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 2003(第 18 卷)1-12 目录索引

疾病监测 2003(第 18 卷)1-12 目录索引

一、疾病监测2003年(第18卷)1-12期目录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黄瑶[1](2021)在《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文中认为疠气,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中医病因学里重要组成部分。疠气作为中医温病病因的提出最早源自晋代葛洪(283-363)《肘后备急方》,后代医家也有所发挥,直至到十七世纪的明末时期,吴又可在《瘟疫论》里真正指出了疠气是脱离六淫邪气以外的另一种外感病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眼所观测不到的细小致病性物质,它的存在和气候、地域、时节都密切相关,正是它的传播导致了疾病的流行,这比十九世纪西方提出的传染病学说早了足足200多年,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得,古人为中医病因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及重要实践价值,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疠气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流行本质是什么,相关研究少。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cute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TI)是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为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等,疫气不同,其导致的疫病也不相同,一气一病,每一种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疫病,都有别于其他疫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搞清楚每一种疫疠之气的发病特点,分析其致病相关因素,探讨其病因病机,对于中医药在疫病的辨证治疗及“未病先防”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次将中医疫病疠气研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主动监测相结合,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切入点,从传染特点、发病时间、发病地域、病因属性、症状体征、体质因素与传变规律、康复与复发特点、病毒微观定量与西医辨病等8个方面探讨中医疫疠之邪,以期丰富、完善呼吸道病毒感染疫病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防未病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研究流感疠气的流行特点,本实验室依托国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平台,开展流感样病例主动监测,随机抽检本地区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5059例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开展荧光PCR病原学检测、MDCK细胞病毒分离、分离毒株的HA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及氨基酸位点分析,得出本地区甲型流感HA基因进化特点、氨基酸分子变异特点,结果显示本地区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每年优势毒株不尽相同;进化与变异分析显示,近几年分离到的新甲H1N1毒株以6B为主,只有两株为6C;H3N2以3C为主,2014年以后以3C.2a为主,同年分离的毒株序列并不完全在一个进化分支上,部分与疫苗株相隔较远;无论是新甲H1N1还是H3N2,在HA的抗原性及受体结合位点均出现了变异,提示病毒抗原性及毒性出现潜在变化。收集病例监测基本信息及同期气候、环境等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数据,利用SPSS20.0建立数据库,发现流感疠气流行特点呈现明显的冬春季节性,与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PM10呈正相关,O3指数呈负相关。7-17岁学生为流感易感人群,主要症状以发热、咳嗽、恶寒、头痛为主,流感疠气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7-17岁学生,所处封闭教室环境,疠气易于聚集传播,是其易感原因。流感疠气流行受环境时节影响巨大,其主要病因为气温低,温差大,人体正气下降,寒邪入侵是主要诱因(H3N2兼有湿邪),此时疠气本身受环境的“寒”“风”“燥”及空气中可悬浮颗粒物PM10增多,造成疠气的活跃及传播范围变广,人体卫外功能下降,正气不足,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为研究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本实验室于2017年1月-2020年7月开展常见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共随机抽检1109例住院肺炎病例咽拭子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五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副流感III型病毒、人肠道病毒。我们发现病毒性肺炎全年都有检出,女性比男性占比高,年龄为0-6岁孩童高发,流行季节为冬季,主要症状为以鼻塞、咳嗽、恶寒、乏力、憋喘为主,其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主要病原为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此类病毒正常情况下感染机体只会诱发普通上呼吸道症状,甚至不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为机体本身正气不足,造成脏腑功能不足,外感疠气而发病,与疠气流行有一定关联,但不是主要原因。0-6岁幼儿为主要易感人群,正因为幼儿免疫力较低,体内正气不足,在幼托机构等聚集场所疠气聚集,容易交叉感染呼吸道病毒,易进展为肺炎。病毒性肺炎流行与PM2.5指数相关,病毒可以吸附在PM2.5颗粒,从而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飘散距离远,而易于传播。为探讨本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特点、病因属性、发病相关因素,我们于2020年1月21日-3月3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主动监测筛查,共筛查8433份病例,发现3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23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4名为无症状感染者,横断面研究群体调查方法收集这37名感染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测数据、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出院时间、流行病史、血液指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数字QuantStudioTM3D数字PCR芯片,建立一种更高灵敏度、准确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数字PCR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本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主动追踪监测,与实时荧光PCR同步检测感染者的咽、肛、血液、尿液标本共计1190份,定位不同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藏身之处,及其排毒时间。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发病时间集中在:1月15日-2月11日,季节为冬季,节气为小寒、大寒、立春,六气为终之气与初之气,平均温度5.15±2.60℃,平均湿度80.7±8.59%,确诊病例中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重症仅为一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咳嗽,占比均为91.3%,确诊病例湿邪症状身重肢倦,乏力胸闷的症状最多,占43.48%,37位感染者有7位在出院或隔离解除后又出现“复阳”乃至反复“复阳”特征,比例为18.92%,距发病99天,仍有病例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阳性,复阳反复次数最多达5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长期追踪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初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尽量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发病中后期及恢复期,采集呼吸道标本及肛拭子标本双份标本。血液标本和尿液标本不适合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采样标本类型。建立的数字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准确性均优于现时使用的荧光PCR核酸检测方法,可以与现时荧光PCR方法相结合,提高病毒检出率,明确荧光PCR结果不明确标本的判定,减少样本的采样次数。流感病毒与病毒性肺炎,都具有流行季节性,病因属性为“风、寒、湿、热”,易感人群为幼童、学生,二者的发病均与正气有关,但流感的发病与疠气流行程度相关更大,而病毒性肺炎发病受正气影响更大。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于冬季,寒冷高湿节气暴发,全民易感,病机特点为湿性疠气,初络即入肺,湿性泛滥致疫毒郁肺,其发病与正气相关不大。但病毒间歇性排毒造成的“复阳”,从中医角度,可归属于“差后病复”,“除毒务尽”、“扶助正气”、“改善体质”三大原则可以有效防止该现象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流行与温度、湿度、地域关系密切,病因属性以“湿、寒”为主,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温病学的经典理论。湿邪主要伤脾胃,这是已有理论的共识,但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寒湿为主,主要病位却在肺,疠气的性质虽以温热者居多,但也有属于寒性者,如寒疫病,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提出“湿疫病”,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病的无症状感染者多见,确诊患者治愈后多次复阳,为疫情防范增加了难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疠气隐匿反复特点提高检测能力,时刻关注疠气之变化,从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入手,开展主动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未病,方能有效防控疫情。

马芸[2](2017)在《医治与神治—道教传染病治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核心要旨是以《道藏》中的传染病资料为切入点,考察道教作为一门以医弘道的宗教是如何应对传染病的。所谓"应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为道教如何解释传染病的染易,二为道教采取何种策略来治疗传染病。要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做好研究"样本"的选择和确定,并与传统中医的相关论述做比对,以期更好地呈现道教在传染病治疗方面的特色。经过前期的资料检索和汇总,本文择取了《道藏》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传染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疰病、传尸痨瘵、疟疾、瘟疫、癞/病、狂犬病、寄生虫病、伤风感冒等。第一章对比了道教、传统医学对以上传染病作出的病因和病状论述。总体而论,道教与传统医学在伤风感冒和狂犬病病因解释基本相同,但在传尸痨瘵、疰病、疟疾、瘟疫、寄生虫病方面则出现了不少相异之处:传统医学以体质差异、六气、阴阳、纵欲、鬼邪为疾病递相传染之因;道教则将传染病之染易与劝善修身、果报、鬼、三尸九虫、气等联系起来,为道术治疗传染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疰病、痨瘵和寄生虫病的病因解释的考察为本章的重点。疰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不少非传染病都被纳入到疰病的范畴中。道教以"注鬼"为其病因。此论曾盛极一时,宋元以后渐衰。痨瘵本为疰病中的劳疰、鬼疰、尸疰,而后随着人们医学知识的积累,体系庞杂的疰病被病证更加确切、传染性更强的痨瘵所取代,成为《道藏》论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这种变化有其渊源,文中亦一并探讨之。寄生虫病是考察传统中医与道教在虫致病论上的具体异同的重要切入点。道教的三尸九虫和"虫食人"的观点使虫致病论在《道藏》中有巨大的领地,其篇幅之大,内容之丰富远超世医论着。此外,道医中虫既是病因又是传染媒介的观点也影响着世医。第二章讨论了道教医治传染病的手段和策略。传统医学为道教治疗传染病手段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医治传染病的部分,道教与传统医学均采用了汤液、针、炙、沐浴等方法,二者差别不大。第三章专讲道教"神治"传染病的手段和策略。道教在这方面用力甚深,不断对其医药神系进行增删改订,对新进入道教的神明,还专门创造出与之配套的符咒之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传染病。北帝和天蓬是这些新医药神的"领导"。从《道藏》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些新医药神大多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了,但只要他们曾经存在过,他们就具有历史价值。另外,道教还吸收了政府对医学的分科和管理制度。宋元医药符的分科情况与政府的医学分科相类便是例证。在第二、三章中,我们还将以传染病治疗为窗口,看到随着时间流逝,道门对传统中医的态度的转变——宋以后,部分道门中人在竭力想办法与医者"划清界限"。以传尸痨瘵的治疗为例,道士章云长等人一面贬低世医之医术、医德,一面借机抬高驱痨虫疗瘵法的优越性,以吸引人们前来修习。这与陶弘景、孙思邈等人亲近医学的态度相去甚远。综上所述,道教对传染病的病因论述和治疗方法,始终有医学面、宗教面的冲突和融合。在这种背景下,把握道教如何在不断吸收传统中医之元素的同时,又是如何努力发扬自身特色的,就显得格外有趣,也格外复杂。

卢洪涛[3](2013)在《面向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网络搜索关键词集中度和相关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是依据用户的网络搜索行为来解释事物内在规律,并对事物未知变化趋势进行估计的一种信息分析与预测活动。它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网络搜索引擎的出现,为信息分析与预测提供了庞大的用户样本和海量的数据。国外研究人员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该领域的实证研究, Ginsberg等人针对流感流行趋势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代表成果,也推动了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内容。本文以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关键词选择作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活动的相关理论,阐述了面向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网络搜索关键词选择的基本过程,详细介绍了关键词选择的两种方法,即关键词集中度和相关度,尝试使用这两种方法对观测关键词的选择进行实验效果分析。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相关理论本章系统阐述了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概念、起源和发展、作用、特点,以及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研究视角、内在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利用Ginsberg的45个流感关键词分析了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流程。(2)面向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网络搜索关键词选择的基本过程本章重点介绍了分析预测过程的重要环节——关键词选择的过程。关键词、数据集以及分析预测模型是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三个主要因素。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活动包括前期分析、关键词选择、相关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效果验证、实施预测、动态修正等六个主要环节。关键词的选择过程包括任务准备、选择关键词数据来源、选择初始关键词、收集候选关键词以及确定观测关键词、确定关键词的分析与预测组合以及反馈修改等七个主要过程。关键词选择过程是从初始关键词、候选关键词到观测关键词的一个过程。对于最终用于分析与预测的观测关键词则具有典型的马太效应、长尾效应等现象,其离散分布则呈现出一种Zipf分布特征。(3)关键词集中度分析本章引入了关键词集中度、关键词移动平均集中度、关键词集中度变化率以及关键词移动平均集中度变化率等概念。以Ginsberg的45个流感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区分关键词“稳定—突变”特征的效果上,关键词集中度变化率要优于关键词集中度。(4)关键词相关度分析本章主要介绍了简单相关性分析和时序相关分析方法,包括pearson、spearman、时差相关、峰谷对应等相关分析方法。在与万科股票相关的关键词选择实例分析中,发现pearson、spearman可以有效地判断同步条件下的关键词相关性强弱特征,而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则可以有效地识别关键词“领先—滞后”特征。(5)H7N9禽流感关键词选择实验研究本章主要结合2013年上半年爆发的H7N9禽流感疫情,运用关键词集中度和相关度分析方法,对与H7N9禽流感爆发有关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了可用于不同研究领域的三组观测关键词表。(6)对论文的整体进行总结和展望本章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三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高峰[4](2013)在《概率数据检索、挖掘及多层文本分类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数据检索与挖掘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数据的存储、索引、检索、查询以及分析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可以归纳如下:第一,研究针对概率空间数据的文本检索技术。不间断地跟踪、分析了Twitter数据在地理位置上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发现存在大量空间文本检索的请求。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连续地收集带有地理位置标签的Twitter数据,分析发现存在大量位置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空间文本检索结果的准确度和NDCG度量。研究旨在获得文本语义相关性强、空间可信度高的信息。首先,基于可能世界语义模型,定义top-(c,k)检索模式,以结合文本语义相关度和空间可信度两方面的语义。其次,分析现有的空间文本数据索引结构,利用IRTree混合索引结构索引概率空间文本数据,提出了文本相似度得分和空间可信度得分的增量式计算算法(ISA),按文本相似度得分递减的顺序逐个遍历空间文本对象。然后,设计了参数化的概率排序算法PRankc,与ISA算法相互配合,在线性时间内计算所有空间文本对象的top-c可信度;给出了优化策略,避免PRankc算法遍历全部空间文本对象;设计了统计模型估计PRankc算法中参数c的合理取值。最后,在真实的Twitter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检索方式相比,top-(c,k)检索模式能够获得更好的检索质量,并且采用优化策略的PRankc算法能够快速的完成检索任务。第二,研究针对概率事务数据的频繁项集挖掘技术。分析概率事务数据上频繁项集的语义,发现了基于期望值定义的期望频繁项集带来的语义缺失问题,提出了基于可能世界语义模型的概率频繁项集的概念,并考察了概率频繁项集的Apriori性质。设计了多项式时间的候选频繁项集的判定算法。分析确定环境下挖掘频繁项集的经典的Apriori算法,给出了概率频繁项集挖掘算法P-Apriori,按可信度递减地顺序、增量式地返回概率频繁项集。在概率事务数据上,对P-Apriori算法的项目概率分布敏感性进行测试,并测试了各种参数下挖掘算法的性能。实验表明,在各种挖掘参数下,P-Apriori算法均能在理想的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挖掘结果,算法执行时间大体上与数据集规模呈线性关系。第三,开展了多层文本分类技术的研究,分析多层文本分类技术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数据偏斜问题和错误传播问题。提出了基于路径的语义向量的概念,用于理解概念树结构中类别的准确语义。基于类别的路径语义向量表示和文本相似性度量,设计训练样本增强策略,为训练样本稀疏的类别收集潜在的、可靠的训练样本。考察了概念树和训练样本集中的先验信息,提出了利用类别出现先验信息减少错误传播,并引入类别同现先验信息,纠正发生在高层的分类错误。收集、整理真实的开放目录项目(ODP)数据,并在其上进行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稀疏类别增强策略和错误传播纠正策略时,在Mi-F1度量下,贝叶斯分类器和支持向量机的性能均有很大的提高。

李媛秋[5](2011)在《中国癌症发病率预测统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我国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但目前全国生命统计系统尚未覆盖全国,现有肿瘤登记覆盖地区的全国代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各地区居民死亡原因的常规统计资料和恶性肿瘤发病、死亡资料不能满足全国及各地肿瘤防治工作目前及未来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拟借鉴国际癌症研究所对世界各国的癌症发病、死亡和现患病例的估计模型,利用目前我国最大样本的数据资源,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癌症死亡和发病模式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建立我国癌症发病和死亡预测统计模型,对2008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十二种恶性肿瘤及合计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估计。研究方法1.所研究癌种包括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胰腺癌、肺癌、女性乳腺癌、宫颈癌、膀胱癌、淋巴瘤、白血病12种恶性肿瘤及合计恶性肿瘤,统计指标采用了粗发病(死亡)率,性别、年龄别发病(死亡)率,年龄调整发病(死亡)率,新病例(死亡)数,新病例(死亡)数占新病例(死亡)总数的构成比,发病(死亡)性别比。2.死亡率估计方法:将31个省(市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估计方法分为三类,包括A.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由于具有全人群覆盖肿瘤登记资料,则直接利用2006年肿瘤登记资料进行2008年死亡率估计;B.具有第一次死因调查资料的26个省(市区)(不包括海南和重庆),利用历史和现况资料建模(算术级数法和几何级数法)推算死亡率变化趋势,再以第一次死因调查各省(市区)死亡率为基数,按年度变化值推算2008年死亡率;C.海南和重庆在1973-1975年期间尚未成立行政区划,不具备基础资料,因此采纳IARC对癌症负担估计提出的构成比法,以估算的该省2008年恶性肿瘤合计死亡率乘以2004-2005年期间各部位死亡构成,来推算2008年各部位肿瘤死亡率。3.发病率估计方法:采用《200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34个质量较好的登记处资料,按一定原则剔除不合格资料:一是对于包括膀胱癌、宫颈癌等在内的恶性肿瘤M/I超过1.0;二是分性别、部位的肿瘤新发例数和死亡例数过少,通常在10例以下。对以上样本的发病死亡比进行统计描述,利用发病死亡比均值结合之前死亡估计结果推算发病率。4.模型验证:选择数据齐全且数据质量较好的上海1973-2000年恶性肿瘤死亡数据,拟合30年死亡率变化趋势,按照模型B推算恶性肿瘤死亡率,通过与2006年肿瘤登记年报上海实际值比较,判断模型B是否较为准确地估计死亡率。评价指标为差值百分比。5.死亡/发病人数估计:结合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发布的2008年各省人口资料,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的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和发病人数进行估计和预测。研究结果本研究借鉴WHO/IARC (GLOBOCAN)对世界各国癌症负担的估计方法构建模型,首次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十二种恶性肿瘤的死亡和发病水平进行分析和估计。与甘肃20个疾病监测点和河南14个肿瘤登记点恶性肿瘤死亡率比较,算术级数法拟合的鼻咽癌死亡率其差值百分比在-90.61%和-12.32%之间,几何级数法拟合差值百分比在57.88%和233.54%之间。选取东、中、西部地区各两省比较模型C(构成比法)与模型B对肝癌、肺癌和合计死亡率估计结果,模型B对2008年估计死亡率略高于模型C(构成比法)。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中标率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差值百分比为20.9%;世标率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差值百分比为20.4%。按预测模型对2008年我国31个省(市区)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进行估计,2008年我国合计恶性肿瘤的新发病例为294万,死亡病例为205万。肺癌为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的首位肿瘤死因,全国肺癌的新发病例数为56万,死亡病例数为49万。江苏、河南、四川和山东是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省(新发病例数分别为27万,26万,20万,19万,死亡病例数分别为19万,18万,14万,13万)。按世界标化率统计,男性合计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的为宁夏(217.0/10万),女性死亡率最高的为山西(123.2/10万);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均为江苏(398.8/10万和306.1/10万)。研究结论在死亡率估计模型中,模型B选用算术级数法进行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的推算较几何级数法更为合理;模型C(构成比法)的数据来源和方法均存在较大的估计误差,故仅对缺乏历史资料的个别省(市区)和癌种使用该法。在目前数据缺失的条件下,天津、海南及个别癌种的估计结果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仅供参考。本研究结果能大致反映各地恶性肿瘤流行的基本情况,这些数据为掌握各地恶性肿瘤流行情况提供了依据,也为各省区利用现有数据,估计相关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率提供参考。

李程跃[6](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李文中[7](2011)在《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在我国筹资公平性下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失衡导致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利用下降,医患关系变得紧张,有研究指出卫生体制改革既失去了效率也丧失了公平的背景下对我国建国以来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综合运用了基尼系数、集中系数、Kakwani指数和直接对比等方法对我国原有健康保障制度和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在省际之间、城乡之间卫生服务提供公平、卫生服务利用公平、健康保障筹资公平、健康状况公平等进行了测度;运用时间序列DEA法对我国原有健康保障制度和现行健康保障制度的技术效率进行了估算。计量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1998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之后,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技术效率都呈现下降趋势,直到政府先后大规模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技术效率才明显改善。再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实现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条件和路径,并重点分析了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健康保障融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分三步走建成“覆盖全民、层次多样、家庭互济、供需协调、运转高效”的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

孙雯波[8](2010)在《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文明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染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可导致个体躯体损伤和疼痛的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流行病,或是可给病人添加躯体和精神痛楚的复合的心身事件,而是世界性、复杂的社会疾患,同时还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社会现象,小到影响家族的繁衍,大至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社会发展和医学实践中,政治、道德文化因素在传染病防治和社会控制、约束人们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现实中,传染病已经超越了生理层面的具象意义,其道德隐喻使得病人在身体病痛之外还须承受那些加诸疾病之上象征意义的重压;疾病因果报应观和天谴观将疾病与病人的善恶品性相联系,赋予疾病以复杂的道德色彩;“医人”到“医国”隐喻的建立使疾病治疗与社会变革有机联系起来,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控与社会政治控制一脉相承,传染病的起源与政治迫害相关,细菌战、生化武器使得传染病毒走向了政治暴力,疾病被政治化、道德化,社会对某些传染病患的道德评判,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道德统治的需要相结合,道德偏见转变为行动上的社会歧视、排斥甚至政治迫害。这直接践踏了公民尊严的底线,侵害了病人的正当权利,伤及社会公正的终极价值,也影响了社会和谐。人类的历史是科学战胜疾病的历史,也是人权平等与歧视偏见抗争的历史。通过伦理分析、政治批判和文化祛魅,倡导观念启蒙和科学普及,改变寻找意义的隐喻性思维方式,确立道德的边界,将疾病去政治化和道德化,明确界定传染病的科学内涵和伦理意义是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前提条件。在传染病防控中,个体权利和公共健康之间何者优先呢?传染病关怀道义与功利的价值博弈,保护病人隐私与保证公众知情的艰难选择,传染病防控公权的边界不确定等常常使传染病防控工作和对传染病患的关怀陷入矛盾与冲突中,围绕传染病防治诸环节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以广阔的伦理文化视野从理论上溯源、厘清;于冲突中比较、选择;在现实中实践与论证,克服和突破传统生命伦理学的局限,致力于建立和发展一个以个体病人弱势群体为中心的医学人文伦理学,构筑一种兼顾个体人道关怀和社会整体功利的公共健康伦理学。广泛借鉴和拓展各种社会伦理资源,充分调动政府、民间、社区家庭及病患自身的积极力量,贯彻权利、人道、义务、和谐的理念和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病人的自我尊严和社会权利,倡导和强化保护弱者的公共道德意识,呼吁社会公正,反对社会歧视和排斥,不伤害。同时也提出病人的社会理性约束和道德义务,倡导全社会范围内传染病关怀的社会伦理运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促进民族健康水平,这是当代伦理学的责任所在,也是本文主旨所在。本文着力于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运用现象学和跨学科等研究方法从医学、伦理、政治、社会等方面架构传染病伦理,力求理论研究与公共卫生政策和社会伦理实践紧密结合。

钟少波[9](2006)在《GIS和遥感应用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 ——以乙肝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据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ederal Geographic Data Committee,FGDC)的评估,政府部门全部数据的80-90%是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这自然也包括卫生部门的数据。这种情况对于其它国家也是相似的。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和遥感(Remote Sensing,RS)具有强大的地理空间数据获取、管理、处理、分析和显示的能力,这使得GIS、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在卫生领域上的应用具有先天的优势。遥感能够快速、大范围获取空间数据,随着遥感领域的发展,新的卫星和传感器系统被送入轨道,依靠这些种类繁多的空间探测器和日益完善的参数反演方法,丰富的大气、海洋、陆面信息能够被获取,为卫生领域中疾病发生与各类环境相关性分析、疾病时空建模等提供了数据支持。而GIS除了继续完善和发展其传统的基于地图的空间分析功能外,也开始弥补其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空间数据分析功能的不足。在GIS与遥感的集成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目前的主流GIS和遥感软件基本上可以综合分析常用栅格和矢量格式的地理数据。本研究以乙肝(Hepatitis B)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两种疾病为例,研究了疾病制图(disease mapping)、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生态分析(ecological analysis)等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主题。综合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技术和Kriging插值方法相结合应用于我国乙肝地理分布研究Kriging插值方法是GIS地统计(Geostatistics)分析技术的核心,其在地质学、土壤学、气候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其应用于疾病制图却不多见。本研究首先对我国1994-1998乙肝发病率数据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成功应用Kriging方法制作了这5年我国乙肝发病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我国乙肝发病率地理分布特点为:西北内蒙和甘肃一带、中南和华东部分地区和东北部分省市为高发地区。长江以南高于长江以北。东部沿海高于西部边疆。通过发病率地理分布图,可以直观地了解我国乙肝疾病发生情况,为决策提供了初步依据。也为进一步的病因分析,环境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

逄立艳[10](2003)在《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策略及相关信息资源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医药信息咨询是以生物医药信息资源为基础,运用信息研究的方法对生物医药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研究,提供建议性研究报告,供决策者参考。生物医药信息咨询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是提高决策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论文系统调研了国内外生物医药行业和医药信息咨询行业的发展现状,阐明了生物医药信息咨询在相关行业中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国内目前从事医药信息咨询服务的相关机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了医学情报研究机构从事生物医药信息咨询服务的切入点和方向。论文对生物医药领域内的医药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了重点研究和探讨,在参考国家制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范例以及国内外众多医药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生物医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信息调研框架体系,并就生物医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论文对生物医药项目可行性研究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期刊、图书、网络和数据库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为医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本课题的研究对医学情报研究机构走向市场、拓展新的信息服务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对开展生物医药信息咨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疾病监测2003年(第18卷)1-12期目录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疾病监测2003年(第18卷)1-12期目录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流感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及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学监测
        2.3 流感病例症状及病因属性
        2.4 流感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分析与讨论
        3.1 流感流行人群分布
        3.2 流感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流感疠气流行型别及进化变异
        3.4 流感疠气四季分布
        3.5 流感疠气节气分布
        3.6 流感疠气六气分布
        3.7 流感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8 流感疠气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病毒性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1.2 资料收集
        1.3 咽拭子采样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监测采样情况
        2.2 病原检测结果
        2.3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2.4 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统计及病因属性
        2.5 病毒性肺炎疠气流行因素调查
    3. 讨论
        3.1 病毒性肺炎流行人群分布
        3.2 病毒性肺炎症状及病因属性分布
        3.3 病毒性肺炎疠气四季分布
        3.4 病毒性肺炎疠气节气的分布
        3.5 病毒性肺炎疠气六气分布
        3.6 病毒性肺炎疠气与气象、空气质量因素相关性
        3.7 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因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新型冠状肺炎主动监测及3D数字PCR方法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一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动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筛查
        1.2 标本采集
        1.3 实验室检测
        1.4 资料收集
        2. 结果
        2.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情况
        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点
        2.3 实验室检测及治疗
        3. 讨论
        4. 小结
    二 基于3D数字PCR技术探讨新型冠状肺炎疫疠之邪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本来源
        1.3 建立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追踪监测
        2. 结果
        2.1 3DPCR反应条件的确定
        2.2 3D数字PCR准确性及灵敏度试验
        2.3 3D数字PCR重复性试验
        2.4 3D数字PCR特异性试验
        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追踪监测结果
        2.6 不同病程阶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同样本类型核酸阳性检出率
        2.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比例
        3. 讨论
        3.1 新型冠状病毒3D数字PCR检测方法建立
        3.2 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类型生物标本中的分布特点
        3.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复阳”现象之探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2)医治与神治—道教传染病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1. 道教医学定义及其研究概述
        2. 传染病史研究总结与反思
        3. 道教医学视野下的传染病史研究概述与反思
    三、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何以染易——道教对传染病发生、流行的解释
    一、疰病
    二、传尸痨瘵
    三、疟疾
    四、瘟疫
    五、其他传染病
        1. 狂犬病
        2. 寄生虫病
        3. 疠/癞病
        4. 伤风感冒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道教应对传染病的策略(上)——医治
    一、疰病
    二、传尸痨瘵
    三、疟疾
    四、瘟疫
    五、其他传染病
        1. 狂犬病
        2. 寄生虫病
        3. 疠/癞病
        4. 伤风感冒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道教应对传染病的策略(下)——神治
    一、疰病
    二、传尸痨瘵
    三、疟疾
    四、瘟疫
    五、疠/癞病
    六、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面向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网络搜索关键词集中度和相关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状况
        0.2.3 国内外研究比较
        0.2.4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0.3 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工具
        0.3.4 研究方法
        0.3.5 创新点
1 相关理论
    1.1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概念
        1.1.1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概念
        1.1.2 相关概念
        1.1.2.1 网络搜索
        1.1.2.2 关键词、搜索量
        1.1.2.3 关键词选择、关键词集中度、关键词相关度
    1.2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起源与发展
        1.2.1 起源与发展
        1.2.2 未来趋势
    1.3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作用和特点
        1.3.1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作用
        1.3.2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特点
    1.4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内在机制
        1.4.1 网络搜索是一个重要信息获取工具是存在相关性的主要原因
        1.4.2 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是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有效性的基础
    1.5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影响因素及局限性
        1.5.1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影响因素
        1.5.2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局限性——以Ginsberg关键词为例
        1.5.2.1 Ginsberg流感关键词噪声分析
        1.5.2.2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局限性
    1.6 基本流程
        1.6.1 基于交叉验证模式的分析预测流程
        1.6.2 基于关键词指数合成的分析预测流程
        1.6.3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流程
        1.6.4 基于网络搜索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流程
    1.7 本章小结
2 关键词选择的重要性及基本过程
    2.1 关键词选择的重要性
    2.2 关键词选择的基本过程
    2.3 任务准备
    2.4 确定关键词数据来源
        2.4.1 关键词数据来源网站介绍
        2.4.1.1 谷歌趋势
        2.4.1.2 百度指数
        2.4.1.3 雅虎Buzz指数网站
        2.4.1.4 淘宝指数
        2.4.1.5 搜狐视频指数网站
        2.4.1.6 排行榜类型网站
        2.4.2 关键词数据来源网站的比较分析
        2.4.2.1 指数类网站和排行榜类网站的比较
        2.4.2.2 四个指数类网站的比较
        2.4.3 关键词数据来源网站的选择
        2.4.3.1 指数类网站的选择
        2.4.3.2 排行榜类网站的选择
    2.5 选择初始关键词
        2.5.1 初始关键词的特点
        2.5.2 初始关键词的来源
    2.6 收集候选关键词
        2.6.1 收集候选关键词原则
        2.6.2 关键词工具
        2.6.3 网站相关关键词功能
        2.6.4 其他关键词挖掘方法
    2.7 确定观测关键词
        2.7.1 观测关键词选择标准
        2.7.2 观测关键词的形式
        2.7.3 观测关键词的分布特征
    2.8 确定关键词的分析与预测组合
    2.9 反馈修正
    2.10 本章小结
3 关键词集中度分析
    3.1 关键词集中度的定义
    3.2 关键词移动平均集中度的定义
    3.3 关键词集中度变化率的定义
    3.4 基于GINSBERG流感搜索数据的关键词集中度实例分析
        3.4.1 数据准备和处理
        3.4.2 Ginsberg的流感关键词集中度分析
        3.4.3 Ginsberg的流感关键词集中度变化率分析
        3.4.4 比较分析
        3.4.5 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关键词相关度分析
    4.1 简单相关分析方法—识别关键词相关度强弱
        4.1.1 pearson相关系数
        4.1.2 Spearman相关系数
        4.1.3 与万科股票相关的关键词相关度分析实例
    4.2 时序相关分析法——识别关键词“领先—滞后”特征
        4.2.1 时差相关分析法
        4.2.2 峰谷对应方法
        4.2.3 与万科股票相关的关键词时差相关分析实例
    4.3 本章小结
5 H7N9禽流感关键词选择实验
    5.1 实验缘由、目的和意义
    5.2 H7N9禽流感关键词选择实验过程
        5.2.1 确定数据采集来源及数据处理
        5.2.2 初始关键词选择
        5.2.3 候选关键词挖掘
        5.2.4 观测关键词的确定
        5.2.4.1 关键词集中度分析
        5.2.4.2 关键词相关度分析
        5.2.5 确定分析与预测关键词组合
    5.3 实验结论
    5.4 不足之处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概率数据检索、挖掘及多层文本分类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摘要
    1.1. 引言
    1.2. 相关技术概述
        1.2.1. 数据索引技术
        1.2.2. 数据检索及挖掘
        1.2.3. 应用及研究意义
    1.3. 本文工作及创新
    1.4. 本文组织与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相关工作
    摘要
    2.1. 概率数据语义模型
        2.1.1. 现有语义模型比较
        2.1.2. 可能世界语义模型
    2.2. 文本检索与分类
        2.2.1. 特征选择
        2.2.2. 索引方法
        2.2.3. 检索模型
        2.2.4. 分类算法
        2.2.5. 性能评估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概率空间数据的文本检索技术研究
    摘要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进展
    3.3. 问题陈述
        3.3.1. 研究动机
        3.3.2. 基本定义
    3.4. 检索语义
        3.4.1. 两步检索框架
        3.4.2. 现有检索语义比较
        3.4.3. top-(c,k)检索语义
    3.5. 增量得分计算方法
        3.5.1. IRTree索引结构
        3.5.2. ISA 算法
    3.6. 参数化概率排序算法PRANK~c
        3.6.1. 基本算法PRank~c
        3.6.2. 优化策略
        3.6.3. 参数估计
    3.7. 实验结果和分析
        3.7.1. 实验环境搭建
        3.7.2. 相似度函数选择
        3.7.3. 验证参数c的必要性
        3.7.4. 验证top-(c,k)检索模式性能
        3.7.5. 验证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3.7.6. 验证检索时间性能
    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概率数据的频繁项集挖掘技术研究
    摘要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进展
        4.2.1. 传统的频繁项集挖掘技术
        4.2.2. 不确定数据上频繁项集挖掘技术
    4.3. 概率频繁项集的语义
        4.3.1. 基本定义
        4.3.2. 概率事务语义解释
        4.3.3. 两种语义对比分析
        4.3.4. 概率频繁项集的性质
    4.4. 概率频繁项集挖掘方法
        4.4.1. 候选项集判定方法
        4.4.2. 增量式概率频繁项集挖掘方法
    4.5. 实验分析
        4.5.1. 实验环境搭建
        4.5.2. 测试项目概率分布敏感性
        4.5.3. 测试挖掘参数的影响
        4.5.4. 测试可伸缩性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多层文本分类技术研究
    摘要
    5.1. 引言
    5.2. 背景知识及研究进展
        5.2.1. 文本表示模型
        5.2.2. 文本分类器
        5.2.3. 样本集构建方法
        5.2.4. 相关研究进展
    5.3. 数据偏斜平衡方法
        5.3.1. 路径语义向量表示
        5.3.2. 训练样本增强策略
    5.4. 错误传播降低与纠正
        5.4.1. 降低错误传播
        5.4.2. 纠正错误传播
        5.4.3. 多层文本分类算法
    5.5. 实验
        5.5.1. 实验设置
        5.5.2. 验证数据偏斜平衡策略的有效性
        5.5.3. 验证错误传播纠正策略的有效性
        5.5.4. 验证多层文本分类算法的性能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摘要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和参加科研学术活动情况

(5)中国癌症发病率预测统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索引
图索引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 全球恶性肿瘤统计资料
        1. 国际癌症研究所"The CANCERMondial"
        2. 美国
    (二) 全球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和患病水平的估计方法
        1. 国际癌症研究所
        2. 欧洲
        3. 美国
        4. GLOBOCAN 2008
    (三) 我国常规死因资料和恶性肿瘤统计资料
    (四) 我国现有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水平估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
第三部分 研究内容
第四部分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五部分 资料来源和分析工具
    (一) 人口资料
        1. 全国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2. 统计年鉴的各省详细人口资料
    (二) 死亡资料
        1. 全国三次死因调查数据
        2. 我国肿瘤登记处历年肿瘤死亡数据
        3. 有关恶性肿瘤死亡占全死因构成比数据
        4. 全死因死亡率数据
        5. 上海市恶性肿瘤死亡资料
    (三) 发病资料
    (四) 分析指标及软件
        1. 研究区域的分类和研究癌种的确定
        2. 统计指标
        3. 分析软件
第六部分 研究方法
    (一) 死亡率估计建模原则
        1. 死亡率估计建模原则
        2. 直接利用资料
        3. 利用历史和现况资料建模推算死亡率变化趋势
        4. 利用构成比法推算部位别死亡率
    (二) 利用发病死亡比指标推算发病
    (三) 模型验证
    (四) 年度变化值的推算方法
    (五) 构成比变化趋势的推算方法
第七部分 研究结果
    (一) 死亡率估计模型
        1. 建立三类死亡率估计模型
        2. 1975-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3.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基础水平比较
        4. 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
        5. 文献回顾各省(市区)恶性肿瘤构成比结果
        6. 1975-2005年恶性肿瘤死因构成比变化趋势
        7. 构成比法的优劣性分析
    (二) 死亡发病比
    (三) 模型验证
    (四) 预测结果
第八部分 讨论
    (一) 疾病分类
    (二) 数据利用
    (三) 数据处理
    (四) 估计方法选择
    (五) 结果比较
第九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附录1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参与科研活动
致谢

(6)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项目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本研究的定位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 层次分析法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七) 敏感性分析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三) 机构预试验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四) 建立评判矩阵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三、小结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五、小结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二) 用户类型设置
        (三) 功能模块细化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二) 代码设计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 信息填报功能
        (二) 综合评价功能
        (三) 审核判断功能
        (四) 信息查询功能
        (五) 系统管理功能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八、小结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研究思路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一) 人力数量情况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一) 房屋建设状况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 信息管理能力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十一、小结
附表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致谢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7)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健康保障、卫生保健和卫生服务
        1.2.1 健康保障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1.2.2 卫生保健和健康保障制度
        1.2.3 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制度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本文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界定
        1.4.1 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
        1.4.2 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
        1.4.3 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5.1 本文的研究框架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
    2.1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经济学理论
        2.1.1 旧福利经济学
        2.1.2 新福利经济学
        2.1.3 奥肯漏桶原理
        2.1.4 信息经济学理论
    2.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哲学伦理学理论
        2.2.1 功利主义
        2.2.2 罗尔斯的正义论
        2.2.3 平均主义
        2.2.4 诺齐克的权利理论
    2.3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2.3.1 管子和老子的公平效率思想对健康保障制度的借鉴
        2.3.2 儒家的公平效率思想对健康保障制度的借鉴
    2.4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2.4.1 毛泽东的公平效率思想和健康保障制度
        2.4.2 邓小平的公平效率观和健康保障制度
        2.4.3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回归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传统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评价
    3.1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概述
        3.1.1 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1.2 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
        3.1.3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1.4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3.2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总体评价
        3.2.1 卫生服务提供公平的评价
        3.2.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评价
        3.2.3 健康保障筹资公平的评价
        3.2.4 健康状况公平的评价
    3.3 传统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总体评价
        3.3.1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
        3.3.2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评价方法的选择
        3.3.3 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现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评价
    4.1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概述
        4.1.1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4.1.2 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4.1.3 城乡居民健康的变化情况
    4.2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总体评价
        4.2.1 卫生服务提供公平的评价
        4.2.2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评价
        4.2.3 健康保障筹资公平的评价
        4.2.4 健康状况公平的评价
    4.3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总体评价
        4.3.1 健康保障制度的总体效率评价
        4.3.2 城市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评价
        4.3.3 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效率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均衡路径
    5.1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基本理论分析
    5.2 健康保障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落脚点
    5.3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偏离机制
        5.3.1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的因素分析
        5.3.2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效率的因素分析
        5.3.3 影响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共同因素
    5.4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标志
        5.4.1 行为一致性基础上的分离均衡
        5.4.2 均衡在一定区间内得到实现
        5.4.3 均衡应该以社会成本最小为条件
        5.4.4 均衡的重点应该是机会公平
        5.4.5 均衡要求交易不存在制度性障碍
    5.5 健康保障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路径
        5.5.1 建立健全同健康保障制度相关的法律规范
        5.5.2 增加政府对卫生机构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5.5.3 加强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
        5.5.4 提高信息透明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5.5.5 统一社会对健康保障制度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5.6 本章小结
6 信息不对称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1 健康保障制度的主要参与人和信息不对称
        6.1.1 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三方四角"关系
        6.1.2 信息不对称损害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2 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及其治理
        6.2.1 患方的信息搜寻成本增长较快
        6.2.2 医方的逆向选择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2.3 医方的信息传递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2.4 治理医方逆向选择,改善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3 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及其治理
        6.3.1 医方的道德风险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3.2 医疗责任风险与医方道德风险
        6.3.3 市场声誉对医方行为的影响
        6.3.4 医药合谋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3.5 治理医方道德风险,提高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4 医疗保险机构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4.1 医疗保险机构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同医方谈判的能力更强
        6.4.2 医疗保险机构使信息搜集成本降低
        6.4.3 医疗保险机构能够形成对医方的有效威慑
    6.5 医疗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6.5.1 医疗保险市场上投保人的逆向选择
        6.5.2 医疗保险市场上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6.5.3 医疗保险市场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治理
    6.6 本章小结
7 健康保障融资和管理的公平与效率
    7.1 筹资模式和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7.1.1 我国卫生投资模式和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7.1.2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筹资模式的公平性分析
        7.1.3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筹资模式的效率分析
    7.2 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的公平与效率
    7.3 本章小结
8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向全民健康保障的发展
    8.1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促进公平与效率
        8.1.1 实现全民健康保障,促进健康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8.1.2 全民医保和社会经济领域的公平与效率
    8.2 我国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设想
        8.2.1 建立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8.2.2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特征
        8.2.3 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结构安排
    8.3 现行健康保障制度向全健康保障制度发展的路径
        8.3.1 第一步(2011-2015年):促进制度衔接,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8.3.2 第二步(2016—2020年):初步建立国民医疗保险制度
        8.3.3 第三步(2020—2025年):建成多层次全民健康保障体系
    8.4 本章小结
后记
参考文献
在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8)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之分析
        1.3.1 传染病的伦理分析
        1.3.2 传染病防控的理论与现实研究
    1.4 论文的思路、结构和方法
        1.4.1 论文的思路、结构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传染病的医学与社会认识
    2.1 病原体的肆虐:传染病认识之医学维度
        2.1.1 疾病的医学诠释:医学模式的转变
        2.1.2 传染病与传染病人: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2.1.3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人类与疫病的千年博弈
    2.2 文明的利器:传染病认识之社会向度
        2.2.1 疾病概念的社会文化建构
        2.2.2 传染病成因的社会诠释
        2.2.3 传染病后果的社会分析
        2.2.4 传染病防治的社会努力
第三章 传染病的道德附魅与道德祛魅
    3.1 隐喻与附魅:传染病的社会道德渲染
        3.1.1 传染病隐喻与道德评判
        3.1.2 传染病隐喻与道德象征
    3.2 报应与天谴:传染病的原罪传统剖析
        3.2.1 天道之轮回:传染病因果报应说
        3.2.2 上帝的怒火:传染病天谴论
    3.3 附魅与祛魅:传染病道德化批判
第四章 传染病人的社会接纳与身份认同
    4.1 歧视与排斥:传染病人的社会接纳危机
        4.1.1 麻风病:与人类纠缠不休的魔咒
        4.1.2 艾滋病模式:处处倾斜的天平
        4.1.3 乙肝歧视:科学无知与道德狭隘
    4.2 谦卑与疏离:传染病人的身份认同嬗变
        4.2.1 羞耻与放纵:疾病的人性意蕴与背反
        4.2.2 疏离与冷漠:传染病患的生活世界呈现
    4.3 认同与接纳:传染病人道德关怀回归
第五章 传染病政治化的非道德性批判
    5.1 东亚病夫:传染病隐喻与政治表象
    5.2 血吸虫病与SARS:流行病与政治控制
    5.3 疾病在别处:传染病与社会政治迫害
    5.4 生化武器、细菌战:传染病与政治暴力
第六章 传染病防控伦理价值观的确立
    6.1 人道主义与人权观念:传染病防控的权利观
        6.1.1 人道主义与传染病防控
        6.1.2 人权观念与传染病防控
    6.2 自主选择与个体责任:传染病防控的义务观
        6.2.1 由他人书写的身体:自我保护和疾病关怀的伦理互惠性
        6.2.2 宇宙中的生物舞蹈:健康追求的道德义务与理性约束
    6.3 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传染病防控的和谐观
        6.3.1 何者优先:传染病防控中的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调节
        6.3.2 生态伦理:传染病防控中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
第七章 传染病防控的伦理困境与理论拓展
    7.1 现实冲突激荡:传染病防控的伦理困境
        7.1.1 道义与功利:传染病防控的价值博弈
        7.1.2 隐私与知情:个体与公众权利主体的利益权衡
        7.1.3 正当与合法:传染病防治的公权边界划定
    7.2 实践抉择智慧:传染病防控伦理应对
        7.2.1 人道功利主义:传染病防控的价值皈依
        7.2.2 公共健康伦理:传染病防控的具体指导
第八章 传染病防控的现实诉求与对策
    8.1 国家政府的制度安排
        8.1.1 国家传染病防控的体制完善
        8.1.2 国家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机制创新
        8.1.3 国家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法制健全
    8.2 社会舆论的规范导向
    8.3 医疗行业的道德约束
    8.4 民间组织的伦理实践
    8.5 社区家庭的伦理关爱
        8.5.1 发展社会关爱和宽容
        8.5.2 强化家庭之爱
        8.5.3 病患教育与自我关爱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干燥的灵魂潮湿的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GIS和遥感应用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 ——以乙肝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公共卫生领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2.1 GIS技术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2.1.1 GIS的功能
    
2.1.1.1 空间数据选择
    
2.1.1.2 空间数据操纵
    
2.1.1.3 空间自相关的概念和空间数据分析
    
2.1.1.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2.1.1.5 证实性空间数据分析
    2.1.3 GIS应用于公共卫生的研究
    
2.1.3.1 暴露估计
    
2.1.3.2 研究群确定
    
2.1.3.3 公共卫生监测
    
2.1.3.4 疾病数据可视化与制图
    2.1.4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公共卫生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2.1.4.1 公共卫生研究的数据类型
    
2.1.4.2 空间流行病学研究分类
    
2.1.4.3 测量尺度
    
2.1.4.4 疾病制图
    
2.1.4.5 生态分析
    
2.1.4.6 聚类分析
    
2.1.4.7 疾病簇的监视和发现
    2.1.5 分析工具和模块
    
2.1.5.1 通用 GIS平台
    
2.1.5.2 空间统计分析模块和工具
2.2 遥感技术应用于公共卫生研究原理
    2.2.1 疾病流行要素遥感监测体系设计原理与方法
    2.2.2 各种传感器的应用情况
    2.2.3 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模型研究 第三章 乙性肝炎制图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数据和预处理
    3.1.2 数学方法
    
3.1.2.1 Kriging数学描述
    
3.1.2.2 半变异函数及其经验计算法
    
3.1.2.3 插值验证方法
3.2 结果和讨论
    3.2.1 制图步骤
    3.2.2 ESDA分析
    
3.2.1.1 数据分布和变换
    
3.2.1.2 QQ图分析和异常值探测
    
3.2.1.3 数据趋势分析
    3.2.2 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PAI爆发的时空模式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
4.1 禽流感介绍
    4.1.1 2003年底以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
    4.1.2 生物学特性
    4.1.3 流行病学特征
    4.1.4 水禽和飞鸟在禽流感流行中的作用
4.2 遥感数据和环境信息提取
    4.2.1 主要传感器及其数据产品介绍
    
4.2.1.1 MODIS
    
4.2.1.2 SPOT VEGETATION
    4.2.2 软件和工具
    
4.2.2.1 MRT tool
    
4.2.2.2 HEG tool
    
4.2.2.3 其它软件和工具
    4.2.3 MODIS标准数据产品和 SPOT NDVI处理和应用
    
4.1.3.1 MODIS标准数据产品
    
4.1.3.2 SPOT NDVI
4.3 地图数据和环境信息提取
    4.3.1 与交通、水体要素的邻近度定义和计算
    4.3.2 软件和工具
4.4 数据资料
4.5 疾病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4.5.1 二维制图
    
4.5.1.1 地区分布图
    
4.5.1.2 光滑地图
    4.5.2 时间序列动态地图集
4.6 高致病性禽流感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6.1 禽流感与气候因素相关性
    
4.6.1.1 地表温度
    
4.6.1.2 大气水汽
    4.6.2 禽流感与水体因素相关性
    
4.6.2.1 湖泊
    
4.6.2.2 水库
    
4.6.2.3 河流
    4.6.3 禽流感与交通因素相关性
    
4.6.3.1 国道
    
4.6.3.2 铁路
    4.6.4 植被指数
    4.6.5 候鸟迁徙与禽流感
    
4.6.5.1 鸟类迁徙的知识
    
4.6.5.2 全球和中国主要候鸟迁徙路线
    
4.6.5.3 候鸟迁徙与禽流感发生的关系
4.7 疾病聚类分析
    4.7.1 全局聚类
    4.7.2 焦点聚类
    4.7.3 空间/时间相关性分析
    
4.7.3.1 疫情发生的时间相关性
    
4.7.3.2 空间扫描统计
4.8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HPAI发生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及HPAI传播行为建模
5.1 二分类结果与多因素相关性建模
    5.1.1 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
    5.1.2 空间自相关模型
    5.1.3 HPAI与环境因素相关性建模
5.2 空间相关和时间相关
    5.2.1 空间相关
    
5.2.1.1 常用的空间相关定义
    
5.2.1.2 HPAI空间相关定义
    5.2.2 时间相关
5.3 参数估计
    5.3.1 最大似然估计
    5.3.2 相关回归模型估计 第六章 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建模研究
6.1 抽样设计
6.2 环境因素提取
6.3 结果分析
    6.3.1 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
    6.3.2 考虑时空相关的回归分析
6.4 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预测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参加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策略及相关信息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概述
    1.1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咨询的基本概念
        1.1.2 现代咨询
        1.1.3 信息咨询
        1.1.4 信息咨询业
        1.1.5 生物医药
        1.1.6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
    1.2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在咨询业中的地位
        1.2.1 咨询的类别
        1.2.2 信息咨询在咨询业中的地位
        1.2.3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在咨询业中的地位
    1.3 国内外咨询业发展概况
        1.3.1 国外咨询业发展概况
        1.3.2 国内咨询业发展概况
第二部分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发展前景
    2.1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的外部环境
        2.1.1 医药行业持续发展
        2.1.2 生物制药前景广阔
        2.1.3 生物医药行业竞争加剧
        2.1.4 新药研发难度加大
        2.1.5 我国的医药科技政策与市场环境
    2.2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的机会与潜力
        2.2.1 新药研发的信息需求
        2.2.2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的潜力
第三部分 国内外医药信息咨询状况
    3.1 国外医药信息咨询状况
        3.1.1 国外医药信息咨询机构类型
        3.1.2 国外医药信息咨询机构的特点
    3.2 国内医药信息咨询的状况
        3.2.1 我国医药信息咨询服务的模式
        3.2.2 我国医药信息咨询服务的领域
        3.2.3 我国医药信息咨询服务的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的策略
    4.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4.2 医药项目可行性研究信息调研框架
    4.3 医药项目可行性调研的主要内容
        4.3.1 总论
        4.3.2 市场分析与预测
        4.3.3 技术可行性分析
        4.3.4 政策环境分析
        4.3.5 风险分析
        4.3.6 投资规模
        4.3.7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五部分 生物医药信息资源
    5.1 咨询与信息利用的关系
    5.2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使用资源分类
    5.3 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的信息源及评价
        5.3.1 正式出版物
        5.3.2 非正式出版物
        5.3.3 商业数据库
        5.3.4 网上资源
    5.4 生物医药咨询的主要信息资源
        5.4.1 国内主要的期刊和报纸
        5.4.2 国外主要的期刊
        5.4.3 国内外主要的工具书
        5.4.4 国内网络生物医药资源(包括在线数据库)
        5.4.5 国外生物医药网络信息资源
        5.4.6 国外在线数据库
        5.4.7 商业数据库(DIALOGUE数据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发表文章

四、疾病监测2003年(第18卷)1-12期目录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监测探讨中医疫疠之邪[D]. 黄瑶. 扬州大学, 2021(02)
  • [2]医治与神治—道教传染病治疗研究[D]. 马芸. 山东大学, 2017(01)
  • [3]面向信息分析与预测的网络搜索关键词集中度和相关度研究[D]. 卢洪涛. 武汉大学, 2013(01)
  • [4]概率数据检索、挖掘及多层文本分类问题的研究[D]. 高峰. 复旦大学, 2013(03)
  • [5]中国癌症发病率预测统计方法研究[D]. 李媛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 [6]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7]我国健康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研究[D]. 李文中.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12)
  • [8]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 孙雯波. 中南大学, 2010(01)
  • [9]GIS和遥感应用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 ——以乙肝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例[D]. 钟少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6(12)
  • [10]生物医药信息咨询策略及相关信息资源研究[D]. 逄立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3(03)

标签:;  ;  ;  ;  ;  

疾病监测 2003(第 18 卷)1-12 目录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