平,以及入院时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然后电话随访患者出院后发病180±7天时的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以及是否死亡或复发;根据mRS评分≤2分或mRS评分>2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根据患者入院后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Hb)分成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将所得数据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年龄、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mRS评分、复发和NIHSS评分在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高血压病史、房颤、红细胞比积、贫血严重程度、死亡、复发和NIHSS评分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OR=1.092,95%CI(1.052-1.132)]、贫血严重程度[OR=2.440,95%CI(1.256-4.741)]和NIHSS评分[OR=157.503,95%CI(20.753-367.342)]被纳入模型当中,得到的方程为Logistic(P)=0.088X1+0.892X2+5.509X-10.615,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贫血严重程度、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任燕[4](2018)在《胆总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胆总管结石是我国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关于藏族人群胆总管结石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藏族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相关依据。1.分析藏族人群胆总管结石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藏族人群预防胆总管结石的发生提供依据。2.分析应用传统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术以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藏族患者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最佳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95例藏族胆总管结石患者以及同期因骨折住院的195例藏族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生活海拔、吸烟、饮酒、胆囊切除、高脂血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进行对照研究,比较胆总管结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2.收集2015年5月-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及肝胆外科收治的244例藏族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腹手术组(开腹组)、ERCP联合EST组(ERCP组)以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组(腹腔镜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取石成功率、结石最大直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等。结果1.两组暴露因素的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与性别、居住海拔、吸烟、饮酒、胆囊切除、高脂血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胆总管结石以海拔3000–3999米好发。两组暴露因素的多因素比较,结果显示,女性(OR=3.522(2.045–6.068))、饮酒(OR=4.190(1.922–9.136))、胆囊切除后(OR=6.316(3.061–13.031))、高脂血症(OR=5.625(2.589–12.221))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OR=3.034(0.973–9.456))等因素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1)。2.三组患者取石成功率、结石最大直径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中出血量(ml)(17.80±5.44)、住院天数(d)(12.00(8.00,19.50))、术后住院天数(d)(7.00(4.00,9.50))、住院费用(元)(27123.95(21975.56,34656.81))及手术时间(min)(73.69±14.99)均较其他两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西藏地区藏族患者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与性别、饮酒、胆囊切除、高脂血症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关,改变饮食习惯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能够降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2.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较传统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更为安全、有效,且术后恢复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在西藏地区仍有临床推广意义。

赵景润[5](2014)在《气象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及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的季节性及其节律性,及气象因素与其节律性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聊城市2007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检索患者的住院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内镜检查结果、发病时间等,计数每月、每季度、每年的发病例数。记录相应的气象资料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间、积温等。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发病的季、月间差异分析采用双侧x2检验,季、月、日发病数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共有3,782例次患者入选,其中男2,247例(59.41%),女1,535例(40.59%),平均年龄(56.3±21.1)岁。发病年龄有2个高峰,一个是30-39岁,一个是60-69岁。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消化性溃疡1,558例(41.20%),食管静脉曲张1,062例(28.08%),急性胃粘膜病变252例(6.66%),贲门粘膜撕裂161例(4.26%),食管胃肿瘤213例(5.63%),其他536例(14.17%)。上消化道出血的分布存在季节性差异。3,782例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发病数分别为972、876、900、1,034例,以冬春季发病数最高,而夏秋季最低(x2=19.272,p<0.001)。不同病因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分布同样存在季节性差异,消化性溃疡春季发病最多夏季最少(26.70%vs.22.40%,x2=15.752,p<0.001);食管静脉曲张在冬季发病最多而夏季最少(31.92%vs.20.62%,x2=18.312,p<0.001);急性胃粘膜病变在夏季发病最多而春季最少(30.16%vs.21.03%,x2=16.935,p<0.001);贲门粘膜撕裂在夏季发病最多而春季最少(26.71%vs.23.60%,x2=8.837,p=0.257);食管胃肿瘤在春季最多而秋季最少(25.82%vs.23.94%,x2=5.852,p=0.124),后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平均气压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性变化呈正相关,平均气温、降水量和≥0℃积温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性变化呈负相关,而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间与之无关。消化性溃疡的季节性变化与平均气压、风速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及≥0℃积温呈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日照时间无关。食管静脉曲张的季节性变化与平均气压、风速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间及≥0℃积温呈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无关。上消化道出血的分布存在月度差异。3,782例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月份发病人数最多,为356例(9.41%),10月份最少,为288例(7.62%)(x2=39.964,p<0.001)。不同病因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分布同样存在月度差异,消化性溃疡在3月份最高151例(9.69%),8月份最低111例(7.12%)(x2=38.095,p<0.001);食管静脉曲张在1月份最高117例(11.02%),7月份最低69例(6.50%)(x2=51.601,p<0.001);急性胃粘膜病变在8月份最高27例(10.71%),5月份最低15例(5.95%)(x2=62.379,p<0.001);贲门粘膜撕裂在7月份最高17例(10.56%),5月份、6月份最低11例(6.83%)(x2=21.186,p=0.385);食管胃肿瘤在5月份、11月份最高21例(9.86%),9月份最低13例(6.10%)(χ2=15.371,p=0.296)。经Spearman相关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月度分布变化与平均气压、风速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及≥0℃积温呈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日照时间等无关;消化性溃疡的月度分布变化与平均气压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降水量及≥00C积温呈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风速及日照时间等无关;食管静脉曲张的月度分布变化与平均气压、风速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间及≥0℃积温呈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无关。经Spearman相关分析进一步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与发病当日气象因素的关系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均与发病当日的最低气压、平均气压及最高气压呈正相关,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呈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日照时间等无关。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存在季节性和节律性,气象因素与其节律性相关,注意天气变化,有助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目的:建立聊城市气象因素与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07-2012年聊城市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以及同期聊城市气压、气温和湿度等气象资料,利用MATLAB软件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构建、训练及模拟,并对模拟效果进行评价。将数据分为训练组和模拟组2个组,其中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数及气象因素的数据作为训练组,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数及气象因素的数据作为模拟组。应用训练组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当网络结构确定后,用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气象数据代入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模拟,预测效果评价指标采用:(1)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和R值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2)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平均误差率;(3)实际值与预测值的t检验。结果:应用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数及气象数据成功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Levenberg-Marquardt(LM)算法,最适BP神经网络模型的隐含层为11,其网络结构为7-11-1,此时训练数据的MSE=4.928, R=0.948,而全部数据的MSE=6.793, R=0.875.应用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气象数据作为输入,代入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时,其MSE=16.905,R=0.737,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误差率为12.77%,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t=0.248,p=0.809)。结论:BP神经网络模型可较好的预测气象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刘晓东,次旺仁增,周强,高炜,周其全[6](2010)在《西藏藏北高原消化道出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高原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情况,探讨高原消化道出血与高原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表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9月在藏北某院与拉萨某医院住院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逐一登记,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找出相关关系。结果:在藏北某院内科住院的3100例病人中共检出消化道出血病例208例,消化道出血占该院内科住院人数的6.7%。消化道出血者中以高原久居人群为多,占61.5%(128/208);移居人群占38.5%(80/208)。久居人群以藏族为主,移居人群以急进高原的汉族人群为主,一般起病突然,无明显诱因。而同时期在拉萨某医院住院的内科病人共计3200例,从中检出消化道出血病例20例,发病率为0.63%,发病人群以移居汉族为主。结论:高原消化道出血多为高原急性胃肠粘膜损伤,其发病与海拔高度、气候气压、饮食习惯有关。

旦增,旺加,色地,索朗平措[7](2001)在《西藏高原25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为了探讨西藏地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UGB)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关系 ,反应诊治水平现状的初步性认识。方法 :对 1 996年至 2 0 0 0年间在我科入院的UGB3 1 3人次中的资料较为完整的 2 52例UGB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的发病率最高 ,符合有关文献报导 ,其次有糜烂及或出血性胃炎、糜烂性食道炎、食道静脉曲张、胃癌等。此外 ,跟民族、性别、年龄、职业、血型等因素也有相关性。病史追踪结果首次发病为主 ,发病第二、三次的比例也较大 ,出血量大部分以小、中量出血为主 ,内镜下 72小时内确诊率达 83·7% ,内科止血率达 96·4 % ,比过去区内水平有明显提高。

杨定周[8](2009)在《高原缺氧致胃肠粘膜屏障损伤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海拔3000 m以上的地区称为医学意义上的高原。人体快速进入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原缺氧环境地区可导致机体各器官功能的严重损伤,甚至发生急性重症高原病,对进入高原人群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高原肺水肿(HAPE)和高原脑水肿(HACE)是高原病中发病率最高、病情最重的两种高原危重症,若治疗不及时,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为严重,病情最复杂,治疗难度大,死亡率最高。而急性重症高原病(ASMS)并发MODS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创伤、烧伤、严重感染、失血性休克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胃肠粘膜屏障损伤,导致肠内细菌及毒素易位,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发生MODS。人们在高原的临床实践中已注意到ASMS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然而,这种胃肠功能紊乱是否由于高原缺氧引起的胃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所致,进而成为ASMS并发MODS的根本原因,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和对ASMS病人的临床观察以及动物实验研究,进而探讨了高原缺氧对胃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伤作用及其与MODS的关系,以及谷氨酰胺对高原胃肠粘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对象和方法:1.住院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和ASMS病人的临床观察:通过对西藏军区总医院过去50年间住院治疗的3184例ASMS病历的回顾性调查,重点对其胃肠功能紊乱与MODS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同时对ASMS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选择ASMS病例10例为观察组,新进藏1周内的健康自愿者10人为对照组,分别给予谷氨酰胺(Gln)颗粒剂30 g/d,共3d;于入院后第二天清晨空腹采用纤维胃镜对其胃和十二指肠粘膜进行检查,并分别检测了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nitol,L/M)比值、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内毒素和丙二醛(MDA)水平,以评价肠粘膜通透性与全身炎症反应的关系。2.动物实验研究: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C)、高原缺氧组(H)、高原饥饿组(HH)和Gln保护组(HG),实验组动物在模拟海拔7000 m的低压舱内生存3天(72小时)后分别对各组动物的饮食情况、体质量变化、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及硝酸镧示踪、上皮细胞凋亡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各组动物的肠道细菌移位、血清DAO活性、MDA、一氧化氮(NO)、内毒素水平和Gln浓度及小肠DAO活性和Gln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1.3184例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中胃肠功能紊乱者占49.8%,其中1.5%有黑便,1.0%有大便隐血;急性重症高原病胃肠功能紊乱者中有21.7%(18/83)合并有MODS,表明胃肠功能紊乱是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并发MODS的一个重要原因。2.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纤维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广泛水肿和小灶性出血,胃窦和胃底部见点片状糜烂;观察组用药前血清DAO、MDA、内毒素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3d后观察组的血清DAO、MDA、内毒素水平均较用药前显着降低(P <0.05或P <0.01)。观察组用药前尿L/M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150.69±19.91比117.91±17.78,P<0.01),用药3d后尿L/M比值下降至129.37±19.75(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3.实验组大鼠肠粘膜有显着的病理性损伤,光镜下表现为肠粘膜萎缩,绒毛稀疏,排列紊乱,绒毛乳突固有层明显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大部分绒毛倒伏、脱落,杯状细胞丢失,毛细血管周围红细胞渗出。扫描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萎缩,绒毛间歇增宽,微绒毛脱落。透射电镜下见紧密连接间隙增宽,线粒体肿胀,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边聚。硝酸镧示踪镧颗粒进入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隙内以及基底膜外侧周围组织间隙或细胞内。TUNEL法检测发现肠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数增多。高原环境暴露下+饥饿,大鼠肠粘膜的损伤程度明显加重,给予Gln治疗后大鼠肠粘膜的损伤明显减轻。而平原对照组肠粘膜则无明显的病理改变。4.平原对照组大鼠各器官细菌培养均阴性,高原缺氧组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有细菌移位,高原饥饿组除外周血以外,各脏器均发生细菌易位,各器官易位细菌以肠系膜淋巴结中最多,其次为脾脏;Gln保护组细菌易位发生率及器官易位细菌明显减少,与高原缺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5)。高原缺氧组和高原饥饿组血清内毒素、DAO、MDA水平显着增高,血清SOD、Gln及小肠DAO和Gln水平显着降低,与平原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着差异或显着性差异(P <0.05或P <0.01),与高原缺氧组相比,给予Gln保护后血清内毒素、DAO、MDA水平显着降低,血清SOD、Gln及小肠DAO和Gln水平显着增高(P <0.01)。结论:1.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有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而高原胃肠功能紊乱可能是急性重症高原病并发MODS的一个重要原因。2.急性高原缺氧暴露下,SD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严重损伤,通透性增高,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细菌移位。高原环境下+饥饿可以增加SD大鼠肠粘膜的损伤程度,促进细菌和内毒素移位。3.给予Gln预处理,对高原环境引起的胃肠粘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显着降低肠粘膜通透性,减少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细菌易位,减轻全身炎症反应。4.急性高原低氧环境暴露下,肠粘膜的损伤与氧自由基DAO、MDA等生成增加、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多和抗氧化物质SOD、NO等减少有关。

苏玉杰[9](2007)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甘草人参汤合奥美拉唑对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中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以期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和优势。研究方法:将既符合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又符合吐血、黑便中气随血脱型辨证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另外试验组给予甘草人参汤合奥美拉唑,对照组只给予奥美拉唑。两组均治疗7天。观察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肠鸣、神志、尿量、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含量、大便隐血试验及中医症状积分等疗效指标。结果:试验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止血时间及中医症状改善、病情稳定等所需时间都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研究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在促进止血、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表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发失血性休克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也证明了中医益气摄血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李康,王毅,白玛群觉,王朝华[10](2006)在《高原地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急救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高原地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及急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原地区内镜检查明确的藏、汉族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并对比分析其各自特点;常规药物治疗(藏药、西药及藏西药联合治疗)及非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及介入疗法)效果。结果:1.高原地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出血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肿瘤。2.藏族胃溃疡发生率高于移居汉族,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率移居汉族高于藏族(P<0.01)。3.在高原地区低氧、饮酒条件下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藏族出血量大,但失血性休克发生率较低,对缺血缺氧耐受性较强。5.急救中应用藏药、西药及藏西药联合治疗,并结合内镜及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效果满意(P<0.01)。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特点、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经济卫生条件相对落后是导致发生上消化道疾病及并发出血的主要原因,藏族对缺血缺氧耐受性较强,应用藏药、西药及藏西药联合治疗效果理想,前景广泛,值得推广。

二、西藏高原25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高原25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探讨IgA血管炎与临床表现、皮疹、病理的相关性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讨论
        1 IgAV发病机制
        2 IgAV与一般临床资料
        3 IgAV与胃肠道症状
        4 IgAV与紫疲性肾炎
        5 IgAV与皮疹复发
        6 IgAV与肾脏病理活检
        7 IgAV的预后
第二部分 探讨IgA血管炎与白细胞及其分类的相关性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对照组/IgAV组
        2 临床表现类型
        3 胃肠道症状
        4 紫癜性肾炎
        5 皮疹复发
    讨论
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IgA血管炎与胃肠道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贫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胆总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注释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胆总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方法
    1.2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方法
        2.1.3 观察指标
    2.2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2.3.2 三组患者手术及住院情况的比较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气象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及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 气象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气象与健康
        1.2 气象因素与消化系统疾病
        1.3 气象因素与上消化道出血
        1.4 聊城市气象特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的采集
        2.2 气象资料的采集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上消化道出血人群的一般特征
        3.2 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性分布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2.1 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性分布
        3.2.2 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性分布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3 上消化道出血的月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3.1 上消化道出血的月度分布特征
        3.3.2 上消化道出血的月度分布特征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4 上消化道出血与发病当日气象因素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附图表
第二部分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及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的采集
        2.2 气象资料的采集
        2.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和预测
        2.3.1 数据分组及数据库的建立
        2.3.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设置
        2.3.3 学习算法的选择
        2.3.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2.3.5 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
    第三章 结果
        3.1 隐含层节点数的确立
        3.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3.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
        3.4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和预测的代码
    第四章 讨论
    附图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6)西藏藏北高原消化道出血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调查指标:
    1.3 调查方法:
    1.4
2 结果
    2.1 发病人群与发病率
    2.2 发病季节与诱因
    2.3 主要临床表现
    2.4 主要检查发现
3 讨论
    3.1 高原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
    3.2 高原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3.3 高原消化道出血的救治
        3.3.1 一般救治措施
        3.3.2 迅速补充血容量
        3.3.3 有效地止血措施
    3.4 高原消化道出血对高原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7)西藏高原25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般资料和结果
讨 论

(8)高原缺氧致胃肠粘膜屏障损伤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高原缺氧致胃肠粘膜屏障损伤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重症高原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急性高原缺氧致大鼠胃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及谷氨酰胺的保护作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胃肠粘膜屏障损伤与高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一) 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研究概况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 现代中医药研究
        2.1 中医病因方面的研究
        2.2 中医病机方面的研究
        2.3 治则治法研究
        2.4 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
        2.5 单方制剂的研究
        2.6 验方专方研究
        2.7 中成药研究
        2.8 中药内镜下治疗的研究
        2.9 中药药理研究
    (二) 西医药对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研究概况
        1. 病因方面的研究
        2. 病理方面的研究
        3. 病机方面的研究
        4. 治疗方面的研究
二、张晓云教授对“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体会及“健脾益气摄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中的运用
    1.张晓云教授对“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体会
    2 “补脾益气摄血”法在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中的运用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
    1. 研究目的
    2. 合格受试对象的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2.5 病例脱落标准
        2.6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3. 研究设计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分配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评定标准
        3.6 出血停止判断标准
        3.7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基线齐性比较
        4.3 治疗结果
        4.4 安全性指标分析
        4.5 不良反应分析
    5. 讨论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西藏高原25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医药》2020年度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西藏医药, 2020(06)
  • [2]287例儿童IgA血管炎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胡锡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3]贫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D]. 王永华.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胆总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研究[D]. 任燕. 西藏大学, 2018(09)
  • [5]气象因素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及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D]. 赵景润. 山东大学, 2014(04)
  • [6]西藏藏北高原消化道出血的流行病学调查[J]. 刘晓东,次旺仁增,周强,高炜,周其全.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02)
  • [7]西藏高原25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J]. 旦增,旺加,色地,索朗平措. 西藏医药杂志, 2001(S1)
  • [8]高原缺氧致胃肠粘膜屏障损伤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关系[D]. 杨定周.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 [9]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失血性休克24例临床观察小结[D]. 苏玉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7(07)
  • [10]高原地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急救策略[A]. 李康,王毅,白玛群觉,王朝华. 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 2006

标签:;  ;  ;  ;  

青藏高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252例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