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多肢横纹肌肥大一例报告

全身多肢横纹肌肥大一例报告

一、全身多发性肢骨纹状肥大症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周杨林[1](2020)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不良事件数据为基础,建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对不良事件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新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研究方法:获取并解析包含有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清洗、规范药品名称和数据集成等处理,建立用于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数据库。定义“重要不良事件”和“特殊不良事件”,使用不相称性分析中的报告比值比法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特殊不良事件”和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将说明书中没有记载的“特殊不良事件”作为新的风险信号。研究结果:通过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的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对于重要器官,氟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5个,伊曲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0个,伏立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79个,泊沙康唑有重要风险信号33个。将说明书中已经记载的不良事件与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氟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伊曲康唑有14个阳性信号,伏立康唑有38个阳性信号,泊沙康唑有13个阳性信号,4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不良事件是风险信号的占各自记载总不良事件的百分比分别为20.97%、16.28%、25.33%、15.67%。对于特殊不良事件,研究最终发现氟康唑6个新风险信号,伊曲康唑2个新风险信号,伏立康唑8个新风险信号,泊沙康唑11个新风险信号,这些新风险信号均未在现有说明书中记录。研究结论:通过对药品不良事件的数据挖掘,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心脏、血液、胃肠、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或系统中均存在较多的风险信号;部分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未被记录在药品说明书中,为新的药品风险信号,对这些新的风险信号需要加强监测。临床在使用三唑类药物进行抗真菌治疗时,需要做好药用药评估以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风险。

张太娟,裴贻刚,彭娴婧,廖伟华,张景峰[2](2017)在《美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肌骨放射学课程介绍》文中研究表明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是美国住院医师项目认证机构,其设立的各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评审专家委员会(RRC),负责评估全国的住院医师培训项目是否达到住院医师医学教育标准。为了确保住院医师的教育质量和保证美国的医疗质量,ACGME要求所有专业的住院医师必须掌握六大胜任力,并规

侯侃[3](2013)在《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明清墓葬人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材料为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山西高校新校区考古工地中发现的的明清时期墓葬群中出土的人骨。该墓葬群位于晋中盆地榆次鸣谦镇,明清时期属太原府。同时,这一地区在明清时期还是着名的“晋商”活动的中心地域,商贸繁荣,人口流动性强。本文拟通过人口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古病理学等多种研究手段了解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的人群构成情况、种系类型和健康状况等,为对这一墓葬群和这一地域明清时期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人骨材料出土的考古背景、自然地理背景和历史学背景,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手段的研究目的。第二章为性别、年龄鉴定和人口统计研究,采用法医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手段对出土的174例个体进行性别、年龄的鉴定,得到了死亡年龄段的分布统计,并制作了简略生命表。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5岁,预期寿命为36.89岁,男性比女性的平均死亡年龄和预期寿命都要略高。与其他古代人群对比组相比,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在壮年期的死亡比例较高,女性青年期死亡比例低于多数对比组,这可能是由于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所生活的时代医疗条件较好的原因。第三章为颅骨的形态特征研究,通过对68例成年个体(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颅骨的非测量性状和测量性状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了对这一人群的颅骨形态特征的整体认识。该人群的颅形特征比较偏向蒙古人种特点。第四章为颅骨的种系类型研究。进行了对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颅骨的种系纯度检验,得知该人群种系类型是不单纯的。将主要测量项目与三大人种进行对比,发现该人群种系类型以蒙古人种为主,但个别项目落入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范围内。通过与亚洲蒙古人种的四个区域类型对比,发现该人群与东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相近。在与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对比中发现该人群更接近东亚类型,与国内明清到近现代时期的对比组进行对比时发现该人群与乌鲁木齐汉族组最接近,同属掺杂少量欧罗巴人种因素、以蒙古人种因素为主的人群。根据以上结论,结合历史背景,推测该人群可能与新疆地区的古代居民有血缘关系。第五章为古病理学研究。对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进行了创伤、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和发育异常等各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发现该人群中存在较多氟骨症的病例,对部分疾病进行了患病情况的统计,发现骨性关节炎是该人群中的常见病。另外,发现该人群存在“缠足”的现象,并对此现象做了描述和简单研究。第六章为肢骨的测量学研究,对榆次明清组古代居民进行了四肢长骨的主要项目的测量和指数计算,并依据股骨最大长用几种不同的公式进行了身高推算。通过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组的比较,发现这一人群的平均身高较低,尤其女性是所有对比组中身高最低的,推测此现象可能与缠足有关。第七章为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点出了本文主要意图解决的问题与写作的意义。

郭树农,张斌青,魏晓艳[4](2013)在《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8例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2例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1例行SPECT-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28例中,单肢26例,双肢2例;单骨15例,同肢多骨11例,双肢多骨2例。X线表现:病变局限性于皮质内侧3例,弥漫性流注19例;骨皮质肥厚21例,骨髓腔变窄18例;跨关节生长11例;3例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团状不规则形钙化影。混合型15例,皮质外型4例,皮质内型3例。CT表现:骨皮质肥厚隆起、骨髓腔变窄,骨端松质骨或骨髓腔内团状高密度影,CT值约1 000HU,边界清楚。SPECT-CT表现:腓骨病变区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跟骨病灶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MRI表现: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狭窄,病灶呈长T1、短T2均匀或略混杂信号,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1例病灶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改变。结论:蜡泪样骨病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结合临床可作出明确诊断;CT和MRI有助于观察病灶的形态、密度及软组织情况;SPECT-CT为本病活跃性的判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程超,李晓天,姜畅[5](2011)在《蜡泪样骨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蜡泪样骨病(melorheostosis)是一种罕见的骨质硬化性疾病,又名"肢骨纹状增生症",多侵犯单一肢体,增生的骨质自上而下沿骨干一侧向下流注,很像蜡烛表面的烛泪,故命名为蜡泪样骨病。本病由Leri及Joanny首先报道,又称Leri病,国内已有较多关于该病的报道,但主要集中在X线表现方面。近年来我院遇到3例,由于对病变及其X线表现认识不足,初次就医时多误诊为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后经临床及病理证实为蜡泪样

杨兆建,黄鹤,侯杰[6](2010)在《骨斑点症合并蜡流样肢骨硬化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患者,男,38岁。2009年4月体检发现全身多部位骨胳多发性骨质异常。平素健康。X线片示:双手掌指骨、腕骨,双侧尺挠骨远端、近端,双侧肱骨上段、远端,双侧肩胛骨,右侧锁骨,双侧胫腓骨上段,双侧股骨上段、下段,两侧髋骨及骶骨弥漫性分布的

郭彦杰,张长青[7](2008)在《蜡泪样骨病的临床特征及X线诊断——附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蜡泪样骨病是一种罕见的骨骼疾病,发病率为1/100万左右。Leri 1928年首先报告以来,仅有400多例临床报道。其发病可在儿童、青少年及壮年期,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往往在年长者中才出现明显症状。一般认为,蜡泪样骨病是一种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为非遗传性,但有家族倾向性。蜡泪样骨病的病因尚不明了,有研究认为与中胚层发育异常、生骨节发育不良有关。病变区域有沿神经分布的趋势,因此有学者认为与交感神

胡宝山,芮钢,李春海,刘尚礼[8](2007)在《蜡油样骨病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结合相关蜡油样骨病文献分析该病国内发病特点。方法报道了1例蜡油样骨病的女性患者。复习国内1994~2007年报道的共43例病例,统计分析该病发病特点,建立新的X线片影像学诊断标准。结果蜡油样骨病极为罕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发病多见。无性别差异,多数病例累及肢体管状骨。其发病部位短管状骨多于长管状骨、下肢多于上肢、右侧肢体多于左侧肢体。其他部位受累偶有报道。病变骨通常相邻,跨越关节。关节很少受累。临床症状包括疼痛不适、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少数出现色素沉着、红斑等皮肤改变。结论蜡油样骨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病程的长短有关。诊断可根据临床表现、X线片及病理,其中X线片对其有决定性价值。

叶方,兰树华,陈丹[9](2007)在《右足蜡泪样骨病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刘安全,胡良波[10](2006)在《肢骨纹状增生症一例》文中研究表明

二、全身多发性肢骨纹状肥大症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身多发性肢骨纹状肥大症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的区别
        1.1.2 药品不良事件研究的历史背景
        1.1.3 国内外药品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情况
        1.1.4 药品风险信号的概念和内容
        1.1.5 药品风险信号的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药品风险信号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2.1 数据挖掘工作的早期探索
        1.2.2 医疗大数据的数据挖掘阶段
        1.2.3 数据挖掘未来发展方向
    1.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不良事件监测
        1.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的基本情况
        1.3.2 选择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内容
        1.4.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1.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1.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挖掘数据库建立与研究
    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与获取
        2.1.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来源
        2.1.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获取
    2.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分析与提取
        2.2.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条目分析
        2.2.2 提取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原始数据中变量并备份
    2.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的清洗
        2.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重复报告的处理
        2.3.2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核心变量缺失的处理
        2.3.3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缺失值处理
        2.3.4 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中异常值处理
        2.3.5 研究数据中ISR编码不同但报告内容相同或相近数据处理
    2.4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收集和处理
        2.4.1 常用药名信息的处理方式
        2.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
        2.4.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药名信息处理
    2.5 处理后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集成
    2.6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研究数据库基本情况与检测
        2.6.1 数据库中基本信息查询
        2.6.2 查询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事件的基本信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
    3.1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研究算法介绍和使用
        3.1.1 二乘二列联表与卡方检验
        3.1.2 报告比值比
    3.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汇总与研究
        3.2.1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信息
        3.2.2 四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3.1 重要不良事件定义
        3.3.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4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
        3.4.1 特殊不良事件定义
        3.4.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数据挖掘结果
    3.5 讨论
        3.5.1 通过对4 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说明书中的风险信号挖掘结果讨论
        3.5.2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重要不良事件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5.3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特殊不良风险信号研究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创新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本研究的创新
    4.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明清墓葬人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考古工地概况
    第二节 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出土明清墓葬概况
    第三节 榆次的自然地理与历史背景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材料与研究目的
    注释
第二章 性别、年龄鉴定与人口统计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性别、年龄鉴定方法
    第二节 性别和死亡年龄的统计
    第三节 人口的简略生命表
    第四节 与其他古代人群的对比
    注释
第三章 颅骨的形态特征研究
    第一节 颅骨的非测量性状研究
    第二节 颅骨的测量性状研究
    注释
第四章 颅骨的种系类型研究
    第一节 种系纯度检验
    第二节 种系类型研究
    第三节 与相关人群的比较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古病理学研究
    第一节 创伤和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 骨性关节炎
    第三节 氟骨症与氟牙症
    第四节 女性足部人工变形——“缠足”现象研究
    第五节 其他代谢性疾病及肿瘤
    第六节 发育异常类疾病
    注释
第六章 肢骨的测量学研究
    第一节 肢骨测量数据与相关指数的研究
    第二节 身高的研究
    注释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 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明清墓葬人骨性别和年龄鉴定表
附表二 个体测量项目代号说明
附表三 成年男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附表四 成年女性个体颅骨测量表
图版
后记

(4)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2.2 X线表现
    2.3 CT表现
    2.4 SPECT-CT表现
    2.5 MRI表现
3 讨论
    3.1 病理及临床情况
    3.2 影像特征
    3.3 鉴别诊断

(7)蜡泪样骨病的临床特征及X线诊断——附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临床特征
3 影像学表现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讨论

(10)肢骨纹状增生症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四、全身多发性肢骨纹状肥大症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唑类抗真菌药物风险信号的数据挖掘研究[D]. 周杨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美国放射科住院医师肌骨放射学课程介绍[J]. 张太娟,裴贻刚,彭娴婧,廖伟华,张景峰. 放射学实践, 2017(08)
  • [3]山西榆次高校新校区明清墓葬人骨研究[D]. 侯侃. 吉林大学, 2013(01)
  • [4]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诊断[J]. 郭树农,张斌青,魏晓艳.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01)
  • [5]蜡泪样骨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J]. 程超,李晓天,姜畅.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02)
  • [6]骨斑点症合并蜡流样肢骨硬化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杨兆建,黄鹤,侯杰.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0(01)
  • [7]蜡泪样骨病的临床特征及X线诊断——附1例报告[J]. 郭彦杰,张长青.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8(02)
  • [8]蜡油样骨病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J]. 胡宝山,芮钢,李春海,刘尚礼.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36)
  • [9]右足蜡泪样骨病1例报告[J]. 叶方,兰树华,陈丹. 中国骨伤, 2007(07)
  • [10]肢骨纹状增生症一例[J]. 刘安全,胡良波.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6(06)

标签:;  ;  

全身多肢横纹肌肥大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