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马庄山金矿硫铅同位素特征

新疆哈密马庄山金矿硫铅同位素特征

一、新疆哈密马庄山金矿床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肖文进,张忠义,侯朝勇,蔡厚安,肖剑,刘孝年,张广纯[1](2021)在《新疆哈密黑山金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山金矿"又称宝东金矿"处于沙泉子断裂以南的中天山地块,为2016—2017年"1∶5万沙泉子幅矿产地质调查"新发现的金矿点,处于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赋存于编号为SHS-15岩屑测量综合异常中,对重点地段通过槽探工程结合物探高磁精测剖面和激电测深成果实施了钻探验证。认为金矿化带赋存于晚古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组,其次为天湖岩群变质岩,受北东向构造控制,成因为浅成低温热液型。该区总体工作程度低,通过综合研究,认为黑山金矿区除新圈定的金矿化带外,还存在北区、南区2个成矿潜力地段,目前仅对现有矿化带进行了初步验证和控制,矿区深部及两侧、南区及北区有较好找矿前景,应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

杜尚泽[2](2021)在《新疆东天山彩珠山自然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彩珠山自然铜矿床位于新疆鄯善县东南,大地构造位置属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聚合部位的阿奇山-雅满苏岛弧,与十里坡、长城山自然铜矿床以及红云滩、铁岭、双龙山、黑尖山、雅满苏等铁铜(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东天山觉罗塔格晚古生代成矿带的南亚带。前人已对该成矿带内十里坡、长城山等自然铜矿床以及黑尖山、雅满苏等铁铜(金)矿床进行了许多的地质研究工作,但彩珠山自然铜矿床自2015年发现以来,其研究工作甚少。本文在查明了彩珠山自然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铜同位素分析为手段,对彩珠山自然铜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以下认识:上石炭统土古土布拉克组下部的玄武岩段是彩珠山自然铜矿床重要赋矿层位,该组为一套基性到酸性火山熔岩、中酸性火山凝灰岩组合,该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钙碱性到高钾钙碱性系列,反映了由挤压到拉伸转换过程中陆缘弧火山岩特征。彩珠山铜矿体形态呈透镜状、放射状脉状产出,地表上长120~150m,矿体视厚度2.1~25.6m,铜品位0.15%~22.38%,伴生金、银,金品位为1.16g/t,银品位为70.3g/t,空间上伴生锰铁矿化、同城黝帘石型铅矿床及银矿床。矿石矿物有自然铜、赤铜矿、辉铜矿、蓝辉铜矿、铜蓝、孔雀石、氯铜矿、磁铁矿、钛铁矿和硬锰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绿帘石、绿泥石、绿纤石、阳起石、纤闪石、绢云母、葡萄石、方解石、硬石膏、高岭土。矿石结构有不规则粒状结构、包含结构、斑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矿石构造有团块状构造、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星点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及皮壳状构造。蚀变类型主要有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硅化、绿纤石化、葡萄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镜下观察到碎裂状石榴子石、透辉石和部分透闪石、方解石形成于自然铜矿化之前,代表了原生硫化物矿床的产物。与自然铜矿化密切相关的绿帘石化、硅化、碳酸盐化局部穿切了二叠系的红柳沟组地层,这一特征反映了本矿床应形成于二叠纪。镜下观察表明自然铜有2种产出状态,一种为豆粒状产出于硅酸盐矿物中与辉铜矿伴生;另一种呈脉状或块状产于硅酸盐矿物之间,与赤铜矿伴生。扫描电镜分析显示自然铜和钛铁矿、磁铁矿等分布上与硅酸盐矿物伴生;自然铜内部是由更多细小的球状自然铜组成的,自然铜的形成与辉铜矿有关;球状自然铜边部形成富S带;块状自然铜包裹辉铜矿和硅酸盐矿物,S集中于自然铜边部或硅酸盐矿物中。这些特征均表明彩珠山自然铜矿床中自然铜和辉铜矿均来自原生铜硫化物,铜硫化物中S逐渐向外析出形成自然铜。镜下观察表明,赤铜矿常分布于脉状或块状自然铜周边,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赤铜矿形成时有Si O2、Ca SO4、Ca Cl2和K元素等物质参入,伴随着硅化、钾化和硬石膏化蚀变。这说明在石英、钾长石和卤化物等参入下,自然铜形成了赤铜矿,斜长石和钾长石等发生了分解形成了硬石膏和钾化现象,局部赤铜矿转变为氯铜矿。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彩珠山自然铜含Cu量在92%~99%之间,含有Ag、Au、Mn、Fe、Co、Ni、Pb、Hg、Bi、Sb、Cr,局部含Ag量为69.47%,形成Cu-Ag-Hg合金;局部原始含铜硫化物形成自然铜时,因含有Ag、Fe、Mn、Co等元素,继承硫化物的形态呈蓝灰色调;辉铜矿含Cu量为74.51%~81.15%,含S量为16.42%~20.86%,其中还含有Mn、Fe、Co、Ni、Zn、Pb、Ag、Cr元素。自然铜和辉铜矿中的微量元素一致性,说明了自然铜与辉铜矿等硫化物之间的成因联系,与镜下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赤铜矿含Cu量为84.21%~89.15%,含O量为11.02%~22.34%,还含有Fe、Mn、Au、Ag、Co、Ni、Pb、Ca、Cl、S;氯铜矿沿着赤铜矿的裂隙和颗粒之间交代赤铜矿,赤铜矿Cl/S比值0.15~81.75,具有富Cl特征,说明赤铜矿的形成与富Cl的卤水有关。钛铁矿和磁铁矿分布于硅酸盐矿物中,含有Mn O、V2O5、Mg O、Al2O3、Cr2O3、Co O、Ni O。彩珠山自然铜矿床铜同位素组成为0.55‰~0.61‰,与VMS型矿床铜同位素组成接近。结合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彩珠山自然铜矿区非矿化体比矿化体更加富S。因此在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彩珠山铜同位素组成反映了彩珠山自然铜矿化与该带内VMS矿床相关。结合成矿时代、蚀变特征和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彩珠山自然铜矿床中的赤铜矿和氯铜矿的形成过程,与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内IOCG型铁铜矿床具有相似的特征,可能与矿带内的铁铜金矿床具有相同的成因。因此,本文认为东天山晚石炭世末期大洋板片向南侧中天山地块下俯冲,形成了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带内产出有雅满苏组VMS型矿床;二叠纪侵入体作为热源,以石英作为缓冲剂,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经海相火山岩中VMS矿体,熔融作用使铜硫化物中大量的S向外析出,形成辉铜矿和自然铜;流体携带成矿物质至IOCG型矿床赤铁矿-磁铁矿氧化还原界面,自然铜被氧化为赤铜矿,硅酸盐物质和卤水的加入使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形成了硬石膏、硅化和高岭土化,使赤铜矿形成氯铜矿。Fe、Mn形成了矿区内铁锰矿化蚀变带;Au、Ag在局部有利地段形成了金矿点和银矿点。

夏冬[3](2020)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文中指出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方法及相对统一的综合性结论。本文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视角,系统地收集、整理东天山及邻区已发表的锆石U-Pb单点年龄大数据及7类主要矿产时空结构规律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主要构造-岩浆演化序列、成矿规律及构造-岩浆演化与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并探讨了地球动力学机制。阿奇山铅锌(铜)矿床在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成矿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其成因、控矿因素等的研究尚薄弱,为此开展了野外地质学,小东山火山机构岩石组合、构造控矿、流体运移特征及年代学等工作。我国地表找矿存在找矿难、找矿慢的问题突出,找矿理论创新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1)东天山经历了晚奥陶世-早泥盆世(俯冲)→早石炭纪(碰撞+准噶尔亚幔柱?)→晚石炭纪(板片断离-岩石圈拆沉+准噶尔亚幔柱?)→早-中二叠世(塔里木亚幔柱)→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板内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2)东天山绝大部分矿产的主成矿期处于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活动间歇期,耦合着大量流体作用,具有岩浆期后成矿特点。与板块构造有关的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火山岩型铁矿、晚二叠-早三叠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钼钨矿为板块熔融产生的透岩浆流体成矿系统中熔体与流体发生耦合或解耦的产物;板片拆离-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与晚石炭世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火山岩型铁矿、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塔里木二叠纪地幔柱与早-中二叠晚期基性-超基性岩型铜镍矿具有成生关系。(3)阿奇山铅锌(铜)矿床成矿分为早期硅酸岩热液和晚期碳酸盐流体成矿阶段。花岗斑岩对成矿的主要贡献:岩体自身及其岩浆成矿系统解耦有关的透岩浆流体形成的早期矽卡岩化带对后期小东山火山机构有关的含矿流体的遮挡作用,仅提供了部分热及矿质,正长斑岩等次火山岩有关的含矿流体以非顺层、高角度呈发散性产于断裂、破碎带及岩石微裂隙等构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形成主要富矿体。主成矿期约束在292.0~320.0±1.6Ma,成矿流体具低温-中盐度,硫同位素具幔源、火山热液特征,成矿期构造背景处于挤压向拉张转换期,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为岩石圈拆沉。(4)含矿火山流体的充填交代为主要成矿作用,成因为火山热液型铅锌(铜)矿床,并建立了成矿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找矿勘查客观条件下存在的找矿难、找矿慢问题,适时提出中观“热岩-枝找矿理论”,并阐述了运用该理论发现新矿床的过程。

张红涛[4](2020)在《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认为哈密黑山金矿产在新疆东天山一带的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南侧的中天山地块中。中天山地块受到多次构造-岩浆作用的改造,构造样式极为复杂,岩浆岩比较发育。在中天山地块中仅发现过铁矿、铅锌矿、铜镍矿、钨矿、稀有金属矿以及非金属矿,并未见到在该构造单元中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金矿的报道。而黑山金矿是近年来作者所在团队(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在中天山地块构造单元中发现的一个具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金矿。前人仅仅将黑山金矿作为一个矿点简要描述了其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产出状态,矿化蚀变类型等问题。对于黑山金矿在控矿构造特征、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特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与矿床成因密切相关问题的研究很少。矿区内主要出露的地层为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变质岩地层和中元古界变质岩地层,上太古界-下元古界地层岩性以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为主,中元古界地层以大理岩为主。矿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基性-中酸性岩浆岩。矿区内发育的北北东向断裂是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的次级断裂。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在黑山金矿区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控制着黑山金矿的产出。通过参考前人的有关阿奇克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及中天山地块的地质资料,分析黑山金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据前人学者研究晚石炭世为该区碰撞-后碰撞的重要构造转换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后碰撞的伸展、拉张阶段。伸展、拉张的构造应力环境是金矿形成的有利环境。通过1:1万黑山金矿区地质填图、钻探岩芯编录、采样测试分析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区内有利的控矿构造、矿化蚀变类型等做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并分析了矿区内的控矿构造-蚀变-矿化的关系,黑山金矿主要受控于矿区内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主要发育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等,金赋存于石英脉的石英颗粒的裂隙中以及石英脉中(磁)黄铁矿矿物中和矿物间裂隙中。通过室内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可得知黑山金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3-216℃,盐度为3.05-5.09 wt%Na Cl,因此黑山金矿的成矿流体是中低温、低盐度流体。通过Pb同位素测试实验测得了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组成的特征(206Pb/204Pb值为18.5365-18.7465,207Pb/204Pb值为15.6033-15.6294,208Pb/204Pb值为38.4035-38.6851),暗示着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和上地壳。通过沙泉子幅1:5万岩屑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发现矿区内壳幔混源的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均出现与金有关的低温异常组合,并且在矿区内这两个地质单元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这说明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很可能来源于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变质岩。通过地质填图调查、钻探、化探、流体包裹体测试实验以及Pb同位素测试实验等手段,对黑山金矿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归纳出了黑山金矿的成矿规律,总结了矿床成因,得到的研究认识有以下几点:1.黑山金矿的矿石中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另外还有少量的黄铜矿。非金属矿物有石英,方解石,云母,透闪石等。矿石中发育的金主要发育裂隙金和包体金。2.黑山金矿的控矿构造为矿区中部的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其断裂带上发育的片理化带、糜棱岩化带。3.黑山金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黑山金矿的成矿温度在163-216℃之间,盐度为3.05-5.09 wt%Na Cl,估算的成矿深度在1.61-2.11km。H-O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大气水与岩浆水。发育的带状蚀变从中心到两侧依次为硅化+碳酸盐化带、绢英岩化带与碳酸盐化带、青磐岩化带,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中高岭石-绢云母型硫化物矿床的蚀变分带一致。因此,认为哈密黑山金矿应该归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4.黑山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根据黑山金矿矿石中黄铁矿Pb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和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Pb(岩浆作用)。另外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沙泉子幅1:5万土壤(岩屑)地球化学测量数据显示,矿区内天湖岩群上发现Au+As+Sb异常组合,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出现了Bi+Cd+Au+Ag异常组合,他们的异常组合特征与中-低温热液活动有关。并且,在矿区内二长花岗岩和天湖岩群的金元素成矿系数(F)最高。以上Pb同位素示踪和化探分析说明黑山金矿的物质来源是天湖岩群变质岩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5.黑山金矿的形成与中天山地块的地层-岩浆-构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产于中天山地块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发育地段。在中天山地块中寻找该类型金矿应重视天湖岩群变质岩、晚古生代岩浆岩、北北东向断裂均有发育的地段。6.黑山金矿区内强烈的硅化、方解石化、(磁)黄铁矿化是一个明显的找矿标志,矿化带外围发育的青磐岩化可作为一个间接找矿标志。

马全良[5](2020)在《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天山成矿带是我国西部重要金属成矿带,位置在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属中亚造山带南部边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红石梁金矿床是东天山哈密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其位于大南湖岛弧带南缘与康古尔—黄山碰撞带北端相邻处。红石梁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头苏泉组钙碱性火山岩中。本文依托于―东天山成矿带景峡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组在东天山哈密地区三岔口幅、梧桐窝子泉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结合前人对同区域金矿床的专项研究,以红石梁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矿物学、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和铅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分析了头苏泉组火山岩和石炭纪侵入岩的岩石系列、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探讨了红石梁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确定了矿床类型总结了成矿模式。取得以下成果:红石梁金矿床是位于东天山哈密地区大南湖岛弧带南缘与康古尔—黄山碰撞带北端相邻处。矿床严格受断裂控制,赋存于康古尔塔格断裂带的NEE向次级断裂中。红石梁金矿床赋矿围岩是中泥盆统头苏泉组安山岩、英安岩以及英安质或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头苏泉组火山岩属钙碱性火山岩系列,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组合构造环境判别,头苏泉组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构造环境(大南湖岛弧)。与红石梁金矿床受同构造控制的石炭纪岩浆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且具有同源演化特征,其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环境。红石梁金矿床含金地质体主要为石英脉和流纹岩—霏细岩,共圈定一条金矿化带,金矿化体金平均品位0.95×10-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褐铁矿及少量磁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玉髓状石英、玉髓,次要为明矾石、绿泥石、蒙脱石、绢云母、钾长石等。矿石类型主要为角砾状矿石和网脉状矿石。围岩蚀变具有一定分带性,其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冰长石化。红石梁矿体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分为纯液相包裹体、富液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气液两相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均一温度和盐度的测定,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低温(131~276℃)、低盐度(2.41~9.60%Na Cleqv)、低密度(0.848~0.966g/cm3)的特征,具有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氢氧同位素及激光拉曼成分分析表明成矿流体是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在流体演化过程中不断有大气水的加入而混合形成的近中性流体。铅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物质来源复杂,源于壳幔混合的岩浆活动的产物。红石梁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显微镜下观察到冰长石和以脉状或者围绕矿物环状出现的玉髓,并且富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气液两相包裹体共存表明在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沸腾作用是引起红石梁金矿床成矿物质卸载聚集成矿的主要成矿机制。U-Pb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研究表明,赋矿围岩头苏泉组火山岩锆石测年结果为383.7±4.3Ma;矿区内闪长岩体的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32.1±2.7Ma。结合红石梁金矿床构造背景、赋矿围岩、控矿构造、围岩蚀变、矿体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和成矿流体特征与国内外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对比,确定其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过程经历了中—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古天山洋板块俯冲的壳幔混合作用下的火山活动而形成含矿流体,沸腾作用使Au等成矿物质聚集沉淀,最终形成了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红石梁金矿。

刘林,高建利,芮会超[6](2019)在《甘肃北山地区460金矿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60金矿床位于北山地区白山—狼娃山成矿带霍勒扎德盖—扫子山南成矿亚带,金矿严格受构造控制,主要赋存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γδ42﹣3c)的断裂、节理裂隙中,其次赋存于下石炭统白山组中亚组第二层(C1bs22)地层中的褐铁矿化蚀变带中,少量位于花岗闪长岩体与白山组中亚组第二层地层的接触带中。硫同位、铅同位素、氢氧同位素特征等资料反映出矿床硫与再生—重熔岩浆热液金矿硫同位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而与显生界变质热液金矿硫同位素特征相似。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特定层位变质岩,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热液,其成矿温度介于131~311℃之间。主成矿期温度为188℃。结合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矿特征分析认为460金矿属于低温变质热液金矿。

王琦崧[7](2019)在《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文中提出东天山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和成矿过程,是我国重要多金属成矿带。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然而其在晚石炭世的构造背景、成矿过程等方面仍存在争议。鉴于此,本文选取东天山成矿带的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分析了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了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并初步总结了矿床的成矿规律及形成后的保存情况,为区域该类型矿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勘查提供借鉴。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火山-次火山岩主要包括凝灰岩、凝灰质角砾岩和石英斑岩,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石英斑岩的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4.2±0.8 Ma315.4±0.6 Ma,花岗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20.2±0.9 Ma,闪长岩锆石U-Pb一致年龄为309.4±1.4 Ma。岩浆岩稀土含量中等,轻重稀土分异中等,同时岩石具有富集Rb、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和重稀土元素,负Eu异常,贫Sr、Y和Yb含量等特征,体现出I型花岗岩特征。岩体整体具有高(87Sr/86Sr)i(0.699700.71447)、低εNd(t)(-6.7+1.89),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640.92 Ga,εHf(t)值为-3.6+6.9,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511.28 Ga之间,暗示岩石来自于古老地壳物质重熔,有部分地幔物质加入。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在324.2315.4 Ma期间,该矿带处于由俯冲过程形成的陆缘弧和岛弧环境。研究区的典型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石英斑岩中,南金山金矿床主要赋存在白山组的凝灰质角砾岩和凝灰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透镜状产出。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等为主。南金山金矿床发育冰长石化、蛋白石化、玉髓化、硅化、玉髓化和绢云母化,修翁哈拉金矿床主要发育玉髓化、硅化和绢云母化,马庄山金矿床主要发育明矾石化、高岭土化、硅化和绢云母化;三个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流体特征一致。马庄山和修翁哈拉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次火山岩(石英斑岩),南金山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白山组火山碎屑岩(凝灰岩和凝灰质角砾岩)。由此,认为修翁哈拉和南金山金矿床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马庄山金矿床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马庄山金矿床的含金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12±3.2Ma。综上,认为马庄山、修翁哈拉金矿床分别为晚石炭世古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高硫型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南金山金矿床为中三叠世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形成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并且,该矿带呈现自西向东矿床类型从高硫型转变为低硫型的分布特征,剥蚀程度有变弱的现象。

王玉往,王京彬,龙灵利,邹滔,王莉娟[8](2012)在《新疆北部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构造环境类型》文中认为本文系统总结了新疆北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成矿时代,按构造环境将该类矿床归为三大类型:洋-陆俯冲型、碰撞造山型、板内型,其中碰撞造山型又可分为碰撞型和后碰撞型。4类矿床的差别主要在于矿床金属元素组合,以及同期相伴出现的矿床类型不同:俯冲型斑岩矿床以斑岩Cu-Au矿-浅成低温热液Au矿组合为主,以伴有海相火山岩有关的VMS矿床和铁矿为特征;碰撞型和后碰撞型矿床以斑岩Cu-Mo-Au组合为主,伴有构造蚀变岩型复合/叠加的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出现;板内型矿床以斑岩型单Mo(或Mo-Re)组合为主。斑岩矿床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虽为同一成矿系统,但二者基本不共生,且后者成矿时代一般晚于前者10~20 Ma。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含矿岩石和成矿特征并不随构造环境类型不同而出现特征性差别。不同时期的斑岩矿床在分布上具有继承性和"同位成矿"特点,并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从早到晚逐渐由靠近缝合带向外扩展、由线型分布逐渐趋于面型分布。

张达玉[9](2012)在《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是指位于中天山地块和吐哈盆地之间、出露石炭系火山-沉积岩为其特征地层的构造条带,地理位置上处于东经89000’-96000’、北纬41040’-42040’之间。觉罗塔格地区在构造位置上隶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聚合部位,由北向南可进一步分为小热泉子-镜儿泉火山岩带(北带)、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中带)和阿奇山-雅满苏火山岩带(南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由东西向展布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觉罗塔格地区是新疆北部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分布区之一,其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前人成果基础上,本文对觉罗塔格地区的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分析,辨析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并评价了区域成矿潜力。取得成果如下:觉罗塔格地区十里坡自然铜矿化玄武岩带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期,玄武岩浆源自90~100千米之间的亏损岩石圈地幔,该地幔源区以石榴子石橄榄岩相为主,并受到了早期岛弧俯冲的改造作用。玄武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但地壳混染作用较弱。玄武岩是后碰撞拉张构造背景下加厚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与岛弧、地幔柱成因的玄武岩差异显着。玄武岩有关自然铜矿化是成岩后热液作用的产物,Cu主要来自于玄武岩层,成矿流体是由盆地卤水、大气降水和有机质共同组成,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和还原性质等特征,其中有机质是流体中Cu的迁移和沉淀的重要控制因素。自然铜成矿作用与岩浆型矿床无成因联系。觉罗塔格地区内分布的中酸性侵入体从早到晚可分为:晚泥盆世镜儿泉花岗岩带、早石炭世土屋-延东中酸性岩带、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中酸性岩带、早二叠世康古尔剪切带相关中酸性岩带、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5个中酸性岩带。晚泥盆世镜儿泉中酸性岩带位于北带,花岗岩浆源于亏损的交代地幔,形成于俯冲岛弧体系;早石炭世土屋-延东中酸性岩带位于北带,岩浆起源于埃达克质岩的亏损地幔源区,形成于靠近洋壳一侧的岛弧-弧后盆地系统;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中酸性岩带位于南带,岩浆起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形成于靠近陆壳一侧的弧后盆地系统;早二叠世康古尔剪切带中酸性岩带位于中带及其两侧部位,岩浆起源于壳幔混合源区,形成于后碰撞拉张环境;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位于中带,岩浆起源于新生地壳源区,岩浆形成于后碰撞-板内过渡环境。觉罗塔格地区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有早石炭世斑岩型Cu矿床、早石炭世花岗岩相关的Fe矿床、早石炭世与中酸性浅层侵入体有关VMS型Cu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浅层侵入体相关Cu多金属矿床、早二叠世韧性剪切带型Au矿床和中三叠世斑岩型Mo矿床。矿床有北带Cu、南带Fe、中带Au-Ni-Cu-Mo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具有沿着中带对称分布的特点。觉罗塔格地区与中酸性相关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早石炭世岛弧体制下火山岩-侵入岩成矿系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伸展体制下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和中三叠世挤压体制下构造-岩浆成矿系统,其中斑岩型矿床在三个成矿系统中均有发育。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经历了北部的卡拉麦里大洋向南部的中天山地块俯冲的“增生造山”过程。依照晚泥盆世-中三叠世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分为晚泥盆世岛弧形成阶段、早石炭世弧后盆地演化阶段、晚石炭世早期主碰撞阶段、晚石炭世末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阶段、早二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与地幔柱联合作用阶段、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阶段和中三叠世板内阶段。晚泥盆世岛弧形成阶段岩浆作用集中于北带,无明显矿化作用;早石炭世弧后盆地演化阶段,在北带形成了岛弧俯冲相关的埃达克质花岗斑岩及Cu矿床、在南带形成了弧后盆地软流圈上涌的中酸性岩体及Fe矿床,在南带和北带都形成了弧后盆地拉张背景的火山岩-浅层侵入体及Cu-Pb-Zn多金属矿床;晚石炭世早期主碰撞阶段尚未有成岩成矿作用报道;晚石炭世末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阶段形成了玄武岩浆作用及其相关Cu矿床;早二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与地幔柱联合作用阶段,在中带形成了基性岩及其相关Cu-Ni矿床、花岗岩及其相关的金矿床,在靠近中带的南北两带形成了浅层中酸性侵入体及其相关的Cu多金属矿床;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后碰撞挤压变形晚阶段岩浆作用集中于中带,并形成了剪切带活动相关的Au矿床;中三叠世板内阶段受到特提斯俯冲的远程挤压影响,在中带形成了花岗岩及其相关Mo矿床。本文研究工作较为清晰的勾勒出了觉罗塔格地区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建立了觉罗塔格地区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的地球动力学和成岩成矿作用的耦合模式。提出早石炭世觉罗塔格地区处于弧后盆地背景;康古尔韧性剪切带(中带)是该弧后盆地背景下由北带和南带的结合部位逐步拉张的产物。提出早二叠世晚期觉罗塔格地区受到塔里木地幔柱“平流”作用影响,使得该区不仅发生了沿着岩石圈薄弱带发生了强烈的成岩成矿作用,同时延缓了后碰撞挤压变形阶段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对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依据,也对“后碰撞”和“地幔柱”等地学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和佐证。

潘小菲,刘伟[10](2010)在《甘肃-新疆北山成矿带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研究进展及成矿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北山地区典型金矿床中常见H2O溶液包裹体、富CO2多相包裹体和富CH4包裹体,成矿流体的挥发分主要为H2O-CO2-CH4。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各类型金矿经历了多期流体活动,属于中高-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成矿。CO2和CH4的δ13C值表明前者来自岩浆脱气,后者来自围岩地层。氢、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流体和大气降水来源的地下水,但部分矿床渗入了少量变质水。大部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元性,壳源和幔源均存在,根据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壳幔成分有差别。金属硫化物具岩浆硫和地层硫混合特点,主要受赋矿围岩控制;铅同位素组成反映主要来源于造山带或成熟弧环境,上地壳铅也不同程度地提供了成矿物质。综合北山地区典型金矿床的包裹体测温、成矿流体组分以及成矿流体C、H、O同位素和成矿物质的S、Pb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各类型金矿床具有不同的成因控制因素。马庄山、南金山、金窝子和210矿床都以不同组成流体混合作用控制成矿;小西弓、新金厂及老金厂金矿成矿早期,热液流体围绕着岩浆侵入体作对流循环,成矿晚期,流体在围岩中作大面积的渗透淋滤。

二、新疆哈密马庄山金矿床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哈密马庄山金矿床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哈密黑山金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概况
    2.1 矿区地质概况
    2.2 金矿体地质特征
3 物化探异常特征及钻探验证
    3.1 1∶5万岩屑异常组合特征
    3.2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3.2.1 磁力异常平面分布特征
        3.2.2 激电异常平面分布特征
    3.3 钻探验证结果
4 找矿方向
5 结论

(2)新疆东天山彩珠山自然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自然铜矿化研究现状
        1.2.1 基维诺自然铜矿床
        1.2.2 峨眉山与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矿床
        1.2.3 洋壳中的自然铜
        1.2.4 与VMS矿床有关的自然铜
        1.2.5 对IOCG型矿床的认识
        1.2.6 新疆东天山自然铜矿床的研究现状
    1.3 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大南湖-头苏泉岛弧带
        2.1.2 康古尔韧性剪切带
        2.1.3 阿奇山-雅满苏岛弧带
        2.1.4 中天山地块
    2.2 区域岩浆岩
        2.2.1 火山岩
        2.2.2 侵入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矿产
    2.5 土古土布拉克组火山岩的产出的构造环境分析
        2.5.1 主量元素特征
        2.5.2 微量元素特征
        2.5.3 构造环境判别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2 矿化特征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3 蚀变特征
    3.4 成矿阶段
    3.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矿石矿物成分及元素分布特征
    4.1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4.1.1 样品采集
        4.1.2 扫描电镜测试方法及条件
    4.2 扫描电镜测试结果
        4.2.1 豆粒状、脉状自然铜特征
        4.2.2 自然铜与硫化物组合特征
        4.2.3 自然铜与赤铜矿组合特征
        4.2.4 赤铜矿与硫化物、氯化物和硅酸盐矿物组合
        4.2.5 Fe和Ti及硅酸盐矿物组合
    4.3 电子探针测试分析
        4.3.1 样品采集
        4.3.2 电子探针测试方法及条件
    4.4 电子探针测试结果
        4.4.1 自然铜
        4.4.2 辉铜矿
        4.4.3 赤铜矿
        4.4.4 氯铜矿
        4.4.5 铜-银-汞合金
        4.4.6 钛铁氧化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铜同位素分析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 铜同位素测试结果
    5.3 彩珠山自然铜矿床铜同位素分析
        5.3.1 铜同位素研究
        5.3.2 不同地质储库中的铜同位素组成
        5.3.3 不同类型矿床铜同位素组成
    5.4 自然铜矿床铜同位素组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构造环境及成矿时代探讨
    6.2 彩珠山自然铜矿床成因探讨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现状
    2 选题依据
    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5 基本论点及主要创新性认识
第一章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及地球动力学机制
    1.1 区域地质背景
        1.1.1 区域地层
        1.1.2 区域构造
        1.1.3 区域岩浆岩
        1.1.4 数据应用情况
    1.2 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2 石炭纪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3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2.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1.3 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
        1.3.1 晚奥陶世-早泥盆世(406~466Ma)
        1.3.2 石炭纪(299~359Ma)
        1.3.3 早-中二叠世(272~299Ma)
        1.3.4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220~265Ma)
    1.4 小结
第二章 成矿规律及耦合成矿机理
    2.1 主要矿种时空结构
        2.1.1 铜矿
        2.1.2 金矿
        2.1.3 铜镍矿
        2.1.4 铁矿
        2.1.5 钼钨矿
        2.1.6 银多金属矿及铅锌矿
        2.1.7 成矿规律
    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2.1 成矿流体来源及一般习性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流体的耦合机理
    2.3 小结
第三章 热岩-枝找矿理论及找矿实践
    3.1 我国当前找矿勘查存在的问题
    3.2 可能的解决办法
    3.3 热岩-枝组矿模型
    3.4 热岩-枝宏观找矿概念
    3.5 中观地质异常找矿方法
    3.6 热岩-枝找矿理论优缺点及找矿实践
    3.7 小结
第四章 阿奇山铅锌(铜)矿地质特征
    4.1 区域地质矿产简介
    4.2 矿区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构造
        4.2.3 岩浆岩
        4.2.4 围岩蚀变
        4.2.5 矽卡岩
        4.2.6 地球物理特征
        4.2.7 地球化学特征
    4.3 矿体地质特征
        4.3.1 矿体特征
        4.3.2 矿石特征
        4.3.3 成矿阶段划分
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及富集规律
    5.1 雅满苏组火山岩
    5.2 小东山火山机构
        5.2.1 小东山火山机构位置的确定及火山口特征
        5.2.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5.2.3 断裂构造控矿及流体运移特征
    5.3 成矿流体
        5.3.1 流体包裹体
        5.3.2 硫同位素
    5.4 主成矿时代约束
        5.4.1 雅满苏组火山岩年代学
        5.4.2 锆石U-Pb同位素
    5.5 矿化富集规律
    5.6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1.1 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6.1.2 矽卡岩型矿床
        6.1.3 火山热液型矿床
    6.2 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
        6.2.1 成矿模式
        6.2.2 找矿潜力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补充材料
附录 -作者简介
    一.个人简介
    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和勘查项目
    四.在读期间学术交流
    五.获奖情况

(4)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经济地理概况
    1.3 工作区调研程度和金矿研究现状
        1.3.1 工作区调研工作程度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1.3.3 东天山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野外调研情况及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阿齐山一雅满山地层小区
        2.2.2 卡瓦布拉克地层小区
    2.3 区域构造
        2.3.1 断裂
        2.3.2 褶皱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变质岩
    2.6 区域构造演化史
        2.6.1 早古生代及其以前阶段
        2.6.2 古生代阶段
        2.6.3 中生代及其以后阶段
    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岩浆岩
        3.1.3 矿区构造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化带与矿体地质特征
        3.2.2 黑山金矿区激电测深剖面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特征
第四章 矿床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石英脉样品采集及其流体包裹体特征
    4.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3 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3.1 均一温度
        4.3.2 冰点温度及盐度
    4.4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
    4.5 捕获压力及深度
    4.6 氢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4.7 流体演化趋势
    4.8 小结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探讨
    5.1 Pb同位素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
        5.1.1 Pb同位素测试对象的采集及分析方法
        5.1.2 Pb同位素组成特征
        5.1.3 Pb同位素示踪及成矿物质来源
        5.1.4 黑山金矿与马庄山金矿Pb同位素特征对比
    5.2 黑山金矿区化探异常分析
    5.3 黑山金矿矿床成因
        5.3.1 成矿地质条件
        5.3.2 成矿地质体
        5.3.3 控矿构造特征
        5.3.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结论及问题
    主要结论与认识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区及其区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实物工作量
    1.6 研究进展与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地质构造演化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床和矿体特征
    3.3 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
第4章 成矿流体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方法
        4.1.1 选取采集样品
        4.1.2 流体包裹体测试方法
        4.1.3 H-O同位素测试方法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物理化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物质组成
    4.3 成矿流体H-O同位素分析
第5章 同位素测年和成岩成矿时限
    5.1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5.2 成岩时代
        5.2.1 头苏泉组火山岩类成岩时代
        5.2.2 岩浆岩体成岩时代
    5.3 小结
第6章 赋矿围岩和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1 测试方法
    6.2 研究区头苏泉组火山岩
        6.2.1 火山岩岩相学特征
        6.2.2 头苏泉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6.3 研究区石炭纪侵入岩
        6.3.1 侵入岩岩相学特征
        6.3.2 石炭纪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6.4 含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第7章 矿床成因
    7.1 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
        7.1.1 成矿流体性质
        7.1.2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机制
    7.3 成岩成矿的构造动力学背景
    7.4 矿床成因分析
    7.5 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甘肃北山地区460金矿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典型矿脉主要特征
    2.1 脉体及矿体特征
    2.2 矿物成分及共生组合
    2.3 结构构造
3 成矿流体特征
    3.1 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
    3.2 包裹体的成分和温度
4 成矿物质来源
    4.1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4.2 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4.3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4.4 围岩含金性
5 结论

(7)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现状
        1.1.2 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实验测试方法
        1.4.1 全岩主微量、稀土元素
        1.4.2 锆石LA-ICP-MSU-Pb定年
        1.4.3 锆石Lu-Hf同位素
        1.4.4 全岩Sr-Nd同位素
        1.4.5 流体包裹体
        1.4.6 H-O同位素
        1.4.7 S同位素
        1.4.8 Pb同位素
        1.4.9 电子探针
        1.4.10 Rc-Os同位素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古生界
        2.1.3 中、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3 成矿带岩浆作用
    3.1 样品概况
    3.2 岩石学特征
    3.3 年代学特征
    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1 主量元素
        3.4.2 微量、稀土元素
    3.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5.1 Sr-Nd同位素
        3.5.2 Lu-Hf同位素
    3.6 岩浆岩成因
        3.6.1 岩石性质
        3.6.2 岩浆来源
        3.6.3 构造环境
4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 马庄山金矿床
        4.1.1 矿区地质
        4.1.2 矿体与矿石特征
        4.1.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4.1.4 流体包裹体
        4.1.5 同位素地球化学
        4.1.6 成矿过程
    4.2 修翁哈拉金矿床
        4.2.1 矿区地质
        4.2.2 矿体与矿石特征
        4.2.3 围岩蚀变和成矿阶段
        4.2.4 流体包裹体
        4.2.5 同位素地球化学
        4.2.6 成矿过程
    4.3 南金山金矿床
        4.3.1 矿区地质
        4.3.2 矿体与矿石特征
        4.3.3 围岩蚀变
        4.3.4 流体包裹体
        4.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6 成矿过程
5 岩浆与成矿作用
    5.1 成矿规律
        5.1.1 赋矿围岩
        5.1.2 矿物组构
        5.1.3 围岩蚀变
        5.1.4 成矿流体
        5.1.5 成矿物质来源
        5.1.6 成矿时空背景
    5.2 构造背景
    5.3 矿床成因类型
    5.4 成矿过程
    5.5 隆升剥蚀情况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新疆北部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构造环境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北部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1.1 北疆地区主要缝合带及洋盆闭合时限
    1.2 后碰撞的起始时限
2 新疆北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构造类型
    2.1 卡拉先格尔—索尔库都克铜钼成矿带
    2.2 东天山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钼金矿成矿带
    2.3 西天山博罗霍洛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钼-金矿成矿带
    2.4 西天山阿吾拉勒次火山热液- (准) 斑岩型铜成矿带
    2.5 西准噶尔北部萨吾尔浅成低温热液-浅成岩构造蚀变岩型金 (铜) 矿集区
    2.6 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 (金钼) 矿集区
    2.7 东准噶尔琼河坝铜 (钼金) 矿集区
    2.8 卡拉麦里浅成低温热液 (金) 成矿带
3 四类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对比
    3.1 有关岩石特征
    3.2 成矿物质来源特征
4 相关问题的讨论
5 结论

(9)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目录
插图清单
插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东天山地区研究现状
        1.2.2 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花岗岩类研究现状
        1.2.4 地球动力学研究热点
    1.3 论文实施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1.3.4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格局
        2.2.1 构造位置
        2.2.2 构造演化历史
        2.2.3 构造单元划分
    2.3 地层
        2.3.1 元古代
        2.3.2 早古生代
        2.3.3 晚古生代
        2.3.4 中、新生代
    2.4 构造
        2.4.1 断裂
        2.4.2 剪切变形
        2.4.3 褶皱和火山机构
    2.5 岩浆岩
        2.5.1 火山岩
        2.5.2 侵入岩
    2.6 金属矿产
    2.7 地球物理场特征
        2.7.1 重力
        2.7.2 航磁
第三章 自然铜矿化玄武岩的成岩作用
    3.1 地质背景
        3.1.1 地质特征
        3.1.2 岩相学特征
    3.2 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2.1 锆石U-Pb定年
        3.2.2 岩石地球化学
        3.2.3 同位素特征
    3.3 岩石成因
        3.3.1 成岩年代
        3.3.2 Nb异常
        3.3.3 岩浆演化
        3.3.4 岩浆源区
        3.3.5 成岩地质背景
    3.4 成岩对比分析
        3.4.1 与塔里木二叠纪玄武岩对比
        3.4.2 与区内基性侵入体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岩作用
    4.1 地质特征
        4.1.1 空间分布
        4.1.2 典型岩体特征
    4.2 成岩年代
        4.2.1 锆石U-Pb定年
        4.2.2 花岗岩带划分
    4.3 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稀土元素
        4.3.3 锶钕铅同位素
    4.4 岩石成因
        4.4.1 晚泥盆世镜儿泉花岗岩带
        4.4.2 早石炭世土屋-延东花岗岩带
        4.4.3 早石炭世长条山-百灵山花岗岩
        4.4.4 早二叠世康古尔-黄山花岗岩带
        4.4.5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土墩-双岔沟花岗岩带
    4.5 花岗岩浆演化过程
        4.5.1 时空演化
        4.5.2 岩浆源区演化
        4.5.3 成岩背景演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玄武岩有关的自然铜成矿作用
    5.1 地质特征
        5.1.1 矿化带特征
        5.1.2 岩相学特征
    5.2 矿物学特征
        5.2.1 自然铜
        5.2.2 造岩矿物
        5.2.3 粘土矿物
    5.3 成矿流体特征
        5.3.1 流体包裹体
        5.3.2 C-O同位素
    5.4 有机质特征
        5.4.1 氯仿沥青“A”及其组分
        5.4.2 有机质生物标志物
    5.5 矿床成因
        5.5.1 成矿物质来源
        5.5.2 成矿流体
        5.5.3 成矿过程
        5.5.4 成矿模式
    5.6 成矿对比
        5.6.1 与典型玄武岩型自然铜矿床对比
        5.6.2 与区内岩浆型铜镍矿床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6.1 矿床类型及其划分
    6.2 早石炭世斑岩型铜矿床
        6.2.1 地质背景
        6.2.2 典型矿床
        6.2.3 成因分析
    6.3 早石炭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铁矿床
        6.3.1 地质背景
        6.3.2 典型矿床
        6.3.3 成因分析
    6.4 早石炭世与中酸性浅层侵入体有关的VMS型铜矿床
        6.4.1 地质背景
        6.4.2 典型矿床
        6.4.3 成因分析
    6.5 早二叠世花岗(斑)岩相关的铜矿床
        6.5.1 地质背景
        6.5.2 典型矿床
        6.5.3 成因分析
    6.6 早二叠世花岗岩相关的金矿床
        6.6.1 地质背景
        6.6.2 典型矿床
        6.6.3 成因分析
    6.7 中三叠世斑岩型钼矿床
        6.7.1 地质背景
        6.7.2 典型矿床
        6.7.3 成因分析
    6.8 成矿规律
        6.8.1 时空分布
        6.8.2 成矿流体
        6.8.3 成矿环境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岩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7.1 增生造山
    7.2 地球动力学过程
        7.2.1 晚泥盆世
        7.2.2 早石炭世
        7.2.3 晚石炭世
        7.2.4 早二叠世
        7.2.5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8.1 区域成矿规律
        8.1.1 成矿元素分布
        8.1.2 成矿系统
    8.2 成矿潜力分析
        8.2.1 早石炭世斑岩型Cu矿床
        8.2.2 早石炭世花岗岩相关Fe矿床
        8.2.3 早石炭世VMS型Cu多金属矿床
        8.2.4 晚石炭世热液型Cu-Fe矿床
        8.2.5 早二叠世斑岩(矽卡岩)型Cu多金属矿床
        8.2.6 早二叠世基性岩型Cu-Ni矿床
        8.2.7 早二叠-早中三叠世Au矿床
        8.2.8 中三叠世斑岩型Mo矿床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附录1 本文涉及的辅助测试方法介绍
    1.1 岩石样品的处理技术
        1.1.1 光薄片的制备
        1.1.2 单矿物分析
        1.1.3 锆石样品制靶
        1.1.4 全岩粉末样品制备
    1.2 单矿物分析技术
        1.2.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I.2.2 锆石SHRIMP U-Pb定年
        1.2.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1.2.4 辉钼矿Re-Os定年
        1.2.5 造岩矿物和金属矿物的EPMA原位分析
        1.2.6 粘土矿物XRD测试分析
    1.3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1.3.1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1.3.2 Rb-Sr、Sm-Nd和Pb同位素分析
        1.3.3 铂族元素(PGE)分析
        1.3.4 有机质分析
    1.4 矿床与成矿流体研究技术
        1.4.1 流体包裹体温压测试
        1.4.2 稳定同位素测试
附录2 本文涉及的矿物代号

(10)甘肃-新疆北山成矿带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研究进展及成矿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北山地区地质概况及矿床分布规律
2 成矿流体特征
    2.1 包裹体类型
    2.2 成矿流体的盐度
    2.3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
3 成矿温度
4 成矿流体的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5 成矿物质来源特征
6 流体成矿机制探讨
7 结论

四、新疆哈密马庄山金矿床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哈密黑山金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J]. 肖文进,张忠义,侯朝勇,蔡厚安,肖剑,刘孝年,张广纯. 矿产勘查, 2021(07)
  • [2]新疆东天山彩珠山自然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杜尚泽.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东天山石炭-三叠纪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以阿奇山铅锌(铜)矿为例[D]. 夏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新疆哈密黑山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D]. 张红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5]东天山哈密地区红石梁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马全良. 长安大学, 2020(06)
  • [6]甘肃北山地区460金矿成因探讨[J]. 刘林,高建利,芮会超. 陕西地质, 2019(02)
  • [7]东天山地区马庄山-南金山金矿带岩浆-成矿作用[D]. 王琦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新疆北部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构造环境类型[J]. 王玉往,王京彬,龙灵利,邹滔,王莉娟. 中国地质, 2012(03)
  • [9]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成岩成矿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D]. 张达玉.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5)
  • [10]甘肃-新疆北山成矿带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研究进展及成矿作用探讨[J]. 潘小菲,刘伟. 地球学报, 2010(04)

标签:;  ;  ;  ;  ;  

新疆哈密马庄山金矿硫铅同位素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