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蒋秋艳[1](2021)在《探讨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病因。IMN病程主要有三种转归形式:(1)自发缓解;(2)蛋白尿持续但肾功能保持稳定;(3)蛋白尿持续伴肾功能衰竭。目前普遍以尿蛋白和肾功能作为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然而这些指标不能准确反映IMN免疫活动度,可能造成不合理治疗。Beck于2009年报道了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Receptor,PLA2R)及血清抗PLA2R抗体为IMN主要的靶抗原及抗体,是对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突破性认识。随后大量研究确定了抗体在IMN的诊断价值,如何更好地将PLA2R抗体用于疾病活动度评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尚无统一意见,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为依据。目的:通过前瞻性检测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基线水平并随访其动态变化,分别分析抗PLA2R抗体基线水平与临床参数、抗体与IMN疾病状态、抗体与免疫抑制剂治疗IMN患者疗效及预后、抗体与疾病自发缓解的相关性,以探讨抗PLA2R抗体在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膜性肾病病情评估、精准治疗、预测预后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份至2020年6月份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4医院肾脏科诊治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肾穿刺活检术,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并完善免疫球蛋白、补体、自身抗体、彩超等有关检验和检查,经临床评估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收集患者详细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清抗PLA2R抗体、总胆固醇、肾组织病理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根据血清抗体结果,将患者分为抗PLA2R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抗体阳性组又分为高滴度抗体组(≥1:200)及低滴度抗体组(≤1:100)两亚组,探讨诊断时基线抗PLA2R抗体和IMN患者基线临床参数相关性。收集以激素+环孢素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且抗PLA2R抗体阳性的IMN患者44例,按抗体滴度分为高滴度抗体组(≥1:200)20例及低滴度抗体组(≤1:100)24例,予前瞻性监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后、6个月后的尿蛋白、血肌酐、抗PLA2R抗体等检验结果,分析抗体滴度水平与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收集并随访仅保守支持治疗的IMN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抗PLA2R抗体与IMN自发缓解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68例IMN患者,其中男性49例,占72.1%。57例患者抗PLA2R抗体阳性,11例患者抗体阴性。与抗体阴性组患者相比,抗体阳性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44.2±14.1)岁VS(58.9±9.3)岁,P<0.05),抗体阳性组平均24小时尿蛋白水平更高((5.2±1.7)g VS(3.4±0.9)g,P<0.05),血清白蛋白更低((20.1±4.0)g/L VS(24.0±3.7)g/L,P<0.05),胆固醇水平更高,达肾病综合征所占比例也更高,尿酸、肌酐、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病理表现方面,两组患者均以II期膜性肾病为主,与抗体阴性组患者相比,肾组织免疫荧光显示抗体阳性组患者Ig G4沉积阳性率更高,而肾组织Ig G1、Ig G2、Ig G3、Ig A、Ig M、C1q、C3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57例抗PLA2R抗体阳性患者分为两个亚组:高滴度抗体组(≥1:200)及低滴度抗体组(≤1:100),与低滴度抗体组相比,高滴度抗体组平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高,平均血清白蛋白低于低滴度抗体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性别构成比、年龄、胆固醇、血肌酐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收集环孢素联合激素治疗的抗PLA2R抗体阳性IMN患者44例,分为低滴度抗体组24例(≤1:100)及高滴度抗体组20例(≥1:200),低滴度抗体组在治疗3个月时及6个月时的总缓解率均大于同期高滴度抗体组,在治疗3个月时其抗体阴转率大于同期高滴度抗体组(P<0.05),在治疗6个月时抗体阴转率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将这44例患者维持治疗6个月后,根据治疗结果分为缓解组与非缓解组,缓解组的基线抗PLA2R抗体滴度显着低于非缓解组,基线尿蛋白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缓解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抗体阴转率均大于同期非缓解组;收集保守支持治疗的IMN患者15例并随访6个月,抗PLA2R抗体阴性组自发缓解率为62.5%(5/8),高于抗体阳性组自发缓解率28.5%(2/7),无统计学差异。按治疗效果分为缓解组与非缓解组,缓解组治疗前抗体阴性率为71.4%(5/7),高于非缓解组37.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后缓解组抗体阴性率为100%,高于同期非缓解组抗体阴性率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基线抗PLA2R抗体与尿蛋白及血清白蛋白、胆固醇指标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相比抗体阴性IMN患者,血清抗体阳性患者表现为更大量尿蛋白、更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更高的胆固醇血症;在抗体阳性IMN患者中,基线抗体滴度水平与IMN患者诊断时病情是否相关,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来研究。2.以激素联合环孢素方案治疗抗PLA2R抗体阳性IMN患者,基线抗体滴度低者其缓解率更高、短期预后更好。3.基线抗PLA2R抗体对预测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自发缓解的判断具有很大的潜力。4.抗体动态变化与IMN疾病活动相关,对病情评估包括预后、对疾病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魏静静[2](2021)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与西医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深入研究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理和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期能够优化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诊疗方案,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疗效评定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收录自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经肾活检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153例,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与病理报告及临床生化指标等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应用医学统计学中的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进行比较,以探寻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153例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中有男性96例,女性57例,男女比例约为1.69:1;肾活检的平均年龄为51.02±11.82岁,中年组(45-59岁)共85例,为高发年龄段,占比55.56%;病程中以0-3个月最多,为75例,占比49.02%。2.中医证型分布:中医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占45.10%(69例),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标实证中以水湿证最多见,占46.41%(71例),其余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中医证型的分布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型与性别分布的相关性:中医证型中除气阴两虚证男女比例相同外,其余本虚证及标实证均以男性多见;本虚证中男女均以脾肾气虚证多见,标实证中男女均以水湿证多见,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型与年龄分布的相关性:中医证型中本虚证的平均年龄按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的顺序逐渐升高,最高为52.29±11.70岁,本虚证在年龄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平均年龄按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血瘀证的顺序逐渐升高,最高为52.48±10.14岁,标实证在年龄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病程分布的相关性:本虚证中肺肾气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的平均病程最长,均为6个月,标实证中湿浊证和血瘀证的平均病程较长,为4个月,中医证型与病程的分布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型与合并症分布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占60.13%(92例),平均收缩压为138.63±16.38mm Hg,平均舒张压为86.53±14.67mm Hg,其中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合并高血压者最多,标实证中水湿证和湿热证合并高血压者最多,中医证型在合并高血压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153例患者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占19.6%(30例),平均血尿酸为369.71±98.13μmol/L。其中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最多,标实证中水湿证最多,中医证型在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证型与肾脏病CKD分期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CKD1期占比最多,为57.5%(88例);本虚证中各证型均以CKD1期为主;标实证的水湿证、湿热证、血瘀证均以CKD1期为主,湿浊证以CKD3期及以上最多见,中医证型中的标实证在肾脏CKD分期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标实证中血瘀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湿热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湿热证组甘油三酯高于水湿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标实证中湿浊证组血肌酐均高于湿热证组、水湿证组和血瘀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9.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153例患者中病理分期以Ⅱ期占比最多,为65.4%(100例)。本虚证中除肝肾阴虚证Ⅰ期和Ⅱ期比例相同外,其余各组均以Ⅱ期为主,标实证中均以Ⅱ期为主,中医证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中以无肾小球硬化占比最多,占49.67%(76例),伴球性硬化者占48.37%(74例),伴节段性硬化者占1.96%(3例),中医证型在肾小球硬化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在免疫复合物多样性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男女比例约为1.69:1;肾活检的平均年龄为51.02±11.82岁;病程最长为9年,最短为4天,以0-3个月最多见;肾脏CKD分期中CKD1期占比最多,标实证在肾脏CKD分期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标实证中以水湿证最多见,其余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湿浊证。3.标实证中,血瘀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湿热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组甘油三酯高于水湿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浊证组血肌酐均高于湿热证组、水湿证组和血瘀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病理分期中Ⅱ期占比最多,中医证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肾小球硬化种类中以无肾小球硬化最多,其次为球性硬化,中医证型在肾小球硬化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在免疫复合物多样性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
汤文丽[3](2021)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约75%~80%MN属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血癖证是IMN常见中医标实证,常不同程度贯穿病程始终。特别是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MN患者,常合并高凝状态,现代中医学认为“血瘀证”与高凝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IMN血癖证的临床病理特点研究较少,血瘀证与IMN预后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以血瘀证为切入点,探讨IMN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影响,以期丰富对IMN血瘀证的认识,为IMN中医治疗提供一定依据。目的探讨IMN血瘀证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肾活检诊断为IMN、符合纳入要求的患者。根据血瘀证辨证标准,313例患者分为血瘀证组(133例)和非血瘀证组(180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规律随访时间≥ 12月且能满足随访资料要求者病历资料,分析预后差异。结果1 一般资料1.1性别:313例患者,男性占比60.06%,女性占39.94%;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63.16%vs 57.78%)、(36.84%vs 42.22%);2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7)。1.2年龄:血瘀证组为54.40±13.03岁,非血瘀证组为48.64±12.6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年龄大于非血瘀证组。1.3病程: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病程中位数为[4(1.85,8.00)vs 6(2.00,12.00)]月,2组有显着差异(P<0.001)。血瘀证组病程短于非血瘀证组。2中医证候分布2.1总体中医证型分布:313例患者本虚证分布比例从高至低分别为:脾肾气虚证(28.75%)、肺肾气虚证(22.36%)、肝肾阴虚证(18.85%)、脾肾阳虚证(14.38%)、气阴两虚证(11.82%);标实证分布比例从高至低依次为湿热证(51.44%)、血瘀证(42.49%)、水湿证(34.19%)、湿浊证(17.57%)。2.2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本虚证比较:脾肾气虚证(26.32%vs 30.56%)、肺肾气虚证(24.81%vs 20.56%)、脾肾阳虚证(14.29%vs 14.44%)、肝肾阴虚证(16.54%vs 20.56%)、气阴两虚证(12.78%vs 11.11%),2组间本虚证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4)。2.3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标实证比较:水湿证(33.83%vs 34.44%)、湿热证(56.39%vs 47.78%)、湿浊证(19.55%vs 16.11%),2组间标实证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症状分布:发生率>10%的中医症状:水肿、泡沫尿、乏力、腰酸腰痛、口干、咳嗽、颜面水肿、眠差、头晕、口苦、大便质稀、胸闷气短、小便色黄、纳差。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主要中医症状比较:水肿(92.48%vs 80.00%,P=0.002)、胸闷气短(18.05%vs 8.33%,P=0.010)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更易出现水肿、胸闷气短。3合并症、并发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合并高血压(70.68%vs 60.56%,P=0.064)、2型糖尿病(18.80%vs 17.22%,P=0.719)、血脂异常(83.46%vs 76.67%,P=0.141)、高尿酸血症(29.32%vs 32.22%,P=0.584)、感染(19.55%vs 12.22%,P=0.075)、急性肾损伤(2.26%vs 0.56%,P=0.3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血栓栓塞(20.30%vs 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4实验室检查4.1肾功能及CKD分期4.1.1 肾功能: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Scr[69.00(58.30,84.50)vs 67.00(55.00,78.75)μmol/L,P=0.129]、BUN[5.10(3.90,6.35)vs 4.90(3.80,6.00)mmol/L,P=0.198]、UA[359.00(301.50,410.50)vs 368.00(295.00,426.50)mmol/L,P=0.3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1.2 CKD分期: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CKD1期(65.41%vs 76.11%),CKD2期(24.81%vs 19.44%),CKD3 期(8.27%vs 3.33%),CKD4 期(1.50%vs 0.00%),CKD5 期(0.00%vs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血瘀证组CKD1期的患者比例低于非血瘀证组(P<0.05)。4.2其他生化指标4.2.1血清白蛋白(Alb):血瘀证组为21.34±4.71 g/L,非血瘀证组为27.80±6.71 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Alb低于非血瘀证组。4.2.2血脂指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CHO(8.06 ± 2.37 vs 7.13±2.09)mmol/L、LDL-C(5.16±1.65 vs 4.54±1.44)mmol/L,2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G[2.12(1.53,3.04)vs 2.23(1.58,3.16)]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血瘀证组CHO、LDL-C高于非血瘀证组。4.3凝血指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APTT[(25.37±3.64 vs 25.27±3.51)s,P=0.794]、PT[(11.06±1.11 vs 11.02±1.00)s,P=0.7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B[4.38(3.67,4.87)vs 4.05(3.37,4.71)]g/L、D-Dimer[0.77(0.45,1.60)vs 0.47(0.21,0.8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FIB、D-Dimer高于非血瘀证组。4.4尿液检查4.4.1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瘀证组为4788(2865,7030)mg/d,非血瘀证组为3523(1995,5201)mg/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瘀证组24h-UTP高于非血瘀证组。4.4.2镜下血尿:尿检红细胞计数≥3/HP的镜下血尿情况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分别为(75.94%vs 73.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5病理资料5.1病理分期: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患者病理分期:Ⅰ期(33.08%vs 40.56%)、Ⅱ期(58.65%vs 49.44%)、Ⅲ期(7.52%vs 10.00%)、Ⅳ期(0.75%vs 0.00%),主要集中在Ⅰ期、Ⅱ期,无分布于V期者,2组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5.2病理评分: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肾小球积分[(0.74±0.68 vs 0.73±0.60)分,P=0.901],肾小管积分[(1.64±1.44 vs 1.54±1.38)分,P=0.532],肾间质积分[(0.74±0.59 vs 0.71±0.50)分,P=0.530],2组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肾小球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系膜增生(62.41%vs 63.89%,P=0.788)、节段性硬化(6.77%VS 5.56%,P=0.657)、球性硬化(11.23%vs 14.44%,P=0.412)、新月体形成(10.53%vs 9.44%,P=0.751),2组肾小球病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4肾小管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癖证组比较:肾小管萎缩(66.92%vs 68.89%,P=0.712)、颗粒或空泡形成(99.25%vs 99.44%,P=0.829),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肾间质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间质水肿为(7.52%vs 2.22%,P=0.025)、炎细胞浸润(67.67%vs 66.11%,P=0.772)、间质纤维化(69.17%vs 66.11%,P=0.568)。血瘀证组出现间质水肿比例高于非血瘀证组。5.6肾小动脉病变: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小动脉管壁增厚(81.20%vs 78.33%,P=0.534)、玻璃样变(6.77%vs 6.11%,P=0.815)比较,2组肾小动脉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免疫荧光: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IgG(84.21%vs 90.00%,P=0.125)、C1q(15.78%vs 24.44%,P=0.062)、FRA(5.26%vs 7.22%,P=0.484)沉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C3(77.44%vs 86.11%,P=0.046)、IgA(12.78%vs 23.89%,P=0.014)、IgM沉积(21.05%vs 38.3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证组C3、IgA、IgM沉积比例低于非血瘀证组。6随访共随访193例患者,其中血瘀证组77例,非血瘀证组116例,随访结果如下:6.1随访时间与主要治疗:6.1.1随访时间(自肾穿刺日至2019年12月31日或进入终点事件时间):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随访时间为[54.00(34.50,85.00)vs 63.00(40.00,90.7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6.1.2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比例为(44.16%vs 25.00%,P=0.005),血瘀证组免疫抑制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6.2缓解与复发情况6.2.1 1年缓解率、3年缓解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较,1年缓解率(25.97%vs 23.28%,P=0.669)、3年缓解率(80.52%vs 68.97%,P=0.07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2复发情况: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复发率分别为(16.88%vs 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6.3终点事件6.3.1终点事件:终点事件(死亡、进入肾脏替代治疗或eGFR<15 ml/min/1.73m2)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分别为12.99%、4.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6.3.2累计生存率: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比:2年累积生存率(90.58%vs 97.29%,P=0.166),5 年累积生存率(85.69%vs 97.29%,P=0.024),10 年累积生存率(79.10%vs 91.57%,P=0.040)。2组5年累积生存率、10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 IMN终点事件危险因素分析:血瘀证、年龄、Scr、BUN、Alb、LDL、24h-UTP、节段性硬化、新月体形成、间质水肿是IMN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年龄、Alb、Scr是IMN患者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瘀证不是影响IMN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N的主证为脾肾气虚、肺肾气虚证,主要兼证为湿热证,主要症状为水肿、泡沫尿、乏力。2.IMN血瘀证患者多见于老年男性,基础肾功能较差,尿蛋白较多,低蛋白血症明显,易并发血脂异常、高凝状态、血栓栓塞事件。3.IMN血瘀证C3、IgA、IgM沉积比例低,间质水肿明显。4.血瘀证对IMN长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白玲[4](2020)在《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Ig G4及补体I因子(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诊断和预后价值的评估;2)分析不同水平血清PLA2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疗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3)研究血清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与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关系及补体激活在IMN患儿肾损伤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的相互关系,了解补体系统与IMN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8月2018年4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4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患儿38例,微小病变肾病(MCD)36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比较各组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水平。分析IMN患儿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的差异及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和预后情况;2)选取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及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4月确诊的114例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PLA2R水平,将IMN患儿分为阳性组(PLA2R表达阳性)、阴性组(PLA2R表达阴性),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期间的24h尿蛋白(24h-UP)、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变化,计算总有效率并绘制两组有效患者的缓解时间曲线。绘制血清抗PLA2R抗体与Alb、Scr、24h UP变化量的散点图,并分析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PLA2R水平对IMN患儿12个月缓解事件的预测价值;3)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儿科确诊的IMN患儿86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肾组织PLA2R抗原,Ig G,Ig G1,Ig G4,C1q,C3,C4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同时留取血标本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Alb)、24h尿蛋白(24h TP)、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G)、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血清学指标。结果:1)154例研究对象中,36例(23.4%)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全部为IMN组的患儿;36例(23.4%)血清Ig G4阳性,IMN组患儿占34例(85.0%);38例(24.7%)血清CFI阳性,IMN组患儿占33例(82.5%)。IMN患儿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血清白蛋白、尿蛋白、治疗6个月的缓解率及发生终点事件等方面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Ig G4与CF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的对比结果与抗PLA2R抗体相似;2)114例IMN患儿中血清PLA2R抗体阳性率67.54%,阳性组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24h UP高于阴性组,Alb白低于阴性组,PLA2R不同滴度患儿24h-UP白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整体疗效优于阳性组(P<0.001)。阴性组总有效率为100%,显着高于阳性组71.43%(P<0.001)。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血清Alb变化量(r=-0.853,P<0.001)、24h UP变化量(r=-0.769,P<0.001)均呈明显负线性相关,与血清Scr变化量(r=0.132,P=0.162)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血清PLA2R抗体滴度水平预测IMN患者1年内发生缓解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血清PLA2R抗体抗体滴度为1:32时预测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3%。而ROC曲线分析显示,PLA2R抗体测IMN患者缓解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截断值为65.57RU/m L,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0.700、0.881、0.794;3)在86例研究对象中,63例(73.25%)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80例(93.02%)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及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阴性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24h-UP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滴度的血清PLA2R水平与肾组织的PLA2R抗原阳性率、Ig G4阳性率、C1q阳性及其病理分期和节段硬化的比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中C1q,C3,C4的表达,提示补体活化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经典途径,MBL途径及旁路途径的激活均可能参与IMN的致病。结论:1)血清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检测在IMN的鉴别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抗PLA2R抗体、Ig G4及CFI阴性的IMN患者的治疗缓解率及未发生终点事件的比例较高;2)血清PLA2R抗体水平对IMN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有较大影响,阴性患者的血清Alb与24h UP恢复幅度更大,且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呈线性负相关,总有效率相对更高。可将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作为IMN患儿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指标;3)血清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对于IMN的诊断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肾组织PLA2R抗原在IMN诊断方面更为敏感,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相互结合将很大程度提高IMN的诊断率,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均为阴性的IMN患儿,肾组织Ig G4表达,也是IMN诊断的补充。血清抗PLA2R抗体和肾组织PLA2R抗原都能有效的反映IMN患儿临床的严重程度。肾组织PLA2R抗原水平也能反应疾病临床的严重程度及活动性,但其与肾脏病理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N肾组织活检中可以检出Ig G,Ig G1,Ig G4,C1q,C3,C4表达,提示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可能均参与了IMN的致病过程。
王凯[5](2020)在《单中心3899例肾活检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能尽早地明确肾脏疾病的病因,可以延缓CKD病情的进展,减少ESRD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目前肾脏穿刺活检仍是明确肾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多项研究表明近年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在不断的变化,但东北地区的情况尚无报道,因此了解东北地区肾脏疾病病理类型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对肾脏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为了能够深入地分析东北地区肾脏疾病病理类型的变化,我们收集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近8年来3899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初步了解东北地区肾脏疾病病理类型特点及流行病学规律,对肾脏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目的: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3899例肾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探索近8年肾脏病理类型构成的变迁,为肾脏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2-2019年行肾穿刺活检术的38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根据病理诊断日期将患者分为2012-2015年组1766例和2016-2019年组2133例。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原发病情况:本中心2012-2019年共有肾活检病例3899例,其中最多的是原发性肾小球病,共2822例,占72.3%;其次是继发性肾小球病,共994例,占25.5%;第三位的是肾小管间质病,共68例,占1.8%;最少的是遗传性肾病,共14例,占0.4%。2、年龄分布情况:3899例患者肾活检时平均年龄为38.52±18.41岁(3-88岁)。其中<18岁年龄段患者702例,占18.0%;18-39岁年龄段患者1194例,占30.6%;40-59岁年龄段患者1441例,占37.0%;≥60岁年龄段患者562例,占14.4%。在<60岁的膜性肾病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该年龄段在原发性肾病中的占比上升。8年来,≥60岁年龄段患者的比例由12.7%上升至15.8%,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性别分布情况:3899例肾活检患者中,男性患者2227人(占57.1%),女性1672人(占42.9%),男女比例为1.33:1。8年来,在702例儿童(<18岁)患者中女性占比由41.2%增长至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儿童患者肾脏病理分布情况及8年变迁:本中心共有儿童肾活检病例702例。在儿童PGD中,以IgA肾病(143例,占37.3%)最为常见,其次为微小病变(140例,占36.6%),膜性肾病(27例,占7.0%)。在儿童SGD中,紫癜性肾炎(208例,占67.1%)和狼疮性肾炎(71例,占22.9%)为主要的病理类型。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为Alport综合征。8年来,狼疮性肾炎在继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由15.1%上升至31.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紫癜性肾炎在继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由72.3%下降至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成人(≥18岁)患者肾脏病理分布情况及8年变迁:本中心共有成人肾活检病例3197例。成人PGD中,以膜性肾病(1071例,占43.9%)最为常见,其次为IgA肾病(711例,占29.2%)、微小病变(463例,占19.0%)。成人SGD中,紫癜性肾炎(89例,占13.0%)和狼疮性肾炎(87例,占12.7%)为主要的病理类型。8年来,膜性肾病患者在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由35.1%升至51.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3899例肾活检患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1964例,占50.4%)和慢性肾小球肾炎(1663例,占42.6%)。1098例膜性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903例,占82.2%);854例IgA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622例,占72.8%)。结论:1、肾活检患者中40-5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8年来≥60岁年龄段患者占比上升。2、膜性肾病是肾活检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在原发性肾小球病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3、肾活检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
李欣航[6](2020)在《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指病理表现以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组疾病。MN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继发性膜性肾病和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其中 IMN 是 MN 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我国成人发生大量蛋白尿的最常见肾脏病因。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表明IMN呈现出自然病程的多样性,约30%患者可自发完全缓解,约30%患者可部分缓解,剩余30%~40%的IMN患者则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进而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由此可见,IMN并非一种良性疾病,早期确诊、判断预后及有效治疗是临床中的主要任务。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生化异常现象,由尿酸盐生成过量和(或)肾脏排泄尿酸量减少而引起。多项研究显示高尿酸血症与IgA肾病、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和进展相关,但是高尿酸血症与膜性肾病发病和进展的关系尚不明确。IMN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水肿”、“腰痛”、“尿浊”等病的范畴。现代医家结合IMN的肾脏病理学表现从宏观与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使得中医药在IMN治疗中应用得更加广泛与精准,同时也展现出中医药治疗IMN的一定优势。然而,中医学对伴有高尿酸血症IMN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拟从伴有高尿酸血症IMN展开,探讨其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进一步评估高尿酸血症与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的相关性,丰富中医学对IMN的认识,以期为中医诊治提供一定依据。目的初步探讨伴高尿酸血症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MN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303例IMN患者。根据血尿酸水平,将303例患者分为伴高尿酸血症组(100例)和血尿酸正常组(203例)。通过收集与比较2组IMN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资料、临床及肾脏病理资料,初步探讨伴有高尿酸血症IM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和病理特征。结果1 一般资料1.1性别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53.00%vs 47.00%)和(52.7%vs 47.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发病年龄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1.71±13.82岁和49.25±13.17岁,2组患者均以中、老年组为主,伴有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可能更大、发病年龄比例有偏高的趋势,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3病程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症组的病程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00(11.50)月和5.75(10.25)月,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资料2.1中医主要症状分布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症组的主要中医症状包括:水肿、泡沫尿、乏力、腰酸、腹胀、口干、口苦及气短等,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出现口苦的比例较高(P<0.05),其余中医症状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2中医证候分布(1)中医证型总体分布:303例IMN患者中单纯本虚证者、本虚标实证和单纯标实证所占比例分别为3.96%、96.04%和0.00%。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单纯本虚证(5.00%vs 3.45%)、本虚标实证(95.00%vs 96.55%),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虚证:伴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脾肾气虚证(38.00%vs 30.54%)、肺肾气虚证(9.00%vs 14.29%)、脾肾阳虚证(18.00%vs 15.27%)、肝肾阴虚证(12.00%vs 14.29%)以及气阴两虚证(23.00%vs 25.62%);其中脾肾气虚证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分布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本虚证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标实证:伴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水湿证(30.00%vs 36.95%)、湿热证(63.00%vs 52.70%)、血瘀证(58.00%vs 55.67%)和湿浊证(7.00%vs 10.34%);其中湿热证在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分布比例较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标实证在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临床资料3.1合并症(1)高血压:伴有高尿酸血症组高血压1级的比例低于血尿酸正常组(28.00%vs 31.53%)、高血压3级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6.00%vs 20.69%),2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其他合并症: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血脂异常(81.00%vs 71.92%)、2 型糖尿病(23.00%vs 27.57%)、冠心病(26.00%vs 23.65%)、大动脉硬化(38.00%vs 28.08%),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2肾功能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肾功能各指标比较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血肌酐(Scr)[86.70(42.75)vs 67.85(34.90)]μmol/L、血尿素氮(BUN)[6.18(4.52)vs 5.07(2.89)]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2.10(38.77)vs 97.35(30.80)]mL·min-1·1.73m-2,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Scr、BUN水平较高,eGFR明显较低,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5、P<0.01)。与血尿酸正常组比较,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中慢性肾脏病(CKD)1期占比较低、CKD 2期占比较高,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组内CKD 2期占比高于其他各分期(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其高血压分级与CKD分期呈正向相关(P<0.01)。3.3其他生化指标伴有高尿酸血症组的胆固醇(TC)水平[6.80(2.92)vs 6.00(2.56)]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4.66(2.01)vs 3.42(1.97)]mmmol/L高于血尿酸正常组,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生化指标在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4血红蛋白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的血红蛋白(HGB)水平分别为136.58±15.60g/L和143.30±23.16g/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尿蛋白定量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24h-UTP水平分别为3.42(4.59)g/24h和3.18(3.35)g/24h,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6尿检红细胞计数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的高倍镜检(HP)红细胞计数≥5/HP分别为29例(占29.00%)和52例(占25.6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资料4.1病理分期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均主要集中在Ⅰ期(39.00%vs 46.80%)和Ⅱ期(51.00%vs 48.60%),2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免疫荧光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均以IgG(88.00%vs 93.60%)和补体C3(70.00%vs 62.07%)沉积为主,伴有少量的IgM、IgA和Clq沉积,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3肾小球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发生球性硬化和节段性硬化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28.00%vs 12.32%、11.00%vs 5.91%),2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均P<0.05);发生肾小球系膜区增生、新月体形成、缺血性硬化的比例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4肾间质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发生肾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分别为 86.00%vs 72.91%、89.00%vs 78.82%),2 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4.5肾小管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与血尿酸正常组均以灶状萎缩为主(63.00%vs 61.08%),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肾血管病变伴有高尿酸血症组小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比例明显低于与血尿酸正常组(9.00%vs 25.12%)、小动脉玻璃样变的比例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3.00%vs 16.75%),2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1、P<0.05)。2组间小动脉管壁增厚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血尿酸正常的IMN相比,伴有高尿酸血症IMN具有以下特征:(1)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为水肿和泡沫尿,中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标实证以湿热证常见;(2)临床表现:常伴有基线肾功能较差、高胆固醇血症,易出现严重高血压;(3)肾脏病理:肾小球球性硬化、节段硬化、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小动脉玻璃样变的发生率较高。
刘玉旋[7](2020)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IMN中医证候的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制定IMN中医证候学临床调查表,采集IMN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中医症状、舌脉信息,建立IMN数据库。病例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85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91例,总计276例。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描述IMN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影响IMN中医证候分布的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276例IMN中,男女比例1.3:1。发病年龄平均在51.07±13.90岁(18~83岁),青年组77例(27.90%),中年组161例(58.33%),老年组38例(13.77%),本研究病例以青中年为主。男性与女性的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I平均在25.09±3.53,偏瘦组 7 例(2.54%),正常组 135 例(48.91%),超重组 134 例(48.55%)。2.临床特点276 例 IMN 患者中 Ⅰ 期 163 例(59.06%);Ⅱ 期 105 例(33.70%);Ⅲ 期 7例(1.81%);Ⅳ期1例(0.36%)。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者61人(22.10%),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215人(77.90%)。CKD 1期195例(70.65%),CKD 2期57例(20.56%),CKD 3 期 18 例(6.52%),CKD4 期 6 例(2.17%)。24 小时尿蛋白定量 4.07±3.53g,<3.5g 151 例(54.71%),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在 3.5g~8g 93 例(33.70%),24小时尿蛋白定量>8g 32例(11.59%)。血浆白蛋白为31.44±8.41g/L,≥30g/L的148例(53.62%),血浆白蛋白在20~30g/L之间的有102例(36.96%),血浆白蛋白≤20g/L26例(9.42%)。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128例(46.38%);伴有血尿者167例(62.55%);伴有高血压者130例(47.10%);伴有并糖尿病者35例(12.68%);伴有高尿酸血症者102例(37.00%)。3.中医证候特征(1)症状频数前十五名神疲乏力(89.13%)>腰脊酸痛(85.14%)>浮肿(63.04%)>肢体困重(54.71%)>睡眠差(52.54%)>食少纳呆(48.55%)>夜尿多(44.20%)>便溏(38.77%)=少气懒言(38.77%)>口干(37.68%)>面色晦暗(31.16%)>胃脘胀闷(28.99%)>面色萎黄(24.28%)>面色(?)白(23.91%)、头晕(23.91%)。(2)虚证、实证分布情况276例IMN中,表现为虚证54例(19.57%),实证有30例(10.87%),虚实夹杂证者192例(69.57%)。在54例虚证中,脾肾气虚证20例(37.04%),脾肾阳虚16例(29.63%),肝肾阴虚证11例(20.37%),肺肾气虚证5例(9.26%),气阴两虚证2例(3.70%)。在30例实证中,湿热证15例(50.00%),湿瘀互结9例(30.00%),水湿证 5 例(16.67%),血瘀证 1 例(3.33%)。(3)虚实夹杂证分布情况脾肾气虚证兼夹实证者总计97例,脾肾气虚证兼夹实型最多的是水湿证36例(37.11%),其次是血瘀证18例(18.56%)、湿瘀互结证17例(17.53%)、湿热证15例(15.46%)、湿浊证11例(11.34%)。脾肾阳虚证兼夹实证有46例,兼夹最多的是湿浊证18例(39.13%),其次水湿证12例(26.09%)、湿瘀互结证7例(15.22%)、血瘀证5例(10.87%)、湿热证4例(8.70%)。肝肾阴虚证兼夹实证者有25例,兼夹血瘀证10例(40.00%)最多,湿瘀互结证8例(32.00%),湿热证3例(12.00%),湿浊证3例(12.00%),水湿证1例(4.00%)。肺肾气虚证兼夹实证有20例,其中兼夹水湿证7例(35.00%),血瘀证6例(30.00%),湿瘀互结证5例(25.00%),湿热证2例(10.00%)。气阴两虚证兼夹实证4例,其中兼夹血瘀证3例,占75.00%;兼夹湿瘀互结证1例,占25.00%。(4)舌苔与脉象分析舌色:淡白舌111例(40.22%),其次依次分别为紫暗舌81例(29.35%),红舌44例(15.94%),淡红舌40例(14.49%)。舌形:正常舌93例(33.70%),胖大(齿痕)舌86例(31.16%)、瘀斑舌55例(19.93%),偏瘦(裂纹)舌30例(10.87%),点刺舌12例(4.35%)。苔色:白苔179例(64.86%);黄苔97例(35.14%)。苔质:薄苔 112 例(40.58%),厚苔 60 例(21.74%),腻苔 55 例,(19.93%),水滑苔 44 例(15.94%),燥苔 5 例(1.81%)。脉象:沉脉 163 例(59.06%)>涩脉53例(19.20%)>弦脉38例(13.77%)>数脉13例(4.71%)>滑脉9例(3.26%)。4.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病程>2年组肝肾阴虚证比例较<2年组明显偏高(26.39%vs 1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蛋白尿>3.5g组脾肾气虚证比例较24小时蛋白尿<3.5g组明显偏高(56.20%vs 35.1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30g/L组脾肾气虚证(55.15%vs 34.55%)、血瘀证(31.40%vs 17.82%)比例较>30g/L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超重组湿瘀互结证(42.96%vs 19.23%)比例较正常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糖皮质激素组肝肾阴虚证(27.27%vs 13.09%)、肺肾气虚证(20.00%vs 7.33%)比例较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组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高血压组脾肾阳虚证比例较不伴高血压组明显偏高(33.61%vs 15.3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血尿组肝肾阴虚证(21.79%vs 6.67%)、血瘀证(29.45%vs10.53%)比例较不伴血尿组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虚证和5种实证在性别、年龄分组、CKD 1、2期、病理分期Ⅰ、Ⅱ期间总体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脾肾气虚证与年龄、24小时蛋白尿、尿红细胞、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与总蛋白、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具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脾肾阳虚证与血肌酐具有正相关性,与肾小球滤过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1.IMN中医证候包括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其中以虚实夹杂证为最多。虚证分布中,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实证分布中,湿热证>湿瘀互结>水湿证>血瘀证。虚实夹杂证中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易兼水湿证,脾肾阳虚易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易兼血瘀证。根据IMN的证候特点,本研究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两虚,在此基础上产生湿、热、痰、瘀、湿瘀互结等病理产物及其临床表现。2.IMN中医证候分布可能受病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是否肥胖、使用激素、伴发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胡广[8](2020)在《血清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足细胞膜下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约有20-30%的膜性肾病患者最终将会发生终末期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占膜性肾病的患者比例高达70%。我国IMN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但本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很明确,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由于肾脏穿刺术为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征,不适于对IMN病情进行监测。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安全、快捷、有效、能动态追踪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生物学标志物。经研究血清PLA2R抗体检测不仅可以提高对IMN诊断的准确率,还有利于IMN与继发性膜性肾病相鉴别。目的:研究血清抗PLA2R抗体在IMN中的应用价值,寻找诊断疾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价药物疗效的安全、便捷、有效的无创性指标;寻找提示肾移植术后IMN复发风险的有效生化学指标。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桂林市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肾脏科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的患者98例,行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计算IMN患者占肾病综合和肾小球疾病患者总人数的比例;应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收集68例患者临床资料、生化学结果、血清抗PLA2R抗体及肾脏免疫组化等指标,将IMN组(35例)与非MN组(33例)进行对照;计算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计算血清抗PLA2R抗体与IMN患者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肾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追踪随访接受治疗的IMN患者41例,评估血清PLA2R抗体与病情缓解之间的相关性;随访2例肾功能进入终末期的IMN患者,监测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肾脏血供之间的关系;随访2例接受肾移植术的IMN患者,监测其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计算IMN不同病理分期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结果:本中心调查期间,IMN发病人数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64%,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2%,年龄均数为(48.94±14.48)岁;IMN组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肾组织PLA2R抗原、免疫球蛋白Ig G及其亚型Ig G1、Ig G4、补体C3的阳性沉积率均明显高于非MN组:IMN组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均数为(188.24±311.87)RU/ml,非MN组的抗体水平均数仅为(1.41±3.25)RU/ml;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诊断的灵敏度为74.3%,特异度则高达100%;IMN组肾小球PLA2R抗原沉积阳性率为88.57%,而非MN组未发现PLA2R沉积;IMN组肾小球中Ig G沉积阳性率为97.14%,非MN组为21.21%;IMN组肾小球Ig G1沉积阳性率为94.29%,非MN组为9.09%;IMN组肾小球Ig G4沉积阳性率为97.14%,非MN组为12.12%;IMN组肾小球补体C3沉积阳性率为94.29%,非MN组为48.40%。IMN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表现出明显相关性:血浆白蛋白与其抗体呈负相关性,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异常水平与抗体水平则显示正相关性。动态监测接受治疗的IMN患者血清PLA2R抗体水平,随着抗体水平的下降,临床病情得到缓解;肾功能进入终末期的患者,随着肾功能的减退,PLA2R抗体水平也逐渐下降:两例患者血清PLA2R抗体分别为247.24 RU/ml和197.75 RU/ml,因肾功能进入终末期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其中无尿的患者,复查PLA2R抗体降至正常(0.71 RU/ml);另一例尿量正常的患者,复查血清PLA2R抗体仍然为高值(230.15RU/ml);2例肾移植前原发病为IMN的患者,肾移植后肾功能、蛋白尿正常,而PLA2R抗体水平也正常(分别为0.76 RU/ml和0.98 RU/ml);病理不同分期:II期患者血清PLA2R抗体水平比III期的明显升高,II期高达(206.08±67.78)RU/ml,而III期仅为(35.26±18.82)RU/ml,(P<0.05)。结论:血清抗PLA2R抗体为INM疾病的特异性抗体,可以作为IMN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标志物;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对IMN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拟定及调整方面,以及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上表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检测在判断肾移植术后IMN疾病复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小娟[9](2019)在《单中心肾脏病理谱分析及他克莫司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膜性肾病(MN)这一病理学诊断,属原发性肾小球疾病(PGD)中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1]。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光镜下肾小球弥漫性病变、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典型者PASM染色示钉突形成、鲜有细胞增生,免疫荧光可见IgG和C3沿毛细血管壁沉积,而电子显微镜下可见GBM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根据GBM病变的严重程度,MN组织病理分为I期、II期、III期、IV期和V期共五期[2]。按照发病原因及机制,MN可分为原发性膜性肾病(P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MN)。成人MN多为原发性(约占80%),既往亦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其余约20%为SMN[3]。SMN有明确的致病原因,如:感染(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丙肝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恶性肿瘤,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青霉胺等。PMN之诊断,需依据病史、查体和实验室检查,通过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仔细查看肾活检标本,排除SMN后方可诊断[4]。PMN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少见[3]。常起病隐匿,约80%患者表现为肾功能良好的肾病综合征(NS),余者表现为无症状性、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或慢性肾炎。30%病人可同时伴有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按照24小时尿蛋白定量(UPE)和肾功能程度,PMN分为三类。低危:UPE<4g/24h,肾小球滤过率(GFR)稳定;中危:UPE在4~8g/24h,GFR稳定,患者有50%~55%的可能性会于10年后发展为进展性慢性肾脏病(CKD);高危:UPE>8g/24h,GFR小于50%基线水平或较基线水平下降幅度超过30%,患者有65%~80%可能性于10年内进展至晚期CKD[3,4]。MN系成人NS近乎最常见的原因(约占20%~50%),其自然病程各异,约20%~30%患者在2年内可自发缓解(取决于尿蛋白的程度),而15%~30%患者会经历一次或多次复发[4];一些病人存在持续性蛋白尿,其程度波动于肾病范围和非肾病范围;然而,约34-62%病人会出现肾功能减退[5],30~40%存在持续大量蛋白尿或表现为NS者在10~15年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SRD)期[6]。在美国,每年因MN所致的ESRD 比例约为1.9人/百万人群[3]。近三四十年来,MN发病率除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等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中国尤其明显[7-9]。MN全球平均年发病率约为10人/百万人群[10]而中国MN的发病率无疑要高于该数值。我国多个地区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N在中国的发病率呈先出持续、全面(各个年龄段)、快速并逐年升高之态势,且存在地区差异——北方发病率普遍要高于南方[11-16]。尤其值得关注的是,MN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以前MN被认为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患者罹患MN,“老年性疾病”这一说法也已过时。我国刘志红院士团队的一项肾活检肾脏病理疾病谱研究表明,在2003年至2014年间,其中心的膜性肾病快速增长,且每个年龄段患者均有增加,以14~24岁年龄段患者增长最快,增幅超过2倍。MN成为仅次于IgA肾病(IgAN)的第二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1]。一项由侯凡凡院士团队进行的研究,通过分析全国2004~2014年282个城市、938家医院的71151例肾活检病理标本发现,在调查期间的1 1年内,在所有PGD患者中,占36.3%的IgAN仍是我国最主要的肾小球疾病类型,占其中30.2%的MN位居第二。通过对年龄和地区进行标准化校正后,MN占所有肾穿患者的23.4%。校正后的MN 比率从2004年的12.2%升至2014年的24.9%。在所有地区的所有年龄段,MN均呈现惊人的持续增长趋势,这与城镇化进展所致空气污染——尤其是长期暴露于高PM2.5的环境中有确切关系[16]。PMN被公认为一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主要由特异性足细胞(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抗体介导。人体免疫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产生足细胞抗体并与足细胞膜表面的抗原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足细胞与基底膜之间(上皮下),继之激活补体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9,摧毁足细胞骨架、裂隙膜,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屏障功能的破坏,最终造成以蛋白尿为主的相应临床表现[17]。PMN之所以也称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正是因为最初我们对其发病机制的未知。我们对PMN致病机理的研究和认识,从最初大鼠Heymann肾炎(HN)模型的建立到如今血清抗PLA2R抗体、抗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域7A(THSD7A)抗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于临床,经历了从假说到各种证据的逐渐出现、从实验室到临床实践的过程[18,19,20,21,2]。大量研究证实,在PMN的诊断中,血清抗PLA2R抗体敏感性约为70%~80%,而特异性高达99%。且其浓度与疾病发展、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抗PLA2R抗体的监测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辅助指导PMN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23-26]。抗THSD7A抗体存在于约2.5%~5%的成人PMN患者中,常与恶性肿瘤相关[27,28]。有学者指出,原发性膜性肾病,也可称为自身免疫性膜性肾病(AMN),基于对足细胞抗原抗体的检测,绝大多数(约80%~90%)可称为PLA2R或THSD7A相关性膜性肾病,只有其余10%~20%原因未知的MN可以依旧称为IMN,而这部分患者的致病性自身抗原仍需进一步探索[29]。成人肾病型膜性肾病(nPMN)患者病情多属中危或高危,在临床上需积极治疗免疫抑制治疗(IST)、力求缓解、保护肾功能。目前充分证据支持的推荐方案为:隔月交替的糖皮质激素+烷化剂(推荐环磷酰胺,CTX)治疗。而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s)方案:至少6个月的环孢素(CsA)或他克莫司(TAC)治疗。其他非一线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MM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我国的传统中药雷公藤对PMN也有良好的临床疗效[30]。作为第二代免疫抑制剂,CNIs主要抑制胞浆内钙调磷酸酶活性进而影响T细胞活化增殖,还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足细胞、稳定其肌动蛋白骨架起到保护修复足细胞之功效,从而显着降低尿蛋白[31,32]。与CsA相比,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而副作用更少。在PMN的治疗中,他克莫司虽然有一定的复发率和血糖升高等副作用,价格也相对昂贵,但其起效快,缓解率高(12个月的平均缓解率约65%~89%),安全性较好[32-34]。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的普及,尤其在当今全面实施二胎的国家政策下,虑及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和环孢素的诸多副作用——肥胖、皮肤紫纹、痤疮、多毛、性腺抑制、齿龈增生等影响外表及生育功能,越来越多的PMN患者选择应用他克莫司。尤其对外表及生育有需求的年轻病人,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业已得到普遍认可和优先选择。地处山东中部的泰安市,是MN的高发区。然而在泰安地区,至今尚无肾活检病理、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尽管近年来MN有年轻化的趋势,但他克莫司在相对年轻的nPMN患者中的治疗情况仍鲜有报道。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提供证据支持,我们进行了这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对泰安市中心医院近7年来肾活检肾脏疾病谱的变化及膜性肾病发病情况做了调查、统计和分析,并对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用于15岁~40岁之间的年轻成人nPM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做了研究。第一部分:2012~2018年泰安市中心医院肾脏疾病谱分析研究目的: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2012~2018年肾活检患者的肾脏疾病病理类型和分布特征,比较观察时间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谱的演变以及MN的发病情况。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8年于泰安市中心医院肾脏内科行肾活检患者(年龄≥15岁)的病理及临床资料。将观察时间分为两个阶段:2012年~2014年为第一阶段,2015年~2018年为第二阶段。比较两个时间阶段内各病理类型的分布及变化。并简要分析泰安地区PM2.5水平与膜性肾病发病情况是否有相关性。研究结果1、从2012年到2018年,合格的肾活检病理标本例数分别为:26、72、89、91、95、100以及105例,共计578例。其中男性313名,女性265名;肾活检患者平均年龄43.9±14.1岁。2、在7年的观察期间,PGN共465例,SGN共有101例,TIN为11例,而HRD仅1例。3、2012年至2018年,465例PGN患者病理类型数量如下:PMN共230例,IgAN共115例,MCD共有71例,FSGS共有27例,而其他病理类型(包括MsPGN、MPGN、CreGN、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病等)共有12例。4、第一阶段,PGN共有152例,其中IgAN为56例,PMN为45例,MCD为33例,FSGS为10例,其余病理类型共有8例。第二阶段的PGN共有313例,其中PMN为185例,IgAN共59例,MCD为38例,FSGS共17例,其余病理类型共计14例。两个阶段相比,PMN占PGN的比例显着上升,而IgAN和MCD的比例显着下降,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而FSGS保持相对平稳。6、共计230例PMN患者。其中男性为134人,女性96人,男女比例为1.4:1。PMN患者病理分期为:Ⅰ期共有15例;Ⅱ期共189例;Ⅲ期3例;Ⅳ仅1例;V期者为0例。临床表现以NS起病者为185例,以单纯性蛋白尿发病者26例,以CGN起病者19例。其中,在发病时即存在肾功能减退者,共计17人。两个时间阶段相比,PMN患者年龄从45.5±15.8岁上升至48.4±14.5岁。7、35例SMN患者的原发病情况:14例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10例继发于乙型病毒性肝炎,7例继发于糖尿病。其余各有1例继发于银屑病、干燥综合征、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甲状腺癌。8、2014 至 201 8 年,泰安市年平均 PM2.5 分别为:76μg/m3、69μg/m3、66μg/m3、57μg/m3和52μg/m3。经相关性统计分析,PMN数量与PM2.5数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从2012年到2018年,泰安市中心医院肾活检患者数目逐年递增。2、在研究期间,泰安市中心医院肾活检病理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疾病谱发生了变化。PGN是最主要的肾脏病理类型,而PMN是PGN中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PMN 比例明显增加,而IgAN和MCD的比例显着下降。FSGS 比例保持相对平稳。3、PMN患者以男性居多,最主要的病理分期是Ⅱ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NS,其次是单纯性蛋白尿和慢性肾炎,绝大多数患者在起病时肾功能正常。两个阶段相比,肾活检时患者年龄有显着增加。4、在泰安市中心医院肾活检患者中,SMN最常见的病因是SLE,其次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及糖尿病。5、2014年~2018年,泰安地区PM2.5水平与PMN发病无显着相关性。第二部分:他克莫司治疗年轻成人肾病型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研究目的分析单用他克莫司及他克莫司联合中小剂量泼尼松对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年轻成人原发性膜性肾病(nPMN)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单用他克莫司与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对nPMN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别。研究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8年于泰安市中心医院肾活检病理确诊的年龄在15~40岁之间的nPMN患者。总随访时间为1年。2、治疗分组:①TAC组:患者口服他克莫司0.05-0.1mg/kg/day(浓度维持在5-10 ng/ml至少6个月);②TAC+Pred组:患者口服他克莫司联合口服泼尼松(初始剂量0.5 mg/kg/day,逐渐减量至停药)。3、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基线水平)、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各项检测指标。研究结果1、共入选86例nPMN患者,其中TAC组40例,TAC+Pred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线水平的实验室检查等指标方面,经统计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3个月后,在TAC组,2(5%)名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6(12.5%)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在TAC+Pred组,共3(6.52%)例患者达到CR,10(21.7%)例患者达到PR。两组总缓解率(TR)分别为:20%和28.3%,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在TAC组,3(7.5%)例患者达到CR,11(27.5%)例患者达到PR。TAC+Pred组共1 1(23.9%)例患者达到CR,15(32.6%)例患者达到PR。两组总缓解率(TR)分别为:35%和56.5%。TAC+Pred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的CR及TR均显着高于TAC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在TAC组,7(17.5%)例患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24(60%)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在TAC+Pred组,共17(36.9%)例患者达到CR,20(43.5%)例患者达到PR。两组总缓解率(TR)分别为:77.5%和80.4%。TAC+Pred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完全缓解率显着高于TAC组患者,而TR在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UPE均显着下降,血清白蛋白均显着上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肌酐水平均无明显改变。4、在治疗的12个月期间,TAC组有2位患者出现病情复发;而TAC+Pred组患者无一例复发。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在12个月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中有数例出现了较轻微的不良反应。两组之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1、年龄在15~40岁的nPMN患者中,以他克莫司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效果好,达到了较高的临床缓解率。两种方案不良反应均轻微可控,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避免了大剂量激素、环磷酰胺和环孢素的相关副作用,能够满足年轻患者对外貌及生育的要求。2、与单用他克莫司相比,他克莫司联合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年轻成人nPMN患者具有更高的临床缓解率,能够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值得临床推荐。
孙玉鹏[10](2019)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国内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证候谱的分布规律进行总结,为临床医师诊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对既往文献的总结及参照现有指南,初步整理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分型,收集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资料87例,采集四诊信息,构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医证候数据表,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归纳出IMN的证候分布规律。2.应用德尔菲法,选取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的副高级以上专家20名,制作专家咨询问卷,归纳总结出共识度较高的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型(若二轮问卷专家意见未统一,可进行多轮问卷,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3.将临床中医证候分析结果与专家意见进行总结,得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专家意见统计结果示症状中乏力与四肢浮肿的满分频率为100%,变异系数为0;证候中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的满分频率为100%,变异系数为0;实证中以血瘀证、湿热证的满分频率最高(75%-80%),变异系数最低(0.22-0.25);病位中肾的满分频率为100%,变异系数为0。2.分析临床数据示:IMN患者平均年龄54.68±11.70岁,男女比例为2.1:1;症状中乏力占比86.2%,四肢浮肿占比83.72%;证候上脾肾阳虚证占比52.87%;应用糖皮质激素的IMN患者中医证候肝肾阴虚证占比39.53%,其余证候无明显相关性(P>0.05);IMN患者肝肾阴虚证的女性发生率占42.86%,男性发生率占18.64%,其余证候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IMN病位在肾占比80.46%。结论:IMN男女发病率比为2.1: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1-60岁段发病率最高。IMN症状以乏力(86.2%)、四肢浮肿(83.72%)为主症。证候上以脾肾阳虚证(52.87%)最为多见,实证以血瘀证(41.37%)占比最多。应用糖皮质激素的IMN患者中医证候以肝肾阴虚证(39.53%)最多,实证易见湿邪。IMN患者肝肾阴虚证的女性发生率(42.86%)高于男性(18.64%),其余证候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MN病位在肾(80.46%)最为多见。
二、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资料的收集 |
1.1.1 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抗PLA2R抗体阳性IMN患者资料的收集 |
1.1.2 保守支持治疗的IMN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 |
1.2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标本的收集、检测方法及操作步骤 |
2.1 血液标本采集流程及检测 |
2.2 血清抗PLA2R抗体血液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
2.3 尿液标本的收集 |
2.4 肾脏活检组织标本的采集 |
2.4.1 肾组织光学显微镜标本的制作流程 |
2.4.2 肾组织染色 |
2.4.3 用于电子显微镜检查的肾组织标本制作 |
2.4.4 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流程 |
2.4.5 肾组织PLA2R抗原沉积的检测 |
3 结果 |
3.1 本课题收集IMN患者基本情况 |
3.1.1 IMN患者病理分期及抗PLA2R抗体分布概况 |
3.1.2 抗PLA2R阳性组患者临床特征 |
3.1.3 抗PLA2R抗体阴性组患者临床特征 |
3.1.4 抗PLA2R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的一般情况及基线指标比较 |
3.1.5 不同抗PLA2R抗体滴度水平IMN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各项基线指标比较 |
3.1.6 临床表现为NS和非NS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比较 |
3.2 抗PLA2R抗体与免疫抑制剂治疗IMN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3.2.1 低滴度抗体组与高滴度抗体组一般情况及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
3.2.2 不同抗体滴度水平的疗效及预后、抗体阴转率 |
3.2.3 免疫缓解与临床缓解的关系 |
3.2.4 缓解组与非缓解组的抗PLA2R抗体比较 |
3.3 抗PLA2R抗体与膜性肾病自发缓解的相关性研究 |
3.3.1 仅接受保守支持治疗IMN患者中抗体阴性组与抗体阳性组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 |
3.3.2 自发缓解组与非自发缓解组基线尿蛋白及抗PLA2R抗体比较 |
4 讨论 |
4.1 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概况 |
4.2 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PLA2R |
4.3 血清抗PLA2R抗体的在IMN中的诊断价值 |
4.4 抗PLA2R抗体与发病年龄 |
4.5 抗PLA2R抗体与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肌酐等基线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4.6 抗PLA2R抗体与肾脏活检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相关性 |
4.7 基线抗PLA2R抗体与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 |
4.8 血清抗体水平与IMN疾病活动的关系 |
4.9 血清抗PLA2R抗体与IMN自发缓解的相关性 |
4.10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4.11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临床实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3 中医证型与流行病学相关性分析 |
3.4 中医证型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
3.5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6 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讨论 |
2 中医证型分析 |
3 中医证型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
3.1 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和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
3.2 中医证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
3.3 中医证型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
3.4 中医证型与肾脏CKD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
4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5 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
5.1 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
5.2 中医证型与肾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6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病历信息表 |
综述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进展 |
1 IMN的临床诊断 |
2 IMN常见近期合并症 |
3 IMN长期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证候分布 |
3 证候与临床、病理相关性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项目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中医证候分布 |
3 合并症、并发症 |
4 实验室检查 |
5 病理资料 |
6 随访 |
讨论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清PLA2R抗体、IGG4及CFI检测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评估及预后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1.5 实验方法 |
1.6 结果判定 |
1.7 随访及观察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及预后检测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组织PLA2R抗原及补体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诊断标准 |
1.5 实验方法 |
1.6 结果判定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单中心3899例肾活检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一般临床资料 |
3.2.2 病理分型 |
3.2.3 临床表现分组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年龄分布特征 |
4.2.1 原发性肾小球病的年龄分布 |
4.2.2 继发性肾小球病的年龄分布 |
4.2.3 肾小管间质病的年龄分布 |
4.2.4 遗传性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 |
4.2.5 2012 -2019 年年龄分布变化 |
4.3 性别分布特征 |
4.3.1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性别分布特征 |
4.3.2 各种病理类型的性别分布特征 |
4.3.2.1 原发性肾小球病的性别分布特征 |
4.3.2.2 继发性肾小球病的性别分布特征 |
4.3.3 2012 -2015 年与2016-2019 年肾活检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4.4 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及8年演变分析 |
4.4.1 儿童肾脏病理类型构成 |
4.4.2 儿童肾脏病理类型8 年演变分析 |
4.4.3 成人肾脏病理类型构成 |
4.4.4 成人肾脏病理类型8 年演变分析 |
4.5 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
4.5.1 原发性肾小球病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
4.5.2 继发性肾小球病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
4.6 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
4.6.1 年龄分布 |
4.6.2 性别分布 |
4.6.3 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 |
第5章 讨论 |
5.1 年龄 |
5.2 性别 |
5.3 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及8年演变分析 |
5.3.1 儿童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及8 年演变分析 |
5.3.2 成人肾脏病理类型构成及8 年演变分析 |
5.4 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
5.5 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特发性膜性肾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1 影响IMN预后的主要临床因素 |
2 影响IMN预后的主要病理因素 |
3 高尿酸血症与CKD预后相关性研究进展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病预后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IMN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2 IMN预后影响因素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概况 |
1. 流行病学情况 |
2. 临床特点 |
3. 肾脏病理特点 |
4. IMN的药物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治进展 |
1. 中医对IM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IMN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3. 中医证候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
4. 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
5. IMN的中医药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项目 |
5. 制定IMN中医证候调查表 |
6. 质量控制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特征 |
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
4.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 |
5.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临床特征 |
3. 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
4. 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因素分析 |
5.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个人简历 |
(8)血清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的研究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资料收集 |
1.1.1 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患者资料收集 |
1.1.2 IMN与非MN患者资料的收集 |
1.1.3 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的动态监测 |
1.2 统计学处理 |
2.实验检测步骤 |
2.1 实验试剂、仪器的准备 |
2.2 实验标本的采集 |
2.3 实验室生化学及病理学检测 |
2.4 染液配置方法 |
3 结果 |
3.1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人数占所有接受肾脏穿刺活检的肾小球炎症性疾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人数的比例情况结果 |
3.2 肾脏内科肾病综合征IMN组患者和非IMN组患者之间的比较 |
3.3 联合检测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与肾小球PLA2R抗原结果 |
3.4 肾小球PLA2R抗原和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诊断的价值 |
3.5 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与IMN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
3.6 IMN组患者IMN不同病理分期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之间的区别 |
3.7 动态观察I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 |
4 讨论 |
4.1 IMN发病率增高现状 |
4.2 在IMN疾病诊断中血清抗PLA2R抗体的应用价值 |
4.3 IMN患者肾脏组织病理特点 |
4.4 血清抗PLA2R抗体与IMN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关系 |
4.5 IMN患者临床病情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关系 |
4.6 血清抗PLA2R抗体对IMN患者病情、疗效监测的价值 |
4.7 INM患者进入尿毒症期后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的变化 |
4.8 IMN患者接受肾移植术后血清抗PLA2R抗体监测的意义 |
4.9 IMN病程不同病理分期血清抗PLA2R抗体水平变化 |
4.1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法检测血清PLA2R抗体优点 |
结论 |
综述 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病理图片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单中心肾脏病理谱分析及他克莫司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泰安市中心医院肾脏病理疾病谱的变化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一部分附图表 |
第二部分 他克莫司治疗年轻成人肾病型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附图表 |
论文创新点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综述:原发性膜性K病:从机制到临床 |
综述参考文献 |
(10)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特发性膜性肾病现状 |
2 中医对IMN的认识 |
3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4 结语 |
第一部分 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专家选择标准 |
4 调查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6 研究结果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横断面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成人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D]. 蒋秋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肾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魏静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特发性膜性肾病血瘀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D]. 汤文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PLA2R抗原抗体水平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治及预后的研究[D]. 白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5]单中心3899例肾活检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D]. 王凯. 吉林大学, 2020(08)
- [6]伴高尿酸血症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D]. 李欣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刘玉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血清抗PLA2R抗体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 胡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单中心肾脏病理谱分析及他克莫司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D]. 张小娟. 山东大学, 2019(02)
- [10]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学的调查研究[D]. 孙玉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